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理论

合集下载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朱丹溪的医学观点主要体现在 《格致余论》 中的两篇论文 , 即“相火论”、“阳 有余阴不足论” , 创立了“阳常有余 , 阴常不足”的论点 , 并在此基础上 , 确立了“滋 阴降火”的治疗原则。他的养生思想也是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形成的。
他认为 , 人体即使在正常状态下 , 仍处于阴气难成易亏的状态 , 再加上人的各 种欲望太多 , 容易引起相火妄动 , 进一步损伤阴精 , 极易导致阴精虚损 , 因此他把 滋阴摄养作为贯穿于人生的重要摄生原则。 《格致余论》 中的许多篇章 , 如“养生 论”、“茹淡论”、“饮食色欲箴”、“房中补益论”、“养老论”、“慈幼论”等大都从 养阴立论 ,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接触扶阳理论者有两种错误的倾向: ’不得其要者 , 认为扶阳理论偏激、 狂妄 , 必将重蹈历史之覆辙;还有人则视阳理论为至宝 , 不求甚解地盲目效仿 , 以 附子用量为荣。 所以在扶阳思想盛行的今天 , 有必要研究其理论精髓 , 使人们正确 地看待、使用及继承扶阳理论。
目前扶阳队伍不断壮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扶阳名家层出不穷 , 临床用药各有千秋 , 但总体用药
历代曲折发展中多有矫枉过正之嫌 , 人们心中仍然有《局方》流行造成后果 的阴影。扶阳学派虽应时代需要产生 , 然而脱离辨证论治、不求经旨、不求甚解 的盲目效仿扶阳之路 , 势必形成新的用药时弊。
当今社会 , 扶阳学派临床用药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大剂量辛热药物为主。 . 并且 广用、重用世人畏惧、辛热有毒之附子。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学派鼻祖郑钦安身处清末 , 乃温病学说最盛行之时。社会上滥用寒凉屡 见不鲜。
《郑钦安医学三书·医理真传·坎卦解》云: “滋阴降火 , 杀人无算 , 真千古 流弊 , 医门大憾也。”郑钦安虽然言辞激烈 , 但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辨证、重视人体 阳气具有纠偏正弊的历史意义。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探讨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探讨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探讨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眼睛、口腔、鼻腔、皮肤等黏膜干燥,导致不适感、疼痛和功能障碍。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润滑剂、免疫抑制剂和炎症抑制剂等,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而扶阳理论作为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一种方法,备受关注。

扶阳理论是中医所倡导的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理论。

中医认为,干燥综合征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导致的,主要与肾阳不足、水液代谢障碍、气血循环不畅有关。

而扶阳理论就是通过补充阳气、促进气血循环,从而改善干燥综合征的症状。

在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中,扶阳理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来实现:首先是选用具有扶阳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中的一些具有温阳作用的药物,比如附子、肉桂等,可以促进身体内部的阳气产生,从而改善干燥综合征的症状。

其次是采用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针灸可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循环,改善身体阴阳失衡的情况。

最后是改善生活方式。

中医认为,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适量运动等,都可以促进阳气生成和流通,从而改善干燥综合征。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周期可能较长,需要患者有足够的耐心和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对于一些严重的干燥综合征患者,扶阳理论可能只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无法完全解决问题。

干燥综合征的治疗还需要综合考虑局部湿润、调节免疫系统、改善水分摄入等多个方面,扶阳理论只是其中之一。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通过补充阳气、促进气血循环等手段,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扶阳理论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以及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结合应用,才能更好地为干燥综合征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郑钦安扶阳理论始于坎离说

中医-郑钦安扶阳理论始于坎离说

郑钦安扶阳理论始于坎离说郑钦安,名寿全,钦安为其字,生卒时间不确,约在1824~1911年间,近代四川著名医家。

19世纪中叶,悬壶成都,治病疗疾注重扶阳,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之药,以“郑火神”“姜附先生”而名满巴蜀。

传世之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系统阐述了扶阳理论的理、法、方、药,对近现代扶阳派的形成影响甚大,被后世认为是扶阳派的开山。

据考证,郑氏弟子甚众,尤以卢铸之得其真传,因善用辛温重剂而冠以火神之名。

其后,有祝味菊、徐小圃、范中林、吴佩衡、唐步褀等医家,皆奉扶阳说为圭臬,擅长姜附热药的运用,竟而形成扶阳一派。

这些医家中,除卢铸外,其他与郑氏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师承关系,但受郑氏学术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传承和发扬其学说却是十分显然的。

郑钦安提出扶阳论,首先阐明的是扶阳之理,其中又包括三个问题:何为阳?为何扶阳?如何才能扶阳?这些问题的解答,顺理成章地为扶阳论治铺平了道路,也奠定他作为扶阳派开山人物的地位。

坎离说坎离是郑氏扶阳理论的逻辑起点。

坎,水也,在人体为肾;离,火也,在人体为心。

水火具阴阳之象,又属五行范畴,最能代表和说明阴阳对立统一和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

郑钦安认为水火互济(心肾相交)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始动力:“子时一阳发动,起真水上交于心,午时一阴初生,降心火下交于肾,一升一降,往来不穷,性命于是乎立。

”立极阴阳概念的提出郑钦安论述坎离时,提出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概念“立极阴阳”,并说:“今人着重在后天坎、离之阴阳,而不知着重坎、离中立极之阴阳,故用药多错误也。

”“立极”是郑氏扶阳理论的一个特殊概念,在其著述中不断出现,而其他古今医籍均无此说,故可将之作为厘清郑氏扶阳原理的一个入口。

立极,本是一个传统文化概念。

古代的帝王登基,叫继天立极,是指其社会地位达到人伦之顶点,无人能及,因而得已奉天承运,继位统治。

风水学中也有立极一说,此立极指的是风水勘察的原点,确立这一点之后才能进行人居宅舍的布局设计。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探讨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探讨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探讨扶阳理论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指出了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维持了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

而干燥综合征则是一种生理状态异常,表现为粘膜、皮肤和黏膜的分泌减少,致使皮肤干燥,口干舌燥,甚至鼻腔干涸等现象。

扶阳理论认为阳气充足是与体表湿润有关的,故应用扶阳理论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干燥综合征的症状。

扶阳理论强调了保持身体的温暖。

中医认为阳气的温热有助于润泽体表,而体表湿润则是抵抗外来病邪的重要因素。

所以,在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应用扶阳理论,可以通过温和的温热方法,来促进体内阳气的运行,维持皮肤的湿润状态。

扶阳理论注重调理脏腑功能。

中医认为脏腑功能的协调是人体能量的来源,只有脏腑功能良好,才能够保持体表的湿润状态。

在治疗干燥综合征时,可以通过扶阳理论来调理脾胃、肺肾等脏腑功能,增强体内阳气的运行,从而达到缓解干燥综合征的症状。

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调理体内阳气的运行,改善脏腑功能,调畅经络等多种途径,来达到缓解干燥综合征的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扶阳理论虽然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适用,应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扶阳理论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的一定效果。

一些临床研究发现,通过扶阳理论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扶阳理论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的有效性。

目前还缺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验证扶阳理论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的具体疗效。

未来需要加大对扶阳理论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的研究力度,探索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更广泛应用。

论扶阳学派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其他医学范文.doc

论扶阳学派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其他医学范文.doc

论扶阳学派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其他医学-摘要任何一个学派的形成,都有它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而且是维系和推进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石。

扶阳学派作为中医学众多学术流派之一,与其它学派一样,其理论基础无疑是《内经》的重要思想,并与《易经》、《伤寒论》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其核心思想就是重视阳气,推崇阳气,力主阳主阴从。

深入研究扶阳学派理论,对于繁荣中医学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维护人民健康,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扶阳学派火神派郑钦安* 简介余天泰,男,主任医师,教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兼任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心病分会委员、内经分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南平市中医药学会会长等。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42 篇,出版专著 1 部。

主要从事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诊疗研究和扶阳法治疗疑难杂病的临床研究。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 353000)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诸多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正是由于有这些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存在,促进了中医学术的繁荣,并推动着中医学术的发展。

然而,任何一个学术流派的形成,都有它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而且是维系和推进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石,扶阳学派( 俗称火神派) 也不例外。

深入研究探讨其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对传承和弘扬该学派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本文拟就扶阳学派之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作一探讨,以作引玉之砖。

1 理论基础《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

它所创立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指引着中医学的发展并指导着其临床实践。

扶阳学派作为中医学众多学术流派之一,与其它学派一样,其理论基础无疑是《内经》。

从中药汤剂的口服途径谈扶阳理论的三焦运用

从中药汤剂的口服途径谈扶阳理论的三焦运用

从中药汤剂的口服途径谈扶阳理论的三焦运用(关注扶阳理论,告别阳痿时代,帮你找回做真正男人的自信)中药煎成汤剂后,其入人体的途径如下:口→咽→喉→食管→贲门→胃(循胃血窦和或粘膜下静脉吸收入血后被带到五脏六腑的实质及头与四肢的实质)→(余部循)幽门→十二指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回盲部→盲肠→肛管→肛门→体外(药物在肠部吸收与胃相同)。

思考:对于以上一个口服入体内的途径,是毋庸置疑的。

对客观上存在并已辩证为阳虚的这样一种病症,按扶阳理论的观点,是必须要进行用温热的药而进行平衡的,这也毋庸置疑。

明白了上面的理论后,重点就是在如何进行扶阳上来了。

举例用一剂扶阳之药(以下简称阳药或火药),从入口的那一刻起,火药要达到扶阳的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药必须要火(温、热药);第二要为该火药找到放火的基地并使该火药达到最大针对性放火的目的。

从以上药物途径走向的解剖不难看出,火药进入人体后有三个比较适合的基地:1.胃;2.横结肠;3.乙状结肠。

为什么是这样的三个基地呢?因为从途径而言就只有这三个基地可以更好更稳定的承载火药。

三焦是什么,为什么顾和荣在这里要谈到三焦,三焦就是一种对人体胸腹部的大概区域划分,于三焦而言,这就是最好最粗略的理解方式。

上焦从胸骨上窝至剑突,中焦从剑突至脐,下焦则是从脐至耻骨段。

中医对三焦脏腑大概分类如下: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

明确三焦脏腑器归属具有很大的意义,这可以让你明确扶阳理论在有针对性的扶三焦之阳时对具体的部位有很清楚的认识。

总观中医诊察治病,总纲是阴阳,应用则最终是归属到三焦上来的。

对三焦功用最有价值的三句话:“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而对于雾、沤、渎该如何去理解呢?顾和荣是这样认为的,雾、沤、渎原本就是一种物质,而这种物质肯定是属于“阴”的,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同的三种形态呢?首先该物质受到了“阳”的作用,其次是“阳”对该物质作用的量与该物质所能接受“阳”的量决定的。

论扶阳学派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

论扶阳学派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
・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平市 人民医院 (5 00 3 30 )
而后 动 等 , 分 体 现 了 “ ” 主 充 阳 为
导 , 阴” 从属 的重 阳思 想 。 由于 “ 为
阳气 的主导 推 动作 用 , 阴 阳不 断 使
运 动 发 展 变 化 , 而 化 生 万 事 万 从
T a to a i e P M e m l u.a 2 r di n lCh n s  ̄c i n1 | 3 n
和 存 在 , 进 了 中 医 学 术 的 繁 荣 , 终 指 引 着 中医 学 的 发 展 并 指 导 着 道 , 是 规 律 和 方 法 , 地 万 物 之 促 就 天
并 推动 着 中医学 术 的 发展 。然 而 , 其 临床 实 践 。扶 阳 学 派 作 为 中 医 理 , 而宇 宙 , 而 一 草一 木 , 大 小 皆不
育 乃至衰 老整 个过 程 , 由于 肾 中 通 天论 》 , 为 阳气 先 虚 , 邪 乘 是 大有 益处 。 是 )认 外
阳气 盛 衰 变 动 而 主 导 的 结 果 。关 虚 而 人 , 引 发 “ 偻 ” 多 种 疾 可 大 等
综 观扶 阳学 派之 学 术 思想 , 其
若 推 力 于 正常生 理状 态 , 是 以 阳气 为主 病 。反 之 , 人 体 阳 气 充 实 调 顺 , 核心 就 是 重 视 阳气 , 崇 阳气 , 亦 导 的 。若 阳气 能 固密 , 阴气便 能平 则 外邪 难犯 , 于是 说 : 清静 则 肉腠 主 阳主 阴从 。也 就 是 说 不 论 在 理 “ 和 , 可 达 到 “ 平 阳 秘 , 神 乃 闭拒 , 则 阴 精 虽有 大 风 苛 毒 , 之 能 害 。 论 还 是 实 践 上 , 生 命 观 、 病 观 弗 ” 在 疾 都 治” 境界 , 人体 才有 健康 可 言 , 即所 ( 素 问 ・ 气 通 天 论 》 然 而 , 《 生 ) 尽 和 防病 治病 及养 生保 健 等 方 面 , 特别 强 调 阳气 的作 谓 “ 阴 阳之要 , 凡 阳密乃 固。 ( 素 管 阳气 贵为 至宝 , “ ”《 但 亢则 害 , 承乃 极其 注重 阳气 , 视 如果 阳气过 于亢 盛 , 或运 行失 用和 重 要 性 , 阴 盛 阳 衰 为 病 势 问 ・ 气通 天论 》 否 则 阳气一 旦 制”, 生 ) 阻 亦 故 观 。因 而 在 判 断 疾 病 时 总 以 阴 阳 破 散 , 气 便 随 之 消 逝 。所 以 《 阴 素 调 , 隔 不 通 , 可 为 邪 为 害 , 突 善 问 ・阴 阳别论 》 : 阴 之所 生 , 说 “ 和 《 问 ・ 阳应 象大 论 》 : 壮 火 为 纲 , 出 阴 阳 总纲 地 位 , 辨 阴 素 阴 云 “ 火识 假 热 。在 临 证 立 法 上 以 扶 阳 本 日和 , 是故 刚与 刚 , 阳气 破 散 , 阴 之气 衰 … … ; 火 食 气 …… ; 火 壮 壮

蔡长福论扶阳:冷了就扶阳,扶阳必然耗阴!要回阳,升阳不补阳,要少火生气,不能壮火食气

蔡长福论扶阳:冷了就扶阳,扶阳必然耗阴!要回阳,升阳不补阳,要少火生气,不能壮火食气

蔡长福论扶阳:冷了就扶阳,扶阳必然耗阴!要回阳,升阳不补阳,要少火生气,不能壮火食气作者:蔡长福蔡长福,男,安徽淮南人,生于1946年,从医四十余年,现行医于安徽马鞍山市。

师承民间中医并潜心钻研经典,博涉经史百家,学验俱富,治病慎思明辨,在学术思想上,崇古而不泥古,在临床实践上擅用经方,独具心得,众多疑难杂症,多应手而愈,对腰椎病,乳腺疾病,胰腺病等等都有很深入的造诣。

患者敬重,学生赞扬。

所收弟子众多。

创办江南蔡氏经方医馆,自编中医歌诀如《热病一百问》、《太阳表证歌》等等,撰有《蔡长福经方锦囊》,并集《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之精华自创《六经辨证图谱》,使读者可以更好的通伤寒之理,临床上见病知源。

解决健康我们要用好桂枝汤,人饿了要吃饭,天冷了要加衣服,不加衣服冻得冷,衣服穿好就不冷了,衣服穿上还冷怎么办,那就知道脏腑虚,那就知道脾胃弱,那就知道吃饭不正常,那就知道好出汗,那就知道出汗怕冷,他吃点热饭热汤马上就不冷了,这种吃饭不冷就知道脏腑虚,就知道脾胃弱,这种怕冷不是一朝一夕的。

这种怕冷太普遍,人类一生几十年都要经过这个怕冷。

这种怕冷是体虚怕冷,在医学文献上金元四大家从来没有论过,你知道误治了多少人,还不知道哪个方子能治疗这个怕冷,很多医生怕冷就用附子干姜来扶阳,他认为是对的,其实是错的,错了还不知道,冷了就扶阳,扶阳必然耗阴,阴是什么,阴是脏腑最宝贵的津液,简单说一句,那就是营卫吧,这个营卫都是脾胃化生出来的,过量用热药耗脾阴,耗脏腑的阴,特别脾阴被损最狠,损了脾阴就是损了阳明,阳明本性是热,就怕热来耗,阳明胃阴被耗,必然阳明长期生热,热更热,热还耗太阴,热药耗太阴,阳明热耗太阴,太阴是五脏六腑的主宰,它阴不能缺,太阴藏阴保液维护脏腑,脏腑阴不亏就能藏阳,阳是阴生出来的,阴不生阳,整个脏腑全毁了,好比一棵大树,栽到水源很近的地方,这树长得又粗又大又高,能长成参天大树,同时栽的树,一个在水源处,一个在高岗,我们看看三五年后哪棵树高,肯定是水源处的那一棵树茂盛,长在高岗的那树又矮又细,虽说不死很难活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阳理论
钦安卢氏医学的扶阳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卢崇汉)
授课提纲:
1、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扶阳理论的思想基础)
2、目前影响人体阳气的各种因素(运用扶阳理论的客观条件)
3、扶阳理论指导下的治疗方法
4、从姜桂附的临床应用进一步看扶阳理论
代谢病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病在三阴,统于太阴
李可
代谢病,如:Ⅱ型糖尿病(糖代谢异常)、高脂血症(脂类代谢异常)、痛风(嘌呤代谢异常)、高血压(水、电解质代谢异常)。

由于病因和发病机理有一致性和内在联系性,中西医都能以一类疾病来探讨。

1、Ⅱ型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1.1 过食肥甘,嗜食生冷。

1.2 失治误治。

1.3 房事不节。

2、治疗大法
2.1 龙雷之火上炎时,急则敛固。

2.2 若有消渴,觉脐下有气上冲、心慌、汗出(气上撞心)食纳不香(饥而不欲食),厥阴主证悉见,则用乌梅丸;若尺脉见浮,腰困等阳火不藏可合用封髓丹。

2.3 少阴、厥阴证不显,中焦脾胃症见,或患者无甚明显症状而有血糖高者,附子理中汤加味。

3、注意
3.1 凡误服寒凉滋阴苦寒泻火者,先以大剂理中汤救药误,也即救胃气,一切虚损大症首要保胃气(中气)。

3.2 肾气既伤,元气欲脱,救阳为先,破格救心汤。

服药期间杜绝房事。

(切记)
3.3 服药期间,大多数患者出现排气排便多,且味大,虽未用“兰”但可除“陈气”,符合内经的思路。

4、高脂血症
理同Ⅱ型糖尿病,用加味附子理中汤,一周即下降,较之糖尿病易治。

痛风:疼痛剧烈可用加味乌头煎,缓解继用附子理中、真武辈,有虚象明显者扶正即可止痛。

论肿瘤的治疗思路
李可
一、病因总括
1、人身各处,但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

2、寒湿为患,十占八九。

3、情志内伤。

二、治疗方法
1、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固护胃气为第一要着。

2、温阳散寒是基本治疗思路:四逆汤、附桂理中汤、真武汤、麻黄细辛附子汤是基础方。

2.1 消化系统肿瘤以附桂理中加砂半为主方。

2.2 消化系统肿瘤以附桂理中加砂半为主方.
2.3 肾、膀胱、脑部肿瘤用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八味地黄汤为主,间用理中汤。

2.4 子宫卵巢肿瘤用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温经汤,紫石英、吴茱萸常用。

2.5 高烧不退或长期低烧。

多为本寒标热,治疗应以四逆、理中辈、当归四逆、麻附细为主。

2.6 有形癥积,削之,磨之,鼓之,荡之,持之以恒。

主方加海藻甘草汤。

2.7 少阴阳衰,危在旦夕,救阳为急,大破格;重症痼疾,多为元阳衰微。

2.8 寒伏极深,麻附细托里透解于外,使邪有出路。

3、攻下之法不可偏废
3.1 阳明之降是人体最大的降机。

3.2 阳明是排出毒物的最主要通道。

3.3 当以温下为宜。

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思路
李可
1、本气先虚
“风雨寒热,不得虚,不能独伤人。


人体营卫气血的生成及正常的运行依赖于中焦。

六淫之邪伤人的基础,是脾胃虚弱。

脾胃不虚,则邪不能侵,邪侵亦不能潜伏。

在临证过程中发现,免疫病患者在发病前、发病中其中焦失运是必备的条件。

2、伏邪存焉
关于伏邪的理论最早肇端于《内经》。

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通过我们的临证发现“伏邪”的确是许多疑难大症的发病机制,在免疫系统疾病中尤占主要位置。

3、伏邪既存,正气必攻
人有一息尚存,正气必然去破邪,毕竟正与邪不两立。

正气足时有类表证的祛邪表现;因正气虚不能一鼓作气而驱邪外出时,正气消耗后,偃旗息鼓,伏邪继续隐匿。

免疫系统疾病在春季加重,恰是人体借天地生发之大势,驱邪外散的表现。

4、正气攻邪,必伤正气
正邪相争阶段,如果仅见邪实,专事破邪,或恣用寒凉以减症状,加上伏邪一刻不停地消耗正气,很易使元气空乏,造成元阳浮越的危候。

5、总结
5.1 难症痼疾,师法仲景。

5.2 免疫系统疾病有时会出现热象。

观其脉证辨识阳虚
吴荣祖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中医学以阴阳这一古朴的哲学思想,结合五行学说,构建了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论述,从而形成中医药学的理论核心和基础,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防病治病及养生保健。

正出于此,历代医家临证首推阴阳辨证观,尊崇“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自中医临床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辨识三阴三阳的传变规律及应证治疗开始,医书汗牛充栋,不离此矣。

温阳扶正大法,是后世医家临床研究的结晶,其为中医八法之一,其强调了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之原则,从人体生理全过程的阳气易损性到疾病过程中温阳固本的重要性为核心,倡导温阳扶正大法,历代均有成就显著之医学大家,其理论的创新发挥及临证组方用药至今乃为不少学者推崇,为此也铸就了一代代学术观点鲜明,争鸣执著,勇于实践,疗效颇丰的医家,客观上也展现了中医学术论坛百花齐放、学派林立、令人赏心悦目之发展景象。

为什么温阳扶正大家能在临床辨治中有超常敏锐的辨识阳虚审证类之眼目,于他人之前采用温阳法施于临床,并在温阳主药附子的应用上独具心得,且在临证危急重证中屡屡取效,这是很值得人们深思的。

笔者从学习继承温阳派(火神派)学术理论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浅体会,供同道参考。

此次讲座拟题《观其脉证辨识阳虚》,从四个方面作一介绍。

1、阳虚证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中医注重临证诊治的个体化表象,从某种意
义上讲更重视患者的个体证象的研究,也就是强调特殊规律的辨识,辨识阳虚亦不离于此。

2、隐潜性阳虚及其应对。

所谓“上工治其萌芽”者,即在疾病产生初始阶段
就进行有效干预,每能事半功倍,防患于未然。

隐潜”二字正是此意。

3、阳虚与寒象的互应。

《内经》指出“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

阳虚之体,
必有寒象之征,阳虚为本,邪气为标。

风、湿、饮、痰、气、血、瘀、水、聚积、征瘕均可寒化,其根为阳虚也。

4、关注临证阳虚证及其治法种种。

此处例举临证温阳大法的适应操作层面,笔
者把目前临床容易被忽视或识辨之处作一阐述,例举了十二个方面供同道参考。

当然,这远远不能包罗错综复杂的临证变化,也许这只算抛砖引玉之举。

仲景有一句十分精典的话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我们应尊崇这一法则以应对临床
跟师学习钦安卢氏医学的感悟
刘力红
一、初涉钦祖之学
1、涉学之因缘
2、钦祖之学的印证
阳的主导作用
六经辨证即阴阳辨证
六经提纲之殊胜:学者欲入精微,即在伤寒六经提纲病情方法上探求,不必他书上追寻。

二、入师卢门,探习就里
1、入师之因缘
2、欲穷钦祖学问底细,需探卢氏之学
①钦祖法脉之传承
②钦祖晚年之学问
3、阴阳合一之道
天地一阴阳耳,分之为亿万阴阳,合之为一阴阳。

……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在阴阳之中。

①人身之阴阳何以合一
钦安曰:以脏腑分阴阳,论其末也;以一坎卦解之,推其极也。

故知阴阳合一,乃于极上合一也。

②水土合德,世界大成
③推极之法,合德之方——四逆汤
④四逆解:既曰推极之法,既曰合德之方,则必阴阳兼顾也。

四逆乃于坎上立法。

四逆乃于极上,亦乃于先天上和合阴阳,而非于后天脏腑气血上和合阴阳。

仲景立四逆,究竟是专为救这点元气说法。

这点元气来自先天乾元,乾分一气落于坤宫,化而为水也。

附子辛热,直补坎中真阳;干姜辛温而散,其所用者,盖以群阴阻塞,附子亦不能直入根蒂也,故以干姜涤荡阴邪,迎阳归舍;甘草禀坤土之气,阳气归舍,得土覆之,则真火伏藏,命根永固。

如此则真龙复归,阴阳复现和合之象,坎气乃全,阴阳于此合一也。

4、四逆法
①纳下之法
迎阳归舍
收藏之道
阳行阴令—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②收功之法
生命可持续之根本
归根大法:《老子·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建立复命机制:复命机制建立,自愈之机制方能建立,此时方能收功,方可言愈。

③四逆之用药
辛甘为其主导,盖以辛甘为阳也:辛乃乾金之味,阳也,此亦同气相求。

然辛味又有别,辛而香者,尚兼散功,如姜、桂、茴、丁、吴者是也。

辛而不香,如附子,则多直下之力。

辛者姜附,甘者甘草,甘草禀坤土之气最全。

四逆之用姜:此宣导之力,以为前驱,功在荡尽阴邪,迎阳归舍。

姜有干姜、生姜、煨姜、炮姜等,故四逆用姜最为灵活,钦祖云:此方不独为少阴立法,上
中下三部之法俱备者,亦以姜之活用也。

④桂枝法
前云四逆之用姜,因其宣导之力,以为前驱,卢氏将此用法移出,别立桂枝一法,其桂枝法之用,即此宣导涤荡之用也。

桂枝法以太阳统摄三阳,四逆法以少阴统摄三阴,分之为二法,合之则一法也。

此如钦祖所言,坎离水火,分之为二,合之亦可以一坎卦言之。

5、正邪观
钦祖云:伤寒一书,通体就在这邪正二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