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丹的内涵与实质
对中医养生的看法

对中医养生的看法中医养生看法1:中医养生观养生观的多面性决定了养生与生命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健康保护?为什么要保持健康?如何保持健康?让我们从专家们在健康文化高峰论坛上的精彩演讲中,领略健康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病前预防和老年前维护。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纠正偏见,克服缺点。
4.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中医养生观2:中医养生规则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深思熟虑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
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第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
阴阳平衡的人是最健康的人。
养生的目的是达到身心阴阳平衡。
什么是阴?阴是身体的物质基础。
杨是什么?阳是能量。
阴阳是相对的。
一切向上、向外、活跃、炽热都属于阳;所有向下、向内和寒冷都属于阴。
身体生病的原因是阴阳失去平衡,导致阳过多或阴过多、阴虚或阳虚。
只要我们努力减少过多的党,增加过少的党,以恢复阴阳原有的平衡,疾病自然会消失在无形之中。
因此,中医保健非常强调阴阳平衡和健康生活。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年益寿《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
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中医与养生心得(精选5篇)

中医与养生心得(精选5篇)中医与养生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中医与养生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中医与养生心得(精选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中医与养生心得篇1中医与养生心得:平衡、和谐与生命的奥秘引言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与养生。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养生理念。
本文将探讨中医与养生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现代人提供一些有益的健康建议。
一、中医学基础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整体。
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等要素共同构成了这个整体。
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相互关联,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也与季节、气候等自然因素息息相关。
因此,养生应当注重平衡人体的内部环境,使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
二、养生方法1.饮食调养:中医学主张“合理膳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饮食应均衡,避免过度偏食。
此外,饮食应根据个人体质、季节、气候等因素进行调理,以达到“和于阴阳,调于寒热,适于口味”的境界。
2.运动保健:中医学主张“动则生,静则养”。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传统运动方式如太极拳、五禽戏、气功等,既可强身健体,又可调节心理状态。
3.精神调养:中医学认为,“百病始于气”。
情绪波动易导致气机不畅,引发疾病。
保持心情愉悦、平和,减少情绪波动,有助于养生和身心健康。
三、养生原则1.平衡阴阳:人体内部各要素之间应保持平衡,遵循“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原则。
饮食、运动、心理等多方面应综合调理,以达到阴阳平衡。
2.和合交融:中医学强调“和合”思想,养生应注重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交融。
工作与生活应张弛有度,融入自然,关注社会,有助于身心平衡。
3.追求和谐:中医学认为,人的身心健康与自然界的和谐息息相关。
居住环境应与气候、季节相适应,以追求身心和谐。
浅谈中医养生康复的内涵

浅谈中医养生康复的内涵身体健康是人们在自身生命发展过程中普遍追求的目标,并且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自身觉悟的不断提高,相应催生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医药体系的中医养生康复学科。
这门学科专门论述了如何去进行生命的保养,是企图帮助患病者康复并持续性保持健康状态的具有实用性的一门学科。
中医养生康复学具有较为系统的理论,并且遵循着独特的康复方法,成为众多追求健康状态人们的追捧对象。
本文对于中医养生康复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希望人们可以对于古代医家就养生康复方面的认知进行深入了解。
基于了解之上,希望人们对于养生能够抱有更加客观正确的态度,积极将养生贯穿于疾病防治的全过程,发挥出中医养生康复的优势。
1中医养生康复的现实意义中医学相较于西医学在养生康复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样的优势也在几千年传统中医发展过程中被不断凸显。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悠久历史是与人类医疗实践活动并驾齐驱的,自从人类开始了医疗活动,则在医治患者的同时,开始积累养生康复知识。
与此同时,医学专家们不断对于养生康复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出养生康复对于人们延年益寿、疾病康复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遵循着其理论对于患者们进行病情康复指导,这是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进入到20世纪之后,医学发展速度飞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要求自身的身体不但能够保持在健康的状态,还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生存质量。
按照如今的发展趋势来看,专家们预计21世纪人人都将拥有自我保健意识,形成了以自我保健为主的新世界。
传统的养生康复医学还是我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持续影响着当今社会,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调动并树立了中国人民重视养生的观念,并通过日常生活的实践,总结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
2古代医学对于养生康复的认识中医学对于医事具有分阶段性的认知,认为其具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则是患者患病之前的预防工作,即所谓的“治未病”,在人们还没有患上疾病的时候,先对于疾病采取预防工作。
浅谈“治未病”理论基础下的中医养生方法

浅谈“治未病”理论基础下的中医养生方法中醫养生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与历代中医学家潜心实践并总结的理论体系。
治未病体现了中医预防医学的核心思想,并逐步衍生出养生学这一新兴学科,为人们预防疾病、保持健康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通过解释治未病与养生的关系以及常用的养生方法,以期让人们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标签:治未病;中医养生;亚健康养生即通过各种方法来增强体质,保养身体已达到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目的。
随着亚健康这一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
养生的实质是形体不蔽,精神不散。
主张通过饮食、运动、情志、起居的调整来维持阴阳平衡。
养生也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思想理论。
1.治未病1.1治未病的概念和源流。
未病是指没有发生的疾病,中医治未病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通过采取一些方法预防疾病。
治未病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如:“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1】这句话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寓意是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病入膏肓才四处求医。
1.2治未病的层次。
中医治未病的层次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部分,未病先防思想就是在人们没有患病时,及时采取保养方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已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以后,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愈后防复是指在病情稳定以后,注意预防复发,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
正确认识中医治未病理论,对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 中医养生内涵2.1中医养生与治未病的关系。
养生即养护生命【2】养生提倡采取各种方法强健身体,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学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这就强调了增强体质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的养生之道。
养生体现了未病先防的思想,治未病也为养生之道提供了思想基础。
2.2亚健康与养生。
亚健康是指人体没有罹患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出现不适的症状。
中药药剂学:丹药的含义和种类

丹药的含义 丹药系指汞与某些矿物药,在⾼温条件下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机汞化合物。
在中医药书籍中,有将疗效较好的成药称为丹,如丸剂中的⼤活络丹、⼩活络丹;散剂中的九⼀丹、紫雪丹;锭剂中的⽟枢丹;液体药剂的化针丹、化癣丹等。
也有的以药剂⾊⾚者为丹,如红灵丹、痧⽓灵丹等。
以上虽然俗称“丹”,实际属于丸剂、散剂、锭剂、液体药剂等剂型,并⾮属于丹药。
本章所述的丹药是指⽤汞和某些矿物药为原料,经⾼温密封烧炼⽽成⽆机汞化合物。
丹药的种类 丹药按其制法有升丹(红升丹)、降丹(⽩降丹)及半升半降丹(轻粉)等三类。
按其⾊泽有红、⽩⼆类。
分述如下。
红升丹(红粉、三仙丹) (1)处⽅:⽔银30g ⽕硝30g ⽩矾30g (2)制法:采⽤升法制备。
升法系指药料经⾼温反应,⽣成物上升凝附在上覆盖物内侧⾯得到结晶状化合物的炼制法。
具体⼯艺过程:配料→坐胎→封⼝(覆盖物在上,其⼝向下)→烧炼→收丹→去⽕毒。
(3)性状:本品为橙红⾊⽚状或粉状结晶,⽚状的⼀⾯光滑略具光泽,另⼀⾯较粗糙。
粉末橙⾊。
质硬,性脆,⽆臭,遇光颜⾊逐渐变深。
(4)主要化学成分:本品主要为红⾊氧化汞(HgO),氧化汞含量不得少于99.0%。
红⾊氧化汞是较⾼温度下炼制的产品;另有些产品夹带有黄⾊,为黄⾊氧化汞,是较低温度下炼制的产品。
(5)应⽤:外科⽤药。
具有拔毒、除脓、去腐、⽣肌作⽤。
⽤于痈疽疔疮,梅毒下疳,⼀切恶疮,⾁暗紫⿊,腐⾁不去,窦道瘘管,脓⽔淋漓,久不收⼝。
外⽤适量,研极细粉单⽤,或与其他药味配成外⽤散剂或制成药捻⽤。
本品有毒,只可外⽤,不可内服。
外⽤亦不宜⼤量持久使⽤。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红升丹是⼀种有效的杀菌剂,并具有沉淀蛋⽩质,使局部组织中蛋⽩质形成不溶性的变性蛋⽩盐沉淀⽽起收敛等作⽤。
牛满江丹者,单也,一者,单也。惟道无对,故名曰丹。天得一以清

中文名,道家养生。创始人,老子。创始人别名,李耳。创始人国籍,中国。
道家文化名人。“证道堂”道文化创始人-老子老子。
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吏。相传晚年著成五千言《道德经》后。骑青牛出函谷而去。飘然不知所终。被古今中外大哲学家。大科学家和各界养生人士公认为:世界传统养生文化宝库中的精华和瑰宝。根据记载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二十四史》和有关史书记载:中国道家养生学。主要由中华民族神圣祖先。
以气养生的知识。强调的以气养生。是道家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培养元气元气为生命之本。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奢求。奢求不得。会气阻伤身。人应求其所能求。舍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而培养元气。安静通气每天白昼如能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大脑安静使全身肌肉容易放松。气血畅通。达到“心静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
《黄帝外经》。《黄帝阴符经》。《黄帝归藏易》。《老子道德经》。《太上老君内丹经》。《老子常清静经》等。现在有很多的网站也都在传播《道德经》等著作。如中国网《道德经》全文。龙腾辟谷论坛道德经第十五章。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的科学机制为“天人合一”,通过修练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达到“返朴归婴”。其主要经典有:老子亲传弟子,尹喜真人《尹真人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鬼谷子《黄帝阴符经注》。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葛洪《抱朴子》。孙思邈《养生铭》《四言内丹诗》《千金要方》。汉钟离。吕洞宾《钟。吕传道集》《吕祖百字碑》。张伯端《悟真篇》。张三丰《太极拳》和《丹经秘诀》等道家养生著作。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修炼方法为“内炼生命本源精。气。神。返还精。气。神于人体之内”。从而确保修学者能常保自身生命本源精。气。神圆满。经现代生命科学家用现代高科技仪器实验表明: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所讲的“精”。
丹药的功效与作用

丹药的功效与作用丹药作为中华传统瑰宝,是中国古代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临床应用和药物疗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丹药是通过精细的制作工艺和配方,采用各种珍贵的天然药材,结合独特的炼制技术,将有效成分提取、纯化、浓缩后制成的药物。
这些丹药以其独特的功效和作用,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和信赖。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类常见的丹药,包括金丹、九转丹、丹丸等药物,分析其功效和作用。
一、金丹:金丹是古代道家和丹道学派传统的瑰宝,也是丹药中的一种。
金丹的主要成分是砒霜、硫磺、铅、研磨成粉末的红石脂、硝石、水银等。
金丹具有增进肌体和身心健康的功效,它可以增加机体的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调节体内代谢、增强人体器官功能等作用。
金丹还能延缓人体衰老进程,抗衰老作用显著。
金丹具有较高的药物活性和药物安全性,但由于其较高的神经毒性和肾毒性,使用时需十分小心,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
二、九转丹:九转丹是丹药中的一种,也是中华传统医学中的特色瑰宝。
九转丹是由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的药材炼制而成的。
九转丹以其独特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被广大民众广泛应用于临床。
九转丹具有活血化瘀、调节血压、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肌体免疫力等作用。
九转丹还可以改善脑功能,预防和治疗中风、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
九转丹属于中药药物,使用时应注意用量和使用方法,并遵循医生的处方。
三、丹丸:丹丸是丹药炮制形式之一,它以各种珍贵的中草药为原料,经过炮制、调制、浓缩等工艺制成。
丹丸在临床中主要用于调理人体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气血,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丹丸有很多种类,治疗的疾病也各不相同。
比如,补脾丸可用于治疗脾虚引起的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补肺丸可用于治疗肺虚、咳嗽、气喘等痰症;滋肾丸可用于治疗肾虚导致的腰酸背痛、尿频尿急等病症。
丹丸药物的药效和药物安全性较高,但使用时应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治疗。
总结起来,丹药作为传统中医学的一种代表,具有独特的功效和作用。
中医养生

保精益气、持之以恒。
四、 中医养生的方法
1. 精神养生法
2. 起居养生法
3. 食药养生法
4. 传统运动养生法
5. 针灸养生法 6. 按摩养生法 7. 其它养生法
1、精神养生法
精神养生古也称为“调神”“养
性”“养心”等,是在中医“形神一体”关 的指导下,通过调摄精神,舒畅情志以 保持身心健康,预防 疾病,延年益寿的一 种养生方法。
平衡。
调养精神的主要方法 在“独立守神”这一原则的指导下, 中医学形成了许多有传统文化色彩的行 之有效的精神养生的方法: (1)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少私寡欲,心安不惧;无视无听, 抱神以静(闭目养神是最简单易行的凝 神养心方法);静默坐忘,收摄心神. (2)静中寓动,神用有节 凝神定气,神用专一;动静结合, 适度用神。
由此知道,在消化系统气血盛的 时候也就是消化能力强的时候摄入饮 食最好,在消化系统气血衰的时候尽 量少摄入饮食或不饮食。
总结四句:
早上吃饱 中午吃好
晚上吃少
不吃夜宵
4、传统运动养生法
传统运动养生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
慧的结晶,是利用调身、 调息、调心方式达到
养生防病的目的。
运动养生的原则: 动静结合、练养相兼、循序渐进、持之 以恒。 运动养生的优点 间单方便、易于掌握、经济实用、灵活 多样、寓练于乐 愉悦身心、防病健身、治病 去疾。 常用的传统养生功法 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放松功、保 健功。
(1)不同年龄养生
婴幼儿养生(0——3岁)
婴幼儿保健要点
婴幼儿期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此期需要
摄入的营养素和蛋白质特别高如不能满足,则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丹的内涵与实质20XX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便启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将传统医药项目细分为中医养生方法等8类。
目前国务院已公示3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包含33个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中医养生项目却仅有一项,其中具体内容为山西太原药膳八珍汤,福建省晋江灵源万应茶和永定万应茶。
这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养生学术内容犹如沧海一粟,金山草木。
所以,本文对源于中华民族长生成仙追求的“神仙家”学术,即中医养生丹术的源流及文化内涵、濒危现状加以说明,以期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和保护。
中医养生丹术的内涵与实质1.中医养生丹术的概念“丹术”一词见于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金丹金碧潜通诀》:“丹术着明,莫大乎金火。
穷微以任化,阳动则阴消,混沌终一九,宝精更相持”。
又云“丹术既着,不可更疑焉!故演此诀,以辅《火记》焉!庶使学者取象”。
《云笈七签?丹论诀旨心照五篇》又谓“不知此妙,不可言修丹术事”。
《火记》是《周易参同契》所载的上古养生典籍,故所谓丹术是养生的方法。
中医典籍《泰定养生主论?杨易跋》谓王珪“慕丹术,尤邃于医”。
王珪是元代名医兼养生家,享年九十而卒,其遗物有“柴关丹灶药栏之属”等,说明他生前经常进行外丹烧炼或中医药物的炮制。
其着作《泰定养生主论》谓自己“飞金精于肘后,炼玉液于丹田,未尝思想,皆出自然。
但风火盘旋,龙虎交战,已尝逐尽寒邪痛疾”。
他认为,“神仙之道,丹经万轴,妙在铅火二字神方道术,未尝不欲济人,亦未尝不诫人,谨传授者,盖得人则传,道不虚行”。
可见这里所谓“丹术”,即是内丹术和外丹术的统称。
由于丹术的实质是通过药物或自我修炼追求长生不老和如何成为“神仙”的学问,是专注于提升生命健康境界的养生学术,与古代中医方技流派之一的“神仙家”学术范畴和内涵一致,所以本文将之称为中医养生丹术。
2.古代的中医养生学术中医学在古代被称为“方技”,《汉书?艺文志》谓“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
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汉兴有仓公。
今其术晻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即是说方技乃是政府所担负的医疗与养生职责,古代的名医岐伯、扁鹊、仓公等都是精通方技的高明医生,可以论病及国,原诊知政,现在这种技术已经不能传承彰显,所以只能通过有关的图书记载来研究。
其学术可以划分为4类,即神仙家与房中家、经方家、医经家。
并对四者作出界定,“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先王制外药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
“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
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
从上述分类和定义可以知道,古代的医经家实际就是今天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经方家则是专门遣方用药、攻病疗疾的方法,房中家则是节欲保精、情志调适的技术,神仙家则是如何永葆青春、追求延年益寿和长生不死的实践活动,实际就是今天所说的养生,所以古代的神仙家与房中家,就是今天的中医养生学术。
由于房中家历来隐而不显,虽然流变为内丹双修流派,但仍然不能作为学术公然讨论。
所以,神仙家始终居于养生学术主流地位。
3.中医养生丹术就是古代的神仙家学术从神仙家的定义来看,其学术是专门研究如何保持生命的本真而超越形体的学问。
所以,神仙家既是道家“长生不老”目标的追求者,又是中医养生最高养生目标的实践者,“仙”与“医”实际高度统一。
所以,中医养生丹术,实际就是通过性命双修而达到免除疾病、健康长寿乃至生理和心理超越的神仙家学术。
据孟庆云先生考证,今天的“中医”与《汉书?艺文志》中所言“方技”之“中医”全然不同,前者是我国沦为殖民社会西医传播普及后才产生的与之相对的概念,其内涵缩小为“医经家”与“经方家”的综合甚至部分综合,重点已经偏向于以“疾病”为对象的中医特色的“治疗”;后者则是涵盖了一切人体生命、生理、病理现象的以“健康长寿”为目的全方位的“医学”。
所以,中医养生丹术实际是古代“方技”中的神仙家学术,也就是传统医学全面涵盖的养生方法和技术。
中医养生丹术的流变1.中医养生丹术的渊源现今学者,大多将丹术划入道家或道教学术范畴,而且认为外丹术产生于战国与秦汉方士为长生不老的“仙药”追求,而内丹术则始于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成书时期,并发展成为后世“长生不老”的养生学术。
实际上,以“性命双修”为标旁、以“精气神”三品药物养炼为内容的内丹术和外丹烧炼由来已久,儒家“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和神仙家“保性命之真”的理念在很早就已提出并付诸实践。
王沐先生指出,“现存文献中记载内丹功法的,以东周安王时期的《行气玉佩铭》为最早(公元前380年制戍,距今已二千三百多年)其内丹功法,似为近代的小周天丹功,包括行气、炼、化的过程,这说明我国战国初期丹功已成”。
从成书于东汉以前的中医祖典《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来看,中医方技实际是养生丹术理论的实践经验总结。
如《神农本草经》上品药物“几乎完全是道家炼丹服后以求健康长寿甚至成仙的理论”。
三品药物中具有诸如轻身,不饥,不老,延年的养生药物高达211种,占58%。
《黄帝内经》中也有大量的内丹养生理论和方法,当代丹道学术大师胡孚琛指出,《黄帝内经》是丹家宝典,“是指导内丹修炼的着作”。
“《黄帝内经?素问》首卷《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及《阴阳应象大论》等,诚为修道炼丹之通理”。
所以,古代中医学术实际是以内丹术和外丹术为主要内容的养生丹术之渊薮。
2.中医养生丹术的流变秦汉以来,由于“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以追求“长生不老”的外丹术和内丹术成为“怪力乱神”而受到主流社会排斥。
如《汉书?艺文志》对神仙家的评论谓:“然而或者专以为务,则诞欺怪迂之文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
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
故魏晋以来,神仙家学术开始分化,内丹学术游离于“中医”学并逐渐分离划归道家学术,而外丹学术则与“中医”融合成为“中医”学的组成部分或研究对象。
由于东汉末年道教的产生恰恰为丹术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土壤,所以后世学者大多将丹术划归入道家或道教学术范畴,并将华佗、皇甫谧、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大医贴上道士标签,所以后世直至近代皇家贵族服食丹药求仙多有道士参与其中。
而历代医家在医疗活动中也十分重视精气神传变转化的实证体验与“内景隧道”的返观照察,从而印证经络脉象以指导临床,所以都兼习内丹术,明清时期的命门、气血理论都是受到内丹学术影响后中医理论的提升。
近代名医潘箬泉、恽铁樵、章次公、秦伯未、施今墨等人,都曾向陈撄宁等丹道大师请教切磋养生学术。
这都说明,神仙家的养生学术虽然分化为以道士为主的内丹修炼群体和以医生为主体的外丹烧炼与医疗群体,但二者始终相互交织发展,融合渗透,故丹术实际始终是中医养生治病理论与方法的重要内容。
3.中医养生丹术的传承现状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自信心丧失殆尽,将国家的积弱归咎于传统文化,而近代西方科学的传入,以及西医学术范式和“查病、治病、防病”导向的“分子-生物”医学模式主导地位的确立,中医学界不自觉地参照西医标准削足适履,将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床重点转向对“疾病”和“治疗”的关注,使得以未病先养、提升健康、心理超越、心灵升华的传统养生学术与参照西医学构建的狭隘的现代中医学脱离。
所以中医“蛋糕”不仅越做越小,而且淡化了“治未病”这一先进的理念,使中医优势无从谈起,中医自然而然走上了式微的道路。
加之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对传统的割裂,使人们视古人追求“长生不老”的养生学术为迷信而不去研究,甚至嗤之以鼻,不愿了解一顾。
在现实西方文化强势地位和唯“科学化”舆论导向下,中医无法摆脱“治病”的逻辑与定位,许多中医从业者都按照西医的标准来改造中医,“上工治未病”成了一句空话,作为中医养生精华的中医丹术反而在中医界无人问津,仅有极少数中医人士将神仙家学术作为以治病为目的“医学”之余事私下进行研究。
而中医业外研究者大多着眼于中医学与道教、道家养生学或内、外丹学术关系的研究,或者从生命科学、生命哲学、人类学角度研究。
虽然胡孚琛先生等社科界学者有关论着中涉及中医养生丹术的理论,但所占的比重非常之小,而且对中医学术的影响甚微。
结果导致中医养生“阵地”被一些并没有中医内涵的洗浴、娱乐项目占领,社会上所谓的“中医”养生大多沦为非法行医或变相的治疗活动,故而中医养生丹术实际面临传承断裂和消亡的危机。
中医养生丹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1.中医养生丹术非遗保护是中医学术完整传承的迫切需要中医养生丹术源于中华民族长生成仙的追求,经过了数千年的积累,其学术内容包含了大量的中医药知识和生命认知的实践体验、方法以及养生技术。
然而,有许多内容项目已经淡出中医药范围,如在明代以前官方医药教学和管理重要内容之一的祝由十三科和房中术、禁咒术、符水疗病等,虽然民间尚有遗存和传承,但在文革时期多被斥为迷信而扫除尽净,发掘和传承已经很难。
更为堪忧的是,作为中华文化独有的养生文化,在现代经济大潮和商业文化的冲击下,已经被肢解和改造。
所以许多中医养生治病理论濒临消亡或仅在道家、道教学术中有所保留。
有人统计,《道藏》收录的医家经典覆盖了中医药学的各个方面,占《道藏》文献的70%以上,而且其中不乏孤本、秘本、善本,俨然一套医籍汇编。
所以,由神仙家学术流变而来的中医养生丹术虽然众说纷纭、流派纷呈,但其作为古代医学中重要内容的地位却大大下降甚至游离于中医学术之外,当代学者们更倾向于从养生学、道教、道家、生命科学、人学、心理学等角度进行探讨,而且研究者多为非医人员,许多中医反而因为过度的西化或狭隘保守的心态失去了传统医家不断从养生丹术中汲取养分的探索精神与动力,一些传统医学内容面临传承断裂和消亡,一些原本属于中医学术范畴而存在于民间和道教典籍中的医学内容得不到传承,所以,一些学者在中医学之外提出武医学、象数医学、意象医学、道医学或道教医学等概念和理论。
如一些学者将道教医学或道医学区别于中医学,作为另外一种医学来研究,日本医生吉元昭治《道教与不老长寿医学》、盖建民《道教医学》、王庆余、旷文楠《道医窥秘——道教医学康复术》、熊春锦《道医学》、祝守明《道医讲义》、《道医概说》等都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
而一些青年学者对此则有不同的认识,如张卫《明清道教医学》从道教医学角度分析中医理论与道教医学和养生内容的相互渗透。
何振中《内丹医学研究》认为,内丹医学思想的基本理论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是相一致的,而道教医学内容体系的建构,是以中医学作为参照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