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正道医_高尚先生_金代医家刘完素道医思想辨析_程雅君
中医各家学说刘完素

五运
大运 小运 客运
五运三季:太过、不及、平气
大运
又称中运、岁运,统主一年五行之气。 计算方法:天干建运 太过与不及—由大运的阴阳属性决定 大运太过之年—本气流行 大运不及之年—本气不足,胜己之气流
行
小运
又称主运,分主一年五个季节的正常气 化
一年分五步:初运—五运即木运—水运 计算方法:365/5=73日零5刻为一运 起止时间:初运自大寒日起,止于大寒 决定一年气候在五个运季方面的稳定性 小运的变化:五音建运
薛时平: 承,犹随也,有防之之意.
1. 本化:疾病在病变过程中,其病理 本质与标象一致。
2.兼化:疾病在病理变化过程中, 其本质与标象不一致。
本化
热病克不生源自火肺金肾水
不制
兼化 (反兼胜己之化)
木 克 脾土
肿满
筋脉 强直
湿极反兼风化 制之
反兼胜已之化
湿极反兼风化制之 风极反兼金化制之 火极反兼水化制之 燥极反兼火化制之
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 水极似土,土极似木
凡此“兼化”,不同于相兼同病。 此都是假象,
六气皆能化火说
1.风与火
风
热
湿
火
2.湿与火 热
燥
热
3.燥与火
寒
热
4.寒与火 热
风与火热
诸风掉眩 金 不制 风木 生 火
治则: 风淫于内 治以辛凉
阳 旋转
阳气怫郁论
脏腑之气的病理变化: 虚: 本质是由原来本气的性质走向反面 实: 本质是本气的过盛 五脏本气失衡
五运主病
诸风掉眩,皆属肝木;诸痛痒疮疡, 皆属心火;诸湿肿满,皆底脾土,诸 气?郁病萎,皆属肺金,诸寒收引, 皆属肾水。
【中医各家学说】刘完素

“寒主拘缩,故急痛也。寒极则血脉凝 冱反见土化制之,故坚痞而腹满也 ” 。
《素问玄机原病式·寒类》:“然病湿过 极则为庢,反兼风化制之也;风病过极则 反燥,筋脉劲急,反兼金化制之也;病燥 过极则烦渴,反兼火化制之也;病热过极 而反出五液,或为战栗恶寒,反兼水化制 之也” 。
“夫燥渴之为病也,多兼于热”。 火热化燥——风能胜湿,热能耗液。 “故火热胜,金衰而风生,则风能胜湿,
热能耗液而反燥,阳实阴虚,则风热胜 于水湿而为燥也”。
“大肠受热,化成燥涩”。 “俗云皴揭为风者,由风能胜湿而为燥
也” 。 (血燥生风) “风热耗损水液,气行壅滞,不得滑泽
喘:“火气甚为夏热,衰为冬寒。故病寒 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甚而息粗。又寒 为水阴,主乎迟缓;热火为阳,主乎急数。 故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 也”。
呕:“胃膈热甚则为呕,火气炎上之象 也”。
胕肿:“热胜肉,而阳气郁滞故也”。 疼痠:“酸疼也。由火实制金,不能平木,
பைடு நூலகம்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少阴所至为 疡胗身热……为惊惑,恶寒战栗,谵 妄……为悲妄衄衊”。
治疗当用清凉之剂《素问》所谓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
“阳热暴甚而目暝昏眩,虚为热证明矣, 岂可反言肾虚为冷,而以热药养水耶?况 水少不能胜火,又服热药,宁无损欤!”
“病本热而无寒,又得热药,则病热转 甚”。
“岂可见病已热,而反用热药,复言养水 而胜心火者,可谓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 易而求诸难,深可戒哉”!
战栗“此由心火热甚,亢极而战,反兼水 化制之,故寒栗也。然寒栗者,由火甚似
水,实非兼有寒气也。故以大承气汤下 之,多有燥粪,下后热退,则战栗愈矣”。
什么是真正的道医

什么是真正的道医01最近几年,常听说这个是道医,那个是道医。
自古医道不分家,这说的是“医道同源”,不是说每个学中医的人就是“道医”,也不是说道长们的医术就都是道医。
当然,自古有个说法,叫做“十道九医”,意思是说,十个道士中有九个懂医。
所以一般人会认为道长们的医术就是道医。
但事实上,古传中医关于“道医”,有自己的“定义”,有诸多“道医标准”。
我下面简单介绍“道医”的一些铁指标,方便大家在这个鱼龙混杂的领域里做个明白人。
那么道医有些什么标准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来看看什么是道医。
道医就是得中医大道真传的医者!这些医者可以是在家人,也可以是出家人,尤其是道家的道长们,不管他们是什么身份,他们所研究、体证的医疗、养生方法,也被叫做“道医”——当然,如果碰巧这个人是“道士”,那就更加“名正言顺”是道医了。
所谓道医,就是古传中医,它不是什么道家的秘传学问,它其实就是唐代王冰先生在注释《黄帝内经》时所说的“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的被“师氏藏之”的古传中医,包括传说中“失传”了的《黄帝内经》第七卷等秘典绝学。
可以说,道医这一脉是更加古老的、更加少为人知(因而有点儿神秘)的医学,是中医的“本来面目”!这听起来可能有点“玄”,但在中国,被隐藏起来的东西何止道医!事实上,中国原本没有“中医”的说法,中医这个词也只是因为西方的医学传到了中国,为了区别于西方医学,才把咱们中国人的医学叫中医。
可以说,目前大家所知道的中医,只是中医的一部分内容!02说道医才是中医的“本来面目”,是为了有别于日常所说的中医,让大家知道中国的老祖宗还流传有更加“有效”的中医!道医,或者说古传中医,是以山林式的师承教学为主,而日常所说的中医,是以显传的、院校的普通教学为主。
道医,可以理解为是圣人在《道德经》里所阐述的“道”在养生、怯病以及道医教学方面的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这也就是《黄帝内经》一开始所讲的那些“其知道者”的“上古之人”所掌握的东西。
从三则典故看道医文化之精深

从三则典故看道医文化之精深*导读:道教医学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在中华传统医学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宗教与科学互动的产物,道教医学在与传道教医学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在中华传统医学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宗教与科学互动的产物,道教医学在与传统医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医学体系。
历代精通医术的道教名士,在道教史和医学史中都享有盛誉,其中董奉、葛洪、鲍姑、陶弘景、杨上善、王冰、孙思邈、王怀隐、马志、崔嘉彦、刘完素、赵宜真等人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他们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医学中,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典故,如杏林春暖、悬壶济世、橘井泉香等,都与道教医学家有关,现简述如下。
杏林一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常以杏林中人自居。
然而,杏林一词,典出汉末三国闽籍道医董奉。
董奉,福州人,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技,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
据《三国志士燮传》注引,交州刺史士燮得恶病昏迷三天,董奉用自制的药丸一粒,塞入士燮口中,灌入少许水,捧其头摇之,士燮便神奇地睁开了眼睛,手脚也能动弹了,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
可见董奉医术的高明。
董奉最有影响的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神仙传》卷十记载,董奉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珠,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珠,郁然成林。
董奉长期隐居在庐山南麓,为山民诊病疗疾,从不索取酬金,治好一个重病人,就让病人在山上栽五棵杏树;治好一个轻病人,只须栽一棵,乡亲们闻讯前来求治,董奉均以栽杏作为医酬。
几年后,庐山杏林多达十余万珠,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来济贫,一年就救助了两万余人。
董奉行医济世,品德高尚,百姓敬仰。
他逝世后,百姓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还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等,以资纪念。
杏林一词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这类话来赞美像董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医德的医生。
金代名医刘完素简介

上把早见于《内经》的“中药归经”一说作为运用中药的原则,使《珍
珠囊》成为中药史上一部重要的药理学著作。明朝李时珍给予张元
素很高的评价“:大物医理,灵素之下只有张元素一个。”其弟子李
杲、王好古都是金代的名医,其中李杲在张元素医学理论基础上创
了学术气氛,树立了争鸣、创新的新风气。当然,这也与金代的统治
政策有关。金代设置专职的药政机构,有掌进汤药茶果的尚药局,
掌诸医药的太医院,掌进御汤药的御药院和掌合发卖汤药的惠民
司,同时在全国各地还设有专门的医学学校。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
上促进了医学事业的发展。
学医,但久不知名,后来因治好了当时名医刘完素的病而声名远
扬。他善于学习前辈医学家的长处,同时又有自己独特 创造,其
中突出的一点,是平时给人治病不用古代的验方。他说“:因时间不
同,古今异轨,古代的验方治不了今天的新病。”他的一句名言即
“古方新病不相能”。他著有《珍珠囊》,这部著作讨论了一百种药
刘完素,字守真,河北河间人,金代杰出的医学家,中国医学史
上寒凉派即河间学派的创始人,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
气宜保命集》、《运气要旨论》、《精要宣明论》等书。《素问玄机原病
式》是其集平生精力所著的代表作,特举288字,注2 万余言。他在
治病上强调主人性命者是人自己,人的寿命长短都是自己所为。既
立了内伤学理论和补土派,著有《脾胃论》一书。
金代正是由于这样的名医辈出,才使医学事业获得了迅速的
发展,成为金代科学技术领域内一支绚丽多姿的奇葩,成为中国医
学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对后世影响极大。各种医学学派的创
十道九医,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道医吗?

十道九医,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道医吗?道医,形成于上古时期,约八千多年。
它是上至道家,下至宫观大德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累积,道医是以《道德经》中的“道”和《黄帝内经》为基本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出来的“道医学”流派。
传统中医学的母体便是道医,中国古代的大医学家如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神医扁鹊、药圣李时珍、抱朴子葛洪等,人们都熟知他们医生的身份,但是却鲜有人知他们另外的身份,他们都是道士!什么?他们都是道士,(⊙o⊙)…?笔者写到这里就想到自己刚接触这段史实时的表情。
就是这样(⊙o⊙)(⊙o⊙)(⊙o⊙) !这还真是教科书上永远不会给你的真相。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
道医是道教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形成的一套具有宗教色彩或民俗文化性质的心身医学体系。
道医,古代称“大医”。
孙思邈祖师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
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
如此,乃得为大医,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
又须涉猎群书。
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
触涂而生。
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
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从这里我们便能看出中医和道医的区别。
普通中医治病,立足于经脉、血气、脏腑、神气等,是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物质存在。
而道医治病,则会综合考量,在疾病的诊断上,普通医生一般考虑是否存在外感内伤、情志不畅、饮食起居等,而道医除了上述的考量外还需要多考虑三个因素,其一是命运;其二是鬼神;其三、是风水。
金元四大家之“高尚先生”刘完素(刘河间)

金元四大家之“高尚先生”刘完素(刘河间)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元处士,约生活于1110-1209年。
是金时的河间人,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刘河间”。
他是当时名声显赫的医家,是中医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寒凉派”的创始人。
在理法上,他十分强调“火热”之邪治病的重大危害,因此,后世称其学说为“火热论”;治疗上,他主张用清凉解毒的方剂,故后世也称他作“寒凉派”。
刘完素生活在宋末金初,当时,中国的医学发展经过了盛唐时的辉煌成就和宋代的普及之后,形成了很多的学术派别。
各派学术思想百花齐放,是医学史上的诸“医”百家的时期。
所谓“金元四大家”,就是当时最为成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学派。
刘完素生活的河间地区,正是金人进攻中原时的主要战场之一。
当时天灾横行,疫病蔓延,疾病横生,而当时因为沿袭宋时的用药习惯,人们仍然使用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药物治病。
当时的医生,也都习惯性的使用书中的药物,就很少能自己进行辨证处方,但是那些药物对于当时的疾病治疗效果却非常不好。
刘完素医术高超,他仔细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热病的论述,提出了使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当时横行肆虐的传染性热病的主张,结果疗效非常惊人。
使用这种方法,他治好了许多人的病。
这也就是人们称他做“寒凉派”的原因。
他认为处方用药,要因人而异,应视病人的身体状况、所处的环境和疾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用药,不可一成不变。
他也极不满意于当时朝廷要求使用《局方》,又不可随意加减的规定,坚持辨证施治,酌情发挥。
他家门前车水马龙,挤满了远道而来的发热患者,甚至一些昏迷的病人是被抬来的。
让他扎上几针,服了几付他开的药以后,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
有时他还送医送药给贫困的病人。
一次,他在路上见到一家人正在发丧,得知是产妇难产致死,可他见到棺中有鲜血淌出,便令人放下棺材,马上开棺诊治。
他在难产妇的涌泉穴等穴位扎了几针,妇人竟然苏醒了,再针她合谷、至阴等穴,胎儿竟然顺利地产下。
家属忙跪地叩首,视之若神仙下凡。
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金元四大家中的第一位医家

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金元四大家中的第一位医
家
本文导读:刘完素(约1110~1200年),字守真,河间人,世称刘河间。
他从25岁开始研究《内经·素问》,直到60岁从未中断,学识渊博。
他据《素问》病机19条,阐明六气过甚皆能化火的理论。
故治法上多用寒凉药,并创制了不少治疗伤寒病的方剂,对后世温病学说有所启发。
为中医学各学派的创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刘完素自幼聪明好学、喜读医书。
在他25岁的时候,母亲突然得了重病,曾经三次去请医生治疗,却都没有请到,致使母亲的病不能及时得到治疗,不久便病情恶化而死亡。
这段不幸的经历,使刘完素悲痛欲绝,感慨万千,恨自己不懂医学而痛失母命,从此立下志向,专心学医。
他初曾拜陈先生(陈师夷)为师,学成后独立行医,声誉渐隆。
其为医,独好《素问》,朝夕研读,手不释卷,终得要旨,并根据其原理,结合北方环境气修特点,及民众饮食醇厚、体质强悍的特性,围绕《内经》病机十九条,倡伤寒火热病机理论,主寒凉攻邪,善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治疗,名盛于大定、明昌年间(1161~1195年)。
金彦宗曾三次征聘,坚辞不就,章宗爱其淳素,特赐号为“高尚先生”。
随着他的创新理论广泛流传,师从者甚多,先后有荆山浮屠、葛雍、穆子昭、马宗素、镏洪、常德、董系、刘荣甫等从之,私淑者也不少,如张从正、程辉、刘吉甫、潘田坡等,最终形成明显的寒凉攻邪医风。
开创了金元医学发展的新局面,形成金元时期一个重要学术流派“河间学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研究纯正道医、高尚先生金代医家刘完素道医思想辨析程雅君提 要:金代医家刘完素不仅以道自居,以道自守,更将高道之风,大德之节贯彻到行医实践中。
历代道医中,论修道之真恳,为医之精诚,刘完素堪为楷模。
但刘完素的高道大医风范,一直隐而不彰。
本文在全面分析刘完素的生平、著述以及学术思想等的基础上,阐释了一代道医刘完素。
程雅君,1972年12月生。
中医学博士,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中医哲学。
主题词:刘完素 道医 中医哲学道教学界对著名道医刘完素的研究,主要是胡孚琛、盖建民 两位先生。
两位先生对刘完素的研究都很深入,但由于研究时间比较早,以及研究角度、研究取向、研究方法等的不同,所以主要是纲领性地梳理。
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力图用更详实的史料,并更注重用哲学的方法进行深入辨析,来 写真 纯正道医、高尚先生刘完素。
刘完素,字守真,别号宗真子,自号通玄处士,又号河间居士。
北宋宣和二年(1120),出生在河北省肃宁县,三岁时全家迁至河间县居住。
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灭辽,次年又灭北宋,刘完素遂为金朝之民。
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逝世,享年八十岁。
刘完素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金元四大医家之首。
由于倡导 火热论 ,用药多寒凉,而成为 寒凉派 的开山祖师。
金元四大医家中的张从正、朱丹溪都可谓刘完素的徒子徒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云: 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故研究中医学离不开金元医学;研究金元医学,刘完素是重中之重。
但是,现在有关刘完素的研究,大多重其医而略其道。
即使有个别涉及道医刘完素者,未免有挂一漏万之弊。
而刘完素无论是察其为人、还是观其治学都深受道家、道教的影响,堪为道医之大、之纯正者。
更况,刘完素与稍后于他的同时期医家张元素,一道医一儒医,是传统医学从道医向儒医转化的标志性人物。
因此,从中医学角度,深入理解刘完素的道家道教思想是从医学与哲学的更高角度来看刘完素及其医学思想;从道家道教角度,则是研究道医之必须。
上刘完素生平有明显的道风格。
这首先是由于刘完素本人以道者自居有很大关系。
刘完素以道者自居,从他的名、字、号等就得到了充分反映。
如其名 素 字, 说文 素,白织缯也 ,后引申为本色、本质、质朴、不加装饰、清淡无为等意义。
素 字是道家道教很常用的术语, 马王堆汉墓帛书 经法 道法 云: 故能至素至精,悎(浩)弥无刑(形),然后可为天下正 ; 淮南子 俶真 : 是故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 ; 鹖冠子 学问 云: 道德者,操行所以为素也 ,陆佃注: 道德,操行之本,故曰素也 ; 庄子 天地 云: 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 ; 元包经 太阴 云: 尚乃俭,务乃素,无起徵脩,无勤动为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 云: 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 ,逯钦立注: 笃素,纯志 。
可见,刘完素的 完素 表达的是要求自己以 道德 为操行之本, 抱朴守静 ,完善 虚无 、 平易 之道的意思。
其道心可谓明显矣。
再如其字 守真 , 文子 列有 九守 ,守虚、守无、守平、守易、守清、守真、守静、守法、守弱、守朴,其中 守真 内容:老子曰: 夫所谓圣人者,适情而己,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乎己而,贪污之心,无由生也。
故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也,能有名誉者,必不以越行求之。
诚达性命之情,仁义因附也。
若夫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澹然无事,势利不能诱,声色不能淫,辩者不能说,智者不能动,勇者不能恐,此真人之游也。
夫生生者不生,化化者不化,不达此道者,虽知统天地,明照日月,辩解连环,辞润金石,犹无益于治天下也。
故圣人不失所守 。
金丹问答 出神 又云:能守真一,真气自凝,阳神自聚,盖以一心运诸气,气住则神住。
真积力久,功成行满,然后调神出壳也。
可见刘守真的 守真 二字,从物质层面而言,是守住 真气 ,从精神层面而言,是守住无为之道,而达到 势利不能诱,声色不能淫,辩者不能说,智者不能动,勇者不能恐 、 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 的 真人 境界。
所以 守真 颇多见于道教中人名,如道教龙门派第八代弟子郭守真,南宋天心支派的廖守真等。
如此, 刘守真 进一步反映了刘完素是以道者自居的。
再如 通玄处士 ,考 通玄 二字,也是道教术语,如 通玄真经 。
通玄真经 即 文子 。
唐玄宗崇道,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封文子为 通玄真人 ,尊称其书为 通玄真经 。
关于文子,班固在 汉书 艺文志 自注 文子 九篇。
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
隋书 经籍志 也有 文子 十二卷,其注曰, 文子,老子弟子 ,梁 七录 十卷亡 的记载。
刘向 七略 存 文子 九篇, 汉书 艺文志 录九卷。
梁阮孝绪 七录 作十卷, 隋书 经籍志 和 新唐书 艺文志 均为十二卷。
过去历来被认作伪书。
1973年,河北定县四十号汉墓出土 文子 残简,其中与今本 文子 相同处有六章,有学者据此认为其并非伪书,而是部先秦古籍,但经后人窜改。
文子 解说老子思想,继承并发展了 道 的学说,又杂揉名、法、儒、墨诸家,宋濂 诸子辨 称其为 道德经 的义疏。
现存唐徐灵府 通玄真经注 十二卷,宋朱弁 通玄真经注 七卷,元杜道坚 通玄真经缵义 十二卷,皆收入 正统道藏 洞神部玉诀类。
今人李定生、徐慧君撰 文子要诠 ,通行于世。
另外, 处士 二字,也有一定的道风格,指的是有学行而未出仕或隐居者,即布衣之士。
荀子 非十二子 : 古之所谓处士者,德盛者也,能静者也,修正者也,知命者也,箸是者也。
史记 信陵君传 :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
梁书 列传第四十五 处士 专门谈到 处士 ,并把公知公认的道医陶弘景位列其中:易 曰: 君子遁世无闷,独立不惧。
孔子称长沮、桀溺隐者也。
古之隐者,或耻闻禅代,高让帝王,以万乘为垢辱,之死亡而无悔。
此则轻生重道,希世间出,隐之上者也。
或托仕监门,寄臣柱下,居易而以求其志,处污而不愧其色。
此所谓大隐隐于市朝,又其次也。
或裸体佯狂,盲喑绝世,弃礼乐以反道,忍孝慈而不恤。
此全身远害,得大雅之道,又其次也。
然同不失语默之致,有幽人贞吉矣。
与夫没身乱世,争利干时者,岂同年而语哉! 孟子 曰: 今人之于爵禄,得之若其生,失之若其死。
淮南子 曰: 人皆鉴于止水,不鉴于流潦。
夫可以扬清激浊,抑贪止竞,其惟隐者乎!自古帝王,莫不崇尚其道。
虽唐尧不屈巢、许,周武不降夷、齐;以汉高肆慢而长揖黄、绮,光武按法而折意严、周;自兹以来,世有人矣!有梁之盛,继绍风猷。
斯乃道德可宗,学艺可范,故以备 处士篇云 。
可见,从 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 的名、字、号,可以判断,刘完素事实上是以道者自居的。
他没有主动的向正统文化儒家靠拢,因为他安道乐道,否则他不会在儒家思想占正统的时代,给自己贴上一个 道教 的标签;更不会多次推辞朝廷的征聘。
刘完素的父亲是位教书先生。
童年时期,父54宗 教 学 研 究 2009年第4期亲经常给他讲解纪昌学射、扁鹊治病之类的故事,使他从小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
十五、六岁时,因母亲患病,家中贫苦,三次求医不至而死,乃立志学医。
初云游四方,谋食江湖,遇异人陈先生,以学习医术。
后定居河间,声名日隆,传到了金朝廷中,金章宗为了笼络人心,请他到朝中为官,几次都被拒绝。
元苏天爵 元故河间路医学教授王府君墓表 中云:昔金大定间,乡郡有良医刘氏完素,能起危疾,名倾朝野。
累召不起,赐号 高尚先生 。
兵后子孙皆亡,而所著书幸在。
先世尝因刘氏遗书,以治其术。
府君曰: 不可使刘氏之学无所传也。
即其故居。
作新祠宇。
旦望率医者谒之,庶几瞻拜仪形,讲习论著,益广其传,以活斯人焉 。
其中说刘完素虽然 名倾朝野 ,但 累召不起,赐号 高尚先生 ,正符合道家道教的 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 的 完素 品质,以及 能有名誉者,必不以越行求之 的 守真 思想。
刘完素以道自居,以道自守,与其学术渊源关系很大, 金史 卷一百三十一 刘完素 传:金世,如武祯、武亢之信而不诬,刘完素、张元素之治疗通变,学其术者皆师尊之,不可不记云 。
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
尝遇异人陈先生,以酒饮,守真大醉,及寤,洞达医术,若有授之者。
乃撰 运气要旨论 、 精要宣明论 ,虑庸医或出妄说,又著 素问玄机原病式 ,特举二百八十八字,注二万余言。
然好用凉剂,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
自号 通元处士 云 。
刘完素 尝遇异人陈先生,以酒饮,守真大醉,及寤,洞达医术,若有授之者。
这段奇异经历明显带有玄异色彩。
而在 素问玄机原病式 程道济序略 中记载更为具体一点:守真先生者,本河间人也。
姓刘,名完素,字守真。
夙有聪慧,自幼耽嗜医书,千经百论,往往过目无所取,皆谓非至道造化之用。
因披玩 素问 一经,朝勤夕思,手不释卷 一时于静室澄神晏坐,沈然毕虑,探索难解之义,神识杳冥,似寤寐间,有二道士自门而入,授先生美酒一小盏,若橡碗许,咽而复有,如此三、二十次,咽不能尽。
二道人笑曰:如厌饮,反吐于盏中。
复授道者,倒于小葫中。
道者出,恍然一醒,觉面赤酒香,杳无所据,急于内外追之不见,而后因至心灵大有开悟。
此说几乎诞妄,默而不言,以仆为知言,先生故以诫告。
与夫史称扁鹊遇长桑君饮药,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亦何异焉。
因著医书 内经运气要旨论 、 医方精要宣明论 二部,总一十七万余言,精微浩汗,造化详悉,而又述 习医要用直格 并药方,已板行于世。
外又作 素问玄机原病式 ,并注二万余言 。
此言刘完素自幼习医书,千经百论,皆谓非 至道造化 之用。
而所披玩的 素问 一经,同时又是 道藏 经典。
金史 所谓 异人陈先生 ,这里也已经直接的变为 二道士 ,是道教仙人。
那么至少是依据刘完素本人的依托,这些传世的材料都纷纷暗示,刘完素的医术得自道教仙人所授,其教授的方法也神仙化, 以酒饮,守真大醉,及寤,洞达医术,若有授之者 ,即喝了仙酒 而后因至心灵大有开悟 ,如此刘完素以道自居,以道自守,也就是可以理解甚至是应该的事了。
被金廷 累召不起,赐号高尚先生 的刘完素平生著述很多,其中 素问玄机原病式 、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是其代表作。
素问玄机原病式 一卷,刊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
该书分序言、五运主病、六气为病三大部分,主要是根据天之五运六气结合人之病症,进行病原学如风、寒、暑、湿、燥、火等方面的归类。
其卷首虽然引录了 素问 关于 六气病 的原文,但刘氏的论述发挥甚多。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本书中,刘氏强调了 火热 的概念,提出 六气皆从火化 的著名观点,在治疗上主张用寒凉药,因此该书成为寒凉派的经典著作,并且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