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固本培元派扶阳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
扶阳灸培训课件

灸后处理与保养方法
灸后处理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 ,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 持干燥,防止感染。
保养方法
施灸后要注意保暖,避免受风寒;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生冷油腻之品;保持 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
03
反馈学员在培训过程 中的表现及需要改进 的地方
评估学员扶阳灸操作 技能的熟练度
THANKS
06
培训总结与考核评估
培训内容回顾与总结
扶阳灸理论知识的讲解与掌握 扶阳灸操作技能的实践与提高 扶阳灸治疗原则与注意事项的强调
学员心得分享与交流环节
01
分享学习扶阳灸的心得体会
02
交流在扶阳灸实践中遇到的 问题及解决方法
03
探讨如何更好地将扶阳灸应 用于临床治疗
培训效果考核评估
考核学员对扶阳灸理 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扶阳灸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价值
弥补现代医学不足
对于一些现代医学难以治愈的疾病,扶阳灸可以发挥独特优势, 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扶阳灸对于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显著效果,可以与现 代医学治疗手段相结合,提高综合疗效。
推动医学发展
扶阳灸作为中医学的瑰宝,其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可以为医学发展 带来新的思路和方向。
灸法分类及操作示范
温和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cm左右,进行熏烤,使 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雀啄灸
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 下活动地施灸。
李可临床应用红参和五灵脂经验探析[权威资料]
![李可临床应用红参和五灵脂经验探析[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6f5e84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87.png)
李可临床应用红参和五灵脂经验探析关键词:名医经验;李可;红参;五灵脂;十九畏R249.7 A 1005-5304(2013)09-0085-02红参、五灵脂属中药“十九畏”范畴,被视为配伍禁忌。
原山西省灵石县中医院院长李可老中医以注重扶阳和善用相畏相反药物治疗急危重症及疑难杂症而著称。
其中红参、五灵脂是李老常用对药之一,结合辨证施治,创制类方用于治疗各种病症,临床疗效显著,并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笔者现将李老临床应用红参-五灵脂对药及其类方的经验总结如下。
1 方药解析1.1 参灵散红参、五灵脂各10 g。
主治胃肠溃疡。
用法:上药研粉,每日分2次服。
方解:红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二药相配,一通一补,用于虚中夹瘀之证,具有益气活血、化瘀定痛、化腐生肌之功。
主要用于胃肠溃疡,也可用于冠心病、肝脾肿大、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等的治疗。
1.2 三畏汤红参10~30 g,五灵脂10~30 g,郁金10 g,丁香10 g,肉桂3~10 g,赤石脂10~30 g。
功效:益气活血、醒脾进食、温肾止泻、宽胸利气消寒胀、定痛散结消�瘕。
方中红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为补虚扶正救脱之要药;五灵脂活血化瘀止痛,用于心腹血气诸痛、产后瘀血作痛、妇女血崩、伤冷积聚、小儿疳积等。
二药相伍,一补一通,益气活血,醒脾进食,化积消�,愈疡定痛,化腐生肌,用于虚中夹瘀之证。
丁香辛温芳香,入肺、胃、脾、肾四经,温经助阳、消胀下气;郁金辛凉芳香,清心开窍、行气解郁、祛瘀止痛、利胆退黄。
二药等分相合,有温通理气、开郁止痛、宽胸利膈、消胀除满、启脾醒胃之功。
肉桂(以油桂为佳)补命门火、益阳消阴、开冰解冻、宣导百药、温中定痛、引火归元;赤石脂甘温酸涩收敛,为固下止泻要药。
二药相合,对脾胃虚寒之久痢、久带、慢性溃疡性出血、五更泻、久泻滑脱不禁、溃疡性结肠炎等效果较好。
上述三对畏药,见一症用一对,三症悉具则全用。
基于河图洛书探讨扶阳建中法辨治内伤杂病

基于河图洛书探讨扶阳建中法辨治内伤杂病
王雅娴;朱颖;张文静;陈利;张颖颖;郭立中
【期刊名称】《四川中医》
【年(卷),期】2024(42)2
【摘要】河洛文化常被视为《易经》的起源,中医又素有“医易同源”一说,本文通过挖掘河图洛书的中医内涵,基于对“重阳气、建中土”思想的研究,结合内伤杂病病因病机探讨,提出针对阳气不足、脾胃失健之证当治以“扶阳建中法”,调中州而安五脏,扶肾阳而建脾土,振心阳并理胃土,为多种内伤杂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总页数】4页(P54-57)
【作者】王雅娴;朱颖;张文静;陈利;张颖颖;郭立中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3
【相关文献】
1.基于扶阳思想运用灸法辨治慢性疲劳综合征探析
2.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临床“亚阳虚证”辨治探讨
3.朱建贵教授辨治内伤杂病验案3则
4.运用阳和汤辨治内伤杂病心得
5.基于“扶阳”理论探讨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辨治思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扶阳外治法的临床应用思考

中医扶阳外治法的临床应用思考周海丰1胡木明2(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元之源亚健康医疗中心 530023)(2 湖南株洲扶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412000)中医扶阳外治法就是用扶阳的理念来做中医外治疗法,笔者再近20年运用推拿及温灸、贴敷、烫疗、泡浴等中医外治法进行养生保健和治疗的过程中,着重思考和运用扶阳的理念,现汇报如下。
1 中医外治法的源流中医外治法是祖国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与中医内治法同等重要的养生治病方法。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为波澜壮阔、延绵起伏的中国传统医学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并成为最能体现中医学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仅就治法而言,外治法在该书占据了主导地位。
全收记载了近20种外治方法,如药敷、药熨、药膏、药浴、砭刺、针刺、草刺、按摩、导引、闭气、祝由等,尤其针灸疗法所论之详,所述之微,恐其它疗法难与伦比。
《阴阳应象大论》“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肉,其次经治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提示了疾病由表入里的特点,也提示治病先治其表、先治其标、先治其外的思路。
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南北朝时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王焘的《外治秘要》都详细地记载了各种外治法。
形成了祖国医学的独特疗法——外治法。
后世著作,如宋代《太平圣世惠方》,元代的《外科精义》,明代的《外科发挥》、《外科枢要》,不仅记载了多种外治法,还强调外治法亦应辩证用药,使外治法纳入到了辨证施治的原则之下。
吴师机着《理瀹骈文》是清代成就最大、最具影响的一部外治专著,是我国第一部外治疗法专著,堪称“外治之宗”。
是书荟萃了80多种不同的外治疗法,如贴、涂、熨、炙、熏、蒸、煮、扑、点、吹、浴、渍、滴、点、仓、扎、掐、吊、刮、拔罐、吐、粘、膏、摄生、导引、精神疗法等,将中医外治法发展到更为系统的阶段。
中医的扶阳理论

中医的扶阳理论传统中医将机体精微物质(精、血、津、液)的匮乏称为“阴虚”,经方扶阳派则认为精微物质匮乏的根源是机体化生精微功能的低下,而化生精微物质的功能属于阳气的作用,故属于“阳虚”。
持续存在的阳实证多为假象,内伤杂病中,也可能长期出现面红、目赤、痤疮、急躁、烦躁、口渴等阳实证的表现,但这种情况往往是体内存在病理产物所导致的假象。
全身各组织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必须依赖于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及组织液循环进行补充。
若某一局部存在瘀滞,或出现血管痉挛,筋膜组织挛缩,淋巴循环阻滞等,则其所负责的组织将失去营养,而失去营养的组织将导致机体反射性地增加代谢,此时全身就会代偿性地出现阳实的表现。
若瘀滞等情况不能迅速祛除,则阳实的假象将长期存在。
人体无论是皮肤、肾脏、肠道,还是生殖系统,都存在与外界交换物质的上皮组织,上皮组织通过其附属的各种腺体排出代谢产物。
当这些上皮组织的排泄功能出现障碍,则会刺激机体机能亢奋,此时也会长期出现阳实的假象。
对于这种情况,治疗的原则必须是补虚泻实。
本质上,无论是营养转输通道为病理产物阻滞,还是上皮组织的排泄功能障碍,均属于机体功能的障碍,也就是阳气的不足。
运用药物调动身体机能、打通运化障碍的前提是要增强功能,即扶阳,在此前提下,再运用泻实的方法,如发汗、利尿、化瘀、泻下,这样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
中医对阳气的认识是受到早期人类的自身生存、对自然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天”以及中国古代哲学中“重阳”思想观念的多重影响和启发而产生的。
远古时代,早期人类在不断进化的漫长过程中,感受到太阳在人类生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们经历了从首先对天火这一自然现象的恐惧,然而当火熄灭之后,又意外地品尝到由天火烧熟动物肉食的美味,开始逐渐认识火,发展到钻木取火,学会了主动对火的获取和使用,改变了进食生冷的主要饮食方式。
而熟食不仅改善了对饮食物营养的吸收,同时还减少了胃肠疾病的发生,以致早期人类形成了对太阳及火的崇拜和依赖。
扶阳罐在脾胃虚寒证胃脘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扶阳罐在脾胃虚寒证胃脘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研究扶阳罐在脾胃虚寒证胃脘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以2021年5月-2022年12月于本院脾胃病科住院治疗的76例脾胃虚寒证胃脘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下行扶阳罐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探讨两种方法在临床疗效和病人满意度方面的差异,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
结论:中医扶阳罐法对胃脘痛和脾胃虚寒病人的护理作用较大,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扶阳罐;脾胃虚寒证;胃脘痛;护理效果引言:胃脘痛脾胃虚寒是临床上常见的常见病,易复发,迁延久远,治疗困难。
胃脘痛脾胃虚寒,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这对病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采用中药扶阳罐法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病人的预后。
基于此,本文探讨中医“扶阳”罐法在治疗胃脘疼痛和脾胃虚寒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21年5-2022年12月间收治的胃脘痛脾胃虚寒76例,并将其分成2组。
对照组38例,男性19例,女性19例。
观察组38名病人中,男性19名,女性19名。
两组病人一般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在上述两组病人住院后给予常规对症处理,给予普通的药物指导和健康教育,并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两组病人抗酸、护胃的西医药物,并给予艾司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 mg,每日2次,2周为1个周期。
在穴位选择上,参考中国标准化组织制订的穴位命名和穴位选择标准,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治疗。
可选择腹内的中脘、神阙等穴位,也可以选择四肢内的足三里穴位。
督促病人采取舒服的平躺姿势,轻闭目,深、缓、慢的呼吸,使病人进入安静状态。
护理人员先用已经预热好的扶阳罐温灸中脘和神阙,每个穴位5-6分钟,然后重复温灸双足三里,使其每个点的肌肤都有淡淡的红晕。
扶阳罐每天1次,每次20-30分钟。
1.3观察指标(1)有效率。
解密中医扶阳理论

解密中医扶阳理论以上说的很多都是在如何给身体增加阳气,也就是温度,这也就是扶阳一派的理论。
在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几年前了,我才知道我的祖上名医不少,居然有著名的“曾火神”,火神就是扶阳的代名词。
曾火神的书我至今也没有看过,但上自火神之祖郑钦安的三大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我都很认真地读过,其下火神一派的范中林、祝味菊、吴佩衡、唐步祺、李可、卢崇汉、刘力红等的医书和医案我都看过,有的人没有医案,但理论都是在补火扶阳的框架里转,因为我的体质很对补火的路数,所以我即使是看别的书也都是一下就看到了里边的扶阳,如孙秉严治肿瘤,我看他的方法就是扶阳,又如武国忠讲,或是他的治疗,都说自己的悟道正在于找到了固护阳气这个玄机。
说起来,我现在的师父赵文忠先生,他的师父名玄鹤子(朱鹤亭),为道家一派的,也是极其重视阳气。
当我看到武国忠医师的师门,既有道医,也有意拳大隐朱垚葶先生,我就知道治病的理路一定有重合的。
护阳扶阳一派的理论成一个大流派,始自郑钦安,但其来源就在《医法圆通》:“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明代张景岳对此加了个注:“生杀之道,阴阳而已。
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
”也就是说,人体有病,好比体内是阴冷潮湿,只要太阳一出来,一切就好了。
所以,,就是养阳气,养这个太阳。
历代好多的大医家,治病都是在调动人体的阳气上下功夫,只不过是到了郑钦安,发展出了一个完整的流派,郑钦安《医理真传》说:“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阳气乎?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
阳气若伤,群阴即起,阴气过盛,即能逼出元阳,元阳上奔,即随人身之脏腑虚处便发。
”因为大部分人都需要扶阳,郑钦安于是确立了这一派的医理和医法:“大凡阳虚阴盛之人,满身纯阴,虽现一切证形,如气喘气短,痰多咳嗽,不食嗜卧,面白唇青,午后、夜间发热,咽痛,腹痛泄泻,后背酸痛并重,心烦爱发脾气,无故目赤,牙痛,腰痛膝冷,足软手弱,声低息微,脉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种种不一,皆宜扶阳。
简析新安医学固本培元学术思想的形成及特色

简析新安医学固本培元学术思想的形成及特色作者:陈晶晶张念志薛晓明韩明向关炜尚芳周波波孟丽红张彦博王娇娇胡蝶张晔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23年第11期【摘要】新安醫学作为独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在中医学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固本培元是新安医学学术思想的重要分支。
文章通过对新安医家的相关著作及文献进行检索及研读,对新安医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及新安医学固本培元学术思想的渊源与特色进行梳理与总结。
新安医学固本培元学术思想特色主要包括“博采众长,强调培补元气;脾肾同调,重视先后天之本;扶正祛邪,推崇温养气血”等方面,同时众多现代新安医家对此进行临床应用取得满意疗效,新安医学固本培元学术思想可广泛运用于治未病、养生防病以及治疗众多疑难疾病等多个重要领域。
新安医学固本培元学术思想对丰富中医学理论体系及指导临床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挖掘。
【关键词】新安医学;固本培元; 思想特色;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3)21-0013-04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3.21.zgmzmjyyzz202318004A Brief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ought of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and Cultivating the Yuan in Xin'an MedicineCHEN Jingjing ZHANG Nianzhi XUE Xiaoming HAN Mingxiang GUAN Wei SHANG FangZHOU Bobo1MENG Lihong1ZHANG Yanbo1WANG Jiaojiao3HU Die2ZHANG Ye41.Shanxi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aiyuan 030012,China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Hefei 230031,China3.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fei 230038,China4.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aiyuan 030002,ChinaAbstract:Xin'an medicine, as a unique medical school,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and cultivating the foundation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Xin'an medical academic thought. Through searching and studying the relevant works anddocuments of Xin'an physicians, this paper combs and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Xin'an medicine and the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ought of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of Xin'an medic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ought of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vitality of Xin'an medicine mainly include“lea rning from the strong points of others, emphasizing the cultivation of vital energy; the harmony of spleen and kidney,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foundation of heaven; strengthening the right and eliminating the evil, and advocating the warming and nouris hing of qi and blood”. At the same time, many modern Xin'an doctors have achieved satisfactory result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 thought of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vitality of Xin'an medicine can be widely used in many important fields such as prevention of diseas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disease, and treatment of many difficult diseases. The academic thought of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and cultivating the yuan of Xin'an Medicine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enriching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guiding clinical practice, and is worthy of further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Keywords:Xin'an Medicine; Consolidate the Capital and Cultivate the Yuan;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Application新安医学在中国传统医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安地区,历代名医辈出,形成了文化底蕴深厚及流派特色明显的新安医学流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安医学研究·新安固本培元派扶阳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王 键1,黄 辉1,2,蒋宏杰1(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 230038;2.中医药临床杂志社,安徽合肥 230061)[摘要]新安固本培元派是新安医学的一支分支学派,强调以培固脾肾元气为治法,善用人参、白术、黄芪,或配合干姜、附子以“行参芪之功”,主张扶阳益阴、气血并补;而扶阳派重在扶阳补火,主张阳主阴从,从肾论治,擅用附子及肉桂、干姜等扶阳抑阴、用阳化阴。
两派在核心理论、作用对象、用药特色上有明显不同。
新安固本培元派在扶阳理论与临床实践上颇多发明,对扶阳派产生一定的影响。
两派各有其适应范围和创新之处,相对而言固本培元适应范围更广。
临床上应不拘于一派之见,择善而从。
[关键词]新安固本培元派;扶阳派;火神派;固本培元;扶阳益阴;阳主阴从;扶阳抑阴;用阳化阴[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2095-7246.2014.01.007 固本培元派是新安医学中学术阵容强大、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分支学派,明初中期以汪机众多的弟子门生为主体,此后明清众多的新安世医名家均宗其法,形成了以培固脾肾元气为治法,临床善用人参、白术、黄芪或合干姜、附子“以行参芪之功”的学术特色,其中所蕴涵的扶阳喻义也十分突出,现述如下。
1 新安固本培元派的扶阳理论与实践固本培元派开山祖汪机,从《内经》“阳生阴长”的理论出发,提出“营中有卫,营兼血气”、补气即补阴的“营卫一气说”和人参、黄芪通过补气补阳而补血补阴的“参芪双补说”[1],认为“火与元气不容两立”[2],扶阳之意十分明显;临证除重用、善用人参、黄芪外,还加肉桂、附子以助阳,如《石山医案》治阳虚寒凝之痛经,投人参、黄芪、当归、白术,加肉桂、附子以治其寒[3]。
汪机的关门弟子、族侄汪宦著《证治要略》,强调惜元气、重根本,临证善用人参、黄芪救治气衰诸证,适当配伍肉桂、附子、干姜[4]。
歙县吴洋曾受业于汪机,其治疗半身不遂之症,认为“宜用参、附大补为主”[5]。
歙西余傅山临证常请教于吴洋,认为治痨瘵“有火则元气虽损犹有根基”“无火则元气颓败根基无存”,治产后“须防元气虚脱,宜用大补元气之剂,而急甚者可加附子,以行参芪之功,使气易于复原”[5-6]。
徐春甫和孙一奎是汪机的再传弟子,徐春甫临证善补脾胃元阳,其在《古今医统大全·痼冷门》中指出:脾阳亏损之沉寒痼冷之症,“方用大建中汤加黄芪、白术、附子、肉桂以治之”,继余傅山之后,又重申“阳虚则恶寒,用参芪之类,甚者,加附子以行参芪之功”,强调痼冷者惟贵乎温补,“养气血之剂佐以姜、桂,甚者加附子,为愈”[7]。
孙一奎作者简介:王键(1955-),男,硕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认为阴阳不等同于水火,将火分为正邪两类,创“命门动气说”“三焦相火(正火)说”,以命门动气为元气,以三焦为“相火之用”“元气之别使”,否认肝肾相火(贼火)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多由命门元气不足,三焦相火衰微,釜底有水无火,不能自然蒸化,病变在上表现为气不上纳,在中表现为水谷不化,在下表现为清浊不分,临证更擅以人参、黄芪合用附子、肉桂、干姜等益气温阳以调治内伤杂病,纳肉桂、附子以温补肾阳[1,4]。
其《孙文垣医案》载一“下消阴阳两虚案”,以金匮肾气丸变通,用桂附大补下元,使气充盛,不终剂而愈。
孙氏分析道:“病由下元不足,无气升腾于上,故渴而多饮,以饮多,小便亦多矣。
今大补下元,使阳气充盛,熏蒸于上,口自不干,譬之釜盖,釜虽有水,若底下无火,则水炁不得上升,釜盖干而不润,必釜底有火,则釜中水气升腾,熏蒸于上,才湿润不干也”;又其《赤水玄珠·胀满门》载用壮元汤治下焦虚寒、中满肿胀,重用人参、白术而稍佐肉桂、附子、干姜;《赤水玄珠·水肿门》治疗脾阳虚衰之阴水,推荐以肉桂、干姜为主药的补方;其治湿善温补肾阳以蒸腾湿气,多用附子、炮姜、肉桂、益智仁等补火助阳,温阳暖肾,使下元火盛,湿气得以蒸发;治疗风寒湿痹,突出温补肾元,主以人参、附子。
继孙一奎之后,新安歙籍医家罗周彦首创“元阴元阳论”,立先天无形元阳虚损方、先天有形元阳虚损之方等,皆以人参、黄芪、当归、白术为主,适当配伍肉桂、附子、干姜等以应变加减,称其人参、附子、白术、黄芪等组方药物“皆甘温大补阳气之圣药也”[4,8]。
又有歙县程从周,秉承李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观点,外感内伤均注重顾护元气,外感初起如妄用苦寒,阳证转阴,必须急用干姜、附子挽救危逆,善用人参、黄芪、当归、白术、茯苓与干姜、附子合方起死51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3卷第1期2014年2月J ANHUI UNIV CHINESE MED Vol.33No.1Feb.2014回生[4],其《程茂先医案》温补而效者约占1/3,如载“汪明德令政”感寒案,发散、清热、化滞、攻下俱无效,反增狂躁,欲卧冷地,口渴妄言,心烦面赤,“前医以为热极”,程氏据脉断曰:“此伏阴证也,非参、附不可挽回。
”[9]清代新安固本培元派医家均宗“参芪术佐姜附”的用药方法,而温补扶阳之意更为明显,吴楚、郑重光、方肇权、汪文绮、程钟龄、程杏轩、陈鸿猷等就是典型的代表。
吴楚所治多为久病不愈的疑难之证或前医误治生变之情,喜用、善用重剂人参、黄芪并肉桂、附子、干姜,方以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理中丸为主,挽救众多危证[4]。
其《医验录》载有“岩镇方翁”患伤寒案,屡用发散药而大汗不止,身热如燔灼,彻昼夜不寐,狂躁非常,谵言妄语,脸若涂朱,口唇焦紫干燥,“群以为是大热之证,议欲用石膏竹叶汤”,吴楚诊其脉浮大无伦,按之豁如,唇虽焦紫干燥,而舌是灰黑之色,从而断为“中阴证”,急宜驱阴回阳之法,方用八味地黄丸加人参治之。
吴氏对附子、肉桂等温阳药的应用也独具匠心,有夏日用附子、肉桂、干姜治疗阴证伤寒的记载,打破了“夏月不可用热药”的禁忌。
再如以补中益气加炮姜、肉桂治愈胃肠下垂、弛缓无力、二便不通,以肉桂为君治疗奔豚气而效,以肉桂配黄连治愈一常患舌疮者,以附子配黄连治疗眩晕,以肉桂为君治疗呕吐[10]。
郑重光力倡阳气之说,认为阳为阴主,治疗主张温阳益火,其《素圃医案》指出“万物体阴而用阳,二气屈阴而伸阳,圣人贱阴而贵阳。
人之身,阳不尽不死,阴不胜不病”,治病皆取效于人参、黄芪、肉桂、附子。
如其治一时疫伤寒患者,前医用败毒散而热不退,反致身发稠密赤斑、狂乱谵语,郑重光“作时疫阴斑亡阳危证”,主以真武汤、理中汤合剂,重用人参、附子,五日而阳回斑散。
《素圃医案》专捡疑似难辨之症汇成,共辑187案,其中用温补者达152案,多以干姜、附子获效[11]。
方肇权历寒证居多,亦善辨证运用温补,著有《方氏脉证正宗》,“是书案中多用桂、附、姜、吴(茱萸)”,如其治泄泻案,因久泻肾虚,在改正六味地黄汤(去泽泻易车前)基础上,加肉豆蔻、诃子、五味子固涩止泻,用少量附子温肾助阳[12]。
汪文绮临证用药扶阳抑阴,善用人参、黄芪、肉桂、附子甘温培补,如其治产后呕吐不休,为肾阳无根,内真寒而外假热,以附子理中汤等引火归原。
程钟龄治大虚之人,“有用参数斤而愈者,有用附子二三斤者”,坚守不移;治阴寒重证虽久用肉桂、附子、人参、鹿茸,不嫌其重,不嫌其燥。
其《医学心悟·火字解》将火分为虚实、子贼,概括火证治法为“发、清、攻、制、达、滋、温、引”,子火用温、引之治含有扶阳之意。
程杏轩对孙一奎之壮元汤的立方之旨理解颇为深刻,其在《杏轩医案》“次郎脾肾阳虚,伏寒凝涩,重用温补而瘥”案中云:“仿生生子壮原汤加吴茱萸、葫芦巴、肉果、巴戟天,附子增至三钱……予平生治阴证,用温药,未有若斯至多,而效验亦无如此之迟者。
”其对于内伤外感均注重温补之治,常用人参、白术,或配附子,或配熟地黄,或附子与熟地黄同配[13]。
陈鸿猷《管见医案》记载一气虚外感、产后发热案,前医以清凉之法误治新产发热,以致元气大虚,浮阳越于外,陈氏用十全大补汤加附子温补气血而转危为安[4]。
近现代新安医家程门雪、王乐匋虽不属固本培元派,但扶阳之法也多有运用。
程门雪早年在临床上,根据患者大多来自劳苦民众的特点,力主用药迅猛,以仲景方药大剂出入,如少阴虚寒用四逆汤、白通汤,附子累计用量1斤许(约597g),治愈不少危重急症[14]。
王乐匋在诊治外感热病时,遇“温邪内陷,肾阳不振者”“湿重于热,阳被湿困者”“热逼入营,中阳闭郁者”“中阳不振,不能托邪者”,善于运用附子。
在诊治麻疹逆证不拘泥于“麻为阳毒”“麻喜清凉”之成说,主张寒温同用,提出“救疹逆,术附合以银翘”;其认为,“透、清、养”三字是针对一般顺证而言,若为逆证,患者素体虚寒,中阳式微,麻毒无力外达,此时应敢于打破常法,以辛凉透表合温补内托同用,一以逐邪,一以扶脾胃之阳气,所谓“拨乱以反正”[15]。
归纳起来,汪机及其后继者均善用人参、白术、黄芪培补脾元,明显蕴含有扶阳之意。
相对而言,徐春甫偏重于脾阳,孙一奎以后虽仍以脾阳为主,脾肾并重,但重心开始偏向肾阳。
在用药方面,徐春甫偏重白术,孙一奎常配附子、干姜,程从周善用人参、附子,吴楚、郑重光配伍又加肉桂,方肇权配伍又加吴茱萸,汪文绮喜人参、黄芪、肉桂、附子并举,程钟龄擅用附子等破格投剂,程杏轩则附子与熟地黄同配,陈鸿猷常用附子、肉桂。
附子在新安医案中使用颇广,现代有学者[4]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了13位“固本培元”新安医家的12部医籍中的678条医案,发现其核心组方是陈夏六君子汤和四逆汤加味,而附子是使用频次最多的药物之一。
新安医家常用附子治疗疟疾、痹痛、鼓胀、难产、白带腥臭及外科疾患等;还常利用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主要用于治疗寒邪入侵所致的胸膈胀痛、腹痛、呕吐、泄泻等证,也用于治疗寒疝作痛、癥瘕、积聚、奔豚等病证。
2 新安固本培元派对扶阳派的间接影响新安固本培元派和扶阳派的治疗思想均源自《内经》“阳生阴长”理论和张仲景学说。
扶阳派又名火神派,形成于清末,以郑钦安为开山宗师,推崇阳气,以善用附子、姜(生姜、干姜、炮姜)、桂(肉桂、桂枝)等辛热药物著称。
但郑钦安绝非最早善用附子的医家,医圣张仲景可谓是善用附子第一人,经方用药多有大辛大热、力专效宏的特点,而历代前贤中善用附子者也较多,新安固本培元派的实践更是一个有力的明证。
早在明代初中期汪机、徐春甫、孙一奎、余傅山等就倡导“以附子行参芪之功”,清代早期吴楚、郑重光、方肇权等更被公认是扶阳名家。
可以推论,包括新安医家在内的历代前贤应用附子的长期经验积累,影响和启发了扶阳派的诞生。
除了《伤寒论》外,以张景岳为代表的江南温补派也对扶阳派产生重要影响。
而早期以汪机众多的弟子门生们为主体的新安固本培元派,对稍后的赵献可、张景岳、缪希雍、李中梓等江浙温补派医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