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复习教案氧族元素
氧族元素复习教案

氧族元素复习教案新塍中学鲁丽琴知识目标:掌握氧族元素的性质及与卤族元素的性质比较巩固氧族元素重要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关系掌握二氧化硫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能力目标: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学习通过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通过针对性练习,训练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情感目标: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关注社会、关注环境、树立主人翁意识培养合作学习教学重点:用理论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方法二氧化硫、浓硫酸的重要化学性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教学难点:浓硫酸的特性教学方法:对比——分析——归纳总结——迁移应用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计:(引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科学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它可以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向,进而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一. 氧族元素性质及与卤族元素性质比较(练习1) 1)若已发现116号元素X,已知它是氧族元素,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其钠盐的化学式是Na2XB.其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XO3C.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D. X是非金属元素(讨论) 氧族、卤族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有何特点?哪些实验事实可证明S和Cl的非金属性强弱?(小结)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非金属性减弱,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非金属性增强。
(练习2) 1)饮用水的消毒剂有多种,其中杀菌能力强,且不会影响水质的理想消毒剂的是() A.液氯 B.漂白粉 C.臭氧 D.明矾(O3 的性质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二.O3和H2O2的性质(提问) -2 还原产物-1 氧化产物0H2O H2O2 O2氧化性还原性2)H2O2过氧化氢,其水溶液俗称”双氧水”。
(1)它能使KMnO4(H+)溶液褪色,体现了其______性.(2)久置的油画白色部位(PbSO4)变黑(PbS),可用H2O2擦后恢复原貌,体现了其_______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化学教案-6-1氧族元素 最新

§6-1 氧族元素高考目标要求1、 掌握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性质的变化规律2、 认识臭氧(O 3)过氧化氢(H 2O 2)的性质和用途3、 了解单质硫、硫化氢的性质和用途一、氧族元素原子结构特点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1、元素名称、符号 8O (氧)16S (硫) 34Se (硒) 52Te (碲) 84Po (钋)2、原子结构示意简图3、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 二 三 四 五 六周期】ⅥA 族4、结构的异同点及递变性相同点: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是六个电子不同点 核电荷数不同(增多);电子层数不同(增加); 及递变性: 原子半径不同(增大)。
易得2e -、化合价-2、+4、+6(氧一般无负价)相似性 氢化物为 H 2R5、氧族元素化学性质 氧化物 RO 2 H 2O H 2RO 3 (亚某酸) 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RO 3 H 2O H 2RO 4 (某酸) 金属性增强 H 2R 形成渐难、稳定性减弱 递变性 非金属性减弱 H 2RO 3 、H 2RO 4 酸性减弱 R 2-还原性增强二、氧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及递变性 O 2 S Se Te Po颜色 无色 淡黄色 灰色 银白色 银白色 依次加深 状态由气到固 熔点 -218.4℃ 112.8℃ 217℃ 452℃ 依次升高 沸点 -183℃ 444.6℃ 684.9℃ 1392℃ 依次升高 密度 1.43g/L 2.07g/cm 34.81g/cm 36.25g/cm 3逐渐增大+826+16286+3428186+522818186+8428186181、同素异形体与同素异形现象同素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如:氧气(O2)和臭氧(O3) 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和石墨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一种元素形成几种不同性质单质的现象,叫做同素异形现象。
2、臭氧(O3)的物理性质⑴通常状况下为淡蓝色、特殊臭味的气体⑵密度比氧气密度大⑶熔点-112.4℃沸点-251℃⑷溶解度比氧气大⑸液态臭氧(O3)呈深蓝色,固态臭氧(O3)呈紫黑色3、臭氧(O3)的化学性质——与氧气相似,比氧气(O2)活泼,氧化性极强⑴臭氧(O3)能氧化S、P、C、H2等多种非金属单质,生成非金属氧化物⑵臭氧(O3)能氧化Fe、Cu、Ag、Hg等多种金属单质,生成金属氧化物⑶臭氧(O3)能氧化多种化合物⑷臭氧的不稳定性: 2O33O24、用途:强氧化剂,消毒、杀菌、漂白,脱色剂,除臭剂等。
氧族元素复习--高一化学教案-(2)

氧族元素复习--高一化学教案-(2)复习课[板书]一、知识点及规律(投影展示)1.氧族元素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投影板书]由学生归纳表中内容。
2.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规律还原性依氧化性依H 2S S SO 2 -2 0 +4 +6[学生小结]H2S及-2价硫化物中,硫的价态最低,硫元素只具还原性,浓硫酸中,硫的价态最高,硫元素只具氧化性,而单质硫、二氧化硫、亚硫酸、亚硫酸盐中的硫处于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3.H2S和S2-有较强的还原性,应掌握以下规律:[说明]O2、Cl2因条件不同,位置可能有变化。
[举例]如H2S+I2====S↓+2HI2H2O+2F2====O2+4HF显然,上述关系式中,S2-应具较强的还原还原性依氧化性依S2-I-Br-氧化剂:HNO 、浓H SO 性,易被氧化。
[学生小结并投影板书]S 2-S ↓[说明]S 2-被氧化时,常产生单质硫的浅黄色沉淀,这是实验中的重要现象,依此可推断。
4.掌握下列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1)硫:氧化性、还原性(2)硫化氢:不稳定性、还原性(包括可燃性)(3)氢硫酸:不稳定性、弱酸性、还原性(S -2)、氧化性(H +)(4)二氧化硫:酸性氧化物的性质、还原性、氧化性、漂白性(5)亚硫酸:酸性、不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6)浓硫酸:酸性、难挥发性(高沸点)、稳定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5.二氧化硫、亚硫酸、亚硫酸盐的还原性比较按SO 2 H 2SO 3 NaSO 3顺序还原性增强。
[讲述]H 2SO 3、Na 2SO 3通常就可被O 2氧化。
+4+4+4因此,保存和使用时要防止被氧化变质。
而SO2则需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才能转化为SO3。
那么SO2通常可被哪些氧化剂氧化呢?[回答]如溴水、高锰酸钾溶液等。
6.掌握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以及与HClO 漂白原理的差异,并对高中阶段出现的具有漂白能力的物质进行归纳总结。
[引导分析并投影板书]氯水、臭氧、过氧化钠、过氧化氢二氧化硫漂白原理氧化漂白非氧化漂白漂白效果永久性暂时性7.掌握SO-24的鉴别方法并思考如何检验SO-23[引导小结并投影板书]SO-24:加盐酸酸化后,再加可溶性钡盐SO-23:加稀硫酸后,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8.对比SO2和CO2的性质,掌握区分两者的方法[过渡]下面围绕代表元素硫展开复习[板书]二、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投影][练习]如何实现上述转化,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并思考体现了物质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氧族元素复习课教学设计

知识网络化在“氧族元素复习”中的应用——《氧族元素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采用全程共振教学法1.共振现象及全程共振教学法共振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的现象。
实际上共振不仅是物理现象,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共同活动过程,有交流就会产生共振。
全程共振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反馈的全过程,通过师生相互作用,达到启发引导学生发展,教学相长的效果。
主要包括:一是情感的共振,即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共通与共鸣,两个课堂主体同时达到积极、愉快、兴奋的心理状态,这应当是师生互动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是认识的共振即,指教学中师生思维呼应、合拍,处于相互启发,共同创新和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为提高教学实效性提供有力保障。
师生共振教学结构重点着眼于教育教学过程,核心是改善教学中的人际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为指导、帮助和参与互动的关系。
共振结构以四个原理为空间结构,以七个环节为时间序列,构成了一个可操作的教学结构。
四个教学原理为:师生教学同步原理;师生主客体角色互换原理;师生情感共鸣原理;师生教学互补原理。
七个教学序列结构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架设探求桥梁;组织问题解决;重复知能训练;改组智能结构;知能创新应用。
2 教学设计思想——切实提高化学课堂的实效性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把复习的主动权切实交给学生,在教学设计中应以学生所求、学生所需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复习中以学生研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归纳、辨析、点拔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思想是凸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素质为目标。
教会学生学习非金属元素的一般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二)复习课构建知识体系网络的必要性从学习心理学原理可知,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有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自身经验所构成的心理结构。
2019届高三化学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氧族元素

氧族元素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硫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的教学,使学生掌握H2S、SO2、H2SO4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通过实验设计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对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能力培养:以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载体,以实验设计为核心,训练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学生自己对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讨论,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尝试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更加喜爱化学。
科学方法:通过实验设计的讨论与分析,使学生领会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重点、难点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的实验设计与评价。
硫及其化合物各代表物性质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引言】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卤族元素的知识,下面我们复习氧族元素。
在复习本部分内容时,建议以掌握S、H2S、SO2、H2SO4代表物的性质为核心,用氧化还原的观点为指导思想。
学生活动倾听、形成基本的复习思路。
【板书】二、氧族元素【提问】请按下表要求填入你所知道的含有硫元素的物质的化学式:再现、讨论后得到:【提问】请根据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列出上面表格中的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讨论逐步完善后得到:【板书】1.硫及其重要化合物间相互转化关系【投影】要求学生叙述各转化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2.硫的重要化合物性质的实验设计结合上面的硫元素的知识网络图做好进行实验设计的心理准备。
【板书】(1)SO2、H2S的制备及性质的实验设计【投影】请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生成SO2并证明SO2有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
【提问】①该装置应包括几部分?②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SO2有氧化性?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将观察到怎样的现象。
③请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及所需药品。
写出化学方程式。
④制H2S时不使用浓硫酸的原因?⑤如何证明SO2有还原性?将观察到怎样的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⑥如果证明SO2有漂白性?将观察到怎样的实验现象?⑦尾气能否排入大气?应如何处理?⑧装置的各组成部分如何连接最合理?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氧族元素教案

Ⅲ.氧族元素
一、氧
二、硫
这一部分应以掌握S 、H 2S 、SO 2、H 2SO 4代表物的性质为核心,用氧化还原的观点为指导思想。
系。
如下图:
1、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间的相互关系
2、 硫
在自然界,游离态的天然硫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
以化合态存在的硫分布很广,主要是硫化物和硫酸盐。
如:
黄铁矿(也叫硫铁矿)FeS 2
黄铜矿 CuFeS 2
石膏 CaSO 4·2H 2O
芒硝 Na 2SO 4·10H 2O
硫的化合物也常存在于火山喷出的气体中或矿泉水里,煤和石油里都含有少量硫。
硫还是某些蛋白质的级成元素,是生物生长所需要的一种元素。
(1) 物理性质
淡黄色晶体,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 2。
思考:晶体类型?S 是分子式吗?
(2) 化学性质
① 与金属反应(体现氧化性)
S Na S Na 22=+
FeS
Fe加热
S
②③④
3、硫化氢
4、二氧化硫
5、硫酸。
氧族元素教案

氧族元素教案
氧族元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感受运用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科学方法,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族”的特点和含义.
2.掌握氧族元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递变的关系.
3.通过氧族元素和卤族元素相似性、差异性及其原因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4.通过臭氧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挖掘教材内容,渗透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推测、讨论、对比、归纳等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胶片、铁架台(含铁夹和铁圈)、石棉网、玻璃棒、酒精灯、药匙、研钵、火柴、大试管、小试管、木条、坩埚钳、铁粉、铜丝、硫粉、
H2O2 溶液、MnO2、一小试管O2。
化学教案-第六章 第一节 氧族元素

化学教案-第六章第一节氧族元素教学目标:1.了解氧族元素的特性和重要性。
2.掌握氧族元素的周期表位置和原子结构。
3.掌握氧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了解氧族元素的应用和重要化合物。
教学重点:1.氧族元素的周期表位置和原子结构。
2.氧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氧族元素的应用和重要化合物。
2.氧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氧族元素的特性、周期表位置、原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展示氧族元素在实验室中的反应和性质。
3.讨论法:通过学生讨论和小组合作,探讨氧族元素的应用和重要化合物。
教学环节: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入主题,复习前一章节的内容。
例如,询问学生们对元素周期表的了解,并回顾周期表中的一些重要元素。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介绍氧族元素的特性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该元素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2.讲解氧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其特殊的原子结构。
3.详细介绍氧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包括物理状态、密度、熔点、沸点、氧化性和反应性等。
三、实验演示(15分钟)选择一些与氧族元素相关的实验进行演示,如氧气燃烧、氧化还原反应、O3的分解等。
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氧族元素的性质和反应。
四、小组讨论(15分钟)分成小组,让学生们讨论氧族元素的应用和重要化合物,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随后,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并进行互动和交流。
五、总结归纳(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氧族元素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提示学生们完成相关课后作业,并预告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完成课后习题等。
鼓励学生们尽早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化学教案-第六章第一节氧族元素教学目标:1.了解氧族元素的特性和重要性。
2.掌握氧族元素的周期表位置和原子结构。
3.掌握氧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