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对扶阳派重用附子。

合集下载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朱丹溪的医学观点主要体现在 《格致余论》 中的两篇论文 , 即“相火论”、“阳 有余阴不足论” , 创立了“阳常有余 , 阴常不足”的论点 , 并在此基础上 , 确立了“滋 阴降火”的治疗原则。他的养生思想也是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形成的。
他认为 , 人体即使在正常状态下 , 仍处于阴气难成易亏的状态 , 再加上人的各 种欲望太多 , 容易引起相火妄动 , 进一步损伤阴精 , 极易导致阴精虚损 , 因此他把 滋阴摄养作为贯穿于人生的重要摄生原则。 《格致余论》 中的许多篇章 , 如“养生 论”、“茹淡论”、“饮食色欲箴”、“房中补益论”、“养老论”、“慈幼论”等大都从 养阴立论 ,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接触扶阳理论者有两种错误的倾向: ’不得其要者 , 认为扶阳理论偏激、 狂妄 , 必将重蹈历史之覆辙;还有人则视阳理论为至宝 , 不求甚解地盲目效仿 , 以 附子用量为荣。 所以在扶阳思想盛行的今天 , 有必要研究其理论精髓 , 使人们正确 地看待、使用及继承扶阳理论。
目前扶阳队伍不断壮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扶阳名家层出不穷 , 临床用药各有千秋 , 但总体用药
历代曲折发展中多有矫枉过正之嫌 , 人们心中仍然有《局方》流行造成后果 的阴影。扶阳学派虽应时代需要产生 , 然而脱离辨证论治、不求经旨、不求甚解 的盲目效仿扶阳之路 , 势必形成新的用药时弊。
当今社会 , 扶阳学派临床用药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大剂量辛热药物为主。 . 并且 广用、重用世人畏惧、辛热有毒之附子。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学派鼻祖郑钦安身处清末 , 乃温病学说最盛行之时。社会上滥用寒凉屡 见不鲜。
《郑钦安医学三书·医理真传·坎卦解》云: “滋阴降火 , 杀人无算 , 真千古 流弊 , 医门大憾也。”郑钦安虽然言辞激烈 , 但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辨证、重视人体 阳气具有纠偏正弊的历史意义。

附子治疗案例

附子治疗案例

附子治疗案例
附子,又名附子绵,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止痛安胎的功效。

在中医药中,附子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胃寒呕吐、腹痛腹泻、阳痿不育等疾病。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附子治疗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附子的临床应用。

案例一,风寒湿痹。

患者李某,男,45岁,因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寒热循环,舌苔白腻,脉浮紧等症状就诊。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辨证为风寒湿痹。

方药选用附子10克,
细辛10克,桂枝10克,独活10克,甘草6克。

连服7天,症状明显好转,关节
疼痛减轻,活动灵活。

案例二,胃寒呕吐。

患者王某,女,30岁,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沉紧等症状就诊。

辨证为胃寒呕吐。

方药选用附子6克,干姜6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

连服
5天,症状明显改善,食欲增加,恶心呕吐减轻。

案例三,阳痿不育。

患者张某,男,40岁,因阳痿不举,精囊痛等症状就诊。

辨证为肾阳不足,方药选用附子10克,肉桂10克,仙茅10克,枸杞子10克。

连服10天,症状明显
改善,阳痿不育症状减轻。

综上所述,附子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
医生的建议用药,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同时,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慎重使用附子,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附子作为一味中药材,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慎重
对待,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希望本文所述的附子治疗案例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在使用中药时能够谨慎对待,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73岁扶阳派老中医:凡病必阳气虚弱,调理脾胃重视后天之本为关键

73岁扶阳派老中医:凡病必阳气虚弱,调理脾胃重视后天之本为关键

73岁扶阳派老中医:凡病必阳气虚弱,调理脾胃重视后天之本为关键日常诊疗中有不少患者会问到,平时吃饭很注意,顿顿家常便饭,很少喝酒应酬,但就是脾胃不好,爱生病。

仔细看舌头,舌苔薄白有齿痕,这是体内有湿气吗?应该怎么调理?不少患者都有这样的问题。

点击加载图片我看病时,看舌把脉,观病人气色,出发点即在于人体五脏六腑的阳气盛衰。

这个道理也就是重视阳气的作用。

这是我的主要学术观点,临床上以此理看病,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人身的气化,全在阴阳二字。

一切阴,皆是静止的,古人谓之死阴。

唯独阳气才是灵动活泼,有一丝阳气便有一片生机。

阳为统帅,阴生于阳而统于阳。

阳气和健康乃至寿命都息息相关,下焦一点命门真火发动,十二经循行不息,五脏六腑气化周行,生命欣欣向荣。

此火一衰,诸病丛生;此火一灭,生命终结。

肾为先天之本,是生命之本原,所凭者,此火;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凭者也是这个下焦真火。

点击加载图片养生若损此火则折寿,治病若损此火则陨命。

因此,阴为死阴,阳才是活阳。

离开了活阳,要死阴何用?可惜,目前临床上一派滋阴用事,阳药不用,何以救危扶厄?为了说明什么是阳气,举个重用扶阳法治疗红斑狼疮大出血的病案。

从此案可见,阳气的虚衰会影响到病人的生死。

且病人生死攸关的时刻,重用扶阳就是救命。

一位36岁的女患者,患有红斑狼疮多年,一直在当地医院治疗不见改善,后来找到我,当时这位患者是红斑狼疮引起的经期大出血,也就是所说的血崩,她的母亲曾经在我这看过病,看到女儿受此折磨,通过视频连线我,我观其舌苔面色,又详细询问了病情病症,总结出造成大出血的原因。

一个是该女子本身阳气就虚弱,器官功能差,因此不能及时止血。

另一个原因是之前医生大多采用寒凉用药,浑身阳气不能舒展,使病情加重。

我给她开了处方,利用李可老中医的破格救心汤,重用扶阳用药附子,每副药250克,患者服用完1副药,大出血就止住了。

后来患者康复后回到辽宁老家,给我邮寄一面锦旗,感谢患者以及家属对我的支持与信任。

对附子的详细剖析、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对附子的详细剖析、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对附子的详细剖析目录一,前言二,附子主要化学成份、制法、毒性三,附子用量,用法四,附子用于救脱回阳(低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休克)五,附子用于散寒止痛六,附子治风痹七,附子治癌症八,附子用于暖肝息风,治老年性震颤九,附子治阴虚阳浮,虚火上炎口疮,咽喉肿痛十,附子治盗汗,自汗十一,附子治尿频十二,附子治肾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水肿十三,附子治红斑狼疮与结节性红斑十四,附子治骨髓炎十五,附子治发热,戴阳症十六,乌头在扭伤,创伤中应用十七,附子补虚十八,附子治老年病,延年益寿十九,附子简易方一、前言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块根上的子根。

四川陕西栽培的乌头称天雄。

附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中药之一。

明医学家张景岳对附子有极精辟而详尽的论述:“…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除呕哕、藿乱、反胃、噎膈、心腹绞痛、胀满、泻利、肢体拘挛、寒邪、湿气、胃寒、虫、寒痰、寒疝、风湿麻痹、阴疸、痈毒、久漏冷疮、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症。

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

善助参芪建功,尤赞术地建效。

无论表症里症,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阳,引补血药入血份,以药养不足之真阴。

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

引温暖药达下焦,以驱除在里之冷湿。

附子仍阴症要药,中寒夹阴,身虽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而脉沉细者尤须用之。

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因此把附子称为药中四维,治乱(人体功能紊乱)良将是名符其实的。

不独张景岳有此评论,医圣张仲景《伤寒论》130方,用附子达21方。

近代名医赵锡武非常推崇《阴证略例》,认为王氏治疗阴证的特点是善用附子,重视温补脾肾。

我每提倡用真武汤不要怕附子用量大,取其鼓动心阳,抑阴邪上乘。

清同治年间,邛崃郑钦安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观其治病,恒以阴阳为纲,阴证则无论吐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效如桴鼓。

扶阳派使用附子的诀窍

扶阳派使用附子的诀窍

扶阳派使用附子的诀窍杨涛;冯兴志;徐虎军;张文信;胡昌珍【摘要】附子乃中药四大主帅之一,又称“药中四维”,可见其功效之卓著,但该药最有用亦最难用。

它乃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大热大毒之品,药性极其峻烈,临床应用不无顾忌。

故历代诸多医生“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而不敢用。

但是善用扶阳法的医家多会用大剂姜附治疗疑难杂症及急危病症,故认真研究其附子的使用对提升现代临床治疗水平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Ab ts ract:Monkshood is one of the four manger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TCM) .It iscalled“medicine in four dimensions”.The effect of monkshood is very distinguished, but it is also the most difficult to use.It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linic and contains poison.The property of this medicine is extremely fierce,which is scrupled by clinical application.Many doctors in the past dynasties “thought monkshood as a snake in their linfetime”,and didn't dare to use it.But the physicians who are good at Fu Yang method usually use large doses of ginger and monkshood to treat incurable diseases and acute symptoms.It is very valuable to seriously study the use of monkshood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modern clinical treatment.【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3页(P6-8)【关键词】扶阳派;附子;大毒【作者】杨涛;冯兴志;徐虎军;张文信;胡昌珍【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R289附子乃毛茛科药用植物乌头子根之加工品。

中医-郑钦安扶阳理论始于坎离说

中医-郑钦安扶阳理论始于坎离说

郑钦安扶阳理论始于坎离说郑钦安,名寿全,钦安为其字,生卒时间不确,约在1824~1911年间,近代四川著名医家。

19世纪中叶,悬壶成都,治病疗疾注重扶阳,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之药,以“郑火神”“姜附先生”而名满巴蜀。

传世之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系统阐述了扶阳理论的理、法、方、药,对近现代扶阳派的形成影响甚大,被后世认为是扶阳派的开山。

据考证,郑氏弟子甚众,尤以卢铸之得其真传,因善用辛温重剂而冠以火神之名。

其后,有祝味菊、徐小圃、范中林、吴佩衡、唐步褀等医家,皆奉扶阳说为圭臬,擅长姜附热药的运用,竟而形成扶阳一派。

这些医家中,除卢铸外,其他与郑氏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师承关系,但受郑氏学术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传承和发扬其学说却是十分显然的。

郑钦安提出扶阳论,首先阐明的是扶阳之理,其中又包括三个问题:何为阳?为何扶阳?如何才能扶阳?这些问题的解答,顺理成章地为扶阳论治铺平了道路,也奠定他作为扶阳派开山人物的地位。

坎离说坎离是郑氏扶阳理论的逻辑起点。

坎,水也,在人体为肾;离,火也,在人体为心。

水火具阴阳之象,又属五行范畴,最能代表和说明阴阳对立统一和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

郑钦安认为水火互济(心肾相交)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始动力:“子时一阳发动,起真水上交于心,午时一阴初生,降心火下交于肾,一升一降,往来不穷,性命于是乎立。

”立极阴阳概念的提出郑钦安论述坎离时,提出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概念“立极阴阳”,并说:“今人着重在后天坎、离之阴阳,而不知着重坎、离中立极之阴阳,故用药多错误也。

”“立极”是郑氏扶阳理论的一个特殊概念,在其著述中不断出现,而其他古今医籍均无此说,故可将之作为厘清郑氏扶阳原理的一个入口。

立极,本是一个传统文化概念。

古代的帝王登基,叫继天立极,是指其社会地位达到人伦之顶点,无人能及,因而得已奉天承运,继位统治。

风水学中也有立极一说,此立极指的是风水勘察的原点,确立这一点之后才能进行人居宅舍的布局设计。

从《云中歌》里许平君之死谈中药毒性

从《云中歌》里许平君之死谈中药毒性

从《云中歌》里许平君之死谈中药毒性原作者:傅青主2015年11月30日星期一【中药材天地网讯】11月25日,一条重磅新闻震惊云南,震惊中药界——“滇商领袖”,云南云安集团董事长苏云安,疑因过量服食乌头引起中毒,最终不治身亡。

此条新闻一出毫无意外地再次引起媒体和部分反中医人士对毒性中药的一片口诛笔伐。

忽然想起近期正在热播《云中歌》里的“西汉第一谋杀案”——布衣皇后许平君之死。

一代贤后许平君终久云中殇歌断话题得从汉武帝说起,武帝刘彻文韬武略、南征北战,在历史上可与千古一帝秦始皇齐名,毛主席也在诗文中将其列为“秦皇汉武”。

但牛皇帝必然得有牛将军来撑台子,于是大汉“战神”、骑兵战中的“曼施坦因”霍去病惊艳登场。

17岁时首次出场就能“率800骑,驱敌数百里,斩获2280人,俘单于叔祖数人”,霍战神的能打可排中华战史10大名将,也是《十七史百将传》里最年轻的将军(笔者对他的敬仰之情仅次于南梁开了外挂的超人陈庆之)。

特别是霍氏骑兵迂回闪击战能力——前无古人,后只有大明第一猛将徐达能与之媲美。

汉家铁骑虽远必诛这位战神不光能打,还有一样东西出众——帅!既是当时第一美女卫子夫的外甥,“外甥随舅”;又是武帝刘彻的“闺蜜”,没点姿色能行吗?所以,霍去病23岁死去时,汉武帝的伤心可想而知——痛哭流涕,把北方战区的铁甲兵拉出来,分两列沿着长安城一路排到茂陵东为其送葬,其地位尊崇足见一斑。

从此,也造就了霍氏权臣政治的崛起,其中的带头大哥就是霍光——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

特别是随着汉武帝的死去,霍氏家族更是如日中天,掌控了朝庭多数核心部门。

公元前74年,霍光甚至能把登极才27天的昌邑王刘贺赶回老家。

也就是这几天电视上天天出现的海昏侯(最近老是新闻直播南昌盗墓,挖的就是这位老兄的坟),这个名符其实的二百五昏君,赶来登极路上还不断强抢美女日夜欢娱,多亏没当成皇帝。

随后从民间迎回来汉武帝嫡孙——汉宣帝刘病已,那可又是一代明君啊,部分史学家甚至认为汉朝“强于汉武,盛于宣帝”。

附子治疗案例

附子治疗案例

附子治疗案例附子,又名砒霜、附子砒霜,为毒性极强的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温经止痛的功效。

在中医药中,附子常被用于治疗寒邪内盛、肾阳不足、阳虚寒冷等症状。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附子治疗疾病的案例,以供参考。

案例一,附子治疗寒疝。

患者张某,男,45岁,因寒疝引起的腹痛、腹冷、睾丸下垂等症状就诊。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确诊为肾阳虚寒,属于肾阳不足型寒疝。

医生开具了附子理中丸的方剂,患者每日按时服用,并配合针灸治疗。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腹痛明显减轻,腹部不再感到冷气,睾丸也逐渐恢复正常。

案例二,附子治疗冷痢。

患者王女士,30岁,因腹泻、便稀、恶寒等症状就诊。

经过详细的望、闻、问、切四诊,确诊为寒湿侵袭引起的冷痢。

医生给予了附子泻心汤的方剂,患者服用后腹泻情况逐渐好转,同时也减轻了恶寒的症状。

案例三,附子治疗阳痿。

患者李先生,50岁,因阳痿多年未能治愈,来到中医门诊求治。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了附子理中丸配伍补肾壮阳的方剂,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后,阳痿症状明显改善,性功能逐渐恢复。

以上三个案例充分展示了附子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附子属于剧毒药物,用药需谨慎,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不可自行使用。

同时,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以及体质虚弱者,禁忌使用附子。

在使用附子治疗疾病时,应根据个体情况,合理搭配其他药物,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总之,附子作为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具有较好的温阳散寒、温经止痛的功效,对于一些寒邪内盛、肾阳不足、阳虚寒冷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谨慎使用,遵循医嘱,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影响身体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里牵涉到对附子的药性的理解。

附子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下品,属于不可长期服用之品。

附子走而不守,并不能补益元气,它所起的作用是激发人体储存的元气或者说元阳,有人认为,这种激发作用和激素的作用相类似,都是将人赖以生存的能量提前支取,所以是不可持久的,有危险的。

阳和阴并非完全对立,非此即彼,除阴虚阳虚之外还有阴阳两虚,最为棘手。

补阴则阳不足,壮阳则阴不足,而阴不足会导致血不足,壮阳会耗阴动气,导致气血双衰,又反过来引起阳虚,就象燃烧灯心,不加油光加火,最终要烧光光的。

故畏寒之症不可一概以阳虚而论。

伤寒论中有四逆散,也是治疗手脚怕冷的,其中并无壮阳之药物。

即使阳虚,也分很多档次,重症才用附子。

还有阳和汤,就用麻黄肉桂,不用附子,临床效果还是不错的。

桂枝汤其实也是补阳的。

我觉得火神派有点走火入魔的味道,动不动就是几十克附子,非常人可以承受,一病一方,因人而异为好
本品具有镇痛作用,临床上用于缓解癌痛,尤其适用于消化系统癌痛;外用时能麻痹周围神经末梢,产生局部麻醉和镇痛作用;有消炎作用,本品毒性极大,能兴奋麻痹感觉神经和中枢神经,兴奋麻痹胆碱能神经和呼吸中枢,兴奋心脏迷走神经,直接毒害心肌细胞。

还有发汗作用
伤寒重温阳,也多用白虎清气,承气急下救阴
温病重护阴,也要生脉饮,参附汤,四逆汤回阳救逆
自东汉伤寒论后,一些医生学艺不精一味重温阳。

到宋金元时期始觉不能太过温燥,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注重滋阴降火,后来者不精通学习,一味苦寒,又太过了。

到明之后,张景岳等又纠正那些盲目尊崇刘河间,朱丹溪等人的错误,注重温补。

到清中期,又有叶天士,吴鞠通纠正那些盲目温补者,重竖温病派旗帜。

名家们都没错,错的是那些一味推崇某个单一学派,却不能全面,系统学习,学得一鳞半爪就认为练就屠龙技。

最近看叶案,虽以自拟方为主,但伤寒论中的桂枝汤,栀子豉汤,半夏泻心汤,白虎汤,麻杏石甘汤,旋覆代赭汤,黄芩汤,真武汤,乌梅丸,炙甘草汤,苓桂术甘汤,麦门冬汤,肾气丸,甘麦大枣汤等都常加减应用。

扶阳,最怕那些——画虎不成反类犬,动辄附子60,120克,把某某名家的个别病案当成金科玉律,能不出问题吗?
附子的用量与煎法
张仲景用附子分生、熟,生者用于回阳救逆如:四逆汤、白通汤,炮者用于温阳扶阳、散寒除湿,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等。

考其用量,一般用一枚,甚者二枚,最多为三枚,按一枚20-25计算,大约在80左右,而扶阳派诸家用附子则多为大剂量,甚者超大剂量,郑钦安、吴佩衡、卢铸之、卢崇汉、范中林、李可等常用量都在30
克以上,尤以吴佩衡、范中林用量更是惊人,多至100克、200克、300克,最多用至500克.川、滇的医家附子的用量都偏大,用量之所以大的原因除了病证适应外,可能尚与地域和医家个人的风格相关,此外,附子的煎煮法也是影响到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众多医家主张大剂量应用附子时,必须将附子先煎三小时以上,再入他药同煎。

吴佩衡用附子必久煎3小时后试尝,半小时后不麻口,才与他药同煎服之。

他用附子特点有三:一是炮制附子;二是与干姜、上肉桂(研末泡水冲入)配伍使用;三是久煎(大剂量煎3小时以上)。

四川龚志贤:“附子重在煮透,煮至入口不麻,就无毒性反应了。

余用制附片30克以上者,必须先先煮一小时,用量在60克必须先煮二小时,以入口不麻为度。

”附子的主要毒性成分乌头碱不耐久煎,长时间煎煮可水解为乌头原碱,毒性大减,但强心作用能存,而乌头碱等毒性生物碱是附子抗炎、镇痛、镇静的主要成分,长时间的煎煮使其毒性成分减少,可其治痛除痹的疗效也会降低。

所以,用量的大小应与病症相适应,大多数的医家对附子的用量多以审慎态度,常用量早10-15克之间,最好不超过15克,以冷水快速煎煮,临床证明有省药、省时间、高效、速效、安全之诸多好处。

东华煎药机加温至120℃,蒸煮2小时附子即几无毒性。

笔者老师应用附子遵循的也是这个原则,虽然偶有超大剂量的使用,但都视病症而定,且采用少量多次、间隔时间服的办法,疗效尚令人满意。

病症的阳虚程度的轻重,决定着附子用量的增减。

您正在看的文章来自经方医学论坛——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
论坛
看着热闹,也来说两句,抛砖引玉。

1、烧火要添柴的,烧火不懂添柴,火越大熄得也越快。

2、好厨师要非常懂得控制火侯,炒菜要大火,煮饭太大火就有可能烧糊了。

至于煲老火靓汤,更要考究小火慢煲。

大火烧开五分钟就端上餐桌的,在广东是不能被称之为汤的。

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不要想着一日猛烈太阳就可以将三尺寒冰都化掉。

况且冰化太快,引起洪水又咋办呢?
不过,现在也出现了一些盲目跟风的现象,最为典型的就是乱用附子的现象。

杜少辉博士在扶阳论坛上还碰到比拼大剂量用附子的医生,不少人以为敢用附子就是火神派传人、扶阳派高手,卢崇汉先生说,不是敢用附子就是扶阳,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用附子是很讲究的,要怎样组合才能避免副作用。

卢氏传承200年没有出现用附子的医疗事故,这是在充分掌握了扶阳学说核心的基础上的,用附子而不知道配伍的组合,最后的结果不是扶阳反而是毁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