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考点
健康管理师:中医养生学高频考点总结

健康管理师:中医养生学高频考点总结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考点 142】中医概念与学说理论基础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
方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原则辨证论治治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治疗手段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目的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学说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中医病因学说【考点 143】五行属性自然界人体五味五色五方五季五行五脏五腑五官五志酸青东春木肝胆目怒苦赤南夏火心小肠舌喜甘黄中长夏土脾胃口思辛白西秋金肺大肠鼻悲咸黑北冬水肾膀胱耳恐【考点 144】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1.阴阳学说(1)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有形的、寒凉的、晦暗的、抑制的。
(2)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无形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
(3)交互作用:阴阳互生、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2.五行学说(1)构成:木、火、土、金、水。
(2)交互作用: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母子相及。
【考点145】藏象学说概念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藏指隐藏于体内的脏腑象①指形象、形态,即脏腑的解剖形态②指征象,即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五脏心、肺、脾、肝、肾脏腑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考点146】经络学说1.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的作用:联系作用、感应作用、濡养作用、调节作用。
2.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纵行的主干,有确定的循行路径,包括:(1)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2)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3)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4)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2020健康管理师精炼总结-第10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基础精讲班健康管理理论基础健康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三级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概述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发病与病因辨证论治体质调护饮食养生传统运动经络保健药物养生起居调养娱乐养生精神养生12本章课程体系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衣铖老师独家归纳总结】一、基本概念1.理论基础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2.四诊法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3.原则辨证论治,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4.治疗手段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5.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学科分支,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的养生保健思想和原则,运用中医的方法手段,实现预防疾病、保障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6、“治未病”(1)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内容,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不谋而合。
“未病先防”即一级预防,“已病防变”即二级预防,“瘥后防复”同于三级预防。
这三方面内容贯穿于中医防病保健的整个过程之中,成为确立和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的指导原则。
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衣铖老师独家归纳总结】二、基础理论(一)阴阳学说1.只有既对立又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才能根据各自属性的不同而分别归属于阴和阳。
一般来说,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有形的、寒凉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归属于阴,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无形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归属于阳。
如以水火为例,水性趋下而寒,归属于阴,火性趋上而热,归属于阳。
2.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是相对的,因为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3.总体而言,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之间存在各种交互作用,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
基础第10-11章(50题)

1.五脏中属水的是()。
A.肺B. 肾C.肝D.心E.脾【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
五行学说中五脏:肝心脾肺肾,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
故肾属水,选B。
2.下列不属于问诊的内容是()。
A.饮食B.经期C.舌象D.头身E.二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
问诊:是获取病情资料的主要途径。
其内容常概括为十问歌,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C 选项为望诊的内容。
3.下列哪项不是中医“气”的特点()。
A.气的生成源于先天和后天B.气有气化和营养的作用C.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的作用D.气机失调可表现为气郁、气虚、气陷、气滞【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
气的生成源于三个方面:一为先天精气,二是后天水谷之气,三是自然界清气。
既源于先天,又源于后天;气有气化和营养的作用;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的作用;气的运动形式为:升降出入,故“气机失调”其表现形式有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
气虚仅仅是气不足,不涉及升降出入的失调,故 D 描述错误。
4.在四诊中“闻诊”内容不包括()。
A.咳嗽的声音C.语音的强弱B.排泄物的气味D.面部的色泽【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
中医闻诊中包括耳闻和鼻嗅,咳嗽的声音和语音强弱属于耳闻,排泄物的气味属于鼻嗅。
面部的色泽属于望诊内容。
5.按中医经络学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经脉有确定的循行路径,而络脉无处不在B.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C.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D.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E.经脉较浅,络脉较深【答案】E【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
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1.【单选题】1分| 中医基础理论不包括哪项( )A 五运六气学说B 气血精津学说C 整体学说D 藏象学说2.【多选题】1分| 关于经络下列哪几项是对的()A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B 经脉大多循行于机体的浅部C 经脉有确定的循行路径D 络脉网络全身,无处不至E 经脉有12条3.【多选题】1分| 十二经脉主要包括( )A 手三阴经B 手三阳经C 足三阴经D 足三阳经E 任脉和督脉4.【多选题】1分| 下面哪几项属于手三阴经( )A 心包经B 肺经C 大肠经D 胆经E 肾经5.【多选题】1分| 下面哪几项属于手三阳经( )A 小肠经B 肺经C 大肠经D 胆经E 膀胱经6.【多选题】1分| 下面哪几项属于足三阴经( )A 心经B 脾经C 大肠经D 胆经E 肾经7.【多选题】1分| 中医近代病因学中的病因包括( )A 外感B 外伤C 内伤D 继发E 胎传8.【多选题】1分| 正常舌象的表现是( )A 舌体灵活自如B 胖瘦适中C 质淡红D 荣润E 舌苔薄白9.【多选题】1分| 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有( )A 中药B 针灸C 推拿an摩D 拔罐E 食疗10.【多选题】1分| 中医养生的理论主要有( )A 天人相应B 形神合一C 正气为本D 动静互涵E 持之以恒11.【多选题】1分|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 )A 起居作息养生B 协调脏腑C 节欲葆精D 辨证论治E 调息养气12.【多选题】1分|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 )A 协调脏腑B 畅通经络C 形神合一D 清净养神E 持之以恒13.【多选题】1分| 常用的中医养生的方法包括以下( )A 辨证论治B 药养C 针灸D an摩E 食养14.【多选题】1分| 常用的中医养生的方法包括以下( )A 运动养生B 起居作息养生C 娱乐养生D 天人相应E 精神养生15.【多选题】1分| 食物对脏腑的营养作用有所侧重,是指( )A 酸先入肝B 甘先入心甘先入心C 苦先入脾D 辛先入肺E 咸先入肾16.【多选题】1分| 饮食养生的要点包括( )A 注意饮食禁忌B 和五味C 有节制D 注意饮食卫生E 因人因时制宜17.【多选题】1分| 运动养生的主要目的是( )A 活动筋骨B 形神合一C 静心宁神D 节欲葆精E 疏通气血18.【多选题】1分| 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包括( )A 辨证进补B 不盲目进补C 补勿过偏D 盛者宜泻E 泻不伤正19.【多选题】1分| 下列哪些食物属于寒凉类( )A 鸭肉B 冬瓜C 豆腐D 黑木耳E 莲子20.【多选题】1分| 下列哪些食物属于温热类( )A 赤小豆B 狗肉C 桂圆D 韭菜E 莲子21.【多选题】1分| 下列哪些食物属于平性类( )A 猪肉B 鸡蛋C 鹌鹑D 香蕉E 鲫鱼22.【多选题】1分| 甘味食物有下列作用( )A 缓急B 和中C 补益E 收敛23.【多选题】1分| 辛味有下列作用( )A 发散B 行气C 行血D 润养E 补益24.【多选题】1分| 酸味食物有下列作用( )A 收敛B 固涩C 柔润D 缓急E 软坚25.【多选题】1分| 苦味有下列作用()。
题目:第十章:练习题库-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第十章:练习题库-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1.(单选)在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所提及的“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脾”中所指的影响健康的因素是A生物因素 B心理因素 C环境因素 D生活方式因素 E社会文化因素2.(单选)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A精 B气 C血 D津 E液3.(单选)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A营气 B宗气 C中气 D元气 E卫气4.(单选)五味的五行归类中属“木”的是A甘 B咸 C苦 D酸 E辛5.(单选)五味的五行归类中属“土”的是A甘 B咸 C苦 D酸 E辛6.(单选)气能够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其发挥的作用是A推动 B温煦 C防御 D固摄 E气化7.(单选)实性病机指的是A体质壮实 B正气旺盛 C邪气亢盛 D病邪内生 E津液亏损8.(单选)下列情志,易伤脾的是A喜 B怒 C悲 D思 E恐9.(单选)脾胃虚寒型胃痛忌食的食物是A西瓜、梨 B山楂、干姜粥 C麦芽、大枣胡椒汤D南瓜、红薯 E桃仁、藕粉10.(单选)肝气犯胃型胃痛忌食的食物是A西瓜、梨 B山楂、干姜粥 C麦芽、大枣胡椒汤D南瓜、红薯 E桃仁、藕粉11.(单选)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的位置是A足大趾 B足小趾 C手小指 D目内眦 E目外眦12.(单选)在正气不足的情况下,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A邪气亢盛 B节气更迭 C饮食不节 D脏腑失调 E起居不当13.(单选)常为外邪致病之先导的邪气是A热邪 B寒邪 C风邪 D燥邪 E湿邪14.(单选)被称为“水火既济”的脏腑关系是A脾与肺 B肺与心 C肝与心 D肝与肺 E心与肾15.(单选)“子午流注”理论中,认为肾脏功能最强的时辰是A子时 B卯时 C辰时 D酉时 E午时16.(单选)下列各项,称为“水谷之海”的是A胃 B脾 C肾 D三焦 E小肠17.(单选)下列关于“未病先防”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调摄精神 B锻炼身体 C调节饮食 D劳逸适度 E早期诊治18.(单选)气的运动称作是A气化 B气行 C气机 D气运 E气散19.(单选)“中正之官”指的是A胃 B肝 C心 D胆 E脾20.(单选)五行相克规律的正确描述的是A木→火→土→金→水→木 B木→土→水→火→金→木C木→水→火→土→金→木 D水→火→土→金→木→水E土→木→金→水→火→土21.(单选)属于阴的脉象是A洪脉 B长脉 C浮脉 D实脉 E涩脉22.(单选)能反映阴虚发热特点的是A午后热盛 B口淡不渴 C高热不退 D寒热往来 E四肢不温23.(单选)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脾的“子”脏是A心 B肺 C肝 D肾 E胃24.(单选)“将军之官”指的是A胃 B肝 C心 D胆 E脾25.(单选)中医的奇恒之腑不包括A胆 B胃 C脉 D女子胞 E髓26.(单选)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为A阴阳表里关系 B相生关系 C相克关系 D虚实关系 E连带关系27.(单选)脾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是A主运化 B主纳气 C主疏泄 D宣发肃降 E主血脉28.(单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脏腑为A心 B肝 C脾 D肺 E肾29.(单选)中药的四气为A中药的四种特殊气味 B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C中药的辛、咸、甘、苦四种味道 D中药的辛、甘、酸、苦四种味道E中药的升、降、沉、浮对人体作用不同的趋向性30.(单选)六淫的概念是A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B化风、化寒、化暑、化湿、化燥、化热(火)C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D内风、内寒、内暑、内湿、内燥、内火E外风、外寒、外暑、外湿、外燥、外火31.(单选)下列不属于风邪的特点是A易袭阳位 B易耗气伤津 C风性主动 D善行而数变 E其性开泄32.(单选)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是A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B治疗效果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标准C治疗是辨证的目的D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E只有通过正确的辨证和治疗,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33.(单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为A寒热症状、内脏症候是否突出 B寒热喜恶 C四肢冷暖D二便情况 E痛处的喜按与拒按34.(单选)下面属虚证的临床症状为A体质多壮实 B面色无华,少气懒言 C声高气粗D胸腹按之疼痛,涨满不减 E热痢下重35.(单选)导致痄腮发生的原因是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疠气36.(单选)中医中的“五行”是指A寒、暑、湿、燥、火 B金、木、水、火、土 C心、肝、脾、肺、肾D阴、阳、风、湿、毒 E表、里、寒、虚、实37.(单选)中医的五脏是指心、肝、肺、肾和A胆 B胃 C小肠 D膀胱 E脾38.(单选)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是A相互对立 B相互依存 C相生关系 D表里关系 E虚实关系39.(单选)下列哪项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A主运化、统血 B主疏泄、藏血 C主气 D主受纳与腐熟水谷 E主分别清浊40.(单选)主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的脏腑为A心 B胃 C肾 D肝 E肺41.(单选)中医四诊下列哪项除外A望诊 B闻诊 C叩诊 D问诊 E切诊42.(单选)中医五脏六腑中六腑指A心、肝、脾、肺、肾、胆 B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C胆、胃、肠、肾、膀胱、三焦 D心、肝、脾、肺、肾、三焦E肝、胃、大肠、小肠、肾、膀胱43.(单选)中医论治的主要依据是A病 B病性 C病因 D病位 E辨证44.(单选)中医情志指的是A怒、喜、思、悲、恐 B酸、苦、甘、辛、咸C木、火、土、金、水 D风、暑、湿、燥、寒E青、赤、黄、白、黑45.(单选)中医在自然界中“五色”是指A青、赤、紫、橙、黑 B青、赤、黄、白、黑C赤、橙、黄、绿、紫 D蓝、绿、紫、橙、黑E红、黄、蓝、白、黑46.(单选)中医饮食上五味指的是A酸、苦、甘、辛、咸 B酸、苦、甘、甜、涩C酸、苦、麻、辣、涩 D甜、辣、苦、涩、咸E甜、辣、苦、酸、辛47.(单选)下列哪部著作为后世中医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新修本草》48.(单选)下列()不是“阳”代表的事物A兴奋 B安静 C上升 D增长49.(多选)适宜于夏季养生的方法是A晚卧早起 B早卧晚起 C晚卧晚起 D早卧早起 E进食苦瓜50.(单选)根据中医理论,下列食物不属于寒凉类的是A桂圆 B西瓜 C冬瓜 D黄瓜 E绿豆51.(单选)中医认为正确的四季养生是A春秋养阳 B秋冬养阳 C春秋养阴 D春夏养阳 E夏季养阴52.(多选)符合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行为是A已病速治 B大汗吹风 C餐后刷牙 D预防接种 E饱食入睡53.(多选)中医主要诊断方法是A五诊 B四诊 C辨证施治 D辨病论治 E辨症论治54.(单选)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医主要治疗方法A中药食疗 B静心冥想 C推拿按摩 D气功 E针灸拔罐55.(单选)下列哪一项不是中药的四气A寒 B冷 C热 D温 E平56.(单选)中药的五味是A酸、甜、苦、辣、咸 B酸、苦、甘、涩、咸C酸、苦、甘、辛、咸 D酸、苦、甘、涩、甜E涩、苦、甘、辛、咸57.(单选)天、地、万物之间互相作用的中介是A气 B气化 C精气 D精血 E气血58.(单选)中医理论的基础是:A整体观念和精气学说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阴阳五行学说和精气学说E阴阳五行学说和辨证论治59.(单选)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A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B自然界是一个整体C时令晨昏对人体有影响 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整体E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60.(单选)中医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和A膀胱 B三焦 C胃 D肾 E女子胞61.(单选)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为A相生关系 B虚实关系 C表里关系 D母子相及 E相克关系62.(单选)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 B火 C土 D金 E水63.(单选)五行中,“水”的“子”行是A木 B火 C土 D金 E水64.(单选)肝病传脾的是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母病及子 E子病犯母65.(单选)表证与里证最主要的鉴别点是A寒热是否并见 B是否有汗 C舌苔黄与白 D是否头身疼痛E是否咳嗽有痰66.(单选)具有“主肃降”生理特征的脏是A心 B肝 C脾 D肺 E肾67.(多选)中医养生的目的是A颐养身心 B增强体质 C预防疾病 D延年益寿 E长生驱病68.(多选)中医养生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A养精神 B调饮食服药饵 C练形体 D慎房事 E适寒温69.(多选)中医“治未病”的主要内容包括A未病先防 B尽享天年 C既病防变 D愈后防复 E清静养神70.(单选)根据中医理论五味适量有益五脏,适量的苦味食品有益于A肝 B心 C脾 D肺 E肾71.(单选)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A阴阳对立 B阴平阳秘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E阴阳互根72.(单选)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E表与里73.(单选)七情致病,引起“气结”的情志是A恐 B惊 C悲 D喜 E思74.(单选)下列有关情志相胜的论述中错误的是A悲胜怒 B怒胜思 C思胜恐 D恐胜喜 E喜胜怒75.(单选)关于劳伤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久立伤骨 B久视伤精 C久卧伤气 D久行伤筋 E久坐伤肉76.(单选)下列中何项不属于房事养生的运用原则A禁欲或纵欲 B注意房事卫生 C遵守房事禁忌D杜绝性生活混乱 E节欲77.(单选)下列穴位中,哪一个是常用的保健穴A大椎 B中脘 C足三里 D委中 E列缺78.(单选)四气调神是指人们为了顺应()更迭的自然变化而主动采取各种调摄形神的方法A阴阳 B寒暑 C时令 D冷然 E昼夜79.(单选)五劳所伤,久视伤A血 B气 C筋 D肉 E骨80.(多选)下列哪些属于是五禽戏动物A虎 B马 C猿 D鱼 E熊81.(多选)运动养生中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的是A易筋经 B八段锦 C五禽戏 D气功 E六字诀82.(单选)证候不包括A四诊检查所得 B内外致病因素 C疾病的特征D疾病的性质 E疾病的全过程83.(单选)因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都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
2020健康管理师精炼总结-第10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基础精讲班健康管理理论基础健康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三级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概述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发病与病因辨证论治体质调护饮食养生传统运动经络保健药物养生起居调养娱乐养生精神养生12本章课程体系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衣铖老师独家归纳总结】一、基本概念1.理论基础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2.四诊法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3.原则辨证论治,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4.治疗手段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5.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学科分支,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的养生保健思想和原则,运用中医的方法手段,实现预防疾病、保障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6、“治未病”(1)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内容,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不谋而合。
“未病先防”即一级预防,“已病防变”即二级预防,“瘥后防复”同于三级预防。
这三方面内容贯穿于中医防病保健的整个过程之中,成为确立和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的指导原则。
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衣铖老师独家归纳总结】二、基础理论(一)阴阳学说1.只有既对立又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才能根据各自属性的不同而分别归属于阴和阳。
一般来说,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有形的、寒凉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归属于阴,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无形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归属于阳。
如以水火为例,水性趋下而寒,归属于阴,火性趋上而热,归属于阳。
2.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是相对的,因为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3.总体而言,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之间存在各种交互作用,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
健康管理师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题库(含答案和解析)

健康管理师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题库(含答案和解析)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单项选择题】1. 中医认为()是疾病辨证的总纲。
A. 阴阳B. 表里C. 虚实D. 寒热【答案】A【解析】P225;基本概念:中医学以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精气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2.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 辨症论治B. 辨病论治C. 同病异治D. 辨证论治E. 标本兼治【答案】D【解析】P23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
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特有的一种研究和处理方法。
3. 五行学说执导诊断,面见赤色,脉见洪象,口舌生疮,则病位在()。
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答案】:B【解析】:P228;4. 下面哪项不属于阴经()。
A. 心经B. 肺经C. 肾经D. 胆经【答案】D【解析】P229;经络学说: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5. 舌诊黄苔—般主()。
A. 寒证B. 热证C. 痰饮D. 湿证【答案】B【解析】P232;望诊:望舌即中医的舌诊,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
中医认为,舌质淡红,薄白为正常。
舌质淡白主寒、虚,红绛主热,青紫主寒凝血瘀;白苔主寒证、表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等等。
《健康管理师》思维导图第10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 概述一、基本概念 1.治未病P225“未病先防”:一级预防“已病防变”:二级预防“瘥(chai)后防复”:三级预防二、基础理论1.阴阳学说P225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属性都是对立的、属性相反的阴阳互根互用:阴阳双方既对立又关联,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阴阳消长: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处于不断的消减和增长的变化之中阴阳转化: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2.五行学说P228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五行的交互作用: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母子相及3.藏象学说P228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象,其义有二:一指形象、形态,即脏腑的解剖形态;二指征象,即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4.经络学说P229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联系作用:将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表里、上下彼此之间紧密联系、协调共济的统一体感应作用:经络是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地信息传导网,当肌表受到某种刺激时,刺激量就沿着经脉传于体内有关脏腑,使该脏腑的功能发生变化,从而达到疏通气血和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濡养作用:气血通过经络循环贯注而通达全身,发挥其营养脏腑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调节作用:经络能运行气血和协调阴阳,使人体机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平衡。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胜偏衰的证侯,可运用针灸等治法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
5.气血津液学说P230一为先天精气,来自于父母,脏腑定位在肾二是后天水谷之气,乃消化吸收之物质,脏腑定位在脾胃三是自然界清气,由呼吸而入,脏腑定位在肺6.发病与病因P231外感病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疾病外感病邪内伤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理产物性病因:指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在引起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形成的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性产物其他病因:外伤、寄生虫、胎传、毒邪、药邪等致病因素,皆能损伤皮肉筋骨和脏腑气血,形成各种病症7.辨证论治P232辨证:望诊:即观察神色、形态,以及身体局部、分泌物、排泄物的外观,其中以望面部和望舌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