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配伍药对详解
附子不同配伍的不同药效(二)

附子不同配伍的不同药效(二)本资料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患者自行用药的参考!十四、附子配茯苓附子辛甘大热,补火助阳,温肾散寒止痛;茯苓甘淡而平,健脾利水渗湿。
二药配伍,温肾健脾利水,温阳散寒,除湿止痛。
茯苓得附子则补火生土,使水有所归;附子得茯苓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
主要用于: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四肢浮肿,小便不利,恶寒脉沉,或腹痛下痢。
2、阳虚寒湿内侵,气血凝滞而见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脉微而沉之证。
十五、附子配白术附子温肾暖脾,散寒除湿,补火生土。
白术补益脾气,温运脾土,燥湿利水。
二药配伍,有温阳散寒,健脾除湿,利水,通经络之功,并有脾肾兼治之作用。
张元素:“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湿药少加之引经。
”主要用于:脾肾阳虚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眩晕、便血及风湿关节痹痛等证。
(注:术、附并用,若用于除痹,附子量宜大;若用于温阳,利水止泻,白术用量宜大。
)十六、附子配甘草附子辛甘大热,能回阳救逆,其性峻烈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驱散寒湿之邪。
甘草甘平,具甘缓之性,与峻药配合能起缓和作用;有补中益气之功,与温热药相配,能增强温补功能;有解毒功能,能减轻附子的毒性。
二药配伍,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且甘草有补土伏火之功。
实验证明甘草与熟附子一起煎煮使后者的毒性大为降低。
《景岳全书66;本草正》:“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性毒,得甘草而后解;附子之性走,得甘草而后益心脾;附子之性散,得甘草而后调营卫。
”《汤液本草》:“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
”主要用于:1、风湿痹证,骨节疼痛,不得曲伸。
2、四肢厥逆,神疲欲寐。
十七、附子配当归附子温阳散寒止痛,纯阳无阴之品。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二药一散寒一补血,一温经一调经,一强阳一滋阴,互补为用,具阴阳兼顾、刚柔互济之妙义,当归滋润可制附子温燥,并引附子入血分,则温运之力更宏,附子温通可助当归活血通经。
附子常用配伍

附子常用配伍附子,又称乌头、附子、乌参、僵蚕,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
附子有很多功效,如温阳散寒、祛风通络、麻醉止痛等。
为了发挥附子的最佳效果,常常需要与其他中药进行配伍使用。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附子常用的配伍。
一、附子配伍人参、黄芪附子配伍人参、黄芪,可以起到温补气血、益气健脾、调和阴阳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人参、黄芪益气健脾的功效相辅相成,能够增强体内阳气的活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二、附子配伍巴戟天、枸杞子附子配伍巴戟天、枸杞子,可以起到温阳补肾、滋养肝肾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巴戟天、枸杞子滋养肝肾的功效相得益彰,能够改善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症状。
三、附子配伍当归、川芎附子配伍当归、川芎,可以起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当归、川芎活血化瘀的功效相辅相成,能够改善寒凝血瘀引起的疼痛、瘀斑等症状。
四、附子配伍甘草、生姜附子配伍甘草、生姜,可以起到温胃散寒、理气和中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甘草、生姜理气和中的功效相得益彰,能够改善胃寒引起的胃脘冷痛、腹胀等症状。
五、附子配伍炙甘草、炙姜附子配伍炙甘草、炙姜,可以起到温中散寒、祛寒止痛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炙甘草、炙姜温中散寒的功效相辅相成,能够改善寒凝引起的疼痛、寒痹等症状。
六、附子配伍桂枝、陈皮附子配伍桂枝、陈皮,可以起到温阳发汗、理气化湿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桂枝、陈皮发汗化湿的功效相得益彰,能够改善寒湿困阻引起的头痛、胀闷等症状。
以上是附子常用的一些配伍,不同的配伍可以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附子具有强烈的毒性,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且用量要控制得当,以免出现中毒的情况。
同时,孕妇、哺乳期妇女、心脏病患者等禁忌使用附子。
在使用附子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使用,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和中毒的情况。
附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通络、麻醉止痛等功效。
通过合理的配伍,可以发挥附子的最佳效果。
附子的配伍应用

附子的配伍应用
1. 附子甘草汤:主要用于治疗寒证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2. 附子泻心汤:主要用于治疗心悸、失眠、健忘等心脾不交的证候。
3. 附子理中丸:主要用于治疗胃脘疼痛、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4. 附子细辛汤: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鼻塞、咳嗽等症状。
5. 附子甘遂丸:主要用于治疗便秘,尤其是因寒湿引起的便秘症。
6. 附子玄参丸:主要用于治疗高热、心烦、口渴、汗多等症状。
7. 附子牡蛎汤:主要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
8. 附子术汤:主要用于治疗体虚乏力、身体疲劳等症状。
39附子配龙胆草——附子配伍汇粹

39附子配龙胆草——附子配伍汇粹介绍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药物组合。
附子为中药材中的名贵药物之一,具有温阳散寒、温通经脉等功效;而龙胆草则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通便等作用。
两者的联合使用可以互补优势、相辅相成,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
本文将详细探讨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原理、应用以及注意事项。
一、配伍原理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温通寒凉:附子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通过温热的性质来调节体内的寒凉症状。
龙胆草则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清除体内的湿热病邪。
两者搭配使用,可以共同发挥温通寒凉的效果,达到平衡体内阴阳的目的。
2. 利胆通便:龙胆草具有利胆通便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系统排除毒素和废物。
而附子则可以增强龙胆草的利胆作用,提高胆汁分泌,促进肠道蠕动,从而达到通便的效果。
3. 协同作用: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还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增强彼此的药效。
两者联合使用可以加强镇痛、抗炎、抗菌等药理作用,使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二、应用领域附子配伍龙胆草的组方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消化系统疾病:附子配伍龙胆草常用于治疗胃寒、脾虚、脾胃气滞等病症。
其温阳散寒、利胆通便的功效,可以改善消化不良、胃脘冷痛、腹胀泄泻等症状,并调节消化系统功能。
2. 中风偏瘫:中风偏瘫是中医中常见的病症之一,附子配伍龙胆草可以通过温通经脉、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帮助恢复中风偏瘫患者的肌肉功能,缓解肢体肌肉痉挛等症状。
3. 神经系统疾病:附子配伍龙胆草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通过温通寒凉的作用,可以缓解神经痛、头痛等症状,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三、注意事项使用附子配伍龙胆草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用量控制:附子为剧毒药物,使用时必须注意用量控制。
剂量过大可能会引起中毒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在使用前一定要先咨询专业医师,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2. 禁忌症患者慎用:附子配伍龙胆草的组方在某些禁忌症患者中慎用,如孕妇、儿童、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五)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五)(十四)于凯成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5~20g,常用以下配伍:——配桂枝、白术、大腹皮、葶苈子,治心衰水肿。
——配麻黄、桂枝、细辛、淫羊藿,治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配人参,治休克。
于氏认为,本品有毒,内服须经炮制,且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十五)马连珍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10~20g,常用以下配伍:——配人参,即参附汤,治充血性心力衰竭。
——配桂枝,治阳虚血瘀型胸痹。
——配白术,治心脾阳虚证。
——配黄芪,治心衰,有补气固表之力。
——配桑白皮、葶苈子,治心衰喘咳。
——配大黄,治心衰,可降气通大肠。
——配水蛭,治心脏病,可逐瘀止痛。
马氏认为,附子之功在于温五脏之阳,其性辛热燥烈。
一般用10g,先煎,根据病情可用至18~20g。
(十六)王乐善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3~10g,常用以下配伍:——配干姜、炙甘草,治四肢厥逆。
——配人参、白术、炮姜,治中寒呕痢腹痛。
——配甘草、白术、桂枝,治风湿痹证,关节疼痛。
(十七)石景亮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5~30g,常用以下配伍:——配大枣、沉香、炙甘草、太子参、麦冬、枸杞子,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配茯苓、刘寄奴、白术、白芍、淫羊藿、生姜、仙茅、陈皮、生黄芪、地龙、益母草、玉米须,治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
——配红参、干姜、大枣,治阳虚大汗、休克虚脱。
石氏认为,附子用量30g以上者,需先煎2小时,以减轻其毒性。
(十八)朱良春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3~6~30g,常用以下配伍:——配人参、麦冬,治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配党参、炮姜、白术,治脾阳虚之久泻。
——配桂枝、细辛,治风寒湿痹。
——配桃仁、红花、败酱草,治慢性肾炎。
——配黄芪、金刚骨,治慢性肾炎。
朱氏认为,大剂量使用附子,煎时宜加生姜三五片,或再加蜂蜜一匙,以防中毒,也可将附子先煎半小时。
试述《金匮要略》中附子的配伍应用

【 关键词 】
《 金匮要略》 附子 ;张仲景 ;配伍应用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7— 57 (02 0 — 06 O 0 81 21) 4 01一 1 0
【 中图分 类号】R 2. 223
张仲景在 《 匮要 略》 一书 中 ,既重视单 味药 物的 主 金 治功能 ,更注意药 物经 过配伍 组合后 的协 同作 用。现对 书 中附子配伍后的功效 ,试述如下 。 1 附子配 合干姜。增 强回阳救逆 之力 治疗虚寒呕 吐而 阴盛格 阳之 证 ,如 《 呕吐哕下 利病脉 证治第十七》 1 条云 :“ 而脉弱 ,小便 复利 ,身有 微热 , 4 呕
气, 驱散寒邪 的 目的。如 《 鉴》 日 : “ 金 心痛徼 背 ,背 痛 微心 ,是 连连 痛而不休 ,则 为阴寒邪甚 ,浸浸 乎阳光欲 息 ,
非薤 白白酒 之所 能治也 ,故 以乌头 赤石 脂丸 主之 。方 中乌 附椒 姜 ,一派 大辛大热 ,别无他顾 ,峻逐 阴邪而 已。 ” 5 附子配合粳米 ,可 以温中除湿 。降逆止痛 治疗 脾 胃虚寒 、水湿 内停 的腹 满痛 ,如 《 满寒疝 宿 腹
食病 脉证 治第 十》 1 0条云 : “ 中寒 气 ,雷 鸣切痛 , 胁 腹 胸 逆满 ,呕吐 ,附子粳米汤主之 。 由于脾 胃阳虚 ,不 能运化 ” 水湿 ,所 以雷鸣切 痛 ,寒 气 上逆 ,则 胸 满胁 痛 ,呕 吐。治 以附子粳 米汤散寒 降逆 ,温 中止痛 。方 中附子温 中散寒 以 止腹 痛 ,半夏 化湿 降逆 以止呕 吐 ,粳米 、甘草 、大枣扶 益 脾 胃以缓急迫 。
方 中重用 炮 附子 温里 祛寒 、通 阳止 痛 ;薏 苡 仁 除湿 宣痹 ,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
附子配伍与简易方

附子配伍与简易方附子是强壮剂,也是增效剂。
附子除与干姜(姜附汤),人参(参附汤),黄芪(芪附汤),白术(术附汤),丁香(丁附汤),米仁(米附汤)等组成二味方外。
还常与干姜、甘草配伍(四逆汤)以解附子之毒,也与麻黄,肉桂,生姜,细辛,仙灵脾,葱白,当归,茯苓,杏仁等配伍外,还与大黄,石膏,黄连,龙胆草,栀子,知母,生地,西洋参,白芍,羚羊角等寒药配伍以消除附子的不良药性,具有温凉并用之妙。
1、参附汤:人参,附子,救脱回阳。
参附汤是救急方,补气回阳效力强。
正气大亏阳暴脱,喘汗肢冷急煎尝。
2、芪附汤:黄芪、附子,治盗汗。
3、术附汤:白术、附子,散寒去湿止痛。
4、姜附汤(伤寒论方):干姜、附子。
主治泻痢,脉微,胸背痛。
5、丁附散:丁香、附子,治反胃呕逆。
6、米仁附子散(伤寒论方):米仁、附子,治胸痹痛剧。
7、四逆汤(伤寒论方。
通脉四逆汤,干姜倍之):附子、干姜、甘草。
回阳救逆:四逆汤(用)附草姜,大汗亡阳四肢冷。
吐痢腹痛口不渴,救逆回阳赖此汤。
8、白通汤:附子、干姜、葱白。
9、近效术附汤(白术附子汤,伤寒论方):白术、附子、甘草。
10、麻附甘草汤(伤寒论方):麻黄、附子、甘草。
11、芍附甘草汤(伤寒论方):芍药、附子、甘草。
12、麻附细辛汤(伤寒论方):麻黄、附子、细辛。
13、大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方):大黄、附子、细辛,温经散寒通便止痛。
14、三仙丹(长寿丸):川乌一份、苍术二份、茴香三份。
15、米附败酱散:米仁、附子、败酱。
治肠痈疮痈。
16、附子泻心汤(伤寒论方):附子、大黄、黄连、黄芩。
17、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桂枝、白术。
治风湿骨痛。
18、桂附汤:桂枝、附子、干姜、大枣、甘草。
19、白术附子汤:白术、附子、干姜、大枣、甘草。
20、四味回阳饮:人参、附子、干姜、甘草。
治虚脱。
21、四维散:人参、附子、干姜、甘草、乌梅。
22、茯苓四逆汤:人参、附子、干姜、甘草、茯苓。
23、乌头汤:制川乌、芍药、黄芪、甘草、麻黄,散寒去湿,止痛补气血。
附子配伍方法

附子配伍方法附子这玩意儿,那可是中药里的一味猛药啊!它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绝世高手,功力深厚,但要是用不好,也可能会伤人于无形呢。
要想让附子乖乖听话,发挥出它最大的功效,就得知道怎么跟其他药材配伍,这可是一门大学问。
咱先说附子和干姜的搭配吧。
这俩就像是一对好兄弟,相互扶持,干姜能帮附子暖身,让附子的热性更好地发挥出来,去温暖身体那些寒冷的角落。
就好比冬天里的一把火,能把寒冷驱散得无影无踪。
还有附子和肉桂的组合,那也是相当厉害的。
肉桂就像是给附子加了一把力,让附子的药性更能深入,就像一支精锐部队,能攻克那些顽固的病症。
想象一下,身体里的寒气就像敌人的碉堡,附子和肉桂一起发力,就能把这些碉堡一个个攻克掉。
再说说附子和人参。
这俩的搭配就像是将军和军师,人参能给身体补充元气,让身体有足够的力量去承受附子的热性。
不然附子这猛劲上来,身体要是没点底子,还真扛不住呢。
当然啦,附子的配伍可不止这些。
就像做饭一样,不同的食材搭配能做出不同的美味,附子和不同的药材搭配也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但这可不是随便乱配的,得根据病情、体质等来仔细斟酌。
要是配错了,那可就麻烦啦!在使用附子配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剂量啊!可不能一下子用太多,那可就像火上浇油,会出问题的。
就像开车一样,油门踩得太猛,车子可就失控啦。
而且要找专业的医生来指导,他们就像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能带着我们在健康的道路上稳稳地行驶。
还有啊,使用附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炮制。
炮制就像是给附子这个高手穿上一件合适的衣服,让它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也能减少一些副作用。
就像给宝剑开刃一样,开得好才能锋利无比,又不会伤了自己。
总之呢,附子的配伍方法是很有讲究的,我们可不能马虎。
要认真对待每一味药材,让它们在我们的身体里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帮我们赶走疾病,迎来健康。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啊,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配伍药对详解
导读:附子味辛、甘,大热。
主入心、肾、脾经。
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
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
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
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
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
”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历代善用附子之医家举不胜数,近代更有以附子为名者如祝附子(祝味菊)、吴附子(吴佩衡)、李附子(李彦师)、附子先生(傅梦商)等,他们十分推崇附子的卓越疗效,并善用附子而充分发挥附子的功用,以此博得医林佳名。
然则,附子性大热,力峻猛,有大毒,临床应用顾忌重重,加之附子中毒屡见不鲜,故有“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者。
故恽铁樵曾说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
之所以会出现附子中毒的情况,除认证欠准、剂量失宜、煎煮不当、服法欠妥、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等之外,配伍不当也属常见。
故本文拟对历代著名医家运用附子之经验中关于附子的配伍方面进行收集整理,为充分发挥附子之独特疗效,提高医疗质量添一绵薄之力。
一、附子配干姜
附子长于回阳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
干姜具有回阳通脉之功,守而不走,温中回阳。
二药配伍,相须并用,干姜能增强附子回阳救逆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附子无姜不热”。
且附子有毒,配伍干姜后,干姜能减低附子毒性,附子配干姜有增效减毒之功。
故附子用于亡阳证,常与干姜配伍。
附子配干姜被称为“仲景附子配伍法”,仲景四逆汤即姜、附、草同用,以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附子配干姜尚有温肾暖脾,散寒止痛之功,如赤石脂丸、乌梅丸虽用姜附,却旨在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
1、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等亡阳证。
2、治脾肾阳虚之慢性腹泻,如《附子配伍治六顽疾》治张男患慢性泄泻3年,日行大便3~4次,便后小腹冷痛,必以热毛巾温敷,其痛方缓,舌胖苔白腻,脉沉细。
大便常规正常。
用附子6g,干姜10g,党参15g,炒白芍15g,乌梅6g,苍术10g,随证加减,调治20多剂而获效。
二、附子配肉桂
二药均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但附子性烈,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肉桂性缓,长于暖下焦而温肾阳,并引火归元以摄无根之火,行气通滞。
相须为用则温肾助阳,引火归元,温经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
下焦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之腰膝酸软,形寒足冷,阳痿,尿频,睾丸冰冷,肢体厥逆,浮肿喘满等症。
三、附子与桂枝
附子温肾阳,通行十二经,逐寒祛湿止痛,通利关节,可祛深伏之寒湿。
桂枝温经散寒,横通肢节,可解肌散表浅风寒。
二药合用,相得益彰,温通心肾阳气,散寒通经止痛功效益增。
主要用于:
1、阳虚外感风寒湿邪的畏冷,四肢疼痛等症(附大于桂)。
2、心阳虚之心悸汗出、漏汗、甚则心力不支,脉细弱或结代(桂大于附)。
陈妙峰用二药又配党参、黄芪、麦冬、丹参、炙甘草治疗阳虚型心律失常,认为附子强心,增加心肌供血,使窦房结功能兴奋性增强,改善传导功能,对缓慢型或快速型心律失常均可随证选用10—30—45克。
张伯叟经验治疗心痹(冠心病、心绞痛),温阳通阳善用附子、桂枝,特别是附子一味,既能温阳又能通阳,尤于桂枝。
四、附子配乌头
附子性大热有毒,能散寒燥湿,除痹温中,通阳止痛。
乌头性温有大毒,辛散温通,能搜风除湿,逐寒开痹,破积散结;二药合用散寒袪湿功倍,除痹止痛效灵。
主要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苦痛;寒邪所干之胸痹、脘腹疼痛。
(一般不建议运用)
五、附子配细辛
附子温里扶阳,散寒滞通经脉。
细辛外散风寒,内祛阴凝,温通肾气,开通诸窍。
二药合用,温通宣散,彻表入膀胱经,彻里入肾经,相得益彰,共奏温阳散寒凝,蠲痰饮,暖胞宫之功。
二药表里兼顾,阳复表解,在内之寒附子温之细辛助之,在外之寒细辛疏之附子辅之,加强温阳解表、散寒止痛功效,为止痛要对。
《本草汇言》:“细辛,佐姜、桂能驱脏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
……”李杲:“细辛,治邪在里之表,故仲景少阴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也。
”
主要用于:
1、阳虚感冒,形寒肢冷,头身疼痛,骨节疼痛之症。
2、风湿关节疼痛难忍,屈伸不利之证。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阳虚寒凝者。
但有观察认为细辛有诱发心房纤颤之可能,故对有心房纤颤倾向者应慎用。
4、阳虚寒凝水饮咳喘,用为要药。
龚志贤自拟扶肾蠲饮汤,用附子30克、细辛6克、干姜12克、桂枝12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
方中取附子温阳化饮,细辛散寒蠲饮之功,而有较好疗效。
5、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寒凝胞宫之痛经、闭经、不孕。
如朱久之用治子宫寒凝不孕可获得温阳暖宫散寒凝种子之效验。
六、附子配花椒
附子、花椒同为辛热之品,有温里散寒之功。
附子善入肾经而温阳气,温肾助脾,散寒止痛之力较峻。
花椒善走中焦而散寒邪,温中止痛,暖脾止泻作用较强,二药并用,脾肾同治,相辅相助,通阳散寒,温中止痛之力极强。
主要用于:
1.中焦虚寒之胃脘冷痛,泛吐清水。
2.寒邪直中之胃痛暴作。
七、附子配半夏
附子大辛大热,补命火回阳救逆,温中土散寒消阴,祛风胜湿,温经止痛,通行十二经脉,上下表里,无所不到;而半夏辛温,豁痰逐饮,消痞散结,降浊止呕,降气平喘。
二药配伍,散脏腑、经络、表里、上下的痰饮停滞,使阴寒得散,脾肾得温,水湿得化,痰饮得消,则阳虚痰浊痞呕诸症自除。
主要用于:
身冷畏寒,痰涎壅盛,脉沉迟弦紧或虚而无力等。
吴佩衡常用四逆汤合二陈汤加麻黄、细辛治一切肺部痰饮阴证,如新老咳嗽、哮喘,咳痰清稀,白痰涎沫多者,表证显著者用小青龙汤加附子,皆用附子配半夏。
注:“本草名言十八反”明言半夏反乌头,而川乌、附子同出一物,理应半夏亦反附子了。
清66;张璐《本草逢原》如是说,近代名医张锡纯亦称“附子乌头天雄皆反半夏”。
近代习惯用法及当今教材,多认为半夏附子相反而不能配伍应用。
然而,半夏附子配用历有记载。
如《金匮》附子粳米汤,《扁鹊心书》附子半夏广皮生姜汤,《传言适用方》太一丹,《千金方》半夏汤、附子五积散,《证治准绳》小半夏汤,《张氏医通》附子散。
据陈馥馨氏统
计,在《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组对的共411方,以半夏配附子方数最多,达163方,可见其配伍应用的普遍性。
半夏反附子,毕竟是前人教训的总结,出现了毒性,可能指生品鲜品,毒性过大;或炮制不得法,毒性残留;或用量过大,毒性增加;或冷水煎药,时间过短;或药后饮酒,温浴;或季节环境温度过高,使中毒因素增加;抑或个体差异,对二种药物有不良反应等等。
所以使用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不可不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