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农村经济三十年辉煌成就
彭阳三十年农村经济发展成就

对路的市场化农业 , 粮食作物种植 面积下调 。 在保证农 推进设施农业健康 有序发展 。正真把设 施农业 园区建 民 口粮 的前提 下 , 加大马铃薯 、 地 膜玉米和蔬 菜的种植 成 了科学化管理 、 标准化生产的新型蔬菜园区。在技术
标 准和科学管理方面投人 了大量 的人力 、 物 力支持 , 呈 的发展思路 , 着力打造六盘山优质 肉牛 、 优质牧草 、 朝那 现出规模化经营 、 标准化生产 、 品牌化 营销的现代农业 鸡 “ 三大” 品牌 , 走种养结合 、 标准化生产 、 规模 化发展 、 发展新趋势 , 为强乡富 民注入 了强大 活力 , 设施农业 已 产业化经营之路 , 促使彭阳县畜牧业保持了快速 、 协调 、 成为农业增收 的“ 铁饭碗 ” 。以现代农业 产业技术支撑 健康发展 的良好势头 。按照“ 立草为业 、 草业先行 、 草畜 体系建设为载体 , 加快设施大棚棚 型更新换 代 , 初步形 并举 ” 的发展思路 , 引导农 民树立“ 种草强 于种粮 ” 的观
( 四) 设 施农 业 快速发展 。2 0 0 7 年来 , 彭 阳县按照 “ 中心带 园区 、 带 基地 、 连 农户 ” 的发展 思路 , 在 区域 布
年均增长
( %)
指标名称
1 9 8 3盎 2 o l 2 年
农 林牧渔业 总产值
种植业
林业
3 1 5 6
2 2 3 6
1 9 8 3 — 2 0 1 2年 农 林 牧 渔 业 总产 值 增 长 及 构 成
绝对 颧( 万元) 构成( %)
1 9 8 3 拒 2 o l 2年
史最 高纪录 , 是 1 9 8 3 年的 5 倍, 年均增长 5 . 9 %。占粮 食作 物总面积 4 0 . 7 %的玉米却拿到 6 4 . 0 %的粮食 总产 量, 成为彭 阳县粮食生产 的支柱 品种 。
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

农业农村改革开展三十年引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农村改革成为国家重要的开展战略。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的农业农村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回忆和总结过去三十年的农业农村改革开展,并对未来的开展提出建议。
1. 农业现代化建设1.1 农业根底设施建设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大力开展农业根底设施,包括农田水利、农机装备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
通过推动农田水利工作,解决了农业用水问题,提高了农田灌溉水平,增加了农作物产量。
同时,农机装备的普及和更新,减轻了农业劳动力的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产品加工业的开展,将农产品加工成深加工产品,提高了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1.2 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
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种植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推广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是农业科技的重要方向。
通过改进作物品种,提高作物抗逆能力和产量,有效解决了粮食平安问题。
同时,开展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如温室大棚、水培技术等,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2. 农村经济开展2.1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农业农村改革的过程中,中国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开展农民合作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园区等,加强了农村经济组织能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此外,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开展特色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开展。
2.2 农民就业转移中国大力推动农民就业转移,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农民进城务工和开展农村非农产业。
农民进城务工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也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互动开展。
同时,开展农村非农产业,如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扩大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3. 农村社会事业开展3.1 农村教育事业中国大力开展农村教育事业,提升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
通过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和政策支持,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
此外,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了农民的就业能力和生活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070111 兰俊蕾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态姿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回顾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亿万人民众志成城,心连心,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显著,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抓住每一次的机遇,迎接每一次的挑战,向着民族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前进!1.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1.1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在三十年改革开放中,伴随着“包产到户”、“土地承包”、“万元户”、“乡镇企业”、“市场调户”、“种植结构调整”、“最低收购价”、“剩余劳动力”、“劳务经济”、“农村增收”、“税费改革”、“退耕还林”、“取消农业税”、“两免一补”、“新农村建设”,不同时期的一些关键词,折射出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是有了改革开放适时的相关政策,才有效地指引了农村经济走向健康化、有序化,农民的收入才有了显著的增加。
1.1.1工资性收入迅速增加,农民收入格局多元化:70年代我国农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人口有2、5亿,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掀起的“民工潮”,带动农村人口走向城镇,放眼世界。
农民通过打工、做生意获取工资性的收入,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农田生活。
他们利用勤劳的双手与智慧的头脑,活跃在各个领域,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使收入迅速增加。
农民收入由改革开放前的以农业为主的单一模式向改革开放后收入多元化转变。
1.1.2农民经济负担减轻:自1985年起,党中央、国务院不断调整农村政策,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四个“一号文件”,锁定“三农”,在“多予、少取、放活”逐步取消农业税,出台种植补贴政策。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加快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同时,紧抓农业,以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有序。
通过减免农业税,以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更为充分的调动其积极性,以更好的投身于经济建设中。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某县农村大发展成就回顾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某县农村大发展成就回顾第一篇: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某县农村大发展成就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大发展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
30年来,**县各级党政组织紧紧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大力弘扬**精神,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全力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积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农村改革不断深入。
30年来,农村改革和国家的惠农政策引领我县农村经济一路高歌。
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来,我县在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农村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改革、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长期探索,逐步向宽领域、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促进了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2000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民负担逐步减轻,直到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特产税、牧业税等针对农村的各项税收,被称为是继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第三次农村改革,并相继实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村改革不断深入。
粮食生产稳步发展。
民以食为天,吃的好坏历来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尺度。
1978年以前,我县农村有大量农民吃不饱饭,这在今天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当时人们把不多的收入大部分用于食品消费。
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力得到解放,大量农业技术和新优品种得到推广应用,产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粮食亩产由1978年的123.9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197.9公斤,增长59.7%,总产由10.15万吨增加到13.72万吨,增长35.2%,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新前三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

新前三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今天的中国是过去中国的发展,今天的成就是由昨天的点点滴滴汇集而成的。
没有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没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前三十年的创业,也就没有今人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这是不容置疑的。
因而在今天对建国后前三十年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做个历史的回顾,是非常必要的。
新中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几乎为空白,或者说可以忽略不计。
但在70年代初期中国工业产值就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中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亿元,工业总产值为亿元,按这个数据计算,1978年时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工业总产值是农业总产值的3倍。
这也就是说中国在7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初步工业化。
并且按实物计算,那时的农业产量也翻了一倍多。
中国在70年代末就开始制造核潜艇、能独立修建葛洲坝那样的大工程。
这本身就代表了中国的综合工业水平,也代表了中国技术进步的步伐。
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的。
以下将从个方面来分析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的经济成就。
一.工业成就解放前,我国工业非常落后,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机器制造业,连一个螺丝钉也要从外国进口。
建国后,经过30年的努力,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种成就的取得,主要应归功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带基础上,全国工业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
1952—1980年,工业投资累计达3 95519亿元,工业新增固定资产达到2 亿元,年均新增亿元。
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工业生产也得到迅速发展。
1952年工业生产总值为亿元,1980年增至4 9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在28年间增长倍,年均增长11%。
从各个时期的工业生产总指数来看,以1952年为100,到1957年为,年均增长18%;到1965年为,年均增长%;到1978年为1 ,年均增长%。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大变身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大变身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长期面临的问题。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改变了单一的集体所有制结构,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了不适当的生产关系;清除了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体制障碍,放松了户籍限制,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的转移,促进了乡镇企业、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基础服务得到巨大的提高,这些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不仅有力推动了农村的快速发展和历史巨变,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下面我主要想从三方面讲讲这30年来农村的巨变:一农村改革模式的转变从农村改革开始到2003年前后,农村改革以“减弱控制”为主要特征;2004年以后,农村改革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农村公共品供应为主要特征。
党的十七大以后,农村改革进入统筹城乡发展、深化综合改革新阶段。
第一阶段1978—2003年:以“减少控制”为主的农村改革模式。
我们对农村改革经验的概括着重于国家、集团和农民之间利益关系调整的得失成败。
农村改革必须打破来自国家权力对农民的高度控制,让农民依据市场关系自由地安排生产;在改革的关键步骤上,中央政府的决断具有重要意义;从改革目标的确立到最后实现,比之中央政府的率先行动,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探索、推动制度创新,是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
从推动农村发展的政府行为方面看,除几次农产品价格调整出自中央政府之外,一些重要的改革行动最初都来自地方政府的创新性行动。
如包产到户、乡镇企业、村民自治等。
农村发展的根本障碍,是我们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并大体延续至今的对农民实行的控制,农民应该享有的公正权利得不到保障和尊重。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农民权利变革。
1.农民的土地财产权。
家庭联产承包制在1978年后迅速推广,当时的迅速变革固然与新制度符合农民利益有关,但从变革的可操作性上看,农民内部没有分化,利益要求比较一致,特别是精英分子的积极性很高,是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新我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今天的中国是过去中国的发展,今天的成就是由昨天的点点滴滴汇集而成的。
没有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没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前三十年的创业,也就没有今人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这是不容置疑的。
因而在今天对建国后前三十年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做个历史的回顾,是非常必要的。
新中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几乎为空白,或者说可以忽略不计。
但在70年代初期中国工业产值就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中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397.00亿元,工业总产值为4237.0亿元,按这个数据计算,1978年时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工业总产值是农业总产值的3倍。
这也就是说中国在7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初步工业化。
并且按实物计算,那时的农业产量也翻了一倍多。
中国在70年代末就开始制造核潜艇、能独立修建葛洲坝那样的大工程。
这本身就代表了中国的综合工业水平,也代表了中国技术进步的步伐。
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的。
以下将从个方面来分析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的经济成就。
一.工业成就解放前,我国工业非常落后,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机器制造业,连一个螺丝钉也要从外国进口。
建国后,经过30年的努力,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种成就的取得,主要应归功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带基础上,全国工业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
1952—1980年,工业投资累计达 3 95519亿元,工业新增固定资产达到 2 734.5亿元,年均新增94.29亿元。
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工业生产也得到迅速发展。
1952年工业生产总值为343.3亿元,1980年增至4 9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在28年间增长17.9倍,年均增长11%。
从各个时期的工业生产总指数来看,以1952年为100,到1957年为228.6,年均增长18%;到1965年为452.6,年均增长12.3%;到1978年为1 598.6,年均增长11.2%。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成就:1.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采取了开放政策,引进外资和技术,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国内出口和产业增长迅速,经济增长迅猛,从一个贫穷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也保持着高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 脱贫攻坚: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中国成功实施了大规模的脱贫计划。
通过推行农村改革政策、加强农业生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措施,中国成功解决了几亿人口的贫困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3. 教育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致力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率。
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条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这些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识字率和受教育人口比例大幅度增加。
4. 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建设了大量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和物流设施。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一体化。
5. 科技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并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力度。
中国科学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如航天技术、高速铁路技术、5G通信等。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研发国家之一。
6. 社会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社会保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政府建立了全国范围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并扩大了社会救助的范围。
这些措施提高了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减轻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的成就。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和智慧。
随着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和开放,相信中国的成就将继续增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与农村经济三十年辉煌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农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一、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供求呈现新格局我国农村改革突破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终结了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对种粮农民进行“四补贴”(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农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
(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以及人均占有量均大幅度增加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0160万吨(10032亿斤),比1978年增加近20000万吨(近4000亿斤),增长65%;棉花产量达到762万吨,增加了2.5倍;油料产量达到2569万吨,增加了3.9倍;糖料产量达到12188万吨,增加了4.1倍。
肉类总产量达到6866万吨,增加了6倍多;水产品产量达到4748万吨,增加了9倍。
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2007年粮食人均占有量381公斤,比1978年提高19.4%;棉花5.8公斤,增长1.5倍;油料19公斤,增长2.5倍;糖料93公斤,增长2.7倍;水果138公斤,增长19倍;肉类人均占有量52公斤,增长4.3倍,水产品36公斤,增长6.3倍。
粮、油、棉、水果和蔬菜等农产品全面稳定增长,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农产品品种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更加注重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更加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和优质化水平明显提高。
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质率分别达到69%、55%、42%和66%,“双低”油菜籽的种植面积占到75%以上,畜禽、水产、果菜等鲜活农产品的优质率也有很大提高,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迅速。
(三)主要农产品供求总体基本平衡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基本格局。
粮食等农产品供应丰富,为市场稳定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影响,农产品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要的阶段性变化。
粮食的需求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商品流通增加,商品粮需求上升。
目前在主要农产品中,小麦和大米等口粮供求基本平衡,玉米正在从供求平衡向供不应求转化,棉花产销均大幅增长。
蔬菜和水果产销两旺,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
二、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观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
据统计,全国农机总动力由1978年的11750万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76590万千瓦,增长了5.5倍。
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分别从1978年的55.7万台、1.9万台提高到2007年的206.3万台和63.4万台。
农作物机收、机播面积逐年增加,小麦、稻谷、大豆等大宗农作物机械作业面积大幅提高。
二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
到2007年末,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518千公顷,比1978年增长了25.7%。
旱涝保收面积达到41153千公顷,机电排灌面积增加到37762千公顷。
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加快。
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温室面积为81千公顷,大棚面积465千公顷,中小棚面积231千公顷。
2006年末,在温室和大棚中种植蔬菜723千公顷,占全部蔬菜播种面积的4.3%;种植的水果和园艺苗木共184千公顷,占全部果园面积的1.8%。
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高科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三、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成就为了适应新阶段变化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更加注重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和效益增长的转变。
(一)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从农、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看,农业比重不断减少,林业、畜牧业、渔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007年,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中的比重分别为52.3%、4.0%、34.2%、9.5%,与1978年相比,农业所占比重下降了27.7个百分点,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则分别上升了0.6、19.2和7.9个百分点。
(二)主要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在资源比较优势的驱动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种植业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
目前河南、黑龙江等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80%以上;全国已经形成东北的大豆、玉米带;黄淮海地区花生、小麦带;长江流域油菜带;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的棉花产业带。
畜牧业生产也更加向区域化集中发展。
四川、湖南等13个生猪主产省猪肉产量已占到全国的75%以上。
内蒙古、黑龙江等7个奶业主产省牛奶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
农产品产量品种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四、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单一、收入来源单一,农民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体、以粮食收入为主体,实物收入占很大比重。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和体制改革深化,农民收入来源市场化、多元化和非农化的趋势明显,农民收入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一)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收入结构呈现新的特点1978-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物价因素,平均每年增长7.1%。
农民收入结构呈现全新特点:一是以农业收入为代表的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
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人均2194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53%,比改革开放初期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
二是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比重稳定上升,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2007年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均1596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38.6%,比上世纪80年代初期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
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主要是由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推动的。
1997年以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一直呈两位数增长,在工资性收入中占有突出地位。
2001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为36.5%,到2007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已经达到40.8%。
三是现金纯收入比重不断增长。
2007年现金纯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85.2%,比1978年提高43个百分点。
(二)农村居民生活持续改善收入的不断增长为农村居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坚实基础。
1978-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16元提高到3224元,生活水平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7年的43.1%,下降了24.6个百分点,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二是发展和享受性消费支出快速增长。
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的支出水平分别达到306元、210元和328元,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比1980年分别提高了4.4、4.4和9.8个百分点。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生活逐步进入电气化、信息化时代。
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几乎没有任何电器,2007年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的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分别达到106.5台、26.1台和45.9台。
在传统耐用消费品稳步提高的同时,信息化设备在农村普及的速度加快,2007年,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话机、移动电话和计算机分别达到68.4部、77.8部和3.7台。
(三)农村贫困状况大幅改善1978年开始的经济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巨大增长,为国家不断强化反贫困措施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国家先后实施了开发式扶贫规划、“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放力度,完善扶贫措施,并确定了592个国家贫困县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到2000年,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320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3.5%,农村扶贫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进入新世纪,国家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以产业化扶贫和劳务输出为依托,整村推进缓解贫困,扶贫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
到2007年,贫困人口减少到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
五、农村基础建设不断加强改革开放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百废待兴。
经过30年的发展,农村的基础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度明显加大。
(一)农村交通、电力和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文化教育等关系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建设,农村基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通公路、电话、通电和能接收电视信号的行政村的比重均已达到95%以上,80%以上的乡镇有邮电所。
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和医疗机构也得到大幅改善,目前85%以上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98%以上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72%的镇实施集中供水,37%的镇有垃圾处理站。
(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30年农村改革始终坚持了市场化的取向。
农村市场化改革突破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后,经过多次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流通体制初步建立;农产品市场主体已经从单一经营发展为农民、各种中介组织、国有流通企业等构成的多元化经营;流通渠道逐渐形成了零售、批发、期货等多层次并进;信息服务也正朝着不断满足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多方需要的方向发展。
市场基础设施也取得显著成效,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末,68.4%的乡镇有综合市场,34.4%的村地域内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
88.4%的乡镇有储蓄所。
(三)农村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教育、卫生、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