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18级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8河南省一轮复习诊断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原题)

2018河南省一轮复习诊断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原题)

深圳市 2021~2021 学年度高三语文测试深圳市 2021~ 2021 学年度高三语文测试语文2021 年 1 月 21 日考前须知: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考前须知,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3.答复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了大约三百年的分裂。

但是与此同时,这三百年中形成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体系,为此后的文明开展轨迹指明了方向,很多其后的中华文明的要素,都可以从这段时期找到源头。

佛教带来了新文化基因。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亚洲大陆兴起和传播中的一环。

仅仅从政治史的层面讲,佛教对未来美好世界的描述,以及对理想的世俗君主的界定,在数百年中,对中土政治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影响包括政治术语、帝国仪式、君主头衔、礼仪革新、建筑空间等方面。

又比方从城市空间的角度看,佛教兴起之前的中国城市,根本上分为“官〞“民〞两种空间,国家祭祀的礼仪空间老百姓是进不去的。

佛教出现之后,在官一民的结构之外,提供了双方都可以去的近乎公共空间的场域;城市空间在世俗空间之外,也出现了宗教神圣空间。

从北魏人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中,我们可以生动地读出这种变化带来的城市活力。

这种空前的文化融合局面,也有极其丰富的文献和图像资料支持。

不同知识和信仰体系之间高度融合。

文化的冲突、融合,是文明开展的重要动力,带来的是新的文化形式和内容。

比方佛教与中土文明的冲突,其复杂性和重要性,仍然需要深入挖掘和重新审视。

201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201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Ⅰ卷(共70分)甲必考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报纸广告、印刷广告、户外广告、电视广告……如今,几乎在人类生存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都充斥着广告的身影,它也已经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信息传播方式。

但是,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属于现代商业手段的广告已经相当发达。

“当日晌午时分,武松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

”这是《水浒传》中”景阳冈武松打虎”一节中的情节。

也许主人公武松以及作者施耐庵对这个场景并不会认为有什么特别,但那面招旗其实是一张构思独特、创意高超的酒旗广告,”三碗不过冈”的广告语更是巧妙地道出了酒的质量。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随着商业的兴起,广告也随之产生。

只不过由于战争的原因,再加上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在随后很长一个时期里,广告与商业经济都一同处于停滞状态。

到了中国历史五个时期中最鼎盛的唐宋时期,这种局面有了明显的改善。

唐朝国力强盛,相继出现历史上称道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商业规模扩大,两宋时期商品经济水平超越以往,城市、市镇繁荣,产生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齐头发展,为唐宋时期的广告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一时期的广告丰富多彩,竞争加剧,使得广告的形式、样式远远超过了先秦两汉。

在纷乱错杂的唐宋广告中,大概可以分为五种形式。

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唐宋的诗词中,出现最多的当属”招幌”。

这种东西又称望子,原指布幔,后被引申为扩展的各种行业标记的专称,是旧时商店的重要标志。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1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 语文(含答案)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1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 语文(含答案)

信阳市罗山县2021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试卷总分150分,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与崇尚天籁的道家和主张非乐的墨家相比是资深的高雅音乐爱好者,歌唱是作为春秋文化的代表的孔子日常生活的常态,即使困厄如在陈绝粮,孔子也依然弦歌不绝。

音乐不仅是他情感的宣泄,还意味着一种信念和坚守。

作为歌者的孔子,常常借音乐表达他内心的情怀。

音乐使孔子用感性的方式认知世界,用审美的方式思考人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思想。

孔子对周礼的倾心追慕和深入钻研,使他对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歌诗、鼓琴、击磬,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品德学养,使得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能够在他那里得以升华。

礼崩乐坏之所谓乐坏,一方面表现为周代典章制度中用以昭示“以仪辨等”的用乐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贵族群体审美倾向的转移,即厌古乐而喜新乐。

二者的实质,都是乐与礼的分离,即雅乐精神的失落,孔子适逢这段文化裂变期的时空中心,对行将失落的周代雅乐进行修复、改造和传播,是他必须面对的、不容回避的文化使命。

孔子的正乐是对《诗》的乐章和音律的规范整理,使之符合周礼对雅乐的要求,也是对乐器使用制度的维护,乐音和乐器在孔子那里,不仅是供人欣赏、上下和合的表演艺术,也是载礼之器、行礼之仪,因此孔子正乐的实质在于为乱世正礼,一提到正礼,总会有人把它与简单机械的复古联系起来,仿佛孔子总在想以一己之力,紧紧握住历史前进的车轮,使其倒返到西周时代。

其实不然。

孔子对抱残守缺、泥古不化也是持批评态度的。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一方面礼崩乐坏,另一方面复兴礼制的呼声四起,特别是理性主义、辩证思想的集中出现,为春秋士人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和超越提供了历史依据。

在孔子看来,揖让周旋、羽龠钟鼓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非内在的文化精神,礼乐的精神实质不是强加于人的外在规定,而是主体在践习礼乐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人格提升和审美愉悦,礼是知行合一的个人践履,乐是行有所得的内在愉悦。

2018最新试题资料-2018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调研考试卷(含答案)

2018最新试题资料-2018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调研考试卷(含答案)

2018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调研考试卷(含答案) 2018届高三语上册第一次调研考试卷(含答案) 2018届高三语上册第一次调研考试卷(含答案)5 c 唐一中2018—2018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试卷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将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相应题号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纸上。

3.卷头和答题卡均填涂本次考试的考号,不要误填学号,答题卡占后5位。

一、论述类本阅读(共9小题,每小题3分,计27分)(一)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3题。

从传统意义上看,艺术消费只存在于上层社会化中,为少数精英阶层所独占,具有明显的阶层特点。

在现代背景下,艺术消费呈现一种大众化趋向。

大众化作为一种化形态,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后的欧美发达国家。

60年代后,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步入消费社会阶段,大众化相应地发展到成熟阶段。

自20世纪末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信息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化具有了标准化、商业化的特点。

这种化形态也迅速蔓延到艺术消费中,并成为艺术消费的重要形式,现代电影、电视得到普及便是证明。

当今画廊业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艺术消费的大众化倾向。

画廊曾一度是贵族阶层赏玩绘画的沙龙,为上层社会所独享,而评价绘画艺术性的标准也反映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随着平民阶层地位的提高以及画家对于现实性的关怀,沙龙的形式已经跟不上市民阶层的化需求,各种类型的画廊应运而生。

如今,画廊也成为一些城市人们日常化消费的重要场所,对于他们说,去画廊参观展览与去电影院一样平常,画廊已成为大众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在当今强。

河南省信阳市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河南省信阳市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2017-2018学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特别是在明中叶以后,私家园林兴盛起来。

一般认为,修造园林是文人倡导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但此时勋贵武官亦多热衷造园。

在明代“重文轻武”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武官效仿文士雅趣的造园行为,旨在打破缙绅士大夫的文化垄断,以便拓展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在勋贵武官修建园林、邀饮雅集的背后,是一张綿密复杂的权力关系网。

传统文人园林具有封闭与私密的特征,但勋贵武官多开辟自家庄园为半公共空间,承接文人墨客的游览聚会。

南京的魏国公子弟常招延南京文士至自家苑囿雅集,期间留下了不少咏景佳作。

勋贵武官开放私家园林,邀请文人墨客参与宴会,带有展示与炫耀的意味。

他们一方面对文人的雅韵表示膺腹,以求得到文士的认可;另一方面又要宣杨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打破由文士垄断的话语权。

事实上,部分勋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文人话语权下的传统园林美学,树立了自己的社会文化权威,这主要得益于以下两点。

首先,勋臣大将凭借身份优势,不惜花费重金修造庄园,有“尽损其帑,凡十年而成”者,从而形成自己的造园风格,唐顺之概言:“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缴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

”可见勋贵造园多有富丽雄奇之风,甚至带有一丝堆砌感,体现了贵胄之家的宏阔气魄。

锦衣卫军官在追求雅筑的豪奢方面丝毫不输勋臣,史继书在家乡溧阳郊外“疏泉架壑为楼观,极宏丽”,开山断流,耗费之巨可想而知。

镇将庄园则以雄浑奇诡的边塞风情见长,如榆林大将杜文焕所拥“五岳园”仿五岳山势而建,园中“怪石森列,或立或仆”。

这些将门花园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甚至颠復了文人审美下的小巧精雅的园林风格,使士大夫再也不敢轻视武官的品位。

王世贞以修造和品鉴园林为能,但南京魏国公诸园壮丽的景观还是给他以强烈触动。

最新-河南省罗山高中2018学年高一上期期中考试(语文)

最新-河南省罗山高中2018学年高一上期期中考试(语文)

河南省示范性高中罗山高中新校18届高一上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共30分)(6——8 题各2分、其余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百舸.(gē)笙.(shēng )箫彳亍..(chìchù)隽.(jùn)永B、惊诧.(chà)不惮.(dàn )攒.(zuǎn )射惩.(chěng)戒C、荫庇.(bì)慰藉.(jiè)忤.视(wǔ)症.(zhēng)结D、漫溯.(shuò)颓圯.(pǐ)瞋.目(chēn)浸渍.(z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炮烙菲薄陷井偏安一隅呱呱坠地B、琐事针贬屠戮莫名奇妙销声匿迹C、睿智矫健对峙桀骜不驯严惩不贷D、接洽煤碳誊写汗流浃背精兵减政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细看这妇女,不过三十二、三岁,衣衫褴褛,头发散乱,微长的面孔有些憔悴。

B、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C、中国有句俗语,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反映的是人们一般都想不断有所进步的心理。

D、传说伊欧斯是希腊神话中“黎明“的化身,(其实,指的是晨曦和朝霞),是希腊神泰坦的女儿。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麻生曾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是名门望族....之后,他的外祖父和岳父都做过日本首相。

B、在北太平庄国美电器的易PC专柜现场,记者看到了非常火爆的销售场面,前往易PC展台的消费者不绝如缕....,不断的有消费者关注、询问和体验易PC。

C、日本前防卫事务次官守屋武昌28日以受贿嫌疑被逮捕,此事迅速震撼了日本政坛。

一名防卫官员直言不讳....的称,守屋“已经堕落,逮捕是理所当然的报应”。

D、“中国在30年前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在短短的时间里,这个古老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使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中国奇迹’当之无愧。

最新-2018届高考复习语文调研考试 精品

最新-2018届高考复习语文调研考试 精品

18届高考复习语文调研考试语文第一卷(30分,每小题3分)一、(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模.(mó)特亵.(xiè)渎悚.(sǒng)然涸.(hé)辙B、眼睑.(jiǎn) 裨.(bì)益枕藉.(.jiè) 帐簿.(bù)C、寒伧.(chen) 睿.(ruì)智迂讷.(nè) 补偿.(chàng)D、忌惮.(dàn) 水榭(xiè) 忖度.(duó) 饿殍.(piǎo)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是A、伸张挖墙角不胫而走不落窠臼B、光彩老俩口甘拜下风不肖子孙C、松弛亲和力不假思索返璞归真D、谚语座右铭走投无路不厌其烦3、下列加点熟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南京首场古董挂表拍卖会结果差强人意....,美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项明华收藏的23款古董挂表昨天仅仅拍出了一块——华生1918年产的银壳钻挂表以底价1300元拍出。

B、姚明本赛季不仅能内线强打得分,而且也能外线投篮命中,表现近乎完美。

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并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与他过去几个赛季的努力分不开的。

C、以前的学者讲《论语》多讲其政治意义,但于丹教授另辟蹊径....,提出“半部《论语》修自身”,用经典给今人做“心理按摩”。

D、许多高中生对骑自行车带人之类的事情是不以为然....的,他们认为,这样方便了自己,也没有妨碍别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走进宜宾蜀南竹海,如同进入仙境,那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貌把我陶醉了。

B、这些外国哲学著作和科技著作内容博大精深,要求翻译人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专业水平和广博的知识才能胜任。

C、一珍贵恐龙蛋窝化石的流失令我国科学家十分痛心,他们呼吁国家采取措施干涉,设法追回流失的化石,并阻止这类事件不在发生。

D、第二届香港武术大奖赛落下帷幕,首次参加国际武术赛事的峨眉山市武术队在127个代表队中脱颖而出,以优秀的成绩排名奖牌第9位。

河南省信阳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河南省信阳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河南省信阳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整理制作:青峰弦月工作室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1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格调胡海“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

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

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

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

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

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

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

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

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

“格”“调”在诗文评中的连用标志着格调论正式出现,但其含意不固定,有时偏于“格”的含义,是就内容而言的思想境界;有时偏于“调”的含义,是就形式而言的审美性。

因为“格”指诗歌体制,是观作品整体,所以就有了格局、境界的意思。

概括明代的格调论,“格”是诗歌体制、整体格局,是知觉层面的诗歌内容,指代作品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则是听觉层面的音节声调,与视觉层面的诗体——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等相应,关乎情绪和感觉,不一定涉及意义。

二者的结合,是形式美与或高远或深沉境界的一体,只是在具体的诗文评论中可能偏于某一方面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18级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祝考试顺利★
(含答案)
(试卷总分150分,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与崇尚天籁的道家和主张非乐的墨家相比是资深的高雅音乐爱好者,歌唱是作为春秋文化的代表的孔子日常生活的常态,即使困厄如在陈绝粮,孔子也依然弦歌不绝。

音乐不仅是他情感的宣泄,还意味着一种信念和坚守。

作为歌者的孔子,常常借音乐表达他内心的情怀。

音乐使孔子用感性的方式认知世界,用审美的方式思考人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思想。

孔子对周礼的倾心追慕和深入钻研,使他对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歌诗、鼓琴、击磬,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品德学养,使得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能够在他那里得以升华。

礼崩乐坏之所谓乐坏,一方面表现为周代典章制度中用以昭示“以仪辨等”的用乐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贵族群体审美倾向的转移,即厌古乐而喜新乐。

二者的实质,都是乐与礼的分离,即雅乐精神的失落,孔子适逢这段文化裂变期的时空中心,对行将失落的周代雅乐进行修复、改造和传播,是他必须面对的、不容回避的文化使命。

孔子的正乐是对《诗》的乐章和音律的规范整理,使之符合周礼对雅乐的要求,也是对乐器使用制度的维护,乐音和乐器在孔子那里,不仅是供人欣赏、上下和合的表演艺术,也是载礼之器、行礼之仪,因此孔子正乐的实质在于为乱世正礼,一提到正礼,总会有人把它与简单机械的复古联系起来,仿佛孔子总在想以一己之力,紧紧握住历史前进的车轮,使其倒返到西周时代。

其实不然。

孔子对抱残守缺、泥古不化也是持批评态度的。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一方面礼崩乐坏,另一方面复兴礼制的呼声四起,特别是理性主义、辩证思想的集中出现,为春秋士人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和超越提供了历史依据。

在孔子看来,揖让周旋、羽龠钟鼓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非内在的文化精神,礼乐的精神实质不是强加于人的外在规定,而是主体在践习礼乐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人格提升和审美愉悦,礼是知行合一的个人践履,乐是行有所得的内在愉悦。

由此而来,乐不再仅仅是礼之用,而是发展成为礼的内在精神。

因而,孔子复礼必重正乐,两者同样不可或缺。

孔子是第一个指出音乐美学功能的人,他说,如果没有音乐,礼的仪式就会显得质朴无文。

孔子所说的文,是包含了审美的,没有文,也就没有审美,没有音乐参与的礼是素的,是不文的,也就是不美的。

美是音乐非常重要的文化功能,所以无论是评价《武》乐的尽美,还是《韶》乐的尽善尽美,美始终是孔子关注音乐的重要视角。

乐之于礼的功能,是礼在形态世界中美的呈现。

(摘编自赵玉敏《孔子与音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爱好高雅音乐和深厚的品德修养使孔子升华了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

B. 孔子的正乐是提倡雅乐精神,让当时的音乐秩序回到《诗》的乐章和音律中。

C. 对待音乐孔子强调了音乐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并指出精神决定音乐形式。

D. 孔子始终关注音乐蕴含的审美特质,表现了孔子对音乐文化功能的高度重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使用对比手法解说孔子是资深雅乐爱好者,并举例证明孔子是一位歌者。

B. 文中从两个维度分析乐坏表现,接着总括乐坏的本质并论证孔子的文化使命。

C. 在论证正礼时,文章先列举周代典章制度的损坏,然后分析正礼的重要意义。

D. 在论证礼与乐的关系时,文章先分析音乐的审美功能然后分析乐的文化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孔子在陈绝粮而弦歌不绝说明他与道家和墨家对音乐作用的看法有本质不同。

B. 雅乐精神的失落表现在礼乐的分离上,孔子认为礼乐只注重哪个方面都不对。

C. 正礼与机械复古不是同一概念,孔子正礼但也对泥古不化的做法持反对意见。

D. 孔子评价《武》《韶》是从音乐美学角度出发,强词二者音乐审美上的完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机器人新闻是使用算法自动从结构性数据中生成的新闻,这种依赖数据生成新闻的程序一旦开发出来就可以高速生产出海量的内容。

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擎,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借助人工智能(AI)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新闻。

由此可见,机器人新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自动化,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动化新闻。

目前热度正居高不下的机器人以其强大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数据挖掘能力在新闻领域中脱颖而出。

通过“多、快、好”且本来就备受关注的新闻消息吸引并锁住大众,机器人新闻俨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