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第十五章活血化瘀药授课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中药药理学-第十五章-活血化瘀药PPT课件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中药药理学-第十五章-活血化瘀药PPT课件教学讲义ppt课件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9
丹参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根及根茎。
20
化学成分
脂溶性成分 如丹参酮Ⅰ 、 ⅡA 、 ⅡB 、Ⅴ、Ⅵ
异丹参酮 三萜类 甾醇 黄酮类
水溶性成分如 丹参酸A、B、 C,异阿魏酸 ,原儿茶酸, 原 儿 茶 醛 , β谷甾醇,迷迭 香酸等。
4. 对子宫平滑肌的影响
具有活血调经功能的活血化瘀药常 具有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如益母草 、红花、蒲黄等用于经闭、经行不畅 、产后恶露不净等。
16
5. 镇痛
延胡索、乳香、没药等有较强的镇 痛作用。
17
6. 抑制组织异常增生
活血化瘀药抑制胶原合成,促进其 分解,使增生变性的结缔组织转化吸 收。
18
21
1. 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抗心肌缺血 抗心肌缺血作用 环节可能包括:扩张冠脉,增加心肌 血氧供应;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 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外用血管 ,减轻心脏负荷;抗自由基、抗脂质 过氧化,保护心肌;抗动脉粥样硬化

22Leabharlann 丹参抗心肌缺血作用环节可能包括: 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氧供应; 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 心肌耗氧量,扩张外用血管,减轻心 脏负荷; 抗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保护心 肌。
中药药理学-第十五章-活 血化瘀药PPT课件
第十五章 活血化瘀药
1.了解活血化瘀药的含义、分类;掌握 活血化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丹参、川芎的的主要有效成分、 功效、药理、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3.熟悉莪术、姜黄的主要药理作用。
2
第一节 概述
活血化瘀药是指能疏通血脉、祛除 瘀血,临床用于治疗血瘀证的药物。

最新中药药理学——第十五章活血化瘀药幻灯片课件

最新中药药理学——第十五章活血化瘀药幻灯片课件
❖ 川芎嗪:提高血小板中cAMP含量,降低TXA2 活 性,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并使 已聚集的血小板解聚。
❖ 阿魏酸钠:TXA2合成酶抑制剂,抑制血小板的聚 集。
解痉
解除内脏平滑肌痉挛 ① 藁本内酯:气管平滑肌痉挛下降 ② 川芎嗪、阿魏酸:子宫平滑肌痉挛下降 ③ 水提或醇提浸膏:小肠和子宫痉挛下降
a: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流量 b:减慢心律,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心
肌耗氧量,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负荷 c:抗自由基,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质过氧化,保护心肌
抗血栓形成
a:提高纤溶酶活性
b:延长出、凝血时间抑制血小板聚集 (提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抑制TXA2合成)
c: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血粘度降低、红细 胞电泳时间缩短)
现代应用
冠心病、慢性肝炎和早用肝硬化、 脑缺血、肺心病
川芎
川芎
药材川芎
功效: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化学成分:川芎嗪、阿魏酸;挥发油;藁本内脂
药理作用
1.与功能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扩血管
抗血栓形成 解痉
扩血管
❖ 川芎嗪: 1. 解除血管平滑肌(主动脉条)
痉挛(肾上腺素、氯化钾引起) 2. 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对抗垂体后叶素
益母草、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等,可通 过增加纤溶酶活性,促进已形成的纤维蛋白 溶解而发挥其抗血栓作用。
二、改善微循环
A:改善微血流,使流动缓慢的血流加速, 改善血液的浓、粘、凝、聚倾向。
如:丹参活性成分丹参酮能明显改善小鼠耳廓 微循环障碍,使细动脉、细静脉管径增加。
B:改善微血管形态:
缓解微血管痉挛,减轻微循环内红细胞的淤 滞和汇集,微血管径顶瘀血减少或消失,微 血管轮廓清晰,形态趋向正常。

中药药理学活血化瘀药PPT课件

中药药理学活血化瘀药PPT课件
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缺血 损伤。
扩张肺血管,改善肺循环。
19
二、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
川芎及其有效成分川芎嗪、阿魏酸均有抗 血栓形成作用,可缩短血栓长度,减轻血 栓干重和湿重。其机制为:
调节TXA2/PGI2之间的平衡。 提高CAMP含量。 阻制Ca2+内流。
20
三、延缓慢性肾损害
9
三、改善微循环
活血化瘀药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改善微 循环:
改善微血流:使流动缓慢的血流加速 改善微血管形态:解除微血管痉挛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微血管周围渗血
10
四、其他作用
兴奋子宫平滑肌作用 镇痛作用 抑制组织异常增生
11
丹参
12
一、抗心肌缺血
丹参多种制剂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心 肌缺血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
23
延胡索
24
一、止痛
实验研究证明,延胡索的多种制剂均有镇痛作用. 有效成分为生物碱。其中乙素镇痛作用最强,丑素
次之,甲素最弱。 特点:
对钝痛作用优于锐痛 与吗啡相比,镇痛强度虽较吗啡弱,但无成瘾性、无呼
吸抑制、无便秘副作用。 镇痛作用优于阿司匹林
机制:抑制脑内多巴胺系统功能,是一个多巴胺受 体阻制剂。
川芎嗪能显著增加肾血量,减轻兔肾炎缺 血模型的肾组织损伤。
机制:
提高SOD活性,减轻肾组织细胞的脂质过氧 化
抑制TXA2合成酶活性。 阻制Ca2+内流。
21
莪术
22
一、抗肿瘤作用
莪术注射液及多种成分如莪术醇、莪术二 酮、β-榄香烯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有不同程 度抑制作用。其机制为:
直接杀伤癌细胞 增强癌细胞的免疫原性
作用环节: ①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氧供应; ②减慢心率; ③抗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保护心肌

最新中药药理学——活血化瘀药物PPT课件

最新中药药理学——活血化瘀药物PPT课件

血瘀证—范畴(1)
血行不畅,停滞留着,瘀积于局部 血液运行不畅,郁滞或阻积于脉道之内, 但尚未离经; 血液有形成分的改变; 血液溢出脉外的离经之血; 血凝血结、血栓形成;
2021/1/17
中药药理学特论-各论
有形之瘀与无形之瘀
有形之瘀:如血栓、红肿结块、皮肤 瘀斑、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动脉粥样 硬化等; 无形之瘀:如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 动力学障碍、病灶组织液增多所致的 炎症等。
少,可能促使细胞不能自由游走产生胶原,即降低Fn的趋化性,
从而减少了肺纤维化。
2021/1/17
中药药理学特论-各论
活血化瘀药——丹参
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临床应用证实,丹参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血液 流变学指标,减轻脑水肿,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其机 制可能与其促进纤维蛋白原(Fib)溶解,使聚集的红 细胞解聚、降低红细胞压积(HCT)水平等药理作用 有关。同时,丹参通过拮抗Ca2+、Na+聚集而发挥其 对脑水肿和继发性脑损害的治疗作用。
中药药理学特论-各论

活血化瘀药:能疏通血脉,祛除

血瘀的药物,临床用于治疗血瘀证。


血瘀证:是一个与血液循环有关

的病理过程,它与血液循环障碍有

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血液流变学异常、微循行障

碍、血流动力学异常。

改善血流动力学:扩张外周血管,


增加器官血流量的作用。


2021/1/17
中药药理学特论-各论
血瘀证动物模型
外伤型:以杠杆压力器在家兔后肢大腿内侧肌内 丰厚处7*7cm面积上加压75kg,1.5小时; 热毒型:静脉注射绿脓杆菌; 寒凝型:-20℃低温冰袋冷冻家兔两后肢1.5小时; 气滞型:家兔双耳皮下电针; 血虚型:家兔右股动脉放血体重的3%

中药药理学活血化瘀药PPt

中药药理学活血化瘀药PPt

丹参药理作用 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抗心肌缺血
改善微循环
促组织修复
抗血栓
抗脑缺血
对胃肠作用
对肾脏作用
镇静、镇痛
对呼吸系统
对免疫影响
抗菌、抗炎
丹参
抗心肌缺血:丹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明显的疗效。 作用机制:1)扩张冠脉增加心肌的血氧供应;2)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负荷3)抗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保护心肌。 此外丹参素可减少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抗脂蛋白氧化,使氧化脂蛋白中脂质过氧化物减少,减少主动脉壁胆固醇含量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面积
川 芎
川 芎
延缓慢性肾损害:川芎嗪可显著增加肾 血流量,可加速肾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 川芎嗪可选择性抑制TXA2合成酶活性, 使肾组织合成TXA2减少,有效抑制血小 板激活与聚集,可不同程度的抑制肾小 球系膜细胞增殖及炎细胞浸润,减轻肾小 球肿胀,从而减轻肾小球病理损害和保护 肾功能。
川 芎
银 杏 叶
对呼吸系统影响:槲皮素有较好
的祛痰作用,可促进痰液分泌和气管纤毛运动。银杏叶醇提物及总黄酮可对抗组胺、乙酰胆碱及氧化铁所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作用,可松弛豚鼠离体支气管平滑肌,腹腔注射可对抗组胺引起的豚鼠哮喘。
银 杏 叶
镇痛作用: 皮下注射银杏叶总黄酮可显著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皮下注射和侧脑室注射银杏叶总黄酮均可显著提高小鼠热板法痛阈。
01.
根据功效特点可分为: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2.
活血止痛药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3.
破血消癥药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5.
活血疗伤药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活血化瘀药的药理作用 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中药药理学第十五章活血化瘀药授课教案

中药药理学第十五章活血化瘀药授课教案

《中药药理学》第十五章活血化瘀药授课教案第十五章活血化瘀药第一节概述活血化瘀药是指能疏通血脉、祛除瘀血,临床用于治疗血瘀证的药品。

按其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的不同,分为活血止痛、活血调经、活血疗伤、破血消药四类。

活血止痛类药品多含有活血、止痛等作用,如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等;活血调经类药品多含有活血、调经等作用,如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等;活血疗伤药多含有活血、疗伤等作用,如马钱子、血竭等;破血消类药品多含有破血逐瘀、攻坚等作用,药品有莪术、水蛭、斑蝥等。

中医认为“瘀”为“积血也”,“瘀证”为“积血之病也”,可见瘀与血液的停滞不能流通有关。

造成血瘀证的因素诸多,重要与气虚、气滞、寒邪、内外伤等因素有关,其临床体现以疼痛、肿块、出血、瘀斑为重要特性。

当代研究认为“血瘀证”可能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或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异常等有关。

其体现:一是血液方面,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黏度、浓度、聚集性、凝固性等增高;二是血管方面,如血管硬化、内腔狭窄、粗糙、破裂,毛细血管脆性增加、通透性增高;三是心脏方面,如心脏泵作用力下降。

由于上述因素,造成全身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特别是微循环功效紊乱。

从当代医学角度看,血瘀证重要体现以下: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流变学异常是研究血液成分在血管内流动和变形的规律。

血液流变学异常时则血液出现浓、黏、凝、聚等现象。

浓:指血液的浓度增高,体现为红细胞压积增加,血浆蛋白、血脂等浓度增高;黏:指血液黏稠,体现为全血或血浆比黏度增加;凝:指血液凝固性增加,体现为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凝血速度加紧;聚:指血细胞聚集性增加,体现为红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浆中电泳缓慢,血小板对多个因素(如二磷酸腺苷)诱导的凝集性增高,红细胞沉降速率加紧等。

血液流变学异常往往是由于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受损伤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5-HT、缓激肽类等物质)使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大量渗出,造成血液浓缩,红细胞聚集,血液黏性升高,流速减慢。

中药药理学课件-活血化瘀药

中药药理学课件-活血化瘀药
適應證:主要適用於血瘀氣滯所致的各種疼 痛,如頭痛,胸脅痛,心腹痛,痛經,產後 腹痛,肢體痹痛及跌打傷痛等。
1
川芎《神農本草經》
【藥用】傘形科草本植物川芎 Ligusticum chuanxiong Host. 的根莖。
1
川芎
【性味與歸經】 辛,溫。 歸肝、膽、心包經。
1
川 芎之應用
特點:上行頭目,下達血海,中開鬱結。 尤為婦科調經要藥。治月經不調、經閉、痛經,
【藥用】罌粟科草本植物延胡索 Corydalis turtschaninovii Bess. f. yanhusuo Y.H. Chou et C.C. Hsii 的塊莖。
1
延胡索
【性味與歸經】 辛、苦,溫。 歸心、肝、脾經。
1
延胡索之應用
活血力弱,止痛力佳,能治一身上下諸痛,單味用亦效。 治療胃脘疼痛,可配伍川楝子同用; 治療寒凝氣滯血瘀、胸痹疼痛,可與瓜蔞、薤白同用; 治療痛經,可與當歸、川芎、白芍、香附同用; 治小腸疝痛,可配伍小茴香、烏藥、吳茱萸; 用於跌打傷痛,可配伍當歸、川芎、乳香、沒藥; 近年來臨床上常用本品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可配伍活血
常配當歸等藥同用; 治胸脅疼痛,可配柴胡、香附等同用; 治風濕痹痛,可配羌活、獨活等同用; 治瘡瘍腫痛、跌打損傷,配乳香、沒藥等同用; 治頭風頭痛,可配細辛、白芷等同用。
1
川芎பைடு நூலகம்
功效
活血行氣
祛風止痛
主治
特點:通達氣血,為“血中氣藥”。 應用:氣滯血瘀的胸痛、脅痛、痛經、 半身不遂、外傷瘀痛等。 特點:善上行頭目,為頭痛要藥。 應用:頭痛,風濕痹痛。
1
澤蘭
【藥用】唇形科植物毛葉地瓜兒苗的乾燥地上部份。
1

中药药理学活血化瘀药演示文稿

中药药理学活血化瘀药演示文稿
现在是45页\一共有127页\编辑于星期二
莪术
对胃肠平滑肌影响:
莪术可直接兴奋平滑肌, 增加胃肠蠕动。离体兔肠管
实验发现,低浓度莪术使肠
管紧张度升高,高浓度时使 肠管松弛。
现在是46页\一共有127页\编辑于星期二
莪术
保肝作用: 莪术醇提物及挥发油对CCL4
和硫代乙酰氨引起的小鼠血清 ALT升高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肝 组织病变相应减轻。
现在是33页\一共有127页\编辑于星期二
川芎
镇静作用:川芎挥发油对动物大脑有抑制 作用,而对延脑的血管运动中枢、呼吸 中枢及脊髓反射有兴奋作用,剂量加大 则转为抑制。
镇痛作用:小鼠灌胃川芎哚有明显镇 痛作用。
现在是34页\一共有127页\编辑于星期二
川芎
对平滑肌作用:川芎浸膏能增强妊娠家 兔离体子宫收缩;大剂量反而使子宫麻 痹收缩停止。川芎成分丁烯基酜内酯和 丁基酜内酯有很强的抑制子宫收缩作用。 阿魏酸与中性成分川芎内酯也有解痉作 用。
现在是16页\一共有127页\编辑于星期二
丹参
抗血栓:丹参可抑制ADP诱导的 血小板聚集,使血小板黏附性降 低,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活力, 增加血小板中cAMP含量,同时 可抑制血小板TXA2的合成,从 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产生抗血栓 作用。
现在是17页\一共有127页\编辑于星期二
丹参 改善微循环:丹参可扩张收缩 状态的肠系膜微动脉,加快血 流流速,消除肠系膜的血液淤 滞,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现在是43页\一共有127页\编辑于星期二
莪术
抗肿瘤作用:多种实验表明,莪术具 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莪术可直接杀 灭癌细胞,增强癌细胞的免疫原性,诱 发或促进机体对肿瘤的免疫排斥反应,
从而产生抗肿瘤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理学》第十五章活血化瘀药授课教案第十五章活血化瘀药第一节概述活血化瘀药是指能疏通血脉、祛除瘀血,临床用于治疗血瘀证的药物。

按其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的不同,分为活血止痛、活血调经、活血疗伤、破血消药四类。

活血止痛类药物多具有活血、止痛等作用,如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等;活血调经类药物多具有活血、调经等作用,如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等;活血疗伤药多具有活血、疗伤等作用,如马钱子、血竭等;破血消类药物多具有破血逐瘀、攻坚等作用,药物有莪术、水蛭、斑蝥等。

中医认为“瘀”为“积血也”,“瘀证”为“积血之病也”,可见瘀与血液的停滞不能流通有关。

导致血瘀证的原因很多,主要与气虚、气滞、寒邪、内外伤等因素有关,其临床表现以疼痛、肿块、出血、瘀斑为主要特征。

现代研究认为“血瘀证”可能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或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异常等有关。

其表现:一是血液方面,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黏度、浓度、聚集性、凝固性等增高;二是血管方面,如血管硬化、内腔狭窄、粗糙、破裂,毛细血管脆性增加、通透性增高;三是心脏方面,如心脏泵作用力下降。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全身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特别是微循环功能紊乱。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血瘀证主要表现如下: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流变学异常是研究血液成分在血管内流动和变形的规律。

血液流变学异常时则血液出现浓、黏、凝、聚等现象。

浓:指血液的浓度增高,表现为红细胞压积增加,血浆蛋白、血脂等浓度增高;黏:指血液黏稠,表现为全血或血浆比黏度增加;凝:指血液凝固性增加,表现为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凝血速度加快;聚:指血细胞聚集性增加,表现为红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浆中电泳缓慢,血小板对各种因素(如二磷酸腺苷)诱导的凝集性增高,红细胞沉降速率加快等。

血液流变学异常往往是由于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受损伤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5-HT、缓激肽类等物质)使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大量渗出,造成血液浓缩,红细胞聚集,血液黏性升高,流速减慢。

微循环障碍微循环一般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它分布于全身各个脏器与组织中。

微循环障碍时常有微血管血流缓慢,血液浓缩,血流淤滞,微血管内血栓形成而导致微血管缩窄或闭塞,阻塞微循环通路;另一方面由于纤维蛋白降解物产生增多,增强组胺、激肽类物质作用,微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血浆大量渗出,可造成局部血液浓缩,黏性升高,致使红细胞聚集。

血流动力学异常血流动力学是研究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力学,包括血流、血压、阻力及流量等。

动力学异常主要表现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输出量减少;某器官或某部位的血液循环障碍,血管狭窄或闭塞,血流量降低。

活血化瘀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和治疗原则。

一、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活血化瘀药及其复方一般均能改善血瘀病人血液的浓、黏、凝、聚状态。

其中以丹参、赤芍、川芎、益母草、蒲黄等作用更为明显。

动物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并于冰水中浸泡5 min,造成“气滞血瘀证”动物模型,经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临床上血瘀证常见于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视网膜血管阻塞等血栓闭塞性疾病,活血化瘀药治疗往往有效。

大鼠体外颈总动脉-颈外静脉旁路血栓实验结果表明,许多活血化瘀药都有抗血栓形成作用。

活血化瘀药抗血栓形成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以下环节完成:①抑制血小板聚集,升高血小板内cAMP含量。

cAMP含量增高能抑制花生四烯酸合成血栓烷素A2(TXA2),TXA2是一个强烈的血小板聚集促进物。

②增加纤溶酶的活性,使已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而发挥抗血栓作用。

二、改善微循环许多活血化瘀药都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如川芎、丹参、姜黄、红花、益母草以及以活血化瘀药为主组成的复方类药物。

活血化瘀药改善循环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改善微血流:使流动缓慢的血流加速,改善血液的浓、黏、凝、聚倾向;②改善微血管形态:缓解微血管痉挛,减轻微循环内红细胞的瘀滞和汇聚,微血管襻顶瘀血减少或消失,微血管轮廓清晰,形态趋向正常;③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微血管周围渗血。

三、改善血流动力学多种活血化瘀药物都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还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增加组织器官血流量,因此有改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丹参、川芎、桃仁、益母草、水蛭、莪术、延胡素、穿山甲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下肢血管阻力和增加器官血流量的作用。

四、对子宫平滑肌的影响有活血调经作用的活血化瘀药常有增强子宫收缩力的作用,如益母草、红花、蒲黄等用于经闭、经行不畅、产后恶露不净等。

五、镇痛疼痛是血瘀的重要症状。

有活血止痛功效的中药,如延胡索、乳香、没药等确有较强的镇痛作用。

六、抑制组织异常增生血瘀证可见于硬皮病、瘢痕组织、肠粘连、盆腔炎、食道狭窄等疾病,出现良性的异常组织增生,活血化瘀药物可通过抑制胶原合成,促进其分解,使增生变性的结缔组织被转化吸收,抑制组织异常增生。

第二节常用药物丹参本品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

丹参根主要含脂溶性的二萜类成分和水溶性的酚酸成分。

脂溶性成分如丹参酮Ⅰ、ⅡA、ⅡB、Ⅴ、Ⅵ,隐丹参酮,异丹参酮等。

水溶性成分如丹参酸A、B、C(丹参酸A又称丹参素),异阿魏酸,原儿茶酸,原儿茶醛,β-谷甾醇,豆甾醇,迷迭香酸等。

此外,还含有黄酮类、三萜类、甾醇等其他成分。

丹参味苦,性微寒。

归心、肝经。

一、药动学丹参酮是丹参中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成分35S-丹参酮ⅡA磺酸钠静脉注射,在大鼠体内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肝。

在体内停留时间短,72小时尿粪排泄量为93.3%,其中从尿中排泄为21.2%,从粪中排泄为72.1%。

小鼠口服隐丹参酮后,药物经胃肠道逐渐被吸收,口服后药物在组织的分布与静脉给药后的分布顺序大致相似,口服2小时后,肝及肺含量较高,脑、心其次,脾、血浆及肾依次递减,隐丹参酮因脂溶性大而易通过血脑屏障。

大鼠口服隐丹参酮后48 h内尿中原型药物仅排出给药剂量的0.34%,说明药物自胃肠道吸收后大部分在体内转化,隐丹参酮在体内经肠道内或肝脏的脱氢酶作用,脱氢而转化为丹参酮ⅡA。

二、药理作用(一)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丹参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的功效。

1、抗心肌缺血丹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明显疗效。

丹参煎剂、复方丹参注射液、丹参素等能改善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家兔或大鼠心肌缺血心电图的异常变化。

对犬或猫结扎冠状动脉动左前降支引起的心肌梗死,静脉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明显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丹参抗心肌缺血作用环节可能包括:①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氧供应;②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心肌耗氧量,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负荷;③抗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保护心肌。

此外,丹参还具有抗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抗脑缺血丹参能降低沙土鼠、大鼠脑缺血所致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轻脑水肿。

丹参对缺血后脑组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使缺血后脑组织及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等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

乙酰丹酚酸A是丹参有效成分的衍生物,对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有预防作用,可显著降脑梗死范围,改善行为障碍。

丹参抗脑缺血的机制可能为:降低脑组织TXA2的生成、抑制缺血时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释放、改善脑组织微循环等作用有关。

3、抗血栓丹参酮ⅡA磺酸钠、丹参素能抑制小鼠、大鼠的体外血栓形成。

丹参注射液可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使血小板黏附性降低;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力,增加血小板中cAMP含量,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丹参素能抗血小板聚集,减少血小板数,抑制血小板TXA2的合成。

此外,丹参素还能促进纤维蛋白降解。

丹参用于治疗心绞痛及脑缺血,均与其抗血栓作用有关。

4、改善微循环丹参注射液有短期增快麻醉犬微循环血流的作用,并可使家兔外周血管血流加速,毛细血管网开放数目增多。

5、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丹参能促进肝、骨、皮肤等多种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其中促进肝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作用尤其显著。

丹参能降低CCl4肝损伤大鼠的血清ALT,明显减轻肝坏死和炎症反应,减轻CCl4所致肝细胞膜流动性降低,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丹参注射液可促进肝再生时的DNA合成和细胞分裂增殖,有一定的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丹参还有抗肝纤维化作用。

丹参可促进骨折愈合和皮肤切口愈合的作用。

6、镇静、镇痛丹参有养心安神功效,产生镇静作用。

丹参能明显抑制小鼠自主活动,与眠尔通和氯丙嗪合用能增强抑制效果,也能增强戊巴比胺钠的催眠效果。

丹参能抑制猫丘脑后核内脏痛放电,表明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二)其他药理作用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丹参注射液对X线照射致小鼠放射性肺损伤有预防保护的作用;丹参对整体豚鼠药物性哮喘有保护作用,并有解除组胺、乙酰胆碱致痉挛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断支气管平滑肌Ca2+内流有关。

2、对胃肠道的影响丹参注射液能扩张胃黏膜血管,降低胃液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促进溃疡愈合。

丹参能明显降低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的胃黏膜过氧化脂质含量,明显增高胃黏膜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提示丹参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与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和提高组织抗氧化能力有关。

丹参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后的肠黏膜有保护作用。

3、对肾脏的影响丹参浸膏及丹参提取物腹腔内给药,对腺嘌呤诱发的肾功能不全大鼠,均能降低血尿素氮、肌酐含量,使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显著增加,肾功能明显改善。

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丹参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抑制作用。

丹参注射液能延长小鼠同种异体移植心肌组织的存活期,减轻心肌组织的毛细血管损伤和免疫细胞浸润,保护心肌细胞,对抗排斥反应。

5、抗菌、抗炎体外抗菌试验表明,丹参提取物及隐丹参酮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它耐药菌株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丹参酮有明显抑制大鼠蛋清性、角叉菜胶性、右旋糖酐性、甲醛性关节肿及大鼠感染性关节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6、抗肿瘤丹参酮是丹参的主要抗肿瘤活性成分,丹参酮抗肿瘤作用可能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同时诱导调亡或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成熟,最终走向凋亡。

综上所述,丹参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效与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血栓、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以及镇静、镇痛等多种药理作用有关。

丹参的有效成分丹参酮、丹参素是其发挥药理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

三、现代应用1、冠心病;2、慢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3、脑缺血;4、肺心病。

四、不良反应丹参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可引起荨麻疹、过敏性哮喘、过敏性休克等过敏反应,还可见头晕、月经过多及ALT升高等副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