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姜附桂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
扶阳派医家运用姜桂附的特点探讨_徐姗姗

可见,温潜法较之附子与甘草配伍,诚有异曲同工 之妙。 2 对半夏与附子、天雄、乌头同用的探讨
研究中发现,半夏是 5 位扶阳派医家都常使用的 药物,使用频数均较高。吴佩衡、范中林常用法半夏, 而祝味菊、徐 小 圃 常 用 姜 半 夏。 并 且 在 吴 佩 衡、徐 小
辽宁中医杂志 2012 年第 39 卷第 5 期
研究发现,范中林医案处方中,各类姜、桂枝与肉 桂、川乌与草乌常在同一处方中同时使用。其中,桂枝 与肉桂同用 7 方,比例分别为 5∶ 3、3∶ 2、3∶ 1、2∶ 1、1∶ 1、 3∶ 4、1∶ 2。桂枝、肉桂比例不同,功效有异,这在范中林 医案中得以体现。
肉桂、桂枝同用,桂枝用量大于肉桂时,起通阳化 气利水之功。肉桂用量大于桂枝时,发挥益阳消阴,散 寒止痛之效。
·827·
圃、祝味菊、唐步祺 4 位医家的处方中,附子与半夏均 为常用配 伍。 吴 佩 衡 处 方 中,附 子、天 雄 与 各 类 半 夏 ( 法半夏、京半夏、仙半夏) 配伍同用; 徐小圃处方中, 附子与姜半夏 ( 或 仙 半 夏) ,制 川 乌 与 姜 半 夏 配 伍 同 用; 祝味菊处方中,附子与姜半夏( 或仙半夏) ,乌头与 半夏配伍同用; 唐步祺处方中,附子与半夏配伍同用。 仅范中林医案中无一例附子与半夏同用,可见范中林 用药严格遵照中药“十八反”规定。
浅谈“扶阳”的内涵与现代拓展

骶 髂关 节 ) 、 骨 盆周 围相 关 软组 辈诸方 , 亦 十分 推 崇 钦 安 学 说 , 对 桂 、 姜, 特 别 是 善 于大 剂 量 应 用 附 骶 、
于 阳虚 阴寒证 , 首 先抓 住 温 扶 阳气 子 而屡 起沉 疴 。
的重 要 环 节 , 善用大剂量附子 , 独
具 特 色 。对 疑 难 危 急 重 症 的洽 疗
使之作 为 扶 阳的精 髓 被 流 传 脏六 腑对 应 的穴 位均 分 布其 上 , 按 达8 0 0 g , 如此附子重剂 , 可 谓 前 疗 效 ,
中医药通报 2 0 1 4年 1 0 月
第1 3卷
第 5期
实 际上 , 附子之大剂量应用 , 古 已 用药 频 率 和 用 药 剂 量 方 面进 行 了 故历 代 口传心 授 论 》 六 经条 文 , 用药 规律 分析 , 结果 发 现 附桂 姜 参 行针灸追求的是心神合一 , 也就是 多 用 温通 回 阳 的 附 子 、 桂枝 、 干 姜 草 为 用 药 频 率 超 过 5 0 % 的药 物。 心 灵与 身体健 康 和谐 的治 疗 , 跟 中 等药 。《 伤 寒杂 病论 》 之论 伤寒 , 实 单独 看 来 , 附子 用 药 频 率 第 一 , 为 国传 统 的 针 灸 师 角 色 有 些 差 异 。 则是 论伤 阳 , 其 立法 , 法在 救 阳 , 全 7 9 . 0 0 %, 如 果和 乌头合 并 为 8 4 . 治 疗师 在 针 灸 的 同 时 也 充 当 了 心
附等 大 辛 大 热 之 品 , 扶 助 人 体 之 9 0 g之 间 。桂 枝用 量在 1 5~ 7 5 g 之 穷 斯 源 , 是谓气神合 道, 契 符 上
阳, 尤 以扶 肾阳为 主 , 认为“ 桂、 附、 间, 肉桂 用 量 常在 1 5~3 0 g之 间 。 天。 ” 五 行 针灸恰 是做 到 了“ 针 刺全 扶 阳第 一要 药 ” 。 神 养真 , 非 治疾 也 ” 。其 以针 灸 、 汤 干姜 纯 是 一 团 烈 火 , 火旺则阴 自 卢崇 汉视 附子 为 “ 药治疗 情 志 内伤 导 致 各 种 疾 病 以 消” , 善用 附子 、 四逆 辈化 裁 而治 疗 已故 名 医何 少 奇 先 生 总 结 得 很 全 百余 种病 。他 最是 推 崇 附子 , 认 为 面 : “ 附子一物 , 可上可下 , 可 补 可 及 心理 、 情 绪失 常 。能 够从 最深 层 “ 热 不 过 附子 ” , 为热药 “ 立极 ” 之 攻 , 可 寒 可热 , 可 行 可止 , 可 内可 调整人 体 五行 的平 衡 , 激 发 人体 不 品 J 。唐 步 祺 推 “附 子 为 热 药 之 外 , 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 , 用 可思议 的 自愈 能力 。
扶阳论坛(重要)

扶阳论坛钦安卢氏医学的扶阳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卢崇汉)授课提纲:1、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扶阳理论的思想基础)2、目前影响人体阳气的各种因素(运用扶阳理论的客观条件)3、扶阳理论指导下的治疗方法4、从姜桂附的临床应用进一步看扶阳理论代谢病的治疗思路和方法—病在三阴,统于太阴李可代谢病,如:Ⅱ型糖尿病(糖代谢异常)、高脂血症(脂类代谢异常)、痛风(嘌呤代谢异常)、高血压(水、电解质代谢异常)。
由于病因和发病机理有一致性和内在联系性,中西医都能以一类疾病来探讨。
1、Ⅱ型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过食肥甘,嗜食生冷。
失治误治。
房事不节。
2、治疗大法龙雷之火上炎时,急则敛固。
若有消渴,觉脐下有气上冲、心慌、汗出(气上撞心)食纳不香(饥而不欲食),厥阴主证悉见,则用乌梅丸;若尺脉见浮,腰困等阳火不藏可合用封髓丹。
少阴、厥阴证不显,中焦脾胃症见,或患者无甚明显症状而有血糖高者,附子理中汤加味。
3、注意凡误服寒凉滋阴苦寒泻火者,先以大剂理中汤救药误,也即救胃气,一切虚损大症首要保胃气(中气)。
肾气既伤,元气欲脱,救阳为先,破格救心汤。
服药期间杜绝房事。
(切记)服药期间,大多数患者出现排气排便多,且味大,虽未用“兰”但可除“陈气”,符合内经的思路。
4、高脂血症理同Ⅱ型糖尿病,用加味附子理中汤,一周即下降,较之糖尿病易治。
痛风:疼痛剧烈可用加味乌头煎,缓解继用附子理中、真武辈,有虚象明显者扶正即可止痛。
论肿瘤的治疗思路李可一、病因总括1、人身各处,但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
2、寒湿为患,十占八九。
3、情志内伤。
二、治疗方法1、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固护胃气为第一要着。
2、温阳散寒是基本治疗思路:四逆汤、附桂理中汤、真武汤、麻黄细辛附子汤是基础方。
消化系统肿瘤以附桂理中加砂半为主方。
消化系统肿瘤以附桂理中加砂半为主方.肾、膀胱、脑部肿瘤用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八味地黄汤为主,间用理中汤。
子宫卵巢肿瘤用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温经汤,紫石英、吴茱萸常用。
扶阳之妙用:不滋阴即扶阳

扶阳之妙用:不滋阴即扶阳现在的扶阳学说很流行,但是真正用过桂附姜的人,一般都不随意用,或者说桂附姜的使用其实有很深刻的道理,不是随意用的,有的人不明其中奥妙,不知其中禁忌,随意用,不但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还容易产生很大的弊病。
用扶阳之方,需要注重搭配,搭配不佳,疗效不显卢崇汉先生在扶阳论坛之中讲了一个故事,早年他在南京行医,有一次给一个中年妇女看病,妇女得的是崩漏,本来按照辩证就是一个阳虚之证,所以卢医师给患者开了一个四逆汤,其中附子用的是炮附子,姜用的是炮姜,还有就是炙甘草,药下去之后,疗效不显著。
后来经其伯父一点拨,将炮姜改成了干姜,一剂药就止住了血,疗效非常显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用药非常讲究,因为炮姜是黑色的可以止血,但是炮姜不能救你,对于阳虚导致的出血,要想达到好的疗效,就必须先用干姜救逆,这样才能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用扶阳之药,需要注重药物煎煮,煎煮不到位,反生祸害前几天,一个朋友家亲戚因为漏汗,寒怕风,所以一个医生给开了桂枝加附子汤,再加玉屏分散,其中的炮附子18克,因为没有先煎,所以患者服用之后出现了头麻,头晕等症状,吓的我朋友急忙问我怎么办,这种用附子但是不知道如何使用附子的情况是很常见的,一不小心就会受到伤害。
朋友自己又用了绿豆汁,又用甘草水解毒,但是效果都不是很明显,其实这就是典型的不会用制附子,非但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还会受到伤害。
使用附子扶阳,一定要注意煎煮方法。
除此之外,使用附子还需要注意其搭配,不同的搭配就有不同的效果,比如与肉桂搭配,与苍术搭配,与生姜搭配,与干姜搭配,都有不一样的效果。
用扶阳之法,时机不对,也将患者受苦早在我跟随火神学习时,也用过四逆汤之类的方剂,其中有一个病案,原来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才知道,原来真的有原因。
有一个风湿病患者,骨戒疼痛,算是寒湿风湿病,非常的明显,所以当时就按照《伤寒论》的思路给予了桂枝附子汤,按照书理,应该会有很好的疗效的,但是吃药之后,患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且痛的受不了。
扶阳桂枝法的原理及应用

扶阳桂枝法的原理及应用1. 概述扶阳桂枝法是中医传统理论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它通过调理和活血通络,以及促进阳气的运行来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扶阳桂枝法的原理和应用,包括其基本原理、临床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2. 基本原理扶阳桂枝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通过激活阳气的运行,来促进血液和能量的流通。
具体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扶阳补气:阳气是人体活动的基础能量,扶阳桂枝法通过补充阳气,提高人体的阳气水平,以增加体内的热能和活力。
补阳气可以增加人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活血通络:阳气的运行与血液和经络的流通密切相关。
扶阳桂枝法通过激活阳气的运行,促进血液循环和经络通畅,改善微循环,防止气滞血瘀,从而达到舒筋活络的效果。
•调理心气:心气是人体的精神活力和情绪状态的体现,扶阳桂枝法可以通过调理心气,改善人的情绪状态,增强心脏功能,减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 应用范围扶阳桂枝法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寒症:扶阳桂枝法可以温暖寒凉的体质,改善寒症病症,如寒疼、寒咳、寒湿等。
•气滞血瘀:扶阳桂枝法通过活血通络的作用,可以疏通气滞血瘀的经络,改善气滞血瘀引起的疼痛和病变。
•阳虚:扶阳桂枝法可以补充阳气,增强体内的热能和活力,帮助阳虚体质的人恢复健康。
•心脏病:扶阳桂枝法可以改善心脏功能,调理心气,预防和治疗心脏病,如心绞痛、高血压等。
4. 注意事项在应用扶阳桂枝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确定扶阳桂枝法的具体应用方法和剂量。
•禁忌症:扶阳桂枝法对于阳虚火旺、血热病症不宜使用。
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也要慎重使用。
•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在使用扶阳桂枝法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如口渴、口干、失眠等。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监控。
•配合其他疗法:扶阳桂枝法一般需要配合其他疗法使用,如针灸、按摩、草药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5. 结论扶阳桂枝法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调理阳气,活血通络,调理心气等方式,对于寒症、气滞血瘀、阳虚和心脏病等病症有较好的效果。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方证药证研究(转贴)(2011-01-24 17:30:55)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摘要:探讨扶阳学术,离不开姜桂附,尤其离不开附子。
本文总结了历代医家尤其是扶阳派应用附子的规律,作者从临证实践探讨附子的应用指征,配伍原则等,对附子的运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善用姜桂附,是扶阳派的标志,探讨扶阳学术,离不开姜桂附,尤其离不开附子。
明?张景岳将附子、人参、熟地与大黄列为“药中四维”,“礼、义、廉、耻”,古为国之四维,意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之要药。
但附子大热,药性竣烈,并且有毒,应用不无顾忌。
如何安全有效的运用附子,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用,就必须熟练掌握附子的药性、应用指征、配伍原则、服用剂量、煎煮方法、毒性及应对方法等:「1」1附子的药性《神农本草经》: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病不能行步。
金?刘完素:附子大辛大热、气厚味薄,---无所不至,为诸经引用之药。
《素问病机原病式》金?朱丹溪:气虚热甚者,稍用附子,以行参芪,肥人多湿,亦宜少加附子以行经。
《丹溪心法》金?王好古:附子能导虚热下行,以除冷病,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汤液本草》元?吴绶:附子乃阴症要药,伤寒及一切阴寒急症,急须用之,若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
舍参、附不用,将何以救之?《伤寒蕴要》明?戴原礼: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枝则补命门。
《证治要诀》明?李时珍:乌附毒药,非病危不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其功甚捷。
明?虞抟: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走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去在里之冷湿。
《医学正传》明?缪仲醇:附子性走而不守,入补气药则温中,入补血药则强阴,并能搜逐风湿,为百病之长。
《本草经疏》明?倪朱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
钦安卢氏医学的扶阳理论及临床应用

钦安卢氏医学的扶阳理论及临床应用上午主要谈了扶阳思想这种传承,那么现在重点谈一下钦安卢氏医学扶阳思想的理论。
在上一届论坛我重点强调了“阳主阴从”的观念问题,并且展开进行了一些讨论。
钦安卢氏医学的这种扶阳思想建立在几个方面,归纳起来,一个就是从他的著述来看,认为阳气是人生阴阳的主宰,也可以称之为元气是人身阴阳的主宰。
对于阴阳的这个问题,郑钦安他开篇就谈到:“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辨阴阳,听起来、说起来都很简单,但是实际上是很难的,到底是阴症吗?到底是阳症?到底该用扶阳的药物吗?到底该用滋阴药?所以他讲“阴阳化生五行,其中消长盈虚,发为疾病。
”,由于阴阳五行的这种消长盈虚一旦失衡、一旦失调,那么就可以发生疾病。
所以一旦在阴阳的辩证上,如果是似是而非就会导致诊断的失误、治疗用药的不当,从而误人。
所以他有几个字,“阴阳至理”,如果办到了才能够真正的解决临床辩证问题。
钦安先生将阴阳至理是否正确,来作为用药治病的一个准则。
什么叫阴阳至理?他在他的著述里面从几个方面,一个就是从我们人本身存在着阴阳,上中下都有阴阳,十二经有阴阳,阴阳可以达无数,但是最终也就是这两者,也就是一阴阳而已。
他很多地方都谈到这个问题,六经是什么?六经就是一经。
五气就是一气,三焦就是一焦。
就是把很多的问题,都做这方面的归纳,一步一步的,你能够去理解他。
他在《医理真传》里边,他谈到了“人活一口气”。
什么气呢?就是乾元之气,就是乾卦。
乾元之气进一步分析,就是我们人身元气,真正的阳气。
这才是我们人生阴阳的主宰。
通过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清楚,万古就是一阴阳,人从立命以来,从乾坤立命以来,阴阳这两者就合二为一,这就是气的一元论观点。
钦安先生他是强调这一点的,那么这个气就是后世称为元气也好,真阳也好,他认为这个气充塞在我们人体的各个部位。
人体内外都充塞着,并且我们的上下四旁,都是元气,充塞过后才形成的,只有他才能主宰。
从姜桂附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

从姜桂附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要谈扶阳理论的运用,当然就离不开姜、桂、附,所以这里就先从姜、桂、附的运用谈起。
我曾经对1992年全年的20076张处方中使用姜、桂、附的情况作了一个详细的统计,现在不妨来简单回顾一下这次统计。
在这20076张处方里面,用姜的处方一共是20016张,也就是全年只有60张处方没有用生姜。
这个姜包括了干姜、煨姜,还包括了筠姜(就是湖北筠县的一种姜)。
在用量上,生姜的用量在30g到200g之间,干姜的用量在25g到90g之间。
在这20076张处方里面,用桂的处方一共是19852张。
这个桂包括了肉桂、官桂,这当中还包括了桂枝、官桂同时使用,以及桂枝、肉桂同时使用。
桂枝的用量在15g到75g之间。
肉桂或者官桂的用量在15g到30g之间。
在这20076张处方里面,用附片的处方一共是19423张。
在全年的处方里面,它占了96.8%。
这个附片包括了天雄片、黄附片、黑附片、熟附块,都属于制附片。
制附片的用量在60g到250g之间。
为什么要用姜、桂、附?为什么要用这么多姜、桂、附?我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就一直反复考虑这个问题。
其他的中医生为什么没有这样用?为什么我会这样用?像这样在临床上广泛运用姜、桂、附,以及其他辛温扶阳药物所组成的方剂来治疗疾病,其背后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根源还是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附子辛温大热,有毒,在很多资料上都有记载。
有的医家谈到如果长期使用或大剂量的使用,可能会耗气,伤血,甚至燥伤肾阴,故告诫后人,只可暂用,不可长服,并提出“非身凉,四肢厥则不可用”和“非危证不用”等戒律。
这实际上就限制了附子的广泛使用。
但是郑钦安先生、卢铸之先生、卢永定先生他们这一流派,前后相续行医一百多年来,都是大剂量、长期地使用附子,同时使用姜桂。
所以,当时都称他们为“姜附先生”,称其学派为“火神派”。
不过,郑钦安的《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这三部书,并没有从中医基础理论上明确地把它说透,为什么要这样用姜、桂、附?上世纪70年代,我曾提出,在中医阴阳学说里面,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姜附桂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一个中医,不管你是哪一个流派,你宗那一家,首先就是要提高疗效。
如果能够治疗很多的疑难病,而不光是一般的常见病,甚至就是再严重的疾病,去给中医治疗,十天半月,一个月后,就有明显的改善,这样的中医就能得到病人的信赖。
从姜附桂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这里想跟大家谈的是扶阳理论的应用问题,要谈扶阳理论的应用,当然就离不开姜桂附了,所以我就从姜桂附的应用谈起。
几个上次谈到过,我曾今对1992年全年的20076张处方中使用姜桂附的情况做了一个统计,在20076张处方中,用姜的20016张,也就是说不用姜的只有60张。
这个包括了干姜、煨姜、还包括了筠姜(就是湖北筠县的一种姜)。
在用量上,生姜的用量在30至200G之间。
,干姜的用量在25至90G之间。
在20076张处方里,用桂的一共19852张,这包括了肉桂和官桂,这当中,还包括了桂枝、肉桂和官桂同时使用,桂枝的用量,每一剂在15到75G之间,肉桂或官桂的用量,每一剂在15到30G之间。
在20076张处方里面,用附片一共有19423张,这占了全年处方的%。
这个附片包括了天雄片、黄附片、黑顺片、熟附块,它们都属于制附片,制附片的用量在60G到250G之间。
为什么要用姜桂附为什么要用这么多姜桂附我从上个世纪其实年代开始,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其他的中医为什么没有这样用,我为什么一直都这样用像这样在临床广泛地使用姜桂附,以及其他辛温的药物组成的方剂来治疗疾病,起背后的知道思想是什么我发现了,根源还在我们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肯存在一些差异。
附子辛温大热,有毒,在很多资料上都有记载。
有的医家谈到长期使用或大剂量使用就会耗气,伤血,甚至燥伤肾阴,所以就告诫后人,只能短暂的使用,不能长期服用,病提出了“非身凉、四肢厥逆则不可用”和“非危证不可用”等戒律。
这实际上就限制了附子的广泛使用。
但是郑钦安、卢铸之、陆永定先生他们这一派,前后行医一百多年,都在大剂量、长期的使用附子,同时使用姜桂。
所以人们就称他们位“姜附先生”,称其学派位“火神派”。
不过郑钦安在他的《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通》三部书里并没有把它说透:为什么要这样用姜附桂,iju这个问题,我曾与任应秋先生、叶橘全先生进行过交流,其中包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写给任应秋先生的信《论周易与中医学的扶阳观》,他当时也很认可。
我是读了他的那本《阴阳五行》的小册子才提出了这个观点的。
当然他们也提出了一些看法,但是不能比较满意地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提出了一个看法,那就是在中医阴阳学说里,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
中医都认为肌体的阴阳之气是我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先秦诸子百家的著述里,也谈到了这个问题。
比如《周易》里明确地谈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在论述坤元的时候,他提出“乃顺承天”。
《周易》强调了什么呢强调了“阳”在万物生命活动中,应该居于主导地位,“阴”则属于从属地位。
并且在《乾凿度》里提到了“气者生之充也”“夫有形生于无形”,这就说明阳气是我们化生四肢百骸的原动力。
如果没有阳气,就不能温煦化育,如果没有阳气的温煦化育,阴也就不能独立存在,更不能发展壮大。
再看《内经》里面,他的重阳思想也很突出。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保存真阳之气,才能够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样一个境界。
展开来看,阳气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广泛的影响。
比如,心没有阳,血就不能正常地运,脾没有阳,水谷就不化,肝没有阳,就不能正常地疏泄,正常地藏血肺没有阳,宣降的功能就会失常,肾没有阳,就可以导致浊阴凝闭。
所以,阴阳的升降之理就是阳升阴才能正常地降:阳降阴才能正常地升,。
如果没有阳气的布运,阴阳就不可能正常地升降。
有鉴于此,卢氏医学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崇尚”阳气宜通”,始终保持在通的状态。
卢氏认为,很多疾病的病因,就是肌体阳气的虚损、郁结导致的。
从治疗的角度来看,强调扶阳和温通阳气无疑使其极其重要的治疗原则。
郑钦安先生,他对《周易》、《内经》、《伤寒》,以及后世的一些医家,都做了比较深刻的研究。
在他的《医法圆通》里说:“仲景立四逆,究竟专为救这点元气说法。
…此方不独专为少阴立法,而上中下三部之法具备。
知得此理,便知姜附之功也。
今人不知立极之要,故不敢用也。
非不敢用,不明也。
”他指出,很多医者不知“立极之要”,实际上,就是不知道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这个要害。
所以,病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要用姜桂附。
所以他进一步说:“余非爱姜附,恶归地也,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
”如果学者能洞达阴阳之理,自然会头头是道,就不会出现不敢使用姜桂附的情况。
那么,郑钦安先生提出的“立极之要”“阴阳之理”谈的是什么呢它实际上包括了从自然界到人体都是阳为主,阴为从的道理。
正如我们对自然界天文、气象、历法的认识,以及万物生长存亡的变化,都决定和依赖于太阳,我认为,中医阴阳学说的实质,应该包括这一道理在里面。
郑钦安的弟子卢铸之,也就是我祖父,在他的著述里,就谈到“人之生成,纯在天地之中,阴阳之内,五行之间,一切动静都随阴阳之气而转,业医者,须识得《内经》所论:'凡阴阳之道,阳密乃固。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等奥义,说明阴阳之虚实,变化之赢缩,刻刻都随五行运化中,上下内外息息相通,无一刻停滞,随日月昼出夜入,昼作夜息,位养生治病的一大刚要也。
”他谈到这个纲领,实际上是提示我们应该认识到阳气对人体的极端重要性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阴平阳秘也是以阳为主导的动态平衡。
如果我们明确了阴阳在生理活动中的主从关系,这对我们认识病理状态的各种矛盾,以及正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都是相当重要的。
从生理而言,维持生命的正常的生存,依靠的是阳气。
因为人体各个脏腑,各个组织器官的一切生理活动以及精、气、血、津液他们的化生运行都离不开阳气对他们的温煦、推动、气化、固摄。
所以阳气的盛衰,关系到机体生命的强弱与存亡。
我觉得李念莪在他的《内经知要》里有一段话很直截了当:“天之运行,唯日为本,天无此,则昼夜不分,四时失序,晦瞑幽暗,万物不彰矣。
在于人,亦唯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无日等矣!”在病变的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任然在于阳气,那就是阳气为主导地位的阴阳二者的关系被破坏了,从而引起脏腑功能失调。
在临证上,阴虚的本质仍然是阳的不足,这是因为阳化气生精的功能受到影响,才会出现阴阳两者的关系失调。
所以,阴虚的病人,只要姜桂附配伍适当,不但不禁用,反而能起到协同的作用。
姜桂附不但不会伤津耗液,反而能促进津液的回生,从而起到阳生阴长的作用。
上面我提到一年的病例统计,涵盖了很多病种,按照目前教材里中医的诊断标准,那里面有很多都属于阴虚类型和证型。
为什么我也用了姜桂附为主进行治疗呢实际上是把卢氏的“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的学术思想为指导。
在治病立法时,以扶阳为核心。
病在阳者,以阳化阴,病在阴者,扶阳抑阴。
以这个原则用附子来温通阳,暖命门,温坎水,破阴凝。
附子可以说是扶阳第一要药,因而对附子的运用,尤为卢氏一门所推崇。
姜附桂临床上具体怎么用呢因为大家都是临床医生,又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基础,所以,我就简单举几个病例来说明。
这几个病案,一般来讲,是不能用姜桂附的,但我为什么要用呢“前列腺增生”的辩证治疗前列腺增生是个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也是多发病。
当然,这是西医的病名,中医叫“癃闭”,临床症状就是小便次数多、量少、小便细、尿不干净,甚至小便完全闭塞不通。
现在很多中医往往很简单的把这个归结到膀胱湿热这个范畴里面,因为他出现的症状确实像我们教科书里所描述的,在脏腑辩证里就是膀胱湿热,主方用八正散、导赤散这一类的方剂,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
反过来,说明这个病并不那么简单,并非单纯膀胱湿热所致。
金元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里认为,这个病,或与气虚有关,或与血虚有关,或与痰、或与湿热都有很大的关系。
且提出了“气虚用参、芪、升麻;血虚用四物汤;痰多用二陈汤”等比较具体的治疗方法。
到了明代张景岳把小便不通归结了火邪结据小肠膀胱;这是一种原因,再有就是败精、槁血阻塞了水道;在有一种就是真阳的下涸,气虚不化,以及肝强气逆,膀胱闭塞。
张景岳把它分为这四种,和详细地阐述了气虚而导致癃闭的病机。
他讲:“膀胱位藏水之府。
而水之入也,由气以化水。
故有气斯有水,水之出也,由水以达气,故有水始有尿。
”这就强调了气虚而导致癃闭必须复其气化,所以他制订了左归、右归、六味、八味等方剂,这些都能治疗癃闭证。
在后世,也有医家在不断地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但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那么,郑氏一派又是怎么看的呢在《伤寒恒论》21条中郑钦安有一段话往往会被人们忽略,这段话是:“少阴腹痛,小便不利者,寒结于下,不能化下焦之阴也。
”给出的方是真武汤。
真武汤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寒水阻滞而设。
所以他指出:“学者不渴固执,总以扶阳抑阴为要。
”前列腺的肥大、增生之所以铎出现在男性中老年人,说明了这个病到了中老年以后,体内的阳气衰减而气化不足所致。
由于气化不及,导致水湿内停,水浊潴留和凝聚便可以循少阳三焦下注到前阴,最终导致前列腺的增生、肿大,夹塞尿路,这就造成了小便的困难,严重的可以导致闭塞不通,导致癃闭。
对于这个病,从标与本来看,肾阳的虚衰,气化的不足是本,而尿路的受压,阻塞不通是标、所以应抓住本不放,以温阳化气,利水泄浊位大法。
真武汤正是仲景为少阴阳虚,水湿内停而设的,故用在中老年的前列腺肥大往往效果很理想。
在临床上,我常常用真武汤之意去化裁,用辛温大热的附子,壮肾阳,沸腾肾水,以使真阳之气旺盛。
只有真阳之气旺盛,肾与三焦之气化才能正常,浊阴才会消散;用生姜以温胃散水,又能开宣肺气而启上闸,达到开水之伤源的目的;用白术以运脾除湿,使水得到正常的制约;用茯苓淡渗利水,通调三焦,以导湿浊外出;同时去掉芍药加入仙灵脾,以引阳入阴,启阴交阳,通利血脉,解除筋束的挛急,从而达到畅通水道。
这样一种新的组合,使五脏的功能都得到了重新调整,并且又重在壮气以化阳,启气化之机。
由于壮阳之力更专,所以泌浊之效就更宏。
用药并不多,但很专、很直接,所以效果往往很好,对于前列腺增生,如果我们仅仅以排尿困难这种征象来辩证,来思考,对其在病性上的诊断价值不大。
如何才能判定他是少阴阳虚所导致的呢我们可以从舌、胎、脉这三者来确定。
如果舌体胖、舌质淡、有齿痕,舌苔滑、舌苔腻、舌苔白,或者是白苔作底。
面罩黄色。
从脉象上来看,脉象以沉迟、沉缓、沉弱,都可以判定位少阴阳虚,属于阴寒阻滞,这应该是一种极其可靠地辩证依据。
因为人体内的气血津液是流动不息的,如果气血充足,舌、胎、脉就应该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