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11
形势与政策-11讲 第5讲 以农为本 取焦“三农”

第5讲以农为本取焦“三农”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历史上历经了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直至今天,中国仍有数以亿计的农民耕耘在华夏土地上。
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历来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问题。
夯实农业基础,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确保农民增收,依然是“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的工作重点。
一、十二五”期间关注“三农”“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期,鉴于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关注“三农”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五”规划纲要部署“三农”“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农业方面,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的重点。
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
4亿吨以上;二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四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
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农民增收方面,“十二五”规划纲要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二是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劳务输出对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三是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健全农业补贴制度,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水平,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形势与政策题库及答案2023年

形势与政策题库及答案2023年第一章: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1 经济发展与稳定1.定义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2.分析影响经济增长和稳定的主要因素。
3.以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为例,讨论促进经济发展与维护经济稳定的政策措施。
1.2 就业与收入分配1.分析就业与收入分配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探讨当前中国的就业形势,并就如何促进就业提出建议。
3.讨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第二章:构建统一安全稳定的社会2.1 社会治安与法治建设1.分析社会治安稳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就当前中国的社会治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讨论构建法治社会的作用和措施。
2.2 建设和谐社会1.定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并阐述其特点。
2.讨论如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建设和谐社会。
3.探讨社会文明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3.1 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1.分析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关系。
2.就当前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探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
3.2 生态文明建设1.定义生态文明的概念,并论述其重要性。
2.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和路径。
3.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第四章: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依法治国4.1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讨论当前中国面临的改革难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探讨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改革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4.2 推进依法治国1.定义依法治国的概念,并论述其重要性。
2.就当前中国的法治建设,提出完善法律制度和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建议。
3.探讨依法治国在社会稳定与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1 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1.分析国际关系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2.讨论全球治理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3.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和路径。
5.2 和平与发展1.定义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并说明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
形势与政策答案(精选)

形势与政策答案(精选)第一篇:形势与政策答案(精选)形势与政策答案1.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1)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较为薄弱。
(2)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条件不足不稳,我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2001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7300元,后来一度跌到了5000多元,现在回到7500元左右,财政拔款不充足,是同期发达国家相近统计口径1/5,而且不同省之间相差6倍之多。
(3)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4)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完全解决,分别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模式、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方面,2.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意义、战略原则和根本保证(1)制定“十二五”规划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结合制定“十二五”规划,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改善民生相结合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文化建设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相结合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4)改革开放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形势与政策期末考试答案

形势与政策期末考试答案一、选择题1. B2. A3. C4. D5. B6. A7. C8. B9. D10. C二、填空题1.经济全球化2.习近平3.决策遵循科学、民主、法治原则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5.思想建设6.农村7.教育8.20219.科技创新10.扶贫攻坚三、简答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所总结的经验和教训,概括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其核心要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坚持党的政治建设。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化、系统化集合。
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些价值观是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柱,是保证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价值基础。
3.在当前形势下,我认为我们应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
同时,科技创新也可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示范推广,培养创新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四、论述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总结经验和教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坚持党的政治建设。
《形式与政策》全部答案

一:1-5CCAAC 6-10BDCBB11-15CBABB16-20CCBCB21-25ADABA26-30BBDAA二:31-35ABCD/BD/BC/ABCDE/ABCD36-40ABCD/AB/AD/ABC/ABCD41-45ABCD/ABCD/CD/ABCD/ABC46-50ABC/ABC/ABC/ABCD/ABCD三: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使中国发生了沧桑巨变,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全面认识党的历史贡献及其重要意义,有助于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大幕,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从此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历史是人民的事业。
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奋起抗争,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一次次都失败了。
严酷的现实表明,需要新的社会力量来寻找先进理论、开辟前进道路。
1921年,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正确方向、代表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承担起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
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时代;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范围(除台湾等岛屿以外)的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扫清了障碍、创造了根本前提,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新纪元。
形势与政策-11讲 第10讲 美国主导地位的下降与国际权力分散的趋势--1.7

第10讲美国主导地位的下降与国际权力分散的趋势--国际结构中美国主导地位的下降与国际关系中权力分散的趋势当今的大国关系继续处于过渡期的变化之中。
与新兴大国相比,美国经济总量的领先优势在缩小,但军事实力的优势在扩大。
在两场战争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国不得不收缩力量,把注意力转向国内。
美国面对的困境和对外政策态势的改变,使得学界和媒体出现了“美国衰落论”,并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受到更多关注。
尽管有多项研究预测中国GDP超过美国的时间,但这种单项评估意义有限。
实际上,中国要成为真正的强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鉴于在目前的国际结构中美国的主导地位下降,其他大国都无意承担这样的领导责任,以多国协调为特点的国际机制活跃了起来,国际关系中呈现了权力分散的趋势。
这样的国际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全球治理进程发展的结果。
关注大国关系,人们当下热议的问题就是美国是否在衰落,中国何时成为超级大国,以及如何看待当今的世界格局。
讨论这些问题,2011年作为一个标志性年份,刚好提供了一个进行历史回顾的契机。
向前追溯20年,从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苏联解体,到2001午发生“9〃11事件”和美国发动反恐战争,再到2011年美国深陷金融危机开始从阿富汗撤军,这两个10年的一系列戏剧性事件与历史性演进,构成了富有启示意义的分析对象。
虽然这一历史演进还远没有结束,现在就下结论未免草率,但解读这些变化还是有重要价值的。
通过了解学界和媒体的相关讨论,并从中得出进一步的推论,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当今的大国关系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关于美国的衰落一年来,美国力量下降的事实受到了世人更多的关注。
从年度形势的发展看,两场 (半)战争与金融危机乃是当前困扰美国的主要问题。
自200l年开始的反恐战争,到目前已持续了10年之久。
对于这场付出巨大代价却不能取得胜利的战争,美国人已经厌倦了。
作为超级大国,军事力量历来是美国主导世界事务的支柱,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国在军事上也日益感到力不从心了。
形势与政策第3版习题答案11

《形势与政策》第四专题国内经济形势习题一、单选题1.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上来。
A.提高质量和效益B.提高质量和速度C.优化结构和布局D.完善结构和布局答案:A题型:单选题2.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需要抓住机遇,推动()调整。
A.结构B.产业C.区域D.需求答案:A题型:单选题3.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就应使经济运行在()。
A.中速增长B.供需平衡C.健康轨道D.合理区间答案:D题型:单选题4.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A.牵引B.决定性C.基础性D.根本性答案:B题型:单选题5.稳中求进,贵在有进。
“进”的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
新常态下,靠拼投入、高消耗、过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为此要()。
①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优势②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③靠投资扩大规模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D题型:单选题6.下列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的是()。
A.创新B.投资C.出口D.消费答案:A题型:单选题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B.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C.提高全要素生产率D.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答案:A题型:单选题8.下列政策选项中,不属于供给侧改革的是()。
A.大规模减税降费B.削减过剩产能C.基础设施补“短板”D.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答案:D题型:单选题9.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_____、结构调整_____、前期刺激政策_____“三期叠加”阶段。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换挡期消化期阵痛期B.换挡期阵痛期消化期C.阵痛期换挡期消化期D.消化期换挡期阵痛期答案:B题型:单选题10.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
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贫困发生率降至(),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南昌大学2011级形势与政策A卷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2年下半年。
2、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改革创新。
3、文化软实力;整体实力;国际竞争力。
4、稳中求进;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平稳;物价总水平;社会大局;重要战略机遇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上;改善民生上。
5、上涨压力;第二大能源;核能;南海和北极。
6、9422万人;2688万人;10.2%;2.8%;1277元;3273元。
二名词解释:1、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昰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而形成体系。
它主要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制度体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基础上,以人的精神、品格为核心国民素质;三是包括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会展、动漫游戏、新媒体等文化产业。
2、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是指主流意识形态中体现国家本质、代表共同理想与追求的价值观,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就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
3、保障房是由国家主导建设的包括以租赁为主的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以销售为主的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房、拆迁安置房和棚户区改造房等。
4、支柱性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三.问答题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5分)成为综合国力竟争的重要因素(5分)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5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热切愿望(5分)2、一是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5分)二是全面高效污染防治体系(5分)三是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5分)四是完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5分)五是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体系(5分)六是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5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现状
目前,世界正在进入人口老龄化时期,据最近联合国每两年进行一次 的人口预测,全球人口的中位数年龄将从现在的29岁上升到2050年的38岁。 目前世界人口68亿,60岁以上的已接近11%;2050年世界人口超出90亿,60 岁以上的将占22%,发达国家60岁以上的将占到33%,80岁以上的也将占到 10%。各国老龄化的速度不一,日本已老龄化,65岁以上的人口已占21.5%, 到2050年将升至39%,到2055年,日本现有的1.27亿人将降至8900万。韩国、 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老龄化较快;俄罗斯、东欧出生率低且预期寿命短, 人口在下降;美国、英国、法国相对年轻些;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时期,其 他发展中国在几十年后也将开始老化。 老龄化为什么会成为问题?根据美国普查的研究,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 是"历史上未曾出现的社会现象"。人们可以把这一现象当作历史进步来庆祝。 从根本上讲,这种人口转变是医疗进步、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和经济发展的直 接成就,也是公共卫生事业,例如饮用水卫生、克服营养不良、克服传染病 和寄生虫疾病,以及降低母婴死亡率的结果。
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被抚养人口 的增加必将加重现有劳 动人口的负担 伴随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龄化, 必将对经济发展和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一定的消 极影响 人口老龄化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幅增加, 给政府带来比较沉重的 财政负担 人口老龄化客观上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 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 神文化特殊的需要 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 化,使家庭的养老功能不 断削弱 迫使国家延长退休年限,阻碍经济发展
树老怕空心,人,关注老年人情感需 要对于保证他们安度晚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常回家看看”,对于很多子女在外工作生 活的老人来说,不应该是个太大的奢望。
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老龄观 切实采取措施,逐步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问题 尽快建立小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要努力做到把健康人群带入人口老年型社会 重视老年学的教育和科学研究 构筑符合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
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 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 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 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 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 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 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 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 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 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 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 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 趋严峻。
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增长较快 老人服务和养老方式面临挑战
据老龄科研中心调查,城市老人经济支持率为30%,农村为60%左右。在精神慰 藉方面更为缺乏,还有一些虐待老人和侵权、占据房产、财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对老人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冲击,一些孤独老人因无人照料导致早亡等现象应引 起社会关注,传统的养老方式和观念应向社会养老转变,而当前社会养老和社 区服务都还较为薄弱。据民政部统计,2001年老年收养性覆盖率 只有78%,农村五保户由集体供养的占64%,由敬老院 供养的占13.6%,还有114万人占五分之一的五保户得 不到供养,城镇的孤老残幼有150万人,大部分靠低 保救助,只有13%由福利机构收养。据调查,全国约 有14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目 前各类福利院的床位只有一百多万张,远远满足不了 老年人的需要,但当前也存在养老机构总量满足不了 需要和养老院利用率不高的矛盾,利用率远低于发达 国家老人进福利院5-7%的社会供养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