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第2章中医养生学基本观念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学教学大纲

中医养生学教学大纲
三、补充资料,讲授日常生活中如何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题:
1、什么叫“德全不危”?
2、养生应该具备哪些道德品质?
3、日常生活中如何提高自己的养生品德?
第五节 调志摄神
掌握:情志相胜法、移情法、开导法、疏泄法。
熟悉:节制法、升华超脱法。
了解:暗示法。
一、结合实例,辅以案例分析,讲授情志相胜法。
二、重点讲授移情法、开导法、疏泄法,可辅以课堂讨论。
熟悉:权衡观的概念。自然气象的权衡自稳。
了解:自然生态的权衡自稳。
一、重点讲授权衡观的概念。
二、讲授养生的权衡自稳。
三、讲授人体的权衡自稳。
三、介绍自然、生命的权衡自稳。
思考题:
1、什么叫权衡观?
2、简述养生的权衡观主要包括的内容。
3、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是如何权衡自稳的?
4、试述养生的权衡自稳的具体内容。
《中医养生学》课程教学大纲(36学时)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码
040531
开课单位
基础医学院中医养生教研室
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
中医养生学
英文名称
Health Preservation of TCM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课堂讲授,学习了解中医养生的文化根源性;系统掌握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掌握常用养生方法;学习掌握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制定养生计划和方案。
三、讲授睡眠时的调摄,重点讲授睡眠禁忌。
四、讲授卧室与卧具的选择。时间充裕时可对枕头的要求做适当的展开讲授。
思考题:
1、什么叫作息养生?
2、结合自身情况,试述你的作息需要做怎样的调整?
3、什么叫睡眠养生?
4、睡前调摄应该注意些什么?
5、睡眠时的调摄包含哪些内容?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引言中医养生学是中国古代的一门学科,旨在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它基于中医的理论和经验,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紧密相连。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包括养生的概念、方法和原则,以及中医养生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养生的概念养生是指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心理调节等方法,保持身心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其周围环境和自身内部的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通过调整个体的阴阳平衡,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延缓衰老,并提高生活质量和寿命。

养生的方法中医养生学提供了多种方法来实现养生的目标。

这些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调养饮食是养生的重要方面,中医养生学强调合理搭配食物,注重五谷杂粮的摄入,适量吃肉和蔬菜水果,避免过度油腻或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同时,还要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和季节变化调整饮食,如夏季多吃清凉食物,冬季多吃温热食物。

运动保健适度的运动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学推崇“动则通,通则不痛”,意味着通过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常见的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散步、游泳等,这些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调节情绪,达到健身养生的效果。

心理调节心理健康是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养生学认为,情绪的失衡会导致身体的阴阳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学推崇“乐观开朗,心灵宁静”,建议通过冥想、放松训练、社交活动等方式来调节情绪,达到心理平衡的状态。

气功养生气功是中医养生学中常见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调整呼吸和姿势来练习,以达到调整人体气血循环和提高免疫力的目的。

常见的气功包括大椎神妙功、五禽戏、八段锦等,这些气功动作既简单易学,又可以在家庭或工作环境中进行。

中医养生学的原则中医养生学遵循以下原则,以实现身体的阴阳平衡和身心的健康。

个体化原则中医养生学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生活环境都有所不同,因此养生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2.1天人相应在很多人眼中,“天人相应”似乎是一种非常玄妙的修炼方法,与普通人无关。

事实上“天人相应”是中医学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人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中医学认为,人身就是一个小天地,也就是说,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的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说,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就能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

中医养生学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认为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顺应自然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二是慎防异常自然变化的影响。

然而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地适应,而应是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保持健康,免患疾病。

2.2形神合一在前面强调了,养生学脱胎于中医,与中医是密不可分的。

养生学的很多理论,实际上也就是在中医的基础理论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通过中医学“形神合一”的理论,养生学提出了“形神共养”理论,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也要重视心理和精神上的保健。

形,即人之形体,包括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五官九窍、肢体以及筋、脉、肉、皮、骨等,其中主要是精与气这两个方面。

神,即以神情、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二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因为一般来说,形体健壮的人都精神饱满;而精神饱满、健旺,反过来又能促进形体健康。

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得形体健壮,精力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身体和精神都能够均衡统一与和谐。

形神共养在具体运用上可分为两个方面,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概述一、中医养生的定义与内涵1. 养生的概念- 养:培养、维护、调养。

- 生:生命、生存、生长。

- 养生:指的是人类为了维护生命、促进健康、延长寿命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为。

2. 中医养生的内涵- 中医养生是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状态、运动锻炼等手段,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生命关怀活动。

二、中医养生的目的与意义1. 预防疾病- 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 通过养生手段,调整体内环境,防止病理产物的生成。

2. 延缓衰老- 中医认为,衰老是生命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通过养生可以减缓衰老进程,保持年轻状态。

3. 延年益寿- 通过养生,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从而实现健康长寿。

三、中医养生的原则1. 遵循自然规律-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调整生活作息。

- 遵循自然界的生长收藏规律,合理饮食。

2. 注重整体观念- 中医养生强调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养生应从整体出发,调和身体各个部分。

3. 因人而异- 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4. 综合调养- 结合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多种养生方法,全方位进行身体调养。

四、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1. 饮食养生- 饮食调养原则:均衡营养,五味调和,定时定量。

- 药食同源:利用食物的药用价值,进行食疗。

- 四季饮食养生: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

- 不同体质的饮食调养:根据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

2. 起居养生- 生活作息: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 睡眠养生:提高睡眠质量,保持精神充沛。

- 动静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劳逸结合。

- 居室环境: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持空气流通。

3. 运动养生- 中医传统运动: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 现代运动:结合现代健身理念,进行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

- 运动注意事项: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劳累。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教案,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教案,基础理论教案
(四)生命的运动变化
二、健康观
(一)中医的四维健康观
(二)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
任务二:寿夭衰老[10min]
一、先天禀赋
二、后天因素
任务三:预防与治未病[15min]
一、疾病可知,则可防治
二、预防为上,重治未病
三、综合预防,内调为主
任务四:节疾病与损伤[5min]
损伤除可以消耗正气、影响健康、导致疾病外,还会影响寿命。损伤与寿命之间存在相关性,损伤会减损寿命、加快机体衰老。
(二)引入新课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就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而人们在漫长的养生康复实践过程中,总结和发现某些中医理论对养生康复具有相对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逐渐形成了中医养生康复的基础理论
三、新课教学
任务一:生命与健康[30min]
一、生命观
(一)生命的物质基础——精
(二)生命活动的动力——气
(三)生命的主宰——神
教案续页
教学过程、内容及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组织教学随机点到,考勤准备教学[2min]
二、课前复习,导入新课,认定目标[10min]
(பைடு நூலகம்)解答上次课布置的作业
1.什么是养生?什么是中医养生技术?
2.什么是中医康复?什么是中医养生康复技术?
3.试述《黄帝内经》的养生认识及成就。
4.试述你对中医养生康复技术这门课程是如何理解的。
四、巩固新课[6min]
第一节生命与健康
一、生命观
二、健康观
第二节寿夭衰老
第三节预防与治未病
第四节疾病与损伤
五、布置作业[2min]
1.简述中医养生康复技术之生命观包含哪些内容。
2.简述中医养生康复技术之健康观的内容。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ppt课件全篇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ppt课件全篇
23.9 超过24,增加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的危险; 低于18.5,寿命的因素* 中医观点
1 精气不足
2 营养不良
3 五脏受损
4 情志过激
5 劳逸失度
6 遗传禀赋
7 社会环境
ppt课件
精气虚损,动力不足 五脏失衡,调节无力 气机受阻,抗病无力
10
现代研究
1 自然环境污染
ppt课件
18
中医的四维健康观

形体 心理

社会适应性良好

道德

ppt课件
19
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
形体生理健康的特征 精神心理健康的特征
ppt课件
20
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疾病与健康相互排斥 疾病与健康是共存的
ppt课件
21
第四节 预防观
疾病可知,则可防治 预防为上,防重于治 审因察势,辨证预防 综合预防、内调为主
地理环境
社会环境
行为因素
疾病损伤
ppt课件
5
长寿
1 “人生七十古来稀” 2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年龄分段:
44岁以下为青年人, 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 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 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
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3 长寿之乡 3/10万
世界五大长寿之乡:原苏联的高加索地区、巴基 斯坦的罕萨、厄瓜多尔的比ppt课尔件 卡班巴、中国新疆的南6
ppt课件
3
本源: ➢ 源于 —— “人以天地之气生”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
合气,命之曰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
➢ 源于父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灵
枢·决气》

中医养生学基本观念

中医养生学基本观念

疾病康复调理
扶正祛邪
中医养生学在疾病康复过程中 ,注重扶正祛邪,即增强人体
正气,消除病邪。
调整阴阳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阴阳失衡是导 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需要 调整阴阳,使阴阳平衡。
食疗与运动
中医养生学提倡食疗与运动相结合 的方法,以促进疾病康复。根据病 情选择合适的食物和运动方式,以 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改用药方案。
配合治疗
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按时服药、复查等

防止传染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 传染给他人或从他人
处感染疾病。
瘥后防复
彻底治疗
在疾病痊愈后,继续进行 一段时间的治疗,确保病 情得到彻底控制。
定期复查
在治疗后定期到医院复查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或复 发迹象。
关注健康
保持对自身健康的关注,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就医 。
表里
判断疾病病位深浅,以及病情轻重和病势 进退。
虚实
判断疾病属虚还是属实,以及虚实转化情 况。
脏腑辨证
心与小肠
主血脉和神志,与舌、脉 、面相关。
肝与胆
主疏泄和藏血,与目、筋 相关。
脾与胃
主运化和统血,与口、唇 、肌肉相关。
肺与大肠
主气和宣发,与皮毛、鼻 、大肠相关。
肾与膀胱
主水和藏精,与骨、发、 耳相关。
形神共养
中医养生注重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还要注重精神的调养。例如 ,中医的导引、太极拳等运动不仅注重身体的锻炼,还注重精神的调节,以达到 形神俱养的目的。
02
辨证论治
八纲辨证
阴阳
判断疾病属于寒证还是热证,以及疾病发 展过程中的阴阳变化。
寒热
判断疾病性质属寒还是属热,以及寒热转 化情况。

中医养生学(全套课件403页)

中医养生学(全套课件403页)
(3)衰老是生物的基本内在特征,同一种生物 具有共同的衰老过程。
衰老的形态特征:
(1)毛发变白和脱落; (2)皮肤干枯,肌肉萎缩; (3)髓(骨)变、齿脱落; (4)体态改变;
衰老的自我判断指标:衰老早期表现是慢性疲劳
1.清晨起床就感觉身体不适;2.搭乘公共汽车时, 不愿跑步去赶车;3.上楼或行走时,容易摔交;4. 不愿接触周围同事或上级领导;5.写文章速度减 慢,且感文笔苦涩;6.讲话经常出错,有时前言 不接后语;7.对别人的讲话或工作不放心;8.记 不住至亲好友的名字、住址和电话号码;9.厌恶 油腻食物;10.饭菜中喜爱加入浓厚的调味品; 11.双手觉得发紧、发硬;12.双眼经常好像睁不 开;13.精神不振,总想喝茶、咖啡提神;14.经 常不由自主地打呵欠;15.不由自主地用手托腮; 16.习惯于把脚放在椅子或桌子上;17.吸烟和 (或)喝酒多;18.体重下降或超重;19.经常便 秘或腹泻;20.晚间难以入睡。
《灵枢•天年篇》记载:“人之寿百岁而 死”。
《老子》则提出:“人生大期,以 百二十为限”。
中国古代医家、学者与现代研究不谋而和!
(二)寿命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 老化以至死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 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寿命有一定的差别,因此 在比较某个地区或某个社会的人类寿命时,通 常采用平均寿命。
二、以预防为主为理论核心 临床医学的任务是促进疾病向健康转化,而 中医养生学的任务是“治未病”,体现了 “预防为主”的理论核心,包括“未病先 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内容。
三、以综合施养为原则 人类健康长寿并非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 养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针对不同的个体及同 一个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 以恒地进行综合施养,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学基本观念
☆ ☆ ☆ ☆ ☆ 生命观 寿夭观 健康观 和谐观 权衡观
第一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和思考所 形成的观点,是对生命存在性质、生命活动特点 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它包含生命的物质观和生命 的运动观两个方面。
一、生命基础 三大要素:精、气、神 (一)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精是构成个体的最基本物质,能促进人的生长、 发育和生殖 先天之精、后天之精 肾精的盛衰导致了人的生、长、壮、老、已
三、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对立 & 共存
第四节
和谐观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天人一体 阴阳五行 (二)天人相应 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人体自身的和谐 (一)五脏系统的和谐统一
通过经络沟通,以气 一脏配一腑,形成小整体 血津液精为基本物质, 以五脏为中心 (构成五大系统)一脏配一腑,形成小整体 连结成一个有机的大 整体。
——《庄子•知北游》
三、生命态度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 人之毕矣。” ——《旬子•礼论》 (一)乐生恶死 (二)重生贵生 (三)尊死慰生 (四)主动养生
第二节
寿夭观
一、天年及预期寿命 天年:天赋的寿命,自然寿命 寿命:出生、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 机体生存的时间 寿:超过80岁 夭:不足60岁 衰老:人在跨过盛壮年之后,直至死亡,根源于五 脏衰退,而必然经历的以五脏为中心的规律性生 命退化过程。
中医养生学基本观念
教学内容及要求
掌握:精气神三者对生命的不同影响及相互关系;生 命是运动变化的过程;影响寿夭的后天因素;天人相 应的具体内容;人体自身的和谐;养生的权衡自稳; 人体的权衡自稳。
熟悉:精气神三者的概念及产生和活动特点;寿夭观 的先天禀赋学说;人与社会的和谐;权衡观的概念; 自然气象的权衡自稳。 了解:生命是天地之气运动的产物,生命的运动形式。 命门学说;和谐观与中医学整体观的关系;天人一体 的具体内容;自然生态的权衡自稳。
(二)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 世上的一切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运动的。 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又是维持人体生 命活动的动力 气的生成有三方面:即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 自然界的清气。 气的生成与先天禀赋,后天营养及肾、脾胃、肺的 功能密切相关,以脾胃的功能尤为重要。
(三)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 神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 神的产生和作用的发挥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 基础。 心藏神,主神明。
天年

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人的生命是有一 定期限的。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在百岁到百二十岁之 间。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 去。”;如《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 《养身论》亦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此外, 老子、王冰也都认为天年为120岁。

西德著名学者H. Franke在1971年提出:“如果一个人既 未患过疾病,又未遭到外源性因素的不良作用,则单纯 性高龄老衰要到120岁才出现生理性死亡”。 120岁的天年期限与一般的长寿调查资料相符。当然,从 古至今超过这一生理极限的例子也不少。

天年的科学依据

1、科学研究表明,各种动物的寿命期约是其生长期的5至7 倍。人的生长期为20至25年,那么自然寿命应该是100至170 岁。 2、有科学家认为,一般哺乳动物最高寿命约相当于它的性 成熟期的8至10倍,人的性成熟期是14至15岁,据此推算, 人的自然寿命应该为110至150岁。 3、从胚胎细胞分裂次数来分析,人类胚胎细胞分裂的次数 是50次,而平均每次分裂周期是2. 4年,因此人的自然寿命 应该是120年。 4、人的怀孕期平均为266天,以自然界在发展过程中的结构 或组织的变异时间推算,人的自然寿命的最高点为167岁。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新的年龄分段: 44岁以下为青年人, 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 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 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 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这5个年龄段的划分,把人的衰老期推迟了。
二、影响寿夭的因素 (一)先天禀赋 1.体质 禀气 2.命门元气说 形态 右肾为命门说 无形 部位 两肾总号为命门说
两肾之间为命门说
功能:强调肾阴、肾阳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 重要性。
(二)后天因素 1 自然环境 2 社会环境 3 行为因素 4 疾病损伤
第三节
健康观(自学)
一、中医的四维健康观 形体、心理、社会、道德
中医的健康观 “形与神俱” “阴平阳秘” 精神平和 淡泊名利 道德高尚
二、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 1 形体生理健康的特征 2 精神心理健康的特征
精、气、神的关系: 精能生神,神能驭精,精足则形健,形健则神旺。 气能生神,神能御气,气盛则神旺,气衰则神病, 气绝则神亡。 精、气、神既是生命组成的基本物质,又是生命活 力的保证。
二、生命运动 生命是天地运动的产物,生命体是不断运动变 化着的个体,生命永恒地运动变化着,直至终结。 (一)生命是天地之气运动的产物 (二)生命是运动变化的过程 (三)生命的运动形式 生命活动是气的聚、散、离、合运动的结果。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二)形气神的和谐统一
五 脏 营 化 养 生 精、气、血、津液
共同完成机体的功能活动
(三)常变状态的和谐适度
第五节
一、自然、生命的权衡自稳 (一)自然气象的权衡稳定 (二)自然生态的权衡稳定 (三)人体的权衡稳定
二、养生的权衡稳定 (一)权衡情志 (二)权衡劳逸 (三)权衡膳食
权衡观
思考题
1、精气神三者各对人的生命有何影响? 2、为什么说生命是运动变化的过程? 3、何谓“天年”?先天禀赋与后天因素对寿命 的影响有何不同之处? 4、什么叫和谐观?试述和谐观中人体自身和谐 的具体内容。 5、什么叫权衡观?简述养生的权衡观主要包括 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