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说教材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中的第16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本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开始。
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
说学情本节课是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的第二块内容。
学生在研究15课中国的国防建设后,自然清楚本课所学是外交内容。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历史的研究,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
但由于八年级学生还没有接触世界史,对社会性质的差异、矛盾以及美国霸权主义认识有限,所以教学过程教与学中存在一定困难。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通过研究万隆会议上XXX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及其作用,认识中国的外交努力,以及在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
(4)了解XXX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说史,使学心理解我国为何实行独立自主的宁静外交政策?为何提出”求同存异“目标?从而培养学生读图、处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阐发历史题目的能力。
(2)通过引用史料,使学生学会或独立自主或合作探究,去理解“宁静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目标提出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提高学生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研究,使学生认识新中国在国际上自主形象的确立,是经过了坚决斗争的结果,表现了XXX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气度。
从而滋生爱党爱国的情感。
(2)通过研究,认识我国提出的宁静共处五项原则发生的广泛的经济影响,认同独立自主的宁静外交政策。
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对华政策的分歧和XXX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正确阐发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单元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单元教师展示周恩来的照片和《觉醒年代》大的网络热语“我们随手翻过的历史书和划过线的重点,那便是他们的一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和周总理回到20世纪50年代,去感受新中国外交的风云变幻与跌宕起伏。
教师活动11、教师展示旧中国的外交事件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旧中国的外交特点。
2、教师布置自学任务,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81-P82第一子目内容完成新中国在1949年到1953年的外交事件时间轴的梳理。
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3、学生阅读史料,提前关键信息并对结合刚才所学回答问题(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它为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提供了交往和沟通的基础,有利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能够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尊重、平等、和平的理念,有助于发展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符合国家利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2、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原因?引导学生分小组探究原因,并在探究过程中注意史料实证的意识。
3、教师开展评价任务——探究分享,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完成情况。
2、教师开展评价任务——评价外交,引导结合刚才所学评价中美大使级会谈。
1、教师展示万隆会议周总理作息表和图片周总理吃饭的保温杯,提问学生从周总理身上学习到什么精神?2、教师讲述结束语:在周总理的努力下,新中国外交局面赢得赞誉与支持,到他逝世前有10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
他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外交思想至今仍在指导中国的外交工作。
周总理曾说过“为7.板书设计【作业参考答案】1、C2、A3、D4、学生通过完成外交任务计划书,将所学外交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上,本题具有较强地开放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资料搜集整理能力,小组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完成外交任务任务书时,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中国外交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家国情怀。
部编八下历史第五单元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五单元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部编八下历史第五单元的第16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材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我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立场和智慧,强调了我国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外交理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我国在政治、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但学生在外交领域的知识相对较弱,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外交政策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外交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的重大外交事件,掌握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国际观,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建立后的重大外交事件,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难点:理解我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立场和智慧,以及外交政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外交情境。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外交意识。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视频、图片等素材。
3.讨论话题:如“我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立场和智慧”、“如何看待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如抗美援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课件) 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部编版)

史料链接
“克什米尔公主号”空难事件
万隆会议召开前夕,中国代表团部分成员乘坐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克 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由香港前往印度尼西亚。台湾特务机关阴谋刺 杀周恩来,在飞机上安置了炸弹,致使飞机中途爆炸坠毁,十余人遇 难。周恩来因行程有变,未搭乘此飞机,幸免于难。中国代表团并没 有被这一破坏活动吓倒,仍然参加了这次会议
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为加强中苏两国友谊,进一步
周恩来签署互助条约及有 关协议,1950年2月14日
发展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毛
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
1949年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
,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 盟互助条约》,苏联政府贷款
给中国3亿美元,这对促进中国
经济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及影响。 4.掌握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了解他在重要国际 会议中展现的外交才能,认识他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作出的贡 献,了解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
列属于其内容的是(A )
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互不侵犯 ③互不干涉内政 ④平等互利 ⑤和平共处 ⑥求同存异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⑤⑥
二、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建国初外交环境
1949年10月 2日 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并建交
建国以来新增建交国家曲线示意图
1949年12月
毛泽东访问苏联
1950年2月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一)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第一次建交高潮)
部编版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概括周恩来在建国初的外交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阅读、自学、知识概括和归纳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究精神、表达能力;通过激励引导,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和中国的现实,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新中国外交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对处理国与国、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难点: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理解【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图片《一带一路》和英、法等过申请加入亚投行示意图一带一路亚投行教师:今天,我们国家对外提出“一带一路”经济和设立亚投行,成为世界的焦点,吸引了很多国家的加入。
说明了什么?学生:新中国国力的强盛,在外交上中国人民挺起胸膛,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
教师:今天,新中国外交的成功,离不开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开辟出的一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之路。
那么,这条路是怎样开辟的呢?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讲授新课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外交政策史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史料2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军事包围示意图。
史料3下图是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的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国书。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教师: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宣告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学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师:新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外交环境?学生:新中国建立初期,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教材内容包括: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对新中国初期的政治、经济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的理解相对较浅,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外交事务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过程,掌握新中国主要的外交成就,认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新中国主要的外交成就,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新中国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新中国外交成就的意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演变。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炼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外交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外交的成就和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辅助教学。
3.视频资料:关于新中国外交成就的相关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状况,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课件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5.发展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
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 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6.影响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 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屈辱外交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
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 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
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
学习目标
1.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 3.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 4.概括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巴基斯坦发言人:我认为,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 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泰国发言人:我认为,中国成立傣族自治区使我们泰国受 到颠覆活动的威胁。中国“没有宗教自由”“利用国外1000 多万华侨的双重国籍搞颠覆活动” 。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 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 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 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 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 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 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2.万隆会议
(1)召开: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 (2)地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 亚非会议 (3)结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 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4)意义: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一封电报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
”该情报的主要依据是中国()A. 参加万隆会议B.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抗美援朝D. 提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答案】B2.印度首都新德里有一条美丽的大街被命名为“五项原则街”。
下列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的是()A.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B. 和平共处C. 互不侵犯D. 荣辱与共【答案】D3.周恩来所说的“求同存异”中的“同”指的是()A. 都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B. 都是社会主义国家C. 都是新兴国家D. 都是黄种人建立的国家【答案】A4.“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先生,我荣幸地通知你,在10月25日举行的联合国1976次会议上,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了下述决议:(第2758号决议,在此从略)顺致最高的敬意。
”这是1971年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发来的电报,请问,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是()A. 中国重返联合国B. 吸收中国为联合国会员国C. 祝贺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D. 祝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答案】A5.如图是2015年亚非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以亚洲Asia和非洲Afica的首字母“aa”组成“60”字样。
促使第一次亚非会议成功召开的方针是()A. “一边倒”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求同存异D. 不结盟【答案】C6.“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周恩来改变万隆会议航向,主要是因为()A.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 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C.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D. 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参加会议【答案】B7.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是()A. 印度B. 缅甸C. 苏联D. 美国【答案】C8.新中国首次完整地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A.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B. 万隆会议期间C. 第26届联合国大会期间D.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答案】A9.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一封电报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
”该情报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A. 参加万隆会议
B.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抗美援朝
D. 提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
【答案】B
2.印度首都新德里有一条美丽的大街被命名为“五项原则街”。
下列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的是()
A.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 和平共处
C. 互不侵犯
D. 荣辱与共
【答案】D
3.周恩来所说的“求同存异”中的“同”指的是()
A. 都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
B. 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C. 都是新兴国家
D. 都是黄种人建立的国家
【答案】A
4.“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先生,我荣幸地通知你,在10月25日举行的联合国1976次会议上,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了下述决议:(第2758号决议,在此从略)顺致最高的敬意。
”这是1971年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发来的电报,请问,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是()
A. 中国重返联合国
B. 吸收中国为联合国会员国
C. 祝贺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 祝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
【答案】A
5.如图是2015年亚非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以亚洲Asia和非洲Afica的首字母“aa”组成“60”字样。
促使第一次亚非会议成功召开的方针是()
A. “一边倒”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
D. 不结盟
【答案】C
6.“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周恩来改变万隆会议航向,主要是因为()
A.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C.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D. 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参加会议
【答案】B
7.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是()
A. 印度
B. 缅甸
C. 苏联
D. 美国
【答案】C
8.新中国首次完整地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A.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B. 万隆会议期间
C. 第26届联合国大会期间
D.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答案】A
9.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A. 求同存异原则
B. 互不侵犯原则
C. 平等互利原则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10.1955年4月,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国家主要来自( )
A.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B. 亚洲和欧洲
C. 亚洲和非洲
D. 欧洲、亚洲和非洲
【答案】C
11.岁月留痕,照片是研究历史的珍贵资料.如图所示记录的是周恩来参加()
A. 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活动
B. 中印双边谈判
C. 亚非会议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C
12.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
A. 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B. 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
C. 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D. 朝鲜战争遗留问题
【答案】B
13.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A. “求同存异”方针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合作共赢
D. 不结盟政策
【答案】B
14.下图被称作“历史性的握手”,它直接导致了()
1972年周恩来迎接尼克松
A.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 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
C. 上海《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
【答案】C
15.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十年后”中美之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 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C. 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D. 尼克松访华
【答案】A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40分)
16.阅读材料
材料:“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请回答:
(1)依据下图,请回答1953年12月中国政府与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了处理两国关系的什么原则?
(2)依据材料,你知道这是谁在哪次会议上的发言吗?在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了什么方针?提出这个方针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周恩来、万隆(第一次亚非)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与合作,从而推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17.阅读下列材料:“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
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
从解除殖民主义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我们并不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
但是,不应使它们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协议。
我们还应该在共同的基础上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
”
——周恩来总理在第一次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第一次亚非会议是在何时何地召开的?
(2)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原则。
其中“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答案】(1)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
(2)“同”指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
“异”主要是指社会制度不同。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材料二周恩来健步走上讲台,平静地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
不是来立异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去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印尼、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等纷纷离座,争相同周总理握手。
就连之前态度一直非常强硬的菲律宾外交部长罗慕洛都高度评价周总理的讲话是“出色的、和解的,表示了民主精神的”。
——摘编自百度文库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活动,扩大了我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为新中国的和平建设争取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周恩来总理参加的是哪个国际会议?中国是如何对待与会的亚非国家的?周恩来的讲话产生了什么影响?
(3)请你概括材料一、二表现出的中国外交理念的共同之处。
(写出两点)
(4)根据材料三,分析积极的外交活动对国内和平建设的作用。
【答案】(1)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意义: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万隆会议(或亚非会议)。
同情、尊重、民主、平等地对待各国。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共同发展。
(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4)积极的外交活动能改善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为国内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