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年只有三季时

合集下载

孔子弟子争辩一年四季的故事。

孔子弟子争辩一年四季的故事。

这个故事出自《论语》中的《子贡问时》。

原文如下:
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

”子贡欲言,孔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夫子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四季。

”子贡曰:“四季也。

”客曰:“三季。

”子贡曰:“三季也。

”客曰:“二季。

”子贡曰:“二季也。

”客曰:“一季。

”子贡曰:“一季也。


这个故事讲述了孔子的弟子子贡和一位客人就一年四季的问题进行争论。

客人认为一年只有一季、两季、三季甚至四季,而孔子则认为一年只有四季。

最后,孔子告诉子贡,有些人的思想水平只能理解到某个程度,与他们争论是没有意义的。

三季人的故事

三季人的故事

三季人的故事序:儿子从国外回来啦,我马上要见到他了,兴奋的睡不着,干脆整理一下,好久不见了一小友们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先生的弟子!”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他心想,你会遇到什么奇怪的问题呢?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三季!”最后两人争执不下,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要给学生磕头三次。

如果是第三季,学生给客人磕头三次。

孔子的学生认为他们这次会赢,所以他们打算带客人去见孔子老师。

正巧这时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吓得要死,但是不敢马上问。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学生们别无选择,只能磕头三次。

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

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

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记住这个故事,不要去关注它是真是假,它对我们所有人都很有用。

因为:只要能用,就能多活十年!很多朋友听了这个故事后,变得很开心。

碰到都跟我说,以前看到那些不讲理的人会生气,现在不会了,心想那是“三季人”,就不往心里去了。

三季人坚持自己的“真理”,是因为他们没有见到证明他们错误的事实,因而,你生气就是对不起自己。

比如以前有人说地球是圆的,有人说是傻子。

现在有人说地球不是圆的还有人说是傻子。

很多人向朋友推荐非常好的产品。

他的朋友不了解产品,就说你是骗子。

不要和他们争论,一笑置之,互相理解,因为你说的已经超出了他的认知。

等有一天他想明白了,就好好告诉他。

他的想法不合理,说什么都没用。

有感于“三季人”

有感于“三季人”

有感于“三季人”作者:文雨来源:《甘肃教育》2013年第13期很多人可能都听过“三季人”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贡正在扫院子,来了一个身穿绿衣的人。

来人问道:你是孔子的弟子吧?得到肯定的回答后,绿衣人说,既是孔门弟子,应该很有学问,我要问你一个简单的问题:一年有几季?子贡回答说,当然是四季了。

绿衣人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于是两人争执不下。

恰在此时,孔子走了过来,问明了缘由,看看了绿衣人,便对子贡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你错了。

绿衣人听后大笑而去。

子贡不解地问孔子,一年明明是四季,老师为什么说是我错了呢?孔子说,你没看见刚才的这个人一身绿色吗,分明是个蚱蜢,他春生秋死,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个季节,根本不知道还有冬季,你和他争论三天三夜都不会有结果。

对这个故事的一般解读是:说话要看对象,否则就是对牛弹琴,毫无意义。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觉得明明白白、本该如此的事,在一些人面前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甚至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但现在所面对的情况却比故事中讲的要复杂很多,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对方确实无知,却坚信真理就在自己手中,理直气壮地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是和绿衣人一样的地道的“三季人”;一种是似懂非懂,或不懂装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硬把糊涂当作明白的人;还有一种则因利而动,常常是揣着明白当糊涂,睁着眼睛说瞎话,明明知道是怎么回事,却要根据自身的需要,颠倒黑白,指鹿为马。

如果一定要给这三种人下个定语的话,第一种属于痴人,第二种属于庸人,第三种则属于奸人。

痴人虽然可笑,却没有什么主观恶意,可宽而宥之;庸人虽然可气,但本质上也属可怜之辈,可警而觉之;惟奸人则蒙心昧智,见利忘义,实属可憎,必鞭而笞之。

可以想见,孔老夫子当年如果遇上的是这第三种人,可能就不会那样超脱和惬意了,因为这种人并不是不知道一年有四季,只是为了迎合某个领导或某个利益集团或某种个人的需要,因而提出一年只有三季的违背常识的观点,并千方百计地证明将一年划分为四季并不科学,只要把每一季延长一个月,就完全可以把四季简化为三季。

三季人

三季人

三季人“三季人”的概念是台湾大学的曾仕强教授提出的,为此,他还举了一个孔子的学生和蚂蚱打赌的例子,蚂蚱说一年有三季,孔子的学生(子路)说一年有四季,俩人争辨不停,只好一块去问孔子,孔子看了看蚂蚱,对他们说,一年有三季。

等蚂蚱满意地走了之后,孔子的学生不解地问其原因,孔子说,蚂蚱因活不过秋天,所以对它来说一年就只有三季,无论你跟它如何争论它都永远认为是只有三季。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在社会上与人交往时,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宜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这是与人沟通的一条重要原则。

说白了,“三季人”就是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也就是说要根据他人的认知程度来说话,来表现自己的认知,而不能只根据自己的认识程度来要求别人达到与你一样的水平,否则就难于在人与人之间顺畅沟通。

庄子所说的“冬虫不可与夏语”,说的也是这个意思,用现代的话说来,就是你不可以对别人说那些已经超过别人认知水平的事或话,否则就一定无法沟通,搞不好还会让你受到意想不到的伤害。

比如哥白尼,虽然他提出的“日心说”是正确的,但以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实在是难以理解这个理论,所以当时的教会就气急败坏地将他烧死了。

运用“三季人”的概念来解释《论语》中的下面这段话,似乎很合乎原意。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从字面上看,这段的意思似乎是: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后世多用孔子的这段话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不可不懂装懂。

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习气。

这种解释法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却不应是孔子的原意。

因为,但就子路的性格来讲,他一直就是直爽得可爱,向来都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知道就说知道,不知就说不知,既然子路已经有了这种性格,孔子也就没有比要再这样来教他了。

相反,孔子在这里要教子由的智慧是要学会运用“三季人”的概念,针对不同的对象要有不同的交谈方式。

“疾风知劲草”,一个人是否有大作为,要看这三点,八九不离十

“疾风知劲草”,一个人是否有大作为,要看这三点,八九不离十

“疾风知劲草”,一个人是否有大作为,要看这三点,八九不离十老话说的好:“人有三节草,不知哪节好。

”人的一生不可能顺风顺水,在遇到不如意的时候,有的人意志消沉,碌碌无为;有的人意志坚定,奋勇向前。

战国传奇人物鬼谷子认为,欲成大事者,须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战机,特别是在逆境中,不妄自尊大,横加指责,处事不惊,这些更能考验一个人的能力。

因此,当一个人人生不顺时,想想鬼谷子的这三句话,就能够逆风翻盘,走出困境,还你一个朗朗乾坤。

01遇横逆之来而不怒“遇横逆之来而不怒。

”这句话是指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要急躁发怒或埋怨。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与人言一二三。

”一个人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可能与别人说的很少。

就好比相声大拿郭德纲先生现在很出名,大多数人却很少知道郭先生曾经很落魄,什么活都接,有一活动主办方让他在笼子里生活几天,让别人参观。

郭先生没有说什么,还是演完了。

郭老师对这个演出,肯定心中有气,不顺心。

但是他没有闹腾,一是他有职业操守,二是有大智慧的人,不会因为不顺心的事,就急于发怒。

先把答应别人的事情做好,再说其他。

有许多的人,喜欢感情用事,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撂挑子,对身边的人发怒,心中还宽慰自己心情不好。

生活中很多琐碎事可以含笑带过,有些人看不惯,心中不爽,怒气冲冲,把身边的人骂一顿,得罪干净。

不要以为是小事,次数多了,这个情绪经常爆发,长此以往,只会让身边的人感到厌恶,导致亲人和朋友都不愿与之相处,慢慢远离,最后成为“孤家寡人”。

古人云:“怒不能冶性”。

意思是说,容易发怒不能陶冶自己的性情。

当遇到不好的事情,就静下心来,把该做的事做到最好,唯有日积月累的坚持,才有厚积薄发的成功。

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开阔天空。

”发怒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人觉得无能。

要懂得控制好情绪,不意气用事,容不下的事,先别冲动,冷静下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想着如何去解决事情。

遇事能够做到沉着冷静,不急不躁,想办法解决问题,经得起考验的人,具有大将之风,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有所作为。

三季是指一年中的哪三个季节?

三季是指一年中的哪三个季节?

三季是指一年中的哪三个季节?一、春季,又称为春天,是一年的第一个季节,它在阳历中从三月初至五月底。

春季是冬天过去后最早出现的季节,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以下是春季的几个主要特点:1.1 回暖融化:在冬天的寒冷之后,春季的气温逐渐回升,阳光也变得更加温暖。

积雪开始融化,大地逐渐解冻,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2 春雷惊蛰:春季的天空中时常可以听到雷声的响起,这是因为地球进入春季后,阳光的照射加强,地面上的温度升高,导致雷电活动频繁。

1.3 萌动生机:春季是万物苏醒的季节,大自然开始呈现勃勃生机。

树木开始发芽,草木渐青,花朵逐渐绽放,蝴蝶和蜜蜂也开始出现在花丛中。

二、夏季夏季是在春季之后的一个季节,它在阳历中从六月初至八月底。

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这个季节的特点如下:2.1 高温炎热:夏季的气温较高,通常会出现一些酷热的天气。

白天阳光直射地面,使得气温迅速上升,人们常常感到燥热难耐。

2.2 多雨潮湿:夏季是一个多雨潮湿的季节。

由于高温导致水蒸气的蒸发增加,形成了大量的云层,进而带来了频繁的雷雨天气。

2.3 丰收季节:夏季也是农作物丰收的季节。

收获的庄稼如稻谷、小麦和玉米等,在夏季得到了充分的生长与成熟。

三、秋季,在阳历中从九月初至十一月底,是一年中的第三个季节。

这个季节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3.1 凉爽宜人:秋季是一年中最凉爽宜人的季节。

夏季的高温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清凉的微风,人们可以享受着秋风拂面的舒适感。

3.2 丰收盛宴:秋季也是丰收的季节。

随着夏季的过去,农作物如水稻、玉米、果实等开始成熟。

人们在这个季节举办庆祝丰收的活动,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3.3 枫叶飘香:在秋季,树木逐渐变黄,红叶似火,特别是枫叶,以其美丽的红色吸引了无数游客。

秋天的风景如诗如画,给人一种宁静与温馨的感觉。

总结起来,一年中的春季、夏季和秋季分别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春季回暖融化,带来希望与生机;夏季酷热多雨,人们热情高涨;秋季凉爽宜人,丰收和美丽风景给人带来满满的幸福与感动。

古语说,夏虫不可语冰

古语说,夏虫不可语冰

古语说,夏虫不可语冰。

夏虫不可以语冰的故事,不与人争则大争夏虫不可以语冰的故事,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

不与人争则大争,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先生的弟子!”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三季!”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

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

正巧这时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

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哲理故事启示】后来我们读《庄子》的话,才明白“夏虫不可以语冰”。

夏虫不可以语冰的意思是: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

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

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不懂大道理。

你跟夏天的虫讲什么冰?那是你糊涂。

故事告诉我们: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

,对任何人任何事,当你要发脾气时,当你情绪很不稳定的时候,你就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马上就会心平气和了。

“夏虫不可以语冰”——不生气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先生的弟子!”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三季人的故事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三季人的故事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三季人的故事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三季人的故事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嗨,亲爱的家长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有意思的“三季人”的故事,顺便说说能从这里面学到啥教育孩子的招儿。

话说有一天啊,孔子的一个弟子在门口和一个人争论。

那个人非说一年只有三季,弟子就说四季,争得那叫一个不可开交。

这时候孔子出来了,一听情况,就跟弟子说:“哎呀,你别争了,他说得对,一年就三季。

”那人得意洋洋地走了。

弟子就懵了,问孔子为啥呀?孔子说:“你看那人一身绿,像个蚂蚱。

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根本没见过冬天,你跟他争啥?”咱们当父母的,从这个故事里能咂摸出点啥味道呢?我觉得啊,有时候咱们别跟孩子死磕。

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哪怕在咱们看来有点幼稚、有点离谱,可那就是他们那个年纪的认知。

就像那个认为一年三季的人,他的见识就那么多。

咱们孩子也一样,他们的经历有限,咱得理解。

还有啊,别总觉得自己啥都对,孩子啥都错。

有时候咱也得听听孩子咋想的,说不定能有新发现。

比如说孩子不爱学习,咱别上来就骂,先问问是不是学习方法不对,或者在学校遇到啥烦心事了。

另外,教育孩子得有耐心。

别指望说一次他们就能懂,就像孔子的弟子,一开始不也不理解为啥老师说一年三季嘛。

咱们得多说几次,换着法子说,总有一天孩子能明白咱们的苦心。

咱们当父母的,得像孔子那样有智慧,懂孩子,这样才能教好孩子,您说是不是?《三季人的故事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亲人们,今天咱们来讲讲“三季人”的故事,再唠唠这能给咱教育孩子带来啥启发。

故事是这样的,有个愣头青非说一年只有三季,孔子的弟子跟他争一年有四季,争得脸红脖子粗。

孔子出来一瞧,说人家说得对,一年就三季。

弟子都傻了,孔子解释,那人像蚂蚱,没经历过冬天,你跟他争啥。

咱们做父母的,得从这里头好好琢磨琢磨。

你想啊,孩子有时候就像那个“三季人”,他们的世界还小,懂得少。

咱们可不能急赤白脸地就批评他们错了。

比如说孩子画了个蓝色的太阳,咱别立马说“太阳咋能是蓝色的”,也许在孩子心里,那是他想象中的神奇太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当一年只有三季时
巧家县铅厂中学九年级 35班 彭庆莲
当今世界,科技发达,成就惊人。全国更是繁荣昌盛。可谁
又知道全球的高速度发展,竟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我们
总是抱怨生活中太多的不如意,总希望烦恼和平凡的日子快快溜
走。当一年只有三季时,会怎么样呢?
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冬天消失了,却迎来了一个酷热
的夏天,夏天虽可游泳,但夏天的红日却像发了狂似的像“大火
炉”一样烘烤着大地,让人们无法呼吸。让水没有藏身之处,刚
一到地就从人间蒸发了似的,无影无踪的消失了„„
气温的上升,也使北方的冰川融化,危及周边城市的安全。
让许多动物无家可归。这些都是人类用他们“高智慧而又自私的
双手造成的”,他们任意排放“工业三废”,任意砍伐树木、汽车
尾气大量的排放„„这也使得许多动物都在埋怨人类,它们说:
“人类好自私哦”!“我无处东游了”,“我无法冬眠了”“我无家可
归了”„„
随着温度的升高,我们的四季里已没有了冬季,也就没有了
呼啸的寒风,寒冷的霜雪;也就没有了漫山遍野的皑皑白雪;也
就没有了孩子们打雪仗、堆雪人的嬉笑打闹了。庄稼没有了冬雪
被子的覆盖,虫子也会顺利成活,虫灾将在所难免。庄稼没有了
足够的水分供春天生长。没有了充足的粮食人类生存都会将面临
缺粮危机。
2

还在破坏大自然的人们呀,醒醒吧!如果你们还在以发展科
技为理由而滥用资源的话,我劝你们停下来了。发展科技没有错,
但假如因为这样毁灭了地球,那么发展的这些科技又有什么用
呢?地球是不能克隆的呀!想象一下,如果有那么一天,世界上
真的出现了地球的末日,那么人类几千万年文明的辉煌历史,不
就到了尽头了吗?也许你会说:“找第二个地球——火星嘛”。假
如人类移居了照样乱砍乱伐,不节约资源的话,宇宙中又有多少
个“地球”可以供人类用呢?
理解了吧?害怕了吧?难道非要等失去,才能意识到她的珍
贵吗?但我们也还有机会,若我们从现在做起,保护地球,就不
可能一年只有三季了。
点评:作者理解了材料中漫画的意思,能够在漫画立意
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文章中心思想明确,立意鲜明。
(指导教师 邢君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