历史趣闻三国杨仪简介 魏延和杨仪有何恩怨?

合集下载

魏延之死其实并不冤枉

魏延之死其实并不冤枉

魏延之死其实并不冤枉魏延为了蜀汉出生入死,东征西战,最终没有死在敌人手上,却是被同僚杨仪所斩,实在是有点憋屈。

这场内讧表明上是因为性格不合上演的火拼,但更多的是背后争权夺利的延伸,以及诸葛亮生前用人不当所致。

由于两人先后死去,令本已缺乏人才的蜀汉,更显凋零。

魏延被杀还连累家族被诛,固然与他个人的行事风格有关,但作为他上级的诸葛亮,并没有针对他的性格特点量才而用,这在用人管理上也是值得商榷的,上司与下属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理解,最终才酿成惨剧。

盲目冲动惹的祸魏延虽然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但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下,几乎所有的读者对他的印象并不十分好。

这源自于被神化了的诸葛亮,对投奔刘备而来的魏延的评价:“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

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

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这是魏延刚出场就差点要见阎王爷的节奏,当时刘备被曹军追赶,走投无路之下携百姓奔到襄阳城,刘琮束手无策准备投降,蔡瑁、张允则命令军士乱箭射向城外的百姓。

这是魏延挥刀砍死守门的士兵,打开城门:“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蔡瑁、张允这等卖国之贼。

”刘备因怕双方动武伤害百姓而没有入城,尽管他的动机是好的,然而他却忽视了刘备和荆州群臣两方面的因素,刘备为了保全仁义之名,是不会乘人之危并接纳魏延。

而且蔡瑁、张允手握重兵,兵微将寡的魏延正常情况下根本无法杀死,更何况蔡瑁还是刘琮的母舅,如果杀了又让刘备如何面对?魏延的盲目冲动,在于没有理清当时复杂的形势,只知匡扶正义,妄图凭一己之力扭转大局,结果没有得到刘备的响应,还差点送掉性命,最终只能落荒而逃投奔长沙太守韩玄。

这番行为导致诸葛亮对其的第一印象非常糟糕,因此后来魏延在长沙之战中,即使他救了黄忠、杀了韩玄并献城,可谓是劳苦功高,却依旧差点被诸葛亮所杀,并得到了以上一番恶劣评价。

修养不足的缺陷自从加入蜀汉集团后,魏延变得善于运用谋略并能出奇制胜,但自身修养没没有跟上他的能力,这让他的情商有所欠缺,在与同僚的人际关系十分紧张,在他最后众叛亲离时就有所体现。

三国杨仪是个什么样的人?有才无德气量狭窄

三国杨仪是个什么样的人?有才无德气量狭窄

如果为杨仪的一生复一复盘,可以说他跟对了主人,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本来是可以得到善终的。但他却私欲膨胀,削尖了脑袋钻营自己的蝇头小利,受到了挫折就心态失衡,怨天尤人,这个人的确太自以为是了。所以还是陈寿先生评价得准确:“杨仪以当官显,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而说他无德是因为他“性狷狭”,也就是气量狭窄。在刘备征东吴之时,就与政府办公厅主任(尚书令)刘巴不和,被贬到弘农当县长去了。(左迁遥署弘农太守)至于两人因何起争执,《三国志》并未说明,但以刘备的赏罚分明,过错一定在杨仪这边。而杨仪在诸葛亮身边担任长史期间同魏延不和,两人的关系甚至“势同水火”。有一次魏延拿着刀想宰了他,把他吓得跑到诸葛亮那哇哇大哭。而诸葛亮因为爱惜这两人的才华,便在其中当和事老。有诸葛亮在,两人只得都压着火。但这座压抑已久的火山终于在诸葛亮死后来了个大喷发:诸葛亮临时把兵权交与杨仪,导致了魏延的不满,气势汹汹来找杨仪算账。后来魏延手下的士兵哗变,魏延逃到汉中,被马岱追杀。这时杨仪的小人嘴脸暴露无疑:马岱把魏延的人头交与杨仪,杨仪把人头狠狠踩了几下,边踩边骂:“庸奴!复能作恶不?”(《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而后又向刘禅告发魏延,导致了魏延被诛三族。
这场“魏杨之争”以杨仪的胜利而告终。但杨仪也没得意多久,回到成都给诸葛亮发完丧后,刘禅根据诸葛亮的遗嘱把大权交与蒋琬,而杨仪只是捞到一个参议(中军师)的虚职。杨仪这才知道自己被诸葛亮当枪使了一回,按今天的说法就是被“限制使用”了。以他“狷狭”的个性自然咽不下这口气,但也无可奈何。终于有一天向当年一起对抗魏延时的战友费祎吐露了心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这费祎可是个原则性极强的人,他和杨仪有本质的不同。当年在一条战壕里对抗魏延,杨仪是为私,而费祎则是为公。因此转过天来费祎就报告了刘禅。刘禅自然大怒,想要斩了杨仪,结果还是一直遭杨仪妒恨的蒋琬求情,说杨仪纵然有错,但看在他跟随丞相多年征战有功的份上把他贬为庶人就行了。杨仪这才逃过一死,被削职为民。但杨仪毕竟不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受不了这样的屈辱,也可能的确是为自己的言行羞愧,便自杀身亡了。

杨仪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杨仪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杨仪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杨仪是蜀汉大臣,但是人物品性一般,历史对其评价不高,这个人可以归入有才无德之类。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杨仪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希望你喜欢。

杨仪的人物介绍他原本是荆州刺史傅群的秘书(主簿),后投靠关羽,又经关羽引见,见到了刘备。

《三国志》载:先主与语论军围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兵曹掾。

说他有才是因为他被刘备和诸葛亮赏识,并且随诸葛亮北伐,担任丞相长史加绥军。

丞相长史的职务相当于诸葛亮的秘书长,协助诸葛亮处理日常军务。

而杨仪把这个工作做得很出色。

《三国志》中说:“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

军戎节度,取办于仪。

(《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当时诸葛亮把军队的日常杂务以及规划调度等具体工作都交与杨仪,而杨仪处理这些事务来也是胡萝卜就酒——嘎蹦多脆,因此深得诸葛亮的器重。

要知道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眼里都不揉沙子,都阅人无数。

杨仪能得到他们的赏识器重,说明这个人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而说他无德是因为他“性狷狭”,也就是气量狭窄。

在刘备征东吴之时,就与政府办公厅主任(尚书令)刘巴不和,被贬到弘农当去了。

(左迁遥署弘农太守)至于两人因何起争执,《三国志》并未说明,但以刘备的赏罚分明,过错一定在杨仪这边。

而杨仪在诸葛亮身边担任长史期间同魏延不和,两人的关系甚至“势同水火”。

有一次魏延拿着刀想宰了他,把他吓得跑到诸葛亮那哇哇大哭。

而诸葛亮因为爱惜这两人的才华,便在其中当和事老。

有诸葛亮在,两人只得都压着火。

但这座压抑已久的火山终于在诸葛亮死后来了个大喷发:诸葛亮临时把兵权交与杨仪,导致了魏延的不满,气势汹汹来找杨仪算账。

后来魏延手下的士兵哗变,魏延逃到汉中,被马岱追杀。

这时杨仪的小人嘴脸暴露无疑:马岱把魏延的人头交与杨仪,杨仪把人头狠狠踩了几下,边踩边骂:“庸奴!复能作恶不?”(《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而后又向刘禅告发魏延,导致了魏延被诛三族。

害死魏延的杨仪怎么死的 为何后悔未投魏国

害死魏延的杨仪怎么死的 为何后悔未投魏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害死魏延的杨仪怎么死的为何后悔未投魏国导语:诸葛亮是个被神化了的人物。

本文倒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这个神人多疑的一面。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写道:刘备攻取长沙,降服黄忠、魏延后,诸葛亮是个被神化了的人物。

本文倒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这个神人多疑的一面。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写道:刘备攻取长沙,降服黄忠、魏延后,诸葛亮对刘备说:“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

”此说虽是小说家罗贯中之虚构,但也近乎写实。

诸葛亮对魏延多存疑虑,不予重用,且借机除之,以致最终被杨仪乘机以所谓“叛逆”之罪将魏延杀害。

魏延是蜀汉举足轻重的栋梁之才,遭此厄运,实在令人不平和惋惜。

历史是公正的,应当用史实为魏延正名,平反昭雪。

魏延是一位效忠蜀汉,深得刘备依赖和重用的良臣。

魏延出身行伍,早年领部属随刘备入蜀,想为光复汉室建立一番功绩,因而屡立战功而不断升迁。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刘备夺取汉中,封汉中王,迁治成都,需要一位将军镇守汉中。

众将皆以为非张飞莫属,张飞也有心镇守汉中;哪知刘备却破格启用魏延,提拔他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全军为之震惊。

对蜀汉来说,汉中和荆州是益州的两翼,而汉中又居于门户要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刘备选魏延镇守汉中,足见魏延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

有一次,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现在委卿以重任,卿如何担当?他慨然答道:若曹操举天下之力而来,让我为大王拒之;若曹操有偏将十万之众来袭,让我为大王吞之!的确,他“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三国志·蜀书·杨戏传》)”,不辜所托。

在镇守汉中的6年里,连曹魏一流名将张颌、曹真也不敢正视汉中一眼。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又进拜魏延为镇北将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中死得最冤的猛将简介

三国中死得最冤的猛将简介

三国中死得最冤的猛将简介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人。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

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

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

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

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为前锋,梦到自己头上生角,问占梦人赵直,赵直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

”退后却对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

诸葛亮殁,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

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

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

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

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公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怎么敢如此!”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

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魏延遭谄生“反骨”

魏延遭谄生“反骨”

魏延遭谄生“反骨”作者:费墙来源:《传奇故事(下半月)》2008年第14期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进行最后一次北伐,却命殒五丈原,后人在此修庙来纪念他。

未登五丈原,先过高店镇,因为魏延曾经在此扎营,所以此镇又名“魏延镇”。

魏延是蜀汉名将,他的地位仅次于“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他为蜀汉的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刘备的信任。

但可惜的是,一代名将,最后竟以“反叛”罪名被诛。

魏延何以生“反骨”据《三国演义》说,魏延后脑长有一块“反骨”。

所谓“反骨”之“反”,究竟作何解释,很难说清。

“反”,可作投敌叛国讲,也可作弃暗投明讲。

那么魏延所反何人、何事?究竟反了没有呢?魏延在荆州一战中,弃暗投明,转入刘备麾下。

他不大会讲话,但作战勇猛,办事负责,颇得刘备赞赏。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说,刘备决定建都成都时,先委派关羽镇守荆州以防东吴,又准备选拔大将镇守汉中以防曹魏。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刘备没有选择张飞,而是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为此“一军尽惊”。

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受命之际,豪言壮语,气壮山河:“如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大王吞之!”魏延确实没有吹牛。

他治军严谨,善待士卒;作为汉中太守,他勤政抚民。

关羽大意失荆州之时,魏延镇守的汉中固若金汤,可谓不辱使命。

诸葛亮在北伐之前,曾在汉中举行军事会议。

魏延在会上提出自己的军事方案:他带领1000奇兵经子午谷奇袭长安,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

可惜的是,诸葛亮否定了他的计划。

从日后诸葛亮进军过于谨慎、以致劳师无功的结局来看,魏延的主张确有可取之处。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魏延请从子午谷直捣长安,正兵也;诸葛亮绕山而西出祁山,趋秦陇,奇兵也。

”他认为仅从军事的角度来看,魏延的意见是正确的。

但诸葛亮的内心是有苦衷韵,因为敌强我弱,暂时只能,以攻为守,拖延时间,以待局势发展变化。

三国杨仪简介

三国杨仪简介

三国杨仪简介杨仪(?-235年),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

初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后私自投奔关羽,任为功曹。

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

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降为弘农太守。

建兴三年(225年)任丞相参军。

建兴五年(227年),随亮出军汉中。

建兴八年(230年),迁长史,加绥德将军。

亮卒,他部署安全退军。

亮生前定蒋琬继己任,仪仅拜中军师。

建兴十三年(235年),因多出怨言,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

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

投奔刘备建安年间,杨仪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背离傅群前往投奔襄阳太守关羽。

关羽任命他为功曹,派他为信使西行去见刘备。

刘备与他谈起国家军事大计,议论政治得失,非常喜欢他,于是征召他为左将军兵曹掾。

及至刘备为汉中王,又升任杨仪为尚书。

刘备称帝后,东征东吴,杨仪与尚书令刘巴不和,便被改任遥领弘农太守。

结怨魏延建兴三年(225年),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代行相府事宜,准备南行。

建兴五年(227年),杨仪跟随诸葛亮到汉中。

建兴八年(230年),杨仪被提拔为长史,加绥军将军。

诸葛亮多次出军,杨仪总是帮他制订规划,筹措粮草,做事不用过多的考虑,很快就利索地处理完毕。

军中礼节制度,都由杨仪安排和检查。

诸葛亮深为爱惜杨仪的才干,借助魏延的骁勇,常恨二人不能很好相处,但又不忍心偏废他们任何一方。

建兴十二年(234年),杨仪跟随诸葛亮出军屯扎谷口。

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

诸葛亮殁,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

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

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

历史趣谈魏延怎么死的 被马岱砍下脑袋 杨仪踩在脚下

历史趣谈魏延怎么死的 被马岱砍下脑袋 杨仪踩在脚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魏延怎么死的被马岱砍下脑袋杨仪踩在脚下
导语: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死后不久魏延也死了。

魏延怎么死的呢?是被马岱斩下头颅献给杨仪。

魏延之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自己在政治上太幼稚。

...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死后不久魏延也死了。

魏延怎么死的呢?是被马岱斩下头颅献给杨仪。

魏延之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自己在政治上太幼稚。

但是说魏延造反其实是不对的。

魏延怎么死的:被马岱斩下头颅
历史上是这么记载魏延怎么死的。

建兴十二年秋,诸葛亮病情加重,魏延的意思很明确,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

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琬、允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

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何平在前抵御魏延。

何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都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

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魏延之死导致了诛灭魏延三族。

魏延之死有三个原因
1、魏延性格得罪同僚
魏延是什么人?蜀汉名将,智勇双全,战功赫赫;杨仪又是什么人?蜀汉名臣,才华过人,处理事务,斯须便了。

这样的两个人互相不服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国杨仪简介魏延和杨仪有何恩怨?
导语:杨仪(?-235年),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

初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后私自投奔关羽,任为功曹。

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刘
杨仪(?-235年),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

初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后私自投奔关羽,任为功曹。

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

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降为弘农太守。

建兴三年(225年)任丞相参军。

建兴五年(227年),随亮出军汉中。

建兴八年(230年),迁长史,加绥德将军。

亮卒,他部署安全退军。

亮生前定蒋琬继己任,仪仅拜中军师。

建兴十三年(235年),因多出怨言,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

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

投奔刘备
建安年间,杨仪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背离傅群前往投奔襄阳太守关羽。

关羽任命他为功曹,派他为信使西行去见刘备。

刘备与他谈起国家军事大计,议论政治得失,非常喜欢他,于是征召他为左将军兵曹掾。

及至刘备为汉中王,又升任杨仪为尚书。

刘备称帝后,东征东吴,杨仪与尚书令刘巴不和,便被改任遥领弘农太守。

结怨魏延
建兴三年(225年),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代行相府事宜,准备南行。

建兴五年(227年),杨仪跟随诸葛亮到汉中。

建兴八年(230年),杨仪被提拔为长史,加绥军将军。

诸葛亮多次出军,杨仪总是帮他制订规划,筹措粮草,做事不用过多的考虑,很快就利索地处理完毕。

军中礼节制度,都由杨仪安排和检查。

诸葛亮深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