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_图文
中医的扶阳理论

中医的扶阳理论传统中医将机体精微物质(精、血、津、液)的匮乏称为“阴虚”,经方扶阳派则认为精微物质匮乏的根源是机体化生精微功能的低下,而化生精微物质的功能属于阳气的作用,故属于“阳虚”。
持续存在的阳实证多为假象,内伤杂病中,也可能长期出现面红、目赤、痤疮、急躁、烦躁、口渴等阳实证的表现,但这种情况往往是体内存在病理产物所导致的假象。
全身各组织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必须依赖于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及组织液循环进行补充。
若某一局部存在瘀滞,或出现血管痉挛,筋膜组织挛缩,淋巴循环阻滞等,则其所负责的组织将失去营养,而失去营养的组织将导致机体反射性地增加代谢,此时全身就会代偿性地出现阳实的表现。
若瘀滞等情况不能迅速祛除,则阳实的假象将长期存在。
人体无论是皮肤、肾脏、肠道,还是生殖系统,都存在与外界交换物质的上皮组织,上皮组织通过其附属的各种腺体排出代谢产物。
当这些上皮组织的排泄功能出现障碍,则会刺激机体机能亢奋,此时也会长期出现阳实的假象。
对于这种情况,治疗的原则必须是补虚泻实。
本质上,无论是营养转输通道为病理产物阻滞,还是上皮组织的排泄功能障碍,均属于机体功能的障碍,也就是阳气的不足。
运用药物调动身体机能、打通运化障碍的前提是要增强功能,即扶阳,在此前提下,再运用泻实的方法,如发汗、利尿、化瘀、泻下,这样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
中医对阳气的认识是受到早期人类的自身生存、对自然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天”以及中国古代哲学中“重阳”思想观念的多重影响和启发而产生的。
远古时代,早期人类在不断进化的漫长过程中,感受到太阳在人类生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们经历了从首先对天火这一自然现象的恐惧,然而当火熄灭之后,又意外地品尝到由天火烧熟动物肉食的美味,开始逐渐认识火,发展到钻木取火,学会了主动对火的获取和使用,改变了进食生冷的主要饮食方式。
而熟食不仅改善了对饮食物营养的吸收,同时还减少了胃肠疾病的发生,以致早期人类形成了对太阳及火的崇拜和依赖。
扶阳灸培训课件

扶阳灸适用于各种年龄段和健康状况的人群,其消费群体广泛,市 场潜力巨大。
国际化发展
扶阳灸的独特优势和效果逐渐受到国际市场的关注,为扶阳灸的国 际化发展提供了机会。
扶阳灸的创新与突破
技术升级
01
通过研发和技术创新,提高扶阳灸的疗效和安全性,满足消费
者更高需求。
多元化应用
02
探索扶阳灸在更多领域的适用性,如美容、减肥、疼痛管理等
儿童
儿童的肌肤较为娇嫩,应 选择较小的艾炷或艾条, 并避免直接灸疗,以免烫 伤肌肤。
孕妇
孕妇在灸疗时应特别注意 避免对腹部和腰骶部的刺 激,以免影响胎儿。
04
扶阳灸的实践与案例分享
个人实践经验分享
实践经验一
如何选择合适的扶阳灸工具和材料, 以及正确的操作步骤。
实践经验三
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 及如何提高扶阳灸的效果。
扶阳灸强调调节人体阳气,认为阳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 抵御外邪的关键,通过扶阳灸可以激发人体的自愈能力,提 高免疫力,改善亚健康状态。
扶阳灸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扶阳灸起源于中国古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中,艾灸被视为一种神秘的医术,与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密切相关,被 广泛应用于民间疗法和道家养生。
效果。
准备工具
准备好灸架、艾柱、酒 精灯等必要的工具。
扶阳灸的操作步骤
放置艾柱
将点燃的艾柱放置在灸架上, 再将灸架放置在施灸的穴位上 。
控制时间
根据需要控制施灸时间,一般 为10-15分钟,不宜过长。
点燃艾柱
将艾柱的一端点燃,用酒精灯 点燃即可。
调整温度
根据个人耐受度调整艾柱的温 度,避免过热烫伤皮肤。
钦安卢氏医学的扶阳理论及临床应用

钦安卢氏医学的扶阳理论及临床应用上午主要谈了扶阳思想这种传承,那么现在重点谈一下钦安卢氏医学扶阳思想的理论。
在上一届论坛我重点强调了“阳主阴从”的观念问题,并且展开进行了一些讨论。
钦安卢氏医学的这种扶阳思想建立在几个方面,归纳起来,一个就是从他的著述来看,认为阳气是人生阴阳的主宰,也可以称之为元气是人身阴阳的主宰。
对于阴阳的这个问题,郑钦安他开篇就谈到:“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辨阴阳,听起来、说起来都很简单,但是实际上是很难的,到底是阴症吗?到底是阳症?到底该用扶阳的药物吗?到底该用滋阴药?所以他讲“阴阳化生五行,其中消长盈虚,发为疾病。
”,由于阴阳五行的这种消长盈虚一旦失衡、一旦失调,那么就可以发生疾病。
所以一旦在阴阳的辩证上,如果是似是而非就会导致诊断的失误、治疗用药的不当,从而误人。
所以他有几个字,“阴阳至理”,如果办到了才能够真正的解决临床辩证问题。
钦安先生将阴阳至理是否正确,来作为用药治病的一个准则。
什么叫阴阳至理?他在他的著述里面从几个方面,一个就是从我们人本身存在着阴阳,上中下都有阴阳,十二经有阴阳,阴阳可以达无数,但是最终也就是这两者,也就是一阴阳而已。
他很多地方都谈到这个问题,六经是什么?六经就是一经。
五气就是一气,三焦就是一焦。
就是把很多的问题,都做这方面的归纳,一步一步的,你能够去理解他。
他在《医理真传》里边,他谈到了“人活一口气”。
什么气呢?就是乾元之气,就是乾卦。
乾元之气进一步分析,就是我们人身元气,真正的阳气。
这才是我们人生阴阳的主宰。
通过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清楚,万古就是一阴阳,人从立命以来,从乾坤立命以来,阴阳这两者就合二为一,这就是气的一元论观点。
钦安先生他是强调这一点的,那么这个气就是后世称为元气也好,真阳也好,他认为这个气充塞在我们人体的各个部位。
人体内外都充塞着,并且我们的上下四旁,都是元气,充塞过后才形成的,只有他才能主宰。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

扶阳学术的理论基础
阴阳学说
扶阳学术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人体内阴阳平衡是维持健康的关键。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主 导人体的生理功能;阴气则起到辅助和制约阳气的作用。扶阳学术强调在疾病治疗中要调整阴阳平衡,以恢复 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扶阳疗法的临床应用
扶阳疗法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多种手段,通过调节人体阳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 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各种慢性疾病、虚弱性疾病等。
要点二
扶阳疗法的疗效评价
为了客观评价扶阳疗法的疗效,需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 ,包括对照实验、随机对照试验等,同时结合患者的症状 、体征、实验室指标等进行综合评估。
产后身痛
扶阳学术认为产后身痛多因产后阳气虚弱、感受风寒湿邪所致,治疗时应以温阳散寒、祛风除湿为主,如用独活、 桑寄生等中药。
儿科疾病的扶阳治疗
小儿腹泻
扶阳学术认为小儿腹泻多因脾胃阳气不足、运化失常所致,治疗时应以温补脾胃、涩肠止泻为主,如 用山药、白术等中药。
小儿肺炎
扶阳学术认为小儿肺炎多因机体阳气不足、外感风寒所致,治疗时应以温阳散寒、宣肺止咳为主,如 用麻黄、细辛等中药。
05
扶阳学术的未来展望
扶阳学术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
扶阳学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在未 来的发展中,应注重传承这一宝贵的学术思想,深入研究其理论体系,挖掘其临床价值。
创新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扶阳学术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保持 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探索新的临床应用和治疗方法,提
扶阳医学临证传奇精讲

扶阳医学临证传奇精讲(王献民老师讲座释文)火神门按:由洄溪堂主与火神门合著的《扶阳医学临证传奇》(修订版)已处于最终校稿阶段,该书作为《扶阳显义录》的姊妹篇,根于经典,承岐黄奥旨,达伤寒妙要,推陈出新,以扶阳大义为体,以宗统法,以法明宗。
本书按“立法、组成、功用、法解、主治、加减、疗效、医案”八项内容进行排列,并结合对大量医案的条分缕析,使初学者得窥门径,精进者登堂入室。
本书对扶阳医学以“枢转”为核心的立法体系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剖析和阐释,并为当代常见病、慢性病及大病危症的临床处理,提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全书编排井然有序,逐层递进,使读者一目了然,诚为临床之圭臬,医海之明灯。
今天的这个讲座,我们就节选该书的一部分内容,请本书的作者王献民老师(洄溪堂主)为大家做一次精讲,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王老师为大家授课。
在座的各位在当地可能很多都已经是大名医了,在这里听我讲课可能会感到很失望,但是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让你们少失望。
因为我不会说普通话,只能用河南普通话给大家讲,我尽可能把字说清楚。
我在医馆上班有个固定的时间,上午9点到12点,下午4点到6点,因为很多人吃了饭以后来就诊,脉象会有质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处处为病人着想。
大家都知道,吃饭后一两个小时都是胃在工作劳动,这时候脉是浮大的(阳明脉),所以我就把时间有所规定,尽可能使脉象还原本来的样子。
咱们扶阳医学开的任何药都是以脉法为准的,如果你的脉法不准,或者脉出现假象,那你开的方子肯定会偏。
咱们扶阳医学很多药都是温热的,偏性还是很大的,所以大家回去后一定要把脉法辨准,把病治好,这才是王道。
咱们当时在北京扶阳大会上讲《扶阳医学临证传奇》,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讲完,大家可能都有书,很多人就提出质疑:就这一个方子就能包治某个病吗?有的把这些方子当成死方,不加辨证地去用,出现了很多小问题,有的出现很多排病反应,临床效果并不是特别满意,因为我后面列举的都是医案,医案就不是一个法,所以不能生搬硬套。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2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2前言扶阳学术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也是中医与现代医学交叉融合的桥梁。
在中医学历史上,扶阳学术一直被视为治疗重症、疑难杂症的重要手段。
在临床应用中,扶阳学术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而且还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延缓疾病的进展。
本文将从扶阳学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扶阳学术理论扶阳学术是指通过调整人体阳气、提高阳气水平,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的一种中医学理论。
在中医学中,阳气是指人体内的热能、生命能量和免疫力,可以保护人体远离病痛。
扶阳学术的目的是通过调整身体内的气血,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同时,还可对某些特殊情况进行治疗。
扶阳学术的理论基础扶阳学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和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等。
1.阴阳学说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整个扶阳学术的理论基础。
阴阳学说认为,事物或个体的任何一部分都包含着阴与阳的两种对立面,在一个生命过程中,阴阳两极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在扶阳学术中,如何平衡和调节阴阳关系,以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2.经络学说中医的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大小不等的经脉,经脉与气血联系紧密,并且连接着五脏六腑。
通过对经脉的针灸操作或草药调养等方式,可以有效调整人体气血流通,修复人体损伤,提高人体免疫力。
3.气血理论气血是人体内的两种重要物质,血液循环和气血的调理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气血理论认为,人体内部的气血流畅运转是人体形成健康状态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扶阳学术中,如何平衡体内气血上的运行,也是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关键之一。
4.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辨证论治是指通过对患者的症状特点、病程的观察和分析,对病因病机进行全面的诊断治疗。
在扶阳学术中,中医辨证论治是有效治疗头痛、风热感冒等疾病的必要条件。
扶阳学术的应用范围扶阳学术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特定的疾病,还可以广泛的应用在疾病的预防、健康保养和生活中。
艾灸--扶阳理论

艾灸--扶阳理论
扶阳论体系的问世是中国传统灸法的创新和进步,它必将在拯救和弘扬艾灸文化、推广艾灸技术和产品方面起到重大的、积极的作用。
古人云: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这一团真气运用于中,而死机遂成生机;人身立命就是一个火字,真气命根也,火种也,人活一口气,即此真气也。
扶阳灸法,扶阳者补人真气、续人命根之意,艾者纯阳之火种也,灸者播火种之术也。
此法能扶一身之阳,壮人先天之肾,补人后天之脾,通一身之经络,行百脉之气血,舒四肢之筋骨,是健人身体、强人体魄,益人寿命的养生大法。
故《扁鹊心书》云:“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在中医文化中,阴是指人的身体,阳是指人体具有的能量。
阳所指的能量包括精、气、神三个层面。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阳气衰减的过程。
现代人由于环境和生活行为方式的缘故,阳气的衰减尤为严重。
养生就是要通过补充阳气的方法来延缓阳气的衰减。
何以补阳,唯有艾灸。
因为艾是自然界阳气最足的植物,灸是补充阳气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用艾灸补阳是中华几千年传统养生的精华。
现代人的补阳或称扶阳要有适应现代人的方式。
要有效、要简单、要可持续、要有文化氛围。
正是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础上,以艾灸为主,整合按摩等其它的养生方法,范氏艾灸推陈出新,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扶阳理论体系。
艾是百草之王,阳是生命之本,艾灸是扶阳之泉。
冬病夏治论扶阳PPT课件

03
扶阳的理念与实践
扶阳的理念
扶阳理念源于《黄帝内经》,强调人体阳气的重要性,认为阳气的盛衰决定着人体 的健康和疾病的康复。
扶阳理念认为,人体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此时治疗冬季易发的疾病,可以借助阳 气的力量,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治疗效果。
饮食调理
运动锻炼
夏季扶阳需注意饮食调理,适当食用温性 食物,如姜、葱、蒜等,有助于温补阳气 。
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促进人体阳气的生发 ,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结合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患者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每年冬季发作频繁。在夏季采用扶阳疗法,通过中 药调理和艾灸治疗,冬季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中医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阴阳平衡是保 持健康的关键,而五行理论则认 为自然界和人体内部存在着相互 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经络理论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也是疾病传变的途径。通过刺激 经络穴位,可以调节人体气血运 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历史与发展
冬病夏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医 经典《黄帝内经》,其中记载了“春 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为冬病 夏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冬病夏治中扶阳疗法的应用范 围广泛,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 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研究展望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扶阳药物的作用 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 据。
加强扶阳疗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研 究,不断完善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 效。
探索更多扶阳药物与其他治疗方法的 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 作用。
扶阳实践需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崇汉《扶阳讲记》
小便黄与小便清
劳倦可以导致小便黄,劳倦是不是火?一个人思虑过 渡可以小便黄,酒色伤身也可以导致小便黄,所以小 便黄就不能都归属为热和火。如果我们把这一类阳气 不足所致的小便黄都归结为火,使用针对性很强的寒 凉清热药物,如金钱草冲剂,可能小便会变清,但阳 气却更加损耗了,这只是治病人的标,而对病人的本 却没有负责任。
劳倦思虑都可以扰动阳,都可以导致虚阳的浮动,从 而形成郁热的状态,扰动膀胱气化,膀胱气化受到影 响,就会出现黄色的小便。所以对于这种的小便黄, 我们还是要顾及阳气,考虑怎样去扶阳益气和温中益 气。
大便泄泻与秘结
阳虚表现为泄泻,这好理解……出现食欲不振 ,胃脘胀闷,四肢不温,乏力,精神倦怠,甚 至更明显的出现形寒肢冷;从舌象,脉象上看 ,都是一派不足之象,实际上并不一定要等到 上述所有症状出现才开始用药,……可是病人 没有明显的寒象,怎么用姜桂附?这要看你的 辨证,是否认识到。对于老年人,绝大多数都 是典型的阳虚。
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肺为清虚之脏,着不得一毫 阴气,今心肺之阳不足,故不能制僭上之阴气也。阴 气指肾水肾火,此条言内伤)
有大、小便不利者(阳不足以化阴也,定有以上病情 可凭)
然真气上浮之病,往往多有与外感阳症同形,人多忽略 ,不知真气上浮之病大象虽具外感阳症之形,仔细推究 ,所现定系阴象,绝无阳症之实据可验,学者即在此处 留心,不可猛浪。
答曰:此元阴不足,而胃火旺甚也。夫口臭有二,有 先天精气发泄者,口虽极臭,而舌滑润微黄,人无神 而阴象全现,决不饮冷。胃火旺者,口臭,舌必干黄 ,口渴饮冷。呃逆者,火之上冲,泻不(“不”:原书 作“水”)止者,火之下降,步履如常者,火之助也。 法宜下夺为主,方用大承气汤主之。
问曰:两足冷如冰,不能步履,服桂、附、除湿 药不效,而更甚者,何故?
《易经》
《乾·彖》:“大哉乾元,万物滋始,乃 统天。” 《坤·彖》:“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 顺承天。”
《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在人体的阴阳关系上,始终是以阳为主导的。虽 然阴阳两者是动态平衡,但是阴平阳密是在以阳 为主导的前提下达到的。
(二)辨别寒热真假
“予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 一切上中下诸病,不同男妇老幼,但见舌青,满 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 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 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 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
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 ,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 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
《医理真传》以易理论阴阳
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 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人生所持以立命者,其为此阳气乎?阳气不 伤,百病自然不作;阳气若伤,群阴即起 。
“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气 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 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 气流通,阴气不滞,自然百病不生。阳气 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
《医理真传》“钦安用,上浮为逆。病到真气上浮, 五脏六腑之阳气,已耗将尽,消灭削剥,已至于 根也。经云:“凡五脏之病,穷必归肾”,即此说 也
外虽现一切火症(此火名虚火,与实火有别。实 火本客气入阳经,抑郁所致。虚火即阴气上僭, 阴指水,气即水中先天之阳,故曰虚火。水气以 下流为顺,上行为逆,实由君火太弱,不能镇纳 ,以致上僭而为病),近似实火,俱当以此法辨之 ,万无一失。
阴虚证答问
问曰:咽喉痛,干咳无痰,五心烦热,欲饮冷 者,何故?
答曰:此元阴不足,而少阴火旺逼肺也。夫少 阴之脉挟咽喉,喉之痛由于火旺,肺之咳由于 火逼,无痰者,火盛而津枯,五心烦热者,元 阴虚而为邪火灼,欲饮冷者,阴欲阴以救也。 法宜清热润燥救阴为主。方用黄连阿胶汤主之 。
问曰:病人口臭、色黄,饮冷,呃逆不休,水泻不止 ,步履如常者,何故?
近似实火处:
面赤如硃而似实火者(元阳外越也,定有以上病情可 凭)
有脉极大劲如石者(元阳暴脱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 )
有身大热者(此条有三:一者元阳外越,身必不痛不 渴,无外感可凭;一者产妇血骤虚,阳无所附;一者 吐血伤阴,元气无依,吐则气机发外,元气亦因而发 外也)
有满口齿缝流血者(阳气虚不能统血,血盛故外越也 )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_图文.ppt
内容:
一.“火神派”与“扶阳派” 二.主要学术观点 三.讨论
一、“火神派”与“扶阳派”
郑钦安:“火神派”首领 四川卢氏被称为“卢火神” 学术主张:“扶阳”
主要人物
1、郑寿全
(1824年-1911年), 字钦安。四川邛州人。
著作《医理真传》、 《医法圆通》、《伤 寒恒论》
答曰:此非阳衰湿侵于下,实血虚肺燥,不能行 津液于至下也。夫人身上下,全赖二气布护,真 阳不足,亦有冷者,服桂、附以助之即愈。脾虚 不能转运水湿而作者,服健脾除湿药必效。此则 不然,知非阳虚湿盛,乃由血虚肺燥也。……火 未甚时,犹觉内热;火既极时,却又作冷。古人 云:“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病机之颠倒如是, 浅见者何能一一周知。此病法宜苦甘化阴润燥为 主,方用芍药甘草汤,或六味地黄汤,加二冬、 白蜜,或黄连阿胶汤俱可,解见上。
著有《郑钦安先生医书集注》、《金匮要略恒 解》、《卢氏医学心法》、《卢氏临证实验录 》、《本草药性配合阐述》
子卢永定,孙卢崇汉
二.“火神派”主要学术思想与特点
阳主阴从,扶阳立极 辨别寒热真假 温药运用
(一)阳主阴从,扶阳立极
【基本思想】
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
火消阴。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用阳化 阴。
我们讲“天下没有阴虚”,是指阴阳关系的本质上 没有阴虚,并不是临床表现上没有阴虚。所以我 们在治疗上始终抓住这一根本不放……并不是郑 氏、卢氏他们就不辨证了,他们同样也是在辨证 。在郑钦安的书中也有阴虚门、阳虚门,但在阴 虚门有很多病都是采用阳虚门的治法,这就是根 本。
卢崇汉:
我1975、1976年左右,我给北京中医学院的任应秋 先生写了一封信。因为任应秋有一个小册子,叫做《 阴阳五行》,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那时六十年代出 版的,很小,也就是几万字左右。这个册子里面始终 强调阴阳平衡,始终动态平衡,一点不能偏,一偏就 是病(后来的教材都受他的影响)。那么我在信里面 提出来了:阴阳这两者的关系始终是阳为主导,阴为 从属的关系,不管在生理还是病理上都是这样的。
大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阴气盛必上腾,即现牙 疼、龈肿、口疮、舌烂、齿血、喉痛、大小便不利之病 ,不得妄以滋阴降火之法施之。若妄施之,是助阴以灭 阳也,辨察不可不慎。
问曰:病人两唇肿厚,色紫红,身大热,口渴喜热饮 ,午后畏寒,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日二三次,脉无 力者,何故?
答曰:此脾胃之阳,竭于上也。夫两唇属脾胃,肿而 色紫红,近似胃中实火,其实非实火也。实火之形, 舌黄而必干燥,口渴必喜饮冷,小便必短,大便必坚 ,身大热,必不午后畏寒。此则身虽大热,却无外感 可据。午后畏寒,明明阴盛阳衰,口渴而喜热饮,中 寒之情形悉具。兼之二便自利,又日泄三五次,已知 土气不实,况脉复无力,此际应当唇白之候,今不白 而反紫红肿厚,绝无阳症可凭,非阴盛逼出中宫之阳 而何?法宜扶中宫之阳,以收纳阳气为主,方宜附子 理中汤。
夫真龙者,乾为天是也……乾分一气落于坤宫, 化而为水,阴阳互根,变出后天坎离二卦,人身 赖焉。二气往来,化生中土,万物生焉,二气亦 赖焉。
真气也,天之体也,气虽在下,实无时而不发于 上也。若离中真阴,地体也,虽居于上,实无时 而不降于下也。故《易》曰:“本乎天者亲上,本 乎地者亲下”,此阴阳升降之要,万古不易之至理 也。
李可: 水淺不養龍、龍火离位上奔
水寒不藏龍 無根之火上亢 (水盛龙腾,龙火亢奋) 水虧者,以引火湯壯水斂火,導龍歸海; 水寒者,以引火湯加油桂飯丸先吞
卢崇汉《扶阳讲记》
“阴阳之要”,“立极之理”实际上已经包括了从 自然界到人体都是以阳为主、阴为从的道理在 内。
“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 消阴”的学术见解,强调治病立法,当以扶阳 为要诀,其“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 ,用阳化阴”
夫人身立命,本乾元一气, 落于坤宫,二气合一,化生 六子,分布上、中、下,虽 有定位,却是死机,全凭这 一团真气运行,周流不已。 天开于子,人身这一团真气 ,即从子时发动,自下而中 而上,上极复返于下,由上 而中而下,循环出入,人之 性命赖焉。
乾为天
离为火, 应午时
坤为地
坎为水, 应子时
真龙约言
火神派首领?
2 卢铸之
卢禹臣,字铸之,晚号金寿老人,四川德阳人 。
历代业医。1890年(光绪十六年)拜于邛州郑 寿全门下,侍师十一载。师逝后,遵其所嘱, 外出游学,历时三载,足迹遍及二十一省区。 于成都政府街开办“养正医馆”。1908年,建“扶 阳讲坛”,主讲《周易》、《内经》、《伤寒 论》及郑氏三书。
《医法圆通》
查近市习,一见口臭,并不辩明阴阳,便以生地 、二冬、知母、花粉、石膏、大黄之品投之,阳 盛则生,阴盛则毙,不可不知也。
予尝治阳虚阴盛之人,投以辛甘化阳二三剂,即 有现口苦、口酸、口淡、口辛、口甘等味,又服 二三剂,而此等病形即无。予仔细推究,皆缘真 阳失职,运转力乖,兼之服药停积未法,令得辛 甘化阳之品,运转复行,积滞即去,故口中一切 气味出矣。
脏腑辨证以脏腑来分阴阳,八纲 辨证以八纲来分阴阳,气血辨证 以气血来分阴阳-----论其末
如果我们只是在后天脏腑的角度 去看问题,去理解阴阳,那么这 是论其末,如果我们从坎卦去理 解,就达到了极的状态,达到了 合一、归一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