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海绵城市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的实际例子

海绵城市的实际例子

海绵城市的实际例子
1. 你知道荷兰的鹿特丹吗?那里有超级厉害的海绵城市建设例子哟!他们把屋顶都变成了绿色的花园,就像给城市戴上了一顶漂亮的大帽子,下雨时能吸收好多雨水呢!这难道不是很妙吗?
2. 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也是海绵城市的典范呢!他们在街道上使用了透水的路面,就如同给大地铺上了会喝水的地毯,雨水一下就渗下去啦,多有趣呀!
3. 咱们中国的迁安也很不错呀!在公园里打造了好多雨水花园,就好像是城市里藏着的小水洼秘密基地,能把雨水好好留住。

这不是很棒吗?
4. 新加坡呀,那可是海绵城市的高手!他们有超大型的蓄水池,就好像是城市的大水缸,把雨水都装起来备用呢,哇塞,是不是很厉害?
5. 西雅图也很牛哦!他们把很多停车场都改造成了可以吸水的场地,就像是给土地喂了好多水喝,这创意太好了吧!
6. 德国的柏林也值得一提呢!他们的城市到处都有绿色屋顶和雨水收集设施,简直就是给雨水安排了一场奇妙之旅,真的好赞呀!
7. 波士顿也是海绵城市的积极践行者呀!他们在社区里弄了好多小型的湿地,感觉就像给城市造了一片片小绿洲,能很好地处理雨水呢,太厉害啦!
8. 潍坊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也做得很好呢!他们把河边区域都精心打造了一番,就像给河流穿上了美丽的外衣,能有效地应对雨水,这真让人惊喜呀!
9. 南宁也不逊色呀!在城市的很多地方都建设了下沉式绿地,如同给雨水挖了好多小坑让它们乖乖待着,这举措真的太明智啦!海绵城市真的太重要啦,可以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和宜居呀!。

14.国外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14.国外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国外海绵城市案例分析一.德国弗莱堡市扎哈伦广场Zollhallen Plaza, Freiburg, Germany项目地址:德国弗莱堡市项目面积:整体规划180公顷建成时间:2011年项目特点:该广场完全摆脱了污水处理系统,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水敏性城市设计的案例。

美丽的种植池提供了渗透点,拥有创新式内置过滤基质的地下砂石沟渠减轻了污水处理系统的水压负载。

缩进的广场区域创建了一个地表防洪区。

雨水没有汇入地下污水处理系统,而是补给地下水位。

二、新加坡JTC清洁科技园 JTC – Clean Tech Park项目地址:新加坡项目面积:50公顷(5公顷中央绿地)建成时间:2012年项目特点:JTC清洁科技园区被构想为设置于热带雨林地区的首个商业园区,作为设计的园区绿肺,此绿色核心既为人类居住者同时也为该场地内的生物提供了一个休息的场所。

建筑群的一侧与城市相接,而另外一侧则朝向森林。

自然地形被保留,天然的水元素被应用,以支持现有的场地水文流动 - 生态洼地净化雨水,同时引导雨水从路边的排水渠进入中心地带。

在那里,雨水将被保留在沼泽湿地之中,并通过生态净化群落进行循环和进一步的净化处理,被重新利用成为厕所冲刷用水。

三、澳大利亚墨尔本金斯敦市议会2001年开始,金斯敦市议会设计和建造了一大批水敏性设计项目(包括200多个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一个术语,通常被用于描述一个植被繁茂的区域,从雨水径流当中去除污染物质(也称为生物滞留系统)。

雨水流入到花坛中,通过一层工程土进行过滤。

净水被收集在有沟槽的管道中并引到传统的排水系统中。

这个表面会留住雨水径流中的垃圾、树叶和沉积物,同时土壤(和植物根部系统结合)帮助过滤和分解微观污染物例如营养物、重金属和碳氢化合物。

设计雨水花园是利用它在频繁的低强度降雨中过滤污染物。

传统的排水系统依然需要适应稀少的较大型降水,防止洪涝灾害。

蒙通镇的Stawell街项目这个设计结合运用了具有表现力的岩石、更加有趣的形状、裸露的聚合混凝土铺路材料,以及对松树梯田地的妙用。

案例分析: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

案例分析: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

案例分析: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管理和防灾风险的挑战。

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解决方案之一,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以其综合治理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适应能力的特点,备受国内外关注。

本文将从工程专家的角度,分析并总结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并探讨其成功之道。

一、项目一: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新加坡的滨海湾花园是国际上最早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之一。

该项目通过创新的工程技术和策略,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城市环境。

项目中采用了多种措施,如建造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屋顶、水池等,实现了雨水的回收与再利用,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二、项目二:荷兰鹿特丹项目荷兰鹿特丹项目是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该项目以“水管理城市”为理念,并在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中加以实践。

该项目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如建造水中心和水廊道、利用建筑物屋顶进行雨水收集等,有效地增加了城市的雨水收集能力,解决了城市雨水排放问题。

此外,项目还通过改善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提高了城市的防洪和自然环境质量。

三、项目三:中国深圳滘西河治理项目中国深圳滘西河治理项目是国内成功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之一。

在该项目中,透过综合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有效地解决了城市面临的水污染和洪涝等问题。

项目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如建设湿地、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实现了雨水的自然净化和保持,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四、成功之道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实践之道。

首先,全面综合考虑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确保项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其次,采用创新技术和工程手段,如雨水收集系统、湿地建设等,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环境质量。

此外,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合作,以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

结论:作为解决城市水资源管理和防灾风险的重要手段,海绵城市项目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践。

海绵城市初探

海绵城市初探
“海绵城市”在地产景观中的应用初探
目录
“ 海 绵 城 市 ” 概 况 “ 海 绵 城 市 ” 的 利 用
节 点 做 法 解 析
优 秀 案 例 赏 析
一、“海绵城市”的概况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概念,指城市能 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 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 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 用,逐步改善并恢复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 “海绵城市”在新加坡被称为“水敏性城市”,
物。
2.植草沟
植草沟一般位于道路一侧,将道路雨水 汇集于植草沟,实现雨水的自然下渗与 收集利用; 种植土一般低于路面200mm,溢流口低 于路面100mm,防止因雨水冲刷导致泥水 溢出影响美观,绿化种植应贴近路缘 石;
岩质地基路段中,溢水雨水口间设置穿
孔排水管收集路面雨水径流排入下游雨 水管道系统,避免过量雨水长期滞留于 路基中。
7.系统做法
四、优秀案例赏析
1.建筑雨水与景观结合
2.旱溪的利用
Thanks
5.普通屋面雨水利用 屋面雨水利用主要分为两部分,设
置屋顶绿化进行自然下渗及雨水管排
水。屋顶绿化对雨水的利用自成系统, 溢流的雨水可以与建筑雨水管道相结合 进行疏导。普通屋顶雨水的收集利用应 与下凹式绿地相结合,将屋面雨水导流 至下凹式绿地中进行自然下渗。
6.屋顶花园
屋顶花园对雨水的利用自成系统,溢 流的雨水可以与建筑雨水管道相结合进 行疏导。
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更为复杂,其内部植被复杂,要结合 考量美学效果与污染物去除效果。且下部土壤多 经过改良,加装填料以强化污染物去除效果和渗 透能力,拥有较长的水力停留时间,水污染物去 除效果很好,属于终端静流处理设施。

海绵城市及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及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及规划方案一、定义海绵城市,是将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水灾防治和水环境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城市打造成为一个“海绵”,能够自主调节水环境,适应自然灾害,提高城市生态与环境质量的城市。

二、规划方案包1.径流控制: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包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完成径流控制。

该计划考虑环境极端情况下的最大径流率,为城市提供适当的存储空间,保留雨水,并重视优质水的保存。

规划中的方案包括:雨水花园、雨水沉淀池、生物滞留池、湿地休闲区、排水系统和地下水蓄水池等。

2.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包的另一个关键领域。

规划方案应包括森林、湿地、城市公园等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的建设,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此外,规划还应探讨有益物种的栖息地,例如,城市屋顶上的绿色空间可以为鸟类生存提供新的机会。

3.水灾防治: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包是城市防洪的一个关键方法。

通过增加绿色基础设施、利用生物滞留池吸收多余的雨水、建设防洪堤等方式来降低洪灾的风险。

另外,规划方案包中的安全通道与停车场等也会受到特别的考虑,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区域洪水。

4.水环境治理:海绵城市方案包应涵盖多种水环境治理技术。

例如,雨水花园可净化雨水,生物滞留池可以去除有害物质。

这些技术维护优质水的供应,但还可以减少雨水冲刷下井的数量,提高水资源的有效性。

三、相关国家法律1.加拿大:Vancouver 城市降雨管理条例;2.法国:Paris 海绵城市示范区项目;3.美国:德克萨斯州的Arlington海绵城市规划;4.澳大利亚:Campaspe Shire 海绵城市策略;5.英国:曼彻斯特城市水资源管理策略。

其中,加拿大的Vancouver 城市降雨管理条例是领先于其他国家的,规定所有的新建和重建建筑必须采用可持续水资源措施,包括绿屋顶、雨水花园、生物滞留,以及排水形状的设计。

四、优缺点1.优点:(1)保护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规划减少了城市内的灰色空间,增加了绿色空间,增强了城市自然环境保护,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概况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概况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概况海绵城市是指利用城市的建设、管理和运营来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处理水资源、改善水环境、缓解城市内涝、保护生态环境的城市发展理念。

近年来,国外许多国家都开始积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本文将就国外几个典型案例进行概括和分析。

1. 柏林,德国柏林作为德国的首都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前列。

这座城市将雨水利用作为重要的政策,注重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减少污水处理厂的负担,并改善城市内涝问题。

柏林的屋顶绿化率较高,不仅能够减少雨水径流,还能提供城市绿地和增加空气湿度。

此外,柏林还通过建设生物滞留池、湿地、雨水花园等方式,改善城市的水环境,提供自然的水净化过程,减少污水处理的压力。

2. 多伦多,加拿大多伦多是加拿大最大的城市,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之一。

该城市采用了多种措施,包括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湿地和雨水收集系统等。

例如,多伦多市政厅的绿色屋顶能够吸收和过滤雨水,减少径流,并在干旱季节提供额外的水源。

此外,多伦多还利用植物选择和土壤改良来促进雨水的透水性,减少城市内涝问题,并保护当地的河流和湖泊。

3. 伦敦,英国伦敦是欧洲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伦敦开始推行海绵城市建设,以改善城市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

伦敦市政府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人工湿地和绿色屋顶等措施来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并净化雨水以供植物和城市冲洗等用途。

此外,伦敦还通过改善建筑物的设计和材料选择,增加城市的透水性和蓄水能力。

4. 悉尼,澳大利亚悉尼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海绵城市之一。

悉尼的海绵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雨水收集和利用、雨水管理和透水性改善等方面。

悉尼的许多建筑物都采用了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储存起来供后续使用,包括植物浇灌、冲洗和供暖等。

此外,悉尼还大力推广绿色屋顶、透水路面和排水系统改造等措施,以提高城市对降雨的适应能力和减少径流。

全球十大海绵城市的特点和创新一览

全球十大海绵城市的特点和创新一览

全球十大海绵城市的特点和创新一览
1.西雅在西雅
2.伦敦Rubens 垂直绿化
伦敦皇宫酒店的Rubens 垂直绿化主要是用于减少城市内涝,垂直绿化墙包含了10000 种草本植物,高度是68 英尺。

加里˙格兰特的设计是通过屋顶截留雨水,然后慢慢地流在墙上,一方面这样降低了雨水到达街道上的量,另一方面绿化墙也会减少空气污染和噪音。

3.芝加哥的星巴克咖啡馆
海绵建筑的确好,但假如需要消耗很多水来建这样的建筑,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废弃物的回收使用无疑是有意义的,这家芝加哥的咖啡馆是用回收的集装箱建起来的。

4.澳大利亚的SAHMR
南澳大利亚的健康与医学研究所耀眼的外形可能是这座建筑最吸引人的地方,但这座建筑真正的内涵是在其内部,这座建筑能耗设计水平很高,而且它的冷却塔用水、厕所用水来自于雨水和再生水,作为智能化的一部分水和能量的消耗有实时的数据显示。

5.威斯康辛州O-S 房屋
并不是只有大的建筑物花大价钱才能做出好的实例,O-S 这种房屋的2/3 雨水进入到地下过滤,剩余的储存在大的桶里,用于浇灌植物,车道、露台都是可渗透性的,避免了大量雨水进入城市下水道,而在过去,暴雨的时候大量未经处理的水和污水直接进入密歇根湖。

6.秘鲁利马生产水的广告牌
你可能不会每天都看到一个城市的广告牌每天都在生产水,但这确实是在秘鲁利马发生着。

雨水产生的量可能会很少,但湿度很高,因此广告牌。

海绵城市与城市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与城市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与城市景观设计一、海绵城市的概念与重要性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设计理念,它借鉴自然界中海绵的吸水、储水、释放水的功能,通过构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吸纳、蓄存和利用能力。

这种设计理念对于应对城市化进程中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通过构建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和渗透。

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还能够提高地下水资源的补给,改善城市水环境,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海绵城市的应用场景广泛,包括城市公共空间、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在公共空间,可以通过设置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吸纳和净化雨水;在住宅区,可以采用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措施,提高雨水的利用效率;在商业区和工业区,可以通过建设屋顶花园、雨水收集系统等,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

二、海绵城市与城市景观设计的融合海绵城市与城市景观设计的融合,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市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美学和功能的需求,还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通过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城市景观设计中,可以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城市空间。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与海绵城市的融合:1. 利用地形和植被设计,构建自然排水系统。

通过合理规划地形,形成微地形,引导雨水流向低洼地区,通过植被的自然渗透和净化,减少雨水径流。

2. 采用透水性材料,提高地面的透水能力。

在人行道、广场等硬质铺装中,使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材料,增加地面的透水性,减少雨水的表面径流。

3. 设计多功能的景观元素,实现雨水的收集、储存和利用。

例如,设计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既可以作为景观元素,又可以收集和净化雨水,为城市提供额外的水资源。

4. 利用屋顶空间,构建绿色屋顶系统。

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种植植被,形成绿色屋顶,既可以吸收雨水,减少径流,又可以为城市提供绿色空间,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澳大利亚的海绵城市
2016-11-16 22:29:01 来源:海绵城市水工网
在城市发展中,澳大利亚的很多城市都面临城市防洪、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

作为城市水环境管理尤其现代雨洪管理领域的新锐,以墨尔本为代表,其倡导的WSUD水敏性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和相关持续的前沿研究,使其逐渐成为城市雨洪管理领域的世界领军城市。

澳大利亚水资源状况
澳大利亚水资源总量力3430亿m3,目前已开发利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为175亿m3。

水资源状况的基本特点:
一是总量少,人均占有量多。

二是地区分布不均。

三是降水年内、年际分配不均。

相对丰富的水资源与较少的人口使澳大利亚水问题并不突出,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局部地区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潜在影响渐渐显现出来,新的水量分配问题、主要河流的水质问题、灌溉区域的次生盐碱化问题以及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

加强水资源管理已成为澳大利亚联邦和各州政府的紧迫任务。

澳大利亚干旱图
广大的西北、中部确实是干旱的,但东部沿海,还有其他个别地方气候还是比较湿润的,颜色越蓝的地区降水越多。

澳大利亚水资源的粗放利用(包括过度开发、粗放灌溉和污水随意排放)引发的环境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爆发,灌溉引起的盐碱化和内涝问题非常严重。

90年代初,由于用水增长导致河道水量减少,墨累河滋生的大量蓝藻,造成震动全国的水质危机。

这一切,促使政府对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重新评估,并启动了以控制水的需求为主的水改革。

澳大利亚水资源管理经验
澳大利亚以州政府为中心形成了权责明确、适度统一、运转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这样的结构有利于管理信息的传播和反馈,能够制订出符合实际的政策,减少实施的环节,避免政出多门的矛盾。

水价改革是澳大利亚供水业改革的关键,各地新水价的制订和供水企业化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目前,澳大利亚不论是城市供水企业,还是农业灌溉公司都能盈利运行。

澳大利亚对水质管理非常重视,联邦和州的环保部门制定了极为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

政府委托有资质的独立监测部门实施水质监测,法庭和政府环保部门依据环保法规对污染者进行处罚。

这些标准的制订除了考虑污染物的指标,同时也考虑排放水域的纳污能力。

澳大利亚对地下水资源以保护为主,限制开采,尤其是深层地下水,更是严禁开采。

目前,农业部正在实施一项计划封闭大自流盆地的一些水井,以保证这一地区的生态不致恶化。

而在城市发展中,澳大利亚的很多城市都面临城市防洪、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

作为城市水环境管理尤其现代雨洪管理领域的新锐,以墨尔本为代表,其倡导的WSUD水敏性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和相关持续的前沿研究,使其逐渐成为城市雨洪管理领域的世界领军城市。

WSUD水敏感性城市设计
目前发达国家的雨洪管理,已从传统的水量控制,过渡到水量和水质并重方面,进一步推进雨水收集利用,并追求雨洪管理设施和城市景观的有机融合,以实现城市发展和水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以墨尔本为首所倡导的WSUD,于上世纪90年代在澳大利亚兴起。

当时城市的雨洪分流体系基本完善,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城市点源污染的排放基本得到完全控制。

但人们期待的生态城市河道并未如期呈现,城市雨水径流的面源污染等,成为改善河道生态健康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WSUD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源头控制,水量水质问题就地解决,不把问题带入周边,避免增加流域下游的防洪和环保压力,降低或省去防洪排水设施建设或升级的投资。

其雨洪水质管理措施,如屋顶花园、生
态滞蓄系统、人工湿地和湖塘,也能在不同程度上滞蓄雨洪,进而减少排水设施的需要。

绿色滨水缓冲带在保证行洪的同时,能有效降低河道侵蚀,保持河道稳定性。

雨水的收集和回用提供替代水源,降低了自来水在非饮用用途上的使用。

和景观融合的雨洪管理设施设计,可营造富有魅力的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宜居性。

围绕其城市雨洪管理的技术核心,澳大利亚持续进行了大量前沿研究和跨学科讨论,墨尔本提出的水敏性城市理念中,还首次引入了雨水、地下水、饮用水、污水及再生水的全水环节管理体系。

工程实践中采用的水量控制措施,主要包括透水铺装、下凹绿地、地下储水池及雨洪滞蓄水库(人工湖、雨洪公园)等;水质处理措施主要包括道路雨水口截污装置,植被缓冲带、排水草沟、生态排水草沟,泥沙过滤装置、泥沙沉蓄池、雨水花园、人工湖及人工湿地等。

典型案例
爱丁堡雨水花园
雨水公园位于爱丁堡公园内,能为周围的树木等植被和运动场提供经过处理的灌溉雨水,即为美丽的公园增加了一道独特的景观,又提高了游客兴趣,还具有非凡的深刻意义。

雨水公园的建设解决了当地饮用水和灌溉水的双重危机。

公园里有各种水景景观和相应的设施,能收集储藏雨水,进行水体净化并通过分流管分流给需要的区域。

水源
经过过滤介质和各种植被的自然作用实现净化,公园里的四个平台方便游客欣赏景色,进行户外活动。

爱丁堡雨水花园是为了给公园中的树木提供水分为建立的,同时也为整个的公园提供装饰性的作用,给人一个放松休闲的场所。

墨尔本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干旱,这个雨水花园有效的解决了这个干旱难题。

经过设计,整个的雨水花园每年将吸收16,000公斤的固体悬浮颗粒,同时通过植物生长吸收160公斤的营养盐、氮等一些元素,减少垃圾产量。

同时地下存水的过滤水将达200千升,提供每年公园所需灌溉水的60%。

维多利亚公园
位于澳大利亚悉尼的维多利亚公园可谓历史丰富,它最早是一片沼泽地,后来成了赛车场,再后来是汽车制造厂和海军后勤中心。

如今它却摇身一变,成了城市转型更新和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的典例。

今天的维多利亚公园社区是占地24公顷的综合开发项目,包括为5000人提供中高密度住宅、商务及零售设施。

与众不同的是,这里的道路交通体系除了满足交通功能之外,还是路面雨水收集和处理的基础设施。

道路绿化分隔带中除了常见的行道树之外,还设置了长满植物,能够进行雨水收集和渗透的景观明沟。

雨水经过植物和砂石过滤层后,先是被水管收集并储存到社区公园里,由四个水塘所组成的蓄水系统中;再经过湿地处理,最终被作为绿地浇灌和水景的水源重复使用。

当水面因蒸发而下降时,自动系统便会用蓄水水塘中的水进行补充。

无花果小区
无花果小区原址为纽卡斯尔一个主要公交车站,最初是有轨电车的车站,后来成了公共汽车站。

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多,碳氢化合物的渗漏情况越来越严重,重金属、油腻将原址10米厚的沙层严重污染。

当时采取的矫正措施只是在表面上加了一层水泥盖子,因此只治标,不治本。

实际上,水泥盖子以下300毫米的土层已经被污染了,而在3米~4米深的地方,地下水是可以用来灌溉的。

因此,无花果示范区的第一步,就是将那层水泥盖子和已遭污染的300毫米厚的土层除掉,然后填进去好土。

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清除能够见到的所有污染物。

纽卡斯尔市议会城市水资源中心做
的一项调查显示,通过该项目的实施,雨水对地下水的补注作用明显,而且成了主要的家用水资源。

家用范围包括热水、冲洗厕所和公共空间的灌溉,但不用于饮用。

雨水的再利用大大提高了水的供应量,公交车站自然也看到了前景,所以也加入进来联合开发,从而解决了清洗车辆的用水问题。

根据调查,用这种方式在示范小区收集、处理的雨水能够满足:
* 室内热水和冲洗厕所用水50%的需求;
* 100%花园灌溉需求;
* 100%的公共汽车清洗需求。

雨水收集计划的另一大优势是留住大量的雨水,减少暴雨径流量,降低下游的洪峰,从而减小对雨水处理设施的压力,包括污染控制设备。

结语
同期国际上类似的雨洪管理技术体系,还有美国的LID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等。

不过目前LID技术在美国各州应用并不均衡,并有逐渐并入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概念的趋势,作为LID技术核心的雨洪管理技术发展相对缓慢。

而WSUD 已成为澳大利亚城市开发中的强制标准,被广泛应用。

目前,中国的城市雨洪管理已在向低影响开发技术、水敏性城市设计等先进的技术体系演变,在注重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升级的同时,也开始从保护水生态环境的角度,提出对城市雨洪面源污染的控制措施,如北京2013年推出的城市新建项目雨洪管理地方法规,以及住建部2014年新版室外排水国家标准,都涉及水量水质并重的低影响开发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