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灵宝市实验高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清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

2017—2018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

绝密★启用前2017—2018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本试卷8页,1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范围:必修三、四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填空题(共8 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此时无声胜有声。

(2)画图省识春风面,。

(3)沧海月明珠有泪,。

(4)飞湍瀑流争喧豗,。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磨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7)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8)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二、选择题(每空3分,共18 分)2、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秦曲(qū) 赦免(shè) 汤镬(huò) 列观(guān)B.倨傲(jù) 盆缶(fǒu) 不肖(xiào) 渑池(diàn)C.睥睨(nì) 披靡(mǐ) 毋宁(wú) 不怿(yì)D.避匿(nì) 燕国(yàn) 攻讦(jié) 稔知(rěn)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糟粕荒疏刎颈之交春风料峭 B.斟酌仓皇冠冕堂皇礼尚往来C.丰盈囊括躁动不安无事生非 D.寒暄罪孽兼收并蓄礼上往来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水浒传》英译《在河边发生的故事》,《红楼梦》俄译《红色阁楼里的梦》,原著的韵味全失,使中国读者觉得简直不可理喻。

灵宝市实验高中2013-2014学年度上期高一地理第二次月考试题(1-4单元)

灵宝市实验高中2013-2014学年度上期高一地理第二次月考试题(1-4单元)

灵宝实验高中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地理命题人:李鹏飞审题人:袁江峰第Ⅰ卷(客观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1、北京时间2013年10月10日晚9:20,嫦娥三号探月飞船成功变轨,进入到近月点15公里、远月点100公里的椭圆轨道,此时嫦娥三号和其绕转的天体组成了天体系统,该天体系统()A、与太阳系属于同级别天体系统B、属于地月系C、与地月系属于同级别天体系统D、中心天体属于行星2、与火星、金星相比,地球上有利于生命形成的优越条件是()①太阳光照一直比较稳定②表面温度适于生物生存③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④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3、《汉书·五行志》记载:“西汉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下列关于此“黑气”叙述正确的是()A、出现在太阳的色球层B、该“黑气”出现时,我国海南地区可能会看到极光C、可能造成地球磁场的紊乱,产生磁暴现象D、该“黑气”活动周期大约为14年4、右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关于该图说法正确的是()A、A波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B波只能通过固体B、E层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和C层构成岩石圈C、D界面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核D、F处为莫霍界面,A波和B波同时加快5、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描述最吻合的地点是()A、(90°W,76°S)B、(80°E,40°N)C、(10°E,15°S)D、(180°,1°N)6、圣诞节(12月25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B、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C、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D、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7、Mr.James于当地时间2013年12月23日13时从北京乘坐飞机回纽约(西五区)过圣诞节,14小时后到达,此时纽约时间为()A、12月24日14时B、12月23日14时C、12月22日10时D、12月25日10时8.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 )右图为某日我国北方地区等压线示意图,据图回答9-11题。

河南省灵宝市实验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清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河南省灵宝市实验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清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 学年度下期高一年级文科月考试卷文科历史第Ⅰ卷客观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道题,48分。

1.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从考古挖掘来看,秦魏墓葬出土了成套的铁制农具,表明当时铁制农具在当时普遍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B项正确;A项“独断经营”,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排除;C项“必备品”的说法明显具有片面性,排除;D项结论仅由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排除。

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名师点睛】铁农具和牛耕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铁农具和牛耕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

由于广泛使用铁农具和牛耕,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使单位生产和个体经营的特色的小农阶层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井田制中“千耦其耕”的奴隶集体耕种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分散的,一家一户制的小农经济形式兴起了。

2. 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A. 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 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 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 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看不到安徽农业发展在全国中的地位方面的信息,因此A项错误。

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是在南宋以后,因此C项错误;我国经济重心完全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因此D项错误;从两汉的1处,到三国两晋时期是3处,到唐时是12处,虽有隋朝低潮。

最新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附答案

最新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附答案

最新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附答案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共四大题,22小题,满分150分,时间为150分钟。

2.所有试题均按题号把答案涂或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3.答题前将要求填写的内容填写清楚,考生交卷时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

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

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

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

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

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

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

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

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

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二)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二)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二)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1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的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内在根据。

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是中华文明最基本的存在形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儒家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同样是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所恪守的价值标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首要,这些都是儒家文明孜孜追求的永恒主题,同样是中华民族的长期追求。

儒家文明不是针对中国人而设计的,而是对所有称之为人的人而讲的。

在儒家看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不仅中国人要恪守,只要是人都应恪守,否则,人就不成其为人。

深入研究与阐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可以更好地维护中华文明DNA的传承,维护中国人的本质特征与主体性,同时让全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普遍意义。

儒家文明是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化解人类文明冲突的重要力量。

西方世界,宗教冲突乃至宗教战争诸如十字军东征等,不绝于史,直到21世纪,此种冲突仍在继续。

反观中国,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及各种民间信仰长期并存,并没有因信仰问题而引发战争。

为什么呢?其故在于儒家伦理在解决诸宗教之间关系上发挥了平衡、建设性作用。

儒家主张的“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等都是处理不同宗教信仰之间、不同文明实体关系的伦理原则。

这些原则在中国比任何宗教信仰更加普遍、更深入百姓之心。

站在儒家文明的角度审视问题,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是文明或宗教背后强烈的“求同”而不能“存异”的独断主义或排他主义的宗教观。

任何一种文明,无论何等高明,若不承认他者的存在权就必然导致文化帝国主义或文化殖民主义;若因自视自家文明优于其他文明而强制性输出其文明,必然导致输入国人民强力抵制,从而引发冲突。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二)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二)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二)第Ⅰ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

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时下,大面积覆盖我国的雾霾给国人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许多和雾霾有关的热词——“出门掉进牛奶里”“人追尾人”“尘惯吸”等到处流传,这成为人们一种无奈的宣泄。

科学家指出,雾霾的危害真的不能小看,因为动物实验证实,雾霾超标严重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

英国专家对15.4万名心脏病患者进行了平均3.7年的跟踪研究,发现雾霾微粒可以侵入肺部,会导致心脏病患者死亡率上升20%。

那么,人们除了可以对雾霾产生的源头进行根除以外,对正在弥漫的雾霾有什么巧妙的清除办法吗?雾霾害人,就是其中的多种微粒物质作祟的结果,所以想办法把这些微粒物质清除掉,才是关键。

为此,我国研究人员建议,清除局部雾霾,采取向空中喷洒水雾的办法比较有效。

不过这种办法在风大的时候效果差,而且人力物力投入比较大,不适合广泛推广应用。

有专家提出,应该通过向云“借雨”的方式来改善空气质量,也就是在有降雨天气过境的情况下,通过飞机或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盐分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者增加降水量。

不过遗憾的是,因雾霾的出现是频繁而且比较持久的,如果持续用这种办法,那就要耗费大量财力,而且连续的人工降雨,还会给气候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此法并非上策。

还有专家建议,借助大自然的风的力量来驱散城市上空的雾霾。

为此可以在城市四周借助有利地形,建造一些具有聚风作用的建筑物。

这样的话,雾霾就很难在城市上空“赖着不走”了。

不过另有专家指出,国内很多大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和整体规划等原因,一般都没有把“风道”作为主要的规划因素。

所以这种方法基本用不上。

那么,有没有更科学、节省人力和物力的消除雾霾的妙法呢?最近,北京正在尝试用制造“冷雾带”的新办法来清除雾霾,这种办法目前被科学界认为是比较可行的妙法,操作难度并不大。

“冷雾带”形成后,其中的液氮将在空气带内的尘埃微粒和其他污染物微粒上形成晶体,这些微小晶体因为比微粒重,无法在空中漂浮,所以很快就会掉落到地面上,雾霾因此就被清除了。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四)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四)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四)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基础知识与运用(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驯.熟/ 训.练舟楫./ 编辑.紊.乱/ 刎.颈更.正/ 少不更.事B.反馈./ 昏聩.斑斓./ 阑.干契.约/ 楔子..赝.品/ 义愤填膺.C.道行./ 行.伍瞭.望/ 缭.绕罪愆./ 衍.生贻.误/ 甘之如饴.D.濒.危/ 缤.纷披靡./ 糜.烂提.防/ 堤.坝盘踞./ 前倨.后恭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

B.在缅甸的热带丛林里,高达十几米的树顶上,两只叶猴跳荡着,嘻闹着。

C.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灸做奖赏。

D.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噪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⑴反物质的作用形式与普通物质一样,但与普通物质接触之后它们将会,并且猛然释放出能量。

⑵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⑶美日韩等国对朝鲜将发射“光明星3号”卫星的声明作出强烈的反应,朝鲜政府却,宣布按计划发射。

A.湮没从而不以为意B.淹没进而不以为然C.湮没进而不以为然D.淹没从而不以为意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从南海黄岩岛对峙,再到东海钓鱼岛争端,罗援强调:当务之急的举措是升级海巡船吨位,建立海上警备队,这样才能保障中国海洋权益。

B. 端午节已是中国的法定节日,然而在我国内地的很多大城市已经难见赛龙舟的景象,倒是繁荣的国际大都市香港却还保留着五月五赛龙舟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C.5月29日,杭州“最美司机”吴斌,面对肝脏破裂及肋骨多处骨折,肺、肠挫伤,危急关头,他以一名职业驾驶员的高度敬业精神,确保了24名旅客安然无恙,此事吸引了国内诸多媒体的极大关注。

河南省灵宝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清考试试题

河南省灵宝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清考试试题

灵宝一高2018—2019学年度下期第一次月清考试高二语文第I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中国人自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

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

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

唯一和今人不同的是,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

所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

通俗地说,就是理想。

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垒”。

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

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

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

”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在说“远”。

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

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

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

琴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度下期第二次月清高一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1. 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宋词的文化品格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

这一点。

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

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是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是就其形式立名。

至于“曲子词”、“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

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

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

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

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日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

”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

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

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迭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

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

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

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

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

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

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

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

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

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供文
人欣赏的案头文学。

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

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

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

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1.下面不属于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特点的一项是()
A.词在早期是与燕乐相配的歌词,燕乐对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形成了影响。

B.词的句法参差,词牌丰富,能够较少顾忌地表现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

C.“词为艳科”,在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方面,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

D.受听众影响,词的语言向俚俗靠拢,语句浅显易懂,有一定程度的口语化。

2.下面关于诗与词不同特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的句式较为整齐,而词的句式变化错落,适于倚声弦歌与抒发复杂的情感。

B.诗的语言晦涩艰深,而词较为浅显易懂,既能满足文人的欣赏,又能娱悦听众。

C.“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是说诗长于反映社会生活,词善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

D.“诗庄词媚”“词为艳科”之说,表明诗和词在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方面存在不同。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亡,然后词作,”词被称“诗余”,并不是说诗的发展,到了宋代便开始消亡。

B.词的音乐属性,影响了词的创作方式和接受方式,是词形成市井文化品格的基础。

C.由于词具有市井文化品格,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这就决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

D.词在咏史言志时,也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其表现情感相对于诗更深沉幽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

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

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

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

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

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

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

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

他的眼力就这样厉害。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

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

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

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