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附子配伍的讨论

合集下载

附子用法用量及减毒配伍论文

附子用法用量及减毒配伍论文

附子的用法用量及减毒配伍探讨【中图分类号】r 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465- 01附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旁生块根的加工品。

因其附生于母根乌头之上,如子附母,因而得名附子,《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附子,大辛,大热,有毒。

由于附子有毒,历来对附子的运用都特别重视附子的用法用量及减毒的配伍,下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1 附子的用法用量1.1 附子的用法附子的用法有生用与炮用之分,凡取其回阳救逆之功,必生用;凡取其温阳补肾、温经逐湿止痛之功,必炮用。

凡生附子入药必入煎剂[1],且应久煎。

张学义[2]认为附子大剂量久煎(1小时以上)主要有温阳、固汗、镇痛作用;一般煎(30分钟左右),主要起激发阳气的作用。

王彦伯[3]认为生附子的煎煮时间和其剂量大小有关,20克以下,不少于30分钟,20克以上不得少于1小时,否则有中毒之弊。

1.2 附子的用量如何掌握附子的用量,在临床上十分重要。

根据个人经验附子的用量各有不同,附子在《药典》和六版教材《中药学》上的用量是3~15克,帅焘[4]总结云南名医吴佩衡用附子经验,发现其对一般性虚寒证,附子用量通常为20—100克,急性阴阳格拒、阴盛阳虚之危候,则为60—250克。

恽铁樵用附子经验凡亡阳之证和阳虚重候当用50克以上[5]。

潘清海认为寒痹痼疾用量30—45克(夏季适当减量)[6]。

顾玉蓉[7]、张云鹏[8]都是重用附子治疗痛痹,其剂量均为30克。

张广玉[9]治风寒湿痹重用附子,剂量为15—30克或更多。

对于何种剂量能发挥附子的最大功效,尚不清楚。

2 附子的减毒配伍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附子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塔拉胺,川乌碱甲,川乌碱乙及消旋去甲基乌药碱等多种生物碱,对垂体不用h 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还能兴奋迷走神经中枢,具有强心、加快心率、改善心肌供氧、升高血压的作用,更有抗炎、镇痛、镇静,提高免疫功能、抗寒冷、局麻、降糖等作用。

白芍附子最佳配伍比例

白芍附子最佳配伍比例

白芍附子最佳配伍比例白芍附子是中医药常用的两味药材,具有养血生发、安神定志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白芍附子的配伍比例需要根据具体的病症和体质来确定。

下面将从传统的配伍经验和近年来的研究结果两个方面来探讨白芍附子的最佳配伍比例。

从传统的配伍经验来看,白芍附子常常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

最常见的配伍是白芍20克搭配附子15克,称为白芍附子汤。

此方常用于经闭、痛经等妇科疾病,有养血活血的作用。

此外,白芍附子还常与黄芪、当归等药材配伍使用。

例如白芍10克、附子10克、黄芪20克、当归12克、赤芍10克,称为四物汤,此方常用于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白带多等症状。

从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来看,白芍附子的配伍比例有一定的变化。

根据药物学和药理学的研究,白芍附子的配伍比例需要根据药物的活性成分来确定。

白芍的主要活性成分是白芍苷,具有养血活血的作用;附子的主要活性成分是短过附子碱,具有祛寒散寒的作用。

因此,白芍附子的配伍比例应该考虑两种药材的功效和作用机制。

根据近年来的药物学研究结果,白芍附子的最佳配伍比例应该是白芍:附子=2:1。

也就是说,每10克白芍搭配5克附子,这样的比例可以发挥最好的药效。

这个比例考虑了两种药材的活性成分和功效,既能滋补养血,又能祛寒散寒。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病症和个体体质可能会有不同的适应症和用量,所以在具体使用时还需要根据临床情况来确定剂量。

中医药理论中还强调了药物的配伍宜忌原则。

在白芍附子的配伍中,应避免与大黄、乌头等药物同时使用,因为这些药物与附子有相同或类似的药理作用,可能会加剧药物的毒性。

配伍时还应考虑药物的相克和相顾性,避免药效的抵消或相互干扰。

总结起来,白芍附子的最佳配伍比例是白芍:附子=2:1,每10克白芍搭配5克附子。

这个比例可以发挥白芍和附子的最佳药效,养血活血、祛寒散寒。

但是在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病症和体质来确定剂量,并遵循中医药理论中的配伍宜忌原则。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的结论来自于传统经验和近年来的研究结果,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和研究支持。

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李可【1933---】老中医,当代著名的火神派特色医家,以擅长应用大剂量附子而著称,崇尚火神派扶阳理念,精研郑钦安阳主阴从之理,重剂应用以附子为主的方剂治疗奇难杂症,疗效卓著,受到当代众多临床医家的研究与学习。

继【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杂病经验专辑】出版之后,又有门人弟子整理出版了【跟师李可抄方记。

肿瘤篇】,【李可学术经验学步实录】等,现就其应用附子的经验整理归纳如下。

1 ,附子的剂量探讨。

近代由于受教科书的影响,附子的用量一般在10克左右,而且还注明要先煎,这样的方法已经成了当代应用附子的定律,李可认为;为什麽中医救治心衰垂危重症乃生死参半?细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历代医家用伤寒方,剂量过轻,主药附子,仅10克左右。

二是考【伤寒论】四逆汤原方,用生附子1枚,按考古已有定论的汉代度量衡折算,附子1枚,约合今之2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为制附子两倍以上,则【伤寒论】原方剂量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克,而历代及近代用四逆汤仅为原方剂量的1/10---1/6。

如现代教科书四逆汤剂量常为制附子6---10克【先煎】,干姜10克,炙甘草6克。

像这样轻的剂量,李可认为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

李可老中医为了探索附子的用量,历经9年时间,在临床上一步一步地进行摸索,1961年7月,曾治1例60岁垂死老妇,患者四肢冰冷,测不到血压,摸不到脉搏,仅心口微温,呼吸、心跳未停,遂破格重用制附子150克,于四逆加人参汤中,武火急煎,随煎随喂,1小时后终于起死回生。

由此之后,李可认为,凡用经方治大症,一是要辨证得当,见机即投,不可犹豫,二是要掌握经方的基础有效剂量,一次用足,大剂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解救危亡。

经数十年的临床考究,李可以经方原方折量为准【即按张仲景伤寒论中论述的剂量】,此点又为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所证实,即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克。

不仅是先期上海柯雪帆教授已有专著论述,并经临床验证,合乎实际情况。

附子用法略述

附子用法略述

附子用法略述附子,又称毒参、百药之首,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附子自古以来就被广泛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除湿、安神定志等功效。

在使用附子时需要严格遵循医嘱,确保安全有效。

下面将就附子的用法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药材性味与功效附子性味辛温、咸微寒,归心、脾、腎經。

其有效成分为季鹉碱等,具有温中散寒、散寒止痛、镇静安神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寒湿痹痛、虚寒腹痛、心悸失眠等症状。

在临床上,附子多用于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治风寒湿痹、治虚寒腹痛、麻痹厥冷等症。

二、附子的用法1. 散剂:附子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中药煎剂和颗粒剂中。

可以单独入剂,也可以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如大黄、干姜等。

2. 煎汤:在临床应用中,附子多用于煎汤服用,常与桂枝、干姜、甘草等药物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3. 配伍用药:在中医治疗中,附子与其他中药常常配伍使用,如附子与大黄、干姜合用,可用于治疗寒湿痹痛;与桂枝、干姜合用,可治疗寒痹厥冷等。

4. 炮制:附子在使用前需要经过炮制加工,一般包括生炮和制炮两种,以达到药性增强的目的。

一般不建议患者自行炮制附子,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使用注意事项1. 受孕期妇女忌用:附子属于大寒之品,孕妇和受孕期妇女忌用。

2. 心脏病患者慎用:附子具有强壮心脏的作用,但对于存在心律失常或者心脏病等情况的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不宜长期服用:附子属于辛温寒药,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导致中毒。

在使用附子时,建议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用药。

4. 注意个体差异:个体差异导致有些人对附子过敏,极少数人服用后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皮肤发痒等症状。

四、临床应用1. 治疗风寒湿痹:附子可以温阳散寒、祛风除湿,常用于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麻木等症状。

2. 虚寒腹痛:附子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虚寒腹痛、泄泻等症状。

3. 心悸失眠:附子可以镇静安神,用于治疗因情志不畅、失眠多梦、健忘失眠等症状。

附子与半夏配伍禁忌的研究与思考

附子与半夏配伍禁忌的研究与思考

后 对 双 酯 型 生物碱 水 解 的抑 制 作 用不 同 ,法 半 夏减 毒 作 用 最 强 。 因此 ,附子 半 夏 配伍 使 用时 ,除 强 调 适应 证 外 。应 注意 确认
两 药的 炮制 情 况 ,并 先 煎 附子 以减 毒 。 关于 病理 状 态下 附子 与 半夏 配 伍 应 用合 理性 的 实验 研 究是进 一 步 的研 究方 向 。
行梳理归 纳 ,结 合本 院应用 情况 ,评述 如下 。
低 毒 性后 。附 子 与半 夏 配 伍 可散 脏 腑 经 络 、肌 表 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临床应 用
下 的痰 饮 ,有散 阴寒 、温脾 肾 、化水 湿 、消痰饮 之 功 。
1.1 文献报 道 附子 、半夏 相伍 ,最 早见 于 《金 匮要 2 实 验 研 究
的作用 。例 如 附子配伍 半夏 治疗顽 痹证 属 阳虚 寒湿 、 特定 的病理 状 态有 保 护作 用 罔。现 代 急性 毒 性 试 验
痰 浊瘀 阻型 患者 .效 果显 著『l1。临床 上应用 赤丸 (方 中 发 现 ,生 附 子 与 生 半 夏 配 伍 后 ,小 鼠心 、肝 、肾质 量
含 半夏 与乌 头 )治 疗血 管 闭塞性 脉管 炎和冠 心病 、心 及 指数 明显 改 变 .影 响 肝 肾功 能 ,小 鼠死 亡 数 量 较
略》,其 所列 附子 粳米 汤乃 张仲 景为 治疗寒 邪 内阻 、 2.1 药理毒 理 学研 究 附子 与半 夏 配 伍 可 改 善 缺
阴寒湿 浊上犯 证 而设 。在 临床实 践 中 ,附子 、半 夏配 血再 灌 注 大 鼠 心功 能 ,减 少 心 肌 梗 死 面 积 ,改 善 心
伍 使用 后并未 发 生 明显 毒 副反应 。反 而有 相辅 相成 肌线 粒体 超 微 结构 ,对 于心 肌缺 血 再 灌 注损 伤 这 种

39附子配龙胆草——附子配伍汇粹

39附子配龙胆草——附子配伍汇粹

39附子配龙胆草——附子配伍汇粹介绍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药物组合。

附子为中药材中的名贵药物之一,具有温阳散寒、温通经脉等功效;而龙胆草则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通便等作用。

两者的联合使用可以互补优势、相辅相成,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

本文将详细探讨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原理、应用以及注意事项。

一、配伍原理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温通寒凉:附子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通过温热的性质来调节体内的寒凉症状。

龙胆草则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清除体内的湿热病邪。

两者搭配使用,可以共同发挥温通寒凉的效果,达到平衡体内阴阳的目的。

2. 利胆通便:龙胆草具有利胆通便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系统排除毒素和废物。

而附子则可以增强龙胆草的利胆作用,提高胆汁分泌,促进肠道蠕动,从而达到通便的效果。

3. 协同作用: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还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增强彼此的药效。

两者联合使用可以加强镇痛、抗炎、抗菌等药理作用,使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二、应用领域附子配伍龙胆草的组方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消化系统疾病:附子配伍龙胆草常用于治疗胃寒、脾虚、脾胃气滞等病症。

其温阳散寒、利胆通便的功效,可以改善消化不良、胃脘冷痛、腹胀泄泻等症状,并调节消化系统功能。

2. 中风偏瘫:中风偏瘫是中医中常见的病症之一,附子配伍龙胆草可以通过温通经脉、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帮助恢复中风偏瘫患者的肌肉功能,缓解肢体肌肉痉挛等症状。

3. 神经系统疾病:附子配伍龙胆草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通过温通寒凉的作用,可以缓解神经痛、头痛等症状,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三、注意事项使用附子配伍龙胆草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用量控制:附子为剧毒药物,使用时必须注意用量控制。

剂量过大可能会引起中毒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在使用前一定要先咨询专业医师,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2. 禁忌症患者慎用:附子配伍龙胆草的组方在某些禁忌症患者中慎用,如孕妇、儿童、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

试述《金匮要略》中附子的配伍应用

试述《金匮要略》中附子的配伍应用

【 关键词 】
《 金匮要略》 附子 ;张仲景 ;配伍应用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7— 57 (02 0 — 06 O 0 81 21) 4 01一 1 0
【 中图分 类号】R 2. 223
张仲景在 《 匮要 略》 一书 中 ,既重视单 味药 物的 主 金 治功能 ,更注意药 物经 过配伍 组合后 的协 同作 用。现对 书 中附子配伍后的功效 ,试述如下 。 1 附子配 合干姜。增 强回阳救逆 之力 治疗虚寒呕 吐而 阴盛格 阳之 证 ,如 《 呕吐哕下 利病脉 证治第十七》 1 条云 :“ 而脉弱 ,小便 复利 ,身有 微热 , 4 呕
气, 驱散寒邪 的 目的。如 《 鉴》 日 : “ 金 心痛徼 背 ,背 痛 微心 ,是 连连 痛而不休 ,则 为阴寒邪甚 ,浸浸 乎阳光欲 息 ,
非薤 白白酒 之所 能治也 ,故 以乌头 赤石 脂丸 主之 。方 中乌 附椒 姜 ,一派 大辛大热 ,别无他顾 ,峻逐 阴邪而 已。 ” 5 附子配合粳米 ,可 以温中除湿 。降逆止痛 治疗 脾 胃虚寒 、水湿 内停 的腹 满痛 ,如 《 满寒疝 宿 腹
食病 脉证 治第 十》 1 0条云 : “ 中寒 气 ,雷 鸣切痛 , 胁 腹 胸 逆满 ,呕吐 ,附子粳米汤主之 。 由于脾 胃阳虚 ,不 能运化 ” 水湿 ,所 以雷鸣切 痛 ,寒 气 上逆 ,则 胸 满胁 痛 ,呕 吐。治 以附子粳 米汤散寒 降逆 ,温 中止痛 。方 中附子温 中散寒 以 止腹 痛 ,半夏 化湿 降逆 以止呕 吐 ,粳米 、甘草 、大枣扶 益 脾 胃以缓急迫 。
方 中重用 炮 附子 温里 祛寒 、通 阳止 痛 ;薏 苡 仁 除湿 宣痹 ,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附子减毒配伍研究的新思考

附子减毒配伍研究的新思考
维普资讯
第3 O卷 第 2期 2 0 年 4月 08
宜 春学 院学报
J u a f e u olg o r lo h n C l e n Yi e
Vo. 1 30, No. 2
Ap . 0 8 r2 0
附 子 减 毒 配 伍 研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30 【0 8 2— 00-0 9 6 1 8 X 2 0 )0 0 1 2 附子为毛茛科 多年生 草本 植 物乌 头子根 的加工 品 ,首
防 己能够降低附子 中乌头碱 的溶 出。 ,附子 甘草配伍 后总 。 乌头碱溶出升高 j 。这些 研究都 能从 一 个侧 面反映 了配
这些 配伍 ,如果 只从 乌头类 生物碱 的溶 出研究 ,则 不能科
其是双酯二萜类生物碱 ,如乌头碱 、新乌头
碱 、次乌头碱等 )的毒 性很 大 ( 口服双 酯类 生物 碱 3

学地解释其 减毒机 理。而配伍 对于 乌头类 生物碱 的药物 代 谢动力学的影响 尚无文献 报道 ,这 对于 附子配伍 减毒 的机 理也具有很重要 的意义 ,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 22 2 综合讨论附子配伍减毒的机制 目前对 于附子配伍 .. 减毒机制 的研究 和讨论 ,通 常只是 局 限于乌头 类生物 碱 的 溶 出,而这只是 物质基 础 ,而应该 将配 伍对 物质基 础的影
1 1 附子减毒配伍 中医理论 的研 究 . 附子减毒配 伍 最 初 是从 中 医 理 论 上 提 出 来 的 ,附子
“ 有毒” 或 “ 大毒 ” ,从 中医上讲 主要有 两个方 面 的含 义 :

指附子辛热燥 烈之偏 性 ,二 指其峻 猛毒烈 ,使用不 当可
只从生物碱 的溶 出变化 就不 能解释 ,因为乌 头类生物 碱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相反配伍: • 关于附子反半夏、瓜蒌、贝母、
白及、白蔹之说,未见于《神农本草 经》,至《本草经集注》在乌头条后始 有记载,但未言附子,附子与乌头同为 一植物之块根,故相沿附子亦反上述诸 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 版),规定为附子不宜与半夏、瓜蒌、 贝母、白及同用(疑脱漏白蔹)。
关于附子配伍讨论
1.相须为用:附子配干姜治疗亡阳证, 干姜能够增强附子的回阳救逆的作用; 2.相杀为用:姜、甘草对许多中药有 解毒的作用,在四逆汤中,附子配干姜甘 草,取干姜、甘草降低附子的毒性的作用, 此为七情当中的相杀配伍;
• 3.相使为用: • (1)用于气虚欲脱,每与人参相使为用, 附子可助人参大补元气; • (2)用于脾胃气虚,寒湿内盛:则每与白 术相使为用,如张元素 所言:“附子以白术 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 • (3)用于阴虚证:每与生地黄相使为用, 用大量生地黄时,配少量附子,可防生地黄之 腻滞之性,又可取“阴得阳升而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