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在急诊外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合集下载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林晨珏 , 孙琼 , 冉冰, 等. 眼科耳鼻喉科联合手术治疗 甲状腺相关 眼
病患者的护理l J 1 . 中华护理 杂志 , 2 0 0 8 , 4 3 ( 3 ) : 2 4 2 — 2 4 3 .
3 讨 论
( 收稿 } ] 期: 2 0 1 3 — 0 8 — 2 4 )
3 . 1 睡眠障碍 的风 险及 防范
湿度 , 定 时通风 , 并对病房 内进行地面 、 空气和床单消毒 。还要 实 时注意患者的病情 , 如 出现分泌物增多 、 自觉疼 痛加重 、 局部
后, 因需进一步 明确诊断和治疗常进行院内转运 到辅助科室进
行检 查或转入专科病房住 院治疗 , 或手术 室急诊手术 ; 转运过 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利 因素 , 且可能造成 不同程度并发症 , 转运
2 0 1 3年 5月 转运 的 5 4 0例 患者 作 为观 察 组按 护 理 干 预 方 法进
行 转运 : 确 定转 运 目标 、 风 险评 估 、 完善 院 内转 运 流 程 、 效 果评
价 。 结 果 观 察 组 转 运 过 程 中发 生 并 发 症 0 . 9 3 %、 护 理 纠 纷
3 . 4 体位不适 的风险及防范
强迫卧位 、 局部感染 、 手术
( ) . 1 9 % 、转 运 时 间 ( 1 8 . 3 3 ±6 . 4 3 ) m i n 。均 少 于对 照 组 的 5 . 6 3 %、
反应 、眼压升高和缝线头等刺激因素导致患者的体位 不适 , 护
理 人员要 了解体位不适原因 、 时间 、 程度等问题 , 及时采取相应 的措施 。 对于一些强制体位患者 , 要保持床铺 的平整与柔软度 , 在受压的部位垫上软垫 , 使患者放 松肢体 。 3 . 5 感 染的风险及 防范 因为机 体抵 抗力下降 、手术创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 关键词 】 急诊 ; 危重 患者 ; 院内转运 ; 护理 干预
中图分类号: 1 : { 4 7 2 . 2 文献标识码 : B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7 2 5 6 . 2 0 1 3 . 1 0 . 0 3 1 文章编号 : 1 0 0 6 — 7 2 5 6 ( 2 0 1 3 l 1 0 — 0 0 6 2 — 0 2
无异 常危 险后 , 双方科室签字确认 , 完成转运。 1 . 3 观察 指标 观察记 录两组患 者转运过程 中 出现死 亡 , 输
1 . 1 临床资料
选取 同期 于我 院急诊 科接受 初步诊 断 和治
疗后需要进行院 内转运 的危 重患 者 1 2 8例 , 随 机分 为观察 组 和对照组各 6 4例 。所 有患者 均于 急诊科 初步诊 断 与治疗 后
注: 与对照组 比较 , P< 0 . 0 5
运护理 , 观察组 给予 院内转运护 理干预 。①转运前 护理 : 由医
2 . 2 两组患者转运 满意度 比较
见表 2 。
护人员对患者院 内转运 的必要性 和可行 性进行 评估 , 对 于生 命体征或者其他原 因导致 不适合 立 即进 行 院内转运 的 , 要暂
2 பைடு நூலகம் 果
2 . 1 两组 患者转运情况 比较
见表 1 。
表 1 两 组 患 者 转 运 情 况 比 较
1 1例 , 消化 系统 疾病 1 0例 , 其 他 5例 ; 转运 目的: X线 、 C T 、 B 超等影像学检查 3 O例 , 手术室 接受手术 治疗 2 0例, 进入 各专
科进行住院治疗 1 4例 。两组患者性 别 、 年龄、 疾病 种类 、 转运 目的等方面 比较差异无 统计 学意 义( P> 0 . 0 5 ) 。 1 . 2 方法 对照 组给予 吸氧 、 输液 、 平 车护送 等常 规院 内转

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应用效果观察

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应用效果观察

c 提 示 有 大 量 乏 氧 细 胞 存 在 。而 乏 氧 细 胞 对 放 射 线 的抗 拒 m, 性 比有 氧 细 胞一 般 强 2 5 . . ~3 0倍 [ 。 因此 , 瘤 内乏 氧 细 胞 2 ] 肿 的存 在 成 为 放 疗 后 肿 瘤 残 留 、 发 、 移 的 潜 在 根 源 。 目前 , 复 转
续填塞 不能超过 4 8小 时 , 超 过 4 对 8小 时 仍 需 填 塞 者 取 出 纱
血后好转。
3 4 2 胃肠 道 反 应 的护 理 . .
放疗及加 用 C MN a会 引 起 不 同
条 重新 填塞 新 纱 条 。
4 讨 论
程 度 的 胃肠 道 反 应 , 造 成 患 者 精 神 紧 张 恐 惧 不 安 、 质 下 并 体 降 、 解 质 紊 乱 甚 至 患 者 拒 绝 用 药 , 响 药 物 疗 效 及 放 疗 的 正 电 影 常进 行 , 及 早 进 行 护 理 干预 , 助 医 生 对 症 处 理 。对 于 食 欲 应 协 不 振 、 食 的患 者 , 先 让 患 者 了解 饮 食 营 养 的 重 要 性 , 患 厌 首 嘱 者 少 吃 酸 、 、 辣 刺 激 性 食 物 , 以少 量 多 餐 , 低 纤 维 、 甜 辛 可 进 易 消化 、 营养 丰 富 的饮 食 , 食 新 鲜 蔬 菜 水 果 。对 于 恶 心 呕 吐 患 多 者 及 时 评 估 恶 心 、 吐 的程 度 并 告 知 患 者尽 量 减 轻 思 想 负 担 , 呕
作 者 单 位 : 通 大 学 附 属 医院 急 诊 科 ( 苏 ) 南 江


2 6 0 20 1
收 稿 日期
2 1 — 0 — 1 01 7 1
例 》 相 关 的法 律 、 规 , 护 士 充 分 认 识 到 严 格 执 行 法 律 、 和 法 使 法 规 就 是 在 履 行 法 律 职 责 ; 高 护 士 防范 转 运 风 险 的意 识 ; 立 提 建

多学科协作护理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间及转运不良事件的影响

多学科协作护理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间及转运不良事件的影响

多学科协作护理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间及转运不良事件的影响摘要:目的研究多学科协作护理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间及转运不良事件的影响。

方法本次研究中重点选取了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88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诊危重症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多学科协作护理,对比两组中患者转运时间和不良事件出现率。

结果对照组转运时间长于观察组,组别数据对比有意义(P<0.05)。

对照组中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观察组,组别数据对比有意义(P<0.05)。

结论在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护理时,使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措施可显著缩短患者转运时间,降低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出现率,值得推广。

关键字:多学科协作护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间转运不良事件影响前言急诊科室是患者入院治疗的重要中转科室,对急诊科室中的患者进行转运也是极为重要的工作之一。

本文正是基于此,选择了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88例患者为对象,研究多学科协作护理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间及转运不良事件的影响。

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重点选取了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88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诊危重症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

对照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范围在39岁至56岁,平均(44.73±2.39)岁。

观察组:男29例,女15例,年龄范围在36岁至60岁,平均(46.49±2.17)岁。

患者资料经分析后无意义(P>0.05),可对比。

1.2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医院内急诊科医护人员需要将患者转运至接诊科室当中。

观察组使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措施,具体内容为:1、创建多学科团队护理转运团队:转运团队有急诊科室内部护理长作为负责人选出团队内主治医生、责任护士长和专科、协调以及管床医护人员以及及机动岗成员[1]。

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分析目的研究并分析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该院在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采取传统方法进行院内转运的27例危重患者作为参照组,选取该院在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采取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进行院内转运的27例危重患者作为实验组。

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治疗有效率以及意外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实验组危重患者的护理满意度(74.07%)相比于参照组危重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6.30%)明显较高(P<0.05);实验组危重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相比于参照组危重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相比于参照组明显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急诊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将患者的满意度提高,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将转运的安全性提高,值得临床上借鉴以及进一步普及。

标签:护理安全管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医院中急诊科是危重患者治疗和抢救的聚集地,危重患者经初步抢救苏醒后,才可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确诊、转科、手术等[1]。

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时极易导致患者发生意外,如拔管、血压变化、心跳呼吸骤停等情况,经转运的患者其治疗有效率要高出正常患者治疗有效率的9.6%。

为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和降低转运中意外事件的发生情况,现将该院收治的54例急诊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请见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该院在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采取传统方法进行院内转运的27例危重患者作为参照组,选取该院在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采取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进行院内转运的27例危重患者作为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4例,女性患者有13例,最小年龄为21岁,最大年龄为75岁,平均年龄为(52.12±2.13)岁。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目的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4月~2015年04月收治的90例急诊科危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院内转运护理干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转运情况结果。

结果护理组:转运过程中死亡患者0例,意外事件发生患者1例,护理纠纷患者1例,成功转运率为100.00%。

对照组:转运过程中死亡患者3例,意外事件发生患者5例,护理纠纷患者7例,成功转运率为82.22%。

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急诊科危重患者采用院内转运的护理干预方式后,可以明显提升院内转运成功率,减少转运过程中的护理纠纷事件发生次数,提升转运效率,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于转运过程的满意度。

标签: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干预效果急诊科室是医院一个特殊的科室,接触的患者全部是病情比较危重的患者,患者在急诊科室进行了初步诊断工作,在离开急诊科室后需要送往其他的科室开展后续的救治工作[1],在将患者转运到其他科室时会存在很大的风险,进一步降低了转运安全率,因此在转运过程中加强护理管理,针对不同科室患者能够开展相应的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患者的安全转运率有着重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4年04月~2015年0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0例急诊科危重患者,每组各45例。

男50例,女40例,年龄为16~75岁,平均年龄(50.22±12.26)岁。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院内转运护理干预方式。

1.2.1转运前护理在转运之前,患者在急诊科室开展救治过程,由相应的医护人员对患者院内转运的可行性以及患者病情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估[2],对于患者的生命体征一定要密切观察,避免在转运过程中出现一些突发情况,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一旦评估结果显示可能会出现一些其他原因影响转运,需要暂时停止转运。

多学科协作护理运用于急诊外科危重病人转运价值评价

多学科协作护理运用于急诊外科危重病人转运价值评价

多学科协作护理运用于急诊外科危重病人转运价值评价东方医院集团广济医院安徽省淮南市232001摘要目的:通过在急诊中应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对于外科危重症病人的转运价值评价。

方法:选取2021年8月-10月60名外科危重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实验所选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转运,实验组患者采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进行转运,观察两组患者在院内转运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患者满意度以及转运成功率等情况。

结果:实验组患者在协同护理模式转运下发生不良事件、转运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相较于对照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结论:对于外科危重患者采用多学科协同护理转运模式在有效提高患者的转运效率同时极大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关键词:多学科协作护理;急诊;危重;转运急诊室医院面对外界最直接的就诊窗口,是各类患者就医的第一站,而急诊患者通常存在发病急或发病重等典型特点,因此在急诊室的护理工作显得至关重要[1]。

此外急诊室的护理工作量也相较于其他科室更为复杂且难度较高,急诊科护士同样也并非专科护士,对于一些极为特殊或较为危重的患者不具备丰富的处理经验,再加之急诊工作繁忙技术资源不到位以及人为因素等风险存在,这会导致就诊的外科危重患者不能及时有效的接受救治从而延误病情[2-3]。

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多急诊危重患者转运采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21年8月-10月60名外科危重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实验组中男性患者19名,女性患者11名,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0~75岁,平均年龄为(56.14±5.7)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7名,女性患者13名,患者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58.8±7.6)岁。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患者均在我院急诊接受诊治。

急诊科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危重患者救治中的应用研究

急诊科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危重患者救治中的应用研究

急诊科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危重患者救治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方案引言:急诊科是医院中负责急诊患者诊断和治疗的科室,承担着保障危重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任务。

在危重患者救治中,多学科协作模式被广泛应用,以提供高效、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然而,目前尚缺乏关于急诊科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危重患者救治中应用的系统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究急诊科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危重患者救治中的应用,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方法:1. 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纵向观察研究设计,以医院急诊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危重患者救治中的应用进行观察和分析,收集相关数据。

2. 研究对象:选择10家三甲医院的急诊科作为研究对象,每家医院的急诊科设置的多学科协作模式应用中心作为观察点。

3. 数据采集方法:a) 通过对医院急诊科的工作流程进行观察和记录,了解现有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具体应用情况;b) 通过访谈医务人员,包括急诊科医生、护士和相关科室医务人员,了解他们对多学科协作模式的理解、应用体验和效果评价;c) 通过查阅患者病历和临床数据,收集危重患者的就诊情况、治疗过程和疗效数据。

4. 数据分析:a) 对观察记录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危重患者救治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并分类归纳出不同模式的优缺点;b) 对访谈内容进行质性分析,提取出医务人员对多学科协作模式的观点和评价,形成主题;c) 对收集的患者病历和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就诊时间、诊断、治疗方案和疗效等指标的描述和分析。

方案实施情况本研究于2020年1月至12月期间实施,共选取了10家三甲医院的急诊科为研究对象。

通过与医院急诊科主任沟通,取得了研究的合作和支持。

然后,选派了一名专门负责数据采集和观察记录的研究助理,经过培训和指导后,开始对急诊科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应用进行观察和记录。

开展了与医务人员的访谈,共计访谈了50名医务人员,包括急诊科医生、护士和相关科室医务人员。

访谈内容主要围绕他们对多学科协作模式的理解、应用体验和效果评价展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在急诊外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9-09-12T12:54:20.2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21期作者:赵丹
[导读] 目的:分析在急诊外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当中应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的效果。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宜宾 644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急诊外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当中应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的效果。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8年6月-12月急诊外科的危重病患96名,由抛硬币的方法选出A组(n=48)和B组(n=48)。

A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转运模式,B组患者实行多学科协作护理转运模式,对比两组患者在院内运转期间患者、护理人员以及医生的满意度评分和运转成功率。

结果:A组患者、护理人员以及医生的满意度评分明显比B组低,差异显著(P<0.05);A组患者的运转成功率为81%,B组患者的运转成功率为96%,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急诊外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当中应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有效提高患者、护理人员以及医生等各方面人员的满意程度,提高患者的院内转运成功率。

【关键词】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急诊外科;院内转运;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1-0173-02
急诊科是处理各种突发情况的主要场所。

在临床治疗中,外科危重的病患往往是通过急诊科运转到手术室或者ICU病房当中,由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处于一个十分波动的状态,随时可能会有各种异常情况发生,加上急诊科的护理人员不是专科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疾病处理能力会比较弱,如果运转过程中出现人为、资源以及技术等因素的突发情况很有可能会加大患者运转过程中的风险。

而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作为当下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本次研究就将其对危重病患院内转运的具体护理价值做了详细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8年6月-12月急诊外科的危重病患96名,由抛硬币的方法选出A组(n=48)和B组(n=48)。

A组男性病患23名,女性病患25名,患者最大年纪59岁,最小年纪27岁,平均(36.16±2.2 5)岁。

B组男性病患26名,女性病患22名,患者最大年纪58岁,最小年纪25岁,平均(34.54±1.81)岁。

96名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1.2.1护理措施:A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模式,由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负责运转到接诊科院内;B组患者实行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进行运转,具体方法如下。

1.2.2成立多学科团队护理转运小分队,由急诊科护理教育丰富的护士长作为小分队的总负责人选出多学科团队运转分队里面的主治医生和责任护士长以及专科、管床、协调护士和机动岗位成员。

责任护士长主要负责小分队成员的集合动员以及决定各项护理策略;专科护士主要负责本专业之内的病患护理,如骨科护士负责骨科危重病患;管床护士主要负责遵从医嘱进行日常的护理事项操作;协调护士主要负责运转过程中各个机械设备以及运转路线疏通规划等等;机动岗位成员主要负责患者病情发作之时迅速召集入队护理。

1.2.3转运流程:首先转运前由责任护士长下发转运指令,之后多学科协作团队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分析迅速到达各自岗位准备运转前的各项事宜;之后准备完毕后则进行运转,在运转过程中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控,由协调护士通知电梯交接人员就位等待接入患者;之后将病患接入指定科室后,与接收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正常的交接确认;最后由管床护士回访患者转运后的各项详细,同时整理好此次运转过程发生的各项异常情况,由分队所有成员进行讨论处理,尽量避免下次再出现同样的异常情况。

1.3 观察指标
收集采访两组患者在院内运转期间患者、护理人员以及医生的满意度评分(以10分为基数,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并且统计两组患者运转成功人数。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A组患者有39名患者运转成功,运转成功率81%。

B组患者有46名患者运转成功,转运成功率为96%(P<0.05)。

2.2 B组患者运转期间患者、护理人员以及医生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5),见表。

表两组患者、护理人员以及医生的满意度评分对比(x-±s,分)
3.讨论
通常经过抢救之后的外科严重病患都需要运转到其他相应的科室进行进一步的护理治疗。

由于该时期的患者病情依旧不稳定,因此在对其实施院内运转时时急诊科室较高风险的工作之一。

如果运转过程混乱无序将极有可能加重患者病情。

由于多学科协作护理的特殊性,使得该护理模式大量运用于医疗护理专业中。

通过此次对96名外科危重的病患分组护理对比后发现,实施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的B组患者里面,患者、护理人员以及医生对运转过程的满意度都要大大高于实行常规运转过程的A组患者(P<0.05)同时B组患者运转成功率为96%。

A组患者运转成功率为81%,差异显
著,可见实行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在危重病患转运中的良好转运价值。

综上所述,在急诊外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当中应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护理人员以及医生等各方面人员的满意程度,提高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成功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秦秀芳.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在急诊外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8,32(13).
[2]徐凤霞.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5):127-1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