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简牍、简和牍有什么区别?

合集下载

13思考题

13思考题

第一部分:1、什么是简牍?何时开始应用?存在有多长时间?简策:写有文字的竹片称为简;将若干根简按照文字内容的顺序用绳子编连起来就成为策,也称册。

简策即编简成策。

牍:写了文字的木板称为牍。

早期记录文字的材料,除了甲骨、金石之外,使用时间最长、最广泛的是竹和木。

合称简牍。

我国最早的正式的图书就是写在用竹片和木板制作的简牍上面。

在纸发明之前,简牍是我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根据甲骨文中已有“册”和“典”字的记载分析,简牍始于商代,经周、春秋战国、秦、汉至晋,是它的存在时期。

东晋桓玄下令,以纸代简,简牍被纸书取代,前后共曰一千六、七百年之久。

2、什么是帛书?存在于何时?有哪些重要发现?在文献学上的研究意义是什么?帛是丝织品的统称,写在丝织品上的书,称为帛书。

帛与竹木简牍同时存在,自商代,经周、春秋战国、秦、汉至晋,是当时书籍的主要书写材料,直至纸被普遍使用,帛书逐渐废除。

帛书实物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第一次大批出土。

比较重要的有《老子》两种写本,以及《战国策》、《易经》、《战国策纵横家书》、《五星占》等先秦时期的著作,其内容大多与现今传本不同,不仅有利于对古代典籍的校勘、考订,而且为研究帛书形制、特征,提供了珍贵的实证。

3、什么是敦煌石室遗书?石室保存了哪些文物?它的发现在文献研究中有什么意义?敦煌石室遗书是指长期秘藏于敦煌莫高窟石窟复室内不被人知晓的一批古代文献典籍和艺术珍品。

石室藏书包括了数万件自公元四世纪至十世纪(东晋至北宋初年)的宗教经卷、文书、典籍、汉字写本、初期印刷品以及少数民族、外国文字的文献和丝绢、织锦、雕塑、版画、法器等其它艺术品,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有卷轴、折装、书册、印本、拓本。

它的发现, 引起世人瞩目。

由于当时清政府的昏愦与腐败,招致帝国主义者接踵而来, 对敦煌室藏进行疯狂的掠夺与盗窃, 使大量稀世珍品至今流散海外, 造成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惨重损失。

中国简牍一百年(图文·简牍列表)

中国简牍一百年(图文·简牍列表)

中国简牍一百年(图文·简牍列表)作者:老城书法文化简牍什么是简牍呢,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简,从竹,间声”。

“牍,书版也,从片”。

《论衡》记载:“竹生于山,木长于林,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断木为椠,柝之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牍”。

古代篆文“木”字写为“木”,片就是剖开的木。

因此我们知道,早期简是竹质的,而牍则为木质的。

《词海》解释说,“简牍,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为未编成册之称。

”“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

”以上可知,简牍就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的概称,或者说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的总称。

古人把竹子和木头劈成长片儿,在削平刮滑之后,用作在上面写字的材料。

把单个的竹片称简(或称牒),单个的木片叫版。

比较狭的版也叫木简。

宽的木板,叫做木牍。

又小又薄的版,叫札。

关于简牍的说法,有多种,古书里也有很多的记载。

根据出土实物考察,简牍的形状,有很大差别,有的呈条形,有的吴方板形,有的呈棱柱形,有的楔形,且长短不一,厚薄不一,甚至有的薄如纸,还有的空白无字。

古人根据这些简牍的不同形制,称之“方”、“觚”、“檄”、“ 笺”、“札”、“牍”;或者根据其用途,称之为“检”、“符”等等。

简的长短,大致是在三尺至五寸之间。

写诏书律令的长要三尺,抄写经书的一般二尺四寸,即古代的“典。

信札长一尺,称“尺牍”。

每根简上的字,多少不等,多至三四十个字,少的几字。

较长的文章或书,要用很多的竹简,按顺序编号、排齐,再用绳子、丝线或牛皮条编串在一起,称作“策”、“册”或“编”。

将木牍捆在一起的,叫函。

编连简的绳子,叫“编”。

“编”多用麻绳,也有用丝的,称丝编;熟牛皮绳,叫韦编。

按简的长短,编捆的道数也不同。

一般的编,捆上、下两道,有上、中、下三道的,长简有的要编5道。

个别的长简,还有捆五道的。

存放编连成策的简,大都是以最后一枚竹简为轴,将有字的一面向里,卷成捆状,把首简卷在最外面,然后放到用布帛做的套子里。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

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玉海》:宋王应麟编。

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

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

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

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

类目之间,时有“参见”。

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

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十三经注疏》: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

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

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

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

全书100卷。

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

秦汉简牍概述

秦汉简牍概述


黄文弼《罗布淖尔考古记》(《中国西北科学考 察团丛刊》之一,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理事会, 1948年)发表了罗布淖尔汉简的图版和释文。马 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肆) (文物出版社, 1985年)收录了3号墓出土的竹简本 医书。定县八角廊汉简、凤凰山汉简、阜阳双古 堆汉简、敦煌悬泉置汉简、虎溪山汉简、孔家坡 汉简等已发表部分释文,全面整理成果有待出版。 江陵张家山127号、249号、258号、336号汉墓竹 简尚在整理中。


已出版的整理成果有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 墓竹简》(平装本,文物出版社, 1978年),睡虎地秦墓竹简整 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精装本,文物出版社, 1990年, 2001年重版),梁柱、刘信芳《云梦龙岗秦简》(科学出版社, 1997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岗 秦简》(中华书局, 2001年),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 物馆《关沮秦汉墓简牍》(中华书局, 2001年)。《秦汉简 牍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9年)一书收录了秦简整 理小组公布的天水放马滩秦简甲种《日书》释文。 2002年6月,湖南省湘西龙山县里耶战国古城一号井出土36 000余枚简牍,时间在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0年)至秦二世二 年(前208年)之间,多为官府留下的档案文书,极大地弥补了 秦代史料严重匮乏之憾,为复原秦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第 一手资料。目前这几万枚简牍正在整理之中,《文物》和 《中国历史文物》200简牍整理成果,集中在两批简牍, 即尼雅、楼兰、敦煌出土的汉晋简牍和1930—1931 年于额济纳河流域首次出土的居延汉简。由于前者 全都被外国探险家囊括而去,所以,尼雅、楼兰、敦 煌等地相继出土的简牍,均由外国的汉学家率先整 理和公布。 1949年后,简帛发现遍及全国各地,发掘工作大多由 中国各地方考古工作者进行,但简帛的保护和整理 需要有考古、历史、古文字、古文献等各个学科造 诣很深的专家参与其事。因此70年代以来发现的各 批资料,多数都是在国家文物局组织下,由各方面学 者组成整理小组,联合攻关,通力协作,负责整理、注 释工作,使简帛整理成果得以不断面世,由1949年前 的少数几种,增加到数十种。一方面, 1949年前已经 有简牍出土的居延和敦煌、尼雅、楼兰等汉晋简牍, 继续发表重要整理成果。另一方面, 1949年后新出 土的简帛,其整理成果也陆续公布。

汉简名词解释

汉简名词解释

汉简名词解释
汉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也称为"简牍"。

它是用竹简或木简等材料制成的薄片,上面刻写着文字。

汉简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起源于战国时期,主要使用于秦朝和西汉时期。

以下是对一些汉简常见名词的解释:
1. 汉简(Hanjian):指的是使用汉字书写的简牍。

这些简牍通常刻有文字,记录了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包括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

2. 竹简(Zhujian):指的是用竹子制成的简牍。

竹简是最常见的汉简材料之一,它们通常由竹片削薄而成,然后在上面刻写文字。

3. 木简(Mujian):指的是用木头制成的简牍。

与竹简不同,木简是用木材制作的简牍,也可以刻写文字。

4. 简字(Jianzi):简字是指刻在汉简上的汉字。

这些字体通常比较简练,筆势迅疾,有时会略有变形。

5. 墓志铭(Muzhiming):墓志铭是刻在墓碑上的文字记录,通常用来纪念和追思逝者。

一些汉简也包括了墓志铭的形式,记录了古代人物的姓名、生平事迹等信息。

这些名词解释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汉简及其相关概念。

汉简作为中国古代文献的珍贵遗存,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少儿书法:简牍释名

少儿书法:简牍释名

少儿书法:简牍释名少儿书法:简牍释名简牍释名竹木简,或称简牍(竹简木牍),因为使用和形制的不同,产生很多异称,旧解含糊,容易混乱,在进入正题之前,有必要弄清楚这些概念。

王国维的《简牍检署考》、马衡的《中国书籍制金石丛稿》对这个问题做了研究工作,有所收获。

现从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概括作介绍,有些不同的看法随文引据,因非本文讨论的重心,不加详辨了。

古简所用材料非竹即木,分析起来,名目甚多,其字大半属于形声一类,本来容易区别,竹制者从竹,木制者从木或从片,由文字上能够推定物的性质。

不过实际发生变化,别名变成通名,甲义派生乙义,例如“简”字从竹,原指竹制者来说,后来“简”渐变成通名,不分竹木了。

因之我们称古简有时用’‘竹简”、“木简”以示区别。

又“牍”本是木制者,而《论衡·最知篇》说“截竹为简,破以为牍”,变成竹制了。

从这些例子能够类推。

以下列竹木两类各名目(断于汉代)并略释其制:(甲)竹制者简《说文》:“牍也。

”按此谓“简”优木制之“牍”(札),非简即是。

连缀多简编之成册,故《释名·释书契》:“简,竹也,编之篇,篇有间也‘”用声训解释“简”的含义。

简亦称作策(详下),简策两字后来使用广泛,可指单一之简,亦指连缀之简(册书),可指竹制者言,亦可指木制者言。

简的长短不一,参考“策”解。

策字或作筴。

“策”与“册”同音,占书中常借策为册,要分别看待。

策乃单一之名.册为连编之称,经传所言“策命”、“策朽”,实际皆为“册”。

《说文》解为马鞭,那是别一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计谋日筹策者,策犹筹,筹犹算,等所以记历数。

……故日筭曰筹日策,一也。

”比较得之。

蔡邕《独断》说:“策者简也。

……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

”这说明策与简同,但下文又与连编之册相淆。

《尚书正义》引顾彪说:“二尺四寸为策,一尺二寸为简。

”当是记单一的简、策长度。

简策的长度视所记文字性质轻重而定,从抄写经籍来看,郑玄《论语序》说:“《易》、《诗》、《书》、《礼》、《乐》、《春秋》,策皆二尺四寸,《孝经》谧半之。

简帛研究综述

简帛研究综述

简帛名义、源流简,一般是指竹质的书写材料。

牍,一般是木质的书写材料。

出土木简比竹简多,主要是柳树、松树、胡杨等。

还有石玉的简册。

书写前要经过杀青、打磨、涂液等工序。

长度不等,按照种类、内容、时代有所区别。

参见胡平生《简牍制度研究》。

名称:简、牍、牒、方、觚(柧)、檄、札、槧、笺、版、检、楬、册、两行、符、棨、传、过所。

源流:李学勤:《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册”是书,“典”是大册。

只是迄今在考古发掘中尚未找到简的实物而已,这可能是竹木在地下不易保存的缘故。

1郑有国《中国简牍学综论》:我国使用简牍究竟始于何时呢?据地下出土的简牍,最早是在公元前五世纪后半叶,即战国早期。

但从文献记载和甲骨文的分析,至少在殷商时我国就使用简牍作为书写材料。

《尚书·多士》篇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甲骨文、金文的“册”字作,像把若干条竹木1《中国历史知识手册·简牍帛书》,转自骈宇骞《简帛文献概述》,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2页简用两道绳子编成一册书的样子。

典,金文写作,《说文解字》解释“从册在上”,即把“册书”放在几上。

殷商时代的典册是否用竹木质的简牍呢?至今尚无实物出土,但殷商时的玉册倒是发现不少。

根据出土的这些殷商玉册,是否可以这样分析:殷商时的“典册”使用的还是比较贵重的玉质典册,因此使用不普遍。

随着文字的普遍推广,这种珍贵玉质典册才被各地习见的竹木条取代。

2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秦律十八种》:今县及都官取柳及木柔可用书者方之以书。

3帛书,写在丝帛,《墨子·兼爱下》:“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

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简帛出土情况概述楚系简帛资料:一湖南:1951年中科院考古所在长沙五里牌战国墓,出土竹简38枚。

内2郑有国《中国简牍学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9月。

3骈宇骞《简帛文献概述》,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2页容为随葬品的遣册。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

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玉海》:宋王应麟编。

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

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

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

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

类目之间,时有“参见”。

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

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十三经注疏》: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

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

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

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

全书100卷。

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