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瀛鳌治学为医之“道”_李哲
余瀛鳌研究通治方论述略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1年5月第36卷第5期CJTCMP,May2021,Vol.36, No.5• 2741 ••临证经验•余瀛鳌研究通治方论述略刘学春、王光涛2r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 ; 2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北京100101 )摘要:“通治方”是治疗某种疾病的“专病专方”,是医者抓住疾病的主要病机,确立的基本治疗方法所开具的方药,是明确治疗主病的“主方”。
若有变证,则可随证加减用药.余瀛鳌教授探索、研究••辨病论治”及其通治法、通治方数十年,对癫痫、肝病、肾病等若干病证治疗逐步趋于成熟,形成了“辨病辨证-通治法-通治方-临证化裁”的诊疗模式:,文章以余教授癫痫促效方、调肝饮和五味地黄丸为例,概述余教授通治法、通治方的学术思想,以獪同道。
关键词:余瀛鳌;辨病论治;通治法;通治方;癫痫;肝病;肾病基金资助:国家中医药符理局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T.作项目(No.PI中医药办人教函〔2017〕125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科研基本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N<xZZ120503, N〇.ZZ130506)Brief account of the research on YU Ying-ao's Tongzhi FormulaLIU Xue-chun1,WANG Guang-tao:('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and Liter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Special Medical Center of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Strategic Support Force,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Tongzhi Formula' is a special prescription for treating a certain disease, a basic treatment method established by the doctor to seize the main pathogenevSis of the disease, and a clear treatment of the main disease. If there is a changesyndrome, you can add or subtract drugs with the syndrome. Professor YU Ying-ao has been exploring and studying 'treatmentbased on disease differentiation' and its Tongzhi method, as well as Tongzhi Formula for several decades, epilepsy, liver disease,kidney disease, etc., it has formed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attern of 'differentiation of disease and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and signs'. This article takes professor YU epilepsy promoting effect prescription, Tiaogan Drink and Wuwei Dihuang Pills asexamples, summarizes professor YU Tongzhi treatment, Tongzhi Formula academic thought, to fellows.K e y W o r d s:YU Ying-ao; Treatment based on disease differentiation; Tongzhi method; Tongzhi Formula; Epilepsy;Liver disease; Kidney diseaseFunding:The Sixth National Old Famous TCM Doctor Academic Experience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o. [ 2017 ] 125), Independent Selected Project of Basic Business Expenses of Central PublicWelfare Research Institution,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No.ZZ 120503, No.ZZ 130506)余瀛鳌(1933年一),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 究员,首届全国名中医,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第六批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出身 于中医世家,重视通治方的探索、研究。
天津中医学院部级科研项目《素问》整理研究课题胜利完成

天津中医学院部级科研项目《素问》整理研究课题胜利完成佚名【期刊名称】《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1990(0)1【摘要】该课题经过五年的功夫,于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在天津中医学院举行,《素问校注》、《语译》两稿审定会议,参加会议的专家有:中国中医研究院方药中教授、北京中医学院王玉川教授,山东中医学院张灿玾教授,辽宁中医研究院史常永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余瀛鳌研究员。
人民卫生出版社呼素华编辑,以及天津市商教局,卫生局,天津中医学院的领导出席了会议,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会议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白永波主任主持。
【总页数】1页(P20-20)【关键词】天津中医学院;辽宁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人民卫生出版社;《素问》;张灿玾;部级科研项目;语译;方药中【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相关文献】1.《黄帝内径·素问》电子计算机整理研究完成 [J],2.《物权法》实施与海关行政执法劳动者权利保护现状--以K企业为例考察劳动法的实施情况指导性案例的效力现代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合意诉讼与ADR机制在解决医疗纠纷中的比较研究新《民事诉讼法》对执行程序的完善及其适用我省检察理论研究走在全国前列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2008年年会在广州举行中国法学会召开区域法治论坛工作座谈会深圳大学法学院获2008年度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立项我省八项法学研究课题获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物权法》实施与海关行政执法 [J], 邱成瑜3.民族音乐的丰硕成果——十二木卡姆的整理工作胜利完成 [J], 艾买提江4.云南警官学院完成四项省部级厅级等科研项目课题结项 [J], 张义平(文/图)5.沂源县又一部级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公开竞标 [J], 徐志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余瀛鳌

近20年来,先后任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为培养中医后继人才,不余遗力。先后培养中医文献硕士生、博士生共19名,并在所内主办的历届中医文献及医史高级进修班和院研究生部,院培训中心等处主讲若干专题,为弘扬中医学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余氏著述丰富。早期有《(重订)内经类证》、《金匮要略语译》等书,后又参与主编《常见病验方选编》、《中医名词术语选释》、《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大辞典》等书。领衔主编《新安医籍丛刊》、《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医学卷》(以上两种均为1000万字以上的宏编)、《中国传统医学大系》、《中国古籍珍本提要》、《现代名中医类案选》(日文版名《名医临床例选集》)、《中医文献辞典》、《中医各科通治方研究》、《历代中医名著精华丛书》等。另有审订、点校之医籍多种。他所编撰的多种医书,其中《中医名词术语选释》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新安医籍丛书》获华东科技图书一等奖,《中医大辞典》(合订本)、《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分别获中国中医研究院一等奖和二等奖,《现代名中医类案选》获全国医史文献及医学工具书金奖。发表学术论文约200篇,在中医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敬录先大父奉仙公诗联
余瀛鳌生于1933年,祖籍江苏阜宁。1938~1950年就读于上海。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本科,同年7月分配在中央直属机关第二医院内科任住院医师。1955年12月参加卫生部主办的首届全国西学中研究班,1958年5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长期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先供职于中医研究院编审室(后改名为文献研究室),1982年与医史研究室合为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历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
我的地域医学情结

我的地域医学情结
余瀛鳌
【期刊名称】《中医药文化》
【年(卷),期】2013(8)4
【摘要】地域性的医学流派当然自古就有,但又难以铁定是从哪一年代开始的。
在流派纷呈的宋、金、元时期,当时以地域命名的医家流派颇多,如金·刘宗素作为是“寒凉派”的代表人物,又以所在地区,名之为“河间学派”,他的学术、临床对后世有极为深广的影响;再说张元素,他是一位医药、针灸并擅、著述丰富的名家,其学术、经验传授其子张璧(云岐子)及诸多生徒,因为他是河北易州(即今之易县)人,世称“易水学派”;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余瀛鳌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12;R2
【相关文献】
1.突出敦煌医学特色体现西北地域优势——甘肃中医学院敦煌医学科研与教学状况概述
2.从地域性因素谈油画的审美追求——江苏油画的“意象”情结研究
3.透过民俗事象看《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地域情结
4.地域文化视域下杜诗故园情结新论
5.散文的地域叙说与作家的原乡情结--评熊红久散文集《一纸岁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对癌瘤病因的突出贡献

中医对癌瘤病因的突出贡献
余瀛鳌
【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2008(26)9
【摘要】我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对癌瘤的发病十分重视内因中的情志因素,显示它在临床医学的突出贡献。
我国早期医著并在癌肿述证方面,亦有深刻、细致的证候描述(包括癌瘤肿块的形状特色、转移病灶的常发部位及其预后的阐论)。
其中有关《黄帝内经》中载述之"脱营"、"失精"、"噎膈"等病,以及后世所记述的之恶肿、乳岩等病证,在病因方面,均突出其内因情志因素,并提示这些病证的病类相关性和对癌肿病证预后不良的早期认识。
介绍了癌瘤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方药,为今后
中医药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总页数】2页(P1853-1854)
【关键词】癌瘤;脱营;失精;本之于郁;和营开结
【作者】余瀛鳌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3
【相关文献】
1.妇科恶性肿瘤病因学研究进展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 [J], 郭天棋;李诚信
2.人乳头状瘤病毒相关口咽癌的病因和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特征 [J], 吴润叶;高黎
3.膀胱尿路上皮癌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是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J], 徐华;吕春燕;马立;廖其军
4.膀胱尿路上皮癌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是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J], 徐华;吕春燕;马立;廖其军
5.子宫颈癌致病因子人乳头瘤病毒的发现——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简介 [J], 宋国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名医医案要略》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

《中国名医医案要略》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佚名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09()6
【摘要】《中国名医医案要略》,任何研究员主编,内附全书光盘,中国中医科学院余瀛鳌研究员、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赵怀舟研究员分别作序和跋,安徽科技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中国名医医案要略》是“中国名医医案数据库系统研究”课题的副产品,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古籍整理出版图书”。
【总页数】1页(PF0002-F0002)
【关键词】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出版;医案;名医;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数据库系统;研究员;古籍整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35;R47-289
【相关文献】
1.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省柴节煤炉灶炕实用技术一点通》出版[J], 似兰
2.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省柴节煤炉灶炕实用技术一点通》出版[J], 似兰
3.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省柴节煤炉灶炕实用技术一点通》出版[J], 似兰
4.《新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丛书》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J], 郭
为农
5.《中国名医名案要略》一书列入国家“十五”重点古籍整理出版图书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评《中国传统医学大系》系列丛书

评《中国传统医学大系》系列丛书
翟志强
【期刊名称】《河北医学》
【年(卷),期】1995(000)004
【摘要】评《中国传统医学大系》系列丛书(130061)长春出版社翟志强
在长春出版社精心策划、认真组织下,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余瀛鳌先生任,总编、全国近百名中医学者编著的《中国传统医学大系》,现已隆重推出四个分册,总观业已刊行的四大分卷,深感编著者创意之新与...
【总页数】3页(P280-282)
【作者】翟志强
【作者单位】长春出版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5
【相关文献】
1.解证中医的哲学基础--评《易学与中国传统医学》 [J], 蓝甲云
2.广西体育雄风的光照与前瞻——评《“巅峰·辉煌”广西体育十大系列丛书》 [J], 陈学璞
3.有高度的观看——读"高度"系列丛书: "高等院校美术类学生专业参考大系/西方
名家作品精选" [J], 江健文
4.阐释山西发展新理论展示山西发展新形象——评《山西省“四为四高两同步”通
俗理论读物系列丛书》 [J], 赵红梅
5.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之浩淼苍茫系列丛书简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学集成》等三种临床医学孤本简介

《医学集成》等三种临床医学孤本简介
余瀛鳌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
【年(卷),期】1997(18)5
【摘要】《医学集成》等三种临床医学孤本简介中国中医研究院(100700)余瀛鳌关键词医学集成经验积玉奇方神效集孤本临床医学〔作者简介〕余瀛鳌(1933—),江苏阜宁人。
出身于名医世家,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
医本科,先在中央直属机关第二医院内科任职,是...
【总页数】3页(P46-48)
【作者】余瀛鳌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2
【相关文献】
1.探析三种教学法在医学生本硕协同培养中的应用——以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切入视点 [J], 谭玮璐;张志敏;任培华;武志娟;黄婉怡;范萍
2.医学统计学基本概念简介(续三)临床医学与医学统计方法 [J], 马继宏
3.临床医学(原运动医学)学科简介 [J],
4.南充市中心医院·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简介辉煌八十年 [J],
5.南充市中心医院简介(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名医经典中华中医药学刊余瀛鳌治学为医之“道”李哲(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摘要:余瀛鳌先生系我国著名的中医文献学家和中医临床家,是我国最早倡导临床文献研究的学者之一。
通过跟随余瀛鳌先生出诊学习多年,对先生治学和为医两方面均深有体悟,认为其在治学和为医两方面,颇多值得当前中医学子们参阅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余瀛鳌为医;治学;学术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2)04-0689-03Discussion on the art of YU Ying-ao 's academic and medicine researchLI Zh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China )Abstract :Mr.YU Ying-ao is a famous veteran practioner of TCM and the liter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pert who is one of scholar advocating research on the liter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ought several years study follow master YU Ying-ao ,I had some realizations both of his academic and medicine researching which could be useful for percent student of Chinese tradition medicine.Key words :YU Ying-ao medicine ;scholarship ;academic experience收稿日期:2011-11-30作者简介:李哲(1981-),女,博士后,研究方向:余瀛鳌学术经验研究。
余瀛鳌先生,字荣成,号未病,祖籍江苏阜宁,1933年2月出生于上海市。
先生系我国著名中医文献学家,为我国中医临床文献学术带头人。
数十年来以身作则,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始终坚持临床文献研究与诊疗齐头并进的为医之道,余老在中医文献、中医临床方面均有精深的造诣和丰硕成果。
笔者跟随余瀛鳌先生学习多年,对先生治学和为医两方面均深有体悟,现就其治学和为医之道概述如下。
1治学之“道”1.1“理”“学”兼修先生出身于五世业医的中医世家。
五岁入小学,幼时受到良好的教育,在上海第二医学院和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首届“西学中”研究班毕业后,曾供职于中医研究院编审室(后改名为文献研究室),1956年,拜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先生为师,数十年来一直从事文献整理研究和临床诊疗。
他在治学上非常强调打好中医理论基础,即学好《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还要加上文学和医古文方面的修养。
认为这个基础就须打得比较深广,应有计划、地进行较有系统和认真的学习,钻研其义理所在,剖析中医之“理”。
然后再学习晋唐以降的各家著述,就会感到源流清晰,易学易用。
而对于中医古书中有不少生僻字、难字或容易读错的字非常重视纠正。
早在1983年,他曾在《北京日报》撰“一字之差”短文,提到有些字的读错、用错,可以造成种种弊害。
他举例以明初戴元礼纠正某医生“锡”“餳”(xing 读形)之误和晚清浙江名医金子久,误解清初喻嘉言《寓意草》中“坚壁清野”为“坚壁清舒”为例,生动犀利地呼吁就“医学中的‘一字之差’,学医者对此不可轻忽”[1]。
1.2勤谨精博先生师承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先生,对于秦伯未先生治学方法深有体会,而且曾在秦伯未先生逝世十五周年纪念日专门撰“秦伯未老师谈治学”一文,就秦先生治学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认为秦先生“治学勤谨,精思博采,学验俱富”。
在此笔者也就先生治学加以总结,认为余老跟秦先生的确是“一脉相承”,治学亦堪称“勤谨精博”。
言其“勤”,笔者经常在他办公室里看他用放大镜(余老视力不好,只能用放大镜看书写字)辅助下默默无闻地为中医事业写作耕耘;言其“谨”,每当笔者将自己整理文稿交给先生审阅时候,总会获得先生密密麻麻且又工工整整的批阅意见;言其“精”,先生在五十余年临床实践中,十分重视汲取古籍临床学验精华,传承先人或诸多名家的宝贵学术经验,在肾病、肝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癫痫、情志病等内科疑难杂病以及妇科、儿科、男科等病方面,均有独到的医疗经验;言其“博”,他在中青年时代,涉猎图书馆内中医药古籍、文献约3000余种,并他先后整理出版古籍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包括为多种编著撰写的序言60余篇),这些成果几乎能够涵盖中医内、外、妇、儿等各科内容。
1.3情系中医余老经常教导笔者,热爱中医专业,是学好中医的思想基础。
这个思想基础应在刚学中医阶段,就予以牢固地树立。
这个观点来自其师秦伯未先生,但在余老身上得到体现,秦伯未先生[2]认为:“对担任前期课程的986中华中医药学刊教师,应该让学术经验较丰富的同志担任主讲,着力培养学生热爱这个专业。
只有热爱,才能真正学好。
现在有一些中医学院的学生,由于缺乏这个思想基础,在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阶段,对中医学科的科学性、实践性产生怀疑,从而不安心学习,甚至想改行学西医,这种思想倾向,不能完全归咎于学生,当教师的也应负有一定的责任。
因为有些教师没有认识到灌输热爱中医专业思想的重要性,或在授课时讲不出多少‘干货’,使学生认识不到学习和挖掘中医宝库的重大意义。
”笔者认为,秦老的这段话,对于余瀛鳌老师影响很深,让他一生情系中医,由一名正规学历的西医,转变成了今天的一代“中医大师”,在中医事业上老当益壮,永远具有使不完的力量。
1.4学研积索秦伯未曾教导余瀛鳌先生,学问的增长,学术经验的丰富,主要靠“学习,钻研,积累,探索”这八个字,这成为余老数十年来的治学座右铭。
他经常用秦先生教导他的话来教导笔者及其他学生,“一个临床医生不加强学习是十分可惜的。
当医生和其他学科一样,有的在相当年轻时就在学术或临床方面取得了成就,成为名医;有的当了一辈子医生,经治的病人也很多,但效验就是提不高,学术上也缺乏长进。
这是为什么?首先是重视学习不够,基础没有打好。
不具备勤奋学习的基础,也就谈不上钻研。
有些医生平时也比较注意学习,甚至从古书中抄录大量的资料,也就是说,他注意到学术的积累,但由于缺乏探索精神,没有掌握如何在临床中将这些学术资料加以分析、鉴别和应用,也就难以取得更多的收获[2]。
”这一方面可以看出秦先生对于余老一生影响之深,另外也能从中体会中医药在数千年来经久不衰、传承不息的奥秘所在。
2为医之“道”2.1病证同辨余老比较赞同中医学具有“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相结合的特点,认为它符合中医临床文献所反映的本来面目,前者系通过四诊八纲、脏腑、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对患者呈现的具体症候、体征,或不同的病程阶段、病证类型,进行综合分析,确立诊断,并在治疗方面务求与理法相契合。
这对初学者明示了诊治规范,但它具有一定的“难度”。
如面对同一个病人,很可能由几位医生的辨证和论治有显著的不同。
而不同的辨证和论治又可能都有一些效果,如何把握病机分析与立方遣药的恰到好处,正是“辨证论治”的精微之处。
余老认为古代医学家在重视辨证论治的同时,亦探求医者较易掌握的辨病论治。
从医学发展的观点分析,“辨病论治”当早于“辨证论治”,因为医者对疾病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深入到一定阶段,又希望能得到删繁就简的证治规律[3],于是“辨病论治”自然产生。
虽非中医诊疗的主要方面,但辨病论治进一步的发展,也应十分重视现代医学中的辨病(西医病名)对中医治疗学的普及和提高能起促进的作用,也有利于国际间进行学术经验的交流。
2.2通治法则根据对临床文献和自己诊疗经验体悟,余老认为中医“辨病论治”发展过程,倘若从治疗学的观点,就是寻求更切合病证、便于在辨病论治中广泛应用的“通治方”的过程[3]。
如《素向·腹中论》治疗鼓胀用“鸡矢醴”方,属于辨病论治;后世有将鼓胀分为数种证型予以分别处治,重在辨证论治。
《内经》除鼓胀病外,以生铁落饮治狂病,四乌贼骨一藘茹丸治“血枯”病等,亦均具有辨病论治的特点。
特别是《金匮要略》在这方面有鲜明的特色。
如乌头汤治历节;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肾气丸治消渴;茵陈五苓散治黄疸;甘草粉蜜汤治蛔虫病;桂枝茯苓丸治妇人癥病,胶艾汤治胞阻,甘麦大枣汤治脏躁等等。
说明那时对于这些病证在诊治方面贯穿了辨病论治的原则[4],亦即临床上使用通治方的早期案例。
至于应该如何正确理解“通治方”?余师认为:“它是确诊病证中应用最多的‘主方’。
对于所治病证往往可以直接选用。
但更多的情况是,医者须针对所治病证的不同兼证与病因、病机,结合四诊所见,有程度不等的药物加减用法。
”我的理解是通治方也具有通用方或通行方的涵义,而在立方遣药方面,至少应该具备药性平和及照顾全面两个特点,它应该是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基础上的产物。
于是在辨证施治原则的指导下,如“三痹汤”(见喻嘉言《医门法律》)这样一个既能祛除邪气又能补益气血、滋养肝肾、正邪兼顾的方剂,广泛运用到临床方面。
因为“三痹汤”加减确实可以治疗不同类型的痹症,所以后世就把它列为治疗痹症的常用“通治方”之一。
余老认为对于一些疾病确实存在一些“通治法则”,但并没有简单到不经辨证论治的程度,掌握“通治法则”,首先应该掌握“通治方”所主治的多种疾病的病理机制和病情发展变化的规律,而且要把八纲的属性辨识清楚,然后才能拟定使用“通治方”。
对于每一个“通治方”的性质和适应症,应该心中有数,不可毫无根据地任意使用;更不能不假思索,轻率地将一些剧毒药和刺激性强烈以及性味极偏的药物,随便加入拟定的通治方中;这样才能避免产生某些意外的反应[5]。
2.3圆机活法余老虽然临床诊病方面上十分重视通治法则的应用,积累了大量诊疗常见疾病的通治方,但他在临床更加强调“圆机活法”,处方不拘泥于大经大法,深切注意前贤独特的医疗经验,根据病情神明而予以变通,使理路治法、立方遣药更为契合,总是在辨病中贯穿“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认为这是“辨证论治”的基础。
他十分欣赏清代医学家俞震《古今医案按·原序》所言:“孟子言‘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巧者何?变通之谓也。
巧固不能使人,其实不出规矩,人可即规矩以求巧……病不依规矩以为患,医第循规矩以为治,常者生焉,变者死矣!转恨医之法未备也。
不知法岂能备?要在乎用法之巧耳。
……闻之名医能审一病之变与数病之变,而曲折以赴之。
操纵于规矩之中,神明于规矩之外,靡不随手而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