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课题演示实验报告5篇

大学物理课题演示实验报告5篇大学物理课题演示实验报告 (1)一、实验任务精确测定银川地区的重力加速度二、实验要求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不超过5%三、物理模型的建立及比较初步确定有以下六种模型方案:方法一、用打点计时器测量所用仪器为:打点计时器、直尺、带钱夹的铁架台、纸带、夹子、重物、学生电源等.利用自由落体原理使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选择理想纸带,找出起始点0,数出时间为t的p点,用米尺测出op的距离为h,其中t=0.02秒×两点间隔数.由公式h=gt2/2得g=2h/t2,将所测代入即可求得g.方法二、用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方法三、取半径为r的玻璃杯,内装适当的液体,固定在旋转台上.旋转台绕其对称轴以角速度ω匀速旋转,这时液体相对于玻璃杯的形状为旋转抛物面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推导如下:取液面上任一液元a,它距转轴为_,质量为m,受重力mg、弹力n.由动力学知:ncosα-mg=0(1)nsinα=mω2_(2)两式相比得tgα=ω2_/g,又tgα=dy/d_,∴dy=ω2_d_/g,∴y/_=ω2_/2g.∴g=ω2_2/2y..将某点对于对称轴和垂直于对称轴最低点的直角坐标系的坐标_、y测出,将转台转速ω代入即可求得g.方法四、光电控制计时法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方法五、用圆锥摆测量所用仪器为:米尺、秒表、单摆.使单摆的摆锤在水平面内作匀速圆周运动,用直尺测量出h(见图1),用秒表测出摆锥n转所用的时间t,则摆锥角速度ω=2πn/t摆锥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f=mgtgθ,而tgθ=r/h所以mgtgθ=mω2r 由以上几式得:g=4π2n2h/t2.将所测的n、t、h代入即可求得g值.方法六、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在摆角很小时,摆动周期为:则通过对以上六种方法的比较,本想尝试利用光电控制计时法来测量,但因为实验室器材不全,故该方法无法进行;对其他几种方法反复比较,用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原理、方法都比较简单且最熟悉,仪器在实验室也很齐全,故利用该方法来测最为顺利,从而可以得到更为精确的值。
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

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一、引言教师演示实验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教师亲自操作实验装置,展示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而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则是对演示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记录和总结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就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的编写要点进行探讨。
二、实验背景在编写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实验背景。
这包括实验的目的、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实验装置的简要介绍。
通过明确实验背景,可以让读者对实验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后续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解释做好准备。
三、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部分,应详细记录实验的步骤和操作方法。
这包括实验所需材料的准备、实验装置的搭建和调试过程,以及实验中的关键操作步骤。
对于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应进行说明。
通过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能够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
四、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是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部分,应详细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测量到的数据。
对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也应进行相应的说明。
通过准确记录实验结果,可以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实验的效果和实验数据的变化规律。
五、实验讨论在实验讨论部分,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这包括对实验现象的原因和实验数据的意义进行探讨。
同时,还可以与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和验证,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实验讨论,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实验的意义和实验结果的科学价值。
六、实验总结在实验总结部分,可以对整个实验进行总结和评价。
这包括对实验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以及对实验改进的建议。
同时,还可以结合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结果,对实验的意义进行总结和展望。
通过实验总结,可以让读者对实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且为今后的实验设计和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七、结语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是教学中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展示实验内容,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氢气的制备与性质探究实验日期: 2023年10月26日实验地点:高中化学实验室实验教师:王老师实验班级:高一(1)班实验目的:1. 掌握氢气的制备方法。
2. 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实验原理: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不易溶于水。
实验室常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备氢气。
反应方程式为:\[ \text{Zn} + \text{H}_2\text{SO}_4 \rightarrow \text{ZnSO}_4 +\text{H}_2 \uparrow \]实验仪器:1. 锌粒2. 稀硫酸3. 试管4. 单孔橡皮塞5. 水槽6. 火柴7. 集气瓶8. 澄清石灰水9. 酒精灯10. 烧杯11. 滴管实验步骤:1. 将锌粒放入试管中。
2. 用滴管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硫酸。
3. 观察试管中产生的气泡,并用集气瓶收集氢气。
4. 将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用火柴点燃氢气,观察火焰颜色。
5. 将澄清石灰水倒入烧杯中,将集气瓶中的氢气导入烧杯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实验现象:1. 试管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逐渐增多,速度加快。
2. 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3. 点燃氢气,火焰为淡蓝色。
4. 将氢气导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1. 实验成功制备了氢气。
2. 氢气具有可燃性,火焰为淡蓝色。
3. 氢气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实验讨论:1. 氢气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本实验选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备氢气,该方法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2. 氢气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工、能源等领域。
3. 在进行氢气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火灾和爆炸事故。
实验反思:1. 本次实验中,我在观察气泡产生过程中,未能及时将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导致部分氢气逸散。
2. 在点燃氢气时,我未能及时关闭酒精灯,导致火焰过大,影响实验效果。
改进措施:1. 在观察气泡产生过程中,提前将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避免氢气逸散。
雷诺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雷诺演示实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雷诺演示实验一、实验目的:1. 通过雷诺演示实验了解流体的层流和湍流的特性。
2. 观察不同雷诺数下流体流动的形态和性质。
3. 探究不同因素对流动状态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雷诺数(Reynolds number)是描述流体流动的重要无量纲参数,定义为流体的惯性力与粘性力的比值。
雷诺数越大,流体就越容易产生湍流;雷诺数越小,流体流动更趋向于层流。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1. 雷诺演示实验装置:包括流量调节阀、流量计、直管道、水槽等。
2. 水。
四、实验步骤:1. 打开水龙头,调节流量调节阀使水流经过流量计流入直管道。
2. 观察水流的形态和性质,记录水流的雷诺数。
3. 逐渐调节水流量,重复步骤2,记录不同流量下的雷诺数。
4. 改变直管道的直径,重复步骤2和3,记录不同直径下的雷诺数。
五、实验结果分析: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不同雷诺数下流体的流动形态发生了变化。
当雷诺数较小时,流体流动趋向于层流,流线整齐、平行;当雷诺数增大时,流体流动趋向于湍流,出现涡流、乱流等现象。
实验中发现,当流量增加时,雷诺数也随之增加,流动状态从层流逐渐过渡到湍流。
这表明流体流动趋向于湍流与流量大小有关,流量增加会增大流体的惯性力,促使流体产生湍流。
另外,实验还发现,当直管道的直径减小时,雷诺数也随之减小,流动状态从湍流逐渐过渡到层流。
这说明直管道内部流体的速度变化较小,层流较为稳定。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 流体的流动趋向于湍流与流量的大小有关,流量增加会增大流体的惯性力,促使流体产生湍流。
2. 流体的流动趋向于层流与直管道内部的速度变化有关,直管道内部速度变化较小时,层流较为稳定。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雷诺演示实验,我们深入了解到了流体的层流和湍流的特性以及雷诺数的概念和意义。
实验结果表明,雷诺数是描述流体流动状态的重要参数,在不同流量和直径条件下,流体流动的性质和形态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流动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流动演示实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流动演示实验1.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流动演示实验,让学生们对流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流动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2. 实验原理:流动演示实验是通过模拟实际的流体运动过程,通过各种演示装置,让学生们直观地观察和了解流体运动的规律和特性。
例如,在本实验中,可以使用流体管、流量计、倾斜板等演示装置,通过控制水流的流速、流量和加速度等参数,来观察水流的运动轨迹、流向和速度等特性,从而理解流体的基本运动规律。
3. 实验内容:本实验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水流的流速和流量测量在这部分实验中,我们将使用流量计来测量水流的实际流速和流量,为后面对水流运动轨迹和速度等特性的观察提供基本数据。
(2)自然衰减水流的运动轨迹观察在这部分实验中,我们将观察没有任何外力作用下,自然状态下水流的运动轨迹和流向变化情况。
通过记录探头的位置和水流中各点的水压等数据,得出水流的运动规律。
(3)倾斜板上的水流运动观察在这部分实验中,我们将把倾斜板以不同角度倾斜,观察水流在不同倾斜角度下的流动特性和运动轨迹,并通过记录不同位置的水压等数据来分析水流在不同斜度下的流速情况。
4. 实验结果及分析通过上述实验操作,我们已经得到了一系列数据和观察结果,这些数据和结果的分析对于理解流体动力学的基本规律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里,我们将简要总结一下实验结果和分析情况。
(1)实验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流量计和探压管等多种设备来测量水流的流速、流量和水压等参数,这些设备的高精度和准确性保证了实验数据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2)水流的运动轨迹和速度变化规律通过观察实验中的自然衰减水流的运动轨迹和倾斜板上水流的运动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水流受到重力和惯性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不同角度、速度和加速度下,水流的流向和速度都会有不同的变化。
实验报告格式范文【优秀5篇】

实验报告格式范文【优秀5篇】实验报告格式范文【优秀5篇】如何写出一份规范的实验报告?附实验报告格式范文。
本文是会员“lusigu”分享的实验报告格式范文(共5篇),以供借鉴。
大学物理课题演示实验报告篇1一、演示目的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二、原理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
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
这是由于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与导体的曲率半径有关。
导体上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电荷积聚越多(尖端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强,空气层被击穿。
反之越少(球型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弱,空气层未被击穿。
当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其间的电场较弱,不能击穿空气层。
而此时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放电只能在此处发生。
三、装置一个尖端电极和一个球型电极及平板电极。
四、现象演示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
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
接着让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放电在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发生。
五、讨论与思考雷电暴风雨时,最好不要在空旷平坦的田野上行走。
为什么? 大学生会计专业实验报告篇2时间过得总是那么的快,转眼之间毕业实习就这样匆匆结束了。
现对实习的情况进行报告如下:一、实习目的我学的专业是会计,为了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较强的会计工作的操作能力,-这段期间我在一家公司进行了专业实习。
实习期间要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早退,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等。
在实习的这段时间也是我大学里生活很充实的日子,每天挤公交车到开发区西口,然后还要走一段路程才可以到单位,工作吃饭休息工作下班,生活很有规律。
它检验了我在三年来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让我接触了社会的各种情况,学会了怎么分析社会的很多情况,让我更快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起了很大的触进作用。
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

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日期:______年____月____日实验地点:________一、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三、实验原理:四、实验装置与材料:五、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详细描述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如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装置的搭建等。
2.实验过程:按照具体实验步骤进行描述。
3.注意事项:描述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如安全操作、实验条件等。
4.数据记录: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详细的计算、整理。
5.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说明。
六、实验结果与结论:1.实验结果:列举实验中观察到的重要结果。
2.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相关结论,并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
七、实验总结:1.实验心得:谈论在本次实验中的收获和体会,并提出一些建议。
2.实验改进:根据实验心得和总结,提出对实验的改进意见与建议。
附:实验相关数据记录表(以下是一个实验报告单的示例)实验日期:2024年3月15日实验地点:XXX实验室一、实验名称:酸碱中和反应实验二、实验目的:通过酸碱中和反应的观察和实验数据的测量,研究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规律。
三、实验原理: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反应过程中,酸和碱相互中和,生成化学键重新排列,形成新的物质。
四、实验装置与材料:1.装置:酸碱中和反应装置(包括酸碱溶液投加装置、反应容器等)。
2.材料: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纸、酚酞指示剂。
五、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倒入两个瓶子中,并标明浓度。
2.实验过程:a.取一定量盐酸溶液倒入反应容器中。
b.用滴管向盐酸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同时观察溶液的变化。
c.当溶液呈中性时,停止滴加,记录滴加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d.重复实验步骤a-c,分别取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进行实验。
3.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溶液的溅入皮肤和眼睛。
六、实验结果与结论:1.实验结果: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质发生变化,pH值逐渐趋近于72.结论: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是一种酸碱中和反应。
演示验证实验报告

演示验证实验报告一、引言演示验证实验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模拟实际情景来证明某种理论或假设的正确性。
本次实验旨在演示验证“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的原理以及光的全反射现象。
二、实验设备和材料- 光箱- 三棱镜- 直尺- 射灯- 测角仪- 白色纸张三、实验步骤与观察结果1. 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演示实验过程如下:1. 将射灯放在光箱上方的适当位置上,照射光线。
2. 在直尺上加上透明胶带,以形成一道窄缝。
3. 将直尺放在光箱上方,与光线垂直,使其经过光线照射产生的缝隙。
4. 观察直尺下方落在纸上的光线束,观察是否形成直线。
实验结果: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光线束在纸上呈直线排列,这表明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
2. 光的全反射演示实验过程如下:1. 将射灯放在光箱上方适当位置上,照射光线。
2. 将三棱镜放在光线的路径上,使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入到三棱镜中。
3. 调整三棱镜的角度,观察从三棱镜下方射出的光线。
4. 重复步骤3,改变角度,继续观察光线。
实验结果:当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入三棱镜时,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线完全反射,从而保持在第一个介质中。
观察结果表明光的全反射现象。
四、实验结论与分析通过以上两个实验的演示验证,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
通过观察直尺下方光线束的排列,我们可以确定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
2. 光的全反射现象。
当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入到三棱镜中,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线将会完全反射。
这一现象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实验通过简单的演示验证,清晰地展示了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以及光的全反射现象。
这种直观的验证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规律,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
五、实验思考与改进在本次实验中,虽然用简单的设备和材料演示了光的传播和全反射现象,但还有一些改进的地方可以思考:1. 提供更多的实例演示。
通过提供更多的实例演示,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2. 制作更精确的测量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图片
涡流热效应演示仪
[分析报告]
赵雪婕|3015214075|2016年10月1日
实验现象的描述
在本实验中,线圈通电后产生磁感线进而形成闭合回路。
当线圈通入交流电时,铁芯内的磁场也是变换的,进而产生感应电流。
把蜡烛放入铝环槽中,打开电源开关,并按下绿色按钮不松手,几秒后,电流使如图铝环发热,若在铝环槽中放入蜡烛,可使蜡烛熔化,并开始冒烟。
实验所涉及的物理知识
1.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闭合导体回路中的磁通量变化时,闭合导体回路就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如果闭合导体的电阻较小,则感应电动势会在其中产生很大的感应电流。
Q=I²Rt交变的磁通量变化会在大块导体内产生涡状电流称为涡电流。
涡电流可以使导体发热。
由于铝环的电阻R很小,所以它的发热功率很大。
2.采用表面涂有薄层绝缘漆或绝缘的氧化物的薄硅钢片叠压制成的铁心,涡流被限制在狭窄的薄片之内,磁通穿过薄片的狭窄截面时,这些回路中的净电动势较小,回路的长度较大,回路的电阻很大,涡流大为减弱。
再由于这种薄片材料的电阻率大(硅钢的涡流损失只有普通钢的1/5至1/4),从而使涡流损失大大降低。
3.连接机理:将220伏,50赫兹的交流电压接入匝数很高的初级线圈中,在初级线圈中产生很大的电流,在磁轭中产生高磁感应通量,该交变磁通量穿过铝锅产生互感电动势,由于铝锅电阻很小,因此产生很大的感应电流,释放出很大的焦耳热。
以此证明涡流的热效应。
4.
[以上原理均来自百度百科]
实验现象的历史和应用
在一根导体外面绕上线圈,并让线圈通入交变电流,那么线圈就产生交变磁场。
由于线圈中间的导体在圆周方向是可以等效成一圈圈的闭合电路,闭合电路中的磁通量在不断发生改变,所以在导体的圆周方向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电流的方向沿导体的圆周方向转圈,就像一圈圈的漩涡,所以这种在整块导体内部发生电磁感应而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称为涡流现象。
[1]
1831年8月,法拉第在软铁环两侧分别绕两个线圈,其一为闭合回路,在导线下端附近平行放置一磁针,另一与电池组相连,接开关,形成有电源的闭合回路。
实验发现,合上开关,磁针偏转;切断开关,磁针反向偏转,这表明在无电池组的线圈中出现了感应电流。
法拉第立即意识到,这是一种非恒定的暂态效应。
紧接着他做了几十个实验,把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形概括为5类: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磁场,运动的恒定电流,运动的磁铁,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并把这些现象正式定名为电磁感应。
进而,法拉第发现,在相同条件下不同金属导体回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与导体的导电能力成正比,他由此认识到,感应电流是由与导体性质无关的感应电动势产生的,即使没有回路没有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依然存在。
后来,给出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以及描述电磁感应定量规律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并按产生原因的不同,把感应电动势分为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两种,前者起源于洛伦兹力,后者起源于变化磁场产生的有旋电场。
[2]
电涡流缓速器工作原理:利用电磁学原理把汽车行驶的动能转化成热能而散发掉,从而实现汽车的减速。
运用电磁场理论推倒了电涡流缓速器的电流密度和制动力矩公式,这些公式反映了缓速器电磁机构各设计参数之间的关系。
[3]
涡流与感应加热的应用涡流效应衍生出一系列工业产品,感应加热电源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感应加热就是利用涡流加热金属导体,使之非接触式发热。
很多工业产品加热是不能用明火加热,这时候感应涡流加热就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用也产品革命性的进步,感应加热是将被加热金属置于高频变化的电磁场中(实际应用是在感应线圈中),强大的电磁场在其表面形成感应涡流,依靠材料本身的内阻,使之迅速发热,以改善工件的机械性能,感应加热特性是涡流热应用最典型的例子,金属热处理必不可少的加热方式,也是以后工业加热的趋势,感应涡流不仅用于金属件热处理,也用于海底管道铺设,石油天然气管道预热焊接,焊后热处理,紫铜钎焊,蒸发镀膜,电机短路环焊接,这些应用最基本的原理就是电磁感应,电磁场产生涡流热效应的应用。
涡流金属探测器有一个流过一定频率交变电流的探测线圈,该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在金属物中激起涡流,隐蔽金属物的等效电阻、电感也会反射到探测线圈中,改变通过探测线圈电流的大小和相位,从而探知金属物。
涡流金属探测器可用于探测行李包中的枪支、埋于地表的地雷、金属覆盖膜厚度等。
[4]
[1]涡流,百度百科.
[2]法拉第电磁效应,百度百科
[3](学术论文)何仁衣丰艳何建清,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的计算方法,汽车工程,卷(26)
[4]涡流的应用,百度百科
我的想法和我的计算
想法:1.是否可以与线圈串联一个或几个负载,并用继电器控制其通、短路,达到既能保护线圈的同时,又能简化操作的目的?
答:串电阻应该是限制电流保护,为了安全尽量不要随意改动。
如果要串联负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在实验室实验一下。
2.通电后铝锅非常热,容易烫伤,是否能在铝锅周围加一个降温装置,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答:从气源来的高压气体经过喷嘴,几乎以自由涡流形式进入涡流室,在涡流室内流动,边缘角速度很小,但近中心点角速度很大。
由于粘性力,最终角速度相等。
因此在气体向前流动过程中,内层气流速度降低,外层气流速度逐渐增大。
与此同时,热量也向内层中心传递,内层供给外层的动能足以补偿由于摩擦和传热所产生的热流。
综上,利用涡流的降温装置是可行的。
另外,在涡流热效应的相关仪器中,一定要注意减少涡流损耗。
导体涡流损耗是指在非均匀磁场中移动或处在随时间变化的磁场中,因涡流而导致能量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