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四《雷雨》教案

合集下载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导语:高中语文教学,需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懂得文本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人性。

本文就以人教版高一必修四《雷雨》第二课时为例,讲述如何通过多元素结合、生动案例演绎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认知这部文学作品。

一、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继续阅读《雷雨》第二幕第一场,并抓住中心线索逐步理解角色之间的互动;2. 理解戏剧的形式,从角色扮演中体验舞台文化;3. 关注雷家庄中不同人物、不同角色的社会地位、名誉、经济状况以及爱情观念等,理解其行为动机,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风尚以及政治环境背景。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剧中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处境、行为动机以及心理状态;2. 培养学生对于戏剧文本形式的感知;3. 提升学生思维反应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课型本节课采用多元素结合、生动案例演绎等多种教学课型,让学生在与教师互动的同时也学会自己思考、思辨。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第一部分教学:1.师生一起继续阅读雷雨第二幕第一场,并让学生捕捉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2.提问:何以琛说的“玉米熟了,再收就来不及了”意味着什么?学生回答,玉米熟了意味着时间紧迫,雷家庄现在正处于收获的关键时期。

在这种情况下,雷家庄中的人们必须赶快行动,否则就将失去收获。

3.让学生注意何以琛和牛子金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推断今后的剧情发展。

第二部分教学:1.让学生体验戏剧文本中的舞台文化,先指派几位学生进行“人物扮演”,并让其他学生做出表情反应;2.在学生中实施问答环节,引导学生思考舞台表演的关键要素,如“动作、台词、音乐、服装、道具、场景”等;3.引导学生谈论舞台演出的文化意义,如“戏剧是人类理解自我文化、历史和人性的一种方式,舞台演出是在庆祝生命,向人们展示人类内心秘密和各种难言之隐。

”第三部分教学:1.让学生注意了解剧中人物的社会地位、名誉、经济情况以及爱情观念等,分析人物行为的价值观;2.让学生了解淮军入侵的历史背景、清朝政治环境,分析这些背景因素如何影响了剧中人物的行为;3.讨论,通过探究剧中人物的决策、品格、虚伪以及欲望等,推断故事的结局,并谈论社会环境对故事结局的影响。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4《雷雨》教学设计精品4篇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4《雷雨》教学设计精品4篇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4《雷雨》教学设计篇1【教学模式】读思互导式。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对戏剧语言的把握,体会戏剧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教学难点】戏剧语言的分析;【教具】投影片录音带录音机【教学过程】一、导入语我想我们每一位同学都知道,在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东西,那就是成语的大量使用。

比如,如果我们今天要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场来势非常迅猛的运动,同学们想想看,你想到了哪一个成语?学生思考,教师提示:同学们可以想一下,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解放区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曾经有一个著名作家还写过一篇著名的作品,题目就叫──明确:暴风骤雨教师述:那么在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我国有一剧本的问世,也可以用这一个成语来形容。

它的问世,就好象是一场暴风骤雨一般,震惊了当时整个的剧坛。

从此以后,我国剧坛才有了可以和世界优秀剧本相媲美的话剧作品。

这部话剧,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常演不衰,成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剧目之一。

那么这部话剧作品呢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现当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著名话剧《雷雨》。

(板书课题:雷雨)(过渡)那么在上新课之前,我想先问问同学们,通过我们的预习,你对这部话剧作品有了多少的了解呢?我想请几位同学起来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二、简述《雷雨》的有关情况教师述:这一部《雷雨》创作于1932年,迄今为止刚好是70年。

这么长的历史,但它仍然不断地活跃在国内外的各大舞台之上,据说最近还有人把它搬上了荧屏。

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看看这方面的录象或电影。

那么我想,一部作品能够具有如此悠久的生命力,总要有它一些独特的魅力,总要能够打动我们读者的心灵,总要能够有助于我们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思考。

那么《雷雨》的成功之处又在哪里呢?它又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讨的问题。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篇课文。

三、复习戏剧的有关常识教师述:那么作为一部话剧作品,我们知道,它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或者说要素,我们说,是什么?教师明确:戏剧语言和戏剧冲突。

高中必修四《雷雨》精品教案范文三篇

高中必修四《雷雨》精品教案范文三篇

高中必修四《雷雨》精品教案范文三篇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高中必修四《雷雨》精品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必修四《雷雨》精品教案范文一课题雷雨(节选)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简介。

2.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3.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欣赏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难点: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朽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影或话剧《雷雨》视频。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结合注释①中与课文有关的情节,通读课文,组织看话剧《雷雨》的录像,了解故事情节。

2.通过阅读课文或观看录像,要求学生明确课文中出现的八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3.初步了解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

二、导入新课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品在当时社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雷雨》就曾引起轰动,因为它是上个世纪30年代作家曹禺为我们勾勒出的一幅图卷,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

(板书课题《雷雨》及作者曹禺)三、戏剧常识介绍(简单)补充说明几个名词术语: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

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

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2《雷雨》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2《雷雨》教案

《雷雨》教学设计教学重点 开展探究式学习, 揣摩戏剧语言。

教学难点 周朴园人物形象分析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朗读法章节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计划学时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戏曲、元杂剧等的基本知识。

②培养学生阅读中质疑——探究意识, 提高学生多元解读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 从品味个性化语言入手,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 把握人物性格, 提高学生戏剧鉴赏能力。

② 探究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多地从人性化层面解读文本,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 . 收集曹禺及《雷雨》相关资料, 布置看《雷雨》全剧。

2 . 了解话剧的特点。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说说课文包括了哪些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又是如何与有关人物的各种关系交织在一起的。

3 . 学生自读课文, 并提出不解之处。

第二课时1、探究周朴园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2、教学要点: 探究周朴园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由第一课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发。

第三课时1、探究造成周朴园悲剧的原因。

2、通过与记叙文、小说叙述手法的比较,领会剧本的叙述艺术和文体特点。

项目第一课时内容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曹禺及《雷雨》相关知识。

(5分钟)2、了解戏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20分钟)结合戏剧的特点,找出剧中的几对矛盾冲突,分出主次矛盾,提出问题不解之处。

(20分钟)教学重点:了解话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戏剧的人物冲突的设置和安排布局。

教学方法探究法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教学模式:探究型教学过程结构:开始一、印发材料、课前预习(1)了解戏剧常识,明确戏剧鉴赏要点。

(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3)讲述《雷雨》全剧故事梗概,理清人物关系。

课件1二、话剧基本常识讲解,重点讲解“三一律”课件21、什么是“三一律”?“三一律”亦称“三整一律”。

它规定剧本的情节、地点、时间三者必须完整一致,即要求一个戏剧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24小时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雷雨》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雷雨》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雷雨》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一节:教学目标和要求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深入了解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生存状态;2.掌握小说《雷雨》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3.理解小说中所展示的社会伦理道德、人性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剖析;4.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

2. 教学要求1.尽可能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和小说情节,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2.鼓励学生进行主题阐述和人物形象分析,培养学生文学批评视角和综合素质;3.创设情境、引导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

第二节: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1.课文导读:阅读课文,浏览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2.小说背景:介绍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生存状态;3.小说主要人物分析:介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鼓励学生进行深入剖析和思考;4.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所展示的伦理道德问题,并进行深入剖析;5.文学鉴赏:辅助学生理解文学鉴赏方法,提高其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2. 教学步骤本次课的教学步骤如下:步骤一:课前准备1.老师准备好课文及相关讲义资料;2.老师准备好相应的教学工具和演示材料。

步骤二:课堂导读1.老师通过课堂导读,简要介绍小说《雷雨》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2.学生跟随老师的导读,浏览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

步骤三:小说背景介绍1.老师通过课堂讲述,介绍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生存状态;2.学生跟随老师的讲解,了解小说所处的社会环境。

步骤四:小说主要人物分析1.老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高老庄、赵夫人、刘姥姥、雷雨等;2.学生跟随老师的讲解,了解小说中人物的基本特征和形象刻画。

步骤五: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分析1.老师通过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所展示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如婚姻、家庭、爱情、权力等;2.学生跟随老师的引导和分析,进行深入思考和剖析。

高中必修四《雷雨》精品教案(优秀4篇)

高中必修四《雷雨》精品教案(优秀4篇)

高中必修四《雷雨》精品教案(优秀4篇)《雷雨》教案篇一一、学习任务1、能力项目(1)学会把握戏剧冲突,并体会其集中化、尖锐化的特点。

(2)学习品味剧本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以及蕴涵丰富的潜台词。

(3)学会欣赏戏剧人物形象,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人物性格、命运及其生产的根源,把握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的关系。

2、语文积累(1)了解戏剧常识,识记有关作家、作品等。

(2)把握外国戏剧的发展脉络,认识莎士比亚。

(3)把握戏剧特殊的结构方式。

(4)掌握部分经典台词及附录词语表中本单元词语。

二、学习建议1、抓矛盾。

戏剧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人物的性格冲突,以及人物对事件的不同观点态度、处理方式等形成的外部冲突。

另外,矛盾的发生、发展、激化和解决,形成戏剧的结构。

2、抓语言。

戏剧语言又分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戏剧中的人物外形与内心的活动,更富有言外之意__潜台词)。

3、抓人物。

鉴赏戏剧始终要围绕戏剧人物、戏剧冲突、戏剧语言三方面来理解分析,而人物是其核心。

矛盾冲突是粗线条地理,人物语言是慢慢地品,人物形象则要深入地思。

4、提倡个性化地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1、初学戏剧,应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雷雨》是一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四幕)、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的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

3、学生要认真阅读课文下关于《雷雨》前后情节的介绍,把本文与其衔接起来。

4、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

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5、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

6、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全局,即把大的背景材料(比如社会背景、本文前后的情节背景)向学生作必要的交代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逐层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雷雨》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教案一、教学目的:1.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4.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5.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

二、教学重点:戏剧冲突;个性化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

四、教学过程:(一)曹禺和《雷雨》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

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

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

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在这期间认真研读了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二)复习戏剧常识: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精选5篇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精选5篇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戏剧模块,课文为《雷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第一幕、第二幕的详细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雷雨》的时代背景,掌握剧中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剧作家曹禺通过剧情所反映的社会矛盾和人性困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雷雨》的作者、背景,掌握课文第一、二幕的主要剧情,学会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反思人性,提高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剧作家曹禺的创作意图。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戏剧中提炼出普遍的人生哲理,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戏剧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雷雨》的简介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分析课文第一幕、第二幕的剧情,解读剧中主要人物形象,讲解剧作家曹禺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扮演剧中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雷雨》的戏剧鉴赏题目,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角色扮演和例题讲解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雷雨》剧作家:曹禺2. 剧情简介:第一幕、第二幕3. 人物形象分析:周朴、鲁侍萍、周萍、鲁四等4. 戏剧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雷雨》中周朴、鲁侍萍、周萍、鲁四等人物形象,结合剧情谈谈你对他们的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剧情,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体现自己的观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曹禺的其他作品,如《日出》、《原野》等,进一步了解曹禺的创作风格和戏剧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教学目的】1.体会剧本中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2.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和话剧的特点。

2.难点: 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揭露。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词语补释:*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

文中含讽刺的意味。

*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地下流。

P92注①*谛听:仔细地听。

谛:仔细。

*恩怨:恩惠和仇恨。

文中偏指仇恨。

*见地:见解。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

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惊愕:吃惊而发愣。

*昧心:违背良心。

昧:mèi昏,糊涂,不明白。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伺候: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

*无赖:①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贤慧: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

也作“贤惠”。

*郁热:闷热。

郁: 积聚而不得发泄。

*怨愤:怨恨愤怒。

作者简介: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

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

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

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

作者自己说: “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曹禺选集后记》)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

《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

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

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雷雨》简介:《雷雨》以现实与往事相间的手法,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

这个家庭的主人,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在三十年前,还是个地主大少爷的时候,曾引诱女仆梅妈的女儿侍萍,生了两个孩子。

后来,他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弟的阔小姐”,强迫侍萍把大儿子周萍留下,把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鲁大海)带走,遗弃了母子俩。

周朴园又娶了繁漪。

并生了个儿子周冲。

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冒着大风雪去跳河。

她被救后,为了孩子,又嫁了两次,与后来的丈夫鲁贵生了个女儿四凤。

不料鲁贵与四凤无意中又当了周家的仆人,儿子鲁大海当了周家的煤矿工人。

于是以周家为中心发生了各种巧合的违反伦常的性爱关系,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 继母繁漪与周萍私通,同父异母的兄妹周萍与四凤相爱,周冲也在追求四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相互为敌,周萍与鲁大海兄弟之间亦互相仇视。

这个悲剧的内幕是侍萍因繁漪通知她领回四凤而来到周家才被揭露的。

这些矛盾酝酿、激发,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燥”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来是同母兄妹。

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也开枪自杀了……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归于毁灭。

《雷雨》标题的意义:《雷雨》这个剧名,既指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高潮和结局又发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剧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冲决封建罗网的迫切心情。

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

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雷雨》人物关系表:节选部分结构:节选自第二幕,主要写周朴园与鲁家母子的对话,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

第一层: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揭露周朴园的罪恶,诉说自己的遭遇。

──写他们过去的矛盾第二层:通过周朴园态度的变化,暴露他的伪善面目,表现侍萍这个劳动妇女的阶级本色。

──写他们现在的矛盾第二部分: 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见面。

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揭露周朴园压榨工人的罪行,反映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

分段依据: 第一部分从家庭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第二部分从社会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

为了使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集中在一幕戏中得到反映,作者灵活地运用了“回顾”的方法,把历史和现实,过去和现在紧紧联系起来了,用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

第二课时人物形象分析:1.周朴园从他们的意外遭遇,这一场谈话来看周朴园的性格特征:对话由口音讲到无锡,讲到三十年以前,归结到在无锡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这时,侍萍知道眼前的这位老爷就是周朴园,周朴园却不知道眼前这个下人就是侍萍。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他把被自己凌辱过的使女说成是“小姐”,为的是美化自己,按照剥削阶级的意识,少爷与下人有这种关系是可耻的,要门当户对,要维持面子,自然就把侍萍说成是“小姐”。

然而侍萍却说: “可是她不是小组,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她平静地、原原本本地说出了事实。

这话犹如利刃,触及了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的丑恶行径,他“汗涔涔地”,显出一副狼狈像。

这时,周朴园想知道侍萍的究竟,便用“亲戚”来遮掩,并说要给她修坟,以此作为打听的理由,同时在别人面前表示自己的“仁慈”和乐于行善的“美德”。

当他知道在自己的意念中已经死去的侍萍还活着,而且她的孩子也活着时,便神经质地惊愕起来,说“什么? ”时而“忽然起立”紧张地问“你是谁? ”表现出他极度的惶恐和不安。

当他明白眼前站着的就是三十年前被他遗弃的侍萍时,他“忽然严厉地”问道: “你来干什么? ”立刻就显出了他的狰狞的面目。

因为他认为侍萍的出现,会对他的名誉和地位构成威胁。

这句话撕去了刚才用来伪装“善人”的面纱,露出了他凶恶的本相。

接着又凭他三十多年从尔虞我诈的争夺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提出质问: “谁指使你来的? ”他对侍萍软硬兼施,先是反脸不认人,说什么“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为了怕家人知道,他竟提出不许侍萍“哭哭啼啼”,接着想哄骗侍萍忘记“从前的旧恩怨”,叫她“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企图掩盖自己的罪恶。

他花言巧语,要侍萍“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想以他过去那廉价的感情打动侍萍,拉拢侍萍。

他担心侍萍告诉鲁贵,揭穿他的老底,他还担心侍萍利用鲁大海、鲁贵和四凤的关系对他进行敲榨,他终于使出用金钱收卖的手段: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在他看来,金钱能化却侍萍的愤恨,金钱能赎回他的罪恶,金钱能使受害者微笑,金钱能使造孽者心安,金钱能永远消除这件事对他的威胁。

这些集中暴露了他的世界观,反映出他的了老奸巨滑和阴险。

为确保自己的名誉地位不受威胁,他不许侍萍同自己的亲生骨肉相认,并勒令“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还以五千元支票进行收买,以策万全。

以上通过周朴园对侍萍的态度,深刻地揭露他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本性,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这些性格特点,在鲁大海同周朴园的面对面的斗争中进一步地揭露出来。

周朴园使用了卑鄙的手段,一方面血腥镇压工人,一方面瓦解工人的团结,并且开除了工人罢工的领头人鲁大海。

鲁大海在愤怒斥责周朴园时,揭露他血淋淋的发家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他扣三百块。

还揭露他血腥镇压煤矿工人罢工,“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他双手沾满了工人群众的血,他“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 马克思语)所以周朴园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人。

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本性。

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社会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的本性。

从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可见: 周朴园对侍萍先是爱,后是赶,赶走之后又怀念,他怀念的侍萍活脱脱地站在他面前时,他竟是那样的凶狠,对此应如何理解? 傅立叶说: “侮辱女性既是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野蛮的本质特征,区别只在于,野蛮以简单的形式所犯下的罪恶,文明却赋之以复杂的、暖昧的、两面性的伪善的存在形式。

”“这一个”周朴园正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伪善的存在”。

他那矛盾的行为,以其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显示出他作为董事长的“这一个”周朴园的基本定性──真诚的伪善,伪善的真诚。

2.侍萍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

她自己被遗弃以及三十年挣扎的痛苦经历中,认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

她虽然不懂得自己的悲惨命运是阶级压迫造成的,但已意识到她同周朴园之间事实上存在着阶级的壁垒。

她知道自己的亲生儿子周萍是不会认她这个生母了,也断言自己的儿子,被周朴园称为“我自己的骨肉”的鲁大海是不会认那个董事长做父亲的。

她对过去的事,有的“是恨,是悔”。

她对周朴园不抱幻想,痛惜自己的女儿又走上了自己的老路,来伺侯周朴园的少爷。

她把这归之于“不公平的命”,但最后又发誓“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到你”,表现了对自己的命运的抗争,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从自己痛苦的经历和现实的磨练中坚强起来了,表现了她的自尊与刚强。

(分析侍萍不要钱的情节)由于反动统治的毒害,在侍萍身上还存有封建伦理观念和宿命论的思想,因而认识不到自己的不幸是那个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却把原因归结为“报应”和“命运”,对周朴园,她不去公开揭露,反而在他表示“忏悔”时心软了,这些都说明了旧社会不仅摧残了劳动人民的躯体,而且毒害了他们的灵魂,从另一方面暴露了旧社会的黑暗。

3.鲁大海鲁大海与周朴园,从血缘上看,他们是父子;从阶级关系上看,他们是你死我活的仇敌。

在同周朴园的斗争中表现出他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代表广大工人群众面对面地同周朴园谈判,斗争。

他义正辞严地拆穿周朴园软硬兼施镇压工人的罢工的阴谋,揭露他制造事故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以发横财的罪恶。

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

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手段在他面前无所施其计。

他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

( 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性格)斗争中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第三课时小结:一、结构紧凑集中:作者灵活运用“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推动剧情的发展。

在侍萍同周朴园相认的过程中,通过侍萍“回顾”过去的遭遇,巧妙地交代了三十年前的事。

这样,既揭露了周朴园罪恶的历史,又用过去的矛盾推动了现在的矛盾,进而暴露了周朴园伪君子的丑恶面目。

又如在侍萍和周萍母子相见的的情节中,穿插了周朴园和鲁大海父子之间的冲突,使父子、母子、兄弟都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相遇,从而反映了劳资之间的阶级对立,使剧作产生了深广的社会意义。

三人对话,各依自己的性格发展,构成紧凑的戏剧冲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