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碳管理策略选择及特征研究_李力

合集下载

碳排放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影响与优化策略

碳排放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影响与优化策略

碳排放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影响与优化策略简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凸显和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普遍呼吁,各国纷纷加强碳排放管理,推行碳排放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对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企业采取减少碳排放和转型为低碳经济的措施,并为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优化策略。

本文将探讨碳排放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影响以及企业可以采取的优化策略。

1. 影响:1.1 能源成本上升:为减少碳排放,企业需要采用更为环保的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而这些新能源通常成本更高,从而增加企业的能源成本。

1.2 丧失竞争力:碳排放管理制度鼓励企业采用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但这些技术和能源的成本较高,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减少碳排放,企业的产品价格可能会上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1.3 降低市场准入障碍:一些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碳排放限额政策,企业需要获得额外的碳排放名额才能扩大生产。

对于一些小型企业或新进入市场的企业来说,这可能成为一项难以承受的市场准入障碍。

1.4 品牌形象的改善:企业积极参与低碳经济转型和碳排放管理,能提升其品牌形象和社会责任感。

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购买环保产品和支持环保企业,这能为企业带来市场竞争优势。

2. 优化策略:2.1 优化能源使用:企业可以通过更新设备,改进工艺和降低能源消耗来减少碳排放。

投资于节能设备和技术,使用高效能源系统,对能源进行综合管理等措施可帮助企业实现能源效益的提高,同时减少碳排放。

2.2 寻求碳排放交易机会:企业可通过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确保自己在限额下的生产,通过购买或销售碳排放名额来实现需求和供应的平衡。

这种碳市场参与可为企业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运营的可持续性。

2.3 投资研发与创新:企业应投资更多的资源用于研发和创新,以开发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以减少碳排放。

企业可以与政府、研究机构和其他企业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以降低成本并提升竞争力。

2.4 完善碳排放管理体系:企业可以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管理体系,通过监测、报告、验证和审核等手段,确保碳排放数据的真实准确。

企业碳排放管理思路

企业碳排放管理思路

企业碳排放管理思路
企业碳排放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监测、报告和控制的过程。

以下是企业碳排放管理的一些思路:
1. 碳排放清单编制:企业应该对自身的碳排放进行全面清单编制,包括直接和间接排放源,以了解碳排放的来源和规模。

2. 碳足迹评估:企业可以通过进行碳足迹评估,计算其产品或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以了解自身的环境影响。

3. 设立碳排放目标:企业应该设立可衡量和可追踪的碳排放减少目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时间表和具体措施。

4. 能源管理与节能减排:企业应该制定并执行能源管理方案,通过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更新,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5. 清洁能源使用:企业可以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如太阳能、风能等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减少碳排放。

6. 碳交易与碳抵消:企业可以参与碳交易市场,购买和销售碳排放配额,以实现碳排放的减少;同时可以考虑进行碳抵消项目投资,以补偿自身的碳排放。

7. 培训与宣传:企业可以加强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培
训,提升碳排放管理的重要性,并进行公众宣传,积极传递企业的环保形象。

8. 碳排放报告与披露:企业应该及时、透明地向利益相关方披露碳排放数据和管理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并根据相关法规要求进行定期报告。

以上思路仅供参考,企业在进行碳排放管理时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具体的管理方案,并持续改进和优化。

企业碳资产长期管理策略与规划

企业碳资产长期管理策略与规划

企业碳资产长期管理策略与规划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日益突出,企业对碳资产的长期管理策略与规划越发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企业在管理碳资产方面所应采取的策略和规划,以减少其碳排放并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

1. 碳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企业拥有的碳资产包括其能源资源、投资、生产设施等能源相关的资产。

这些资产的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碳排放水平和能源效率,从而对企业的可持续性经营和环境声誉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建立和实施碳资产管理策略和规划是企业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碳资产管理策略企业应通过以下策略来管理和优化其碳资产:2.1 碳排放测量和数据收集企业首先需要进行碳排放测量和数据收集,以全面了解其整体碳排放情况和各项业务的碳足迹。

这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2.2 能源有效利用能源的有效利用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途径。

企业应采用能源高效的设备和技术,优化能源使用流程,并推广员工节约能源的意识,以降低碳排放并提升能源效率。

2.3 清洁能源投资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和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从而减少碳排放。

这种投资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碳成本,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4 碳市场参与企业可以参与碳市场,购买和销售碳排放配额,从而在经济上鼓励减少碳排放和刺激清洁技术的发展。

碳市场的参与为企业提供了灵活性和经济激励,帮助其更好地管理和规划碳资产。

3. 碳资产规划碳资产规划是指企业在长期内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方面的战略规划。

以下是企业在碳资产规划中应考虑的几个方面:3.1 碳中和目标企业应设定碳中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和抵消其碳排放。

这可以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实施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等来实现。

3.2 气候风险评估企业需要进行气候风险评估,评估其资产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风险程度以及可能的应对措施。

这有助于企业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保护其资产免受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害。

企业碳排放控制和管理条例

企业碳排放控制和管理条例

企业碳排放控制和管理条例介绍本文档旨在提供有关企业碳排放控制和管理的条例。

它旨在帮助企业了解并遵守相关法规,以减少碳排放并推动可持续发展。

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各国政府普遍采取措施限制和管理碳排放。

企业作为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之一,应承担责任并采取措施控制和管理其碳排放。

目标本条例的目标是:1. 促使企业意识到碳排放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减少其碳足迹。

2. 建立透明的碳排放报告和监控机制,以确保企业的碳排放数据准确可信。

3. 鼓励企业采取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技术,以减少碳排放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 为企业提供支持和指导,以制定和实施碳排放减少计划。

5. 通过奖励和激励措施,推动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减少活动。

主要内容本条例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碳排放目标:规定企业应当设定碳排放减少的目标,并定期报告实施情况。

2. 碳排放报告和监控:要求企业制定标准化的碳排放报告方法,并建立监控系统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 碳排放交易:鼓励企业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通过购买和销售碳排放配额来实现碳减排目标。

4. 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鼓励企业采取节能措施和清洁能源技术,以减少碳排放。

5. 政府支持和指导:政府将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企业制定和实施碳排放减少计划。

6. 奖励和激励措施:政府将通过奖励和激励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减少活动。

实施和执行本条例将由相关政府部门负责实施和执行。

企业应配合并遵守相关法规,并按要求提交碳排放报告和实施情况。

结论企业碳排放控制和管理条例旨在推动企业减少碳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

企业应认真遵守相关法规,并采取措施减少碳足迹,为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例证1]- [例证2]注意:以上内容是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创作,具体相关法规和条例请参考实际情况和可靠来源。

治理企业污染 推进工业强省

治理企业污染 推进工业强省

治理企业污染推进工业强省
李力
【期刊名称】《环境保护》
【年(卷),期】2006()04A
【总页数】4页(P42-45)
【关键词】工业污染治理;老工业基地;企业污染;流域面积;内江市;结构性污染;四川盆地;工业布局;产业结构;城市经济
【作者】李力
【作者单位】《环境保护》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2
【相关文献】
1.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企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定位之思考 [J], 蔡晓核
2.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改委省环保厅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企业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 [J], 无
3.加快推进“十五”岷、沱、嘉陵江流域水质污染的治理步伐——对我省造纸工业废水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 [J], 王新建
4.基于省域政策文本分析的工业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进对策 [J], 郭伟; 胡莎莎; 申鑫
5.基于省域政策文本分析的工业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进对策 [J], 郭伟; 胡莎莎; 申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企业碳管理的模式

企业碳管理的模式

企业碳管理的模式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低碳经济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企业的碳管理对于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企业碳管理的核心理念、关键要素和实施模式,以期为企业实现低碳转型提供参考。

二、企业碳管理的发展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各国政府纷纷制定碳减排目标,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企业作为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其碳管理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企业需要积极采取碳管理措施,降低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碳管理的核心理念企业碳管理的核心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碳排放: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低碳技术创新:企业应积极研发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

3.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应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确保供应商符合低碳标准,共同实现低碳目标。

4.碳信息披露:企业应公开披露碳减排相关信息,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与合作。

5.培养低碳文化:企业应培养员工的低碳意识,形成低碳工作习惯,共同营造低碳文化氛围。

四、企业碳管理的关键要素企业碳管理的关键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架构:企业应建立专门的碳管理机构,负责制定碳管理战略、目标、措施和考核标准,推动企业低碳转型。

2.目标设定与考核: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定明确的碳减排目标,制定考核标准和方法,确保目标的实现。

3.碳排放核算与报告:企业应建立碳排放核算体系,准确核算碳排放量,定期编制碳排放报告,为碳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4.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企业应加大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排效果。

5.绿色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企业应建立绿色采购体系,优先选择符合低碳标准的供应商和产品,优化供应链管理。

6.碳交易与履约:企业应了解碳交易机制,制定碳交易策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履约碳排放权交易合同。

如何在企业中推行碳排放管理

如何在企业中推行碳排放管理

如何在企业中推行碳排放管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企业推行碳排放管理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这不仅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那么,如何在企业中有效地推行碳排放管理呢?首先,企业需要建立清晰的碳排放管理目标。

这一目标应当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相契合,同时考虑到行业特点、市场需求以及法律法规的要求。

目标可以是在一定时间内减少特定比例的碳排放量,或者实现碳中和等。

明确的目标能够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方向和衡量标准。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企业需要进行全面的碳排放核算。

这包括对企业运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进行详细的监测和统计。

例如,生产线上的能源使用、原材料的采购和运输、产品的销售和配送等环节都可能产生碳排放。

通过准确的核算,企业能够清楚地了解自身的碳排放“家底”,从而找到减排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在核算碳排放的基础上,企业应当制定针对性的减排措施。

对于能源消耗较大的生产环节,可以考虑引进节能设备和技术,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比如,采用高效的电动机、安装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等。

在交通运输方面,优化物流线路,增加运输工具的满载率,或者采用电动车辆和清洁能源车辆等。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加强废弃物管理,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减少废弃物的填埋和焚烧所产生的碳排放。

除了内部的减排措施,企业还应当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

碳排放交易是一种通过市场机制来促进减排的有效手段。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碳排放情况,合理参与碳排放配额的买卖,从而激励企业主动采取减排行动。

同时,企业也可以关注国内外的碳排放标准和政策动态,及时调整自身的碳排放管理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政策环境。

在推行碳排放管理的过程中,员工的参与至关重要。

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碳排放管理能力。

通过开展内部培训课程、宣传活动等方式,让员工了解碳排放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如何为减排做出贡献。

碳资产管理下的企业战略决策

碳资产管理下的企业战略决策

碳资产管理下的企业战略决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加剧,碳资产管理愈发成为企业战略决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碳资产管理的核心在于将企业的碳排放与碳减排作为一种资源来管理和运营,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责任。

在碳资产管理下,企业不仅需要减少自身的碳排放量,还要探索和利用碳减排和碳交易市场中的商机,以创造经济和环境的双重效益。

首先,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碳排放核算体系,以全面了解和监控自身碳排放情况。

通过使用环境会计工具和碳足迹测算模型,企业可以定量测算自身的碳排放量,并对碳排放的来源进行分析和评估。

这些数据将为企业制定碳减排策略和目标提供基础,并帮助企业识别关键领域和机会以实现更高效的碳资产管理。

其次,企业需要制定全面的碳减排策略,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经营和决策中。

碳减排策略可能包括改善能源效率、采用更清洁能源和技术、优化生产过程和供应链、推动员工参与等多个方面。

企业需要在综合考虑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确定最佳的碳减排方案。

在制定碳减排策略时,企业还应考虑规模效应和联合行动,例如与供应商、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以实现更大范围的碳减排效果。

除了减少自身碳排放,企业还可以通过参与碳交易市场来探索商机。

碳交易市场提供了碳排放权和碳减排项目认证的交易平台,企业可以通过出售碳排放权或将其减排项目认证转换为碳资产来获得经济收益。

企业应具备市场分析和预测能力,以了解碳配额价格的趋势和发展机会,并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能力制定相应的碳交易策略。

同时,企业还应确保其碳资产具备可持续发展和长期价值,以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增长。

在碳资产管理下,企业的战略决策还需要考虑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整合。

碳资产管理不仅关乎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还能为企业带来创新、增加市场份额和建立良好的声誉。

企业应主动关注相关的国际和国家法规、政策和标准,并根据法规变化和市场需求不断完善碳资产管理方案。

此外,与其他企业、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也能为企业提供更广泛的资源和支持,促进碳资产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责 任 编 辑 :张 益 坚)
收 稿 日 期 :2013-04-09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61173052);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规 划 基 金 项 目(13YJAZH044) 作者 简 介 :李 力(1963-),男 ,广 东 兴 宁 人 ,经 济 学 博 士 ,哈 尔 滨 工 业 大 学 深 圳 研 究 生 院 教 授 ,研 究 方 向 为 低 碳 经 济 、产 业 经 济 、创 新 管 理 ;
[4] 徐 绪 松 ,李 慧 .基 于 企 业 成 长 的 创 新 平 台 构 筑[J].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2008(8):42-45.
[5] 王 雪 原 ,王 宏 起 ,张 立 岩 .不 同 类 别 区 域 创 新 平 台 的 功 能 定 位 及 其 协 同 发 展 研 究[J].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2013(2):1-5.
[8] 吕 贵 兴 .科 技 型 中 小 企 业 技 术 创 新 服 务 平 台 构 建 ——— 基 于 潍 坊 的 调 查[J].科 技 管 理 研 究 ,2012(15):9-12.
[9] 刘 晓 科 .面 向 中 小 企 业 创 新 管 理 的 协 同 式 创 新 平 台 构 建 ——— 以 宝 鸡 市 为 例[J].科 技 创 业 ,2009(12):17-19.
0 引 言
在2009年哥本哈根 气 候 大 会 上 ,中 国 政 府 公 布 了 控制温室气体排 放 行 动 目 标 :到 2020 年 中 国 单 位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CO2 排 放 量 比 2005 年 下 降 40% ~45% 。 [1] 而据国际能源 署 的 预 测 数 据 ,2030 年 中 国 与 能 源 相 关
[10] 刘 妍 ,宫 长 亮 .全 球 金 融 危 机 下 科 技 型 中 小 企 业 的 发 展 研 究[J].中 国 软 科 学 增 刊 ,2009(8):178-182.
[11] 魏 迪 ,郑 卫 华 .三 螺 旋 视 角 下 天 津 市 科 技 型 中 技 信 息 ,2011(9):296-297.
· 88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年
在此背景下,越 来 越 多 的 学 者 指 出 ,企 业 面 临 的 温 室气体减排压力越来越大。不同国家和不同产业的企 业 碳 管 理 策 略 存 在 差 异 。 [4] 一 些 学 者 对 不 同 公 司 适 合 采取何种策 略 应 对 这 种 压 力 产 生 了 浓 厚 兴 趣 ,但 是 很 多研究只关 注 国 际 上 的 大 公 司 ,很 少 关 注 不 同 国 家 和 不同产业间企业碳管 理 策 略 的 差 异 ,尤 其 是 在 中 国,很 少有学者对企业碳管理策略进行研究。一方面是因为 企业碳管理 策 略 相 关 研 究 数 据 很 难 获 得 ;另 一 方 面 是 因为中 国 企 业 在 碳 管 理 方 面 的 实 践 才 刚 刚 开 始。 因 此,本文以中国上市500强 企 业 为 研 究 样 本,调 查 2011 年企业应对 气 候 变 化 选 择 碳 管 理 策 略 的 情 况 ,并 分 析 这些企业的 特 征 ,旨 在 为 该 领 域 的 研 究 提 供 更 多 经 验 证据。
[12] SOHN S Y,DOO M K,JU Y H.Pattern recognition for
evaluator errors in a credit scoring model for technology- based SMEs[J].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 ety,2012(63):1051-1064. [13] LI LEE,QIAN GNOGMING,QIAN ZHENGMING.The per-
1.1 企 业 碳 管 理 策 略 框 架 在企业碳管理策略研究方面 ,早期学者 Hillman和
Hitt[6]将 企 业 采 用 碳 管 理 策 略 并 进 行 碳 减 排 活 动 看 作 企业的政治 活 动 ,认 为 具 体 的 碳 管 理 策 略 包 括 信 息 策 略、财务激励和碳 减 排 支 持 者 构 建 策 略 。 此 后,一 些 学 者研究了企 业 减 排 管 理 策 略 的 差 异 ,也 有 一 些 学 者 将 企业内部策略和外部策略结合起来考虑企业碳管理策 略。虽然不同 学 者 使 用 的 术 语 和 表 达 方 式 有 所 不 同, 但都认为内部策略通常指与企业内部运营和生产相关 的措施,外部策略主要指排放补偿措施 。
[2] Going Global:The New Shape of American Innovation[R]. Washington.D.C:Competiveness,1998.
[3] 洪 晓 军 .创 新 平 台 的 概 念 甄 别 与 构 建 策 略 [J].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2008(7):7-9.
中国企业碳管理策略选择及特征研究
李 力1,杨 园 华1,牛 国 华2,王 加 阳3
(1.哈尔滨工业大学 深圳研究生院,广东 深圳 518055;2.佛山市地方税务局,广东 佛山 528000; 3.中南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摘 要 :以 中 国 500 强 企 业 为 研 究 样 本 ,基 于 内 容 分 析 法 对 2011 年 企 业 通 过 年 报 披 露 的 碳 管 理 策 略 进 行 了 分析。研究发现有161家企业在年报中披露了企业碳管 理 策略,企 业碳管 理策 略以碳 减排 为主,不 少 企 业 采用了多种碳管理策略。采用碳管理策略的企业具有一些 显著 特点:这 些企业 主要 集中分 布在东 部地 区, 对 化 石 燃 料 的 依 赖 程 度 高 ,企 业 规 模 比 较 大 且 上 市 时 间 长 。 关 键 词 :企 业 碳 管 理 ;碳 管 理 策 略 ;碳 减 排 DOI:10.6049/kjjbydc.2013030144 中 图 分 类 号 :F272.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1-7348(2014)03-0087-05
杨 园 华(1984-),女 ,江 西 吉 安 人 ,哈 尔 滨 工 业 大 学 深 圳 研 究 生 院 博 士 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为 低 碳 经 济 、公 司 治 理 等 ;牛 国 华 (1982-),男 ,山 东 临 沂 人 ,佛 山 市 地 方 税 务 局 中 级 经 济 师 ,研 究 方 向 为 低 碳 税 收 政 策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王 加 阳 (1963-),男 ,湖 南 长 沙 人 ,博 士 ,中 南 大 学 信 息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院 教 授 ,研 究 方 向 为 计 算 智 能 与 信 息 融 合 。
1 文 献 回 顾
关于碳管理的 内 涵 ,缺 少 详 细 界 定。 孙 振 清、何 延 昆 、林 建 衡 认 [5] 为 ,碳 管 理 就 是 针 对 温 室 气 体 排 放 进 行 的管理,目的是减少 产 品 和 服 务 全 寿 命 周 期 的 碳 排 放 , 并寻求 以 最 低 成 本 、最 有 效 方 式 减 少 和 抵 消 碳 排 放 。 本文赞同这 一 观 点 ,认 为 碳 管 理 策 略 是 指 企 业 为 了 应 对气候变化 带 来 的 危 机 而 采 取 的 各 种 策 略 的 总 和 ,包 括企业内部 策 略 和 企 业 外 部 策 略 两 个 方 面 ,主 要 通 过 采用降低碳排放的具体 措 施 (如 低 碳 产 品 创 新、低 碳 技 术 使 用 等 )来 实 现 。
的 CO2 排放量将 上 升 到 116.15 亿t(碳 当 量),比 2007 年增长91.3%,相当于全球1890年以来 CO2 累计排放 量 的16.0% 。 [2] 为 了 降 低 CO2 排 放 ,中 国 制 定 了 严 密 的减排计划,从“十二 五”规 划 起,每 个 五 年 规 划 期 间 单 位 GDP的 CO2 排 放 量 下 降 20%。2010-2020 年,累 计 下 降36% 才 能 顺 利 实 现 减 排 目 标 。 [3]
此外,一些 学 者 从 企 业 采 用 具 体 碳 管 理 措 施 的 角 度 对 碳 管 理 策 略 进 行 了 研 究 。Dunn[4]总 结 了 5 种 碳 管 理措施,分别是提 高 能 源 效 率 、燃 料 转 换、新 技 术 应 用、 排放交 易 、碳 抵 消 项 目 投 资 。Kolk 和 Pinkse 认 [7] 为 , 企业碳 管 理 措 施 主 要 包 括 过 程 改 进 、产 品 改 进、新 市 场/产品组合、减排内 部 转 移、供 应 链 措 施、收 购 排 放 配 额 。Schultz和 Williamson[8]总 结 了 5 种 企 业 碳 管 理 措 施:改造工厂、投资 新 工 厂、投 资 碳 抵 消 项 目、购 买 碳 排 放许可 、减少商业活动中的碳曝光 。Boiral[9]指 出 ,企 业 碳管理措施 主 要 包 括 :投 资 清 洁 技 术、研 发 环 保 产 品、 购买碳排放许可 、组 织 植 树 造 林 项 目、灵 活 使 用 京 都 议 定 书 机 制 。Hoffman[10]认 为 ,企 业 碳 管 理 措 施 包 括 提 高 能效、技术转 换、获 得 平 衡 公 司 生 产 设 施 的 投 资 组 合 、 新产品和技 术 解 决 方 案 、森 林 封 存、购 买 排 放 抵 消、采
[6] 张 振 刚 ,景 诗 龙 .我 国 产 业 集 群 共 性 技 术 创 新 平 台 模 式 比 较 研究 ——— 基于 政 府 作 用 的 视 角 [J].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2008 (7):79-81.
[7] 孙 庆 ,王 宏 起 .地 方 科 技 创 新 平 台 体 系 及 运 行 机 制 研 究[J]. 中 国 科 技 论 坛 ,2010(3):16-19.
formanc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technology-based enterpri- ses:do product diversity and international diversity matter[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2(5):941-956. [14] 薛 捷 ,张 振 刚 .国 外 产 业 共 性 技 术 创 新 平 台 建 设 的 经 验 分 析 及 其 对 我 国 的 启 示 [J].科 学 学 与 科 学 技 术 管 理 ,2006, (12):87-92. [15] 秦 颖 ,徐 光 ,宁 颖 梅 .政 府 在 科 技 型 中 小 企 业 发 展 中 的 角 色 定 位 比 较 研 究[J].山 东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2003(2):26-31. [16] 陆 立 军 ,郑 小 碧 .区 域 创 新 平 台 的 企 业 参 与 机 制 研 究 [J]. 科 研 管 理 ,2008(3):122-127. [17] 谭 钢 .面 向 中 小 企 业 的 广 西 引 进 创 新 科 技 服 务 平 台 建 设 基 本 思 路[J].企 业 科 技 与 发 展 ,2001(12):1-3. [18] LOET LEYDESDORFF.The triple helix:an evolutional model of innovations[J].Research Policy,2000:243-2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