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空间中的文学语境 王雯阅读附答案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下学期教育质量调研考试(二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下学期教育质量调研考试(二模)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6页。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裴毅然①中外文学作品中有一道奇特风景线:知识分子一直是被嘲笑的主角,很少成为获得赞美的主角。
②新文学运动以,鲁迅的《孔乙己》、叶圣陶描摹灰色知识分子的《潘先生在难中》、钱钟书的《围城》等名著名篇,瞄准的对象尽是知识分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知识分子逐渐陷入整体挨批的社会大氛围下,从思想界到文学界,知识分子全得低头认罪,成为必然自觉改造的对象,文学形象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也高大不起。
进入九十年代,从特定意义上,知识分子仍然是社会上的弱者,因为谁都可以扯上知识分子开骂一通。
王朔说知识分子“不骂白不骂”,并不仅仅是王朔个人的“美学投机”或“艺术选择”,实际上代表着整个社会审美的某种价值趋向。
③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乃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本人试析一二。
④知识分子有能力参预各项社会活动,有可能跻身权益分配之列,社会身份十分微妙,处于不上不下的中间阶层。
因掌握知识,知识分子自必怀有一定理想,不屑于流同俗辈,不安于既有现状。
行高于众、品异于俗,知识分子的英雄自画像,自命不凡自我夸张,主客观之间存在相当差距。
在群俗看,便很有点脱离现实做白日梦的味道,可嘲可笑之处多多,即富含“可嘲笑因素”、“可打趣内容”。
聪慧敏感的作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卖点。
这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嘲笑主角”的最重要之因素。
⑤无论中外,相对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工农社会地位更低,处于社会最低层。
尤其在旧时中国,不少工农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单元质量检测(三)(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唐代绘画为诗歌开拓了道路,找寻了方向。
依据史料记载,唐代的闻名诗人几乎人人都有题画之作。
唐诗更多的表现出一种绘画美。
王维便是这一绘画美的创建者,他开创了诗歌美学的新纪元。
绘画作为再现性艺术的一种,在描绘外在事物的同时也要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主题思想,所以它是以描写对象为基础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山水画中,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普遍具有一种模糊性、一样性,但王维却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创建出一首首的佳作,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清晰,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事物也犹如画一般,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题画诗的出现,又从确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因为题画诗中很大一部分是文人们对于绘画后的一种品评。
唐代的文人墨客们以诗的形式介入绘画中,形成一些固有美学观点与文人情趣,并在确定程度上灌输给画家们。
唐代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就充分表现出这一审美思想的渗透。
随着题画诗的出现,绘画的整体构图样式也发生着相应的变更,并且在这种方式的不断渗透下,渐渐地促成了文人画的形成与发展。
(选自《今传媒》) 材料二:初唐的题画诗既有用词的华丽和色调显明,又有如陈子昂一般的刚健明朗,整个题画诗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绚丽美。
陈子昂要求诗歌要能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实的情感;要摆脱六朝以来绮靡的纤巧作风,做到具有“汉魏风骨”,建立明朗刚健的风格。
其题画诗也不例外。
他的《山水粉图》“山图之白云兮,若巫山之高丘。
纷群翠之鸿溶,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
信夫人之好道,爱云山以幽求”是一首反映自然山水的题画诗,表现了憧憬自然的空灵境界,整首诗透露着对现实的不满。
在其情感真实支配下产生了艺术真实,一种明朗、宏大的意境应运而生。
盛唐的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创建出各种诗歌之美,题画诗更不例外。
江苏省扬州市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借景”亦因地不同,在运用上有所异,可是妙手能化平淡为奇妙,反之即有极佳可借之景,亦等于秋波枉送,视而不见。至于杭州、扬州、南京诸园,又各因山因水而异其布局与“借景”,苏州、常熟、嘉兴诸园,更有“借景”园外塔影的。
【答案】1. A2. C3. C
4. 举例论证(如举留园、拙政园为例);引用论证(如引用《园冶》《一家言》中的观点);对比论证(如将中西方园林的对比);类比论证(如“无异于熟食店的冷盆”);比方论证(如“另开一条新的造园道路”)。
5. 宝玉认为稻香村是“人力造作”,不符合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之理;设计者在选址、布局时,没有奇妙运用“借景”技巧。做出一评价也是宝玉追求自然、拒绝造作的表现。
(节选自陈从周《建筑中的“借景”问题》,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园林创作的背后,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继承与革新中国造园艺术,要留意加强中国园林理论与历史的探讨。
B.建立房屋快,树木成长慢,而清代造园速度不断加快,所以建筑物在园林中的运用越来越多,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内容的实力。
B.“造园速度不断加快”“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曲解原文,材料一说的是“清代的园林建筑比重确定比元明多,而且运用得更奇妙,空间分隔更敏捷。这与造园的速度有关,计成在《园冶》中早说过,‘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建立房屋快,树木成长慢,为了追求园林早日竣工,在求得较好的地形与借景有利的条件下,基地上如有若干大树古木,即可以大量建筑物支配组合其间,名园指日可成矣”,这是说清代园林的比重、运用以及空间分隔,不是说“造园速度不断加快”,是说运用“更奇妙”,不是运用“越来越多”,也无法看出比例“越来越大”。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积累和运用(共5小题,计17分)1.(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题跋(bá)秀颀(xìn)上溯(sù)恹恹欲睡(y àn)B.辟邪(bì)遏制(yì)踌躇(chù)惟妙惟肖(xi ào)C.鲜腴(yú)雕镂(lòu)呓语(yì)坦荡如砥(d ǐ)D.遒劲(jìn)簌簌(sù)牛犊(dǔ)振聋发聩(ku ì)2.(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瀚林婆裟藏污纳垢重峦叠嶂B.蔷薇狼籍惨绝人圜张目接舌C.喧器天堑抑杨顿挫潜滋暗长D.推崇序幕为富不仁摩肩接踵3.(6分)经典诗文默写。
(1)月下飞天镜,。
(李白《渡荆门送别》(2)我报路长嗟日暮,。
(李清照《渔家傲》)(3)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4)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折戟沉沙铁未销,。
(杜牧《赤壁》)(6)?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7),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8),望峰息心。
(吴均《与朱元思书》)(9)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10)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茅盾《白杨礼赞》)4.(3分)如图是某个出版社为《昆虫记》设计的封面,请简要分析《昆虫记》是如何分别体现封面上宣传的“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之情”的。
5.(4分)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服务全球、造福人类,北斗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②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到大坝变形监测,从港口码头的施工测量到医院建设的精确测绘,成为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
浙江省宁波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九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宁波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九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
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
总之,为了丰富对景。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
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个,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
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
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做“隔景”。
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
“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王维诗句)“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
”(叶令仪诗句)这就是所谓“镜借”了。
“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镜中,化实为虚。
园中凿池映景,亦此意。
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艺术意境。
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
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材料二:《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一种空间的艺术描写,或者说是一个主观化了、艺术化了的空间。
它与客观的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园林并不完全一样或相似。
客观自然界具有广阔性、生动性、丰富性,而作为小说中的园林——大观园则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想性,更富有诗情画意般的情趣。
这正是小说中的大观园比自然风景更能打动读者和值得玩味之处。
中国古代园林的妙处是在落实互映、大小对比、高下相称,以达到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的境界,曹雪芹抓住了造园的三要素(即花木池鱼、屋宇、叠石)来布局,使大观园每一景象都变幻无尽。
语文79C答案

#"(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本题引导考生理性思辨!常识%与!改变常识%之间的关系&常识是社会对同一事物普遍存在的日常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项$用汉文帝与冯唐的故事$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 边疆抗敌&+项$!垂钓%虽然用了姜太公典故$但毫无痕迹&' 项$运用 宋文 帝 刘义 隆的典 故$警 告主 战 权臣 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 项$用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表达人生如梦(往事 如 烟 之 意&根 据 文 中!反 对 "用典#之风$在艺术表现上追求自然本色$反对刻意雕琢的藻饰之美%的表述可知$只有 +项最符合钟嵘!雕 而无露%的观点&
#!(居然也出现了微塑料的身影微塑料的危害也逐渐浮出水面由于微塑料污染看不见)每处#分$ 其他答案符合语境的亦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补写的能力补写句子应注意前后语境$如第处$根据前文!随着各种研究的深入% 及后文!微塑料会威胁水生生物$还会与环境中的重金属等有毒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进行推断&
晋文公向咎犯问道谁人可以派去做西河的郡守咎犯回答说虞子羔可以晋文公问不是你的仇人 吗咎犯回答说国君问的是可以做西河郡守的人并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虞子羔拜见咎犯并感激说多 承您赦免了我的过错向君王推荐了我使我能做西河郡守咎犯说我举荐你是为了公事我怨恨你是因 为私事我不能因为私事而损害公理你还是赶快离开吧再回头我就要用箭射杀你了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 页共"页
高二下期6月月考语文在线考试题带答案和解析(2024年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书籍,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读书,是承继文化的重要方式;书店,是传播文化的重要空间。
很多人的知识启蒙和思想共鸣,通常会与一两本书有关,往往从家门口的书店开始。
伴随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读书方式、阅读习惯有了很大改变,实体书店的发展受到不小冲击。
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数字化阅读呈快速发展趋势,纸质阅读呈放缓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以新华书店为代表的老牌实体书店纷纷走上了转型的必由之路。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与源泉,襄足不前就会被市场淘汰。
实体书店或引进时尚的设计理念与元素,打造“高颜值”书店,成为“打卡圣地”;或在原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通过“书店+”等方式打造复合式文化平台;或积极进军社区、乡镇等薄弱地带。
在拥抱新技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实体书店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变革与创新贯穿始终,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为实体书店转型发展创造新机遇。
2016年,中宣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7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其中明确了推动全民阅读、营造“书香中国”等具体举措; 2018年,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免征增值税政策进一步延续,这些都为实体书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当前,中国经济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持续增加。
“碎片化”的网络阅读不可能满足所有公众的需求,文化氛围的熏陶是实体书店的独特优势。
(2018-2019中国书店产业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图书销售网点同比增长4.3%,从业人员同比增长5.5%。
一大批特色书店在各大城市兴起,规模不减反增。
值得注意的是,书店的核心是书籍,对象是读者。
在书店转型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吸睛”“圈粉”“人气”,而忽略图书质量和服务,可谓本末倒置。
那会导致能读的书越来越少,杂货商品越来越多: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游玩的人越来越多:读书活动越来越少,商业性活动越来越多。
江苏省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卷(有答案)

常州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质量调研语文2024年11月注意:本试卷共9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几十年来,神经科学家一直在记录动物的神经细胞活动,并以此来研究大脑的作用机制。
但有些人试图做得更多,他们尝试让人类完美地保存和重现记忆,或者在脑海中回放视频游戏。
将来有一天,人们甚至能仅凭思维来召唤汽车。
人机连接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进步的途径多种多样。
其中一些进步需要外部设备的改善,如一些设备能够显示佩戴者是否处于饥饿或者无聊的状态,另一些能将人们的意图转化为真实的语言,或者,可以利用神经脉冲打字。
今天,一些瘫痪者已经在验证这类技术了。
这种被称为“脑机接口”的技术能将意念转化为行动,仅凭大脑中的信号,瘫痪者就能在网上进行购物、与他人交流,甚至用假臂拿起杯子饮用杯中的饮料。
然而,这样的技术也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忧。
能清晰地看到大脑的活动,理解它,甚至修改它,这确实给很多人带来了福音,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但这种窃听神经信号的行为会不会超出医学应用的范畴,给社会带来烦恼呢?大脑技术的进展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和医生一直在寻求从人脑中直接提取信息的方法,而不是依靠说、写或者打字。
这样的技术可以很好地帮助身体不能活动或不能说话的残障人士。
植入大脑的电极可以记录大脑运动区域的信号,使得一些人可以通过信号控制假体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
2019年1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将电极植入一名残疾人的大脑内。
这个名叫切米列夫斯基的人在一次冲浪事故后,便无法正常使用他的胳膊和腿了。
现在,利用来自大脑两侧的信号,切米列夫斯基能够自如地控制两条假臂。
通过大脑两侧植入的电极,他控制两条机械臂进食,其中一条操刀,另一条握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空间中的文学语境王雯阅读附答案
中国传统空间中的文学语境
王雯
在中国文化中,文学语言的发展占主导地位,诗词、绘画中的题字、书法、乐曲的编词都离不开文学语言的支持,而空间意境的营造也可以说一直受到文学的影响。
文学语言中,修辞是其创作的基本技巧,其研究如何依据不同的语境运用适当的语言及语言表达方式、技巧或规律。
那么,空间中的修辞是什么?在中国传统园林空间中,有许多空间组成元素,廊、亭、桥、墙、植物等等,这些组成元素好比文学中的词汇,需要进行修饰、排列、组织与安排,通过恰当的处理手法来表达空间的形态与意境。
比如,简单的坡面屋顶,南方有“起翘”的做法,使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产生飞动的美感;皇宫、庙宇中主要的大殿将单檐屋顶改用重檐屋顶来显示其庄重。
由此可见,空间中的修辞指的是各空间元素的组织与设计手法。
语境即语言环境,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词语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 B.Malinowski 在1923 年提出。
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语言性语境”,一是“非语言性语境”,也可以说是“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关于空间语境,地域、时间、历史、文化等与空间元素使用有关的都是空间语境因素,而它同样也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空间的情景语境体现的是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中国传统空间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与融合,强烈地暗示着人的所思所想,设计者利用各种空间元素的组织安排来营造空间氛围,从而引起人的心理反应。
例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亭子位于水池中部的小岛上,四面临水,在夏季,亭子四周被荷花环绕,亭子四周无阻隔,风得以穿过亭子,从而实现设计者“荷风四面”的设计意图。
再如,北京的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的祭天之所,祈年殿是天坛里的主体建筑,祈年殿院落坐落于高台之上,祈年殿本身又立于三层台基之上,登殿四望,已临空于周围柏树林之上,使人产生与天相接之感,这种增高的方法无疑增强了祭天所需要的崇高神圣气氛,实现了天坛的功能目的。
正所谓“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当空间氛围能引起人们共鸣时,空间中的各元素早已超出了本身的象征与符号意义。
然野趣的同时也希望表达他们的文学涵养,含蓄地表达他们的某种价值追求。
其实,空间的文化语境是一个综合体,并不是权力、文化、地域等某一个词就可以概括的,前面提到的北京紫禁城、江南私家园林,另外还包括出现在我国的各种形态的住宅、宫殿、寺庙等都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选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语言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诗词、音乐和空间意境的营造等都受到它的影响,修辞是其创作的基本技巧。
B.语境这一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 在1923 年提出的,它可以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类。
C.简单的坡面屋顶可以通过具体、恰当的处理手法如“起翘”来表达空间的
形态与意境,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D.中国传统空间的设计,常通过各种空间元素的组织安排来营造氛围,使这些元素超过本身的象征与符号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和空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可以借助一定的技巧进行修饰、组织以产生特定的艺术效果。
B.将中国传统园林中廊、桥、植物等通过恰当的处理使其表达出不同的形态和意境,就是空间修辞手法的运用。
C.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和祈年殿在建造上都对空间元素进行了修饰、排列、组织与安排,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D.空间的情景语境体现的是设计者的主观意图,而空间的文化语境则更多地受权力、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建筑中,设计者往往利用各种元素的组织安排来传达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与融合的关系。
B.“荃者所以在鱼……”这部分文字的引用是对前面例子的补充阐释,是为了说明空间氛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C.北京的紫禁城、江南的私家园林、中国各种形态的住宅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空间的文化语境是一个综合体。
D.在进行私家园林的设计时,设计者不仅要关注园林本身的自然状况,还要关注园林所能表达的园主的价值追求。
1.A “诗词、音乐和空间意境的营造等都受到它的影响”错误,从文中来看,“空间意境的营造也可以说一直受到文学的影响”是说空间意境的营造和文学有相似性,空间意境的营造不受文学语言的影响。
2.D “更多地受权力、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于文无据,空间的文化语境指的是空间所依赖的主客观因素。
3.B “是为了说明空间氛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错误,引用这几句话是为了说明“空间的情景语境体现的是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