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Ⅰ说明部分课程类型: 专业课总学时:106 其中理论学时:64 实践学时:42学分:5适用专业: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前导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诊断基本技能等。
后续课程:临床实习。
Ⅱ本文部分一、课程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内科学疾病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造血、内分泌系统及代谢、营养、风湿等常见疾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本课程重点阐述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和进展。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临床医学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而且与它们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好内科学,是学好临床医学其他专业课程的关键。
课程任务学习内科学的目的在于扎实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毕业时能独立防治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毕业后通过临床实践,应能进行自学和开展科学研究等活动,继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防治疾病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内科学的学习应以基础医学和临床诊断基本技能等课程为基础。
在学习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近,通过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要求:1.简述内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概述内科学常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的内容和方法;能制定常见病、慢性病的预防保健实施方案。
2.能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器械检查资料,对常见病作出初步诊断,并制定诊疗计划;能对内科常见急、重病进行诊断和防治。
3.能熟练地询问病史;独立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结果要符合实际;4.能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并能对结果进行正确分析,理解其临床意义;5.能写出规范的住院病历;6.具有一定的卫生宣教和较强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求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为社区健康服务的思想。
《内科学》教学大纲(192学时)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内科学课程编号:N3070091英文名称:Internal Medicine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192讲课学时:128见习学时:64学分:12适用对象:五年制临床医学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诊断学、医学影像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内科学》是重要的临床医学骨干课程之一,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它与其他各科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
尤其是随着生物化学、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影像学、药理学和药剂学等基础学科的飞跃发展,使内科学也相应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内科学的学习,使学生对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诊治原则等各个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知识和相应的诊治技能,为日后医疗、教学、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内科学的基本内容很广,可分为多个专科。
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等。
教学方法分理论课教学与临床见习二大部分。
在教学中,要求根据当前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实际情况,以课堂讲授和临床见习为主要形式,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结合网络课件和专题讲座等,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运用启发式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全面牢固地掌握内科学的基本理论。
医学发展非常迅速,在教学中需注意介绍一些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新的检查技术和新的治疗方法。
同时还需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加强三基训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实提高对内科疾病的诊治能力。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第三章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第一节慢性支气管炎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和治疗。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开课教研室:内科学开课院(部):临床医学院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开课学期:第七学期、第八学期学分: 10.5 总学时: 192 理论学时: 104 实验(见习)学时: 88 课外学时: 0开课对象:临床医学教材:内科学,葛均波、徐永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第8版参考资料:【1】内科学,陆再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7版【2】内科学,叶任高、陆再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6版【3】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14版【4】内科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刘文励、叙永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2版一、课程目标及基本要求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与外科学一起并称为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学科,是临床医学各专业的基础学科,其内容在临床医学理论和实践中有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
内科学涉及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系统、内分泌及代谢、风湿等常见疾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高等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各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须精读的课程。
《内科学》的任务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防治的理论知识及技能。
临床医学的共性诊断与治疗思维,集中表达在内科学中;且在临床实践中,内科疾病也最为常见,因此学好内科学不仅为从事临床内科工作奠定基础,并为学习其他临床各科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和规范的工作程序。
《内科学》课程分为理论学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
理论学习包括课堂讲课和与其相结合的临床见习。
毕业实习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临床诊疗实践,将理论用于临床实践,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并从临床实践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还应努力提高医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高尚的医德,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篇绪论【掌握】内科学的学习方法【熟悉】内科疾病的诊断。
【了解】内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新进展。
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第一章总论【掌握】1、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其特点;2、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
【熟悉】1、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免疫功能及呼吸功能。
2、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
【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进展。
第二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自学)【掌握】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诊断及治疗。
【熟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病因及病理改变。
【了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预防措施。
第三章肺部感染性疾病(3学时)第一节肺炎概述【掌握】1、肺炎的病因与分类2、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3、肺炎的的治疗原则。
【熟悉】肺炎的流行病学。
第二节肺炎链球菌肺炎【掌握】1、肺炎链球菌肺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2、肺炎球菌肺炎的治疗措施。
【熟悉】1、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病因及易患因素;2、肺炎球菌肺炎的病理特点。
【了解】肺炎链球菌肺炎的预防措施。
第三节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
在种【掌握】1、葡萄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断;2、葡萄球菌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主要治疗措施。
【了解】葡萄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预防措施。
第四节肺脓肿(自学)【掌握】1、掌握肺脓肿的临床表现、诊断2、掌握肺脓肿的治疗原则及措施。
【熟悉】肺脓肿的病因及其发病机理。
第四章支气管扩张(2学时)【掌握】1、支气管扩张的临床表现、诊断2、支气管扩张的治疗原则及措施。
【熟悉】支气管扩张的病因及其发病机理。
第五章肺结核(2学时)【掌握】1、掌握肺结核的病因;2、肺结核的临床表现;3、肺结核的诊断方法、程序,分类标准和诊断要点;4、肺结核的治疗原则,抗结核药的正确使用及大咯血的治疗。
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内科标准

1.轮转目的(1)系统学习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心电图基本操作与判读、常用临床检验和辅助检查结果的判读;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掌握常见内科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处理原则及转诊指征。
(2)具有正确评估及处理常见内科疾病的能力,识别疾病的不稳定状态及高危状态,并能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给予及时、正确的急救与转诊。
3)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和在医疗实践中提高的能力。
2.基本要求(1)常见症状掌握以下常见症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处理原则:发热、头痛、胸痛、心悸、呼吸困难、头晕、晕厥、意识障碍、咳嗽、咯血、黄疸、呕吐、腹痛、腹泻、便秘、呕血与便血、血尿、水肿、贫血、关节痛、淋巴结肿大、消瘦、肥胖。
(2)主要疾病1)心血管系统①高血压掌握:正常血压值,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分级及危险分层;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老年人高血压的临床特点;高血压一、二、三级预防原则;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急、慢性并发症的处理原则: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了解:高血压药物治疗进展动态②冠心病x握:、冠心病的诊断,心绞痛的床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缓解期的治疗,急性期的处理及转诊指征:;心肌梗死的诊断依据、心电图特征、鉴别诊断、处理原则与院前急诊处理,转诊指征及注意事项;冠心病的一、二、三级预防原则及康复措施。
熟悉:心肌梗死恢复期、维持期的康复医疗。
了解:冠心病介入治疗与外科治疗的方法和适应证③充血性心力衰竭掌握:心力衰竭的定义、分型、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心功能分级、治疗原则;心力衰竭的预防原则及康复;常用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
熟悉: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过量的临床表现与处理原则。
了解:病因、诱发因素。
④心律失常掌握:常见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窦性心动过缓、房室阻滞);低危心律失常患者的处理原则及高危心律失常患者的识别及转诊处理。
《内科学》见习教学大纲

范例2《内科学》见习教学大纲(加粗、小二、居中)(供临床、麻醉等专业用)(小四、居中)Ⅰ前言(加粗、小三、居中)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各科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学习好内科学是学好临床医学的关键。
通过内科学的见习学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都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为日后学习和从事临床各科的医疗实践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麻醉、口腔医学等专业本科学生使用。
总教学参考学时为90学时。
使用教材:《内科学见习实验指导》,由内科学教研室自编。
Ⅱ正文(加粗、小三、居中)一教学目的(加粗、四号)主要是通过学生深入病房,亲自接触病人,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了解各种化验情况和诊断与治疗等,使学生对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和诊治原则等各个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知识和相应的诊治技能。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从医素质、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和解决临床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教学要求(加粗、四号)内科学的教习教学需深入各个专科,以临床见习为主,结合当前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实际情况,以分析实际病例为主要手段,充分消化、吸收理论课的内容。
老师在带见习过程中,应根据当前医学发展趋势,介绍一些新理论、新观点和新的诊疗技术,同时注意加强三基训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实提高对内科疾病的诊治能力。
三教学内容(加粗、四号)(一)呼吸系统疾病:1 上呼吸道感染2 急性支气管炎3 支气管哮喘4 慢性支气管炎5 阻塞性肺气肿6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7 肺炎8 支气管扩张症9 气胸10 结合性胸膜炎11 肺癌(二)心血管疾病1 心力衰竭:左右心衰的诊断、处理方法2 风湿性心脏病、风湿热、MS+MI、AS、AI3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4 高血压病5 心肌病6 各种心律失常房早、结早、室早的诊断及处理;室速的诊断及处理;室上速的诊断及处理;房颤的诊断及处理;房室传导阻滞7 感染性心内膜炎(三)消化系统1 胃炎(急、慢性)2 消化性溃疡3 上消化道出血4 肝硬化5 肝癌6 结核性腹膜炎(四)泌尿系统7 慢性肾小球肾炎8 泌尿系感染9 急性肾功能衰竭10 慢性肾功能衰竭(五)造血系统1 缺铁性贫血2 再生障碍性贫血3 白血病:急粒、慢粒、慢淋4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六)内分泌疾病及代谢疾病1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2 糖尿病(七)风湿性疾病及关节疾病1 系统性红斑狼疮2 类风湿性关节炎(八)理化因素所致疾病有机磷农药中毒注:见习内容可根据临床情况作适当调整。
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内科学是以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为主的一门临床医学科目,并广泛涉及人体各个系统的病理生理和治疗方法。
在内科学教学中,我们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以及优秀的临床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医学实践中的挑战。
二、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内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2.了解内科学中常见的急性和慢性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3.学会诊断常见病、多发病和罕见病的方法。
4.了解内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互补,如内分泌学、神经病学、运动学、感染病学等。
5.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6.通过实践和训练,掌握医学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
三、课程内容1.内科学基础知识(1)人体生理和生物化学基础(2)循环系统(3)呼吸系统(4)消化系统(5)泌尿生殖系统(6)神经系统2.常见内科疾病(1)心血管疾病(2)呼吸道疾病(3)消化系统疾病(4)肝胆疾病(5)泌尿生殖系统疾病(6)内分泌和代谢疾病(7)免疫系统疾病(8)血液系统疾病(9)感染性疾病(10)神经系统疾病3.临床实践技能(1)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2)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3)诊断和治疗常见内科疾病(4)药物治疗和监测(5)危重病人抢救和管理四、教学方法1.听课,参加班级讨论和讲座,学生需要自主阅读并复习相关参考书籍。
2.案例研究和模拟病例分析,让学生参与诊断和治疗流程。
3.临床实习和实践培训,让学生接触医学实践操作技能。
4.小组活动和学科论坛,增进与同学和专业团队的合作交流。
5.患者安全和医学伦理课程,培养医学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五、考核方法1.平时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和综合评价。
2.考试:包括知识储备、案例分析和操作技能考查。
3.临床实习和实践评估。
六、总结内科学教学是医学系教学的重要一环,我们希望通过教育培训,为学生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和素质,让他们成为优秀的内科医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内科学1》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内科学1》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C0411019;C0411018课程名称:内科学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和年级:临床医学(区外、全科医生方向)三年级开课学期:春季学期课程总学时:85学时(理论:51学时;实验:34学时)课程简介: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综合学科,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人体各系统器官疾病的病因、诊断与防治,其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因此也是临床医学其他学科的基础,并与各临床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打好内科学的基础,训练与领会诊断防治疾病的临床思路,对于今后无论做哪一科的医师都是十分重要的。
本教程选用陆再英、钟南山主编的《内科学》第七版作为基本教材,教授内容包括呼吸病学、循环病学、消化病学、泌尿系统疾病学、血液病学、内分泌代谢病学、风湿免疫病学及理化中毒。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内科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临床诊断治疗思路和方法。
在学习本课程前首先应学习病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等基础学科知识,掌握了基础医学才能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特点;在讲授本课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师的带领卜・利用临床见习的时间接触病人,采集完整的病史,完成全面的体格检查,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与鉴别诊断,提出正确的诊治方案。
推荐教材: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参考书目:1、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查锡良主编,《生物化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李玉林主编,《病理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二、课程总目标内科学是临床医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本身即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因涉及面广,与临床其他学科在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关系密切,有时甚至不可分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内科学》教学大纲一、前言本教学大纲适用对象: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拟从事临床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
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一门涉及面广和整体性强的学科,它不仅是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基础,且与它们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其他临床各学科从各自的角度和特点来阐明疾病,又补充和丰富了内科学的内容,从而使学生能更全面深入地掌握内科学的知识。
内科学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的:掌握和理解内科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内科常见急症的抢救知识与技能,为今后从事临床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面授、远程教育、自学等形式达到掌握和理解内科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选用教材:《内科学》2008年1月第7版,出版社:人卫,主编:陆再英,钟南山学时数:66学时(面授)+ 30学时(远程教育)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序号内容学时数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141516171819 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血栓栓塞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弥漫性肺间质疾病胸膜疾病肺癌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包疾病胃食管反流病21(远程)3321(远程)22(远程)2(远程)23232222(远程)2(远程)1(远程)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 合计胃炎消化性溃疡肠结核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胃肠病肝硬化肝性脑病急性胰腺炎结核性腹膜炎泌尿系统总论肾小球疾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肾功能衰竭造血系统总论贫血概述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白血病淋巴瘤出血性疾病概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成人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痛风风湿免疫性疾病总论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毒总论农药中毒1(远程)3221(远程)3221(远程)1321(远程)21(远程)1111(远程)1(远程)1(远程)32(远程)2(远程)2(远程)331(远程)1(远程)21(远程)2(远程)266学时(面授)30学时(远程)三、讲课内容及要求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第三章肺部感染性疾病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1.社区获得性肺炎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定义;诊断标准;常见致病菌。
2.重症肺炎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3.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病原菌;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典型的X线表现。
(二)熟悉:1.肺炎病原学标本的采集方法及其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2.肺炎的诊断程序。
3.肺炎链球菌肺炎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实验室检查特点。
4.常见病原菌肺炎(葡萄球菌、支原体)的临床特点与抗生素合理应用。
(三)了解: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1.社区获得性肺炎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定义;诊断标准;常见致病菌。
2.重症肺炎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3.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病原菌;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典型的X线表现。
(二)一般介绍:1.肺炎病原学标本的采集方法及其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2.肺炎的诊断程序。
3.肺炎链球菌肺炎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实验室检查特点。
4.常见病原菌肺炎(葡萄球菌、支原体)的临床特点与抗生素合理应用5.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三. 思考题1、肺炎诊断的程序。
2、肺炎的环境分类及定义,诊断标准。
3、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第四章支气管扩张症(远程)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表现、诊断。
(二)熟悉:支气管扩张症的鉴别诊断。
(三)了解: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
二. 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表现、诊断。
(二)一般介绍:支气管扩张症的鉴别诊断。
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
三. 思考题1、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第五章肺结核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肺结核的诊断(方法和程序、分类标准和诊断要点、记录方式);结核病的化学治疗(化学治疗的原则、化学治疗的主要作用)。
(二)熟悉:结核病在人群中的传播;病理学;临床表现;结核病的化学治疗(常用抗结核药物、耐药肺结核(定义));其他治疗(对症治疗、咯血处理)。
(三)了解:流行病学;结核分枝杆菌;结核病的发生与发展;鉴别诊断;结核病的化学治疗(化学治疗的生物学机制、统一标准化学治疗方案);其他治疗(激素、外科手术治疗)、肺结核与相关疾病;结核病控制策略与措施。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肺结核的诊断(方法和程序、分类标准和诊断要点、记录方式);结核病的化学治疗(化学治疗的原则、化学治疗的主要作用)。
(二)一般介绍:结核病在人群中的传播;病理学;临床表现;结核病的化学治疗(常用抗结核药物、耐药肺结核(定义));其他治疗(对症治疗、咯血处理)。
流行病学;结核分枝杆菌;结核病的发生与发展;鉴别诊断;结核病的化学治疗(化学治疗的生物学机制、统一标准化学治疗方案);其他治疗(激素、外科手术治疗)、肺结核与相关疾病;结核病控制策略与措施。
三. 思考题1、结核病的分类。
2、肺结核化学治疗的原则和主要作用。
第六章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慢性支气管炎诊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肺功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与严重程度的分级。
(二)熟悉: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并发症;治疗。
(三)了解:慢性支气管炎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鉴别诊断和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改变;预防;鉴别诊断。
二. 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慢性支气管炎诊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肺功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与严重程度的分级。
(二)一般介绍: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并发症;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鉴别诊断和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改变;预防;鉴别诊断。
三. 思考题1、试述慢支的临床分期与分型。
2、试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肺功能检查特点。
第七章支气管哮喘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哮喘的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呼吸功能检查);诊断;药物治疗(药物种类及其作用)。
(二)熟悉:哮喘的并发症;鉴别诊断;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三)了解:哮喘的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治疗(免疫疗法);哮喘的教育;管理和预后。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哮喘的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呼吸功能检查);诊断;药物治疗(药物种类及其作用)。
(二)一般介绍:哮喘的并发症;鉴别诊断;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哮喘的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治疗(免疫疗法);哮喘的教育;管理和预后。
三. 思考题1、试述重症哮喘的表现及处理原则。
第八章肺血栓栓塞症(远程)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肺血栓栓塞症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
(二)熟悉:肺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临床分型;治疗方案(抗凝治疗)。
(三)了解:肺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鉴别诊断;治疗方案(溶栓治疗);预防。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肺血栓栓塞症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
(二)一般介绍:肺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临床分型;治疗方案(抗凝治疗)。
肺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鉴别诊断;治疗方案(溶栓治疗);预防。
三.思考题1、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程序。
第九章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第三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X线检查、心电图)。
(二)熟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发病机制: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诊断;并发症(肺性脑病、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二)了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心超、血气、血液);鉴别诊断;并发症(心律失常、休克);预后;预防。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X线检查、心电图)。
(二)一般介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发病机制: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诊断;并发症(肺性脑病、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心超、血气、血液);鉴别诊断;并发症(心律失常、休克);预后;预防。
三. 思考题1、试述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原则。
第十章间质性肺病与结节病(远程)第一节间质性肺疾病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间质性肺病的诊断。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诊断标准。
(二)熟悉:肺间质的概念。
间质性肺病分类;诊断方法。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X线、肺功能);诊断标准;治疗。
(三)了解:间质性肺病的发病机制、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病理分类、其他间质性肺病(肺泡蛋白沉积症、其他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二.思考题1、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诊断标准。
2、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影像学和肺功能改变。
第十一章胸膜疾病(远程)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胸腔积液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气胸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排气疗法)。
(二)熟悉:胸腔积液的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诊断性胸腔穿刺和胸水检查);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气胸的类型;鉴别诊断;并发症。
(三)了解:胸腔积液的胸水循环机制;实验检查和特殊检查(X线检查、超声检查、胸膜活检、胸腔镜或开胸活检);治疗(类肺炎性胸腔积液和脓胸、恶性胸腔积液)。
气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治疗(保守治疗、化学性胸膜固定术、手术治疗、并发症及处理)。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胸腔积液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气胸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排气疗法)。
(二)一般介绍:胸腔积液的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诊断性胸腔穿刺和胸水检查);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气胸的类型;鉴别诊断;并发症。
胸腔积液的胸水循环机制;实验检查和特殊检查(X线检查、超声检查、胸膜活检、胸腔镜或开胸活检);治疗(类肺炎性胸腔积液和脓胸、恶性胸腔积液)。
气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治疗(保守治疗、化学性胸膜固定术、手术治疗、并发症及处理)。
三.思考题1、胸腔积液渗漏性的鉴别诊断。
第十二章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肺癌的病理和分类;临床表现;影像学其他检查(胸部影像学)。
(二)熟悉:肺癌诊断;鉴别诊断;影像学其他检查(痰脱落细胞检查、纤维支气管镜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针吸细胞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治疗(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