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融合手术的生物力学及研究进展
腰椎后路内固定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PPT课件

疼痛控制方法分享
药物镇痛
按时服用医生开具的镇痛药物, 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以缓解术
后疼痛。
物理治疗
如冷敷、热敷等物理治疗方法,可 根据医生建议进行尝试,有助于减 轻疼痛。
心理调适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通过心理调 适减轻疼痛感受。
功能锻炼指导建议
早期康复锻炼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早期康复锻炼 ,如床上翻身、四肢关节活动等 ,有助于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
注意事项
在麻醉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麻醉史、过敏 史等相关情况;同时,在麻醉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 体征,确保手术安全进行。
03
手术步骤详解
体位摆放和切口设计
体位
患者取俯卧位,腹部悬空,以减少术中出血。
切口设计
根据病变节段和手术入路选择合适的切口,一般选择后正中切口,以病变节段为中心,上下各延伸23个棘突长度。
出院后6个月随访
全面评估患者腰椎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依据。
05
临床效果评价与案例分析
临床效果评价指标介绍
01
02
03
04
疼痛缓解程度
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或 数字评分法(NRS)评估患 者术前术后疼痛程度的变化。
神经功能恢复
采用神经功能评分量表,如 Frankel分级或ASIA评分,评 估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内固定技术
使用金属棒、螺钉、钩等 内固定装置,将相邻的椎 骨连接起来,增加脊柱的 稳定性。
优点
能够有效地纠正脊柱畸形 、恢复脊柱生理曲度和稳 定性,缓解疼痛症状。
椎管减压术原理及目的
原理
通过切除部分椎板、关节突等结 构,扩大椎管容积,减轻对脊髓 和神经根的压迫。
腰椎融合术

腰椎融合术腰椎融合术,是一种常见的脊柱手术,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退行性变、脊柱滑脱等腰椎疾病。
本文旨在介绍腰椎融合术的定义、适应症、手术过程、术后护理、并发症等相关内容。
一、腰椎融合术的定义腰椎融合术是一种通过人工材料或自体骨骼替代物,将两个或多个相邻的腰椎骨切除,然后用植入物将它们稳定在一起的手术。
通过融合腰椎,可以减轻疼痛、稳定脊柱和恢复脊柱功能。
二、腰椎融合术的适应症腰椎融合术适用于以下情况:1.腰椎间盘突出,且保守治疗无效。
2.腰椎间盘退行性变,造成严重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3.腰椎滑脱,且伴有明显的神经损害。
4.脊柱结构异常,如脊柱侧弯等。
三、腰椎融合术的手术过程1.麻醉:患者一般采用全身麻醉。
2.切口:在腰部背部进行切口。
3.清理:医生通过切口进入腰椎,清理掉损坏的腰椎间盘组织。
4.植入物植入:“植入物”是指用于稳定腰椎骨的材料,可以是人工植入物或骨骼替代物。
5.稳定:植入物植入后,医生会用螺钉、钢板等来固定腰椎。
6.切口缝合:手术结束后,医生会对切口进行缝合。
四、腰椎融合术的术后护理1.床位休息:手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以免切口感染和切口裂开。
2.饮食调理:手术后的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定期复诊:术后定期复诊以进行切口愈合情况的监测。
4.物理治疗:术后适当的物理治疗有助于术后脊柱功能的恢复。
5.避免重物:术后一段时间内,患者需要避免扛重物和剧烈运动,以免引发并发症。
五、腰椎融合术的并发症腰椎融合术虽然是一种常见的脊柱手术,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1.感染:手术切口感染可能发生,需要及时治疗。
2.出血:手术过程中可能引起出血,严重者可能需要输血。
3.神经损坏:手术中可能会损伤周围的神经结构,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4.植入物松动或脱落:植入物可能在术后出现松动或脱落,需要重新手术进行修复。
5.融合失败:术后融合可能会失败,导致手术效果不佳。
六、结语腰椎融合术是一种常见的脊柱手术,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退行性变、脊柱滑脱等疾病。
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中相邻椎体取骨的手术技术介绍--附20例报告

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中相邻椎体取骨的手术技术介绍--附20例报告佚名【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年(卷),期】2006(31)3【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腰椎前路术中相邻椎体局部取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缺点.方法对20例患者进行了单节段或多节段的360°腰椎融合术(前路椎间融合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横突间植骨).相邻椎体取骨,空腔由柱状三磷酸钙(TCP)填塞,取出的椎体松质骨填入椎间融合器.术前、术后即刻及最终随访时分别拍摄X线片,测量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间隙角度及椎体高度.最终随访时所有病例均拍摄过伸过屈位X线片.同时统计了术中和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以及视觉疼痛评分(VAS)和Oswestry伤残评分(ODI)情况.结果20例患者中成功椎体取骨28个,无血管损伤,前路手术出血量平均250ml(50~350m1).2例手术操作不当,但未影响临床疗效:1例植入柱状TCP时发生断裂,1例终板骨折.平均随访28个月(12~38个月),所有病例均获融合,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结论相邻椎体柱状取骨安全有效;柱状TCP填充空腔后仍可使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总页数】3页(P207-2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33【相关文献】1.后路自体骨粒打压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附38例报告) [J], 李传思;安辉2.后路及单侧椎间孔和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并置入椎弓根螺钉后相邻节段的生物力学变化 [J], 居建文;张烽;陈兵乾;王以进3.Dynesys腰椎动态稳定系统与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对手术相邻节段退变影响的Meta分析 [J], 杨晓锋;宋先东;张兆伟;刘春;伍超;岳博宇4.复合骨环与自体髂骨块行犬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J], 毕文志;王继芳;卢世璧;王岩;周勇刚5.异体复合骨环前路腰椎间融合术的实验研究 [J], 毕文志;王继芳;卢世璧;胡永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椎间融合器力学试验标准

椎间融合器力学试验标准椎间融合器力学试验标准是指对椎间融合器进行力学性能评估和验证的测试方法和指导原则。
通过这些试验标准,可以评估椎间融合器的力学特性,包括其刚度、强度、疲劳性能等,以确定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 弯曲测试:椎间融合器应在适当的试验装置中进行弯曲测试。
测试时,应施加一定的弯曲力矩,并记录相应的变形和载荷数据。
测试应包括静态弯曲和疲劳弯曲两个方面。
静态弯曲测试用于评估椎间融合器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弯曲刚度和强度,而疲劳弯曲测试用于评估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耐久性。
2. 剪切测试:椎间融合器应在适当的试验装置中进行剪切测试。
测试时,应施加一定的剪切载荷,并记录相应的变形和载荷数据。
剪切测试用于评估椎间融合器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剪切强度和稳定性。
3. 拉伸测试:椎间融合器应在适当的试验装置中进行拉伸测试。
测试时,应施加一定的拉伸载荷,并记录相应的变形和载荷数据。
拉伸测试用于评估椎间融合器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拉伸强度和稳定性。
4. 扭转测试:椎间融合器应在适当的试验装置中进行扭转测试。
测试时,应施加一定的扭转力矩,并记录相应的变形和载荷数据。
扭转测试用于评估椎间融合器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扭转刚度和稳定性。
5. 疲劳测试:椎间融合器应进行疲劳测试以评估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耐久性。
疲劳测试应模拟椎间融合器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载荷变化,并进行一定的循环加载。
测试结果应包括载荷-变形曲线、疲劳寿命等数据。
6. 弹性恢复测试:椎间融合器应进行弹性恢复测试以评估其在受力后的恢复能力。
测试时,应记录椎间融合器在加载和卸载过程中的变形和载荷数据,并计算其弹性恢复比。
7. 骨接触测试:椎间融合器应进行骨接触测试以评估其与椎体之间的稳定性和结合情况。
测试时,应模拟椎间融合器与椎体之间的接触,并记录相关的载荷和位移数据。
测试结果应包括骨接触面积、接触压力等指标。
8. 高温测试:椎间融合器应进行高温测试以评估其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和性能变化。
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患者的价值分析

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患者的价值分析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腰椎疾病,主要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肌无力和感觉异常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此类患者,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患者的价值进行分析。
一、治疗效果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是通过融合椎体间的植骨物质,稳定椎体,减轻椎间盘压力,从而缓解症状。
手术方式相对较小创伤,恢复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
通过手术治疗,可以有效解除患者的疼痛症状,减轻下肢放射痛,恢复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二、经济价值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虽然是一种昂贵的手术方式,但从长远来看,它可以减少患者长期治疗所产生的费用。
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减少了长期用药和康复治疗的费用支出。
手术后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可以更快地回归社会生活和工作,减少了因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
三、心理价值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患者在长期疼痛的折磨下,易出现情绪低落、焦虑和压力等心理问题。
经过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的治疗,患者的疼痛症状得到显著缓解,心理问题也随之得到缓解。
患者恢复了信心和乐观的心态,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四、社会价值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患者的价值还体现在社会层面。
手术的成功治疗能够减轻医疗资源的负担,减少了患者长期卧床治疗的床位占用,为医疗机构节约了一定的成本。
患者康复后能够恢复工作,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减少了社会的养老负担,增加了社会的生产力。
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和广泛的价值。
它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长期的治疗费用,还能够减轻社会的医疗负担,增加社会的生产力。
该手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腰椎动态固定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忌证 : I度 以上 的峡 部 裂性 或退 变 性 滑 脱 ; 骶 ① I ②
骨 前移 > 2mm; 严 重退 变 性椎 间盘 疾 病 ( D ; ③ D D)
④椎 体骨折 脱位 、 瘤或 感染 。 肿
1 2 动态 中和 固定 系统 .
动态 中和 固定 系 统 ( y a i nurlai y— d n m c et i t n ss az o tr, Y E Y ) e D N S S 以聚 乙烯 材料 为芯 , n 连接椎 弓根钉 ,
管对抗 压缩力 , 通过 椎 弓根钉 连 接 产 生 的动 态 推拉 关 系提 供 固定 节段 的稳定 性 , 套 装 置 的 内在稳 定 整 性可对 抗折 弯力 和剪 切 力 , 在各 个 平 面控 制 异 常 活 动, 同时保 留一定 的活动 。 S h azn ah等 的研 究表 明 D nss ew r bc e y ey 系统可 以 中和有害 的暴力 因素 , 留腰 椎 节 段 的活 动 并预 保 防邻 近节 段 的退 变 , 少数 患 者 应用 该 系 统后 表 明 在 其 疗效 与融合 相 似 , 未见 严 重并 发 症 相关 报 道 。但 是 其安全 性 、 效性 及 适 用性 还 有 待 于长 期 随访 和 有
从 而缓解 失稳 引起 的疼痛 , 时保 留一 定 的 屈伸 活 同
动 。 目前 G a 韧 带 已经 在 欧 洲 和 亚 洲 一 些 国家 应 rf
用 , 得 了 与 融 合 相 似 的 疗 效 。Maa 获 d n等 采 用 G a 韧 带 固定 治疗 慢性 下腰 痛 , 与 前路 C g 椎 体 r f 并 ae 间融 合相 比较 , 过 >2年 的随访 发 现 使 用 G a 韧 通 r f 带 的患者 9 % 获得 了满 意 的疗 效 。 K ny m 3 a aa a等
腰椎椎体终板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腰椎椎体终板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孙毅【摘要】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 of aging population,chronic low back pain is the most common musculoskeletal disease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human existence .In recent years, the spine intervertebral fusion is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tervertebral disc , while whether to reserve lumbar vertebral endplate in operation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in spine surgery , which has caused wide attention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Here is to elucidate the anatomic structure,nutrientconditions,biomechanics characteristics of terminal plate of vertebral body and the merit and demerit of spine intervertebral fusion .%随着社会老龄化群体的日趋增多,慢性下腰痛是最常见的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的骨骼肌疾病. 近年来脊柱椎间融合术广泛应用于椎间盘性腰痛患者的治疗,但在手术中是否保留要腰椎椎体终板成为近些年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 该文详细介绍了腰椎椎体终板的解剖结构、营养环境、生物力学特性以及椎体间界面融合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优缺点.【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6(022)002【总页数】3页(P301-303)【关键词】腰椎椎体终板;解剖结构;生物力学;营养学【作者】孙毅【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四科,哈尔滨15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3;R318.01随着脊柱外科椎体间界面融合技术的开展,腰椎椎体终板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单侧椎弓根螺钉在腰椎融合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isk factors for high disability at FU
Risk factor
Pathology Pain duration Secondary degeneration^ < 1 year
Smoking as a Predictor of negative Outcome.
426
patt. 54.5% smokers > 10 cigarettes : less patients satisfaction higher risk of nonunion. Smoking cessation for 6 months prior to surgery normalize fusion rates
March 2003 Back pain and neurogenic complication
Adjacent level break down!
May 2003: Decompression and elongation of fusion
August 2003, Increasing pain back pain during 2 months, bed ridden.
Goals in lumbar fusion:
Pain
relief Recovery of neurologic impairment and dysfunction Restore sagittal balance
200.000 Fusions/year in US US-market tripling since 1997 20-30% annual growth
A 63 year old woman with neurogenic claudication and back pain. In 2001 she had segmental decompression and instrumented posterolateral fusion. Primary uncomplicated .
Only few patient-centered such as outcomes for pain, disability and capacity for work. Lack of longterm results and comparison with natural history or conservative treatment. 10 RCTs on instrumented versus noninstrumented fusion- no effect on outcome, higher complication rate with instrumentation. CONCLUSION: No scientific evidence about effectiveness of any form of surgical decompression or fusion for deg lumbar spondylosis
Improved clinical outcome was associated with:
Patient global assessment Score valid VAS scales responsive Pain drawing not predictive.
Non-neurotic personality traits Radiographic signs of severe disc degeneration Young age and short sick leave
Circumferential fusion versus posterolateral fusion.
Fritzell et al. Spine 2002 Christensen et al. Spine 2002
Long-Term Functional Outcome of Pedicle Screw Instrumentation as a Support for Posterolateral Spinal Fusion. Randomized Clinical Study with a 5- Year Follow-up. SPINE 27, 12, 1269, 2002
The Evidence Base Lumbar Spinal Fusion
No effect of pedicle screw instrumentation on functional outcome compared to posterolateral fusion alone in RCT´s!
SOLUTIONS ?
August 2003
•Wedge osteotomy L3 •Decompression L3 & L4 roots
•Cement augmentation L1 & Th 12
CONCENSUS BASED MEDICIN VERSUS EVIDENCED BASED MEDICIN
24 (13-53)g/Level
Fused:
Pseudo : 15 (13-23)g/Level P < 0.006
Laursen 2004
Allograft versus Autograft in Instrumented PLF, Gibson et al. Spine 2002
Fritzell et al Spine 26 , 2001 Fritzell et al Eur Spine J 2003
Patient selection
Surgical technique
Spinal fusion
Surgical methods
Biological Growth factors factors
McGuire &Åmundsson 1993 Fischgrund et al Spine 1997 Thomsen et al Spine 1997 France et al Spine 1999 Møller & Hedlund Spine 2000 Fritzell et al. Spine 2002 Swedish Spine Study Christensen et al Spine 2002.
New Scientific Evidence !
Spine week 2004
•17% complication rate in surgical group •Net back to work rate 36% versus 13% •Overall satisfaction 63% compared to 29%
IS SPINAL FUSION JUSTIFIED IN THE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
Chronic Low Back Pain
Conservative treatment ?
Surgery ?
Surgical options: Disc surgery Decompression Disc arthroplasty Total disc prosthesis Flexible intervertebral stabil. Fusion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Patient Selection
Patient Selection in CLBP
Measurement and Prediction of Outcome. The Swedish Lumbar Spine Study. O Hagg, P. Fritzell et al. Thesis 2002.
SURGICAL TECHNIQUE
Fusion rates are highly dependent on quantity of autograft. A prospective study.
76 ptt Posterolat. lumbar spine fusion Harvested autograft weighed One year follow up :
The Cochrane Library 2004
(Surgery for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sis. last update May 2000)
16 RCT´s Serious weaknesses of trial design, poor methods of randomisation, lack of blinding, lack of independent assessment of outcome Mostly technical surgical outcomes
OR
1.61 1*
95% CI
1.08 – 2.40
P-value#
0.020
1-2 years
> 2 years Irradiating pain Work status Yes Working Without work/sick-leave Retired/pensioned Preoperative classification Group 1+2 Group 3 Group 4 Age 40-59 years^
2.70
2.32 1.51 1* 2.84 3.48 1* 2.69 5.53 1.68
0.92 – 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