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测试(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_部编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
两,絹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岁币)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北宋获得胜利为什么还要签订和议?
材料一 (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 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契丹族、党项族都去哪儿了?
契丹
大部分与其他民族融合 达斡[wò]尔族
党 项
大部分与其他民族 融合
蒙古族
知识拓展
中华民族历史是 由五十六个民族 共同缔造——
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阅读课文36页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 战争
(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耶律阿保机( 872—926)
想一想 契丹族逐渐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治国措施: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契丹货币Fra bibliotek契丹文字
契丹鸡冠壶
一 契丹族与党项族
2.党项族与西夏政权 (1)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
隋
隋
唐
唐
朝
末
初
末
11世纪 前期
有文献记载 党项诸部开 党项族内 党项族内迁 始强盛起来 附于唐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核心目标课标要求核心提要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思维导学课堂突破合作探究两宋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民族政权并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勇敢善战,明达世务,916年登基称皇帝,立国号“契丹”,建立“大契丹国”,创立契丹文字。
材料二1038年,他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
材料三他是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他就是宋太祖。
材料四见下图请回答:(1)分别写出材料一、二、三中所述人物的姓名。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中人物的共同点。
(3)北宋和辽、西夏都曾发生多次战争,最终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产生了什么影响?(4)辽、宋、夏时期突出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即时训练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的是()A.耶律阿保机B.阿骨打C.元昊D.赵匡胤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北宋宰相是()A.秦桧B.寇准C.耶律阿保机D.岳飞3.与北宋并立的西夏政权是下列哪一民族建立的()A.党项族B.契丹族C.蒙古族D.女真族4.澶渊之盟是北宋与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和议()A.金B.西夏C.辽D.蒙古5.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宋辽之间、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了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状态B.宋王朝要交纳岁币C.导致北宋的灭亡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课后作业基础过关1.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
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A.耶律阿保机B.赵匡胤C.元昊D.耶律德光2.观察下图《辽、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图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权都城所在位置是()A.①B.②C.③D.④13.《宋史·夏国传》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单元知识要点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以后改名为辽)。
2.辽与北宋的和战:(1)战:宋辽之战(宋真宗时,主战大臣是寇准)(2)和:双方签订澶渊之盟”。
3.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史称西夏。
第8课金于南宋的对峙1.111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2.1125 年,金灭辽。
3.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4.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他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5.南宋与金的和战:(1)战:岳飞抗金(“岳家军”)(2)和: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1.农业的发展:(1)原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2)表现: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谚语。
南方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2.手工业的兴盛:(1)纺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经有了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2)瓷器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3)造船业:,南宋的海船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3.商业贸易的繁荣: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那时中央的财政,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1.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对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第11课元朝的统治1.元朝的地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重点:知道辽、西夏、北宋是并立的政权;澶渊之盟的签订。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问大家有看过《杨家将》《杨门虎将》《杨门女将》等电视剧吗?有看过的同学知道这些电视剧的背景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个王朝吗?北宋时期,杨家七郎“七子去一子回”的悲剧发生在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交战的过程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探究新知(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展示诗歌:“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苏颂《契丹帐》教师提问: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个民族怎样的生活情景?提示:诗歌描写了契丹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出契丹族兴起的原因。
提示:①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西夏民族的概况。
提示: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4.展示图片: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教师提问:观察图片并结合教材内容,列表归纳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提示:5.教师提问:建立政权后,辽和西夏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学生回答:①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②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辽与北宋的和战”的相关内容,概括辽宋关系的变化。
提示:战→和→战→和。
2.展示材料: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笔记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统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称帝。
之后,赵匡胤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
★★★2、宋太祖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1)军事上:牢牢控制军队(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频繁调换军事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武将没有调兵权。
)★★★★(2)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3)在地方: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收地方财赋。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3、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在全国营造读书风气。
★★★4、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10世纪初,北方的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辽。
都城在上京临潢府★★★2、11世纪,西北的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史称西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宋太宗即位后,向辽数次发动进攻,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
★★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一直打到澶州(河南濮阳),在宰相寇准的劝说下,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达成“澶渊之盟”(宋给辽岁币,双方约为兄弟之国),此后辽宋之间长期维持…和平。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
后来,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一、女真族的崛起1、11世纪,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
★★2、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国,他就是金太祖。
阿骨打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势力迅速强大。
★★★二、金灭辽及北宋1、1125年,辽被金灭亡。
★★★2、1127年,金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靖康之变)★★★三、南宋的偏安1、宋高宗赵构1127年定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前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逐渐与汉人融为一体。③元朝开始形成
一个新的民族—— 回 族。
( 2 )影响: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知
考点二 行省制度
识
梳
理
1. 概况:元朝建立后,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
实
君主专制 的中央集权制度。
战
演
2. 措施
练
( 1 )在中央:由 中书省 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 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知 考点一 契丹族与党项族
识
梳
理
1. 契丹族
实 战
( 1 )兴起: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
演
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的 生产技术 和生活方式。
练
( 2 )建立政权: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
区域。
知
识
梳
【拓展延伸】
理
元朝出现民族交融的根本原因是国家的统一;民族交融的意义是促进了各
战 演
店铺;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练
( 2 )草市、市镇的出现。
2. 海外贸易繁荣
( 1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 2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 市舶司 ,专门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 3 )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3. 纸币的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 ”。
知 考点四 经济重心南移
识
梳 理
1. 时间:从唐朝中期开始,到 南宋 时最后完成。
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梳理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梳理一、单元课程结构1.单元地位这一时期从北宋建立开始,至元朝灭亡结束。
与北宋同时,在东北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在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随后形成了金与南宋的对峙局面,至蒙古灭金,建立元朝,继而灭南宋,统一了中国。
无论是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权并立,还是元朝这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都在进一步交融与发展,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更取得了很大成就。
2.单元主题本单元主题“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在民族关系方面: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政权统一全国。
在社会变化方面包括:经济重心南移,商业贸易繁荣,繁华的都市生活,多彩的文学艺术(宋词、元曲流行),极盛的传统科技(中国古代科技的典范和高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发达的中外交通。
二、单元知识梳理1.课标解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新增“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一是有利于学生理解宋朝经济繁荣而综合国力不强,总屈服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原因;二是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文官制度的渊源和重文轻武的民族性格的形成。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新增“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一是因为“岳飞抗金的事迹”在民间影响较大,符合“学习内容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课程设计思路;二是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宋元时期是商业贸易的繁荣时期,宋朝更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所以课文着重介绍宋朝“商业贸易的繁荣”,要求“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突出强调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学习目标
1.了解契丹与党项族的兴起,辽和西夏建立的史实。
2.掌握辽和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3.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 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 关系。
学习目录
01
辽、西夏的建立
材料一:(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 邪无状,若无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 。
北宋—统—治【者宋】实李行焘守《内续虚资外治通的鉴政长策编》
材料二: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 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 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的。
2、党项族的兴起与西夏的建立
西夏的兴起与发展
隋朝
隋末
唐初
唐末
11世纪 前期
有文献记载 党项诸部开 党项族内 党项族内迁 始强盛起来 附于唐朝
建立独立政权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 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一、北方强势民族的雄起----契丹族与党项族
2、党项族的兴起与西夏的建立
发展和统一。
课堂小结
北宋、辽、西夏并立形势图
三 西 夏 辽国 时
角
战
鼎
时
立
北宋
和
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和是长久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各 民 族 之 间 的 相 处 : 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互助 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的保证
措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四时钠钵图:春钠钵 四时钠钵图:冬钠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测试
一、选择题(4分×12题=48分)
1.下列对北宋和辽、西夏关系的阐述,不正确
...的是( )
A. 他们之间有战有和
B. 北宋和辽、西夏在边界进行贸易
C. 北宋向辽、西夏称臣
D. 北宋给辽、西夏“岁币”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在北宋和辽、西夏的关系中,北宋项辽称臣,签订了“澶渊之盟”,西夏项北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所以C项表述错误,故选C。
2.为了写论文,刘刚搜集了《契丹的兴起》《西夏王李元昊》《辽、宋、夏的和战》等书籍,据此推测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
A. 民族政权的并立
B. 国家的统一
C. 藩镇割据的时代
D. 各民族友好往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契丹、西夏、宋这些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时期中国处于民族政权并立和对峙的时期,A项符合题意,故选A。
3.西夏立国之初,频频举兵攻宋,直至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
下列关于这段历史的表述不正
..确.的是( )
A. 元昊多次进攻北宋
B. 北宋节节败退
C. 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D.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是辽和北宋之间的协议,不是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协议,所以C 项表述错误,ABD项表述正确,故选C。
4.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②澶渊之盟③辽太宗占领燕云十六州④澶州之战
A. ①④②③
B. ①④③②
C. ③②①④
D. ①③④②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的时间是916年;②澶渊之盟的时间是1005年;③辽太宗占领燕云十六州的时间是938年;④澶州之战的时间是1004年。
所以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①③④②,故选D。
5.在某一历史情景剧中,王小华同学扮演的是力劝宋朝皇帝宋真宗御驾亲征的宰相,他扮演的历史人物应是( )
A. 寇准
B. 包拯
C. 岳飞
D. 韩世忠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故选A。
6.图中的货币分别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 )
A. 都在同一区域建立的政权
B. 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
C. 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D. 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答案】C
【解析】从图片中的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上的汉字可知,契丹和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A项契丹建立的政权是辽,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所以C项符合题意,故选C。
7.连环画作品《西夏王朝》由宁夏画家马惟军结合传统手工绘制,应用现代电脑处理手法创作而成。
其中,建立了西夏政权的是( )
A. 契丹族
B. 党项族
C. 女真族
D. 蒙古族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故选B。
8.“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
”这一三字经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
A. 耶律阿保机
B. 耶律大石
C. 耶律楚材
D. 阿骨打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
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机登基称帝,国号“契丹”,定都上京,阿保机是辽太祖。
故选A。
9.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它是北宋战败后与辽达成的盟约
B. 盟约中有辽宋撤军的内容
C. 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D. 盟约签订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004年澶渊之战北宋战胜,1005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A项符合题意;澶渊之盟中有辽宋撤军的内容;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盟约签订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0.历史事件并不是孤立发展的,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下列历史事件(现象)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A. 罢黜百家一一七国之乱
B. 赤壁之战一一曹操统一北方
C. 汉初休养生息一一开元盛世
D. 澶渊之盟一一宋辽百年和平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
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
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双方于十二月间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之间百馀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宋辽维持了百年的和平,ABC都不存在因果关系,应该排除,所以答案选择D。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
‘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
”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
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
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
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关键词: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可知,澶渊之盟北宋战胜但是还给辽缴纳岁币,②表述错误;“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仔细审查①②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2.“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点苍山会盟
B. 和同(为)一家
C. 澶渊之盟
D. 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关键词“北宋、给辽‘岁币’”可知,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澶渊之盟。
1004年,辽军对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前锋直指澶州城,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的安全。
寇准坚决要求宋真宗率兵亲征,宋军重挫辽军。
1005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即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二、非选择题(12分×1题=12分)
13. (12分)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大范围的交融时期,政权并立战和交错形成了社会的独特面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规定双方为兄弟国家,送每年向辽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
材料二: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岁赐西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
(1)上述二则材料反映的分别是什么事件?(4分)
(2)简述材料二中的“西夏”的建立,并列举出西夏的汉化措施。
(4分)
(3)如何看待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4分)
【答案】(1)澶渊之盟宋夏和议
(2)公元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政权,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3)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负担,“和”则有利于双方人民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双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和”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解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送每年向辽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结合所学可知,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
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
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与1005年1月与辽订立屈辱的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故材料一反映的事件是澶渊之盟。
第二问依据材料二信息“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岁赐西夏绢13万匹……”,结合所学可知,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很大;后双方议和,夏对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故材料二反应的是宋夏和议。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政权,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元昊建立西夏后发明了西夏文字并大力推广,同时注意吸收汉文化。
令人将大量汉文化典籍译为西夏文字;仿效宋朝建立官制和财政;铸造了铁钱等。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带来的是空前的消耗和大规模的经济破坏,给人民带来灾难,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负担。
“和”有利于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双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和”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