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道医对六字气诀养生功法的贡献
道家补气六字诀

道家补气六字诀补气六字诀,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吐纳养生法,它的最大功能就是通过呼吸引导,调动五脏六腑之气。
五脏六腑之气混浊,人就会生病,如果将五脏六腑的浊气吐出,再吸纳进清新之气,人就会恢复健康。
如何来吐出体内的浊气呢?古人发明了六字诀——嘘、呵、呼、呬、吹、嘻。
发嘘声可以吐出肝上的毒气。
发呵声可以吐出心上的毒气。
发呼声可以吐出脾上的毒气。
发呬声可以吐出肺上的毒气。
发吹声可以吐出肾上的毒气。
发嘻声可以吐出三焦上的毒气。
通过六字诀吐出了脏腑内的毒气,再吸纳进天地间的清气,五脏六腑之气如此循环,日日更新,就会激发它们的潜能,这样一来,人就会精神百倍,健康长寿。
那么,六字诀为何对癌症病人有如此大的作用呢?因为癌细胞是厌氧细胞。
诺贝尔学奖得主温伯格医生的研究证实,癌细胞与正常细胞最大的差异是,正常细胞需要充足的氧气才能生存,而癌细胞正好相反,癌细胞是厌氧细胞,只有在氧气不足和血中氧气浓度太低时,才会生长。
所以,一些人患了癌症后,进入深山老林过着简单的生活,却奇迹般地康复了,就是因为深山中的空气清新,负氧离子的含量很高。
同样的道理,清晨,人们通过六字诀,最大限度地吐出脏腑内的浊气,最大限度地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就会增加身体内氧气的含量,身体内的氧气一多,癌细胞就失去了生长的条件。
其实,不仅是癌症,几乎所有的慢性病都是因为身体内的氧气不足造成的,所以,六字诀不仅对癌症病人有帮助,对所有病人和没病的人也都有好处。
如何呼出肝上的毒气。
要呼出肝上的毒气,就要发出“嘘——”音。
首先,两足开立,与肩同宽,头正颈直,含胸拔背,松腰松胯,双膝微屈,全身放松,呼吸自然。
嘘,读(xū )。
口型为两唇微合,有横绷之力,舌尖向前并向内微缩,上下齿有微缝。
呼气时念嘘字,足大趾轻轻点地,两手自小腹前缓缓抬起,手背相对,经胁肋至与肩平,两臂如鸟张翼向上、向左右分开,手心斜向上。
两眼反观内照,随呼气之势尽力瞪圆。
呼气尽吸气时,屈臂两手经面前、胸腹前缓缓下落,垂于体侧。
道医:如何用六字诀调理自己的五脏六腑!

道医:如何用六字诀调理自己的五脏六腑!六字诀,即六字诀养生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为吐纳法。
它的最大特点是:强化人体内部的组织机能,通过呼吸导引,充分诱发和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来抵抗疾病的侵袭,防止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过早衰老。
历代文献对此有不少论述,秦汉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关于用导引呼吸治病的论述。
《庄子·刻意》篇中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径鸟伸,为寿而已矣。
一、五行、五脏六腑与六字诀。
1、六腑:除上表中的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外,还有三焦。
六腑是这六个内脏的合称。
2、三焦的含义:横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头部、胸、上肢和心肺叫上焦。
横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肝胆、脾胃叫中焦。
脐以下的部位和有关脏器,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叫下焦。
3、三焦的生理功能:一为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道。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
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
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
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
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
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
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养生之道】道家养生六气决

【养生之道】道家养生六气决道家养生六气诀“嘻嘘呵呼呬(si)吹(fu)”六字诀养生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为吐纳法。
它的最大特点是:强化人体内部的组织机能,通过呼吸导引,充分诱发和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来抵抗疾病的侵袭,防止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过早衰老。
这六个字奥妙无穷,不但可治好五脏的疾病,而且也可治疗身体机能的不调顺,例如,身体感觉到冷时,可以用“吹(fu)”来治。
身体感觉热时,用“呼”来治。
关节痛用“嘻”来治。
烦胀上气。
用“呵”来治,有痰病,用“嘘”来治疗。
废劳厌倦则用“呬”来治。
念“嘘”可以治肝脏的疾病,念“呵”可以治心脏的疾病,念“呬”可以治肺脏的疾病,念“吹(fu)”可以治肾脏的疾病,念“呼”可以治脾脏的疾病,念“嘻”可以治三焦的疾病。
历代文献对此有不少论述,秦汉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关于用导引呼吸治病的论述。
《庄子·刻意》篇中说:“吹(fu)呴呼吸,吐故纳新,熊径鸟伸,为寿而已矣。
”在西汉时期《王褒传》一书中,也有“呵嘘呼吸如矫松”的记载。
南北朝时代陶弘景发明长息法。
他在《养性延命录》一书中说:“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行之名曰长息。
纳气有一,吐气有六。
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fu)、呼、嘻、呵、嘘、呬,皆为长息吐气之法。
时寒可吹(fu),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fu)以去风,呼以去热,嘻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
隋代天台高僧智顗大法师,在他所著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书中,也提出了六字诀治病方法。
他谈到:“但观心想,用六种气治病者,即是观能治病。
何谓六种气,一吹(fu)、二呼、三嘻、呬呵、五嘘、六呬。
此六种息皆于唇口中,想心方便,转侧而坐,绵微而用。
”颂曰:“心配属呵肾属吹(fu),脾呼肺呬圣皆知,肝脏热来嘘字治,三焦壅处但言嘻。
”传至唐代名医孙思邈,按五行相生之顺序,配合四时之季节,编写了卫生歌,奠定了六字诀治病之基础。
歌云: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fu)肺肾宁。
六字养生气功——六字诀的养生功效:调养身心,防治未病

六字养生气功——六字诀的养生功效:调养身心,防治未病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一些老年人对自身的保健意识越来越强烈。
因此,很多的老年人都在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健身项目,例如散步、太极拳、跳舞、慢跑,以及气功等。
虽然说体育项目有很多,但是老年人一定要注意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状况以及锻炼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这样才能更好的有益于自己的健康。
今天我们就来为各位介绍一种特别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方式,对老年人在慢病上出现的问题会很有帮助,那就是六字诀。
什么是六字诀六字诀是我国道家历经几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吐纳之法,药王孙思邈也曾练习它作为强身健体,固本生元的功法。
它主要通过嘘、呵、呼、呬、吹、嘻六个文字的不同发音、口型,来利用呼吸,充分调动身体脏腑的潜在能力,以抵抗疾病侵袭,防止衰老。
六个字是:呵、呼、嘘、吹、嘻、呬分别对应的是:心、胃、肝、肾、三焦、肺练习六字诀需要注意,它讲究的是腹式呼吸,先呼后吸,呼气时发音。
呼气要缓慢、深长、均匀,以加大肺活量。
同时,两足开立,与肩同宽,头正颈直,双膝微屈,全身放松。
每个字念6 遍,然后调息一次。
养生六字诀的功效“呵”字发音有养心,提神醒脑等功效,特别适合夏天,在烈日炎炎,心烦不安,以及失眠、健忘、出汗过多时可练习。
因为呵的发音如“吼”也就是在我们极度劳累时的一种发泄,从中医上说,心脏属于人的“心轮”,如果人的心轮打开了,那么整个人就会特别的愉悦。
“嘘”字有护肝名目的功效,同时对于一些眼疾、肝虚、消化不良以及头晕目眩、两眼干涩也有帮助。
“呼”字养脾,同时对腹泻、食欲不振、肌肉萎缩等也有不错的效果。
“呬”字润肺,因它润肺养肺功效不错,因此对于各种肺部慢性疾病也有良好的改善功效。
另外它对一些外感风寒、咳嗽、尿道感染也有不错的预防。
“吹”字强肾,这是一种祛病延年的呼吸吐纳法。
主要是利用四时、五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协调脏腑、平衡阴阳,祛病延年。
“嘻”字理三焦,三焦与身体各脏腑经络之间关系密切因此嘻字可治由三焦不畅而引起的眩晕、耳鸣、喉痛、胸腹胀闷等疾病。
药王孙思邈“六字养生诀”,一呼一吸养五脏!

药王孙思邈“六字养生诀”,一呼一吸养五脏!六字诀是我国流传下来的一种吐纳法,药王孙思邈曾奉它为长寿之法,每日练习。
它通过嘘(xu)、呵(he)、呼(hu)、呬(si)、吹(chui)、嘻(xi)6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利用呼吸,充分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以抵抗疾病侵袭,防止衰老。
它的最大特点是:强化人体内部的组织机能,通过呼吸导引,充分诱发和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来抵抗疾病的侵袭,防止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过早衰老。
自隋以来,历代文献对六字诀有不少论述,例如孙思邈的《千金方》,汪昂的《医方集解》,龚廷贤的《寿世保元》,冷谦的《妙龄修旨》。
明代冷谦的《修龄要旨》,把六字按照五脏的关系,与四季配属起来,拓展了其应用范畴。
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
秋呬定收金肺润,肾吹唯要坎中安。
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
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
而药王孙思邈在他的《孙氏卫生歌》中,也这样写道: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肾宁。
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却热难停。
六字诀因历代流传,版本较多,2003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把重新编排后的六字诀等健身法作为“健身气功”的内容向全国推广。
六字诀呼吸法练“六字诀”讲究腹式呼吸,先呼后吸,呼气时发音。
呼气要缓慢、深长、均匀,以加大肺活量。
同时,两足开立,与肩同宽,头正颈直,双膝微屈,全身放松。
全套练习每个字做六次呼吸每个字念6遍早晚各练三遍日久必见功效口型为两唇微合有横绷之力舌尖向前并向内微缩上下齿有微缝动作足大趾轻轻点地两手自小腹前缓缓抬起手背相对经胁肋至与肩平两臂如鸟张翼向上向左右分开手心斜向上两眼反观内照随呼气之势尽力瞪圆屈臂两手经面前胸腹前缓缓下落垂于体侧再做第二次吐字如此动作六次为一遍作一次调息疗效嘘气功可以对治目疾肝肿大、胸胁胀闷食欲不振、两目干涩头目眩晕等症口型为半张,舌顶下齿,舌面下压动作足大趾轻轻点地两手掌心向里由小腹前抬起经体前到至胸部两乳中间位置向外翻掌上托至眼部呼气尽吸气时,翻转手心向面经面前、胸腹缓缓下落垂于体侧,再行第二次吐字如此动作六次为一遍作一次调息疗效呵气功治心悸、心绞痛、失眠健忘、盗汗、口舌糜烂舌强语言塞等心经疾患口型为撮口如管状舌向上微卷用力前伸动作足大趾轻轻点地两手自小腹前抬起手心朝上,至脐部左手外旋上托至头顶同时右手内旋下按至小腹前呼气尽吸气时左臂内旋变为掌心向里从面前下落同时右臂回旋掌心向里上穿两手在胸前交叉,左手在外右手在里,两手内旋下按至腹前自然垂于体侧再以同样要领右手上托,左手下按作第二次吐字如此交替共做六次为一遍做一次调息疗效呼字功治腹胀、腹泻、四肢疲乏食欲不振,肌肉萎缩皮肤水肿等脾经疾患口型开唇叩齿舌微顶下齿后动作两手从小腹前抬起逐渐转掌心向上至两乳平,两臂外旋翻转手心向外成立掌,指尖对喉然后左右展臂宽胸推掌如鸟张翼呼气尽随吸气之势两臂自然下落垂于体侧重复六次,调息疗效比较适合秋季练习有润肺养肺增补肺气的功效对于各种肺部慢性疾病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外感、伤风、发热咳嗽、痰涎上涌背痛怕冷、呼吸急促而气短尿频而量少、尿道口灼痛及肺腑本身的疾病皆可用“呬”字治疗口型为撮口唇出音动作足五趾抓地,足心空起两臂自体侧提起绕长强、肾俞向前划弧并经体前抬至锁骨平两臂撑圆如抱球两手指尖相对身体下蹲,两臂随之下落呼气尽时两手落于膝盖上部随吸气之势慢慢站起两臂自然下落垂于身体两侧共做六次,调息疗效吹字功可对治腰膝酸软盗汗遗精、阳痿、早泄子宫虚寒等肾经疾患口型为两唇微启舌稍后缩舌尖向下有喜笑自得之貌动作足四、五趾点地两手自体侧抬起如捧物状过腹至两乳平两臂外旋翻转手心向外并向头部托举两手心转向上,指尖相对吸气时五指分开由头部循身体两侧缓缓落下并以意引气至足四趾端重复六次,调息疗效嘻字功治由三焦不畅而引起的眩晕、耳鸣、喉痛胸腹胀闷、小便不利等疾患“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
六字养生法Microsoft Word 文档

道家六字养生法六字养生法起源于我国古代道家,历史久远,流传广泛,是一种将呼吸吐纳结合起来的养生方法。
通过呼吸导引能强化人体内部的组织机能,充分诱发和调动人体脏腑的潜在能力来抵抗疾病的侵袭,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历代文献对道家的六字养生法有不少的论述。
例如,庄子《刻意》篇中说:“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径鸟伸,为寿而已矣.。
”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是当时著名的道家修炼人士,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学家。
他在《养性延命录》一书中说:"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行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嘻、呵、嘘、呬,皆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 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嘻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书中还指出:“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痛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
”传至唐代名医孙思邈,按五行相生顺序,配合四时季节,编写了卫生歌,奠定了六字诀治病之基础。
歌云: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肾宁.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热难停.发宜常梳气宜敛,卤宜数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摩擦常在面。
自唐代以后,在六字的发音及与脏腑的配合上,也有不少发展变化。
宋代邹朴庵的论述最为详细,他不但对呼吸和发音方法提出具体要求:“念时耳不得闻声”,“念闭低头闭口,以鼻徐徐吸天地之清气”,“吸时耳亦不得闻声”,还加了叩齿、搅海、咽津等预备功。
自明代以后,六字养生法开始有了肢体动作,将吐纳与导引结合起来。
从六字养生法练功的特点看,它是以调息为主的气功功法。
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合为—体的身心锻炼技能。
从医家的角度看,六字养生法的功理与中医理论和实践结合密切,六个字的发音直接针对脏腑,也与四季保健相关,治病养生的医学色彩浓厚,非常实用。
怎样练习六字养生法六字养生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养生方法,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中医名家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一书中。
道医:如何用六字诀调理自己的五脏六腑!

道医:如何用六字诀调理自己的五脏六腑!六字诀,即六字诀养生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为吐纳法。
它的最大特点是:强化人体内部的组织机能,通过呼吸导引,充分诱发和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来抵抗疾病的侵袭,防止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过早衰老。
历代文献对此有不少论述,秦汉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关于用导引呼吸治病的论述。
《庄子·刻意》篇中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径鸟伸,为寿而已矣。
一、五行、五脏六腑与六字诀。
1、六腑:除上表中的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外,还有三焦。
六腑是这六个内脏的合称。
2、三焦的含义:横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头部、胸、上肢和心肺叫上焦。
横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肝胆、脾胃叫中焦。
脐以下的部位和有关脏器,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叫下焦。
3、三焦的生理功能:一为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道。
4、六字诀功法除上表中对应五行五脏的“嘘、科、呼、谢、吹”外还有“希”字功。
这个“希”就是理三焦的。
歌诀: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肾宁。
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热难停。
发宜常梳气宜敛,齿宜数叩津宜咽。
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摩擦常在面。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
1、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为火之母,火则为木之子。
2、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相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相克,事物就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
只有保持相生相克正常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4、相乘或相侮(病态):五行相克的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
“健身气功·六字诀”功法源流

“健身气功·六字诀”功法源流“健身气功·六字诀”功法源流六字诀现存文献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梁代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中。
陶弘景是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中医学家。
《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中记载:“纳气有一,吐气有六。
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皆出气也。
……委曲治病。
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以解极。
”同时指出:“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痛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
”这些记载即后世“六字诀”或“六字气诀”的起源。
陶弘景之后,历代都有关于六字诀的记述,尤其在六字诀的方法理论及应用上有不少发展与补充。
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隋代佛教天台宗高僧智在其《童蒙止观》中将六字诀用于佛学坐禅止观法门;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对陶氏六字诀的吐纳法进行了发挥,“大呼结合细呼”;唐代道教学者胡在其《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泄图》中,改变了六字与五脏的配合方式,改肺“嘘”为肺“”,改心“呼”为心“呵”,改肝“呵”为肝“嘘”,改脾“唏”为脾“呼”,改肾“”为肾“吹”,另增胆“嘻”之法。
宋代邹朴庵的《太上玉轴六字气诀》对六字诀理论与方法的论述是历史上最详细的,对呼吸和读音方法作了具体要求:“念时耳不得闻声……念毕低头闭口,以鼻徐徐吸天地之清气……吸时耳亦不得闻声。
”另外,还增加了叩齿、搅海、咽津等预备功。
《遵生八笺校注·延年去病笺》的《四季却病歌》中记载:“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定收金肺润,肾吹惟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
”这就将六字诀与四季养生结合起来了。
从现有文献来看,明代以前的六字诀不配合肢体动作,只是单纯的吐纳功夫。
明代以后,六字诀开始有了肢体动作,将吐纳与导引结合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3 丰富了调气法 孙思邈进一步把六字气诀衍化发展成为 12
刘氏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他据中医的五行理论,并
种调气法: “冷病者,用大呼三十遍,细呼十遍。呼法,鼻中引气 结合切身体会,提出了六字气诀新的应用原则。按五行生克之
入,口中吐气出,当令声相逐呼字而吐之。热病者,用大吹五十 理,肺之实证既可用“呬”字泻之,也可依据中医理论中“实则泄
阴阳,阴阳不交,则坐致壅淤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 [13] 李其忠.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M]. 上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任情肆意,又损年命。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15] 综上所述,生命本于阴阳是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石,阴阳平衡
即为中医养生的终极目标,协调阴阳即为中医养生的最高准则。
的医药学家、道学家,为晋唐道医之典范。《养性延命录》全书分
六字功法虽着重于吐气的运用,但因在吐气前先有“微以引
上下两卷,共六部分内容,其中《服气疗病法》和《导引按摩法》是 之”的长息,故仍有“服气”的意义。古人对此很重视,《养性延命 论述气功诸法的专著。如《服气疗病法》中保存了许多古代的行 录》有“天恶风猛大寒大热,勿取气”[1]之文,是告诫不要在天气
体的“本然之真”,为后世留下 了《阳 常 有 余 阴 不 足 论》、《养 老 [2] 夏延章. 大学中庸今译[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24.
论》、《饮食色欲箴序》、《茹淡论》等阐述养阴与健康长寿的中医 养生学的经典篇章。 7 房事养生,本于阴阳
性,是人类与身俱来的天性、本能。其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情 感活动及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即《孟 子 · 告 子》所 谓“食 色,性 也”。古人称“阴阳交则物生,阴阳隔则物杀”,强调男女不合则 违背阴阳之道。《素女经》也指出: “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也,天 地得交会之道,故 无 终 竟 之 限。”古 代 养 生 家 正 是 以 阴 阳 之 道 为
[3] 王 充. 论衡( 下) [M]. 上海: 大东书局,1933: 92. [4] 马济人. 素问·养生论[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 [5] 费伯雄. 校注医醇賸义[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 73. [6] 管敏义. 吕氏春秋译注[M].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 1,51. [7]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M].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08. [8] 万密斋. 养生四要[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9] 华 佗. 华氏中藏经[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 1. [10] 颜德馨. 中国历代中医养生抗衰老秘要[M]. 上海: 文汇出版社,
气功家多纳此说,从而促使了六字气诀与导引术的结合,进而形 接论述。故书后述: “肺呬、心呵、肝嘘、肾吹、胆嘻。……但为除 成了许多新的气功种类。孙思邈也主张采用逐字吐气发声的方 疾,非胎息也。”[3]
法操练六字气诀,视之为与服气有关的方法,故定出从夜半后至 4 刘完素援“五行”之说,练功需应四季之变
关键词: 陶弘景; 孙思邈; 六字气诀; 道医 DOI 标识: doi: 10. 3969 / j. issn. 1008-0805. 2011. 12. 069 中图分类号: R2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0805( 2011) 12-2979-02
“六字气诀”功法是古代盛行的一种养生方法,古又云“孙真 呬以解极,凡人极者,则多嘘呬。道家行气,多不欲嘘呬,嘘呬者, 人六字真言”。据现有资料,其最早的出处为陶弘景的《养性延 长息之忌也。”[1]从现有可查考著作年代的文献来看,《后汉书·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1 VOL . 22 NO. 12
时珍国医国药 2011 年第 22 卷第 12 期
阴不足”之说,提出“阴精亏虚,相火妄动”是导致衰老和变生疾 参考文献:
病的机理。主张从清心寡欲、节食茹淡、寒凉补肾等方面颐养个 [1] 管 仲. 管子[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139.
哲及术数等。其一生著述丰富,主要有《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
基金项目: 国家“973”计划课题( No. 2011CB505406)
翼方》各 30 卷。他终身不仕,隐居山林,相传他曾入峨眉山修炼
作者简介: 李德杏( 1976-) ,女( 汉族) ,山东无棣人,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 道家气功。史料记载孙思邈曾治疗麻风病人六百余例,痊愈者高
呼、肺嘘、脾唏、肝呵”四脏与六字气诀相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 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重在阐述六气与脏腑的相配,及治疗作用,
“肾呬”,在方法上也具体了很多。并且主张在六字气诀进行前 丰富了六字功法的内容,多为后人沿用。胡愔一如陶弘景、孙思
先作导引锻炼。这一主张对六字气诀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 邈,论六字气法的重点是其在治疗上的应用,罕见养生方面的直
气方法,其中有关于“六字气诀”的最早的记述: “凡行气,以鼻纳 剧烈变化、气温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下进行六字气诀功法的锻炼。
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内气 另,书中所述,引录自前人著述,非陶弘景所创,故书中有“法出
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凡人之 于仙经”之说。
六字气诀功法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健身气功的一种。
运用了脏腑辨证,也有八纲辨证。吹去热似汗法; 唏去烦为和法;
1 陶弘景首论六字气诀,释六气配五脏之法
呵降气为下法; 嘘散滞为消法; 呼去风为清法; 呬解极为补法。文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 今江苏句容) 人。南北朝时著名 中奠定了六气配五脏的基础,如心吹与呼、肺嘘、脾唏、肝呵等。
基础上,扩大了其治疗的范围,认为“病有四种: 一冷痹、二气疾、 功法相结合,同时结合五运六气之说,又提出了四季行气的禁忌,
三邪风、四热毒。若有患者,安心调气此法,无有不差( 瘥 ) 也。 对六字气诀功法的发展和应用有了创新。
凡百病不离五 脏,五 脏 各 有 八 十 一 种 疾。 冷 热 风 气 计 成 四 百 四
2002: 237. [14] 李学庸. 张景岳医学全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877. [15] 葛 洪. 抱朴子[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5.
历代道医对“六字气诀”养生功法的贡献
李德杏1 ,于铁成2
( 1.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0193; 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要方·卷二十七·养性》,其中《按摩法》《调气法》是孙思邈关于 六字配五脏的学说体系,并改逐字发声吐气法为按六字语音口型
气功医学的专论之作。
吐气而不发声的方法。改肺嘘为肺呬,改心呼为心呵,改肝呵为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篇中在前书所载“心吹与 肝嘘,改脾唏为脾呼,改肾呬为肾吹,另立胆嘻。胡愔在前人论述
摘要: “六字气诀”功法是古代盛行的一种养生方法。历代养生者对此呼吸之法多有述说,而现代气功研究亦证明此项
功法之于修心养性,确有裨益。中国各时期的高道大医多熟谙此道,诸如陶弘景、孙思邈、胡愔、刘完素等人,他们将道教 养生修炼方术与传统中医理论结合,运用辨证学说、藏象学说、五行学说援医入道,对六字气诀功法的发展、演变、成熟起 到了推动的作用,不但丰富了中国道教医学气功练养之术,亦使六字气诀功法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健身气功的一种。
日中前,气生得调”; “夜半后八十一,鸡鸣七十二,平旦六十三, 呵去心热则生寒。故曰: 春不呼,夏不呬,秋不吁,冬不呵。四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日出五十四,辰时四十五,巳时三十六。欲作此法,先左右导引三 常有唏,谓三焦无不足; 八节不得吹,谓肾状难得实。然以吹验
百六十遍。”[2]
之,吹去肾水寒气,则阳热暴甚,而目暝昏眩,虚为热证明矣。”[4]
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 2 孙思邈发挥六字功法,辨证论治依脏施功
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
孙思邈,京兆华原( 今陕西耀县) 人。唐代著名的医学家,道
门中人,博览群书,善谈老庄及百家之学,兼好释典,精通文、史、
收稿日期: 2011-01-23; 修订日期: 2011-07-22
巳时这一段所谓“生气之时”进行六字气诀功法的锻炼。由于日
金元医家对“六 字 功 法 ”的 论 述 着 重 与 五 运 六 气 的 结 合,强
中后为“死气之时”,故愈接近日中,次数愈益减少。如文中随夜 调练功时的季节性,其代表人物为刘完素。
半后、鸡鸣、平旦、日出、辰时、巳时的顺序,锻炼次数也由八十一、
二种调气法,若有病,依此法恭敬用心,无有不差,皆须左右导引 新。
三百六十遍,然后乃为之。”[2]
完素精研《内经》之学,在阐述五运六气之学的基础上,提出
2. 4 辨证论治,依脏施功 在气功治疗方面,孙思邈特别擅长应 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与四季气候息息相关,因此在养生方面又提
用六字气诀。他认为凡百病不离五脏,因而运用六字气诀以调五 出“把握万象,仰观日月,呼吸元气,运气流精,脱骨换形,执天机
命录》。历代养生者对此呼吸之法多有述说,而现代气功研究亦 艺文志·神仙类》虽然有《华佗老子五禽六气诀》的书目,但并无
证明此项功法用于修心养性,确有裨益。历史上有着道医背景的 具体内容的记载,所以我们看不到其记述的内容。故此,《养性
医家大多熟谙此道,诸如陶弘景、孙思邈、胡愔、刘完素等人,他们 延命录》是最早提出静功“六字气诀”的文献。文中的“吹、呼、
将道教养生修炼方术与传统中医理论结合,运用辨证学说、藏象 唏、呵、嘘、呬”六种呼气方法,即所谓“六字气诀”。六字功法既
学说、五行学说,援医入道,对六字气诀功法的发展、演变、成熟起 用以保健,又用以治病,书中称此为“愈病长生要旨”。各类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