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派主要药方

合集下载

常用扶阳方药举隅

常用扶阳方药举隅

常用扶阳方药举隅常用扶阳方药举隅郑钦安用药讲究精纯不杂,用于扶阳之品主要是附子、干姜、生姜、炮姜、肉桂、桂枝、吴茱萸等,辅助用药主要有甘草、砂仁、半夏、丁香、茯苓等。

药味颇精,所谓“隨拈二三味,皆是妙法奇方也”。

其中,“补坎阳之药,以附子为主”,自是首选药物。

干姜用为补脾阳主药。

桂枝用为补心肺阳气主药。

肉桂用以补下焦阳气,兼善气化,小便不利者多用之。

如“前后二便不利,三五日亦不觉胀,腹痛,舌青滑,不思饮食者,……此下焦之阳虚,而不能化下焦之阴也。

方用四逆汤加安桂”(《医理真传·卷二》)。

吴茱萸用为厥阴主葯。

如“病后两乳怱肿如盘,皮色如常,微痛,身重喜臥,不思一切饮食者,……此阴盛而元气发于肝胃也。

乳头属肝,乳盘属胃,故决之在肝胃也。

此病当与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医理真传·卷二》)。

凡见气机上逆者,多加砂仁、吴茱萸、半夏、丁香等,如:“反胃者,……有因胃阳不足, 中寒顿起,蔽其下行之机者,法宜温中降逆,如理中加吴茱萸、半夏之类是也”(《医理真传·卷四》)。

总体而言,其所用各方,无论经方及时方,都是药味少而分量较重,精纯不杂,不乱堆砌药物,不似一般所谓“包打围攻”之芜杂,每方用药多在三五味、七八味之间,颇有经方法度,达到他所称“法活圆通,理精艺熟,头头是道,隨拈二三味,皆是妙法奇方”的精纯地步,此亦郑氏用药的一大特点,值得学习。

关于用方,郑钦安提倡“经方、时方俱无拘执”,但作为一个伤寒学家,他确实偏重经方、善用经方,有道是“知其妙者,以四逆汤、白通汤,理中、建中诸方,治一切阳虚症候,决不有差。

……有当轻清以扶阳者,大小建中之类是也。

有当温养以扶阳者,甘草干姜汤、理中汤之类是也。

有当辛温辛热以扶阳者,四逆汤、白通汤之类是也。

此皆治阳虚之要诀也”(《医理真传·卷四》)。

因为经方已广为人知,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由于四逆汤为其最常用方,视为“补火种之第一方”,故将郑氏对此方的论述予以简介。

经方扶阳九法(一气用药)

经方扶阳九法(一气用药)

经方扶阳九法(一气用药)经方扶阳九法,用法如下:1.温阳法:是指温扶阳气的方法。

代表方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等。

四逆汤《伤寒论》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通脉四逆汤《伤寒论》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呕者,加生姜二两。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病皆于方相应者,乃服之。

白通汤《伤寒论》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2.温中法:是指温扶中焦脾胃阳气的方法。

代表方有理中丸、甘草干姜汤、吴茱萸汤等。

理中丸(汤)人参干姜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

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下多者,还用术。

悸者,加茯苓二两。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加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甘草干姜汤《伤寒论》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吴茱萸汤《伤寒论》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3.温补法:是指温阳药和补益药相配伍的治法。

代表方有四逆加人参汤、当归四逆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

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一两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五)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五)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五)(十四)于凯成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5~20g,常用以下配伍:——配桂枝、白术、大腹皮、葶苈子,治心衰水肿。

——配麻黄、桂枝、细辛、淫羊藿,治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配人参,治休克。

于氏认为,本品有毒,内服须经炮制,且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十五)马连珍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10~20g,常用以下配伍:——配人参,即参附汤,治充血性心力衰竭。

——配桂枝,治阳虚血瘀型胸痹。

——配白术,治心脾阳虚证。

——配黄芪,治心衰,有补气固表之力。

——配桑白皮、葶苈子,治心衰喘咳。

——配大黄,治心衰,可降气通大肠。

——配水蛭,治心脏病,可逐瘀止痛。

马氏认为,附子之功在于温五脏之阳,其性辛热燥烈。

一般用10g,先煎,根据病情可用至18~20g。

(十六)王乐善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3~10g,常用以下配伍:——配干姜、炙甘草,治四肢厥逆。

——配人参、白术、炮姜,治中寒呕痢腹痛。

——配甘草、白术、桂枝,治风湿痹证,关节疼痛。

(十七)石景亮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5~30g,常用以下配伍:——配大枣、沉香、炙甘草、太子参、麦冬、枸杞子,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配茯苓、刘寄奴、白术、白芍、淫羊藿、生姜、仙茅、陈皮、生黄芪、地龙、益母草、玉米须,治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

——配红参、干姜、大枣,治阳虚大汗、休克虚脱。

石氏认为,附子用量30g以上者,需先煎2小时,以减轻其毒性。

(十八)朱良春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3~6~30g,常用以下配伍:——配人参、麦冬,治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配党参、炮姜、白术,治脾阳虚之久泻。

——配桂枝、细辛,治风寒湿痹。

——配桃仁、红花、败酱草,治慢性肾炎。

——配黄芪、金刚骨,治慢性肾炎。

朱氏认为,大剂量使用附子,煎时宜加生姜三五片,或再加蜂蜜一匙,以防中毒,也可将附子先煎半小时。

扶阳派主要药方

扶阳派主要药方

扶阳派主要药方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扶阳派主要药方??四逆汤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五钱甘草二两炙辛甘化阳,纯阳无阴,乃回阳之方。

主治纯阴之病。

古人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团烈火也。

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

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

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

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

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

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白通汤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葱白四根白通汤一方,乃回阳之方,亦交水火之方也。

夫生附子大热纯阳,补先天之火种,佐干姜以温中焦之土气,而调和上下。

葱白一物,能引离中之阴,下交于肾,生附子又能启水中之阳,上交于心。

阴阳交媾,而水火互根矣。

白通汤虽能宣通上下之阳,但必须加猪胆汁或童便乃能入阴。

潜阳丹西砂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

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

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

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

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附子、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

龟板得水之精气而生,至阴之物,有通阴助阳之力,能引阳入阴,与童便、猪胆汁有异曲同工之妙。

封髓丹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炙甘草三钱。

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

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

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

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

扶阳药方和对应病症

扶阳药方和对应病症

扶阳药方和对应病症扶阳药方及对症彭重善临证心法之附子法系列1、四逆汤法【组成】:附子、炙甘草、生姜。

【方解】:附子大辛、大温、大毒,至刚至烈,且刚中有柔,能内能外,能上能下。

得姜、甘草,使火土有用,阴阳得理,气血得调,健强脾胃,而脏腑而肌腠而皮毛,气血往来有恒,交流无阻,运用有方,身无疾病矣。

【应用要点】:用于一种情况是肾脉沉弱甚,阳虚较显著的;另一种情况是肾脉浮空,不归根,阳要脱,或者阳有外越的现象,应速用。

临床上,常在四逆汤法的基础上,加吴茱萸、人参、安桂、砂仁(最常用)。

2、白通汤法【组成】:附子、炙甘草、生姜、葱白。

【方解】:附子大辛、大温、大毒,至刚至烈,且刚中有柔,能内能外,能上能下。

得姜、甘草,使火土有用,阴阳得理,气血得调,健强脾胃,而脏腑而肌腠而皮毛,气血往来有恒,交流无阻,运用有方,身无疾病矣。

得葱白,下入肾中之阳,上达肺阴,内行冲脉,使百脉通达,气血交流,而营卫得协和,阴阳得以燮理,上安下泰,外清内和,全身自如矣。

【应用要点】:用于当脉沉取洪大或劲或结,但肾脉弱甚,其人或沉睡,或无神不语。

可以用来缓解这些症变,这样的病人病症的变化一般都会很大,或者是神经衰弱的也可用,并可愈。

凡是年稍长、脑力不够用的,可以常服四逆白通汤。

为提高白通汤治疗效果,方中加童便也常用。

3、扶正祛邪法【组成】:附子、桂枝、术、生楂肉、淫羊藿、炙甘草、生姜。

【方解】:本法乃附子加上桂枝基本法一,成为附子桂枝基本法一。

附子大辛、大温、大毒,至刚至烈,且刚中有柔,能内能外,能上能下。

得桂枝为先锋使,领阳循行,由内而中而外,使阳布满全身,能防患于未然。

得白术佐之,为先后并茂,使水土合德,土覆其水,使水制而泛滥不生,而天下太平矣。

得楂肉,化阳分之湿,脾旺而水积可行。

得淫羊藿,引坤土之性与水相合,入肾窍,环精室,启男女氤氲之性,上通天,中达地,水火互助,乾坤反本,脾胃交固,先后永定矣。

得姜、甘草,使火土有用,阴阳得理,气血得调,健强脾胃,而脏腑而肌腠而皮毛,气血往来有恒,交流无阻,运用有方,身无疾病矣。

扶阳学派创始人郑钦安,一张4味药的配方,调理阳气不足有特效

扶阳学派创始人郑钦安,一张4味药的配方,调理阳气不足有特效

扶阳学派创始人郑钦安,一张4味药的配方,调理阳气不足有特效清代,川省名医辈出,但能卓然成家,著书立说以传世的,实为少见。

直至晚清,成都医林中才出了个郑钦安。

他长期致力于《伤寒论》研究,善用经方治病。

尤其是善用大剂量姜桂附等救人于危而名震一时,被人们尊称为“火神”。

以我个人的体会,我觉得比较多的中医同仁对于附子扶阳可能有一点点误解。

附子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扶助生命的先天一气及原动力,而不是说我们理解的那种单纯的火和热。

郑钦安,作为火神派的创始人,表明其重扶阳气,而扶阳学说则一定有深刻的内涵。

比如,郑钦安提出了“万病一阴阳耳”,“阳气不足,百病丛生”,“人身一团血肉之躯, 阴也, 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真气存一日, 人即活一日, 真气立刻亡, 人亦立亡”的生命密码。

郑钦安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两个方剂,其中一个就是潜阳丹,其方极简也极效,郑钦安亦赞其“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

”潜阳丹出自郑钦安《医理真传》,全方由“西砂仁,附子,龟板,甘草”四味药组成。

用治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症。

药物组成:砂仁30g,附子24g,龟板6g,甘草15g。

郑氏解曰:“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

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

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

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所以这潜阳丹的主要作用在于潜,因为火的特点是向上的,如火柴点燃之后火苗是向上的,天然气燃烧时火苗也是向上的,古代的烽火台之所以可以作为报信的方式,是因为火与浓烟是向上的。

所以肾阳不足,同时有肾阳飞越之象,用它温之潜之,让阳气归入于肾,不要妄动。

潜阳丹,“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一个健康的身体,必然是:坚固而又温和的下面,既轻松又凉爽的上面,正像一座金字塔。

现代人,尤其是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耗精过度。

扶阳派创始人郑钦安,一张奇妙的配方,却对心肾阳虚大有奇效

扶阳派创始人郑钦安,一张奇妙的配方,却对心肾阳虚大有奇效

扶阳派创始人郑钦安,一张奇妙的配方,却对心肾阳虚大有奇效人们时常会说,凡事求个心安理得。

的确,做事本应如此。

然而,人们忽略了有一种疾病就叫心病不安,这种情况无法让人心安,要想心安,就得用药调理。

对于心病不安,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各有不同,有认为是心血不足导致的,也有人认为是心气不足导致的。

如果是心血不足导致的,就会有烦躁,小便短赤、咽干,肌肤枯槁,精神憔悴,甚至狂妄喜笑,诊其脉,多见细数或者洪大;如果是心气不足的,就是精神倦怠,喜卧懒言,小便清长,或者多说一会儿话多做一点事就会心中潮热而自汗。

但是有些医生见到心病不安,不辨别阴阳,总是以为是心血不足,这样治疗当然有时候也会治好,有时候却治不好。

如果刚好遇上了心血虚的,那就治好了,如果遇上的是心气(阳)虚,那就没啥效果。

一般来说,不少医生在调理心病不安的时候,大多用药无非就是人参、酸枣、茯神、远志、琥珀、龙骨、朱砂、地黄、当归、元肉之类,或者就是天王补心丹等定志宁神的方子,但是这些方药,重在养血,如果是心血不足,自然是可以的,倘若是心阳衰败或者心气不足,那就没啥用处。

清代著名的火神学派创始人郑钦安,也正是感念这种情况,“不忍坐视不言,姑酌一治心阳虚方,以补市习之漏”,于是创制了一个神奇的配方。

这个神奇的配方就是补坎益离丹,全方由“附子八钱,桂心八钱,蛤粉五钱,炙甘草四钱,生姜五片”组成(注:清代一钱约等于现代的3克)。

郑钦安认为,之所以给这个方子起名“补坎益离”,主要是用来“补后天之火,以壮君火也”,全方用附子、桂心大辛大热的药物为君药,重点在于补坎中真阳;用具有咸味的蛤粉来补肾,肾得到滋补,阳气就有了依归;再加上生姜、甘草调和中土,且“最能交通上下”,从而使得坎离交泰,自然合一。

从补坎益离丹的名字来看,就知道它能够交通心肾,不仅仅是在调理心阳不足,其实也在调理心肾阳虚,正所谓“真火旺则君火自旺,心阳不足自可愈,真气升则真水亦升,心血不足亦能疗”,所以补坎益离丹重在交通心肾、调理气血。

扶阳保健药膳十三方(一)

扶阳保健药膳十三方(一)

扶阳保健药膳十三方(一)《景岳全书》谓“阳常不足”,意思就是人体的真阳很容易出现虚损。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需要采取养生保健的方法来扶助阳气,同时也要避免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对阳气产生的损伤。

就好比,想给汽车加满油,得保证油箱不能是漏的。

扶助阳气,一方面要开源,另一方面需要节流,就是少做损伤阳气的事情,如在阴暗潮湿的地方长期工作居住、熬夜、贪凉、滥用抗生素等。

药膳寒冷的冬天,在家里或者饭店吃上一锅涮羊肉,里面放点生姜,人吃下去之后便觉得身上暖暖的,有些人甚至感觉身上出汗,很畅快。

在炎热的夏天,煮上一锅绿豆汤,喝下去之后会感觉心里舒服,神清气爽。

相传商代的伊尹当时为宰相,又是商王的厨师,他从小擅烹饪,熟知食材作用,又精通本草药性。

有一次商王感受风寒得了感冒,浑身发热难受,伊尹便将桂枝汤给商王喝下,于是商王的病好了,后来的周朝虽然灭了商朝,但是通过饮食来治病防病的做法却传承了下来,并得到发展,当时宫廷里有专门的“食医”。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通过不断地生活实践总结出,在冬天天气寒冷的时候,选择吃一些辛热的食物来抵御寒邪;天气炎热的时候,吃一些消暑止渴的食物来消除暑热,这就是药食同源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前面说到的涮羊肉、绿豆汤就可以认为是一道非常简单的药膳。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如果通过日常的吃饭,就能够起到无病能预防,有病可控制、缓解,轻病则痊愈,重病则改善症状,减轻痛苦,岂不美哉?炖牛肉时放上辣椒、肉桂,涮羊肉时放生姜、葱,碗里的蘸料会放些韭菜、花椒。

通过放入一些食材或者药物作为佐料,来使吃的食物具有扶阳的作用,就是扶阳的药膳。

除此之外,扶阳美食主要还包括扶阳药粥、扶阳药酒、扶阳药茶组成,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药力,药助食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是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物营养美味的双重效应。

下面推荐几款能自己在家里制作,味道鲜美,能起到扶阳保健作用的药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阳派主要药方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扶阳派主要药方
四逆汤
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五钱甘草二两炙
辛甘化阳,纯阳无阴,乃回阳之方。

主治纯阴之病。

古人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团烈火也。

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

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

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

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

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

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白通汤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葱白四根
白通汤一方,乃回阳之方,亦交水火之方也。

夫生附子大热纯阳,补先天之火种,佐干姜以温中焦之土气,而调和上下。

葱白一物,能引离中之阴,下交于肾,生附子又能启水中之阳,上交于心。

阴阳交媾,而水火互根矣。

白通汤虽能宣通上下之阳,但必须加猪胆汁或童便乃能入阴。

潜阳丹西砂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
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

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

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
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

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

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附子、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

龟板得水之精气而生,至阴之物,有通阴助阳之力,能引阳入阴,与童便、猪胆汁有异曲同工之妙。

封髓丹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炙甘草三钱。

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

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

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

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

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

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故整个方子的格局是交通阴阳,引阳入阴,纳气归肾。

潜阳丹有附子之燥烈,封髓丹有黄柏之苦寒,一潜一封,真阳难飞,交替服用,既无附子之燥烈,又无黄柏之苦寒,岂不妙哉!
桂枝汤
桂枝九钱白芍六钱甘草六钱〔炙〕生姜九钱大枣十二枚
桂枝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

芍药之苦平,合甘草之甘平,苦与甘合,苦甘化阴。

阴阳合化,协于中和,二气流通.
生姜、大枣,引药也,将交通之力引向荣卫,故整个方子的格局是交通荣卫。

对照一览表
五个方子的共同点:交通阴阳,此乃中医开方的首要目的。

区别:
桂枝汤:调和荣卫(交通体表之阴阳)
四逆汤:重在升发阳气
白通汤:有潜阳之意
潜阳丹:重在引阳下行
封髓丹:重在引阳下藏
后四个方子,引阳下行的力度逐渐加大,从0到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