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派,滋阴派等历史医学流派的创派大揭秘

合集下载

略论中医里的滋阴与扶阳

略论中医里的滋阴与扶阳

略论中医里的滋阴与扶阳中医之根,在阴阳之理。

阴阳不分,即易庸医杀人。

西医不知阴阳,故日杀万人而不知。

自明代朱丹溪出,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中医界遂有滋阴派的兴起。

根据我40余年的临床经验,阳亢阴虚体质,在20多年前,确实时有所见。

近10多年来,阳亢体质,已极为罕见。

阳虚阴盛体质,倒触目皆是。

正如大名医李可大师所说,“阳虚者十之八九,阳盛者百不见一”,确是从临床中得来的真知灼见。

其实朱丹溪之本意,是说阴精有限,欲火无穷。

“山林不能给野火,海水不能实漏卮”。

精液再多,难供无穷泄耗,终有告竭之时。

诫人当“慎房事,远女色”,以保真阴。

勿纵性欲之阳火,当惜续命之阴精。

当今扶阳派勃然兴起,狠批滋阴谬论。

力挽狂澜,时起大症,案例罄竹难书。

今人推扶阳派祖师为清代之郑钦安。

其实扶阳祖师,当推《黄帝内经》。

《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医圣张仲景在《厥阴篇》说:“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意谓阳气少,为病进。

少阴厥阴危证死证,全是阳虚之证。

阳证易治,阴证难扶。

证诸临床事实,是清火极易,扶阳实难。

有几例胃癌食管癌肺癌,尿毒症,肝腹水,吐血症,全是死于虚寒亡阳。

留得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

滥用凉药,都是丧生折寿之道。

滋阴和扶阳均是补法,都是从人体阴阳平衡为出发点,对“滋阴派”和“扶阳派”通过“三因治宜”的方法分析,探讨现代治未病的中医思维。

通过数据分析、类比等方法总结着眼于现代临床指导。

可知,现代仍是“宜温者多,可滋者少”,“宜补者多,可攻者少”。

滋阴者,填精补髓;扶阳者,温形补气。

滋阴、扶阳均为扶正而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诸多医家争鸣于滋阴或扶阳,多有失原则,不求本于阴阳之因,而费时在阴阳之理。

有人就用类比佐证法说明阴阳有余、不足,岂不知万物皆有阴阳交感所有,又以物反证,难免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弊。

中医历史上的重要医学派别有哪些

中医历史上的重要医学派别有哪些

中医历史上的重要医学派别有哪些中医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重要的医学派别,它们各具特色,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要提到的是伤寒学派。

这一学派是以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为基础发展而来。

张仲景总结了前人的医学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诊治规律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伤寒学派强调辨证论治,注重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症状和脉象进行准确判断,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其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成为中医诊断和治疗外感病的重要依据。

接下来是金元四大家所代表的医学派别。

刘完素被称为“寒凉派”,他主张火热致病,倡导用寒凉药物清热泻火。

他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治疗上善于运用寒凉之剂以降火。

张从正为“攻邪派”,强调治病要以攻邪为主,善用汗、吐、下三法驱邪外出。

李杲则是“补土派”的代表,重视脾胃的作用,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主张通过调理脾胃来治疗疾病。

朱震亨创立“滋阴派”,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在治疗上注重滋阴降火。

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也具有重要地位。

温病学派是在研究和治疗温热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叶天士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将温热病的发展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吴鞠通的三焦辨证理论也是温病学派的重要成果,他将人体分为上焦、中焦、下焦,根据温热病在不同部位的表现进行辨证论治。

此外,还有经方派。

经方派侧重于运用经典的方剂进行治疗,他们对《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中的方剂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精准的运用。

认为经典方剂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具有确切的疗效。

在中医历史上,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派别——火神派。

火神派重视阳气的作用,善用温热药物来扶阳救逆,治疗各种虚寒病症。

这些医学派别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它们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使得中医体系更加完善和全面。

滋阴派---朱丹溪

滋阴派---朱丹溪

滋阴派---朱丹溪滋阴派---朱丹溪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朱丹溪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

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又称“丹溪学派”)的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

其故里浙江义乌有墓园、纪念堂、纪念亭、丹溪街等。

别名“朱一帖”“朱半仙”“丹溪翁”元朝,汉族人物简介朱丹溪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时改名赤岸村,继而又改为丹溪村。

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

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朱丹溪青少年时期为应科举考试,钻研儒家经典。

35岁师从理学家许谦。

43岁从罗知悌学医。

在他小时候,读书能过目成诵,日记千言,言章词赋,一挥即成。

听说著名理学家许文懿在东阳八华山中讲学,专门传授朱熹的理学,他对许文懿讲授那套理学非常崇拜,听了,“自悔昔之沉冥颠齐,汗下如雨。

”他“每宵挟册,坐至四鼓,潜验默察,必欲见诸实践。

”这样,他坚持学了几年,日有所悟,学业大进,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东南大儒”。

在他三十岁的时候,老母患严重的脾病。

他心情焦急,请了许多医生治疗都治不好。

原来这些医生,大都医术粗劣,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盲目搬用《局方》。

开的药大同小异,吃下去一点效果也没有。

这时,他深深体会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格致余论》序)。

于是他立志学医,日夜攻读《素问》。

扶阳派传人探秘

扶阳派传人探秘

扶阳派传人探秘杨涛,冯兴志,徐虎军,张文信,胡昌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 714000)摘要郑钦安中年设帐授徒,桃李众多,其入门、私淑者甚多,均继承和发展了其学术思想。

最典型的传人如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吴佩衡、祝味菊、徐小圃、范中林、唐步褀、李可等等,均在扶阳思想推广方面有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扶阳;传人;附子The Exploration of Fu Yang School’s InheritorYang Tao, Feng Xingzhi, Xu Hujun, Zhang Wenxin, Hu Changzhen (Wei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Weinan, Shaanxi, 714000)Abstract: Zheng Qinan received many apprentices. They Inheritied and developed the academic thoughts. The typical inheritors are Lu Zhuzhi, Lu Yongding, Lu Chonghan, Wu Peiheng, Zhu Weiju, Xu Xiaopu, Fan Zhonglin, Tang Buqi and Li Ke. They had great contribution in promoting Fu Yang thoughts.Key word: Fu Yang; inheritor; monkshood郑寿全,字钦安,四川人,清末名医,他早年师从刘芷塘习医,临证医术精湛,创立了一个独特而有影响的医学流派——扶阳派,常常重用大辛大热之姜、桂、附等温热之药,屡起痼疴沉疾,饮誉蜀中,世人尊称其为“郑火神”、“扶阳派首领”、“扶阳派祖师”、“姜附先生”,其传人有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吴佩衡、祝味菊等著名医家,当代亦有不少扶阳派的传人。

中医历来派别

中医历来派别
这就是蒲辅周一付白虎汤救中医的故事。
效按:白虎汤是中医七大门派中伤寒派的名方之一,擅长清热,治疗热证,后被温病派传承,被立为温病派“卫气营血”四大病症“气分热”的重要方剂,是温病派的镇派之宝。临床效果非常好。亦可由于治疗胃火比较大的牙痛。)
历史及现状:历史时期,伤寒派曾极度辉煌,被尊为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研习者甚多,高手如云,但苦于祖师的水平太高,所有的门人都很类似于全真七子而无一能够超过祖师的,这一门派到了今日,由于西医所占份额的逐渐加重,该派已经呈萎缩状态,派中高手数量明显减少,很多号称是“伤寒高手”的“教授”们已经可怜到居然使不出伤寒招数的地步,真是可悲之极。
名方:桂枝汤、白虎汤
Tips:桂枝汤
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缓。
后世应用本方,还可以变化治疗风湿、脾胃病、过敏性疾病、自汗、体虚等病症。
Tips:白虎汤
组成: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笔者由于受到伤寒熏陶较多,自始至终从于伤寒门下,每逢诊病,多半方剂是伤寒方,或是伤寒法,多应手而效,想来伤寒真的是一门很好的学派。想起恩师当年一句话“经方能治大病,经方能治怪病”(其中经方指伤寒方),每不感慨。
二、千金派
创派祖师:孙思邈
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特点:千金派的创派是在古代最强大的大唐帝国时期,物质文明达到极其发达状态,自然而然,人类就要回归良性的心态,所以千金派对于高尚医德的追求也是中医史上的顶点,孙思邈在著作中提出了千古名篇《大医精诚》篇和《大医习业》篇,强调医生的行为规范的重要性,比之现代动不动就开数千元药费的医生要强出很多。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也是千金派得名的缘由。

为何近几年“扶阳派”特别流行?

为何近几年“扶阳派”特别流行?

为何近几年“扶阳派”特别流行?最近几年传统中医界突然兴起一阵“扶阳”热。

对于这一点,稍微有点专业知识的人当然明白其中道理,因为自古中医就有很多所谓的派别。

比如“经方派”、“时方派”、“滋阴派”、“补土派”、“扶阳派或称火神派”等等。

所谓“扶阳派”是中医史上擅长使用“干姜、附子、桂枝或肉桂”这些辛热性药物的这部分中医,他们的学术思想注重“阳气”,认为“阳气”再疾病乃至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占有主导地位。

至于为何近几年来“扶阳派”特别流行,可能与当下人们生活饮食习惯导致的特定历史时期人们体质有关。

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看到这些往往有似懂非懂、云雾迷蒙的感觉!作者试着解说“阳气”的性质,并分析为什么要扶阳。

一、何为“阳气”阴阳是我国古代汉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

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古人认为,凡属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等等都属于阳的范畴;而相反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物质的等等都属于阴的范畴。

古代哲学又认为气是构成宇宙天体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

而阴阳是气的两种固有属性。

按阴阳分,则世界上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意思是所谓的阳气就像宇宙中的天与太阳,万物赖以生存,人的寿夭决定因素也就在阳气上面。

通俗点讲我的理解:阳气是维持人体脏腑正常气化以完成其应有功能的一股能量。

这股能量作为人体各个脏腑运转的原动力而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运行,且存在于任何生命体中。

以此推理,其实我觉得任何东西里都存在阳气的运动。

比如一块铁,看似无生命但如果给予加热的话,其内部分子之间也会因这股的热能而互相碰撞,从而具备导热、导电的物理特性。

而这股热能便可以理解为‘阳气’。

二、为何“扶阳派”如此流行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必然因素,一开始我说了,这可能与这个时代的大环境有关。

中医是门治人的学问。

【解密】功效神奇的中医扶阳派(火神派)

【解密】功效神奇的中医扶阳派(火神派)

【解密】功效神奇的中医扶阳派(火神派)什么是扶阳派?扶阳派:又称火神派,是指以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以擅用附子、姜、桂等辛热药物着称的一个医学流派。

其中尤以擅用附子为突出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擅用附子,就不成其为火神派。

中医扶阳认为养生在于扶阳,生命是以阳气为主导的,阳气是生命之所需。

扶阳提倡“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

所以要想身体达到理想的状态,即养生的目的,平常就应该注重阳气的充足。

清末光绪年间,成都府知府朱大人的夫人患吐血病,已经一年多,医药无效,成都府属16个州、县,纷纷推荐当地名医来为夫人治病。

他们或认为夫人的病是血热妄行;或认为是阴虚火旺,逼血外溢。

结果愈治愈坏,日趋严重。

经人推荐,请名医郑钦安来府诊视。

当日郑钦安诊见夫人面容苍白,虽是夏至季节,床上还铺着皮毡,盖着丝棉大被,显得十分怕冷。

舌质淡红,苔白腻。

诊毕,郑钦安处方:制附片四两,炮干姜四两,炙甘草二两。

朱知府看方后竞瞠目结舌,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吐血重症,焉有不惊之理。

孰料,药后,病人自觉周身凉爽,胸口舒畅,吐血竟然止住,而且吃了两小碗稀饭。

病人坦途,由此而愈。

此方干姜附子都是大热之药,朱知府为表谢意,特赠郑钦安金匾一块,上书“医宗仲景”四字。

为什么艾火能壮阳气呢?古人就把太阳称为天之阳,把艾称为地之阳。

艾是纯阳之火,具有走三阴通十二经之功,连续温灸,可使艾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又因和脏腑相互联系,能使阳气通达。

特别是关元穴,是足三阴与任脉之会,又居下焦真阴真阳关锁于此,称之为,故灸此温热之气,能直达精宫以助元阳。

元阳,为之真阳,是阳气活动的动力。

也可以说关元,是阳气之源,不懈的灸关元,可以打通,大补元阳。

再加上金艾扶阳素的特殊配方,使得扶阳罐艾灸时产生特殊频率的辐射,使其补阳之力更加显著,从而达到养生壮阳之功。

《内经》所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说阳气是生命的根本。

中医历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有哪些

中医历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有哪些

中医历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有哪些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医学流派。

这些流派在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中医丰富多彩的学术体系。

首先要提到的是伤寒学派。

这一学派是以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为基础发展而来。

张仲景总结了前人的医学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对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治疗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伤寒学派强调辨证论治,注重脉象、症状等综合判断,其治疗方法灵活多样,用药精准。

在历史上,众多医家对《伤寒杂病论》进行研究和发挥,如王叔和、孙思邈、成无己等,使得伤寒学说不断丰富和完善。

与伤寒学派相辅相成的是温病学派。

温病学派形成于明清时期,在当时传染病频繁流行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该学派认为温病与伤寒在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上均有不同。

代表医家有叶天士、吴鞠通等。

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吴鞠通则提出了三焦辨证理论。

温病学派强调温热邪气的致病特点,注重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等治法,对温热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接下来是金元四大家所代表的医学流派。

刘完素倡导“火热论”,主张用寒凉药物降火清热,被称为“寒凉派”;张从正主张“攻邪论”,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驱邪外出,是“攻邪派”的代表;李杲重视脾胃的作用,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擅长用温补脾胃之法治疗疾病,被称为“补土派”;朱震亨倡“相火论”,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善用滋阴降火之法,是“滋阴派”的代表。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各具特色,极大地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还有一个重要的流派是脾胃学派。

该流派强调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地位。

李杲是这一学派的开创者,他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后天生长之气的来源。

脾胃学派的医家们重视调理脾胃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另外,妇科流派在中医发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如傅青主,他对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阳派,滋阴派等历史医学流派的创派大揭秘
扶阳也罢,滋阴也罢,最起码有个依据,对吧?依据是什么呢?中医学分方派吗?医学史上为什么会出现扶阳派?为什么会出现滋阴派?冬令喝四逆汤对吗?中医的天人相应观是怎么一回事?我问的这些问题就是找中医的依据。

中医的天人相应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中医基础开篇就强调天地人相应。

什么时候人体会出现病变呢?天地人不协调的时候。

现在我们不从五行方面说天人相应,往大点说,从阴阳上讲天人的相应问题,我们知道冬天为阴,夏天为阳,一个人如果他的体质是阴偏胜,时空也是阴,那么这个时候这个人就是身体得令,我们讲过:五行的旺相休囚,得令者旺相,这个人是健康的;反之,如果一个人他的体质是阳偏胜,但时空是阴(冬令),那么这个人的身体就跟时空不相合,就会发病。

这是例举了一个人,假如有一群人都是阳盛体质呢,是不是到了冬天这些人就都表现阳虚。

如果我们给他扶阳,壮阳,那想想会是什么结果呢?与天地的阴(冬令)作对,试问能成功吗?如果能那就是:人定胜天了。

人能胜天吗?回答肯定是:人不能胜天。

也就是说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

如果医生没有理解天人相应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阳虚了扶阳,阴盛体质的到了夏天出现了阴虚再去滋阴,随着时令的变化不断的对症治疗。

那样有头尾吗?那样就永远不能除病根了。

相反会越治越重,迁延不愈。

讲到这里大家就应该知道为什么历史上会出现中医学的各流派了。

当一个初学者接触中医各家的理论时,往往会出现各家之说都有道理的情况,看看这本书讲的挺有道理,看看另一本讲的也对,最后不知信谁的好。

在我未遇到丹源群体之前,自己也是没头的苍蝇乱撞,今天看看这本书,讲的真好,明天看看那本书也行,最后自己想想啥也没学到,自己是在乱撞。

接触了丹源群体,真正理解了天人相应后,就知道了如何辨别是非了,最起码大方向不能错。

上面我说的话如果能潜心去揣摩,我相信大家会有收获的,一旦理解了将会进步神速。

丹源群体所有的理论学习与病例分析,都是紧扣中医基础理论与天人相应的思想,不盲目崇拜某一学派,不故弄玄虚,不搬经弄典,是个学习的理想场所,大家除了要倍加珍惜拥有这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外,还要逐步冲破原来固有的、偏颇的思想围墙,抱着一切从零开始的心态,重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有这种的学习态度,你一定会进步神速的。

自己不理解可以存疑继续思考,但不要去盲目追崇方派并到处宣讲误导他人。

还传统中医本来面貌,让传统中医回归本源,不要陷进对症治疗的现代西式中医和依靠搬套几千年前方子来对证治疗的泥坑。

原创首发:丹源时空医学网()
详细出处:/forum-258-1.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