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姜附桂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

合集下载

常用扶阳方药举隅

常用扶阳方药举隅

常用扶阳方药举隅常用扶阳方药举隅郑钦安用药讲究精纯不杂,用于扶阳之品主要是附子、干姜、生姜、炮姜、肉桂、桂枝、吴茱萸等,辅助用药主要有甘草、砂仁、半夏、丁香、茯苓等。

药味颇精,所谓“隨拈二三味,皆是妙法奇方也”。

其中,“补坎阳之药,以附子为主”,自是首选药物。

干姜用为补脾阳主药。

桂枝用为补心肺阳气主药。

肉桂用以补下焦阳气,兼善气化,小便不利者多用之。

如“前后二便不利,三五日亦不觉胀,腹痛,舌青滑,不思饮食者,……此下焦之阳虚,而不能化下焦之阴也。

方用四逆汤加安桂”(《医理真传·卷二》)。

吴茱萸用为厥阴主葯。

如“病后两乳怱肿如盘,皮色如常,微痛,身重喜臥,不思一切饮食者,……此阴盛而元气发于肝胃也。

乳头属肝,乳盘属胃,故决之在肝胃也。

此病当与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医理真传·卷二》)。

凡见气机上逆者,多加砂仁、吴茱萸、半夏、丁香等,如:“反胃者,……有因胃阳不足, 中寒顿起,蔽其下行之机者,法宜温中降逆,如理中加吴茱萸、半夏之类是也”(《医理真传·卷四》)。

总体而言,其所用各方,无论经方及时方,都是药味少而分量较重,精纯不杂,不乱堆砌药物,不似一般所谓“包打围攻”之芜杂,每方用药多在三五味、七八味之间,颇有经方法度,达到他所称“法活圆通,理精艺熟,头头是道,隨拈二三味,皆是妙法奇方”的精纯地步,此亦郑氏用药的一大特点,值得学习。

关于用方,郑钦安提倡“经方、时方俱无拘执”,但作为一个伤寒学家,他确实偏重经方、善用经方,有道是“知其妙者,以四逆汤、白通汤,理中、建中诸方,治一切阳虚症候,决不有差。

……有当轻清以扶阳者,大小建中之类是也。

有当温养以扶阳者,甘草干姜汤、理中汤之类是也。

有当辛温辛热以扶阳者,四逆汤、白通汤之类是也。

此皆治阳虚之要诀也”(《医理真传·卷四》)。

因为经方已广为人知,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由于四逆汤为其最常用方,视为“补火种之第一方”,故将郑氏对此方的论述予以简介。

扶阳桂枝法的原理及应用

扶阳桂枝法的原理及应用

扶阳桂枝法的原理及应用1. 概述扶阳桂枝法是中医传统理论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它通过调理和活血通络,以及促进阳气的运行来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扶阳桂枝法的原理和应用,包括其基本原理、临床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2. 基本原理扶阳桂枝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通过激活阳气的运行,来促进血液和能量的流通。

具体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扶阳补气:阳气是人体活动的基础能量,扶阳桂枝法通过补充阳气,提高人体的阳气水平,以增加体内的热能和活力。

补阳气可以增加人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活血通络:阳气的运行与血液和经络的流通密切相关。

扶阳桂枝法通过激活阳气的运行,促进血液循环和经络通畅,改善微循环,防止气滞血瘀,从而达到舒筋活络的效果。

•调理心气:心气是人体的精神活力和情绪状态的体现,扶阳桂枝法可以通过调理心气,改善人的情绪状态,增强心脏功能,减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 应用范围扶阳桂枝法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寒症:扶阳桂枝法可以温暖寒凉的体质,改善寒症病症,如寒疼、寒咳、寒湿等。

•气滞血瘀:扶阳桂枝法通过活血通络的作用,可以疏通气滞血瘀的经络,改善气滞血瘀引起的疼痛和病变。

•阳虚:扶阳桂枝法可以补充阳气,增强体内的热能和活力,帮助阳虚体质的人恢复健康。

•心脏病:扶阳桂枝法可以改善心脏功能,调理心气,预防和治疗心脏病,如心绞痛、高血压等。

4. 注意事项在应用扶阳桂枝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确定扶阳桂枝法的具体应用方法和剂量。

•禁忌症:扶阳桂枝法对于阳虚火旺、血热病症不宜使用。

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也要慎重使用。

•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在使用扶阳桂枝法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如口渴、口干、失眠等。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监控。

•配合其他疗法:扶阳桂枝法一般需要配合其他疗法使用,如针灸、按摩、草药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5. 结论扶阳桂枝法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调理阳气,活血通络,调理心气等方式,对于寒症、气滞血瘀、阳虚和心脏病等病症有较好的效果。

扶阳学派运用附子之经验

扶阳学派运用附子之经验

扶阳学派运用附子之经验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扶阳学派的概述 (2)2. 附子的药性与应用 (4)3. 文献综述 (5)二、扶阳学派的理论基础 (6)1. 阳气的重要性 (7)2. 阴阳平衡理论 (8)3. 桂枝汤类方剂的应用 (9)三、附子在扶阳学派中的应用 (10)1. 附子理中丸的临床应用 (11)2. 四逆汤类方剂的临床应用 (12)3. 附子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13)上热下寒证 (14)咽喉肿痛 (15)四、扶阳学派运用附子的经验总结 (16)1. 附子的剂量与用法 (17)2. 个体化治疗的策略 (18)3. 配伍其他药物的考虑 (18)4. 注意事项与副作用处理 (19)五、讨论 (21)1. 扶阳学派运用附子的特色与优势 (22)2. 附子在扶阳学派中的地位与影响 (23)3. 对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启示 (24)六、结论 (25)1. 扶阳学派运用附子的经验总结 (26)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7)一、内容概览扶阳学派运用附子的历史背景:分析附子在扶阳学派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及其随着医学理论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应用经验。

附子在扶阳学派的临床应用:详细介绍附子在各种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包括具体病症、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

附子与其他药物的配合使用:阐述附子与其他药物配伍的原理、方法及其在治疗中的协同作用。

扶阳学派运用附子的经验总结附子在扶阳学派中的独特应用经验,以及历代医家对附子运用的独到见解和贡献。

附子运用的注意事项与风险防控:强调附子运用的安全性,提出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风险防控措施。

1. 扶阳学派的概述作为中医学领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这一学派起源于中国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强调阴阳平衡在人体健康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扶阳学派的理论体系中,阳气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当阳气充沛且运行畅通时,人体各项机能得以正常运转,反之则会出现生理功能减退、疾病频发的状况。

四逆汤类方之应用体会——浅谈扶阳理论的临床应用

四逆汤类方之应用体会——浅谈扶阳理论的临床应用

四逆汤类方之应用体会——浅谈扶阳理论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通过扶阳理论指导,探讨扶阳理论在临证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运用辩证论治临证实践。

结论扶正与祛邪要动态平衡,在疾病变化过程中矛盾多以阳气为主,“阳主阴从”关系遭到破坏,故是疾病发生关键,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的学术理念,提倡临证不离扶阳原则。

在辩证论治的原则下推广四逆汤类方之应用。

【关键词】扶阳理论四逆汤临证体会【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1-0336-02“读经典、重临床、重医案”。

对扶阳理论有系统学习,对经方应用有深入临床实践,“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中医之精华特色在临证中得以体现。

郑钦安《医理真传》里讲:“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1]。

”此为阴阳至理。

也就于“阴阳之道也,阳主阴从也。

”《伤寒论》[2]实践于临床主要思想为“护胃气,存津液,扶阳气。

”可见仲景思想也乃扶阳理念也。

并创立了四逆汤、桂枝汤方证。

临床实践乃中医之生命线,在实践之中治病要能够抓住太阳、少阴,以太阳始而以少阴收。

现代李可、卢铸之、卢崇汉等崇拜仲景之扶阳思想,倡导扶阳理念,他们在临床实践中以扶阳作为第一法宝,建立了四逆法、桂枝汤之类,也就是姜、附、桂扶阳理论体系,辩证应用,也就解决了临床之病七八。

1 扶阳温补阳气理论基础阳气就是生机,留的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

扶阳思想不外乎温补之理,就能联想著名“火神”佳人卢崇汉教授大剂量姜、附、桂之类,临床上应用[4]。

张介宾常言“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深爱温补,善用熟地常用水中生火之法,名得“张熟地”,古今医家之思路。

李可老善用“麻黄附细辛汤”,称之为扶阳之开路方,李可老认为此方开太阳,通少阴,有通达太阳而小阴收之目的。

郑钦安先生,卢铸之先生,卢永定先生,刘东汉先生等,通过近二百年得以临床实践,大剂量实用姜、附、桂,有人称之为“火神派”。

临床应用姜桂附的经验

临床应用姜桂附的经验
22
郑钦安认为这些“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之反映,并非人 人都出现,可能只出现在某些人当中,或是服附子之剂的 某个阶段之中。至于哪些人容易出现这些反映,郑钦安并 未指出,依据笔者的经验来看,出现“阳药运行,阴邪化 去”之反映的病人,多半是久病难愈之人,或是重病难以 用常法常量治愈的时候,多是一些病情深重,三阴寒证过 重之人,才有可能出现这些反映。笔者临床长期系统的进 行观察研究,发现部分病人服用附子30~60g以上之时, 已出现的反映有腹痛、腹泻、全身性皮疹、眼睛肿痛、口 角起泡、咽喉肿痛、疼痛加剧、咳嗽加重、鼻出血、小便 灼热、呕吐痰饮、皮肤痛痒异常、局部或全身浮肿等症, 这些反映随着据病进药或减停,均逐渐消失,并无大碍。
3
学习火神派学术思想 作者最早涉猎火神派学术思想是在2004
年的《辽宁中医杂志》上,从张存悌老 师的每期火神派连载中得到启迪,由此 而开始收集有关火神派著作与研究论文, 从中受益匪浅。
4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纠正了教课 书上对阴阳平衡解释的误区,感悟到阳主 阴从论在万事万物与大千世界中无处不在; 二是从多年迷茫分型论治的条框中走了出 来,真正理解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老子》)中的深刻背 景与含义,临床辨证,处处事事时时“功 夫全在阴阳上打算,”治疗效果得到了显 著的提高,正因为如此,才对学习火神派 扶阳理论产生深厚兴趣。
15
附子10g左右的剂量,一般走在上焦,正如渐《温病学》 中讲,“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正是这个意思。治在中 焦中,一般附子剂量是30g,这个剂量我临床上应用最多, 几乎凡用附子者,起始量大都从30g开始,经治后看情况 进行递增剂量,一般习惯是每吃3~6剂增加15g,至直达 到最佳疗效;这也正好验证了《温病学》上讲的,“治中 焦如衡,非平不安”,而30~45g附子的剂量,可以达到 目的。大剂量附子,我一般从60g开始,依据病情,逐渐 增加到75g或90g;也有情况来得比较急的,一开始就用 比较大的剂量;大剂量附子应用,正如《温病学》所讲,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中医扶阳学说及其在老年病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浅谈

中医扶阳学说及其在老年病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浅谈

· 106·
中 医 药 学 报 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2013 年第 41 卷第 6 期 Vol. 41 , No. 6 , 2013
而处处皆病, 周身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虚实夹杂, 寒热 交错, 甚至几个脏腑出现病变, 故病情错综复杂成为老 年病的第三个病情特点。 2 扶阳流派及其理论基础 “扶阳流派 ” , 所谓 是指理论上推崇阳气, 临床上 强调温扶阳气, 以擅用附子、 干姜 ( 生姜、 炮姜 ) 、 桂枝 ( 肉桂) 等温热药物为突出特点的一种学术思想和临 [1 ] 尤以擅用附子为特色 。 从现代社会 床体系。其中, 的疾病特点和疾病谱的变化看, 中医“扶阳 ” 疗法有着 广泛的适应症和显著的疗效。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 会, 慢性疾病、 多系统疾病是老年疾病谱的特点, 而这 些所谓老年慢性病患者, 即“扶阳 ” 学说所说的“久病 , 多是中医温扶阳气治疗方法的最 与素禀不足之人 ” 充分认识“阳气 ” 在老年人生 佳适应人群。实践证明, 疾病产生、 演变及保健中的重要作用, 在疾病的诊 理, 治中能准确辨识阳虚证, 在遣方用药时合理应用温通 类药物, 则老年慢性病、 疑难病的疗效将得到显著的 提高。 扶阳学术流派认为, 人体的正常生理, 是以阳为主 。 导的阴阳二者相对平衡的结果 而人体疾病的发生和 主要是阳气为主的阴阳对立统一协调的正常生 发展, 。《内经 》 理关系遭到破坏所致 对人体阳气的生理病 理有比较系统的认识, 并把阳气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素问·生气通天论 》 : “阳气者, 如 说 若天与日, 失其 , , ……” 。 阳气之 所 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类经附翼 · 大宝论 》 于人, 犹如张景岳在 中所比喻的 “一丸红日” 。扶持和保护阳气, 是扶阳学说防治疾病 的基本精神。如扶阳派著名医学家郑钦安先生在《医 : “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 理真传》 中说 , 气者阳也 阳行一寸, 阴即行一寸, 阳停一刻, 阴即停一 刻, 可知阳者阴之主也, 阳气流通, 阴气无滞, 自然百病 [2 ] 不作。阳气不足, 稍有阻滞, 百病重生 ” 。 著名中医 卢水定也在著述中论述阳气的重要性: 学家卢铸之、 “人之生成, 纯在于天地之中, 阴阳之内, 五行之间, 一 , 《 》 切动静都随阴阳之气机而转 业医者须识得 内经 所 , 阳密乃固 ” 提示人们要认识到人体 论: 凡阴阳之要, 阳气的极端重要性, 倡导扶阳的学术见解, 在辨证论治 之中, 当始终遵循扶持和辅助阳气为治病要领。 强调 “治未病 ” 医生应以 为本, 治病开方, 所用药物多以辛 , 温扶阳益气之品为主 以达到使五脏六腑安和, 经脉畅 通, 气血调畅, 生机勃发, 达祛病延年, 健康长寿的最终 元阴元阳为 目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术的理论核心, 人身生命之根本。扶阳理论与其他中医学术流派具有 本质区别的观点是认为: 阴阳两纲虽说是互根的关系, 阳气为主, 阴精为从。 须阳气密于外, 阴精才能内守。 “扶阳” 。 因而 学派认为阴阳学说的核心是“阳主阴从 ” 认为阳气在人生命活动中取着决定的作用 。认为失去 了阳气的 化 生 温 煦, 阴 精 也 不 可 能 形 成 存 在。 正 如 《素问· 阴 阳 应 象 大 论 》 所 论 之“阳 生 阴 长, 阳杀阴 。阳气旺盛则机体精微易于吸收, 藏” 阴精能形成, 不 易损耗, 人体健康。 相反, 若阳气衰弱, 阴精的生成也 就必然衰弱、 甚至停顿, 导致人体虚弱, 变生疾病。 人 的衰老速度和老年病的发生与自身阳气盛衰有重要的 。《素问 · 上古天真论 》 : “女子 …… 因果关系 论述到 五七, 阳明脉衰, 面始焦, 发始坠; 六七, 三阳脉衰于上, 面始焦, 发始白; 七七, 任脉虚, 太冲脉衰少, 天癸竭, 地 道不通, 故形坏而无子也 …… 丈夫五八, 肾气衰, 发坠 阳气衰竭于上, 面焦, 发鬓颁白, 七八, 肝气 齿槁; 六八, 衰, 筋不能动; 八八, 天癸竭, 精少, 肾藏衰, 形体皆极, ” 则齿发去。 就生动地描述了人体随着年龄的增加, 脏 人的容颜、 形体和生理功能也会逐渐 腑功能逐渐衰退, 出现衰老退化的现象。 孙思邈也在《千金翼方 》 中认 : “ , , ” 。 为 人年五十以上 阳气日衰 损与日至 老年人, 或自身阳气不足, 或由于后天因素影响, 阳气受损而未 能及时充养, 会出现衰老进程加速的现象, 产生各种疾 病。阳气过度损耗, 阳气虚衰, 是人衰老和患病的关键 。《扁鹊心书 》 也指出“阳精若壮千年寿, 阴气加 因素 ” 。 老年人的健康和长寿主要依赖于自身阳 强必毙伤 。《内经知要 》 : “天之运行惟 论述道 气的充盛和温养 日为本, 天无此日则昼夜不分, 四时无序, 晦明幽暗, 万 物不彰矣。在于人者, 亦惟此阳气为妥, 苟无阳气, 孰 分清浊? 孰布三焦? 孰为呼吸? 孰 为 运 行? 身 何 由 生? 食何由化? 与天之无日等矣, 欲保天年, 其可保 乎? ” 也指出了人从出生之后, 就依赖阳气, 消耗着阳 赖此为生。人的新陈代谢也就是人体阳气气化的 气, 长、 壮、 老、 已。 表现形式。 阴阳消长决定着人体的生、 人前半生主要表现为阳长阴消, 后半生则主要表现阴 。 阴阳运动停止则 长阳消 阳气在中年以后逐年消退, 生命终止, 表现为阴盛阳竭, 阴阳立绝。 人辛劳至暮 年, 阳气损耗, 失于调摄则化生百病。老年病的发生即 《素问·经脉别论篇 》 , “过 所说的“生病起于过用” 如 , 我们理解就是人体过度地消耗了的阳气而又得 用” 不到及时补充。 在阳为主导的“阴平阳秘 ” 的平衡被 外邪内侵。 郑钦安在《医 打破时就会导致疾病滋生, 法圆通 · 万病一气论 》 中说“病有万端, 发于一元, 一 元者, 二气浑为一气者也, 一气盈缩, 病即生焉, 有余即 火, 不足即寒 …… 病也, 病此气也。 气也者, 周身躯壳 ” , 之大用也。用药以治病, 实以治气也。 论述“气 ” 他 : “气者, 又解释 阳也 …… 可知阳者, 阴之主也 …… 阳 ” , “扶 稍有阻滞, 百病丛生。 所以治疗老年病 气不足, , 。 在治 学术流派强调“扶阳 ” 即“治之但扶真阳 ” 阳” 疗疾病时特别重视顾护老年人的阳气, 以守阳扶阳为 养生治病之根本, 这样就抓住了老年病治疗之关键 , 为 [3 ] “握要之法” 。 扶阳理论指导治疗老年病, 首要的解决问题就是 如何辨识阳气不足, 于纷繁复杂的临床表现中辨识阳

钦安三书,强调辨阴阳;擅用姜附,亦常用寒凉

钦安三书,强调辨阴阳;擅用姜附,亦常用寒凉

钦安三书,强调辨阴阳;擅用姜附,亦常用寒凉赵进喜;贾海忠;储真真;赵勇;张洪钧;顾然;汪伯川【摘要】郑钦安为清末著名医家,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合称《郑钦安医学三书》。

阐发经典,结合临床,强调明辨阴阳,突出中气,临床擅长应用大剂量姜、桂、附等,屡起沉疴,被今人奉为扶阳派宗师。

认真研读郑氏三书,即可发现郑钦安学宗仲景,问师陈修园,实际上阴阳并重,临床常用寒凉药,以治热证。

提示善读书者,一定要读原著,不可为时人偏见所惑。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7(010)001【总页数】4页(P29-32)【关键词】郑钦安;阴阳辨证;扶阳派【作者】赵进喜;贾海忠;储真真;赵勇;张洪钧;顾然;汪伯川【作者单位】10070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慈方中医馆;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10070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内科;10070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体质医学门诊;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10070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郑钦安精通经史,学识渊博,潜心钻研中医经典数十年,尤擅伤寒之学,注重临床,辨证精准,效验颇丰,先后著成《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合称《郑钦安医学三书》。

郑钦安传承陈修园之学,临床重视明辨“阴阳”,善用大剂量姜、桂、附等,屡取佳效,故被今人追捧为“火神派”宗师。

更有学者错误认为郑钦安只会用姜附,不用寒凉,甚至不思辨证,以临证附子用量大小来衡量医家水平,已经背离郑钦安阴阳并重的初衷。

本期“铿锵中医行”,就如何系统学习郑钦安明辨阴阳的思想,全面把握郑钦安临床辨证要点与用药特色,以提高临床疗效,组织专家展开了热烈讨论,谨总结如下。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整个中国出现了民族的自觉。

民族自觉的形势下出现了传统文化的复兴,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

我是怎样跟师学习扶阳医学的——附子法系列(一)

我是怎样跟师学习扶阳医学的——附子法系列(一)

我是怎样跟师学习扶阳医学的——附子法系列(一)我是怎样跟师学习扶阳医学的——附子法系列(一)彭重善临证心法之附子法系列1、四逆汤法【组成】:附子、炙甘草、生姜。

【方解】:附子大辛、大温、大毒,至刚至烈,且刚中有柔,能内能外,能上能下。

得姜、甘草,使火土有用,阴阳得理,气血得调,健强脾胃,而脏腑而肌腠而皮毛,气血往来有恒,交流无阻,运用有方,身无疾病矣。

【应用要点】:用于一种情况是肾脉沉弱甚,阳虚较显著的;另一种情况是肾脉浮空,不归根,阳要脱,或者阳有外越的现象,应速用。

临床上,常在四逆汤法的基础上,加吴茱萸、人参、安桂、砂仁(最常用)。

2、白通汤法【组成】:附子、炙甘草、生姜、葱白。

【方解】:附子大辛、大温、大毒,至刚至烈,且刚中有柔,能内能外,能上能下。

得姜、甘草,使火土有用,阴阳得理,气血得调,健强脾胃,而脏腑而肌腠而皮毛,气血往来有恒,交流无阻,运用有方,身无疾病矣。

得葱白,下入肾中之阳,上达肺阴,内行冲脉,使百脉通达,气血交流,而营卫得协和,阴阳得以燮理,上安下泰,外清内和,全身自如矣。

【应用要点】:用于当脉沉取洪大或劲或结,但肾脉弱甚,其人或沉睡,或无神不语。

可以用来缓解这些症变,这样的病人病症的变化一般都会很大,或者是神经衰弱的也可用,并可愈。

凡是年稍长、脑力不够用的,可以常服四逆白通汤。

为提高白通汤治疗效果,方中加童便也常用。

3、扶正祛邪法【组成】:附子、桂枝、术、生楂肉、淫羊藿、炙甘草、生姜。

【方解】:本法乃附子加上桂枝基本法一,成为附子桂枝基本法一。

附子大辛、大温、大毒,至刚至烈,且刚中有柔,能内能外,能上能下。

得桂枝为先锋使,领阳循行,由内而中而外,使阳布满全身,能防患于未然。

得白术佐之,为先后并茂,使水土合德,土覆其水,使水制而泛滥不生,而天下太平矣。

得楂肉,化阳分之湿,脾旺而水积可行。

得淫羊藿,引坤土之性与水相合,入肾窍,环精室,启男女氤氲之性,上通天,中达地,水火互助,乾坤反本,脾胃交固,先后永定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从附桂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

一个中医,不管你是哪一个流派,你宗那一家,首先就是要提高疗效。如果能够治疗很多的疑难病,而不光是一般的常见病,甚至就是再严重的疾病,去给中医治疗,十天半月,一个月后,就有明显的改善,这样的中医就能得到病人的信赖。

从附桂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 这里想跟大家谈的是扶阳理论的应用问题,要谈扶阳理论的应用,当然就离不开桂附了,所以我就从桂附的应用谈起。 几个上次谈到过,我曾今对1992年全年的20076处方中使用桂附的情况做了一个统计,在20076处方中,用的20016,也就是说不用的只有60。这个包括了干、煨、还包括了筠(就是筠县的一种)。在用量上,生的用量在30至200G之间。,干的用量在25至90G之间。 在20076处方里,用桂的一共19852,这包括了肉桂和官桂,这当中,还包括了桂枝、肉桂和官桂同时使用,桂枝的用量,每一剂在15到75G之间,肉桂或官桂的用量,每一剂在15到30G之间。 在20076处方里面,用附片一共有19423,这占了全年处方 . . 的96.8%。这个附片包括了天雄片、黄附片、黑顺片、熟附块,它们都属于制附片,制附片的用量在60G到250G之间。 为什么要用桂附?为什么要用这么多桂附?我从上个世纪其实年代开始,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其他的中医为什么没有这样用,我为什么一直都这样用?像这样在临床广泛地使用桂附,以及其他辛温的药物组成的方剂来治疗疾病,起背后的知道思想是什么?我发现了,根源还在我们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肯存在一些差异。 附子辛温大热,有毒,在很多资料上都有记载。有的医家谈到长期使用或大剂量使用就会耗气,伤血,甚至燥伤肾阴,所以就告诫后人,只能短暂的使用,不能长期服用,病提出了“非身凉、四肢厥逆则不可用”和“非危证不可用”等戒律。这实际上就限制了附子的广泛使用。但是钦安、卢铸之、陆永定先生他们这一派,前后行医一百多年,都在大剂量、长期的使用附子,同时使用桂。所以人们就称他们位“附先生”,称其学派位“火神派”。不过钦安在他的《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通》三部书里并没有把它说透:为什么要这样用附桂,iju这个问题,我曾与任应秋先生、叶橘全先生进行过交流,其中包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写给任应秋先生的信《论周易与中医学的扶阳观》,他当时也很认可。我是读了他的那本《阴阳五行》的小册子才提出了这个观点的。当然他们也提出了一些看法,但是不能比较满意地解决这个 . . 问题。 最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提出了一个看法,那就是在中医阴阳学说里,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中医都认为肌体的阴阳之气是我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先诸子百家的著述里,也谈到了这个问题。比如《周易》里明确地谈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在论述坤元的时候,他提出“乃顺承天”。《周易》强调了什么呢?强调了“阳”在万物生命活动中,应该居于主导地位,“阴”则属于从属地位。并且在《乾凿度》里提到了“气者生之充也”“夫有形生于无形”,这就说明阳气是我们化生四肢百骸的原动力。如果没有阳气,就不能温煦化育,如果没有阳气的温煦化育,阴也就不能独立存在,更不能发展壮大。再看《经》里面,他的重阳思想也很突出。《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保存真阳之气,才能够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样一个境界。 展开来看,阳气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广泛的影响。比如,心没有阳,血就不能正常地运,脾没有阳,水谷就不化,肝没有阳,就不能正常地疏泄,正常地藏血肺没有阳,宣降的功能就会失常,肾没有阳,就可以导致浊阴凝闭。所以,阴阳的升降之理就是阳升阴才能正常地降:阳降阴才能正常地升,。如果没有阳气的布运,阴阳就不可能正常地升降。有鉴于此,卢氏医学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崇尚”阳气宜通”,始终保持在通的状态。卢氏认为,很多疾病的病因,就是肌体阳 . . 气的虚损、郁结导致的。从治疗的角度来看,强调扶阳和温通阳气无疑使其极其重要的治疗原则。 钦安先生,他对《周易》、《经》、《伤寒》,以及后世的一些医家,都做了比较深刻的研究。在他的《医法圆通》里说:“仲景立四逆,究竟专为救这点元气说法。…此方不独专为少阴立法,而上中下三部之法具备。知得此理,便知附之功也。今人不知立极之要,故不敢用也。非不敢用,不明也。”他指出,很多医者不知“立极之要”,实际上,就是不知道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这个要害。所以,病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要用桂附。所以他进一步说:“余非爱附,恶归地也,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如果学者能洞达阴阳之理,自然会头头是道,就不会出现不敢使用桂附的情况。那么,钦安先生提出的“立极之要”“阴阳之理”谈的是什么呢?它实际上包括了从自然界到人体都是阳为主,阴为从的道理。正如我们对自然界天文、气象、历法的认识,以及万物生长存亡的变化,都决定和依赖于太阳,我认为,中医阴阳学说的实质,应该包括这一道理在里面。 钦安的弟子卢铸之,也就是我祖父,在他的著述里,就谈到“人之生成,纯在天地之中,阴阳之,五行之间,一切动静都随阴阳之气而转,业医者,须识得《经》所论:'凡阴阳之道,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等奥义,说明阴阳之虚实,变化之赢缩,刻刻都随 . . 五行运化中,上下外息息相通,无一刻停滞,随日月昼出夜入,昼作夜息,位养生治病的一大刚要也。”他谈到这个纲领,实际上是提示我们应该认识到阳气对人体的极端重要性 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阴平阳秘也是以阳为主导的动态平衡。如果我们明确了阴阳在生理活动中的主从关系,这对我们认识病理状态的各种矛盾,以及正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都是相当重要的。从生理而言,维持生命的正常的生存,依靠的是阳气。因为人体各个脏腑,各个组织器官的一切生理活动以及精、气、血、津液他们的化生运行都离不开阳气对他们的温煦、推动、气化、固摄。所以阳气的盛衰,关系到机体生命的强弱与存亡。我觉得念莪在他的《经知要》里有一段话很直截了当:“天之运行,唯日为本,天无此,则昼夜不分,四时失序,晦瞑幽暗,万物不彰矣。在于人,亦唯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无日等矣!” 在病变的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任然在于阳气,那就是阳气为主导地位的阴阳二者的关系被破坏了,从而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在临证上,阴虚的本质仍然是阳的不足,这是因为阳化气生精的功能受到影响,才会出现阴阳两者的关系失调。所以,阴虚的病人,只要桂附配伍适当,不但不禁用,反而能起到协同的作用。桂附不但不会伤津耗液,反而能促 . . 进津液的回生,从而起到阳生阴长的作用。上面我提到一年的病例统计,涵盖了很多病种,按照目前教材里中医的诊断标准,那里面有很多都属于阴虚类型和证型。为什么我也用了桂附为主进行治疗呢?实际上是把卢氏的“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的学术思想为指导。在治病立法时,以扶阳为核心。病在阳者,以阳化阴,病在阴者,扶阳抑阴。以这个原则用附子来温通阳,暖命门,温坎水,破阴凝。附子可以说是扶阳第一要药,因而对附子的运用,尤为卢氏一门所推崇。 附桂临床上具体怎么用呢?因为大家都是临床医生,又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基础,所以,我就简单举几个病例来说明。这几个病案,一般来讲,是不能用桂附的,但我为什么要用呢?

“前列腺增生”的辩证治疗 前列腺增生是个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也是多发病。当然,这是西医的病名,中医叫“癃闭”,临床症状就是小便次数多、量少、小便细、尿不干净,甚至小便完全闭塞不通。现在很多中医往往很简单的把这个归结到膀胱湿热这个畴里面,因为他出现的症状确实像我们教科书里所描述的,在脏腑辩证里就是膀胱湿热,主方用八正散、导赤散这一类的方剂,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反过来,说明这个病并不那么简单,并 . . 非单纯膀胱湿热所致。 金元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里认为,这个病,或与气虚有关,或与血虚有关,或与痰、或与湿热都有很大的关系。且提出了“气虚用参、芪、升麻;血虚用四物汤;痰多用二汤”等比较具体的治疗方法。到了明代景岳把小便不通归结了火邪结据小肠膀胱;这是一种原因,再有就是败精、槁血阻塞了水道;在有一种就是真阳的下涸,气虚不化,以及肝强气逆,膀胱闭塞。景岳把它分为这四种,和详细地阐述了气虚而导致癃闭的病机。他讲:“膀胱位藏水之府。而水之入也,由气以化水。故有气斯有水,水之出也,由水以达气,故有水始有尿。”这就强调了气虚而导致癃闭必须复其气化,所以他制订了左归、右归、六味、八味等方剂,这些都能治疗癃闭证。在后世,也有医家在不断地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但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那么,氏一派又是怎么看的呢?在《伤寒恒论》21条中钦安有一段话往往会被人们忽略,这段话是:“少阴腹痛,小便不利者,寒结于下,不能化下焦之阴也。”给出的方是真武汤。真武汤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寒水阻滞而设。所以他指出:“学者不渴固执,总以扶阳抑阴为要。” 前列腺的肥大、增生之所以铎出现在男性中老年人,说明了这个病到了中老年以后,体的阳气衰减而气化不足所致。由于气化不及,导致水湿停,水浊潴留和凝聚便可以循少阳三焦下注到前阴,最终导致前列腺的增生、肿大,夹塞尿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