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信息窗2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2、简单的计算)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2、简单的计算)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2、简单的计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和面额,能正确识别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

2.能正确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加减法计算,掌握最基本的货币计算技能。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小学生活中使用人民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认识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人民币的外观和面值。

2.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3.认识人民币的基本用途,如购物、存钱等。

三、教学准备1.适量的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人民币纸币。

2.一些小型商品或图片,用于模拟购物场景。

3.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和面额1.通过展示人民币的各种面额,引导学生认识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的外观和面值。

2.老师可以讲解不同面额人民币的使用场景,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基本用途。

第二课时:简单的加法计算1.设计一些简单的加法计算题目,要求学生使用人民币进行计算。

2.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他们的计算过程,老师进行指导和讲解。

第三课时:简单的减法计算1.设计一些简单的减法计算题目,要求学生使用人民币进行计算。

2.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他们的计算过程,老师进行指导和讲解。

第四课时:综合练习1.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加减法计算人民币。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解题思路,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2.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困惑和难点,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六、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对人民币的认识和计算能力。

2.学生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小测验等形式进行评价,检测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完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平乡县四小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第2课时认识人民币(2)教案新人教版8

平乡县四小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第2课时认识人民币(2)教案新人教版8

第2课时认识人民币(2)教材第54页的内容。

1.认识较大面值的人民币: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

2.通过“换币”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5元、10元可以换几张1元;20元、50元、100元可以换几张10元的等价兑换货币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教育。

重点:认识较大面值的人民币。

难点:大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等价兑换。

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人民币。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会认这些人民币吗?教师出示人民币,请学生认。

师:今天我们还要来进一步认识人民币,看看同学们会不会用人民币。

(板书课题)1.课件出示全套人民币,特征辨认。

师:这些人民币你们都认识吗?(出示面值大于1元的人民币)师:(拿出装着人民币的篮子)那好,老师来考考你们,(举起一张5元的纸币)这张人民币的面值是多少?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生:5元。

生:上面写着数字“5”。

(回答不确切,结合其他特征说明)师:可能是5角、5分啊。

(启发补充,还要看单位)师:对,有“伍圆”的字样。

(每说出一个就把方法归纳出来)师:辨别(认识)人民币,咱们可以看字样、颜色、图案。

师:这一张呢?(举起新版100元)生:有毛主席的就是100元。

(教师注意纠正)师:(举起新版50元)这一张也有毛主席啊,也是100元吗?生:不是,是50元,因为它是绿色的,写着“伍拾圆”……师:对了,同学们说得很好,认识人民币可从图案、字样、颜色、数、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

那么,关键是看什么呢?(用手指着,结合人民币小结每一种方法) 2.认识其他的人民币。

(1)小组认识活动。

师: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好,我要请小组长考考大家。

首先请小组长把信封里的人民币全倒出来,考考你的小伙伴:你们知道是多少钱吗?从哪儿看出来的?答对了就放回信封里面,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最先把所有的人民币都认完。

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始活动,教师下组巡视,调控活动方法,适当给予赞扬鼓励。

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人民币的认识表格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人民币的认识表格教案
3、买一个小印章,付了5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5元-7角=( )元( )角
前置预习
1元=( )角 1角=( )分 1元=( )分
教学过程
五环节(引入-合作-运用-提升-拓展)
学法指导
一、导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我们知道了人民币的单位、认识了人民币、并且还学习了人民币的兑换。这节课老师开了一个小商店,当上了售货员,大家当顾客,来老师的商店里买东西。
二、合作探究
2、运用
一张1角的能换几张1分的?
一张5元的能换几张1元的?
如果你有20元,你想怎样换?50元呢?
3、填空
7元=( )角 50角=( )元 2元8角=( )角
16角=( )元( )角
四、提升应用
刚才同学们帮王丽数出了存钱罐中零花钱,想不想帮她到小超市选一件礼物给妈妈呢?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组内进行交流,能用什么方法来识别人民币?
4、 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就像一家人,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1)一张1角的能换几张1分的?(1角=10分)
(2)拿起一张1元的纸币,你能拿出与我拿的一样多的人民币吗?(1元=10角)
(3)一张5元能换几张1元?如果你有20元,你想怎样换?50元呢?
5、现在你能帮助王丽数出存钱罐中的钱吗?把它写在统计表中。
西里镇柳枝峪小学备课课时教学设计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24
课题
人民币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以及他们之间的练习,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进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
经历取币、换币、付币等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购物,获得一些购物经验,了解人民币的作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二、互动探究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根据图片显示的数学信息提出关于加法的数学问题
(2)列式解决
(3)小组讨论交流解决方法
①摆小棒;②数一数;③计数器。
【设计意图】
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时,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交流中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
2.解决剩下的数学问题,并用竖式方法计算出得数。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在练习中巩固竖式的运用。
四、拓展延伸
书架上层有29本书,下层有13本书,从上层拿多少本书到下层,两层的书就同样多?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我们今天学了什么?
六、作业布置
课堂练习
七、板书设计
收玉米
笑笑和淘气一共收了多少个玉米?
难点: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展示废品堆积的画面,引导学生说一说废塑料有哪些危害。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环保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互动探究
1.想一想,提出数学问题(展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
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尝试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这一角色。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掌握整十数的加减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计算整十数的加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一大早就到森林里采了一篮子新鲜果子,大家看,小兔子准备和她的好朋友分享这些果子,他们玩得可高兴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一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加与减(二)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一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加与减(二) 教学设计

五加与减(二)小兔请客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能正确熟练在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正确熟练的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引导法。

学法:小组交流、集体讨论教具:小黑板学具:小棒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比100多1的数是99。

( )53和35一样大。

( )97前面的数是98,后面的数是96。

( )99大于100。

( )和70相邻的数是71和72。

( )从61到73中间有12个数。

( )一个数个位上是5,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51。

()78个是由7个一和8个十组成的。

()39和41的中间是40。

()40+5比50+4小。

()二、创设情景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想请你们参加她的生日宴会。

你们愿意参加吗?(板书课题:小兔请客)三、探究新知。

1.瞧,小兔邀请了哪几个好朋友?(出示主题图)小猴是个“数学迷”,他发现每盘都有10个果子,看到这么多的果子,他马上就想提一个数学问题。

你知道小猴子会提什么问题呢?(1)同桌说一说。

(2)指名交流。

2.光会提问题还不行,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1)先想一想,再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拨一拨。

(2)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3)指名说算法和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0+30=50。

30+20=50。

3.小结:在加法算式里“+”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加数,“=”后面的数叫和。

4.忽然,小刺猬的家里有急事,让他回家。

小刺猬望着这么好吃的果子,真舍不得走,怎么办呢?他灵机一动,在盘子里打了一个滚。

瞧,(出示主题图的右边图)他得意地走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小朋友,现在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5.你们能用上面的方法自己解决吗?并说出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加与减(二)教案2 买松果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加与减(二)教案2 买松果

采松果。

(教材第51、第52页的内容)1.结合对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算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4.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重点: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算法,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计算方法。

课件、口算卡片、小棒、计数器等。

师生进行“数的组成”的练习。

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多少?46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设计意图:通过对“数的组成”这部分的复习,为下面进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学习作好铺垫。

】1.教师创设情境,利用课件进行演示:第51页的采松果情境图。

师:谁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生2: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生3: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这样的问题设计主要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经常思考、提问的意识。

】2.解决25+4。

师:我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

教师表扬学生爱动脑筋,选择一个问题问: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应该怎样计算?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5+4=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算一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结果是多少?生:先摆出2捆零5根,又摆出4根,把5根和4根合在一起是9根。

2捆零9根就是29根,所以25+4=29。

师:如果不摆小棒,可以怎样算?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1:25里面有2个十,5个一,再加上4个一就是9个一。

2个十与9个一合起来就是29,所以25+4=29。

生2:把25分成20和5,先算5+4=9,再算20+9=29。

最新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米的认识(信息窗2)》优秀教案2

最新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米的认识(信息窗2)》优秀教案2

《米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并会用米做单位量一段距离。

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米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阿福今天他又来做长袍。

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认识米,建立1米的实际概念
师:“米”它是比厘米大的一个长度单位,“米”也可以用m表示,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感受一下吧!
看米尺1米的长度。

讨论:1米=100厘米。

让学生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
三、用米测量和估测
估测:黑板的长度,课桌的长度。

测量:黑板的长度,课桌的长度。

交流测量方法。

教师画一条线段,先估测再测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断尺:“0”刻度磨损的尺子,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2、利用断尺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五、解决开放性问题
一张床长2()一枝冰糕长12()
小明的鞋子长23()一棵大树高5()
六、当堂达标
自主练习题。

七、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八、作业布置:
课本92页,必做题:1、2题。

选做题:3题。

(完整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教学设计

(完整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教学设计
(4)自主迁移,独立计算。
提问:二班比一班多捡了5个易拉罐,那一班比二班少捡了多少个? 开动脑筋想一想,如果有困难,可以再请小方块和小棒帮帮忙。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掌握信息,集体订正。
(5)沟通联系,提升方法。
谈话:现在比较这两个问题和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提升:对,“一班比二班少捡了多少个”与“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多少个”是同一个问题,只是说法不同罢了(把两个问题移在一起)。这两个问题都是求15和10这两个数相差多少,都要从15里去掉和10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从大数里去掉和小数同样多的部分(课件闪烁10个绿方块和10个红方块后变虚),求还剩多少(课件闪烁5个绿方块),都要用减法计算。
学生借助小方块展示研究过程:
学生可能不是一一对应着摆.
教师引导:你认为这种摆法怎么样?怎样摆能让人一眼看出多出的是5个?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一一对应着摆: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种方法(课件显示)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学生可能问:为什么要一个对着一个摆?(课件随机在对应的绿色小方块和红色小方块之间画虚线)
(7)随机巩固
争当口算小能手:自主练习第2题.
(二)探究,建立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者少”问题的方法模型。
谈话:回想刚才用小方块比的过程,想一想,要解决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多少个易拉罐,该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5-10。
组织讨论: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要求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多少个,就是求15比10 多多少,要求15比10 多多少,就是要从15里面去掉10,所以用减法计算(课件出示算式和“从15里面去掉10,用减法计算”)。
(4)三班捡的易拉罐比矿泉水瓶少多少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第五单元-----小小存钱罐——认识人民币课题信息窗2——人民币的计算
一、教材分析 1.每个红点讲
的内容第一个红点——学习简单的人民币加法计算。

第二个红点——学习简单的人民币减法计算。

2.核心知识点理解人民币加减法的算理。

3.前置基础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后继地位为了更好解决有关人民币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使他们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进一步掌握元、角、分间的进率。

2.学习元、角、分间简单加减计算,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
际问题和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实际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重难点学习元、角、分间简单加减计算,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
题和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层次一、复习准备:
1、出示单张的人民币,让学生认一认。

2、出示几组人民币,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是多少钱。

3、单位换算:
(1)4元=()角
(2)3角=()分
(3)34角=()元()角
(4)6元5角=()角
(5)58角=()元()角
(6)2元3角=()角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的教室变成几个小商店,每个商店里都有 2个售货
员(也可就是同桌两个),同学们可以在各自的小商店里,随意
购买你喜欢的物品,大家高兴吗?在活动开始之前老师提2个小
小的要求,请仔细听好:
(1)购物时要讲文明懂礼貌。

(2)先买到物品的同学请马上坐好,并根据自己买的物品提出
数学问题。

1、学生自由购物,独立提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2、组内交流购物情况。

现在根据你购物的情况,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把它说
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售货员数一数:一共卖了多少钱?
3、组间交流。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元、角、分加减的计
算,适时引出红点问题。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组提的问题说给同学和老师听?
(1)指组说,教师接着把物品放在展示台上。

(2)师:要求这两种物品一共多少元?你会解答吗?
(3)学生独立计算。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如7元6角+8角=
(5)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谁还有不同的解法?
(6)根据这两件物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①拿20元钱买一个铅笔盒和一盒彩笔够吗?
②用1元钱买一块橡皮,还剩多少钱?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学
习与实际相结合,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拓展应用:
1、开放练习。

师:谁能再说说你买了哪些物品?教师接着把物品放到展示台上
(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三种物品展示)
师:看一看这些物品想一想:现在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自己
做在练习本上,看谁在相同的时间内做题又对又快。

2、观察探究。

师:请售货员说一下:你们组一共收了多少钱?
生说老师填在事先准备好的统计表中,其他的同学请仔细观察统
计表,看你能发现什么?(有的问题可以只列式不解答,灵活处
理)
3、思想教育。

看一看:在你购买的物品中,哪些用后可以送到回收站?
想一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师:希望同学们都来争做环保小卫士。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形成技能。

四、延伸升华:
想一想:在这次购物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简要总结:大家的收获真不小,老师真的为你高兴!回家把
你的收获说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是在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进行的计算教学。

在教学中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能利用已学过的加减法
对人民币进行正确的计算,以及付钱的多样性。

本节课通过学生
之间的交流汇报和讨论,最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效果
还是不错的。

但是,有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练习的题型不够全面,未能及时进行联系内容的充实,在练习课
上需把这方面作以完善。

二次备课一、复习准备:
1、出示单张的人民币,让学生认一认。

2、出示几组人民币,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是多少钱。

3、单位换算:
(1)4元=()角
(2)3角=()分
(3)34角=()元()角
(4)6元5角=()角
(5)58角=()元()角
(6)2元3角=()角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的教室变成几个小商店,每个商店里都有 2个售货员(也可就是同桌两个),同学们可以在各自的小商店里,随意购买你喜欢的物品,大家高兴吗?在活动开始之前老师提2个小小的要求,请仔细听好:
(1)购物时要讲文明懂礼貌。

(2)先买到物品的同学请马上坐好,并根据自己买的物品提出数学问题。

1、学生自由购物,独立提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2、组内交流购物情况。

现在根据你购物的情况,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把它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售货员数一数:一共卖了多少钱?
3、组间交流。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元、角、分加减的计算,适时引出红点问题。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组提的问题说给同学和老师听?(1)指组说,教师接着把物品放在展示台上
(2)师:要求这两种物品一共多少元?你会解答吗?
(3)学生独立计算。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如6角+8角= 14角,或6角+8角=1元4角
(5)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谁还有不同的解法?
(6)根据这两件物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①拿20元钱买一个铅笔盒和一盒彩笔够吗?
②用1元钱买一块橡皮,还剩多少钱?
质疑:1元-6角怎样计算,你会吗?
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生1元=10角。

1元-6角=10角-6角=4角)
教师小结人民币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学习与实际相结合,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拓展应用:
1、开放练习。

师:谁能再说说你买了哪些物品?教师接着把物品放到展示台上(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三种物品展示)
师:看一看这些物品想一想:现在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自己做在练习本上,看谁在相同的时间内做题又对又快。

2、观察探究。

师:请售货员说一下:你们组一共收了多少钱?
生说老师填在事先准备好的统计表中,其他的同学请仔细观察统计表,看你能发现什么?(有的问题可以只列式不解答,灵活处理)
3、思想教育。

看一看:在你购买的物品中,哪些用后可以送到回收站?
想一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师:希望同学们都来争做环保小卫士。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形成技能。

四、延伸升华:
想一想:在这次购物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简要总结:大家的收获真不小,老师真的为你高兴!回家把你的收获说给爸爸妈妈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