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评析论文
实用法律案例评点论文(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张某某诉李某某财产分割纠纷案”为例,对法律实践中常见的财产分割纠纷问题进行分析和评点。
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剖析,旨在揭示法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类似案件的解决提供参考。
一、引言财产分割纠纷是离婚案件中常见的争议焦点之一,涉及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
本文以“张某某诉李某某财产分割纠纷案”为例,对财产分割纠纷的法律适用、证据认定、法官自由裁量等问题进行评点,以期为法律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二、案例简介张某某与李某某于2010年登记结婚,婚后育有一子。
由于双方性格不合,导致夫妻感情破裂,张某某于2019年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在诉讼过程中,双方对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产生争议。
法院审理后,判决如下:1. 张某某与李某某离婚;2. 婚后共同财产中的房产归李某某所有;3. 婚后共同财产中的车辆归张某某所有;4. 婚后共同财产中的存款及其他财产按比例分割。
三、案例分析(一)法律适用本案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
在财产分割问题上,我国婚姻法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应当依法分割。
”本案中,法院在判决财产分割时,严格遵循了婚姻法的相关规定。
(二)证据认定在财产分割纠纷中,证据认定是关键。
本案中,张某某和李某某对财产的归属存在争议,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双方提供的证据进行了审查。
1. 张某某提供的证据:房产证、车辆登记证、银行账户明细等;2. 李某某提供的证据:房产租赁合同、房屋装修发票等。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双方提供的证据进行了审查,认为张某某提供的证据足以证明其主张的财产权利,而李某某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
(三)法官自由裁量在财产分割问题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较大。
本案中,法院在判决财产分割时,充分考虑了以下因素:1. 双方婚姻关系的存续时间;2. 双方的经济状况;3. 子女的抚养权;4. 双方的过错程度。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法院最终作出了有利于张某某的判决。
四、评点(一)法律适用方面本案中,法院在财产分割问题上严格遵循了婚姻法的相关规定,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法律经典案例论文(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张三案为例,分析了法律在实践中的运用,探讨了法律原则、法律程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法律问题。
通过对该案例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提高人们对法律的认识,为今后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借鉴。
一、引言张三案是我国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典型案例。
该案涉及的法律问题复杂,涉及的法律原则、法律程序、法律责任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以张三案为切入点,探讨法律在实践中的运用,为今后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借鉴。
二、张三案的基本案情张三,男,25岁,某市某公司员工。
2017年,张三因涉嫌贪污罪被该公司举报。
经调查,张三在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司公款共计人民币50万元。
2018年,张三被法院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三、法律问题分析1. 法律原则(1)公平原则。
张三案中,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严格遵循了公平原则。
首先,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充分听取了双方的证据和意见,确保了审判的公正性。
其次,法院在判决时,充分考虑了张三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对其进行了合理的刑罚。
(2)平等原则。
张三案中,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双方当事人给予了平等对待。
无论是原告公司还是被告张三,法院都给予了充分的发言权和辩论权,确保了案件的公正审理。
2. 法律程序(1)侦查程序。
张三案中,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依法进行了调查取证,确保了证据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2)审判程序。
张三案中,法院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依法进行了审判。
在庭审过程中,法院充分保障了被告人的诉讼权利,确保了审判的公正性。
3. 法律责任(1)刑事责任。
张三因贪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这是对其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
(2)民事责任。
张三侵占的公司公款,应依法返还给公司。
这是对其侵占行为的民事制裁。
四、结论张三案是我国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典型案例。
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法律在实践中的运用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法律原则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次,法律程序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得到了严格执行;最后,法律责任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得到了有效落实。
分析法律案例论文(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某公司劳动合同纠纷案为例,从案件背景、争议焦点、法律适用、裁判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在实际运用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案件背景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2010年,甲公司招聘了张某担任技术研发部经理,双方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
合同约定:张某的月薪为1万元,年终奖根据公司业绩进行评定。
2013年12月,张某因家庭原因向甲公司提出辞职,双方解除劳动合同。
然而,在办理离职手续过程中,甲公司以张某违反公司规章制度为由,拒绝支付张某的年终奖。
张某遂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甲公司是否应支付张某年终奖?2. 张某是否违反了公司规章制度?3. 劳动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是否合理?三、法律适用1. 关于年终奖的支付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四)劳动报酬。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劳动报酬的约定,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根据此规定,甲公司应支付张某年终奖。
2. 关于张某是否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根据此规定,甲公司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存在问题,张某未违反公司规章制度。
3. 关于劳动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是否合理的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劳动仲裁委员会应当依法公正、及时、公开地处理劳动争议。
根据此规定,劳动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应具有合法性、公正性和及时性。
四、裁判结果经过审理,劳动仲裁委员会支持了张某的仲裁请求,要求甲公司支付张某年终奖。
案例分析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案例分析论文范文精选3篇一、差异情况根据有关要求,不含B股的境内金融类上市公司年报,在经境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同时,还须经境外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而截止2000年底,在沪深两市中,除含有B股的上市公司外,银行类上市公司只有三家,即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和深圳进展银行。
从这三家上市银行已公布的2000年年度审计报告来看,许多报表项目存在较大的境内外审计差异。
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从中选取若干报表项目的数据作比较,其差异状况如表一。
根据表一的数据,可以将境内外审计差异概括为以下三方面:1.财务状况方面的差异:(1)资产差异。
三家上市银行的期末总资产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1.3%;(2)负债差异。
除民生银行没有负债差异外,其他两家银行的期末负债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三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差异率为0.4%;(3)股东权益差异。
三家上市银行的期末股东权益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13.5%;(4)每股净资产差异。
三家上市银行的期末每股净资产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14%。
2.经营成果方面的差异:(1)净利润差异。
三家上市银行2000年度净利润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33%;(2)每股收益差异。
除进展银行没有每股收益差异外,其他两家银行的每股收益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三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差异率为29.6%。
3.现金流量方面的差异:(1)现金净流量差异。
2000年度,除浦发银行没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流量差异外,其他两家银行都有该方面的差异,且其境内审计数都小于境外审计数,三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差异率为118.6%;(2)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差异。
2000年度,三家上市银行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境内审计数都小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276%。
不难看出,上述境内外审计差异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其差异的存在是全方位的,涉及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各个方面。
法律案例评析小论文(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某市环境污染侵权案为案例,从法律角度对环境污染侵权案件的认定、责任承担以及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评析,旨在为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参考。
一、案例背景某市某工业园区内,一家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气、废水,导致周边居民生活环境严重恶化,土壤、空气污染严重。
经检测,该化工厂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标准。
受污染影响,周边居民身体健康受损,农作物减产。
居民向当地环保部门投诉,环保部门对化工厂进行了处罚。
然而,受污染影响严重的居民认为处罚力度不足,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案件评析(一)环境污染侵权案件的认定1. 侵权行为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标准,造成周边环境严重污染,符合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2. 侵权责任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化工厂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标准,造成周边环境严重污染,居民身体健康受损,符合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二)责任承担1. 直接责任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化工厂作为侵权人,应当承担直接责任。
2. 间接责任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侵权人以外的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本案中,工业园区管理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存在疏忽,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化工厂的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间接责任。
(三)法律适用1.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本案涉及环境污染侵权纠纷,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本案中,化工厂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标准,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三、结论本案中,化工厂作为侵权人,应当承担环境污染侵权责任。
经典案例及法律分析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以一起侵犯知识产权的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案件的基本情况、法律依据及判决结果,旨在探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问题,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知识产权;侵犯;法律分析;案例一、案例基本情况(一)案情简介某知名品牌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拥有一项发明专利,该专利涉及一种新型电子产品。
乙公司未经甲公司许可,擅自生产、销售与甲公司专利产品相同或类似的电子产品。
甲公司发现后,向乙公司发出停止侵权通知书,但乙公司置之不理。
甲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公司停止侵权、赔偿损失。
(二)争议焦点1. 乙公司是否构成侵犯甲公司专利权;2. 乙公司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二、法律分析(一)侵犯专利权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行为包括以下几种:1. 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2. 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3. 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为生产经营目的进口、销售、许诺销售、使用、提供、展示其专利产品或者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4. 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在广告或者其他宣传材料中使用其专利标记、专利号、专利申请号、专利申请公告号,使公众混淆,认为该产品与专利产品相同或者具有相同特征、性能、用途;5. 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在合同中使用其专利标记、专利号、专利申请号、专利申请公告号,使公众混淆,认为该合同与专利产品相同或者具有相同特征、性能、用途;6. 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在产品说明书、产品包装、产品标签、产品广告、产品展示、产品宣传材料等中使用其专利标记、专利号、专利申请号、专利申请公告号,使公众混淆,认为该产品与专利产品相同或者具有相同特征、性能、用途。
案例分析论文(精选5篇)

案例分析论文(精选5篇)案例分析论文(精选5篇)一、案例一:公司战略优化概述:本案例分析研究了一家传统制造企业如何通过战略优化实现转型升级,应对市场竞争激烈的挑战。
背景:该公司长期以来依赖于传统产品线,面临新技术的冲击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销售额逐渐下滑,利润率逐渐降低。
分析:公司在战略规划中意识到需要进行产品创新和市场扩展。
首先,他们进行了市场调研,了解到现有产品的不足之处以及潜在市场需求。
然后,他们投入了专门的研发团队,开发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并通过市场拓展计划进入新的领域。
最后,公司还进行了内部管理和流程优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结果:通过战略优化,该公司成功实现了产品线的升级和多元化。
新产品的推出带来了市场份额的增长,销售额和利润率也逐渐回升。
公司成功转型,保持了竞争优势。
二、案例二:创新驱动企业发展概述:本案例分析研究了一家科技公司如何通过持续创新来推动企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增长。
背景:该公司面临着技术更新换代的压力,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威胁。
分析:公司意识到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
他们建立了创新研发部门,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
通过积极的技术合作和知识产权保护,他们成功开发了一系列具有竞争优势的新产品和新技术。
结果:公司通过持续创新不断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稳定了现有市场份额并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
企业以技术领先为支撑,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
三、案例三:品牌塑造与市场拓展概述:本案例分析研究了一家新兴企业如何通过品牌塑造和市场拓展来打破行业壁垒,实现快速增长。
背景:该公司进入了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面临着行业巨头的强劲竞争。
分析:公司在战略规划中注重品牌塑造和市场拓展。
他们建立了一个独特而有吸引力的品牌形象,并通过不断的市场宣传和推广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
同时,公司也积极寻找新的市场机会,拓展业务范围,降低市场集中度。
结果:通过品牌塑造和市场拓展,该公司成功突破行业壁垒,实现了快速增长。
案例分析论文

案例分析论⽂案例分析论⽂模板(精选5篇) 在现实的学习、⼯作中,⼤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论⽂吧,通过论⽂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
那么,怎么去写论⽂呢?以下是⼩编精⼼整理的案例分析论⽂模板,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案例分析论⽂篇1 摘要:每个孩⼦从⼀出⽣开始们就存在个体差异,⽽且这种差异会随着孩⼦的成长不断的增加,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位学⽣,但是公平不等于平均,⽽是应该以学⽣为本,使每位学⽣都能在适合他⾃⾝特点的情况下得到最佳的教育和发展。
学⽣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点,尊重学⽣个体差异,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施管,因材施教。
关键词:个体差异因⼈施管因材施教 1.案例主题: 我们经常说“因材施教”,所谓“材”就是学⽣的个性差异,其中主要是指他们的兴趣、爱好、⽓质和性格等⼼理特点。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异,重视差异,在教育教学中,从学校实际出发,针对学⽣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有的放⽮,使学⽣按照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条件和⽅式,达到教育的⽬的。
2.案例背景: 在我管理的班级当中,有三年制的⾼职班,也有五年制的⼤专班。
三年制的⾼职学⽣⼤部分学习踏实认真,进取⼼强。
但是五年制学⽣就不⼀样,这些学⽣是我院合校以来第⼀批进校的学⽣,学⽣来源良莠不齐,底⼦差,⼤部分都是中考分数差的学⽣,有的根本就没参加中考,还有初中没毕业的学⽣,且每个学⽣都存在着不同于别⼈的个性⼼理特征:聪明的、迟钝的、善于记忆的、善于思考的、开朗的、⼼胸狭窄的、好学的、厌学的……因此在教育学⽣时,要根据学⽣的特点“投其所好,个性发展”,如我带的三个班当中有⼏个让我头痛的学⽣宋征进、刘⼩⼩、朱⼩叶、⾼雷、夏欣欣、李欢、张强等8名学⽣,他们学习成绩差,纪律性差,有不良习惯。
3.案例事件 案例1: 宋征进,学习成绩不好,纪律性差,抗挫折能⼒差,家⾥条件较好,娇⽣惯养。
针对这个学⽣,晚⾃习时我就有意经常坐在他旁边的空位⼦跟他谈⼼,趁机做他的思想⼯作,纠正他的⼀些不良习惯,从谈话中得知这个学⽣喜欢画画,由于我恰好是美术教师,所以就经常带领他⼀起搞教室布置,绘画⼿⼯展览,⿎励他组织绘画社团,肯定他的能⼒,学⽣受到⿎舞,⼲劲很⼤,对⾃⼰要求也严格起来,纪律上不再懒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USP理论在广告中的应用姓名:刘欢学号:0807080114院系:艺术设计学院专业:广告学得分:二零一一年五月二十五日摘要USP,是英文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的缩写。
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广告必须为产品找到一个消费者所喜欢的独一无二的卖点。
凭借这一理论,其创始人雷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今天的广告人如何在广告中用好这一理论,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产品概念和价值入手,寻找卖点;强调新异性,达到唯一效果;瞄准目标受众,展开心理攻势。
USP(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In layman's terms is through advertising must find a product that consumers like the unique selling point. With this theory, its founder, Juarez was a great success, today's advertisers to make good use of this theory in the advertising, the paper described from three aspects: starting from product concept and value, look for a selling point; stressed Novelty, to achieve unique results; aim at a target audience, expand psychological offensive.关键字USP 独特价值新异性目标受众核心正文一.USP起源及概念20世纪40年代,罗瑟·瑞夫斯在继承霍普金斯科学的广告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达彼思公司的广告实践,对广告运作规律进行了科学的总结,首次提出USP(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理论:独特的销售主张,并在1961年出版的《广告的现实》(Reality in Advertising)一书中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所谓USP,是英文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的缩写。
它的基本观点是:广告就是发挥一种“建议”或“劝解”(Proposition)功能,即找出品牌特性(Unique)——其他品牌所没有的(竞争对手所不能提出来的)独具特性,告诉消费者“买这样的商品,你将得到特殊的利益”,这种适合消费者欲求的利益点,也正是厂商推销商品的“卖点” (Selling)。
广告就是这样一种“独创性销售主张”(USP)。
USP理论要点有三:一则广告必须向消费者明确陈述一个消费主张;这一主张必须是独特的,或者是其他同类产品宣传不曾提出过或表现过的;这一主张必须对消费者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打动力。
二.如何发现自己的USPP的突出特征在里夫斯看来,一个USP必须具备三个突出特征:第一,每一条广告都必须向消费者提出某种主张。
它不仅仅是对产品的自吹自擂,不仅仅是令人眼花缭乱的炫耀,而是向听众说:“买下这个产品,你将会获得如此这般的好处。
”第二,该主张必须是竞争对手没有提出来或无法提出来的。
它必须是独特的,道前人之所未道。
第三,该主张必须非常强有力,能够吸引数量巨大的受众并令其采取行动。
也就是说,它能够为你的产品带来用户。
里夫斯认为一条没有提出主张的广告是无足轻重的小玩意儿。
事实上,里夫斯给出的广告的定义就是:“以最小的成本将独特的销售主张灌输到最大数量的人群的头脑中的艺术。
”另一方面,一个USP所要传达的意思必须是单一的。
里夫斯认为普通消费者从一条广告中只能记住一个信息。
让我们来看一看世界一流的营销商是怎样表述自己的独特的销售主张的。
“给你的宝宝一个你孩提时代不曾拥有的东西。
一个清爽的屁股。
”(帮宝适纸尿裤)“只溶在口,不溶在手。
”(M&M巧克力)“在一小时60迈的劳斯莱斯车中,最大的噪声来自于电子钟。
”(劳斯莱斯车)2.找出自己的USP很多厂家声嘶力竭地要求顾客“买我们的产品吧”,声称自己的产品“是真正一流的”,这都表明它们没有体会到USP的价值。
除非人们能够意识到厂家的产品给他们带来的益处,否则他们会完全无视这些产品的存在。
USP之所以有奇效,是源于认知行为的一个简单事实:在广告如潮水涌来的今天,人类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方式是,选择相信某个说法,然后把这个信念一直保持下去,直到被强制性地改变。
仓促的判断变成了永久的信念,因为改变既有想法既不舒服也不容易。
大脑倾向于把那些同原有信念不符的信息过滤掉。
这种头脑的“固化”解释了为什么USP是一种有效策略。
所以,投入时间和精力开发精准有力的USP,对你的企业会大有裨益。
在发现自己的USP之前,先回答三个问题:你提出的主张对消费者有什么独到的好处,这一主张的基础是什么?你提供的好处对何种目标市场具备强大的吸引力?在你希望达到的目标市场上,你的竞争对手曾经宣扬过什么样的USP?创造一个USP意味着你得平衡上述要素。
首先,寻找和定义你的独到的好处:在消费者的购买发生之前,必须启动一个转变过程,即把功能转变成好处。
功能是设计任何产品或服务都必不可少的东西,而好处指的是消费者能够从功能当中得到的东西。
功能可能是实用的,但它自身并不具备吸引力。
使功能转变成好处,意味着找到某一问题的解决办法,某一愿望的实现方式。
其次,欲了解什么东西对你的目标客户具备异乎寻常的吸引力,你必须懂得消费者最看重什么。
研究他们的购物习惯,探求他们是如何作出购买决定的,这样你才能够把自己所宣扬的好处同客户关心的课题联系起来。
在分析竞争对手时必须认清,向一个已经牢固地占领了某个市场阵地的对手发起挑战,可能需要打一场昂贵的战役。
这同我们上面所说的心理“固化”有关。
在你洞察了竞争对手的定位之后,你可以避免直接交锋,而是另辟蹊径,在自己独有的园地上耕耘得更好。
三.在广告中如何运用USP理论USP理论有如此魅力,在广告中怎样才能够用好它呢?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1.从产品概念和价值入手,寻找卖点理清产品概念的层次,发现产品优势。
现代意义上的产品不仅是产品自身的有形物质实体,还包括一切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无形服务及其他因素。
它含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核心产品层,指的是向消费者提供的基本效用或利益,这是产品的核心内容。
比如说电冰箱,可以给消费者提供的核心利益与价值就是通过制冷使食物保鲜。
第二个层次为有形产品层,它指的是向市场提供的产品的实体和劳务的外观。
它包括产品的包装、质量、价格、厂牌、商标、式样、设计特色等。
第三个层次为延伸产品层。
它指的是有形产品为消费者提供的除基本利益以外的其他所有利益之和。
它包括交货、安装、使用指导、产品担保、维修,以及提供的各种售后服务。
产品优势的挖掘可以围绕这三个层次展开。
例如某液晶显示屏的广告,以“春江水暖鸭先知”为题展现了一幅鸭子戏水的画面,鸭子竟然误把液晶显示屏里显示的一片深蓝色的水景看成了真实的湖面,并沉浸其中。
广告旨在突出该显示屏图像清晰,可以以假乱真。
这一优势的选择是分析产品核心层的结果。
上海大众曾经做过一个以诚信为主题的电视广告,广告讲述了生活中3个欺骗消费者的现象:一个是用毛笔画出的高价斑点狗,一个是注水的肥鸡肥鸭,最后一个是做了手脚的的士计时器。
从表面上看谈的都是一些与公益相关的话题,但是广告结尾打出的上海大众的名称和标志,表达的是该组织对诚信服务与经营的坚守,强调的是产品的延伸层次。
而某学生在为一啤酒做广告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面:一个人手里敲着一面锣,但是锣面是某某啤酒的标志,文字是“惊天动地好滋味”,意在强调有形产品层次。
可见任何一个层次并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关键在于哪一个层次与竞争对手比较、与自己的过去比较是有特色的,就可以提炼出来,刻意表现。
挖掘产品的价值,包括其使用价值与社会价值。
产品要在使用价值的角度使广告具有有挑战性的卖点,主要可以考虑以下问题:(1)产品的感官效用。
例如某方便面在广告中以绿色的葱花、浓浓的酱料、切得细细的牛肉、热气腾腾的汤来直观展示它的色香味。
(2)各种用途。
例如某内衣广告把内衣摆成鼻子和红唇的形状,强调内衣的透气性。
(3)产品用料。
例如某化妆品推出“有机会更美”的广告语强调其是含有有机成分的化妆品,环保健(4)产品价格。
例如“某某石膏,高贵不贵”、“某某洗衣机,世界上最贵的洗衣机”都是从价格上做的文章。
(5)使用成绩。
例如某洗衣机宣传其连续运转N个小时无故障。
(6)用户的社会构成。
例如汉林清脂胶囊突出自己是高薪阶层中血脂高人群的选择。
(7)用户对于商品的赞扬。
较为经典的案例是雕牌洗衣粉。
老太太边洗衣边对老大爷说:“这么多年用雕牌,放心。
”(8)使用中的方便和乐趣。
某洗洁精在广告中说“我家的盘子会唱歌”用的就是这一招。
(9)使用过程中的品质、保险、维修。
别克车就曾经推出过一个免费检测的服务,主题是“别克关怀总围绕”。
为了说明这一点,在广告中人们可以看到在一辆宽敞的车里,车座以背影的姿态系了一条橘红色的围巾,围巾的末梢有别克的标志。
车的前窗有一片红色的枫叶,与围巾呼应,整体风格温馨和谐。
(10)包装方面的特点。
可口可乐有一款申请了专利的包装,为了突出这一点,广告人利用运动场做足了文章。
他们把足球场、足球、足球网、运动衫、看台分别做成该瓶装的样子,很是让人震撼。
产品的社会价值指的是产品对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力,在广告中通常演绎为产品或品牌个性的展现。
以产品雪碧饮料为例,它的一个系列广告除了每个主人公手里有一瓶雪碧外,充满的是叛逆的画面和语言。
“《我已经十四岁》、《我中意女人》、《我好中意你,陈老师》”的标题发出了不回避师生恋、早恋、同性恋的宣言,玩的就是个性的游戏。
广告在展示其目标受众少男少女们真实生活态度的同时也把这种态度折射到产品身上,使产品成为其目标受众个性的象征。
2.强调新异性,达到唯一效果新异性指的是刺激物异乎寻常的特性。
广告产生新异效果的方法主要有:(1)产品独特。
即产品本身是人们没有体验过的事物或具有非凡的特点,在广告中予以突出。
例如宝洁公司在推销帮宝适尿不湿的时候强调为孩子量身定做,强生婴儿洗发水标榜它的无泪配方。
(2)主题别致。
即在广告中出现反传统、突破思维定式的主题。
例如麦当劳在广告中不谈产品,不谈服务,大谈个性,“我就喜欢不把妈妈当妈妈”、“我就喜欢软骨头”、“我就喜欢娘娘腔”的文字配合着与母亲勾肩搭背的女孩、练瑜伽的男生、爱京剧的男孩,让人们看到了一群有主见不随波逐流的年轻人,而这群年轻人就是麦当劳的目标受众。
(3)表现出彩。
反常、荒诞、夸张、悬念、幽默、比喻、旧元素新组合等技法都可以达到出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