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一般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知识点及应试方法大全

中考语文现代文知识点及应试方法大全一、记叙文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探究“如何整体感知?”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
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
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这个也就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答题时,能往中心上靠的,尽量往中心上靠,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
如《藤野先生》。
2、整体感知的方法A、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方法(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其中包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一些侧面描写。
如《最后一课》、《芦花荡》(2)记事的记叙人——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如《社戏》(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
如《春》。
B、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从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要分析。
快速整体感知课文,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通过寻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
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课文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段落,或者还有写课文中间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一)答题基本知识: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 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第五类:描写手法: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题型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中考语文现代文课外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课外阅读答题技巧中考语文课外阅读答题技巧1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有章可循的,考生在做课外阅读时,如果抓住了文章的题目,就能抓住文章的,就可以把握文章的整体。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
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主题,如《月是故乡明》一文,从题目入手分析,可推测出本文的中心思想应是借描写明月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说明文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说明的对象或对象的特征,如《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一文,从题目可推测出文章说明的对象应该是戏曲,说明的中心是戏曲的特点。
如何把握说明的中心内容?考生可沿着题目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一定要注意总说性的语段、过渡性的语段,通常在这样的语段中能找出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或句子。
议的题目往往能揭示文章论述的话题或文章的中心论点。
如《谈宽容》、《说天才》,这些题目是作者要议论的问题,即论题。
《宽容是一种美德》、《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这些题目是作者对宽容和天才的看法,即论点。
由此可见,论题包含着论点,以论题为线索去分析,就能快速找到论点。
抓住议的中心论点,就抓住了文章的.中考语文课外阅读答题技巧2①文章读三遍:阅读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
中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共有三个课外语段,对于任何一篇课外阅读,考生都要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略读,整体把握。
第二遍精读,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
第三遍更换角度,检查试卷。
如果考生只草草地把文章读一遍,就下结论写答案,那么很容易中途受挫,或扭曲自己的思考方向,而且也容易忘记自己想表达什么。
②画重点词句:考生在阅读语段时,可以在重点地方(说明文**段的中心句,**段的首括句、尾结句,文中的设问句、过渡句;记叙文开头和结尾句、议论抒情的句子、景物描写的句子、人物描写的句子、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议中标志中心论点的词语,如我认为、所以、总之、可见、综上所述等)用铅笔画线,以利于了解、分析问题,同时也节省了再次整体阅读的时间,提高答题效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与解题方法总结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与解题方法总结中考即将来临,语文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是一个需要重点准备的部分。
通过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和解题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一部分的考试内容。
本文将总结一些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技巧和解题方法,希望对广大中学生提供帮助。
一、阅读技巧1. 整体把握:在开始阅读一篇文章之前,可以先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抓住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理解关键词:通过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思。
关键词往往是作者需要强调和表达的重点内容,重点掌握这些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3. 注意逻辑关系: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文章中的逻辑关系。
识别出文章中的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总分关系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观点。
4. 注意上下文语境:有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暗示和线索,推测出词语和句子的准确含义。
5. 注意修辞手法:现代文中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了解不同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意义。
二、解题方法1. 题目分析: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要仔细阅读题目,分析题目要求和考点。
不同的题目可能涉及到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段落结构、语言风格等不同的方面,我们需要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2. 找准定位句:定位句是指在一篇文章中,明确指出了作者的观点、中心思想或重要信息的句子。
通过找准定位句,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定位到答案所在的段落和位置。
3. 理清文章结构:阅读文章时,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了解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掌握文章的脉络和主题发展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并解答相关的问题。
4. 答题技巧:在回答问题时,要准确把握问题的要求,注重细节和答案的准确性。
可以通过排除法、对比法等方式,找到正确的答案。
中考语文重点现代文阅读与理解技巧

中考语文重点现代文阅读与理解技巧现代文阅读与理解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考语文试卷中的重点。
掌握现代文阅读与理解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准确把握作者思想意图,提高解题能力和阅读水平。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中考语文重点现代文阅读与理解技巧。
一、注重文本分析在阅读现代文时,首先要注重对文本的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整体把握。
阅读时应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结构和主题。
可以通过阅读标题、首段、尾段、描写细节等,掌握文章的主旨。
2.词汇理解。
遇到不懂的生词或词组,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或者参考词典进行理解。
3.段落分析。
每一段是文章中一个独立的思想单位,可以通过分析段落的主题句、扩展句和结论句,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
4.语言特点。
现代文作品通常有自己的风格和语言特点,可以从字词的运用、修辞手法以及句子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加深对作者的表达方式的理解。
二、注重细节把握阅读现代文时,细节是理解全文的重要依据。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抓住关键细节:1.注意数字、时间、地点等具体信息,这些有助于理解文章的背景和环境。
2.关注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外貌、性格、言行举止等,这些描写有助于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3.思考作者传递的情感和态度。
通过对描写事物的形容词、情感词语、修辞手法等的分析,可以推测出作者对所写事物的态度和情感。
4.理解文章的转折和高潮部分。
在文章中,通常会出现转折语句或者高潮情节,理解这些部分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发展过程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注重思维拓展在阅读现代文时,要注重思维的拓展,善于运用联想、推理等思维方式。
1.联想思维。
通过将文章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经验、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联想和思考,可以进一步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意图。
2.推理思维。
根据文章中的线索和细节,推理出隐含的信息和逻辑,从而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
3.拓展思维。
在阅读中,可以将所读的文本与其他相关的内容进行对比、辨析,开阔思维,拓展知识面。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总结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总结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总结现代文阅读理解是初中语文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理解中得分高低也影响着整个语文成绩的高低。
如何在限定的时间内阅读文章,准确做出题目是一个需要许多考试技巧的过程,以下是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总结。
一、审题1.了解题目要求首先,需要仔细地阅读题目,明确自己做题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
需要搞清楚题目中要求作什么类型的题目,例如:推论、细节理解、标题归纳或意义阐释。
2.抓住关键词建议在读文章之前,先迅速扫一遍题干,找出关键词,将其划下线。
在阅读过程中就能找到与关键词相关的内容,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
二、阅读1.注意速度对于有一定阅读基础的同学,建议在30~40分钟内完成阅读、分析、解题的过程,在完成每道题之后即刻进行下一题的解答。
记住,答题的时间要比阅读的时间要短,否则便会使得时间无法充分利用,而影响到答题结果。
2.找准重点在阅读文章时,需要根据自己的答题要求,找出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和思路。
如果找到文章中的重点内容,就能够快速地解决相应的题目,提高解题的效率。
三、解答1.综合分析在做题时应顾全全篇,尽量将一篇文中所有的细节、重点、难点及思路都分析出来,尝试将其融合在解答题目时一起综合利用。
2.复查完成全部题目后,要再次逐步回顾刚才所答的所有题目,仔细检查在做这些题目时是否有失误的部分。
四、答题技巧1.了解答题模式若要在有限时间内处理准确的答案,第一步便是明白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命题模式。
一般答案都可在文章中找到,并且也可参照所给的选项做出对比。
2.逐词逐句如果遇到某个难句或不理解的词汇,耐心地进行逐词逐句分析、反复推敲。
有时候,在细节掌握上就能直接收获分数。
以上,便是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总结,仅供大家参考。
注重详细审题,找准文章重点,综合分析,一步步解题,并反复进行复查,都是完成阅读理解题目的有效途径。
希望大家在这方面尽快掌握技巧,提高答题得分。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分析及解题思路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分析及解题思路现代文阅读一直都是语文中考的难点,是师生都感到棘手的地方。
现就根据近两年广州市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点,结合近两年各市地中考语文试题,谈谈考点分析和解题思路。
一、【考点】理解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一般情况下,现代文阅读中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指代义。
②修辞义。
③近义词的差别。
④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
【典型例题】1、(北京市2005年中考试题《老北京的小胡同》萧乾)结合上下文,品味第(9)段中“大摇大摆”一词,说说这个词都写出了什么?写出“屁股帘儿”飞起时摇摇晃晃的样子,表达了我兴奋与满足的心情。
2、(河南省2005年课改实验区中考试题《宝石项圈》)第11段中“期待和自豪的泡沫”应怎样理解?(1)老人期待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期待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子孙;(2)为自己有这么多子孙而自豪;(3)这些子孙并没有把老人放在心上;(4)老人非常孤独、失望;(5)她对子孙的期待如同泡沫一般不可实现。
3、(福建省福州市2004年中考试题《榕树,生命进行曲》刘再复)“(我)生命里积淀着更多的榕树的碧叶”一句中“碧叶”的意思是榕树的精神品格(点拨:“生命里积淀着”可知“碧叶”不是外形特征,而是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某种本质特点)【解题思路】①联系具体的语境;②联系立意和主题;③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④联系词语的色彩;⑤联系描写和修辞的角度。
二、【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理解不同于字面解释,常表现为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和作用的分析。
重要句子通常有以下几种特点:①总起句、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②统摄全篇的句子,即“文眼”;③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④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典型例题】1、(辽宁省沈阳市2005年课改实验区试题《月光饼》琦君)结合上下文,分析画线句子中“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
画纸被撕碎,月光饼被踩碎,说了伤害表姑的话2、(黑龙江省2005年课改实验区中考试题)如何理解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画波浪线句:我对生命中的涓滴每有一分赏悦,生活总是立即赐下万道流泉。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和基本知识汇总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和基本知识汇总初中语文考试,文本类阅读题占有很大的分值比例,初中阶段这类题目一般所考察的都是议论文阅读和小说阅读,方法君总结了这两类文章的答题技巧和基本知识,弄懂这些,这类题目,轻松满分!语文阅读解题意识和步骤点拨(一)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1、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2、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3、文本意识:坚信一切答案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4、题目意识:注意答在问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和答题要点和要求,注意按分值答题(二做阅读题的流程1、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2、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3、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4、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一、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考点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所写事件常考题型: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写了关于谁的几件事/一件事。
或者“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答题技巧:文段中事例的概括:①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可用这样的模式:“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 “做什么事”+“什么结果”考点二:品味题目常考题型:①为什么以此为题?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③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④给文章加(换)题目。
答题技巧:文章的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
它的作用主要有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文章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中心、点明写作对象等作用。
答题技巧:(1)先看题目本意:词语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2)再思考深层含义:中心(主旨):与中心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人物: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是作者感情触发点)结构:线索、悬念表现手法:象征(3)最后分析其效果: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议论文的题目一般点明论点或论题;说明文常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可以从—A 内容上 B 主题上 C 线索 D 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一般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6)
解答记叙文常用的方法
(1)阅读角度转换法:阅读角度份作者的角度和读者的角度两种角度。
要求:能走进去,能走出来。
也就是俗话说的:拿得起,放得下。
(2)联系中心法。
也就是“高屋建瓴”法。
虽然文章的每一句话都影响着中心,但更主要的是中心影响着每句话的意思。
使用的方法是:在解答试题之前,先弄懂文章的中心。
比如《会飞的蒲公英》这篇文章,首先弄清蒲公英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或者说,蒲公英究竟象征了一种什么精神。
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会做的题也就会做了,弄不清楚的问题也就清楚了。
(3)结合语境法。
(4)结合话题法。
(5)结合题目法
解答试题的几个策略。
(1)宁多答勿少答。
我们要充分利用利用中考试卷的弱点,这个弱点是“没有限定答题的字数”。
(2)多用原文少用自己的话。
一般的说,能用原文回答的就不用自己的话,与其说原文比自己的话精炼、准确。
倒不如说用原文回答更符合作者和出题人的意图和口味。
(3)学会加工原文。
找到了原文,并不一定能用,还要加工。
加工原文同样体现考生的语文能力。
主要方法有删、加、换、缩。
(4)要点宁多勿少法。
要点多了不扣分,少了要减分。
教师要强化课外阅读,因为中考语文最后的较量在课外。
要大量的补充课外的,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说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教师要交给学生的解题思路。
比如,简述某句(段)的作用。
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上入手。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写“街坊邻舍并
郑屠的火家,谁敢来兰他”,从内容上分析:突出鲁题辖的威猛。
结构上:照应作用。
教师要筛选资料。
不提倡给学生订过多过滥的资料,教师自己可以多订一些,摘要给学生。
一般学生没有辨别资料好赖的能力。
学生做过习题之后能力应该有所提高。
学生做完资料之后要讲评,有人说做习题好比是体检,只发现问题,并不治病,讲评才治病。
要让学生把2000年和2001年的中考试题做一遍。
因为这些题包含着大量的信息
第23题,前半部分得分率非常高,在98%以上,只有极少部分答与“上学”有关的
第24题有道理的答案有:(1)使文章紧密。
(2)我和蒲公英合一说。
即我就是蒲公英,我有了蒲公英的性格;我对蒲公英精神的崇拜和向往;作者对蒲公英的那种精神所感动,把自己比作(化作)蒲公英。
表现了我像蒲公英一样不断的成长。
说明我也是一只蒲公英,让妈妈骄傲的蒲公英。
对作文的评价
由于没有集中的话题,是学生能够方写,从而形成了不好的导向,是教师和学生都不把主要精力放在作文上
第23——26题是拔高的题,拉开差距的题。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也要把课外的进行分类。
听定州的张锁军老师讲,在99年中考前,他们阅读了《红花草》这篇托物言志的文章,2000年课外记叙文考的是《访兰》,这两篇文章非常相似,所以定州的考生在做这道题时感到很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