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学派”是中医理论在近代的创新与发展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朱丹溪的医学观点主要体现在 《格致余论》 中的两篇论文 , 即“相火论”、“阳 有余阴不足论” , 创立了“阳常有余 , 阴常不足”的论点 , 并在此基础上 , 确立了“滋 阴降火”的治疗原则。他的养生思想也是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形成的。
他认为 , 人体即使在正常状态下 , 仍处于阴气难成易亏的状态 , 再加上人的各 种欲望太多 , 容易引起相火妄动 , 进一步损伤阴精 , 极易导致阴精虚损 , 因此他把 滋阴摄养作为贯穿于人生的重要摄生原则。 《格致余论》 中的许多篇章 , 如“养生 论”、“茹淡论”、“饮食色欲箴”、“房中补益论”、“养老论”、“慈幼论”等大都从 养阴立论 ,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接触扶阳理论者有两种错误的倾向: ’不得其要者 , 认为扶阳理论偏激、 狂妄 , 必将重蹈历史之覆辙;还有人则视阳理论为至宝 , 不求甚解地盲目效仿 , 以 附子用量为荣。 所以在扶阳思想盛行的今天 , 有必要研究其理论精髓 , 使人们正确 地看待、使用及继承扶阳理论。
目前扶阳队伍不断壮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扶阳名家层出不穷 , 临床用药各有千秋 , 但总体用药
历代曲折发展中多有矫枉过正之嫌 , 人们心中仍然有《局方》流行造成后果 的阴影。扶阳学派虽应时代需要产生 , 然而脱离辨证论治、不求经旨、不求甚解 的盲目效仿扶阳之路 , 势必形成新的用药时弊。
当今社会 , 扶阳学派临床用药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大剂量辛热药物为主。 . 并且 广用、重用世人畏惧、辛热有毒之附子。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学派鼻祖郑钦安身处清末 , 乃温病学说最盛行之时。社会上滥用寒凉屡 见不鲜。
《郑钦安医学三书·医理真传·坎卦解》云: “滋阴降火 , 杀人无算 , 真千古 流弊 , 医门大憾也。”郑钦安虽然言辞激烈 , 但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辨证、重视人体 阳气具有纠偏正弊的历史意义。
中医历史上的重要医学派别有哪些

中医历史上的重要医学派别有哪些中医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重要的医学派别,它们各具特色,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要提到的是伤寒学派。
这一学派是以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为基础发展而来。
张仲景总结了前人的医学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诊治规律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伤寒学派强调辨证论治,注重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症状和脉象进行准确判断,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其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成为中医诊断和治疗外感病的重要依据。
接下来是金元四大家所代表的医学派别。
刘完素被称为“寒凉派”,他主张火热致病,倡导用寒凉药物清热泻火。
他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治疗上善于运用寒凉之剂以降火。
张从正为“攻邪派”,强调治病要以攻邪为主,善用汗、吐、下三法驱邪外出。
李杲则是“补土派”的代表,重视脾胃的作用,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主张通过调理脾胃来治疗疾病。
朱震亨创立“滋阴派”,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在治疗上注重滋阴降火。
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也具有重要地位。
温病学派是在研究和治疗温热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叶天士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将温热病的发展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吴鞠通的三焦辨证理论也是温病学派的重要成果,他将人体分为上焦、中焦、下焦,根据温热病在不同部位的表现进行辨证论治。
此外,还有经方派。
经方派侧重于运用经典的方剂进行治疗,他们对《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中的方剂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精准的运用。
认为经典方剂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具有确切的疗效。
在中医历史上,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派别——火神派。
火神派重视阳气的作用,善用温热药物来扶阳救逆,治疗各种虚寒病症。
这些医学派别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它们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使得中医体系更加完善和全面。
儿科温阳学派的起源与现代应用

儿科温阳学派的起源与现代应用【摘要】儿科温阳学派,肇始于陈文中,光大于徐小圃、江育仁,在当代临床有广泛的应用,可用于多种儿科疾病,彰显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关键词】中医儿科;温阳学派;起源;现代应用1儿科温阳学派的建立儿科温阳学派起源于南宋陈文中,陈氏撰《小儿病源方论》4卷(1241年)、《小儿痘疹方论》1卷(1253年),力倡固养小儿元阳,以擅用温补扶正治疗见长。
明代刘凤在《幼幼新书·序》中说:“宋以来吴之专家者,曰陈曰钱二氏,陈以热,钱以凉,故有火与水喻者。
”可见儿科温、凉两大学派始于宋,陈文中与钱乙齐名,他们的学术观点对儿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陈氏的温阳学术思想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
1.1强调脏腑娇嫩,立论元阳为本我国现存第一部儿科专著《颅囟经》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宋·钱乙祛邪擅用苦寒攻克,扶元重在滋肾益阴;董汲为小儿疮疹立凉泻解毒诸方。
陈氏不拘于前辈医家所论,经多年临床体验,提出了元阳为本、亟当固养的学术观点。
陈文中强调小儿体质特点为脏腑娇嫩,病理上易见阳气不足的证候。
他说:“夫小儿脏腑娇嫩,皮骨软弱,血气未平,精神未定,言语未正,经络如丝,脉息如毫。
”(《小儿病源方论·惊风》)又说:“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荣卫气血皆未坚固,譬如草木茸芽之状,未经寒暑,娇嫩软弱。
”(《小儿病源方论·养子真诀》)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发育尚未完善,年龄愈小则阳气愈加相对不足。
因此,应当注重调护摄养,使其元气充盛,方能迅速长养。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指出了阳气在人体的重要地位。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更赖阳气之温煦。
陈文中提出:“盖真气者,元阳也。
”“无病者在乎摄养如法,调护正气。
”有病时更应重视“温养正气”、“固养元阳”。
陈氏注重五脏之气,对脾肾阳气尤加刻意固护。
第四届扶阳论坛暨扶阳学派培训班通知

、
二 、 征文 要 求 每篇论文 3 0 0 0字左右为宜 ,2 0字摘要 ;报名及截稿 日期 :2 1 0 0 0年 9月 l曰;会 务培训 费用 :每人 10 2 0元 ( 会员 8 0元 ),食宿 自理 ,会议统一安排 。 0 三 、联 系 方 式 地 址 :北 京 市 朝 阳区 樱 花 园 东 街 甲 4号 ( 邮编 10 2 ) 0 0 9
第 四届扶 阳论坛暨扶 阳学 派培训班通知
各有关专 家:
由中华 中医药学会主办 ,广西 中医学 院经典 中医 临床研究所 、世界华人协会协办的 “ 四届扶 阳论坛暨扶 阳学派培训班 ”定于 2 1 第 0 0年 1 0月在湖南举行 。现将 有关事宜通 知如下 : 征 文 内容 扶 阳学 派 源 流 探 讨 ;扶 阳学 派 学 术 思 想 与 特 色 研 究 ;扶 阳学 派 用 药 经 验 总结 ;扶 阳 学派辨证治疗 技巧研 究。 中医各家学说学术经验探讨 ; 中医各家学说理论 临床应用体会 ; 名 老 中医 、民族 医 药 及 特 色 疗 法 等 经 验 总 结 ;附子 等 扶 阳药 物 临床 应 用 总 结 : 医学 术 流 中 派研 究等 。
中华 中医药学会学术 部 联 系 人 :孙永章 6 2 0 5 刘 4 17 5
刘延华 6250 杨 4058
传 真 :0 06 2 0 5 1 .4 Nhomakorabea1 7 5
平 6 2 0 5 4 17 5
光 6 2 2 2 4 18 8
Ema : — i l x eh b 2 5 ao . m. u su u 0 @y h oc c o m sz @s a o y 5 i . m 1 6 nc 四 、说 明 为 了保 证 培 训 效 果 ,此 培 训 班 限 30人 。务 请 参 会 者 于 9月 1日前将 会 务培 训 费用 0 10 2 0元 ( 会员 8 0元 )通过 邮局汇款至学术部 ;回执请通过 电话 、传真 、电子邮件 、短 0 信等方式通知 学术 部,我部将按邮寄培训费的先后顺序 依次排定座 位 ( 会员优先 ),额 满 为止 。未寄培训 费者会议期 间将不再接收报名及按排座位 。回执请到学会网站 、、 . c ogc ^^ c m.r . r ,a n下 载 。 欲加入 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的学员请填写 《 会员 申请登记表 》 ( 可在 中华中医药学 会 网站 ht:www. C I r. t l pl C l. gc a To n下载 ) 2寸照片 1 并 张及 5年会 费 3 0元寄至学术部 审批 。 5
试从扶阳角度论述艾滋病的防治思路及方法

・
9 6・
2 扶 阳学 说 的核心 思想
郑钦安 , 清末著名伤寒学家 , 是扶 阳派的鼻祖 。临证 中他
以阴阳为辨证总纲而强调阳主阴从 , 治疗上 以扶 阳为主 , 认为 阳气受损 与失 常 , 乃 为疾病 或死亡之根源 , 提出“ 人身一团血
5 扶阳法在艾滋病各期的运用
5 . 1 扶 阳法在艾滋病无 症状期的运 用 高效抗反转 录病毒
I 扶 阳 学说理 论渊 源
扶 阳学派产生于 1 0 0 年前 , 又称火神派 , 其理论基 础源 于
念早已深入人心 , 尤其是近来抗生素的滥用等 , 这些均是造成 《 易经》 、 《 黄帝内经》 ( 以下简称《 内经》 ) 。《 易经》 认为阴阳是 我国人 民体质下降的重要原 因之一 。 抗生素按 中药 四气分类 , 运 动变化 的, 而推动其运动变化的动力则是 阳气 , 即阳气起 主 应属寒 凉, 故最易伤 阳。 第三 , 生活起居失常。 古人 日出而作 , 导作用 , 故说 “ 大哉乾元 , 万物资始 , 乃统天” , “ 至哉坤元 , 万物 日落而息。当今社会物欲横流 , 人们过度劳倦 , 烦 劳伤 阳 ; 夜 资生 , 乃顺承天” 。受其影响 , 《 内经》 认为人 之生命孕育 、 生长 生活丰富 , 睡眠不足 , 晚上阳气应该 内收 , 回归本位 , 阳气不能 壮老已、 健康寿天 与疾病 等 , 无不 与阳气有关 , 《 素问・ 生气通 归位 , 就会逐渐耗散 … 。 天论》 日“ 阳气者 , 若 天与 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 生动 形象地喻示了阳气于人体 生命活动的极端重要性。 《 伤寒杂病 论》 之所以冠以“ 伤寒” 二字, 意在示人阳气至重而易伤 。 必须 时时顾护 阳气 , 因而书中姜 、 桂、 附的使用频率极高 。 笔者统计 《 伤寒论 》 l 1 3 方, 其 中有 3 4 方用附子 , 4 3 方用桂枝 , 2 4 方用于 姜, 温扶 宣通 阳气之方药约 占大半 , 处处体现出重 阳的思想 。
新安固本培元派扶阳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

·新安医学研究·新安固本培元派扶阳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王 键1,黄 辉1,2,蒋宏杰1(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 230038;2.中医药临床杂志社,安徽合肥 230061)[摘要]新安固本培元派是新安医学的一支分支学派,强调以培固脾肾元气为治法,善用人参、白术、黄芪,或配合干姜、附子以“行参芪之功”,主张扶阳益阴、气血并补;而扶阳派重在扶阳补火,主张阳主阴从,从肾论治,擅用附子及肉桂、干姜等扶阳抑阴、用阳化阴。
两派在核心理论、作用对象、用药特色上有明显不同。
新安固本培元派在扶阳理论与临床实践上颇多发明,对扶阳派产生一定的影响。
两派各有其适应范围和创新之处,相对而言固本培元适应范围更广。
临床上应不拘于一派之见,择善而从。
[关键词]新安固本培元派;扶阳派;火神派;固本培元;扶阳益阴;阳主阴从;扶阳抑阴;用阳化阴[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2095-7246.2014.01.007 固本培元派是新安医学中学术阵容强大、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分支学派,明初中期以汪机众多的弟子门生为主体,此后明清众多的新安世医名家均宗其法,形成了以培固脾肾元气为治法,临床善用人参、白术、黄芪或合干姜、附子“以行参芪之功”的学术特色,其中所蕴涵的扶阳喻义也十分突出,现述如下。
1 新安固本培元派的扶阳理论与实践固本培元派开山祖汪机,从《内经》“阳生阴长”的理论出发,提出“营中有卫,营兼血气”、补气即补阴的“营卫一气说”和人参、黄芪通过补气补阳而补血补阴的“参芪双补说”[1],认为“火与元气不容两立”[2],扶阳之意十分明显;临证除重用、善用人参、黄芪外,还加肉桂、附子以助阳,如《石山医案》治阳虚寒凝之痛经,投人参、黄芪、当归、白术,加肉桂、附子以治其寒[3]。
汪机的关门弟子、族侄汪宦著《证治要略》,强调惜元气、重根本,临证善用人参、黄芪救治气衰诸证,适当配伍肉桂、附子、干姜[4]。
[医学]扶阳养生功与心脏康复20170712哈尔滨
![[医学]扶阳养生功与心脏康复20170712哈尔滨](https://img.taocdn.com/s3/m/28520d32a45177232f60a2d1.png)
扶阳思想诞生的理论依据
郑氏重视养阳气
清末名医郑钦安先生提出扶阳理论的核心、是重视人 体阳气, 主张“阳主阴从” 论, 并认为在人体的生命活 动中, 阳气占据着主导作用, 临床倡用姜桂附等大辛大 热之品, 直补元阳。 郑氏在阴阳中尤为重视阳气盛衰对疾病的影响。在其 著作中提及“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气者,阳 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 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夫人所以寿 生而不知死者,惟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在一日, 人即活一日, 气即阳也,火也。” 这种思想贯彻其著 作的始终,并影响了他遣方用药时对药物的选择。
人为什么会生病?
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扶阳理论的思想基础)
刘力红老师说过:什么叫阳?其实阳就是热
量。那么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东西叫冷呢?
其实是没有冷的,只有热不足,当你热能不
足的时候,就显得冷。所以同样的温度,有
的人穿的少也不冷,有的人穿很多也会觉得
冷就是因为阳不足。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阳气?
因此人要不生病,就要养阳气。
1.喜欢热闹和喜庆是一种趋阳的表现 2.忙房子喜欢阳面的 3.喜欢喝阳光的人在一起 4.重要节日增添喜色 5.“”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
人为什么会生病?
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扶阳理论的思想基础)
疾病治疗的原理
•治病的机理根于人体的自愈力。中医学认为,五 脏元气通畅,人即安和,健康而没有疾病。阳气在 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人本身就具有一 种自我预防与治疗保健的机制,若机制健全,人就 健康或虽病亦轻。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元气存亡 论》“至于疾病之人,若元气不伤,虽病甚不死; 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它就是机体自我修复的 本质。早在几千年前,中医就提出了这套自我预防 与治疗机制,它就是中医所说的“正气”。 •根据扶阳理论,运用益气活血,扶正固元,使身 体内的能量充足,瘀血、痰浊能够及时、有效的排 出,从而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目的。医圣张仲景 《金匮要略》提出“欲疗诸疾,当先以汤荡涤五脏 六腑,开通诸脉”道出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原则。
《黄帝内经》阴阳学说对生命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阴阳学说对生命的指导意义摘要:黄帝内经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阴阳是中医,西医本质区别,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扩大中医影响力的力量之源,立足于物理,化学,信息工程等基础学科,找到一种方式,一种公式,一个场景,把《黄帝内经》中的阴阳表征出来,显现出来。
关键词:中医,西医,阴阳学说,黄帝内经,基础学科Abstract:The Emperor's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yin and yang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awareness of the nature of life, yin and yang ar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stern medicine essential difference is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panding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source of strength, based on physics, chemistry, basic disciplines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find a way.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stern medicin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Emperor's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 basic subjects.《黄帝内经》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阳学派”是中医理论在近代的创新与发展 任何一种事物的生长都是从其内部进行的,即使需要不断地从周围的环境中汲取营养,也要有选择性地将其转化成能够融于自身的养分,使其能够完全融于自己的肌体。中医的创新与发展固然不会例外,其理论的创新必然是在中医理论框架内进行的,这种创新就是对传统的一种拓展,也是对传统的一种延续和完善,而不是一种对传统的肆意否定和替代性的抛弃。就在唯科学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下多数中医学界人士怀着一种文化自卑的心理走向西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用西方文化中的医学理论和自然科学理论去改造中医和创新中医的工作上时,真正的中医理论框架内的创新并没有停止,一个现代性的中医学派正在走向壮大,它就是发源于四川地区由清末名医郑钦安开创的扶阳学派。 扶阳学派在由郑钦安开创的重阳理论的基础上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在今天已经具备了一个学派的典型特征:在学派理论上,已经形成了重阳的病因病机分析、扶阳的辨证论治以及善用温补肾阳药物的个性化理论特征;在学派传承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卢铸之、吴佩衡、祝味菊、唐步琪、卢崇汉和李可等众多名医组成的学派组织。下面我就以这个最新的中医学派作为中医在近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成功的理论创新案例,来阐明中医理论创新的特征和规律,继而为中医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 一、扶阳学派的个性化理论特征 扶阳学派,一般称为“火神派”, 其创始人为郑寿全。郑寿全(1824-191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有医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传于世。他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以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著称,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川蜀。其传人有吴佩衡、祝味菊等著名医家,当代也有不少火神派的传人,如成都唐步琪先生、山西李可先生等等,其成员队伍日益壮大。 扶阳学派之所以能够以一种学派在现代著称,就是以郑钦安为开拓者的几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理论建构,已经形成了不同于中医史上出现的其他学派的个性化理论特征,并以这些特征著称于世。 首先,在疾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上,该学派依据《周易》和《黄帝内经》的相关论述进行立论,重视人体元阳和阳气在人体生理中的主导作用,比如“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 ,“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阳气散漫,则阴邪立起”,“ 元气为人生阴阳之主宰。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郑钦安语);“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 卢铸之、卢永定语);“故善养阳者多寿,好戕阳者多夭。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抗力之消长,阳气实主持之。阳气者,抗力之枢纽也”( 祝味菊语)。 其次,在辨证上,该学派以阴阳辨证为纲,尤善辨阴证。比如郑钦安认为“一病有一病之阴阳”, “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因此“认证只分阴阳”。由于重视元阳的作用,所以该学派的医家尤其重视在临床中辨别阴证所体现出来的症状,诸如“少神或无神”,“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踡卧恶寒,两足常冷”,“不耐劳烦,小劳则汗出”,“咯痰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语声低弱”,“唇色青淡或青黑”,“痛喜揉按”,“满口津液,不思茶水,间有渴者,即饮也只喜热饮”,“女子白带清淡而冷,不臭不黏”,“饮食减少,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冷物全然不受”,“小便清长,大便通利”,“面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定多润滑”,“脉微或浮大而空”等,皆归于阳气虚衰的阴证。既然把阴证归于阳气或者元阳不足,那么治疗这类的阴证必然是多用扶阳的温补法。 最后,由于扶阳学派擅于治疗阴证,借鉴《伤寒论》的经方用药,形成了重用附子、干姜、桂枝和肉桂等补阳药物的特色。在临床上该学派的医家多能大胆使用此类药,屡起沉疴,让世人折服。长期的阴证诊疗经验,也使得该学派的医家对相关补阳药物的应用颇有心得,比如“附子一药,辛以润之,致津液,通气化,可使肾中五液蒸腾敷佈,阳生阴长,此即阳中求阴生化无穷之理”(李可);“附子的这个偏性,这个毒,正是它救命回阳之所在”,“桂枝法已经不是单纯的解表法。用在外证,她可以起到解表的作用,用在内证上,它可以协调阴阳”,“四逆法的运用那就太广了,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回阳救逆,还在于温肾纳下,临床上大多数慢性病人和危重病人最後都要从这个法上去收工,也可以说这个法才是治疗的真正目的,而其它的法都只是手段,手段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达不到目的,要想真正治愈病,真正收工,是很困难的”( 卢崇汉)。 由此不难看出,该学派立根于《周易》和《内经》对自然和人体的基本认识,效法于《伤寒论》的理法方药,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理论特征。由于根基深厚,见识卓绝,该学派的医家多能闻名于世,且代有传人。比如属于这个学派的现代著名医家就有李可、卢崇汉和刘力红等人。目前这个学派的影响日益剧增,已经召开了两届扶阳论坛大型学术会议,进而成为了引领中医学界发展方向的一面旗帜。 二、扶阳学派对中医标准化趋势的否定 扶阳学派在现代中国的崛起已经对愈演愈烈的中医科学化产生强有力地冲击,比如它对中医标准化趋势的否定。 自从西医传入中国以后,西医的发展模式和理论形态就一直在消极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一些接受了西医教育的中医学界人士在唯科学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下,力图以西医理论形态为标准来改造中医,其中一个项重要内容就是要象西医诊疗理论那样把中医诊疗理论建成一套统一的知识体系,即中医标准化。只要我们对中医理论进行整体观照一下,就不难发现这种中医标准化研究完全是不顾中医在历史上发生的规律和理论特征,对中医进行的一次扭曲的改造。这种“削足适履”的愚蠢做法掩盖了中医各家学派存在的客观事实,也违背了中医家个性化理论特征的存在。中医标准化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经作为国家发展中医的战略目标,并在西医化的卫生部和西化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动下,由众多的中医学界人士去研究进行。此举不仅严重浪费了我国的科研资源,也扼杀了中医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导致中医理论走向整齐划一的平庸化。 中医标准化中的核心内容是中医征候的标准化,其主旨就是力图消除传统的中医家针对同一种病症出现辨证多样化的现象,实现象西医那样针对同一种疾病给出统一的诊疗路径。我们知道西医理论针对每一种既有的疾病,从诊断到开方治疗都是经过实验室和临床的研究之后确定的,每一位临床医师只要依据既有的诊疗路径就可以有效地治疗患者的疾病。中医理论则与此有着显著的差别,由于中医理论强调中医家要针对每一个具体的病人进行辩证论治,因患者的个体差异导致每一位中医家都要进行临时组方,他们可以参考既往的相关诊疗资料,却没有确定的针对每一个病人的诊疗路径。每一位中医家在长期针对每一个病人进行个性化诊疗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特色的个性化诊疗特征。一个中医家在自己的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的个性化诊疗体系,是该医家针对每一个病人进行个性化诊疗的前提。每一位中医家个性化诊疗特征的形成,取决于该医家的所面对的疾病分布特征、自己的个性、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它是每一位中医家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和智慧的体现,也是不断超越现有的中医医疗水平的途径。比如扶阳学派,就是基于中医基本理论形成的在诊疗上具有重阳特色的学派,该学派在治疗属于阴证的疾病领域里代表了目前中医学界最高的水平。如果从中医的标准化来看,扶阳学派无论是从疾病诊断上还是用药上,都不符合既定的标准,但该学派的医家取得的临床疗效是这些标准化的中医理论所做不到的,因为他们的理论是首创的,并没有包含在既定的标准里。 我们可以从扶阳学派的例证就可以看出,那种力图象西医诊疗那样将每一种病症的征候加以统一化的标准化做法显然是违背中医理论自身的特征和发生规律的。正是中医诊疗个性化的特征使得那些标准化的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中几无指导意义,每一位中医家在进行诊疗过程中仍然会依据自己业已形成的个性化理论特征去对病人实施个性化的诊疗。一句话,中医理论的发生规律是不容违背的。 三、扶阳学派集中体现了中医理论创新的规律 扶阳学派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医理论按着自身的理论结构展开的结果,它的产生是自然的,绝不是为了满足某些医政官员的意志。扶阳学派对中医理论的创新完全是基于深厚的中医基本理论在中医理论框架内发生的,它是对已有的中医诊疗体系的进一步丰富与完善,它才是符合中医理论发生规律和文化特征的理论创新。那么,我们对扶阳学派的创新研究能够总结出哪些中医理论创新必须遵循的规律呢? 第一、中医理论创新是中医理论自然发展的结果,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拓展与完善,它拒绝为了创新而去创新。 郑钦安绝不是为了追求用所谓的理论创新去推动中医发展才创立扶阳学派的,他本是在《周易》和《内经》中对重阳理论论述的基础上,结合《伤寒论》扶阳的辩证处方特征,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因此,扶阳学派的理论是内涵在《内经》和《伤寒论》中的,而郑钦安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个性化诊疗理论的建构将其突显出来也是自然发生的,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因素。 纵观中医学发展史,我们也不难看出不仅扶阳学派的理论创新是自然发生的,其他各个学派也都是创始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自发地建构的。正是临床实践的需要和中医理论内在的结构两种因素共同决定着所有的中医理论创新能否成功。脱离临床实践的需要,或者抛开中医理论的各种元素,盲目地去搞创新注定是不会成功的。然而,就在西医理论因现代科技快速发展而带来快速创新的影响之下,中医学界多数医家不顾中西医理论的本质区别,一味地追求中医理论创新,将与中医理论异质的西医理论和生物理论引入中医理论之中。这种盲目地创新活动不但没有实现中医理论的创新,反而推动了中医西化,导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