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对人体局部血红蛋白的影响及分析

合集下载

拔罐疗法改善血脂与血糖的神奇功效

拔罐疗法改善血脂与血糖的神奇功效

拔罐疗法改善血脂与血糖的神奇功效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将特制的罐子贴附在皮肤表面,利用负压吸引效应,从而达到改善健康状况的目的。

近年来,拔罐疗法在改善血脂与血糖方面展现出了神奇的功效。

本文将详细介绍拔罐疗法对血脂与血糖的改善。

一、拔罐疗法改善血脂的原理拔罐疗法通过形成真空吸引效应,使罐子与皮肤紧密贴合,从而促使皮肤组织发生改变。

在治疗时,将拔罐器置于患者的背部等特定部位,然后通过引燃罐口的酒精棉球,产生负压效应。

负压可以刺激患者的皮肤和深层组织,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改善血脂。

研究表明,拔罐疗法对血脂的改善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作用实现。

首先,拔罐疗法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血液流动性和供氧能力。

其次,拔罐疗法可以激活淋巴系统,加速代谢废物的排出,减少毒素积聚。

最后,拔罐疗法还可以刺激皮肤神经末梢,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降低血脂水平。

二、拔罐疗法改善血糖的原理拔罐疗法对血糖的改善同样具有显著的效果。

拔罐疗法通过刺激和调节人体相关穴位,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拔罐疗法对血糖的改善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作用实现。

首先,拔罐疗法可以激活穴位,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重要激素,通过拔罐疗法可以刺激胰腺,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其次,拔罐疗法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是导致血糖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拔罐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三、拔罐疗法改善血脂与血糖的临床应用拔罐疗法在改善血脂与血糖方面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治疗高血脂方面,研究表明,拔罐疗法可以显著降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从而达到改善血脂的目的。

在治疗高血糖方面,拔罐疗法同样表现出了显著的效果。

研究发现,拔罐疗法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的分泌和敏感性。

拔罐的作用与功效

拔罐的作用与功效

拔罐的作用与功效
拔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理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运行加力,制造负压,使罐子吸紧在皮肤上,以达到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调理气血、消除湿气等作用。

1.消除寒湿
拔罐时,由于罐子负压作用,使得局部的气血循环得到促进,寒湿能够迅速被排出,有助于舒缓关节和肌肉的疼痛。

2.促进血液循环
拔罐能够扩张毛细血管,加速血液循环,使得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更快地输送到组织和器官,有助于提高细胞的代谢功能,促进组织修复和康复。

3.缓解肌肉紧张
拔罐能够促进肌肉的放松,释放紧张和僵硬,减轻肌肉酸痛和疲劳感,对于久坐、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引起的颈椎、背部和肩颈部位的不适特别有效。

4.调理气血
拔罐通过特定穴位的负压刺激,可以加强经络的通气功能,达到调理气血的目的。

对于气滞、血瘀、气血不足等症状,拔罐能够改善这些问题,恢复身体的平衡。

5.促进新陈代谢
拔罐可以刺激肌肤表层的毛细血管扩张,增加皮肤的温度,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排出体内废物和毒素,改善毛孔问题,提亮
肤色。

需要注意的是,拔罐过程中应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避免过度拔罐或长时间留罐导致皮肤损伤。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急性皮肤病、出血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应避免拔罐。

另外,拔罐后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补充水分,以促进身体的恢复。

拔罐疗法名词解释

拔罐疗法名词解释

拔罐疗法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的一种,有悠久的历史。

拔罐疗法是以杯罐为工具,借用某种方法产生负压而使杯罐吸着于皮肤,造成局部瘀血,用于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拔罐疗法具有祛风散寒、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拔罐治疗后,病变局部皮肤就会出现青紫的瘀血,说明局部经络瘀阻较重,而拔出的瘀血就越明显,严重者会出现血块,轻者仅皮肤紫红,无病变者局部皮肤无变化。

瘀血明显者多为感受风寒、寒邪凝滞、经络气血不通、瘀血痹阻而致病。

如果经过拔罐治疗,局部皮肤颜色逐渐变淡,瘀血逐渐减少,说明治疗有效,继续坚持。

如果经过多次拔罐治疗,局部瘀血仍较明显者,罐印长期不消退,说明病程较久、瘀血较重,需要服用中药调理。

中医诊断:拔罐后皮肤罐印分析报告报告材料

中医诊断:拔罐后皮肤罐印分析报告报告材料

中医诊断:拔罐后皮肤罐印分析拔罐时,皮肤对拔罐的刺激会产生各种反应(主要为皮肤颜色和形态的变化),我们称这种反应为“罐斑”。

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淤斑,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同时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

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持续一至数天。

一般说来无病者多无明显罐斑变化。

拔罐后皮肤表面的颜色代表什么意思?拔罐时,皮肤对拔罐的刺激会产生各种反应(主要为皮肤颜色和形态的变化),我们称这种反应为“罐斑”。

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淤斑,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同时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

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持续一至数天。

一般说来无病者多无明显罐斑变化。

罐斑不同,临床意义也不同中医认为:罐斑显水汽、水泡或水肿,表明患者湿盛、寒凉或受寒潮湿而致病; 罐斑呈血红或黑红色水泡,表明久病湿夹血瘀的病理反应;罐斑紫红或紫黑色,无丹瘀和发热现象,表明患者寒加血淤症,轻重有差别;罐斑紫红或紫黑色,或出现丹痧、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现象,表明患者有热毒症;罐斑微痒或出现皮纹,表明患者有风症;罐斑皮色无变化,触之不温,表明患者有虚寒症。

拔罐时吸拔之后,没有罐印或虽有罐印但起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者,提示病邪尚轻;如因技术日不退,常表示病邪已久,需要多治疗一段时间。

随着病情的好转,颜色也会随着减轻,可以预示病情的归转。

浅析:不同身体区域罐斑的诊断方法对于拔罐,相信我们都不陌生,拔罐时,皮肤会对拔罐的刺激产生各种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潮红、紫红或紫黑色淤斑,亦或是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我们称皮肤的这些表现为“罐斑”。

准确来说,不同罐斑出现在身体的不同区域,也代表不同的临床意义。

那么,不同区域的罐斑给我们带来的是身体上的哪些危险信号呢?下面具体为大家来介绍一下:罐斑的诊断肺区罐斑:1、起罐时两侧出现紫红色斑点是支气管炎。

2、起罐时出现潮红色斑片是肺热,有口渴、胸痛、等症状。

3、起罐时出现小片疹子时,是呼吸道有炎症,如咽炎、鼻炎等。

血罐的作用与功效

血罐的作用与功效

血罐的作用与功效
血罐是一种中医疗法中常用的疗法工具,它通过将罐具置于皮肤表面,借助于火热燃烧创造的负压,来产生吸引力,吸附局部皮肤、肌肉组织,达到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的目的。

血罐具有以下作用与功效:
1. 疏通经络:血罐能够扩张毛细血管,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气血的畅通,进而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

这对于患有疼痛、僵硬、拘挛等症状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2. 活血化瘀:在中医学中,痛症往往与血液淤滞有关。

通过血罐疗法,可以增加局部血流速度,加速新陈代谢,促进瘀血的消散,避免疼痛的产生或加重。

3. 降低炎症:血罐疗法能够通过创造负压的方式,加速局部毛细血管的扩张和渗透性增加,有效促进炎症渗出物的排除,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4. 支持免疫系统:血罐疗法可以提高局部血流和淋巴液流速,增加局部免疫细胞增殖,促进局部炎症细胞的活化和吞噬功能,从而提高免疫系统的整体效能。

5. 放松筋肉:血罐疗法通过负压刺激,可以使肌肉得到放松和舒缓。

因此,对于肌肉紧张、瘙痒和酸痛等症状有良好的缓解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血罐疗法是一种特殊的中医疗法,应该由专业
医生或中医师进行操作,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患有出血性疾病等)或特定部位的疗法,需要谨慎使用,并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拔罐的功效与作用

拔罐的功效与作用

拔罐的功效与作用拔罐疗法,又称举杯疗法,源自中国古代,是一种利用真空吸引力对特定区域进行治疗的方法。

拔罐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民间长期应用。

近年来,拔罐疗法逐渐在国际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拔罐疗法在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肌肉、缓解疼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和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整体健康。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拔罐的功效与作用。

首先,拔罐疗法能够促进血液循环。

拔罐过程中,在罐体上的真空效应能够刺激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扩张,从而增加血液供应。

继而,血液循环加快,有利于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至需要治疗的区域,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从而改善症状和加速康复。

其次,拔罐疗法能够调节气血。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气血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人体脏腑的功能和机体的免疫力。

拔罐通过刺激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有助于消除气血运行不畅所引起的不适症状,如头痛、胸闷等,并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

第三,拔罐疗法能够放松肌肉,缓解疼痛。

在罐体应用于皮肤表面时,由于真空效应对身体组织施加的压力,能够促使肌肉组织舒张,增加其活动空间,从而缓解肌肉的紧张和疼痛。

这对于肌肉酸痛、僵硬、运动损伤等症状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

拔罐还能够促进淋巴液的流动,增加免疫细胞的活动,进一步缓解炎症和疼痛。

此外,拔罐疗法还能够促进心理健康。

在拔罐的过程中,由于身体接受到外界的刺激和注意力的集中,可以帮助人们减轻焦虑、抑郁和压力等负面情绪,提升自我集中力和放松状态。

这对于提高生活质量、缓解心理疾病有着积极的帮助。

最后,拔罐疗法还有一些其他作用。

例如,拔罐能够有效地刺激皮肤表面的神经末梢,促进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

此外,拔罐还能够促进体内废物的排泄,加速细胞代谢产物的清除,有益于排毒养颜。

虽然拔罐疗法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但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拔罐前需要准备合适的工具和油,以免对皮肤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其次,拔罐过程中需要注意力度的掌握,避免造成过度的刺激和伤害。

拔火罐诊疗项目

拔火罐诊疗项目

拔火罐诊疗项目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

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中医认为拔罐可以开泄腠理、扶正祛邪。

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

当人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的侵袭或内伤情志后,即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理产物,如淤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邪火等,这些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通过经络和腧穴走窜机体,逆乱气机,滞留脏腑;淤阻经脉,最终导致种种病症。

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一种较强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经络穴位上,可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使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吸出体外,从而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使脏腑功能得以调整,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治病原理机械刺激作用:拔罐疗法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罐缘得以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负压效应:拔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细血管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现象。

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释放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它可通过神经系统对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双向调节,同时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肤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其次,负压的强大吸拔力可使汗毛孔充分张开,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强,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从而是使体内的毒素、废物得以加速排出。

温热作用:拔罐局部的温热作用不仅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而且可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细胞的吞噬能力。

拔罐处血管紧张度及黏膜渗透性的改变,淋巴循环加速,吞噬作用加强,对感染性性病灶,无疑形成了一个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环境。

另外,溶血现象的慢性刺激对人体起到了保健功能。

禁忌症拔罐疗法的禁忌症:心脏病、血液病、皮肤病及皮肤损伤者、精神病或神经质的人、肺结核及各种传染病、各种骨折、极度衰弱、过度疲劳、孕妇、妇女月经期、过饱、过饥、过渴、醉酒等,均应慎用或禁用拔罐疗法。

拔罐的作用功效

拔罐的作用功效

拔罐的作用功效
拔罐的作用和功效:
1. 改善血液循环:拔罐可以刺激皮肤和组织,扩张血管,增加血液流动,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这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毒素,加快废物的代谢和排出,促进身体恢复和修复。

2. 缓解肌肉疼痛:通过拔罐,可以有效地舒缓酸痛、僵硬的肌肉。

拔罐通过负压原理,促进了软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淋巴流动,减少了肌肉和筋膜的紧张和疼痛。

3. 放松紧绷的神经系统:拔罐可以刺激神经末梢,改善神经的传导,帮助松弛神经系统,减少压力和焦虑。

这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健康。

4. 缓解呼吸系统问题:拔罐可以刺激肺部和胸部的穴位,提高肺活量,增强呼吸肌肉的功能。

这对于改善呼吸系统问题如咳嗽、气喘和肺炎等有益。

5. 改善消化系统功能:拔罐可以通过刺激胃部和腹部穴位,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改善消化系统功能,缓解胃痛、腹胀和便秘等问题。

6. 提升免疫力:拔罐可以增加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促进免疫细胞的活性和代谢,提升免疫力,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拔罐时,应选择合适的拔罐器材、正确的方法和力度,并遵循专业人士的指导。

同时,个体差异较大,拔罐可能对每个人的体验和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如有不适或疑问,请咨询医生或专业保健人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拔罐疗法对人体局部血红蛋白的影响及分析摘要目的:观察拔罐疗法对人体局部血红蛋白的改变及变化规律。

方法:采用现代物理学的光谱技术,以人体皮肤局部血红蛋白变化作为定性和定量指标。

结果:拔罐能够使局部组织的血氧状态发生改变,主要是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的明显增加,并呈现动态变化,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较平稳地维持,启罐后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一定高度的曲线变化。

并且,氧合血红蛋白及脱氧血红蛋白二者关系密切,氧合血红蛋白增加量大大高于脱氧血红蛋白。

结论:拔罐使局部组织处于高供氧低消耗状态,其对局部组织的作用是良性的,极其有利于新陈代谢的改善。

[主题词] 拔罐;血红蛋白/分析;氧合血红蛋白/代谢
拔罐疗法是指用加热、抽气等方法使杯、筒、罐内气压低于普通大气压,并使其吸附于体表病痛部位或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对其机理的研究,近年来已引起医学界的关注。

本研究观察拔罐对局部血红蛋白改变情况和变化规律,分析这一过程和规律的现象及本质,探讨拔罐疗法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拔罐疗法防病治病保健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 1 一般资料纳入标准①正常健康成年人。

②标准体重或体重指数(BMI>30)正常。

本组21人,其中男10人,女11人;年龄21~30岁3人,31~40岁5人,41~50岁4人,51~60岁4人,61岁以上5人;体重51~60kg5人,61~70kg7人,71kg以上9人。

1 2 主要仪器①玻璃火罐(Ⅱ号,容积为80ml),②近红外血氧检测仪(Japanshimadzuom-100型)。

1 3 条件控制保持室内外通风隔绝。

保持室内无阳光直射,无强红外辐射源
存在,室内温度在22±1℃,湿度在40%左右。

受试者被测部位预先充分暴露于室内20分钟。

受试者在安静放松状态下,俯卧体位进行测试。

拔罐的压力控制值45±5kPa。

1 4 部位选择选择右侧肩胛骨内侧缘垂线,做一条水平于第11胸椎棘突的连线,该连线的1/2(相当于脾俞穴)处拔罐。

1 5 操作步骤将近红外血氧检测仪的发射光源及吸收光源的探头固定于拔
罐部位,启动自动描记图象装置开始描记变化曲线,描记一段基线后,将火罐叩罩在待测部位上。

在拔罐过程中和启罐后的时间(不少于40分钟)内,连续观测液晶屏幕上曲线图象及数值变化,并用计算机同步记录局部组织氧合血红蛋白以及脱氧血红蛋白的相对变化量的数据。

所测定的局部组织血氧状态的相对定量值,按时段读取,进行对比分析,做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拔罐开始记录位于零位,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在拔罐开始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升高,5分钟左右升幅变缓;启罐后稍有降低,并基本维持一定的水平。

脱氧血红蛋白图形变化趋势基本和氧合血红蛋白相同,脱氧血红蛋白升幅较小。

数值:数值变化和曲线变化相应。

根据拔罐时血红蛋白曲线变化规律,用同体比较t检验的方法,按照有无统计意义将曲线变化值划分为:初始(0)、拔罐(迅速升高A段,缓慢升高B段,平缓变化C段)、启罐(迅速升高D段,平缓变化E段)三部分,进行观察和比较。

2 1 各段氧合血红蛋白的含量变化(见表1)。

表1 受试者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比较(n=21)
表1中可以看出:拔罐初始点0与各段曲线均值差异有极显著意义;拔罐1分钟时与拔罐以及启罐后的各段曲线比较,差异都有极显著的意义(P
表2中可以看出:拔罐初始点0与各段曲线均值比较有非常显著或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 01或P<0 001);拔罐1分钟时与拔罐后的各时段曲线比较,都
有非常显著或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说明拔罐可以使脱氧血红蛋白的含量增加。

B和启罐最后曲线段(E)比较,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这可能和脱氧血红蛋白的曲线上升幅度小有关。

2 3 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的曲线对应段进行相关比较(表3)。

表3 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相关比较(n=21)
从表3可以看出:通过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相关比较,可知两者相关系数有非常显著的意义,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变化呈正相关,关系非常密切。

3 讨论
拔罐疗法历史悠久,数千年来不断发展。

由于其使用方法简便安全,疗效显著,
副作用少,故临床应用十分普遍。

中医学认为其主要有平调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活血止痛、调和脏腑、托毒排脓等作用[1];西医学认为其主要有调整神经系统、改善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缓解疼痛、修复损伤、改善皮肤生理功能等作用[2,3]。

在光谱中,波长为700~1200的近红外光具有较高的人体穿透能,通过这种光线,可以无创伤地测定人体机能变化[4]。

存在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即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二者有不同的吸光度,分别在760nm 和850nm近红外区形成两个吸光高峰,其变化情况反映了血红蛋白带氧情况。

据此建立起的近红外光谱诊断技术称为NIRS[5]。

NIRS技术在1991年以后主要应用于新生儿脑氧代谢状况的测定、胎儿脑氧代谢的监测、新生儿期心脏外科手术监护等方面[6],在脑血液动力学研究、缺氧缺血时脑细胞代谢研究、脑功能状态研究[5]等领域中独具特色。

另外,NIRS也有用于肝移植后无创伤地监测肝血流量的变化[6]、肌肉氧代谢检测、运动医学疾病及末梢动脉疾病诊断方面应用的报告[7~10]。

在实验方面,NIRS可以用于一些急性动物实验及慢性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急性反应,无创或部分有创地进行组织血氧变化的测定[5]。

当近红外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采用NIRS技术对用拔罐疗法时进行局部组织血氧状况进行测定,是在新领域中应用该项技术的一种探索。

血红蛋白是人体红细胞主要蛋白质,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它是一种双向呼吸载体,可以将氧气运输到身体各个组织,再将代谢最终产物二氧化碳输出体外,是影响体内某部分(组织器官)单位时间内氧耗量和代谢率的直接因素。

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高,供氧好;脱氧血红蛋白含量低,表明消耗低。

应用NIRS技术测定拔罐疗法对局部组织血红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拔罐能够改变局部组织血红蛋白的含量,主要是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明显增加。

其增加的特征呈动态变化:拔罐开始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含量迅速增加,增加到一定高度后较平稳,启罐后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一定高度并持续一定时间。

根据NIRS原理,血红蛋白变化量的增加反映了该时间内动脉血液流入量的增加。

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升高,脱氧血红蛋白含量升高幅度大大低于氧合血红蛋白的升高幅度,说明拔罐时局部血氧供给好,消耗(如肌肉的收缩运动等)相对低,进一步说明拔罐使局部组织处于高供氧低消耗状态,其作用是良性的,有利于新陈代谢的改善。

本研究说明:拔罐过程中及启罐后温度及血红蛋白含量升高状态的形成、维持的客观变化过程和规律,在客观上说明拔罐疗法对皮肤局部组织的影响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是使局部组织处于高供氧低消耗状态的过程。

中医的拔罐疗法作用是良性的,不仅是在拔罐时,而且在启罐后仍持续发挥作用。

由此使得拔罐疗法具有了独特的疗效。

4 参考文献
1 张莉.百病中医拔罐疗法.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3
2 郭长青,等.针灸学现代研究与应用.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8
3 黑岩东五.真空净血疗法.日本东京:健康医学社,昭和49年第3版:180
4 姚鼎山.红外医疗技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74
5 周丛乐.近红外光谱测定技术及其在临床的应用.基础医学与临床,1997;17(3):182
6 酒谷熏,等.光诊断法的临床应用.基础医学与临床,1997;17(3):178
7 BelardinelliR,etal.MedicineandScienceinSportsandEx ercise,1995;27:512
8 Jensen UrstadM,etal.ClinicalPhysiology,1995;15:27
9 KomiyamaT,etal.EuropeanJournalofVascularSurgery,1994;8:294
10 DeblasiR.A.etal.AdvancesinExperimentalMedicineandBiology,1994;345:6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