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半年马恩经济学思想ppt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堂PPT)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创立和发展
2
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3
古汉语中
经济:经邦济世 经国济民
4
在西方文献中,最早使用“经济学”一词的是:
古希腊 色诺芬 《经济论》 经济学:家庭管理
5
《政治学》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家务
6
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 封建社会,这种研究家庭 管理的经济理论并没有形 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A.产品交换过程
B.产品消费过程
C.直接生产过程
D.成果分配过程
2.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指( C )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生产资料
D.生产工具
7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 B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的生产力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的生产关系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D.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 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
70
7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1.2.3.4.5 ) 1.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 2.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 3.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4.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 5.反映客观真理的科学
72
1.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起点是( C )
1.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人类社会 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社会主义 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2.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 和社会主义,提高执行党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
3.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处理现实 生活中各种经济问题,为今后的工 作奠定理论基础。
69
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 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 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 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创立和发展
2
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3
古汉语中
经济:经邦济世 经国济民
4
在西方文献中,最早使用“经济学”一词的是:
古希腊 色诺芬 《经济论》 经济学:家庭管理
5
《政治学》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家务
6
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 封建社会,这种研究家庭 管理的经济理论并没有形 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A.产品交换过程
B.产品消费过程
C.直接生产过程
D.成果分配过程
2.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指( C )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生产资料
D.生产工具
7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 B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的生产力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的生产关系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D.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 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
70
7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1.2.3.4.5 ) 1.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 2.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 3.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4.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 5.反映客观真理的科学
72
1.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起点是( C )
1.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人类社会 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社会主义 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2.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 和社会主义,提高执行党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
3.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处理现实 生活中各种经济问题,为今后的工 作奠定理论基础。
69
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 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 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 主义。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马克思和恩格斯ppt

较早前英国广播公司进行的同类网上投票,选出了拳王阿里为 千禧年最伟大运动员、印度圣雄甘地为千禧年最伟大世界领袖,而 意大利的达-芬奇则成为千禧年最伟大艺术家。
英国广播公司(BBC)评出的(1999.9)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1、马克思(德国思想家)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5、阿奎那(意大利经院哲学家) 7、康德(德国哲学家) 9、麦克斯韦(英国物理学家) 2、爱因斯坦(犹太裔科学家) 4、达尔文(英国科学家) 6、霍金(英国科学家) 8、笛卡尔(法国数学家、哲学家) 10、尼采(德国哲学家)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新莱茵报》编辑部
恩格斯 在普法 尔茨前 线(油 画)
马克思 (1866年3 月底)
马克思 在国际 工人协 会成立 大会上
1866年第一国际日内瓦代表大会 的代表
第一国际各支部分布图
公社的最后战斗
马克思对公 社的事业十 分关心。图 为马克思通 过一位德国 商人转达自 己对公社的 建议。
17岁时进入波恩大学就读于法律系,之后转入柏林大 学。1841年4月从耶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证书。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17岁的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中的 德语作文。写于1835年8月12日,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 第一次发表于《社会主义和工诗人,但他绝 11年卷,署名:马克思 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 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 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 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 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 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 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 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 Karl Marx 高尚的人实验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 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 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 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英国广播公司(BBC)评出的(1999.9)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1、马克思(德国思想家)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5、阿奎那(意大利经院哲学家) 7、康德(德国哲学家) 9、麦克斯韦(英国物理学家) 2、爱因斯坦(犹太裔科学家) 4、达尔文(英国科学家) 6、霍金(英国科学家) 8、笛卡尔(法国数学家、哲学家) 10、尼采(德国哲学家)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新莱茵报》编辑部
恩格斯 在普法 尔茨前 线(油 画)
马克思 (1866年3 月底)
马克思 在国际 工人协 会成立 大会上
1866年第一国际日内瓦代表大会 的代表
第一国际各支部分布图
公社的最后战斗
马克思对公 社的事业十 分关心。图 为马克思通 过一位德国 商人转达自 己对公社的 建议。
17岁时进入波恩大学就读于法律系,之后转入柏林大 学。1841年4月从耶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证书。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17岁的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中的 德语作文。写于1835年8月12日,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 第一次发表于《社会主义和工诗人,但他绝 11年卷,署名:马克思 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 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 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 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 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 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 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 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 Karl Marx 高尚的人实验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 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 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 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第二十四章 马歇尔的经济思想 《西方经济学思想史》PPT课件

供给弹性的公式可以表示为:
Es=ddQP//QP =ddQP ·QP
其中:Es为供给弹性(或供给弹性系数);P为价格;Q为供给量;dP为价 格变动量;dQ为供给变动量。
第二十四章 马歇尔的经济思想
第二节 均衡价格论思想
四、均衡价格论
马歇尔认为:均衡价格就是供给价格(或供给量)同需求价格(或需求量) 一致时的价格。这种均衡是由供求双方相互冲击和制约形成的。供求均衡时 的产量为均衡产量,其售价为均衡价格。
第二十四章 马歇尔的经济思想
第三节 分配论思想
三、准地租
准地租(quasi-rent)是马歇尔提出来 的一个独特概念。马歇尔把要素价格超 过其均衡水平的部分称为“准地租”。
对此,马歇尔认为,所有地租、准地租 都不过是“租金”之中的不同种类,它 们只有量的差别,没有性质的差异。这 充分表现了他对“连续原理”的具体运 用。
第二十四章 马歇尔的经济思想
第三节 分配论思想
三、准地租
【评价】
总之,马歇尔的分配论是对他之前各种 新、旧理论的综合,其核心是均衡价格 论,目的是说明资本主义制度是社会发 展的必然结果,而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在 本质上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第二十四章 马歇尔的经源自思想第四节 关于垄断的思想
一、马歇尔理论的研究对象
第二十四章 马歇尔的经济思想
第二节 均衡价格论思想
三、供给的决定和变动趋势
马歇尔认为,在分析中,供给同样可以用供给价格代替,而供给价格是由生 产成本(费用)决定的。他实际上是接受了在他之前的生产费用论的观点。 马歇尔还从主观心理分析的角度论证了供给。
马歇尔得出了供给规律:供给价格高则供给多,供给价格低则供给少。对此, 他也同样列出了供给表,画出了供给曲线。
Es=ddQP//QP =ddQP ·QP
其中:Es为供给弹性(或供给弹性系数);P为价格;Q为供给量;dP为价 格变动量;dQ为供给变动量。
第二十四章 马歇尔的经济思想
第二节 均衡价格论思想
四、均衡价格论
马歇尔认为:均衡价格就是供给价格(或供给量)同需求价格(或需求量) 一致时的价格。这种均衡是由供求双方相互冲击和制约形成的。供求均衡时 的产量为均衡产量,其售价为均衡价格。
第二十四章 马歇尔的经济思想
第三节 分配论思想
三、准地租
准地租(quasi-rent)是马歇尔提出来 的一个独特概念。马歇尔把要素价格超 过其均衡水平的部分称为“准地租”。
对此,马歇尔认为,所有地租、准地租 都不过是“租金”之中的不同种类,它 们只有量的差别,没有性质的差异。这 充分表现了他对“连续原理”的具体运 用。
第二十四章 马歇尔的经济思想
第三节 分配论思想
三、准地租
【评价】
总之,马歇尔的分配论是对他之前各种 新、旧理论的综合,其核心是均衡价格 论,目的是说明资本主义制度是社会发 展的必然结果,而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在 本质上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第二十四章 马歇尔的经源自思想第四节 关于垄断的思想
一、马歇尔理论的研究对象
第二十四章 马歇尔的经济思想
第二节 均衡价格论思想
三、供给的决定和变动趋势
马歇尔认为,在分析中,供给同样可以用供给价格代替,而供给价格是由生 产成本(费用)决定的。他实际上是接受了在他之前的生产费用论的观点。 马歇尔还从主观心理分析的角度论证了供给。
马歇尔得出了供给规律:供给价格高则供给多,供给价格低则供给少。对此, 他也同样列出了供给表,画出了供给曲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PPT课件

组长:邱怡
成员:藤林 杨浩 然张彤
谢梦舒 张小宁
1
张欣茜赵晨旭
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
2
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
无产阶级 矛矛盾盾
资产阶级
工人运动
3
1848年欧洲工人运动
4
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无产阶级 矛盾
资产阶级
工人运动
迫切需要革命 理论的指导
5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 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创立的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莱茵报》编辑部
6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 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创立的
《哲学的贫困》扉页 《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扉页
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人类 经济思想史上的一场革命
开创了人们自觉认识和利用客观经 济规律来“破坏旧世界”和“建立新世 界”的历史
8
§首次明确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37
有利于正确认识、处理现实生活中 各种经济问题,为今后的工作奠定 理论基础。
38
39
要切实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的科学体系、科学内涵和精神 实质,做到“真懂真信”,切忌停 留在割裂地、表面地理解上。
40
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理论和实 践真正结合起来。
41
§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 §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揭示了“两个必然”的规律
成员:藤林 杨浩 然张彤
谢梦舒 张小宁
1
张欣茜赵晨旭
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
2
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
无产阶级 矛矛盾盾
资产阶级
工人运动
3
1848年欧洲工人运动
4
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无产阶级 矛盾
资产阶级
工人运动
迫切需要革命 理论的指导
5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 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创立的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莱茵报》编辑部
6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 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创立的
《哲学的贫困》扉页 《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扉页
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人类 经济思想史上的一场革命
开创了人们自觉认识和利用客观经 济规律来“破坏旧世界”和“建立新世 界”的历史
8
§首次明确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37
有利于正确认识、处理现实生活中 各种经济问题,为今后的工作奠定 理论基础。
38
39
要切实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的科学体系、科学内涵和精神 实质,做到“真懂真信”,切忌停 留在割裂地、表面地理解上。
40
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理论和实 践真正结合起来。
41
§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 §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揭示了“两个必然”的规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1章ppt课件

.
95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 就是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 础上形成的生产、交换、分配、消 费诸关系的总和。
.
96
三、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 研究生产关系
.
97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 矛盾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矛盾
上层建筑
.
98
(一)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
.
99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资本论》序言
.
92
生产关系的内容
“三方面说”
强调生产资料所有制 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
93
生产关系的内容
“四环节说”
强调生产关系是生产、 交换、分配和消费四 个环节的统一
.
94
社会生产总过程
生产
交换
分配
起点
生产 关系
中介环节
交换和 分配关系
所有制
消费
基 础
终点 社会 消费 生产 关系 关系
.
18
资本主义 早期
资本主义 上升时期
重商主义 学派
古典政治 经济学
.
19
威廉·配第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
20
亚当·斯密
代表作: 《国民财富的性质 和原因的研究》 (1776年)
.
21
大卫·李嘉图
代表作: 《政治经济学 和赋税原理》 (1817年)
.
22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
➢ 提出了商品价值和社会财富由劳动 创造的观点
➢ 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 理论
.
23
“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 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 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福利是多少。 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 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 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 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 会效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 得到的效果为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PPT演示课件

13
一般 商品 生产 过程
劳动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商品价值的形成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 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支配下劳动; 劳动结束后的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14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 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 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 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 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
使原有价值 增殖,,产 生 剩余价值
22
例题 资本主义生产的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力价值 40元
8小时
生产资料 布4米 100元 120元 辅料2套 20元
160元
进入生产过程
工 人 劳
具体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价值120元
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8小时,创造新价值80
价值 200元
动 商品价值20元0元 =120C +40V +40M 23
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 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 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 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 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 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 ——马克思:《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 劳动产品全为奴隶主占有。
奴隶社会 青铜器广泛使用
10
封建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 不完全占有农民或农奴; 农民以地租形式遭受剥削。
封建社会 铁器广泛应用
一般 商品 生产 过程
劳动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商品价值的形成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 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支配下劳动; 劳动结束后的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14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 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 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 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 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
使原有价值 增殖,,产 生 剩余价值
22
例题 资本主义生产的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力价值 40元
8小时
生产资料 布4米 100元 120元 辅料2套 20元
160元
进入生产过程
工 人 劳
具体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价值120元
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8小时,创造新价值80
价值 200元
动 商品价值20元0元 =120C +40V +40M 23
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 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 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 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 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 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 ——马克思:《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 劳动产品全为奴隶主占有。
奴隶社会 青铜器广泛使用
10
封建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 不完全占有农民或农奴; 农民以地租形式遭受剥削。
封建社会 铁器广泛应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件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 关系必须联系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在一个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 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法律制 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构成该 社会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 政治经济学只有联系上层建筑来研究 生产关系,才能说明生产关系变革的曲折 性和复杂性,才能全面揭示生产关系的运 动规律。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 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科学抽象法以及叙述方法和研 究方法 分析和综合、历史与逻辑相统 一等方法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的意义
1、有利于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 律,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 求时,它阻碍生产力发展。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 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 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 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二)科学的抽象法
就是对于那些呈现在人们 面前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过 程,通过人的抽象思维能力,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 彼,由表及里,透过纷繁复杂 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三)数学和统计方法
每一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都有质和量两方面。因此,对它 们既要作质的分析,也要作量的 分析。数学和统计的研究方法, 有助于揭示经济现象量的方面和 经济现象变化的数量的联系。
些特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PPT演示课件

用来购买劳 动力的资本, 叫做可变资本。
20
资本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只发生价值转移
能使价值增殖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 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 分新价值。
21
资本
依生据资产本资在料剩余价值生产劳中动的作力用不同
不变资本
原有价值 转移,价值
量 没有k 变化
可变资本
2
※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 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
※劳动者一无所有,为了生活,只能把自 己的劳动力当做商品出卖。
“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 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 卷
3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 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价值的特殊性
使原有价值 增殖,,产 生 剩余价值
22
例题 资本主义生产的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力价值 40元
8小时
生产资料 布4米 100元 120元 辅料2套 20元
160元
进入生产过程
工 人 劳
具体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价值120元
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8小时,创造新价值80
价值 200元
动 商品价值20元0元 =120C +40V +40M 23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 劳动产品全为奴隶主占有。
奴隶社会 青铜器广泛使用
10
封建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 不完全占有农民或农奴; 农民以地租形式遭受剥削。
封建社会 铁器广泛应用
11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工人是出卖劳动力的自由人; 追求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名著,不限于体会其
观点;也要细心揣摩其思 路与方法。
-王梦奎《学习时报》2011年6月27日
研究方法:从具体到抽象
表面现象: 产业资本家—产业利润; 商业资本家—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家—利 息; 大土地所有者—地 租; 劳动者(工人)— 工资。
本质上:利润、利息、地租—剩余价值 找到一个特殊商品: 劳动力商品
资 本 积 累 的 历 史 趋 势
基本矛盾导致 “两个必然” 。
劳动力商品
绝对剩余价值
生产资料
济阶 危级 机斗 爆争 发激 、化 资、 本资 主本 义主 灭义 亡经
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资 本 主 义 基 本 矛 盾 加 剧
财 富 和 贫 困 的 积 累
资 本 积 累 扩大再生产
相对过剩人口
经典论述
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内容之
《资本论》第三卷剩余价值分配
理论进一步揭示了剥削的真相 “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 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 上、在各种资本的相互作用中, 在竞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 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 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马克思《全集》25、30
第一次区分了“剩余价值的一般形 式和它的各种特殊形态” —《资本论》中第三个“崭新的因素”
资 本 主 义 再 生 产 的 本 质
资本积累
不 变 资 本 资 本
可 变 资 本
商品
剩 余 价 值
资本家个人消费
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内容之 资本积累理论的主要内容
物质资料的再生 产与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再生产的 统一。
资 本 主 义 再 生 产 的 本 质
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内容之 资本积累理论的主要内容
流通过程,共三篇,分为两个部分
。 第一部分资本的循环、周转理论(第一、 二篇),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第二部 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第三篇)。 产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第二阶段 (产) 第一阶段 (购)
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空间并存、时Βιβλιοθήκη 继起商 品资本第三阶段 (销)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概述
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 规律。主要要求、 作用形式、作用 条件、主要作用。
价值规律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
—《资本论》中的一个“崭新的因素”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 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商品与货币图解 五大职能
商品拜物教 价值规律 社会分工 不同的占有者 商
流通规律
价值形式—货币
品 质: 抽象劳动
新变化带来的生产关系涉及的新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 科技、管理等生产要素缘何参与 分配?该怎么看与公有制并存的 其他经济成分及其新的社会成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不存 在剥削现象?该如何对待劳动、 劳动者?如何在更大程度上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
一位西方学者曾经说: 对于马克思,不论你 赞成他也好,漠视他 也好,反对他也好, 只要碰到必须解决的 社会、历史问题,就 不能不向他请教。
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内容
第一卷第一篇劳动价值论为揭示剥削奠 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 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 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 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 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全集》1972年版,第23卷 第47页
关于讲“方法”的原因说明
从宏观的角度研究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和流通,从而揭示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 条件和按比例发展 规律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要求: 两大部类、部类内部及固定资本折旧 更新: 按比例生产、做到综合平衡 即: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资本论》第三卷简介
中心阐明剩余价值的分配,分七篇。 一至六篇主要说明“三家一主”(产业 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大 地主)怎样瓜分剩余价值。第七篇总结。 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产业利润论 (第一至三篇)、商业利润论(第四 篇)、利息论(第五篇)、地租论(第 六篇)和总论(第七篇)。
《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共七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篇:通过对商品和货币本质、商品经 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分析,创立了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2、第二-六篇:通过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过 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马 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3、第七篇:通过对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的 考察,说明剥夺者要被剥夺的历史趋势,创 立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二、《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之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 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内容之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 过程的统一。
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内容之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 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 资本积聚、 资本集中、 股份制
扩资 大本 资积 本累 积的 累源 的泉 途和 径
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内容之 资本积累理论的主要内容
资 本 及积 其累 历的 史一 作般 用规 律
财富的积累、贫 困的积累;促进 生产力的提高和 社会历史发展。
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内容之 资本积累理论的主要内容
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 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 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 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 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同其它任何观点比起来, 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 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 —《全集》23、12
三、学习马克思、 恩格斯经济学思想 引发出的思考
三、学习马恩经济学思想引发出的思考
(一)学习劳动价值论引发的思考
资本
一个结论
主义 必然
灭亡
!
“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 自由的科学研究所遇到的 敌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 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 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 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 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 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 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 对自由的科学研究。” —《全集》23、12
“我的观点是:社会经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内容之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 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资本的本质和构成
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内容之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 价格的转化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第二个崭新的因素)
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内容之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全集》1972年版 第23卷 第200页
研究方法:从具体到抽象
表面现象: 产业资本家—产业利润; 商业资本家—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家—利 息; 大土地所有者—地 租; 劳动者(工人)— 工资。
本质上:利润、利息、地租—剩余价值 找到一个特殊商品: 劳动力商品
所有矛盾都包含在“细胞”—商品形态中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 教授、博导 张燕喜
同 志 们 好!
经马 济克 学思 思恩 想格 斯 的
马 克 思 重 新 走 红
内容提要
一、马恩对前人经济学思想的借鉴
与《资本论》写作简介
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 思想引发出的思考
一、马恩对前人经 济学思想的借鉴 与《资本论》简介
(1894年出版)
二、《资本论》 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写道: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 经济运动规律。”“研究这个历史上一 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没落, 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的内容。”—列宁
《资本论》— “资本主义灭亡论”
讲法:贴近历史讲原著 (第一卷是讲授的重点)
三个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流
通过程、分配过程。
三条线索
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榨 取剩余价值是生产的惟一目 的和动机;生产社会化和生 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是基本矛盾,决定阶级斗争 和“两个必然”。
十大原理
一卷: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生产 论、资本积累论; 二卷:循环周转论、社会总资本再 生产论; 三卷:产业利润论、商业利润论、 借贷利息论、地租论、总论。
所有矛盾都包含在“细胞”—商品形态中
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 领域……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的面 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 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 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 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 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 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 通过部门间的竞争和资本的自由
转移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产业资本家— 产业利润; 商业资本家— 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家— 利 息;
大土地所有者— 地
租。
一个基础 一个中心
三个过程 《资本论》
三 条线索
归结
十大理论
一个结论
一个基础 一个中心
基础:劳动价值论
中心: 剩余价值
(一)马恩对前人经济学思想的借鉴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威廉· 配第、大卫· 李嘉图 亚当· 斯密:《国富论》 大卫·李嘉图:《赋税原理》
威 廉 配 第
· ·
亚当.斯密(1723-1790)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 李嘉图
(二)《资本论》简介
《资本论》: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七篇) (1867年出版)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三篇) (1885年出版)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七篇)
叙述方法:从抽象到具体
从商品入手—剩余价值—利润、利息、地租 (从看不见摸不着的商品价值—工人创造 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呈现出的 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态)
观点;也要细心揣摩其思 路与方法。
-王梦奎《学习时报》2011年6月27日
研究方法:从具体到抽象
表面现象: 产业资本家—产业利润; 商业资本家—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家—利 息; 大土地所有者—地 租; 劳动者(工人)— 工资。
本质上:利润、利息、地租—剩余价值 找到一个特殊商品: 劳动力商品
资 本 积 累 的 历 史 趋 势
基本矛盾导致 “两个必然” 。
劳动力商品
绝对剩余价值
生产资料
济阶 危级 机斗 爆争 发激 、化 资、 本资 主本 义主 灭义 亡经
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资 本 主 义 基 本 矛 盾 加 剧
财 富 和 贫 困 的 积 累
资 本 积 累 扩大再生产
相对过剩人口
经典论述
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内容之
《资本论》第三卷剩余价值分配
理论进一步揭示了剥削的真相 “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 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 上、在各种资本的相互作用中, 在竞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 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 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马克思《全集》25、30
第一次区分了“剩余价值的一般形 式和它的各种特殊形态” —《资本论》中第三个“崭新的因素”
资 本 主 义 再 生 产 的 本 质
资本积累
不 变 资 本 资 本
可 变 资 本
商品
剩 余 价 值
资本家个人消费
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内容之 资本积累理论的主要内容
物质资料的再生 产与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再生产的 统一。
资 本 主 义 再 生 产 的 本 质
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内容之 资本积累理论的主要内容
流通过程,共三篇,分为两个部分
。 第一部分资本的循环、周转理论(第一、 二篇),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第二部 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第三篇)。 产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第二阶段 (产) 第一阶段 (购)
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空间并存、时Βιβλιοθήκη 继起商 品资本第三阶段 (销)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概述
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 规律。主要要求、 作用形式、作用 条件、主要作用。
价值规律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
—《资本论》中的一个“崭新的因素”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 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商品与货币图解 五大职能
商品拜物教 价值规律 社会分工 不同的占有者 商
流通规律
价值形式—货币
品 质: 抽象劳动
新变化带来的生产关系涉及的新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 科技、管理等生产要素缘何参与 分配?该怎么看与公有制并存的 其他经济成分及其新的社会成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不存 在剥削现象?该如何对待劳动、 劳动者?如何在更大程度上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
一位西方学者曾经说: 对于马克思,不论你 赞成他也好,漠视他 也好,反对他也好, 只要碰到必须解决的 社会、历史问题,就 不能不向他请教。
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内容
第一卷第一篇劳动价值论为揭示剥削奠 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 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 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 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 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全集》1972年版,第23卷 第47页
关于讲“方法”的原因说明
从宏观的角度研究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和流通,从而揭示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 条件和按比例发展 规律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要求: 两大部类、部类内部及固定资本折旧 更新: 按比例生产、做到综合平衡 即: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资本论》第三卷简介
中心阐明剩余价值的分配,分七篇。 一至六篇主要说明“三家一主”(产业 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大 地主)怎样瓜分剩余价值。第七篇总结。 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产业利润论 (第一至三篇)、商业利润论(第四 篇)、利息论(第五篇)、地租论(第 六篇)和总论(第七篇)。
《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共七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篇:通过对商品和货币本质、商品经 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分析,创立了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2、第二-六篇:通过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过 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马 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3、第七篇:通过对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的 考察,说明剥夺者要被剥夺的历史趋势,创 立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二、《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之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 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内容之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 过程的统一。
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内容之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 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 资本积聚、 资本集中、 股份制
扩资 大本 资积 本累 积的 累源 的泉 途和 径
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内容之 资本积累理论的主要内容
资 本 及积 其累 历的 史一 作般 用规 律
财富的积累、贫 困的积累;促进 生产力的提高和 社会历史发展。
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内容之 资本积累理论的主要内容
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 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 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 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 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同其它任何观点比起来, 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 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 —《全集》23、12
三、学习马克思、 恩格斯经济学思想 引发出的思考
三、学习马恩经济学思想引发出的思考
(一)学习劳动价值论引发的思考
资本
一个结论
主义 必然
灭亡
!
“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 自由的科学研究所遇到的 敌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 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 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 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 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 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 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 对自由的科学研究。” —《全集》23、12
“我的观点是:社会经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内容之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 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资本的本质和构成
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内容之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 价格的转化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第二个崭新的因素)
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内容之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全集》1972年版 第23卷 第200页
研究方法:从具体到抽象
表面现象: 产业资本家—产业利润; 商业资本家—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家—利 息; 大土地所有者—地 租; 劳动者(工人)— 工资。
本质上:利润、利息、地租—剩余价值 找到一个特殊商品: 劳动力商品
所有矛盾都包含在“细胞”—商品形态中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 教授、博导 张燕喜
同 志 们 好!
经马 济克 学思 思恩 想格 斯 的
马 克 思 重 新 走 红
内容提要
一、马恩对前人经济学思想的借鉴
与《资本论》写作简介
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 思想引发出的思考
一、马恩对前人经 济学思想的借鉴 与《资本论》简介
(1894年出版)
二、《资本论》 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写道: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 经济运动规律。”“研究这个历史上一 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没落, 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的内容。”—列宁
《资本论》— “资本主义灭亡论”
讲法:贴近历史讲原著 (第一卷是讲授的重点)
三个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流
通过程、分配过程。
三条线索
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榨 取剩余价值是生产的惟一目 的和动机;生产社会化和生 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是基本矛盾,决定阶级斗争 和“两个必然”。
十大原理
一卷: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生产 论、资本积累论; 二卷:循环周转论、社会总资本再 生产论; 三卷:产业利润论、商业利润论、 借贷利息论、地租论、总论。
所有矛盾都包含在“细胞”—商品形态中
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 领域……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的面 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 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 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 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 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 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 通过部门间的竞争和资本的自由
转移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产业资本家— 产业利润; 商业资本家— 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家— 利 息;
大土地所有者— 地
租。
一个基础 一个中心
三个过程 《资本论》
三 条线索
归结
十大理论
一个结论
一个基础 一个中心
基础:劳动价值论
中心: 剩余价值
(一)马恩对前人经济学思想的借鉴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威廉· 配第、大卫· 李嘉图 亚当· 斯密:《国富论》 大卫·李嘉图:《赋税原理》
威 廉 配 第
· ·
亚当.斯密(1723-1790)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 李嘉图
(二)《资本论》简介
《资本论》: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七篇) (1867年出版)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三篇) (1885年出版)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七篇)
叙述方法:从抽象到具体
从商品入手—剩余价值—利润、利息、地租 (从看不见摸不着的商品价值—工人创造 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呈现出的 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