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学派简介
扶阳学派运用附子之经验

扶阳学派运用附子之经验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扶阳学派的概述 (2)2. 附子的药性与应用 (4)3. 文献综述 (5)二、扶阳学派的理论基础 (6)1. 阳气的重要性 (7)2. 阴阳平衡理论 (8)3. 桂枝汤类方剂的应用 (9)三、附子在扶阳学派中的应用 (10)1. 附子理中丸的临床应用 (11)2. 四逆汤类方剂的临床应用 (12)3. 附子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13)上热下寒证 (14)咽喉肿痛 (15)四、扶阳学派运用附子的经验总结 (16)1. 附子的剂量与用法 (17)2. 个体化治疗的策略 (18)3. 配伍其他药物的考虑 (18)4. 注意事项与副作用处理 (19)五、讨论 (21)1. 扶阳学派运用附子的特色与优势 (22)2. 附子在扶阳学派中的地位与影响 (23)3. 对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启示 (24)六、结论 (25)1. 扶阳学派运用附子的经验总结 (26)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7)一、内容概览扶阳学派运用附子的历史背景:分析附子在扶阳学派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及其随着医学理论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应用经验。
附子在扶阳学派的临床应用:详细介绍附子在各种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包括具体病症、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
附子与其他药物的配合使用:阐述附子与其他药物配伍的原理、方法及其在治疗中的协同作用。
扶阳学派运用附子的经验总结附子在扶阳学派中的独特应用经验,以及历代医家对附子运用的独到见解和贡献。
附子运用的注意事项与风险防控:强调附子运用的安全性,提出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风险防控措施。
1. 扶阳学派的概述作为中医学领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这一学派起源于中国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强调阴阳平衡在人体健康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扶阳学派的理论体系中,阳气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当阳气充沛且运行畅通时,人体各项机能得以正常运转,反之则会出现生理功能减退、疾病频发的状况。
扶阳流派与吴生元新 (1)

“阳虚邪凑”是扶阳学派临床诊治疾病应当 准确把握的一条核心病机,充分理解阳虚的属性 和特性,掌握感受外邪的差异性,方能将扶阳理 论活泛的应用临床于实践。 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在治疗疾病时,擅用多用 附子、干姜、肉桂等温热药,是坚守中医辨证论 治思想核心和把握阳虚病机核心的具体表现。 吴氏认为将肉桂加入姜附中,有起死回生之 功,代表方如回阳饮(附子、干姜、肉桂、甘 草),功效既能扶阳温通,又能引火归元——潜 阳,才能使阳气更好地生长与收藏。
一 二
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 工作室介绍
吴生元学术思想
辨证及用药思路 扶阳理论应用
三
四
一、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 (一) 工作室介绍
发展
继承
抢救
创新
• 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 流派工作室,于2013年 1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评定为第一批全国 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 作室建设项目,并于 2016年12月高分通过国 家验收。
阳虚邪凑论
中医学认为机体正气 亏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 素,感受外邪是产生疾病 的重要条件。 正气亏虚,风寒暑湿 燥火六淫外邪容易乘虚凑 袭,致经脉气血阻滞不通, 则易发病。 正气之中,宗气为首, 元气为枢,阳气为根。若 阳气受损,不能卫外,阴 精不能内守,外邪易侵, 导致经络脏腑气机紊乱而 发诸病。
• 二、吴生元教授学术思想
阳气本论
阳虚邪凑论
吴生元教 授学术思 想 三阴化寒论
气血融通论
脾胃枢纽论 肝肾亏损论
阳气本论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 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 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 也。”由此可见,内经把人体阳气与太 阳相类比,以阐明阳气在人体中所处地 位的重要性,犹如太阳之光明具有不可 替代性,阳气具有积极向上、升发、防 御外邪的特性。因此,历代著名中医学 家大都推崇阳气和重视阳气及其作用。
扶阳学派

扶阳学派,一般称为“火神派”,是近代中医的一个学术流派,其创始人为郑寿全。郑寿全(1824-191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有医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传于世。他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以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著称,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川蜀。其传人有吴佩衡、祝味菊等著名医家,当代也有不少火神派的传人,如成都唐步琪先生等。今有卢崇汉、刘力红等。
首届扶阳论坛于2007年12月22日在广西南宁举行。
第二届扶阳论坛暨扶阳学派理论与临床应用培训班于2008年10月25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
第三届扶阳论坛于2009年10月23至25日在上海召开
2011年11月11日,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中医扶阳思想理论与运用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召开
2012年11月27-29日,第二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五届扶阳论坛于在成都举行。
【解密】功效神奇的中医扶阳派(火神派)

【解密】功效神奇的中医扶阳派(火神派)什么是扶阳派?扶阳派:又称火神派,是指以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以擅用附子、姜、桂等辛热药物着称的一个医学流派。
其中尤以擅用附子为突出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擅用附子,就不成其为火神派。
中医扶阳认为养生在于扶阳,生命是以阳气为主导的,阳气是生命之所需。
扶阳提倡“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
所以要想身体达到理想的状态,即养生的目的,平常就应该注重阳气的充足。
清末光绪年间,成都府知府朱大人的夫人患吐血病,已经一年多,医药无效,成都府属16个州、县,纷纷推荐当地名医来为夫人治病。
他们或认为夫人的病是血热妄行;或认为是阴虚火旺,逼血外溢。
结果愈治愈坏,日趋严重。
经人推荐,请名医郑钦安来府诊视。
当日郑钦安诊见夫人面容苍白,虽是夏至季节,床上还铺着皮毡,盖着丝棉大被,显得十分怕冷。
舌质淡红,苔白腻。
诊毕,郑钦安处方:制附片四两,炮干姜四两,炙甘草二两。
朱知府看方后竞瞠目结舌,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吐血重症,焉有不惊之理。
孰料,药后,病人自觉周身凉爽,胸口舒畅,吐血竟然止住,而且吃了两小碗稀饭。
病人坦途,由此而愈。
此方干姜附子都是大热之药,朱知府为表谢意,特赠郑钦安金匾一块,上书“医宗仲景”四字。
为什么艾火能壮阳气呢?古人就把太阳称为天之阳,把艾称为地之阳。
艾是纯阳之火,具有走三阴通十二经之功,连续温灸,可使艾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又因和脏腑相互联系,能使阳气通达。
特别是关元穴,是足三阴与任脉之会,又居下焦真阴真阳关锁于此,称之为,故灸此温热之气,能直达精宫以助元阳。
元阳,为之真阳,是阳气活动的动力。
也可以说关元,是阳气之源,不懈的灸关元,可以打通,大补元阳。
再加上金艾扶阳素的特殊配方,使得扶阳罐艾灸时产生特殊频率的辐射,使其补阳之力更加显著,从而达到养生壮阳之功。
《内经》所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说阳气是生命的根本。
扶阳医学讲义要点

扶阳医学讲义要点扶阳医学是中医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核心理念在于重视阳气,强调扶阳以治病养生。
以下将为您详细阐述扶阳医学讲义的要点。
一、阳气的重要性在扶阳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阳气被视为生命的根本动力。
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状态都依赖于阳气的充足与运行通畅。
阳气就如同太阳,给人体带来温暖、活力和生机。
若阳气不足,就如同天空中的太阳失去了光芒,人体便会出现各种病症。
阳气具有温煦、推动、防御、固摄等多种重要作用。
它能温暖身体,保持正常的体温;推动气血津液的运行,使营养物质得以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抵御外邪的入侵,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还能固摄体内的津液、血液等物质,防止其无故流失。
二、导致阳气受损的因素生活中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阳气受损。
首先,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过多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冷饮、冰淇淋、生鱼片等,会直接损伤脾胃阳气。
其次,过度劳累也是阳气的“杀手”。
长期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过度,使得身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阳气也会随之消耗。
再者,情志失调,如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气血的运行,进而损伤阳气。
此外,环境因素也不可忽视。
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阳气容易被寒湿所困,导致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三、扶阳的方法1、饮食调理选择温热性质的食物是扶阳的重要一环。
比如,适当食用羊肉、鸡肉、桂圆、生姜等具有温补阳气作用的食物。
同时,要避免食用过多生冷、寒凉的食物。
2、运动锻炼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阳气的生发和运行。
像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升阳气。
但运动也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疲劳损伤阳气。
3、起居有常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升发。
特别是在冬季,要注意保暖,避免阳气外泄。
4、中药调理在扶阳医学中,常用一些温热性的中药来扶助阳气。
比如附子、干姜、肉桂等,但使用这些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掌握剂量和用法。
5、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有效的扶阳方法。
扶阳派的发展史

扶阳派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扶阳派强调温补、扶阳,注重调理人体阳气,认为阳气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主张通过药物、食疗、针灸等手段来提升人体阳气,以达到治疗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下面是对扶阳派的发展史的简要介绍。
在明朝中期,阳虚症增多,扶阳治疗思想开始出现。
一些医家开始重视阳气的不足,主张用大温大补之剂来提升阳气,以治疗阳虚之证。
到了清朝时期,扶阳派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医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有郑钦安、卢铸之等。
郑钦安擅长运用温补药物来治疗各种阳虚之证,其学术思想被后人整理成书,成为扶阳派的重要经典之一。
卢铸之则是扶阳派的代表医家之一,他注重调理人体阳气,认为阳气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因素,因此主张通过药物、食疗、针灸等手段来提升人体阳气,以达到治疗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到了近代,扶阳派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一些中医专家和学者开始深入研究扶阳派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将其应用于现代医学和中医临床实践中。
同时,一些中医诊所和医院也开始引入扶阳派的疗法和治疗方法,如艾灸、药熨、按摩等,以治疗各种阳虚之证。
总之,扶阳派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扶阳派注重调理人体阳气,认为阳气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因素,主张通过药物、食疗、针灸等手段来提升人体阳气,以达到治疗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在现代医学和中医临床实践中,扶阳派的疗法和治疗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当然,由于扶阳派的理论和实践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掌握。
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建议先学习一些基础的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再逐渐深入学习和实践扶阳派的医学理论和实践。
论扶阳学派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

而后 动 等 , 分 体 现 了 “ ” 主 充 阳 为
导 , 阴” 从属 的重 阳思 想 。 由于 “ 为
阳气 的主导 推 动作 用 , 阴 阳不 断 使
运 动 发 展 变 化 , 而 化 生 万 事 万 从
T a to a i e P M e m l u.a 2 r di n lCh n s  ̄c i n1 | 3 n
和 存 在 , 进 了 中 医 学 术 的 繁 荣 , 终 指 引 着 中医 学 的 发 展 并 指 导 着 道 , 是 规 律 和 方 法 , 地 万 物 之 促 就 天
并 推动 着 中医学 术 的 发展 。然 而 , 其 临床 实 践 。扶 阳 学 派 作 为 中 医 理 , 而宇 宙 , 而 一 草一 木 , 大 小 皆不
育 乃至衰 老整 个过 程 , 由于 肾 中 通 天论 》 , 为 阳气 先 虚 , 邪 乘 是 大有 益处 。 是 )认 外
阳气 盛 衰 变 动 而 主 导 的 结 果 。关 虚 而 人 , 引 发 “ 偻 ” 多 种 疾 可 大 等
综 观扶 阳学 派之 学 术 思想 , 其
若 推 力 于 正常生 理状 态 , 是 以 阳气 为主 病 。反 之 , 人 体 阳 气 充 实 调 顺 , 核心 就 是 重 视 阳气 , 崇 阳气 , 亦 导 的 。若 阳气 能 固密 , 阴气便 能平 则 外邪 难犯 , 于是 说 : 清静 则 肉腠 主 阳主 阴从 。也 就 是 说 不 论 在 理 “ 和 , 可 达 到 “ 平 阳 秘 , 神 乃 闭拒 , 则 阴 精 虽有 大 风 苛 毒 , 之 能 害 。 论 还 是 实 践 上 , 生 命 观 、 病 观 弗 ” 在 疾 都 治” 境界 , 人体 才有 健康 可 言 , 即所 ( 素 问 ・ 气 通 天 论 》 然 而 , 《 生 ) 尽 和 防病 治病 及养 生保 健 等 方 面 , 特别 强 调 阳气 的作 谓 “ 阴 阳之要 , 凡 阳密乃 固。 ( 素 管 阳气 贵为 至宝 , “ ”《 但 亢则 害 , 承乃 极其 注重 阳气 , 视 如果 阳气过 于亢 盛 , 或运 行失 用和 重 要 性 , 阴 盛 阳 衰 为 病 势 问 ・ 气通 天论 》 否 则 阳气一 旦 制”, 生 ) 阻 亦 故 观 。因 而 在 判 断 疾 病 时 总 以 阴 阳 破 散 , 气 便 随 之 消 逝 。所 以 《 阴 素 调 , 隔 不 通 , 可 为 邪 为 害 , 突 善 问 ・阴 阳别论 》 : 阴 之所 生 , 说 “ 和 《 问 ・ 阳应 象大 论 》 : 壮 火 为 纲 , 出 阴 阳 总纲 地 位 , 辨 阴 素 阴 云 “ 火识 假 热 。在 临 证 立 法 上 以 扶 阳 本 日和 , 是故 刚与 刚 , 阳气 破 散 , 阴 之气 衰 … … ; 火 食 气 …… ; 火 壮 壮
揭秘中医“火神派”(扶阳学派)

揭秘中医“火神派”(扶阳学派)四川火神学派(又称扶阳学派) ,为晚清四川名医郑钦安所创立,因其善用干姜、附子、肉桂等热药治疗各种危证、险证,而在民间广为传颂、口碑颇高。
尽管在中医各家流派中,火神派还非常年轻,但其独特理论和卓越疗效受到众多临床医家的追捧,并诞生了诸如吴佩衡、祝味菊等近现代名医大家。
开山鼻祖:郑钦安郑钦安(1824-1911),名寿全,字钦安,晚清著名医家,四川临邛(今邛崃县固驿镇)人。
郑氏早年学医于成都儒医刘止唐,刘止唐又是什么人呢?南怀瑾说:“乾嘉间,西蜀双流有刘沅(字止唐)者出,初以博学鸿儒,不猎功名……以儒者而兼弘佛道之学,著作等身,名震当世,世称其教曰‘刘门’”。
郑氏在刘止唐的指导下,不仅熟读四书五经、深研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而且精研《内经》、《周易》、《伤寒》诸书,深谙人身阴阳合一的道理及仲景立法立方要旨,刘氏曾赞许他将来的医学造诣必将光耀师门。
郑钦安到了二十四岁时就开始在成都正式悬壶行医,并广读医书,各取所长,不断在医疗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自身的一套治病理论和方法。
中年以后,为将医术传于后代,郑氏在诊病之余开始著书带徒,其传于后世的代表著作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其门徒及学术追随者主要有卢铸之、祝味菊、卢永定、徐佩衡、李可等。
由于郑氏及其门人注重扶助和保护人体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治疗多种疑难杂证,以能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故被称为“火神派”,郑氏亦被尊为“火神派”开山鼻祖。
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郑氏医书之一的《医理真传·自序》开篇即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
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别阴阳。
”故其一生临床,均统以阴阳立门,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郑钦安的著书中也屡次批评世医一味在“五行生克上追求”,郑氏认为“逐经、逐脏、逐腑论之,旨多反晦,诚不若少之为愈也”,指出辨病只识脏腑、经络,而不辨阴阳正是舍本逐末、不明医道正理的做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阳学派简介
中国医学之重阳、扶阳思想源自《周易》及《黄帝内经》,并于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得到充分体现。
仲景以降,此一思想虽延绵不绝,然或损或益,或偏于理上一得之解,或限于临证一方之用,终未能成体系之学。
及至晚清,邛州郑寿全出,始将此一思想之来龙去脉,临床运用之层层次第,揭露无遗。
若于学派言,至此乃得构成。
郑氏之学,卢氏等继之,是方有今之扶阳学派云尔。
郑寿全,字钦安,蜀南临邛人。
生于1804年(清嘉庆九年),卒于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享年97岁。
嘉庆末年秀才。
师从清代著名通家刘沅(止唐),修习《黄帝内经》、《周易》及仲景《伤寒》之学。
于斯沉潜二十余年,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始明坎中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根。
治病立法,重在扶阳;处方遣药,善使姜附,遂有“火神”之誉。
同治八年著《医理真传》,同治十三年著《医法圆通》,光绪二十年著《伤寒恒论》。
晚岁设席课徒,禹臣铸之为其衣钵弟子。
卢禹臣,字铸之,晚号金寿老人,四川德阳人。
生于1876年(清光绪二年),卒于1963年,享年87岁。
清光绪十五年秀才。
出生世家,历代业医。
少时随姑父颜龙臣习文学医。
1890年(光绪十六年)拜于邛州郑寿全门下,随师侍师十一载,直至郑师去世,乃郑师之关门弟子。
十一年间,朝夕受教,协助郑师完成《伤寒恒论》,尤于郑师最后七年之学术思想继览无余,乃钦安思想之最重要继承人。
师逝后,尊其所嘱,外出游学,历时三载,足迹遍及二十一省区。
其间,或视民风,或观物宜,或察医家之所秉用,兼以师授心法与人疗疾,每每随手奏效。
三载归来,遂于师门授受,了然无碍矣。
乃于成都政府街开办“养正医馆”。
1908年,为绍隆所学,以承师志,特建“扶阳讲坛”,亲自主讲《周易》、《内经》、《伤寒》及郑氏三书。
此坛一设,远近闻风,所化者众。
临证讲学之外,悉心课子(卢永定)教孙(卢崇汉),郑氏之脉,卢氏所学,乃得有传焉。
铸之秉承师学,参以己慧,扶阳之路,更为精粹,亦有“火神”之称。
卢永定,字云龙,禹臣长子,亦号“火神”。
生于1901年,卒于1986年,享年85岁。
幼承庭训,刻苦努力,初习外科及太乙神针,16岁即能行针疗疾,后渐习内科,20岁即独立应诊。
学术上一承父教,善用辛温扶阳,60余年医道,屡起沉疴大疾,活人无数。
临证尤精脉法,断人生死,毫厘不爽,诊时勤于笔录,计医案无数,现尚存者即有30万人次,于钦安卢氏医学之累积整理,其功甚伟。
1950年代末,即于“扶阳讲坛”担任助讲,铸之逝后,乃独立任教,直至1980年代方止。
永定一生,心系病众,其于耄耋之际,有“八十舒怀”,于此可观其志也:医之为道,广博精深,历数千年,渊源奥秘,岂乎穷哉!然其旨万理归一,在乎济世活人,强壮民族。
虚怀若谷者成,固步自矜者毁。
愿诸君光扬医德,恢宏医道,不齿名利,戮力奋进,各展鹏翼,其能恪守,吾愿足矣!
吴钟权,字佩衡,四川会理县人,云南四大名医。
生于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卒于1971年,享年85岁。
18岁习医,师从当地名医彭恩溥先生,修习《内》、《难》、《伤寒》之学。
1921年迁居云南昆明。
学术膺钦安,宗仲景,善以大剂附子起死回生,一时誉满天下,有“吴附子”之称。
先生医术精湛,胸怀博远,终其一生,为中医之事业,不遗余力。
1930年代,曾代表云南中医界赴沪,力斥取缔中医之不法条例,匹夫之志,于斯可见。
而后留沪行医六年。
抗战前乃回昆明,先后创办《国医周刊》,及云南省中医药专科学校,开创云南中医办学之先河。
解放后,历任云南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云南省中医学校校长,云南中医学院院长等。
教学中,倡导郑氏之学,桃李遍布,于钦安思想之传播,功莫大焉!主要著述:《吴佩衡医案》、《麻疹发微》、《附子的理论及临床应用问题》、《医药简述》、《伤寒论新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