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胸腰椎骨折临床路径概要
腰椎骨折临床路径

腰椎骨折临床路径(2015年版)一、腰椎骨折(含下胸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腰椎骨折(ICD-10:M47.1↑ G99.2*)行腰椎后路减压或不减压闭合复位+植骨内固定术(ICD-9-CM-3:81.02-81.0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外科学》1.病史:有明确的外伤史。
2.体征:出现胸腰部强迫体位,双下肢肌力下降,甚至大小便功能障碍等阳性体征。
3.影像学检查发现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丢失50%,有椎管占位或没有椎管占位。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外科学》1.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丢失50%或有椎管占位。
2.保守治疗无效或对以后功能影响大而选择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47.1↑G99.2*腰椎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病情需手术治疗。
(六)术前准备3-5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c反应蛋白;(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胸片、心电图;(6)胸腰椎正侧位片、CT和MRI。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6天。
1.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或全麻或局麻+强化或全麻。
2.手术方式:腰椎后路减压或不减压闭合复位+植骨内固定术。
3.手术内植物:钉棒系统及各种植骨材料。
4.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5-11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胸腰椎正侧位片。
2.术后处理:(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2)术后镇痛:参照《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3)激素、脱水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4)部分患者可根据病情给予抗凝治疗;(5)术后康复:支具保护下逐渐进行功能锻炼。
腰椎骨折临床路径

腰椎骨折临床路径(2017年县医院适用版)一、腰椎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腰椎骨折(ICD-10: 腰椎骨折:S32.0、陈旧性腰椎骨折:T91.105)行椎管减压或加用内固定、植骨融合(ICD-9-CM-3:81.04-81.08)或者球囊扩张、骨水泥注入(ICD-9-CM-3:81.660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主要症状包括外伤史、腰背痛、可能伴马尾神经症状。
2.体征:可出现下肢感觉、运动、反射改变;腰部叩痛。
3.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有相应节段的骨折、椎体高度降低、椎管内侵入、神经压迫的表现。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腰椎骨折诊断明确。
2.手术治疗指征:椎体高度丢失超过1/2、爆裂型骨折、腰椎骨折脱位。
3.无手术禁忌证。
4.手术治疗:手术方案主要为椎管减压,根据情况可加用内固定、植骨融合。
(1)椎管减压包括有限减压及全椎板切除减压;(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椎骨折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4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ABO血型+Rh因子)、尿常规;(2)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4)影像学检查:腰椎正侧位;腰椎CT和/或MRI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肺功能检查、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腰椎骨折临床路径

腰椎骨折临床路径(2015年版)一、腰椎骨折(含下胸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腰椎骨折(ICD-10:M47.1↑G99.2*)行腰椎后路减压或不减压闭合复位+植骨固定术(ICD-9-CM-3:81.02-81.0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外科学》1.病史:有明确的外伤史。
2.体征:出现胸腰部强迫体位,双下肢肌力下降,甚至大小便功能障碍等阳性体征。
3.影像学检查发现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丢失50%,有椎管占位或没有椎管占位。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外科学》1.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丢失50%或有椎管占位。
2.保守治疗无效或对以后功能影响大而选择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47.1↑G99.2*腰椎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病情需手术治疗。
(六)术前准备3-5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c反应蛋白;(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胸片、心电图;(6)胸腰椎正侧位片、CT和MRI。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6天。
1.麻醉方式:椎管麻醉或全麻或局麻+强化或全麻。
2.手术方式:腰椎后路减压或不减压闭合复位+植骨固定术。
3.手术植物:钉棒系统及各种植骨材料。
4.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5-11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胸腰椎正侧位片。
2.术后处理:(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2)术后镇痛:参照《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3)激素、脱水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4)部分患者可根据病情给予抗凝治疗;(5)术后康复:支具保护下逐渐进行功能锻炼。
二、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二、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TCD 编码:BGG000 骨折病;ICD-10 编码:S32·00 腰椎骨折;S22·001 胸椎骨折)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5 天实际住院日:天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骨髓炎的慢性期患者。
一、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附骨疽(TCD 编码:BWC13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骨髓炎(ICD-10 编码:M86.69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ZY/T001.9-94)。
准》(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年)和《实用骨科学》第三版(葛宝丰、徐印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年)。
2.疾病分期(1)急性发作期:急性发作两周以内。
(2)慢性期:病情稳定,无急性发作表现。
3.疾病分类(1)单纯性:无合并骨皮缺损或骨不连者。
(2)复杂性:合并骨皮缺损或骨不连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
案”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临床常见证候:热毒蕴结证正虚邪滞证肾虚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
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附骨疽(慢性骨髓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附骨疽(TCD 编码:BWC131)和慢性骨髓炎(ICD-10 编码:。
M86.691)2.疾病分期属于慢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腰椎骨折临床路径(县医院适用版)

腰椎骨折临床路径(县医院适用版)一、腰椎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腰椎骨折(ICD-10: 腰椎骨折:S32.0、陈旧性腰椎骨折:T91.105)行椎管减压或加用内固定、植骨融合(ICD-9-CM-3:81.04-81.08)或者球囊扩张、骨水泥注入(ICD-9-CM-3:81.660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主要症状包括外伤史、腰背痛、可能伴马尾神经症状。
2.体征:可出现下肢感觉、运动、反射改变;腰部叩痛。
3.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有相应节段的骨折、椎体高度降低、椎管内侵入、神经压迫的表现。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腰椎骨折诊断明确。
2.手术治疗指征:椎体高度丢失超过1/2、爆裂型骨折、腰椎骨折脱位。
3.无手术禁忌证。
4.手术治疗:手术方案主要为椎管减压,根据情况可加用内固定、植骨融合。
(1)椎管减压包括有限减压及全椎板切除减压;(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椎骨折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4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ABO血型+Rh因子)、尿常规;(2)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4)影像学检查:腰椎正侧位;腰椎CT和/或MRI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肺功能检查、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临床护理路径用于单纯胸腰椎骨折患者护理的效果观察

临床护理路径用于单纯胸腰椎骨折患者护理的效果观察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在单纯胸腰椎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0月-2017年3月接收的556例单纯胸腰椎骨折患者,均行胸腰椎椎体成形术治疗,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78例。
对照组采取临床常规护理程序,研究组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模式。
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长、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医疗总费用少于对照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717、58.047、14.786,P<0.05);且研究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仅为2.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797,P<0.05)。
结论:临床单纯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其效果令人满意,可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缓解患者的经济负担,增强其住院满意度,是一项可行性高、值得推广应用的新型护理模式。
标签:临床护理路径;单纯;胸腰椎骨折;护理;效果胸腰椎骨折亦属于脊柱骨折的一种,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
据文献[1]统计,每年因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占全身骨折的5%~6%。
目前以手术治疗为该病的常用方法,多采取胸腰椎椎体成形术治疗,但随着人们对保健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对临床护理服务治疗质量也提出更高要求。
临床护理路径(CNP)最早是由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医疗中心的护士大胆尝试并不断改进,逐渐成为一种单病种质量和成本管理的诊疗标准化护理模式[2]。
2001年被著名学者引入中国,于2009年下半年启动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2010年开始在各大临床试点工作,取得满意成效。
为进一步探讨CNP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现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0月-2017年3月收治的55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研究调查,现将护理成果报道如下。
中医院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

中医院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单纯性胸腰椎骨折(TCD编码:BGGOOO)西医病名:单纯性胸腰椎骨折(ICDTO编码:S32腰椎骨折;S22胸椎骨折)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外伤史。
(2)腰背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压痛、后凸畸形。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1)有明显外伤史。
(2)局部疼痛、肿胀,站立及翻身困难,可出现腹痛、腹胀甚至出现肠麻痹症状。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CT、MR检查可排除陈旧骨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二)分期及证候诊断参照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黄桂成,王庆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1早期(血瘀气滞证):伤后1~2周,损伤早期,瘀血停积、血瘀气滞、肿痛并见,症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紧。
2.中期(营血不调证):伤后3~4周,损伤中期,筋骨虽续而未坚,肿痛虽消而未尽,症见局部疼痛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3,后期(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以上,损伤日久,正气必虚,筋骨不坚,症见腰部酸软、四肢无力、活动后腰部仍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三)分型胸腰椎骨折Ao分型:1A类(椎体压缩类):A1:挤压性骨折;A2:劈裂骨折;A3:爆裂骨折。
2.B类(牵张性双柱骨折):B1:韧带为主的后柱损伤;B2:骨性为主的后柱损伤;B3:由前经椎间盘的损伤。
3.C类(旋转性双柱损伤):C1:A类骨折伴旋转;C2:B类骨折伴旋转;C3:旋转-剪切伤。
三、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法(一)分期治疗1骨折早期(1)复位方法①骨盆牵引:适用于骨折早、中期。
胸腰椎骨折术后内固定取出术临床路径

胸腰椎骨折术后内固定取出术临床路径胸腰椎骨折术后内固定取出术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胸腰椎骨折术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胸腰椎骨折术后(ICD-10:S52.401)行胸腰椎骨折术后内固定取出术(ICD-9-CM-3:78.53/79.12/79.3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病史:既往有胸腰椎骨折,行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
2.体格检查:腰背部可见手术疤痕,愈合良好,棘突无明显叩压痛。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胸腰椎骨折术后骨愈合。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内固定取出术(四)标准住院日为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52.401胸腰椎骨折术后疾病编码。
2.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血生化;(3)血凝常规;(4)血型;(5)输血常规;(6)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7)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行三维CT检查;(2)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病史者);(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呼吸科、心内科、介入科和麻醉科)会诊。
(七)术前选择用药1.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纯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一、单纯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单纯胸腰椎骨折(TCD编码为:BGG000骨折病;ICD10编码为:S32·001腰椎骨折;S22·001胸椎骨折);2、患者同意接受治疗。
(二)诊断依据。
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单纯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相关诊断依据拟订(见附件)。
(1)病史:有明显外伤史;(2)主要症状:腰背部疼痛、肿胀、压痛、后凸畸形、活动受限;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3)辅助检查:X线片检查,椎体呈楔形压缩。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据。
治疗方案根据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单纯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拟订(见附件)。
1、符合单纯胸腰椎骨折的诊断标准2、新鲜骨折;3、征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TCD编码为:BGG000骨折病;ICD10编码为:S32·001腰椎骨折;S22·001胸椎骨折);2、X线片检查,椎体压缩小于二分之一;3、Ⅰ类、Ⅱ类骨折,Ⅲ类骨折骨块后移位不超过椎管1/34、除外骨质疏松导致的病理性骨折;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6、患者同意接受治疗。
(六)入院1-2 天,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2、尿常规;3、肝肾功能;4、凝血四项;5、心电图;6、胸部透视或X线片;7、脊柱X线片;8、骨折椎体为中心的CT扫描;9、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七)中医分期治疗。
1、早期:指伤后1~2周内。
证属气滞血瘀,治宜活血行气导滞。
可内服消肿止痛胶囊。
如腑气不通,大便秘结,治宜行气导滞,通腑祛瘀。
外治卧硬板床,持续骨盆牵引,腰背部垫气囊托板,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2、中期:指伤后3~4周。
证属瘀血未尽,筋骨未复。
治宜活血和营,续筋接骨。
内服接骨药,外治继续骨盆牵引、垫气囊托板、腰背肌功能锻炼。
3-4周后病人戴充气式弹性脊柱固定牵引器下床活动。
3、后期: 指骨折一个月以后。
证属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腰背筋脉不舒,局部板硬疼痛。
可舒筋活络,内服正骨伸筋胶囊。
外治继续充气式弹性脊柱牵引器外固定,逐渐增加活动量。
并行推拿及针灸等治疗,外固定器的佩戴时间为90~120天。
(八)并发症的预防。
1、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并发症,对卧床病人应注意呼吸道通畅等护理,抗生素应用,合理应用呼吸机和气管切开。
2、防止泌尿系统感染,卧床病人应训练在床上大小便,鼓励多饮水和预防性抗生素应用。
3、预防褥疮,应避免骨突处受压,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局部按摩,每2小时翻身1次。
4、预防血栓形成,每日进行双下肢屈伸活动,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必要时应用抗凝药物。
(九)出院标准。
1、胸、腰背部无明显疼痛;2、X线片复查骨折维持稳定;3、佩戴腰围下地活动3-5天后,无症状加重和出现其他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并发其他部位损伤致使治疗时间或卧床时间延长。
2、本病合并糖尿病等其他内科疾病可使治疗时间延长。
3、牵引后出现神经症状,致治疗时间延长或退出本路径。
二、单纯胸腰椎骨折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单纯胸腰椎骨折(TCD编码为:BGG000骨折病;ICD10编码为:S32·001腰椎骨折;S22·001胸椎骨折)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时间:年月日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单纯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单纯胸腰椎骨折是指无脊髓、神经损伤的外伤性胸椎或腰椎骨折。
多见于T10~L2。
前柱在压力下崩溃,后柱受到牵张,中柱作为活动枢纽,椎体后缘的高度保持不变。
临床以屈曲型较为多见,单纯胸腰椎骨折分为三类:I类为单纯椎体前方楔形变,压缩不超过50%,中柱与后柱均完好。
II类是椎体楔形变伴椎后韧带复合结构破裂,并有棘突间距离加宽、关节突骨折或半脱位。
Ⅲ类为前、中、后三柱均破裂,椎体后壁虽不受压缩,但椎体后上缘骨折,折片旋转进入椎管,侧位X线照片上可见到此折片位于上椎与骨折椎的椎弓根之间。
一、诊断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中胸腰骨折诊断标准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中相关诊断依据拟订。
(1)有明显外伤史。
(2)腰背部疼痛、肿胀、压痛、后凸畸形、活动受限。
(3)摄X线片检查,椎体呈楔形压缩(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 中医分期治疗适应证:Ⅰ类、Ⅱ类骨折,Ⅲ类骨折骨块后移位不超过椎管1/3。
早期:指伤后1~2周内。
证属气滞血瘀。
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病人入院后卧硬板床,腰背部垫气囊托板[鲁威食药监械(准)字2008第1640004号],逐渐向气囊内充气,气囊的弧顶部位于受伤的胸腰椎背侧,气囊弧顶高度由初始10cm,在病人适应的情况下逐渐向内加压充气,24小时后达到最大加压程度,气囊弧顶高度可大15 cm。
同时采用持续骨盆牵引,牵引重量10~15千克,一般在24~48小时内腰背痛可逐渐缓解。
同时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五点式功能锻炼,患者用头部、双肘及双足作为承重点,用力使腰背部呈弓形挺起。
一般在伤后一周内达到此练功要求。
)中药治疗治宜活血行气导滞。
可内服消肿止痛胶囊(鲁药制字z1020030014,主要成份为:丹参、当归、赤芍、醋延胡索、土鳖虫、三七等十味)。
如腑气不通,大便秘结,治宜行气导滞,通腑怯瘀, 可选用大成汤。
若大便干结难下,治宣润肠通便,可用芒硝9 g、蜂蜜30g 冲服,或用番泻叶1Og焗服。
中期:指伤后3~4周。
证属瘀血未尽,筋骨未复。
肿痛虽消而未尽,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继续骨盆牵引、垫气囊托板、腰背肌功能锻炼。
三周后病人戴充气式弹性脊柱固定牵引器下床活动。
充气式弹性脊柱固定牵引器[鲁威食药监械(准)字2008第1640004号]由五部分组成,①腰围:用特制皮革制成,背托和左右侧翼各一块使用时由三条皮带扎紧固定干躯干的中下部。
②腰背气囊:粘贴于腰围背托腹面,使用时病人根据需要自行调节内压,气囊最凸点指向伤椎。
③弹簧撑杆:位于腰围和躯干两侧,与身体纵轴成20°角,下接腰围侧翼插座,上接腋托。
④胸托:由两块弹性钢板组成,位于撑杆的顶端,连接两侧撑杆起稳定作用。
⑤腋托:位于弹性撑杆的顶端,托柄下装有微动关节,只能在横轴上活动10o 。
病人仰卧位将牵引器的腰围部捆扎于腰能部,调好撑杆长度,向气囊内充气,气压达到16~24kPa,病人双下肢移到床边并将小腿垂下,上肢向背侧抵住床面撑起上半身则可坐起.继而下床活动。
活动完后按下床的逆方向回到床上卧下,打开气囊阀门放出气体,松开腰带及胸托,解除牵引器。
在床上可继续卧于气囊托板上,持续骨盆牵引,并且进行腰背肌锻练。
(三点式功能锻炼,用头和双足承重,全身呈弓形挺起,腰背尽力后伸。
一般要求在伤后2~3周达到此练功要求。
)中药治疗损伤中期瘀未尽去,筋骨未续,此时全身症状消除, 胃肠功能恢复,宜用和法,在调和营血、祛瘀止痛的同时,续筋接骨。
治宜续筋接骨, 内服接骨药(鲁药制字z1020030013,主要成份为:续断、烫骨碎补、土鳖虫、煅自然铜等六味)。
后期:指骨折一个月以后。
证属肝肾不足,气血两虚,可见腰酸腿软,四肢无力,活动后局部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继续充气式弹性脊柱牵引器外固定,逐渐增加活动量。
牵引器的佩戴时间为90~120天。
同时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四点式功能锻炼,患者用双手及双足承重,全身弓形挺起如拱桥。
此练功方法难度较大,青壮年患者经过努力,在伤后5~6周内达到此练功要求。
)中药治疗后期讲究标本兼治,如见腰背筋脉不舒, 局部板硬疼痛,可舒筋活络, 内服正骨伸筋胶囊(鲁药制字z1020030006,主要成份为:地龙、制马钱子、烫骨碎补、桑寄生等八味)。
同时服用一些补益肝肾的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等。
(二)中医护理1、情志护理单纯胸腰椎骨折多属突发性损伤,伤及筋骨,以致气血瘀滞,导致不同程度的肿痛和功能障碍。
患者表现出焦虑、急躁及对疾病预后惊恐的心理。
因此护理人员应在详细了解病情、争取合理治疗措施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给予患者耐心细致的安慰和解释,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帮助患者了解损伤修复过程和治疗措施,以配合治疗。
2、生命体征的观察椎体骨质疏松,血运丰富,骨折后易致出血,病情易发生变化,故在入院初期应严密观察病情,及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并做好详细记录,以防止气血虚脱的发生。
3、体位护理单纯胸腰椎骨折患者仍潜在继续损伤的危险,做好体位护理非常重要。
患者平卧硬板床,骨突部位垫海绵垫,在骨折部垫一薄枕,使脊柱背伸,腰下垫一薄枕,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可使患者更为舒适及用便盆时减轻疼痛。
为防止患者因卧床时间过长而发生压伤和褥疮,需定时为患者翻身,并按摩骶尾部或用酒精擦拭,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翻身时嘱患者挺直腰,绷紧背部肌肉以形成自然内固定,护士或亲属夹托患者肩部,髋部及双下肢同时翻动,保持躯干上下一致,切忌脊柱旋转扭曲,以免加重损伤。
4、饮食护理(1)早期饮食护理患者因胃肠蠕动减弱出现腹胀、便秘,此时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的饮食或半流质为主,多吃水果、蔬菜,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及易胀气的豆类食物,忌饮牛奶。
必要时以大承气汤水煎服或灌肠。
(2)中后期饮食护理患者食欲增加,骨折修复,机体消耗较大,饮食应以营养和钙质丰富的食物为主,按照健脾和胃,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之原则来调理饮食。
5、并发症的护理(1)腹胀便秘按摩腹部,每日在右下腹顺着结肠向上、向左、向下按摩,时间为20-30min,每日3次,可预防腹胀便秘。
如出现上述症状,可针刺足三里、关元、气海、天枢穴以理气消胀,促进排便。
根据患者年龄、体质不同采用相应行针疗法。
(2)尿闭由于部分患者不习惯卧位,常造成小便困难,甚至尿潴留。
在排除神经功能损害性尿潴留的情况下,可用流水诱导排尿,同时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解除其紧张情绪,配合按摩箕门穴1000下左右,耳穴取膀胱、肾、皮质下压迫3-7天,针灸疗法取三阴交、委中、维胞,针后加灸效果更好。
以上处理均无效者予以导尿,但尿管留置时间不宜超过3天,以免发生泌尿系感染。
6、功能锻炼功能锻炼能起到舒筋活络、强壮筋骨、加速骨连接的作用。
采用脊柱骨折的四步练功法(即五点式功能锻炼、四点式功能锻炼、三点式功能锻炼、飞燕点水法)是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强直、恢复腰背肌功能、减少后遗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