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合集下载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
扶阳学术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依赖于阳气的温煦和推动作用,一旦阳气不足或受损,就会导致各种疾病 的发生。因此,扶阳学术强调保护和扶助人体阳气,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以达到防治疾病 的目的。
扶阳学术的理论基础
阴阳学说
扶阳学术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人体内阴阳平衡是维持健康的关键。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主 导人体的生理功能;阴气则起到辅助和制约阳气的作用。扶阳学术强调在疾病治疗中要调整阴阳平衡,以恢复 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扶阳疗法的临床应用
扶阳疗法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多种手段,通过调节人体阳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 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各种慢性疾病、虚弱性疾病等。
要点二
扶阳疗法的疗效评价
为了客观评价扶阳疗法的疗效,需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 ,包括对照实验、随机对照试验等,同时结合患者的症状 、体征、实验室指标等进行综合评估。
产后身痛
扶阳学术认为产后身痛多因产后阳气虚弱、感受风寒湿邪所致,治疗时应以温阳散寒、祛风除湿为主,如用独活、 桑寄生等中药。
儿科疾病的扶阳治疗
小儿腹泻
扶阳学术认为小儿腹泻多因脾胃阳气不足、运化失常所致,治疗时应以温补脾胃、涩肠止泻为主,如 用山药、白术等中药。
小儿肺炎
扶阳学术认为小儿肺炎多因机体阳气不足、外感风寒所致,治疗时应以温阳散寒、宣肺止咳为主,如 用麻黄、细辛等中药。
05
扶阳学术的未来展望
扶阳学术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
扶阳学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在未 来的发展中,应注重传承这一宝贵的学术思想,深入研究其理论体系,挖掘其临床价值。
创新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扶阳学术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保持 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探索新的临床应用和治疗方法,提

浅析卢氏扶阳学派与扶阳学术思想

浅析卢氏扶阳学派与扶阳学术思想

强调“ 人 身 立命 在 于 以 火 立极 , 治病 立 法 在 于 以 火 消 阴 ; 病在 阴者扶 阳 抑 阴 , 病 在 阳 者 用 阳 化 阴” , 始终保持 阳气通畅 , 扶
先 天 肾护后 天脾 胃. 使 阴 阳合 德 。
关 键 词 学 术思 想 中 图 分 类号
扶 阳 学 派 中 医 学术 发 掘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 3 9 7 X( 2 0 1 4 ) 0 8 — 0 0 0 7 — 0 2
永定 。尚师 “ 火神派” 鼻 祖郑 钦安 , 从小 研读 《 黄帝 内 间 . 一 切 动静 都 随 阴 阳之气 机 而转 , 业 医者 。 需识 得
经》 、 《 周 易》 、 《 伤 寒 杂病 论 》 期 间 一起 学 习 郑钦 安 医 《 黄帝 内经 》 所论 , ‘ 凡 阴 阳之 要 , 阳密 乃 固 ’ , ‘ 阳气
i :
爱 誊囊 … 蠢薯 誊誊 蓦 蠢誊耍蓦 : 羞 誊囊 冀誊

浅析卢 氏扶 阳学派 与扶阳学术思想
张 志彬 刘 燎原
( 陕西 中 医学院 , 陕西咸 阳 7 1 2 0 4 6 )
摘 要 卢 崇汉 是 卢 氏 第 三代 传 人 , 深受“ 重 阳思 想 ” 影响 , 临床 擅 用姜 附桂 等 温 性 药 物 。 卢 氏提 出“ 阳主 阴从 ” 论, 并
阳, 认 为 阳气 为 生之 本 , 有 阳则生 , 无 阳则 死 。阴பைடு நூலகம்阳
扶 阳 大 家卢 崇汉 为 四川 德 阳 人 . 出身 中 医世 之 间存 在 “ 阳主 阴从 ” 的关 系 。卢 崇汉 祖父 卢铸 之亦 家, 正 是 基 于历 史 因缘 先后 从 师 祖父 卢 铸 之 大伯 卢 谈 到 : “ 人 之 生成 , 纯在 天地 之 中 , 阴 阳之 内 , 五行 之

扶阳派学术思想的临床运用

扶阳派学术思想的临床运用
陈元品 张 国花
( 川省 南部 县 中 医 院 ,四 川 南 充 ,6 70 ) 四 3 3 0
中图分类号 :R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7 .8 0( 0 0 90 5 .2 2 6 47 6 2 1 )1 .0 20
【 摘

要 】 扶 阳派在理论上 强调 阳主 阴从 ,在辨证上 以阴阳为辨证 总纲,重视神 色、形态 、舌脉、 口气、二便为辨证依据 ,
a t e i c o n v r8 % i l d s a e , t n i n t u a g Yi i e t g f r n o v r i nYi , c u a ea n s ed ae t a, sh n aa c u t e 0 o n al ie s s at t F y n y n i t ai , o e o o nr n Ya gc n e s n a c r t sl g a il ci l o o h t c
切错 综复 杂的症候 ,只以阴阳统分 万病 ,认为所有 的疾病中阳虚证 占 8%以上 ,治疗上重视扶 阳 阴,以阳化 阴,只要 辨证 准 0 抑
确 ,就 大胆运用姜桂附等辛热之 品,且用药品种少 ,药量重,尤其是对危 重症 的抢救 ,每起 沉苛。对 阳热 实证 ,扶 阳派石 膏、硝
黄 亦照用不误 ,只是病减即停,时时顾护人体 阳气 ,对久病、重病、疑难杂症 ,虽没有 明显 的阳虚症候 ,亦放胆使用温阳药,每 能收到较好疗效 ,其理念依据 始终遵循 “ 阳为 阴之主,有 阳则生 ,无 阳则死。 ”

p a t ro u Ya g Xio u n , ie s mp o e n a t p c n tn l k a e o n q fh ma o y o h o i l e s s r u lse fF n , a h a g d s a e i r v me t n s , o s t t e c r f c o a ya Ya g i u n b d , n c r n c i n s , e i s o l o i n s , o lx d s a e , l o g o th v b i u n g s mp o , a s e y n r g h v o d e e t b s d o e c n e t l e s c mp e ie s s at u h d n’ a eo v o sYa y t ms c n u e W n a g d u , a ea g o f c , a e n t o c p l h h awa sf l w” n se f n h v n a f , o ’ h v a e d ’ l y o l o Ya g i ma t r Yi , a e s o Ya g c n l e d n t a ec nd a . i ’

《扶阳讲记》读后感兼及其理论探讨

《扶阳讲记》读后感兼及其理论探讨

《扶阳讲记》读后感兼及其理论探讨吾道一以贯之——扶阳也----《扶阳讲记》读后感兼及其理论探讨吾道一以贯之——扶阳也----《扶阳讲记》读后感兼及其理论探讨摘要:卢崇汉教授是火神派正宗的传人,在理论上传承火神派扶阳的传统并加以发挥创造,在临床上广泛运用扶阳数“法”,疗效颇佳。

本文从《扶阳讲记》一书出发,对其理论和思路作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火神派;卢崇汉;扶阳讲记;扶阳2005年成都著名火神派(又称扶阳学派)的继承人卢崇汉教授及其学生曾经统计过他一年的门诊量,一共接诊2745人,20013人次,开出20076张处方,所涉及病种83个,包括红斑狼疮、肾功能衰竭、癌症等等,治疗的有效率98%,疾病的临床治愈率为92%。

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疗效?这些疗效的背后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经验?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认真阅读了卢教授的代表作《扶阳讲记》,恍惚似有所得。

1 为何要扶阳?扶阳,顾名思义就是扶助阳气,尤其是脾肾先后二天的阳气。

卢氏首先引用《易经》中“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成天”来说明自然界中阳主阴从的正常格局。

这使人不由得想到朱丹溪的理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两者是不是矛盾了呢?从五运六气来看,属阳的成分占了绝大多数,任应秋认为这可能与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关,由此看来,“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似乎应该是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而不应该是受到朱丹溪攻诘的病理状态。

那么朱丹溪的理论错了吗?余意下认为如果阳有余却不藏,那么朱氏的理论就是正确的;如果阳气充盛又能很好的收藏,这就成了正常的状态。

无论如何,这句话提示我们既然强调天人合一,就应当重视阳气的补充和阴精的奉承,使得阳气能够正常生发和收藏。

为什么卢氏可以大量、广泛地使用扶阳药物,或者换言之,为什么现在社会阳虚的人多?卢氏归纳了9点原因:(1)先天不足;(2)嗜食生冷寒凉;(3)误用苦寒;(4)滥用抗生素;(5)工作的烦劳,“阳气者,烦劳则张”;(6)房劳伤肾阳;(7)非时的作息时间,使得阳气无法正常的生发和收藏;(8)心性不定;(9)自然环境上热下寒的格局,煤矿、石油的开采相当于把地球的坎中真阳暴露出来,因此产生全球变暖的表象。

对扶阳学派若干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对扶阳学派若干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对扶阳学派若干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卢崇汉老师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讲稿(主持人:)今天邀请刘力红博士主持会议,卢崇汉老师做特别演讲,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两位。

刘力红: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前辈,各位同道,大家上午好!卢师大家都很熟悉了,开幕式时,孙主任介绍了“扶阳学派”的渊源,下午呢,我们也会详细的来谈这个问题。

那么,这样一个珍贵的法脉呢,它诞生在清末,郑钦安,从郑钦安就到了卢师祖父卢铸之这里,实际上卢师三岁的时候就在契延这样一个珍贵的法脉,卢师实际上是同时接受他祖辈的教导和熏陶,还有父辈,他大伯父的教导和熏陶。

那么,在他十九岁时就有了“小火神”的称号。

郑钦安卢氏这样一个法脉在民间又被誉为“火神派” 。

所以,实际上卢师在十九岁时就已经有了“小火神”的称号。

大家想想看,从十九岁的医龄到现在,对于“扶阳”这一脉,他做了相当大的贡献。

下午会专门谈到这个问题,现在为了节省时间,不多介绍卢师。

下午我会详细介绍卢师。

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恭请卢师给我们作报告。

卢崇汉:今天我还是用四川成都话讲,我稍微讲慢一点。

今天看到这么多同行来参加这个大会,心里面确实很高兴,这让我想起去年我受日本中医学会的邀请在日本几个城市做了几场学术讲座。

那么,来的听众,绝大多数年龄和我差不多。

还有很多年龄比我大,这让我当时很吃惊。

二零一零年,我在日本做扶阳的演讲,七十岁以上的学者占百分之五十以上。

在日本虽然是医科大学教授,是博士,但只有一个称谓,就是医师,不像国内,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生。

日本中医学学会连续三次到成都找我,一开始我确实不愿意去,因为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我家是受害者,1941年日本轰炸成都,我们家遭到轰炸。

所以在日本的讲座开始,我把这个事情提出来了。

我就说,我跟你们交流,我是憋了一肚子气。

日本中医学学会的医学博士和教授为什么要来参加这次医学讲座?并且很多都是日本相当有名的教授,如伊藤连先生,小高素之先生,年龄都比我大,参加讲座的日本医师从不同地方赶来。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扶阳学派鼻祖郑钦安身处清末,乃温病学说最盛行之时。

社会上滥用寒凉屡见不鲜。

《郑钦安医学三书·医理真传·坎卦解》云:“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

”郑钦安虽然言辞激烈,但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辨证、重视人体阳气具有纠偏正弊的历史意义。

郑钦安针对当时过分强调局部辨证的流俗,提出: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千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主要观点其实是对阴阳证治的强调。

因此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证治,主要是针对时弊,力倡整体辨证的一种回归。

扶阳学派起源于四川,继而其学术思想波及全国。

然而,作为医学派别中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最年轻的一个学派,扶阳学派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因其独特的用药风格,颇受争议。

历代曲折发展中多有矫枉过正之嫌,人们心中仍然有《局方》流行造成后果的阴影。

扶阳学派虽应时代需要产生,然而脱离辨证论治、不求经旨、不求甚解的盲目效仿扶阳之路,势必形成新的用药时弊。

当今社会,扶阳学派临床用药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大剂量辛热药物为主。

.并且广用、重用世人畏惧、辛热有毒之附子。

目前接触扶阳理论者有两种错误的倾向:’不得其要者,认为扶阳理论偏激、狂妄,必将重蹈历史之覆辙;还有人则视阳理论为至宝,不求甚解地盲目效仿,以附子用量为荣。

所以在扶阳思想盛行的今天,有必要研究其理论精髓,使人们正确地看待、使用及继承扶阳理论。

目前扶阳队伍不断壮大、扶阳名家层出不穷,临床用药各有千秋,但总体用药以顾护人体阳气为主。

“滋阴派”的一代宗师朱丹溪是著名理学家许谦的高徒,是当地有名的鸿儒,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

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

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朱氏自创新说,自成一家之言,创立了有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说,并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传承千年的“滋阴派”。

论扶阳学派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

论扶阳学派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
关键词 扶阳学派 火神派 郑钦安
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学术思 想 之 渊 源。《易 经》认 为,
产生了诸多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 之一。它所创立的中医学理论体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经·系辞
正是由于有这些学术流派的形成 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始 传》) ,“道”包 含 阴 阳,阴 阳 就 是
阴阳失 调 或 失 衡 是 人 体 基 本 病理变化之一,而其个中缘由则是 以阳气受损和阳气失常为先导的。 所以,阳 气 受 损 与 失 常,乃 疾 病 或 死亡之根源。因而《素问·生气通 天论》说: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 绝。”造成 阳 气 受 损 为 病 的 因 素 是 多方 面 的,风 寒 暑 湿 之 邪、饮 食 不 节及情志劳倦等均能损伤阳气而 引起不同类型的病证。其中以寒 邪伤阳为最,故曰: “因于寒,欲如 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四 维相代,阳 气 乃 竭。”( 《素 问 · 生 气通天论》) 综观《内经》在阐述外 感内伤等诸多疾病时,每每以寒邪 立论,由此凸显了其重阳思想的病 因观和发病观,而阳气虚则易招致 外邪而成疾,如“开合不得,寒气从 之,乃生大偻……”( 《素问·生气 通天论》) ,认为阳气先虚,外邪乘 虚而入,可 引 发“大 偻”等 多 种 疾 病。反之,若 人 体 阳 气 充 实 调 顺, 则外邪难犯,于是说: “清静则肉腠 闭拒,虽 有 大 风 苛 毒,弗 之 能 害。” ( 《素问 · 生气通天论》) 然而,尽 管阳气贵为至宝,但“亢则害,承乃 制”,如果阳气过于亢盛,或运行失 调,阻 隔 不 通,亦 可 为 邪 为 害,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壮火 之气衰……; 壮火食气……; 壮火 散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 更进一 步 指 出: “阳 气 者,烦 劳 则 张,精气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则 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为何近几年“扶阳派”特别流行?

为何近几年“扶阳派”特别流行?

为何近几年“扶阳派”特别流行?最近几年传统中医界突然兴起一阵“扶阳”热。

对于这一点,稍微有点专业知识的人当然明白其中道理,因为自古中医就有很多所谓的派别。

比如“经方派”、“时方派”、“滋阴派”、“补土派”、“扶阳派或称火神派”等等。

所谓“扶阳派”是中医史上擅长使用“干姜、附子、桂枝或肉桂”这些辛热性药物的这部分中医,他们的学术思想注重“阳气”,认为“阳气”再疾病乃至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占有主导地位。

至于为何近几年来“扶阳派”特别流行,可能与当下人们生活饮食习惯导致的特定历史时期人们体质有关。

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看到这些往往有似懂非懂、云雾迷蒙的感觉!作者试着解说“阳气”的性质,并分析为什么要扶阳。

一、何为“阳气”阴阳是我国古代汉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

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古人认为,凡属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等等都属于阳的范畴;而相反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物质的等等都属于阴的范畴。

古代哲学又认为气是构成宇宙天体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

而阴阳是气的两种固有属性。

按阴阳分,则世界上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意思是所谓的阳气就像宇宙中的天与太阳,万物赖以生存,人的寿夭决定因素也就在阳气上面。

通俗点讲我的理解:阳气是维持人体脏腑正常气化以完成其应有功能的一股能量。

这股能量作为人体各个脏腑运转的原动力而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运行,且存在于任何生命体中。

以此推理,其实我觉得任何东西里都存在阳气的运动。

比如一块铁,看似无生命但如果给予加热的话,其内部分子之间也会因这股的热能而互相碰撞,从而具备导热、导电的物理特性。

而这股热能便可以理解为‘阳气’。

二、为何“扶阳派”如此流行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必然因素,一开始我说了,这可能与这个时代的大环境有关。

中医是门治人的学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丹溪的医学观点主要体现在 《格致余论》 中的两篇论文 , 即“相火论”、“阳 有余阴不足论” , 创立了“阳常有余 , 阴常不足”的论点 , 并在此基础上 , 确立了“滋 阴降火”的治疗原则。他的养生思想也是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形成的。
他认为 , 人体即使在正常状态下 , 仍处于阴气难成易亏的状态 , 再加上人的各 种欲望太多 , 容易引起相火妄动 , 进一步损伤阴精 , 极易导致阴精虚损 , 因此他把 滋阴摄养作为贯穿于人生的重要摄生原则。 《格致余论》 中的许多篇章 , 如“养生 论”、“茹淡论”、“饮食色欲箴”、“房中补益论”、“养老论”、“慈幼论”等大都从 养阴立论 ,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接触扶阳理论者有两种错误的倾向: ’不得其要者 , 认为扶阳理论偏激、 狂妄 , 必将重蹈历史之覆辙;还有人则视阳理论为至宝 , 不求甚解地盲目效仿 , 以 附子用量为荣。 所以在扶阳思想盛行的今天 , 有必要研究其理论精髓 , 使人们正确 地看待、使用及继承扶阳理论。
目前扶阳队伍不断壮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扶阳名家层出不穷 , 临床用药各有千秋 , 但总体用药
历代曲折发展中多有矫枉过正之嫌 , 人们心中仍然有《局方》流行造成后果 的阴影。扶阳学派虽应时代需要产生 , 然而脱离辨证论治、不求经旨、不求甚解 的盲目效仿扶阳之路 , 势必形成新的用药时弊。
当今社会 , 扶阳学派临床用药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大剂量辛热药物为主。 . 并且 广用、重用世人畏惧、辛热有毒之附子。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学派鼻祖郑钦安身处清末 , 乃温病学说最盛行之时。社会上滥用寒凉屡 见不鲜。
《郑钦安医学三书·医理真传·坎卦解》云: “滋阴降火 , 杀人无算 , 真千古 流弊 , 医门大憾也。”郑钦安虽然言辞激烈 , 但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辨证、重视人体 阳气具有纠偏正弊的历史意义。
以顾护人体阳气为主。 “滋阴派”的一代宗师朱丹溪是著名理学家许谦的高徒 , 是当地有名的鸿儒 , 力倡“阳常有余 , 阴常不足”之说 , 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 要 , 临证治疗 , 效如桴鼓 , 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 , 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 。
弟子众多 , 方书广传 , 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通过多年临床实践 , 朱氏自创 新说 , 自成一家之言 , 创立了有名的“阳常有余 , 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说 , 并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 , 创立了传承千年的“滋阴派” 。
朱丹溪倡导的滋阴摄养的养生思想 , 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证明 , 对于祛病延年 确实有效。 朱丹溪认为 , 人的衰老与疾病主要是阴气不足、 阳气相对有余造成的 , 因此 , 他主张用滋阴降火的方法防治老年病 , 所创制的大补阴丸一类的名方 , 至今 仍在临床上使用。
扶阳与滋阴是临床常用的两种治疗思想 , 二者理论来源、临床应用特点均有 不同 , 在临床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中医基础理论角度 , 深入剖析二者理论 渊源 , 对其临床用药特点加以研判。
郑钦安针对当时过分强调局部辨证的流俗 , 提出:病情变化 , 非一端能尽 , 千 变万化 , 不越阴阳两法 , 主要观点其实是对阴阳证治的强调。 因此扶阳学派强调阴 阳证治 , 主要是针对时弊 , 力倡整体辨证的一种回归。
扶阳学派起源于四川 , 继而其学术思想波及全国。 然而 , 作为医学派别中只有 一百多年历史的、 最年轻的一个学派 , 扶阳学派自其产生之日起 , 就因其独特的用 药风格 , 颇受争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