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派(中医理论)

合集下载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朱丹溪的医学观点主要体现在 《格致余论》 中的两篇论文 , 即“相火论”、“阳 有余阴不足论” , 创立了“阳常有余 , 阴常不足”的论点 , 并在此基础上 , 确立了“滋 阴降火”的治疗原则。他的养生思想也是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形成的。
他认为 , 人体即使在正常状态下 , 仍处于阴气难成易亏的状态 , 再加上人的各 种欲望太多 , 容易引起相火妄动 , 进一步损伤阴精 , 极易导致阴精虚损 , 因此他把 滋阴摄养作为贯穿于人生的重要摄生原则。 《格致余论》 中的许多篇章 , 如“养生 论”、“茹淡论”、“饮食色欲箴”、“房中补益论”、“养老论”、“慈幼论”等大都从 养阴立论 ,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接触扶阳理论者有两种错误的倾向: ’不得其要者 , 认为扶阳理论偏激、 狂妄 , 必将重蹈历史之覆辙;还有人则视阳理论为至宝 , 不求甚解地盲目效仿 , 以 附子用量为荣。 所以在扶阳思想盛行的今天 , 有必要研究其理论精髓 , 使人们正确 地看待、使用及继承扶阳理论。
目前扶阳队伍不断壮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扶阳名家层出不穷 , 临床用药各有千秋 , 但总体用药
历代曲折发展中多有矫枉过正之嫌 , 人们心中仍然有《局方》流行造成后果 的阴影。扶阳学派虽应时代需要产生 , 然而脱离辨证论治、不求经旨、不求甚解 的盲目效仿扶阳之路 , 势必形成新的用药时弊。
当今社会 , 扶阳学派临床用药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大剂量辛热药物为主。 . 并且 广用、重用世人畏惧、辛热有毒之附子。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学派鼻祖郑钦安身处清末 , 乃温病学说最盛行之时。社会上滥用寒凉屡 见不鲜。
《郑钦安医学三书·医理真传·坎卦解》云: “滋阴降火 , 杀人无算 , 真千古 流弊 , 医门大憾也。”郑钦安虽然言辞激烈 , 但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辨证、重视人体 阳气具有纠偏正弊的历史意义。

“扶阳学派”是中医理论在近代的创新与发展

“扶阳学派”是中医理论在近代的创新与发展

“扶阳学派”是中医理论在近代的创新与发展任何一种事物的生长都是从其内部进行的,即使需要不断地从周围的环境中汲取营养,也要有选择性地将其转化成能够融于自身的养分,使其能够完全融于自己的肌体。

中医的创新与发展固然不会例外,其理论的创新必然是在中医理论框架内进行的,这种创新就是对传统的一种拓展,也是对传统的一种延续和完善,而不是一种对传统的肆意否定和替代性的抛弃。

就在唯科学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下多数中医学界人士怀着一种文化自卑的心理走向西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用西方文化中的医学理论和自然科学理论去改造中医和创新中医的工作上时,真正的中医理论框架内的创新并没有停止,一个现代性的中医学派正在走向壮大,它就是发源于四川地区由清末名医郑钦安开创的扶阳学派。

扶阳学派在由郑钦安开创的重阳理论的基础上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在今天已经具备了一个学派的典型特征:在学派理论上,已经形成了重阳的病因病机分析、扶阳的辨证论治以及善用温补肾阳药物的个性化理论特征;在学派传承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卢铸之、吴佩衡、祝味菊、唐步琪、卢崇汉和李可等众多名医组成的学派组织。

下面我就以这个最新的中医学派作为中医在近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成功的理论创新案例,来阐明中医理论创新的特征和规律,继而为中医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

一、扶阳学派的个性化理论特征扶阳学派,一般称为“火神派”,其创始人为郑寿全。

郑寿全(1824-191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有医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传于世。

他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以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著称,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川蜀。

其传人有吴佩衡、祝味菊等著名医家,当代也有不少火神派的传人,如成都唐步琪先生、山西李可先生等等,其成员队伍日益壮大。

扶阳学派之所以能够以一种学派在现代著称,就是以郑钦安为开拓者的几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理论建构,已经形成了不同于中医史上出现的其他学派的个性化理论特征,并以这些特征著称于世。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
扶阳学术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依赖于阳气的温煦和推动作用,一旦阳气不足或受损,就会导致各种疾病 的发生。因此,扶阳学术强调保护和扶助人体阳气,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以达到防治疾病 的目的。
扶阳学术的理论基础
阴阳学说
扶阳学术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人体内阴阳平衡是维持健康的关键。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主 导人体的生理功能;阴气则起到辅助和制约阳气的作用。扶阳学术强调在疾病治疗中要调整阴阳平衡,以恢复 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扶阳疗法的临床应用
扶阳疗法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多种手段,通过调节人体阳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 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各种慢性疾病、虚弱性疾病等。
要点二
扶阳疗法的疗效评价
为了客观评价扶阳疗法的疗效,需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 ,包括对照实验、随机对照试验等,同时结合患者的症状 、体征、实验室指标等进行综合评估。
产后身痛
扶阳学术认为产后身痛多因产后阳气虚弱、感受风寒湿邪所致,治疗时应以温阳散寒、祛风除湿为主,如用独活、 桑寄生等中药。
儿科疾病的扶阳治疗
小儿腹泻
扶阳学术认为小儿腹泻多因脾胃阳气不足、运化失常所致,治疗时应以温补脾胃、涩肠止泻为主,如 用山药、白术等中药。
小儿肺炎
扶阳学术认为小儿肺炎多因机体阳气不足、外感风寒所致,治疗时应以温阳散寒、宣肺止咳为主,如 用麻黄、细辛等中药。
05
扶阳学术的未来展望
扶阳学术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
扶阳学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在未 来的发展中,应注重传承这一宝贵的学术思想,深入研究其理论体系,挖掘其临床价值。
创新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扶阳学术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保持 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探索新的临床应用和治疗方法,提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2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2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2前言扶阳学术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也是中医与现代医学交叉融合的桥梁。

在中医学历史上,扶阳学术一直被视为治疗重症、疑难杂症的重要手段。

在临床应用中,扶阳学术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而且还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延缓疾病的进展。

本文将从扶阳学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扶阳学术理论扶阳学术是指通过调整人体阳气、提高阳气水平,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的一种中医学理论。

在中医学中,阳气是指人体内的热能、生命能量和免疫力,可以保护人体远离病痛。

扶阳学术的目的是通过调整身体内的气血,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同时,还可对某些特殊情况进行治疗。

扶阳学术的理论基础扶阳学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和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等。

1.阴阳学说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整个扶阳学术的理论基础。

阴阳学说认为,事物或个体的任何一部分都包含着阴与阳的两种对立面,在一个生命过程中,阴阳两极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在扶阳学术中,如何平衡和调节阴阳关系,以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2.经络学说中医的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大小不等的经脉,经脉与气血联系紧密,并且连接着五脏六腑。

通过对经脉的针灸操作或草药调养等方式,可以有效调整人体气血流通,修复人体损伤,提高人体免疫力。

3.气血理论气血是人体内的两种重要物质,血液循环和气血的调理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气血理论认为,人体内部的气血流畅运转是人体形成健康状态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扶阳学术中,如何平衡体内气血上的运行,也是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关键之一。

4.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辨证论治是指通过对患者的症状特点、病程的观察和分析,对病因病机进行全面的诊断治疗。

在扶阳学术中,中医辨证论治是有效治疗头痛、风热感冒等疾病的必要条件。

扶阳学术的应用范围扶阳学术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特定的疾病,还可以广泛的应用在疾病的预防、健康保养和生活中。

扶阳学派

扶阳学派
2013年11月22日至24日,第三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六届扶阳论坛在合肥举行扶ຫໍສະໝຸດ 论坛的主办单位均为中华中医药学会。
扶阳学派,一般称为“火神派”,是近代中医的一个学术流派,其创始人为郑寿全。郑寿全(1824-191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有医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传于世。他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以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著称,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川蜀。其传人有吴佩衡、祝味菊等著名医家,当代也有不少火神派的传人,如成都唐步琪先生等。今有卢崇汉、刘力红等。
首届扶阳论坛于2007年12月22日在广西南宁举行。
第二届扶阳论坛暨扶阳学派理论与临床应用培训班于2008年10月25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
第三届扶阳论坛于2009年10月23至25日在上海召开
2011年11月11日,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中医扶阳思想理论与运用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召开
2012年11月27-29日,第二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五届扶阳论坛于在成都举行。

中医-郑钦安扶阳理论始于坎离说

中医-郑钦安扶阳理论始于坎离说

郑钦安扶阳理论始于坎离说郑钦安,名寿全,钦安为其字,生卒时间不确,约在1824~1911年间,近代四川著名医家。

19世纪中叶,悬壶成都,治病疗疾注重扶阳,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之药,以“郑火神”“姜附先生”而名满巴蜀。

传世之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系统阐述了扶阳理论的理、法、方、药,对近现代扶阳派的形成影响甚大,被后世认为是扶阳派的开山。

据考证,郑氏弟子甚众,尤以卢铸之得其真传,因善用辛温重剂而冠以火神之名。

其后,有祝味菊、徐小圃、范中林、吴佩衡、唐步褀等医家,皆奉扶阳说为圭臬,擅长姜附热药的运用,竟而形成扶阳一派。

这些医家中,除卢铸外,其他与郑氏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师承关系,但受郑氏学术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传承和发扬其学说却是十分显然的。

郑钦安提出扶阳论,首先阐明的是扶阳之理,其中又包括三个问题:何为阳?为何扶阳?如何才能扶阳?这些问题的解答,顺理成章地为扶阳论治铺平了道路,也奠定他作为扶阳派开山人物的地位。

坎离说坎离是郑氏扶阳理论的逻辑起点。

坎,水也,在人体为肾;离,火也,在人体为心。

水火具阴阳之象,又属五行范畴,最能代表和说明阴阳对立统一和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

郑钦安认为水火互济(心肾相交)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始动力:“子时一阳发动,起真水上交于心,午时一阴初生,降心火下交于肾,一升一降,往来不穷,性命于是乎立。

”立极阴阳概念的提出郑钦安论述坎离时,提出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概念“立极阴阳”,并说:“今人着重在后天坎、离之阴阳,而不知着重坎、离中立极之阴阳,故用药多错误也。

”“立极”是郑氏扶阳理论的一个特殊概念,在其著述中不断出现,而其他古今医籍均无此说,故可将之作为厘清郑氏扶阳原理的一个入口。

立极,本是一个传统文化概念。

古代的帝王登基,叫继天立极,是指其社会地位达到人伦之顶点,无人能及,因而得已奉天承运,继位统治。

风水学中也有立极一说,此立极指的是风水勘察的原点,确立这一点之后才能进行人居宅舍的布局设计。

【解密】功效神奇的中医扶阳派(火神派)

【解密】功效神奇的中医扶阳派(火神派)

【解密】功效神奇的中医扶阳派(火神派)什么是扶阳派?扶阳派:又称火神派,是指以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以擅用附子、姜、桂等辛热药物着称的一个医学流派。

其中尤以擅用附子为突出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擅用附子,就不成其为火神派。

中医扶阳认为养生在于扶阳,生命是以阳气为主导的,阳气是生命之所需。

扶阳提倡“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

所以要想身体达到理想的状态,即养生的目的,平常就应该注重阳气的充足。

清末光绪年间,成都府知府朱大人的夫人患吐血病,已经一年多,医药无效,成都府属16个州、县,纷纷推荐当地名医来为夫人治病。

他们或认为夫人的病是血热妄行;或认为是阴虚火旺,逼血外溢。

结果愈治愈坏,日趋严重。

经人推荐,请名医郑钦安来府诊视。

当日郑钦安诊见夫人面容苍白,虽是夏至季节,床上还铺着皮毡,盖着丝棉大被,显得十分怕冷。

舌质淡红,苔白腻。

诊毕,郑钦安处方:制附片四两,炮干姜四两,炙甘草二两。

朱知府看方后竞瞠目结舌,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吐血重症,焉有不惊之理。

孰料,药后,病人自觉周身凉爽,胸口舒畅,吐血竟然止住,而且吃了两小碗稀饭。

病人坦途,由此而愈。

此方干姜附子都是大热之药,朱知府为表谢意,特赠郑钦安金匾一块,上书“医宗仲景”四字。

为什么艾火能壮阳气呢?古人就把太阳称为天之阳,把艾称为地之阳。

艾是纯阳之火,具有走三阴通十二经之功,连续温灸,可使艾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又因和脏腑相互联系,能使阳气通达。

特别是关元穴,是足三阴与任脉之会,又居下焦真阴真阳关锁于此,称之为,故灸此温热之气,能直达精宫以助元阳。

元阳,为之真阳,是阳气活动的动力。

也可以说关元,是阳气之源,不懈的灸关元,可以打通,大补元阳。

再加上金艾扶阳素的特殊配方,使得扶阳罐艾灸时产生特殊频率的辐射,使其补阳之力更加显著,从而达到养生壮阳之功。

《内经》所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说阳气是生命的根本。

扶阳医学讲义要点

扶阳医学讲义要点

扶阳医学讲义要点扶阳医学是中医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核心理念在于重视阳气,强调扶阳以治病养生。

以下将为您详细阐述扶阳医学讲义的要点。

一、阳气的重要性在扶阳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阳气被视为生命的根本动力。

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状态都依赖于阳气的充足与运行通畅。

阳气就如同太阳,给人体带来温暖、活力和生机。

若阳气不足,就如同天空中的太阳失去了光芒,人体便会出现各种病症。

阳气具有温煦、推动、防御、固摄等多种重要作用。

它能温暖身体,保持正常的体温;推动气血津液的运行,使营养物质得以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抵御外邪的入侵,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还能固摄体内的津液、血液等物质,防止其无故流失。

二、导致阳气受损的因素生活中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阳气受损。

首先,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过多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冷饮、冰淇淋、生鱼片等,会直接损伤脾胃阳气。

其次,过度劳累也是阳气的“杀手”。

长期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过度,使得身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阳气也会随之消耗。

再者,情志失调,如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气血的运行,进而损伤阳气。

此外,环境因素也不可忽视。

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阳气容易被寒湿所困,导致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三、扶阳的方法1、饮食调理选择温热性质的食物是扶阳的重要一环。

比如,适当食用羊肉、鸡肉、桂圆、生姜等具有温补阳气作用的食物。

同时,要避免食用过多生冷、寒凉的食物。

2、运动锻炼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阳气的生发和运行。

像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升阳气。

但运动也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疲劳损伤阳气。

3、起居有常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升发。

特别是在冬季,要注意保暖,避免阳气外泄。

4、中药调理在扶阳医学中,常用一些温热性的中药来扶助阳气。

比如附子、干姜、肉桂等,但使用这些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掌握剂量和用法。

5、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有效的扶阳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冬养生八讲第一讲:中医养生,扶阳为纲《黄帝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就是说,阳气就象天上的太阳,作用很强大,是生命的根本,是协调阴阳、保证健康长寿、抗御病邪侵袭的关键。

如果阳气不固密导致“失其所”了就会折寿,就会短命。

治病和养生的真谛就是激发、顾护阳气。

正是阳气的虚衰导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健康问题。

养生就是养阳气,阳气就是人体中的太阳。

把人体中的太阳托起来,它就能温煦我们的五脏六腑,驱除体内的阴寒邪毒、痰浊水饮,给我们带来长久的健康。

任何人,只要注意时时顾护阳气使阳气旺盛,就可百病不侵。

无论你现在多大年纪,只要阳气充足,活到天年就不是梦想。

我们说阳气仿佛如天上的一轮红日,阳气所具备的一些特征也与红日相仿,阳主升、主动、有温煦推动之功。

阳气旺盛时,好比春回大地,冰雪融化,草长莺飞,鲜花盛开,天地一片生机。

阳气虚衰时,秋风萧瑟,草木凋零,天寒地彻,冰封大地,天地一片寒冷沉寂。

天地有一年四季阴阳交替的变化,人体也有生长壮老已的阴阳消长。

如果把孩子和年轻人比喻为八九点钟的太阳,灿烂光明无比;老年人则是下午三四点钟的太阳,日薄西山,寒气渐生。

万物生长靠太阳,人体健康离不开体内的阳气。

如果阴云蔽日,那么雾雪冰霜就会凝结充斥于天地万物。

如果自然界没有了太阳,大地就会变成一个冰疙瘩。

同样道理,人体阳气不足,则阴寒自生,就会产生风湿骨痛,痰浊水饮等阳气不足时的病理产物;如果阳气决绝,生命也就结束了。

阴阳平衡是健康的保证,但阴阳平衡绝不等于阴阳平等。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阴阳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

也就是说,人体正常生理是以阳为主导的阴阳二者相对平衡协调的结果,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以阳气为主的阴阳对立统一协调的正常关系遭到破坏所致。

《黄帝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只有当阳气饱满且处在潜藏封固的状态下,才能阴平阳秘。

也只有阳气致密,无所妄耗,方能固生命之本。

说明阴阳的协调,关键在于阳气的旺盛和饱满。

《医理真传》讲的更为具体:“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

”反之“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

”简言之:人体五脏六腑、经脉官窍、皮毛肌肉,但有一处阳气不到,就会得病。

这是统摄所有疾病的主要病因。

人身阳气(命门真火)亦称真阳、元阳、元气、龙雷之火,由这些称谓便知它是人身中绝顶重要的东西,有它才有生命,无它便无生命可言。

故古人认为:一切阴(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精血津液)皆是静止的,谓之“死阴”;唯独阳(命门真火)是灵动活泼的。

阳气一绝,生命便告终结,剩下的只是一个躯壳而已(故人的寿命被称为阳寿)。

这样绝顶重要的东西亦有绝顶重要的特性,就是宜潜藏而不宜飞越。

所谓“阳不患多,贵在潜藏。

”人体中的真阳、命火为什么要潜藏?因为潜藏了才能温养生气,生命乃得长久。

如果真阳得不到潜藏或派作其它用场,生气得不到温养,生命怎能不危机四伏?故做好真阳、命火的潜藏对生命绝顶重要。

失于潜藏使真阳过度耗散甚至外越,不仅不能长寿,且会导致诸多危症的发生(危重病人临终前出现回光返照,就是真阳外越动摇生命根本的征兆)。

在生活中熬夜、暴饮暴食、大怒大喜、醉酒纵欲等错误的饮食起居,或者烦躁忧虑、大怒大喜等不良情绪都会耗损阳气,使阳气失于潜藏。

第二讲:现代人普遍阳衰的十大原因(一)1、空气及水污染《黄帝内经》讲:人是天地所生,天以气养人之阳,地以食养人之阴。

在被污染的空气中呼吸,阳气必然受损。

有些人一天到晚精神不起来,到山区待上几天气色就好多了。

山区的空气质量好、阳气(称之为天阳)充足,能补人体之阳。

直接饮用受污染的水,将增强人体肝脏解毒的负担,损耗阳气(人体解毒本质是阳气在做功)。

城市用水多是自来水,采用漂白粉净水。

漂白粉性寒,对人体阳气损伤明显。

2、嗜食生冷寒凉现在是一个嗜食生冷寒凉食物的时代,有时想吃一些没被冰冻过的食物反而不容易。

生冷寒凉的东西都是损阳的,部分人经调养没有作用,就要考虑有没有这个因素在内。

你在这里扶阳,他在那里损阳,你在这里扶了四分,他早那里损了八分,这样调养是不会有效果的!顺带一提的是,脏腑无热者勿喝凉茶。

凉茶选材多为苦寒泻火清热之品,有损脏腑阳气,尤其对脾阳损害明显。

除凉茶外,啤酒是唯一寒性的流行酒。

这些都是导致现代人普遍阳衰的因素之一。

3、嗜食肉类《黄帝内经》讲:“气胜形者寿,形胜气者夭。

”气为阳,有形之物为阴。

延伸到饮食上:吃进的食物能运化开就是“气胜形”,就是营养,就能养生;运化不开就是“形胜气”,就是毒,就容易出问题。

有些老年人跟着年轻人大鱼大肉地吃,吃进去的东西化不掉,不仅损伤脾胃,而且体内增加了很多垃圾。

脾胃受损,身上的痰湿化不掉,必然阻塞经络血脉,遏制阳气在人体中的正常运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体内痰湿热郁结,长期处于闷热潮湿气候中,没有阳光普照,哪能不生病?4、抗生素的滥用滥用抗生素的问题中国现在很严重,不仅西医滥用,中医也滥用,老百姓自己也滥用。

你问十个病人,喉咙痛了吃什么?眼睛红了吃什么?感冒了吃什么?回答保证都一样,抗生素!抗生素从中医性味去分析,大多是苦寒的,苦寒就容易攻伐阳气。

现在很多人让西药折腾的差不多了,然后再来找中医调养,初期效果当然不理想。

滥用抗生素对体质伤害很大。

尤其是小孩,只要感冒发烧,一律都上抗生素。

其实感冒发烧没什么大不了的,过去老人常说:小孩发烧一次,就长一次身体,就长一次智慧,这是有道理的。

因为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在做功,阳气在做功,感冒发烧,大都是因为受寒,《内经》讲的很清楚,“寒者热之”,这个热是肌体在做功,是正邪相搏,是驱邪外出,就是要热上加热。

现在倒好,呼啦都上抗生素,一派寒凉。

大家看看《伤寒论》,发烧了先问有没有汗?有汗就用桂枝汤,没汗就上麻黄汤,都是温热的东西,都是在助热,一热寒散掉了,没有仗打了,自然就不热了。

按照中医思路的方法去调养,鼓励了阳气,鼓励了免疫力,它自己就会去做事。

第三讲:现代人普遍阳衰的十大原因(二)5、空调的普及几千年来,人们在没有空调的的状态下生活的非常好。

空调普及后,人为阴寒之气就频频进入人体内损耗、遏制人体阳气,特别是在夏天,外边是一团火,回到家里或是单位就像进了冰窟窿,这么一冷一热,每天经过多次,就会反复吧寒气一层一层压在体内。

寒气伤人是最厉害的,会造成很多病。

常见的空调病有:头痛、慢性鼻炎、腹泻、吃了东西吹空调就吐泻、高热不退、常年难愈的感冒、青年妇女的痛经和产后病。

另外,婴儿在空调环境下长大容易得哮喘;身体虚弱的人,全身肌肉关节疼痛,且这种疼痛带有一种抽搐的性质,这就是中医总结的寒主收引。

感受到寒邪以后,阳气一时抵抗不了寒邪打了败仗,它就收缩。

6、工作烦劳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人不仅夜以继日的工作,而且心情很烦、心理压力很大。

“阳气者,烦劳则张”,所谓张就是外散,尤其是晚上阳气应该内收,应该回归本位。

一烦劳阳气就不能归位,就会慢慢耗散。

7、房事过度的问题过去这个问题很单纯,房事限于夫妻间,称为正淫。

现在满地都是邪淫。

做这个事太方便了就不是好事,因为普通人的把持能力是有限的。

把持不住就会损耗阳气!很多年轻人的身体就是这样被糟蹋的。

对于性事,不一定做了才损耗阳气。

脑子里只要一想,身上就有反应,阳气照样会损耗,中医称之为“暗耗”。

现在街上和电、网络上,满眼看区皆是美色,都在挑逗人的欲望,人心不乱都不行!我们要有保护自己的意识,要少看色情、恐怖片。

色情片挑逗人的欲望,使阳气耗散,真精动摇;“肾主恐。

恐伤肾。

”恐怖片使人受惊吓,极伤肾气。

8、作息非时古时讲究“天人合一”,物随阳而出入,人的生理和生命状态也是如此。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叫做“因时之序”。

这个序很重要,天地阴阳如此,我们也要跟着走,但我们现在很难做到。

现在别说晚上9点睡觉了,就是10点、11点的都很少,12点、1点睡觉反而是现代很多人的正常睡眠时间。

阳气当入不入,就不叫“因时之序”,而是“非时”。

作息非时就不能让阳气归根来复,人为地损耗阳气。

9、心性修养差《黄帝内经》讲:“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现代人竞争压力大,但心性修养普遍较差,负面的心理及情绪很容易在内心产生、缠绕,极损人身阳气。

10、自然格局的变迁为何现代人十之八九都认为自己上火,一吃煎炒东西喉咙就痛、嘴上就起泡,其实是受自然格局影响。

现在煤、石油、天然气被大量开发出来,然后再地上燃烧释放热能。

这些能量体相当于人身的元阳,本应该潜藏在海底、土层中,可现在我们把它开采出来了。

这样,地下的热越少,地上的热越多,出现上热下寒的格局,导致温室效应。

天人相应、天人一体。

自然格局必定影响到人身上来,那就是现在人的阳气比之于古人更不易潜藏,很容易浮到上面来耗散。

容易上火,一般来讲就代表着你阳气不足、阳气不固密、潜藏不住。

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

人之生长壮老,皆有阳气为之主;气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所化。

我们所处得时代和环境、不良的生活习惯对阳气的损耗太多了,因此才会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缠身。

第四讲:阳衰的表现与调养之法由于传统的中医知识没有在社会上普及,很多人搞不明白阳气虚弱后,身体会有哪些变化和表现。

一般来讲,有以下症状就意味着人体阳气衰弱或受损:1、没有感觉到自己有病,但是脸色青白灰暗无光泽,不是非常红润,类似于亚健康的状态;或面色黧黑(肾气不固以致外露之故,很危险)2、抵抗力下降,明显怕风、怕冷,对气候转凉特别敏感,容易感冒(阳气虚弱不能抵御外邪之故);或喜喝热茶、热汤、腰背部有被冷水浇的感觉(阳衰,以致背部督脉阳气不升)。

3、饮食不好或大便稀薄、不成形,经常慢性腹泻,特别是熬夜后、吃寒性食物后、劳累或受寒后容易拉肚子(脾胃有赖于先天肾阳之温煦,方能蒸化水谷。

阳衰,肾火不生脾土,以致脾不健运之故)。

4、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贫血或水肿等(大多为脾肾两虚)。

或劳累后体力恢复困难,受伤后伤口愈合慢(阳气功能之一表现为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青少年以及儿童一般阳气充足,所以体力恢复及伤口愈合很快)。

5、稍微运动则心慌、气短、或容易出汗,夜间多尿(阳衰,阳失统摄之故)。

6、女性月经不调、痛经、不孕不育,或肤色灰暗;男性阳痿、早泄等。

7、腰部酸痛、精神萎靡不振,少气懒言等(脾肾两虚之故)。

8、畏寒怕冷、手足冰凉;害怕虚邪贼风,颈肩腰膝关节疼痛以上是阴盛阳衰的表现,总根源就是阳气虚弱。

时至今日,上述症状似乎不再专属久病体衰之人,正常人也或多或少具有以上部分病症,可以说:阳气虚弱是现代多数人的通病。

凡阳气虚弱明显者,一定要注意调养身体。

否则接下来就可能得大病。

阳气虚弱者,可根据自身具体虚损状况有针对性的选择鹿宝金鹿元浓缩液来顾护培补人体阳气,在生活中遵循合乎养生之道的饮食起居,进行专业调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