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英译本比较研究
“三美”视角下《三字经》英译本对比研究

mother Chose her neighbor.
At
Mencius'
sloth,
She cut th' cloth.
分析:原文虽然只有十二个 汉字,但有两个历史典故。对于译 者来说,传达历史典故的意义是 很重要。第一个典故是孟子的母 亲三次搬家,为的是让他的儿子 孟子喜欢读书。第二个是孟子的
母亲割下织布来教育他的儿子不 要停止学习。学习就像织布一样。 一个人应该不断学习7永不放弃 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的英译本, 为中国古典
文 作的译
和启发,
能地保留中华文化的特色,弘扬中华文化,进中华文化
M
关键词《三字经》三美” 译对比
一.引言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儿童识
字读本。书中记载了将近一千年
的历史。故古人云C三字经,通人
心。三字编成便学童,天人包括在
其中。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
一贯通。”由此可见,尽管《三字
Q
作仅被我 读者
喜爱,还到外很学 I
赞赏。
可以用他自
已概括一句话来囊括,即“美化
之艺术!优
渊冲
Q ”句话是许
含了“三美论”C三化论”和“三之
J
三•英译版《三字经》对比分析
3.1“意美”
美,是 文要 ;
原文内容 生一
联
想美。于一点,钱钟书先生
曾
C得忘” 「得
意”当指“得”诗深 美Q许渊
冲
,美有是历史 :
织布 7
。但是7
7孟子
的母亲只 一次织布 7 孟子
只不学习过一次。
瞿理
斯的翻译7 读者很
理原
文。
下7赵彦的翻译就
有这样的义。他 理解原文7
空间图式理论视角下的《三字经》英译本比较研究

空间图式理论视角下的《三字经》英译本比较研究作者:刘蕾张蓊荟来源:《现代语文》2019年第01期摘要:本文采用泰尔米(Talmy)的空间图式理论,将一个场景中的相关事物或者事件进行图式化比较,通过对比《三字经》三种英译本可以发现,母语不同的译者,他们在建构同一事物时的方式是不同的。
不同的构建方式能够促进译文的多样化,拓宽翻译思路,同时也可以对中外译者在翻译中国典籍时的思维差异进行探究。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空间图式;《三字经》;英译一、《三字经》英译概况《三字经》为中国古代教育的经典著作,从1812至2015的两百年来,其英译走过了一条以外国译者为主到以中国译者为主的发展道路[1](P126)。
本文选择了三种具有典型意义的译本,它们分别是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翻译的San Tzu Ching(Elementary Chinese)[2]、王宝童、李黎译注的《英译三字经·千字文》[3]和赵彦春翻译的《英韵三字经》[4]。
选取这三种文本的原因是,翟理斯是英国著名汉学家,22岁来到中国,在开启他在中国长达26年的外交生涯之前,已经习惯于西方思维并具备良好的英文基础。
由他翻译的《三字经》更能体现国外学者在翻译中国典籍时的思维方式。
另外两个译作均来自國内学者。
王宝童和赵彦春的译作考虑到了原文三字一句的特点,尽管他们的译作不尽对称,但实属近年来的典范。
赵彦春的译文一经出版,便颇受国内外好评,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这三种译本作为小型语料库,通过图式理论及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不同母语人士在翻译同一典籍时,构建事物的方式是不同的。
王宝童和赵彦春(以下简称王译和赵译)在翻译某些句子时构建方式基本一致,而翟理斯却有很大不同。
二、空间图式理论(一)空间图式理论概述1983年,Leonard Talmy通过对研究空间关系的语言表述,提出了“语言对空间进行图式化”(language schematizes space)的观点。
语料库辅助下的《三字经》英译对比研究

语料库辅助下的《三字经》英译对比研究左玉玲[摘 要]作为儿童启蒙的必读书目,《三字经》是中华历史文明的浓缩,内容涵盖量非常丰富、全面。
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
将其译成英语是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途径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其译文的对比和分析来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启迪。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下,三字经,对比[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6)01-58-08引 言《三字经》是中华国学启蒙读物,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三字经》以其短小精炼著称,其精炼的三字格的形式承载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读之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代代相传。
其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历史、地理、天文、教育、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书中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方名事类,介绍了经史诸子,叙次历代兴衰等等。
将《三字经》翻译成英文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字经》的英译文有很多。
先后译者有英国基督新教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eman, 1801-1861)、德裔英籍人,英国外交官、汉学家欧德里(EMest Johann Eital,1838-1908)、英国外交官、汉学家翟里斯(Herbert Allen Giles, 1845-1935)、中国译者: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孟凡君、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宝童、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赵彦春等。
本文选择其中的三个英译本:翟里斯的San Tzu Ching Elementary Chinese,王宝童的《英译三字经》,赵彦春的《英韵三字经》为研究对象,利用语料库软件,运用量化手段进行对比分析,领略不同译者的不同翻译风格。
一、语料库应用的必要性运用语料库进行语言研究,一般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三字经》英译本比较研究——以翟里斯和赵彦春英译本为例

语言新探《三字经》英译本比较研究——以翟里斯和赵彦春英译本为例王婉茹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摘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经典。
晚清起,《三字经》就由西方传教士、汉学家推广至英语世界,百年之后的今天,中国学者以独到的诗学观和翻译观再译《三字经》。
本文以 Giles 和赵彦春《三字经》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句子、韵体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三字经》的翻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西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三字经》;英译本;对比分析一、引言《三字经》是中华国学启蒙读物,以其短小精炼著称,其内容承载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将《三字经》翻译成英文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选择其中的两个英译版本:翟里斯的San Tzu Ching:Elementary Chinese和赵彦春的《英韵三字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两个版本在词汇、句子和韵体的区别,领略不同译者的不同翻译风格,希望能对《三字经》的英译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翟里斯和赵彦春《三字经》英译本比较(一)词汇翻译《三字经》中蕴含了深厚的中国特色文化,并且儒家思想也始终贯穿其中。
千百年来,其教育意义仍备受推崇。
《三字经》中的词汇中有很多富含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它们遍布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看似平常,却给中国文化贴上了一种独特的标志。
这类词汇在《三字经》中也屡次出现,例如: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We speak of the Kuo Feng.We speak of the Ya and of the Sung.There are the four sections of the Book of Poetry.Which should be hummed over and over.(翟里斯)The Psalms,say.The Chants,say.And those airs.Of various aff airs.(赵彦春)(李晶、刘昊博、张维途 2014:99)这段经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英国汉学家翟理斯《三字经》编译本的分析研究

目录第一章绪论……………………………………………………………………………11.1研究对象、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11.1.1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一11.1.2研究现状述评………………………………………………………………..11.2理论、方法和文献来源………………………………………………………….71.2.1理论与方法…………………………………………………………………一71.2.2文献来源……………………………………………………………………一81.3翟理斯其人其书…………………………………………………………………81.3.1翟理斯生平概述……………………………………………………………一81.3.2翟理斯的汉学成就…………………………………………………………一9第二章翟理斯对《三字经》的学习与编译…………………………………112.1翟理斯与《三字经》……………………………………………………………112.1.1《三字经》及其各种译本…………………………………………………ll2.1.2翟理斯对《三字经》的学习与研究………………………………………132.1.3翟理斯对《三字经》的翻译与编译………………………………………172.2翟理斯《三字经》编译本的体例创新…………………………………………192.2.1以往不同译本的编排方式…………………………………………………。
192.2.2翟理斯编译本的改进与创新………………………………………………252.3翟理斯《三字经》编译本的文化色彩…………………………………………342.3.1以往英译本在文化内容上的取舍………………………………………….342.3.2翟理斯英译本的文化阐释及其意义………………………………………37第三章翟理斯《三宇经》编译本的汉字教学……………………………46第二章翟理斯对《三字经》的学习与编译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发表了他的《三字经》英译文本,全文不Eli7页的篇幅。
翻译美学视角下《三字经》两个英译本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三字经》两个英译本分析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教育经典之一,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阐述了道德礼仪、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翻译其内容不仅是文化传播也是翻译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下面将以两种英文版《三字经》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种英文版《三字经》作者是「杨南道中」,翻译整体语言流畅且贴近原文风格,尽可能地将语言翻译成英语。
但翻译中有些词汇可能会让西方读者感到陌生,例如“孝”和“兄”,缺乏解释可能会让读者感到困惑。
第二种英文版《三字经》作者是「Samuel Johnson」,他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了一些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解释,使得译文更具可读性和易懂性。
同时也在翻译中增添了一些诗意,比如“Husbands with wives should in love take delight, And never to quarrel give place.”使得翻译更加有趣生动。
综合来看,两种英文版《三字经》翻译在表达上各有优劣。
第一种译本比较注重对原文文字的翻译,相对的译文流畅度较高但缺少一些文化背景的解释;第二种译本则更加注重对西方读者的理解,加入了些许诗意使得译文更加生动活泼。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来看,两种翻译是各自领悟了原文的精髓,并采用不同的译法传达给读者。
这两种翻译在传播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翻译美学视角下《三字经》两个英译本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三字经》两个英译本分析《三字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等中华传统文化。
翻译美学强调译文要体现源语语言文化、音韵声律和篇章结构等方面的美感。
在翻译美学视角下对《三字经》王宝童和赵彦春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提供借鉴与启示,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标签:三字经翻译美学译本探析一、引言《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主要囊括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等中华传统文化。
《三字经》文体形式整齐划一,极具韵律美感,文字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艺术统一。
《三字经》英译本林林总总,但“如果不能再现《三字经》三字韵文的文体特征、文辞风格和文化内涵,那就不能算是成功的译作”(赵彦春,2014)。
就国内较好的译本而言,有王宝童《英译三字经千字文》和赵彦春《英韵三字经》。
本文拟在翻译美学视角下对这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翻译美学翻译美学理论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新兴理论,探讨翻译如何与美学联姻。
在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辞典》中,翻译美学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方梦之,2004)。
刘宓庆(1995)在著作《翻译美学导论》中构建起了翻译美学的基本框架。
他从审美符号集,即形式系统入手,从语音、文字、词语、句和段的不同审美层级着眼,讨论了审美客体的审美信息;他强调了非形式系统,即审美模糊集包括“情”与“志”,“意”与“象”的辩证关系。
“在文学翻译中,审美再现所要再现的,是原文的内容情志美、语言形式美、修辞模式美、音韵声律美和篇章结构美”(党争胜,2010)。
《三字经》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抒情言志,翻译过程中,需综合考虑语言、文化和艺术的因素。
“三美”理论视角下国学经典《三字经》的英译本比较研究——以翟

254“三美”理论视角下国学经典《三字经》的英译本比较研究——以翟理斯和赵彦春译本为例徐明星 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国学经典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翻译水平关系到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中的文化品位。
本文基于许渊冲先生的“意美、音美、形美”三美理论,通过对赵彦春2014年出版的《音韵三字经》和翟理斯1900年出版的《三字经》进行对比赏析,探讨了赵彦春《英韵三字经》的严谨性和现实性,以期为国学经典的英译工作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三美”;《三字经》;英译一、引言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翻译水平关系到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中的文化品位,对国学经典的研究学习,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国民文化自信的提升。
黄中习指出,在我国存有的3.5万种古典书籍中,被翻译成外文的只有70种左右。
(黄中习,2007:56)王岳川提到在中国经典外译的调查数据中显示,20世纪中国翻译西方书籍达10万余册,而西方翻译的中国书籍仅几百册。
我国国学经典的翻译情况不容乐观。
(王岳川,2004:10)在众多国学经典中,《三字经》已被翻译成多个版本。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壮大,中国文化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国学经典也掀起了回归优秀传统文化热潮,作为翻译学子的我们,应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将国学经典推出去,助力中国优秀文化传播,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
二、许渊冲的“三美”论许渊冲先生在翻译事业上有很大的造诣,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一直饯行美文的翻译标准,在翻译中非常注重贯彻“三美”原则。
在《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文中,许渊冲先生以序言的方式首次提出了“三美”理论,他认为,译诗的过程中要兼顾意美、音美和形美。
随后,他在《谈唐诗的英译》中正式指出意美、音美和形美对于唐诗翻译的重要性,并解释说:“译诗应触动心灵,感触心灵,这就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优美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应该尽力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偶等),这是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