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旋毛虫共26页文档
医学寄生虫学364旋毛虫

血象:WBC 8700-16000/mm3, 嗜酸性粒细胞超过6% , 最高者达 4924/mm3。测定19例病人24h尿肌酸的含量,15例均有升高,最高者达 2176mg/dl。4例腓肠肌活检,1例中找到旋毛虫囊包。ELISA检查患者 血清,19例血清旋毛虫抗体均为阳性。
(Classification and Species)
1、分类 线形动物门 (Phylum Nemathelminthes) 线虫纲 (Class Nematoda) 鞭尾目 (Order Trichurata) 毛形虫科 (Family Trichinellidae)
医学ppt
3
二、形态(Morphology)
医学ppt
17
线虫生活史总结、比较
蛔虫
感染
阶方途 段式径
移行
寄生
离体
阶 路 阶 部 习 食 寿阶 方 途 段 线 段 位 性 性 命段 式 径
钩虫
蛲虫
旋毛虫
医学ppt
18
谢谢
医学ppt
19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囊包形成期:导致慢性肌肉病变,导致慢性肌痛。
医学ppt
11
五、实验诊断(Diagnosis)
1、病原学诊断
肌肉活检查囊包。
2、免疫学诊断
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可用于旋毛虫病的辅
助诊断,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
Trichinella spiralis 旋毛虫

诊断
临床表现 询问病史:食生肉或半生肉类,聚餐史 肌肉活检:检出率低,有创,用于肉类检验检疫 免疫学检测:ELISA、IFA检测血清旋毛虫抗体或循环抗 原
流行
旋毛虫病是一种动物源性寄生虫病。 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 我国西南、中原及东北地区猪的旋毛虫感染率较高 1964-2008年我国12个省、市、区发生过580多起暴 发,发病25000多人,死亡257人 人类旋毛虫病流行具有地方性、群体性和食源性特 点,与猪的感染有密切关系 主要通过生食或半生食含幼虫囊包的猪肉而感染。
急性炎症逐渐消退,囊包内幼虫最终钙化,患 者全身症状相应减轻或消失,但肌痛仍可持续 数月。
致病
致病严重程度与食入的活幼虫囊包的数量、活 力和新生幼虫侵入部位以及人体对旋毛虫的免疫力 等诸多因素有关 轻度感染者可无明显症状,重度感染者,临床 表现复杂多样,可在发病后数周内死亡 死亡率:国外6%-30%,国内3%-10% Why?
(肉类)
数小时后脱囊
幼虫
钻入肠粘膜 48小时,蜕皮4次
成虫
(交配)
♂ 死亡
5~7天
♀
新生幼虫
侵入局部淋巴管、小静脉—随血循 幼虫囊包 环—全身各组织器官、横纹肌细胞 (1 个月)
6~7个月
囊包钙化
生活史特点
成虫和幼虫寄生 于同一宿主体内, 无需在外界发育
完成生活史必须 更换宿主
宿主种类广泛 (动物源性寄生 虫病)
2)肌细胞内幼虫:长约1mm ,新生幼虫随血流到达横纹肌 3)幼虫囊包: 侵入横纹肌内的幼虫刺激肌细胞,其周围出现炎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大约20天左右形成囊包。
生活史
生活史
旋毛虫病的诊断和治疗

旋毛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摘要旋毛虫病的临床诊断较困难,因为它没有特殊症状,并且流行病学数据在诊断中非常重要。
感染旋毛虫的病人开始时通常感觉不舒适、头痛、日益增多的发烧,有时腹泻和(或)腹痛。
发热、眼睑或面部的水肿和肌痛等症状是旋毛虫病急性期的主要症状,易与心肌炎、血栓和脑炎等疾病混淆。
嗜酸性粒细胞的大量增多和磷酸肌酶活性的增强是实验室检查该病的最常见症状,肌肉活组织的压片寄生虫学检查和特异的循环抗体的检测可确诊该病。
该病的药物治疗包括驱虫药(甲苯咪唑或丙硫咪唑)和糖皮质激素类。
甲苯咪唑的日剂量常为每千克体重5毫克,但更高剂量(每天每千克体重20-25毫克)在一些国家也被推荐。
丙硫咪唑的使用方法为一天两次,总剂量为千克体重10-15毫克,连续用药10-15天。
甲苯咪唑或丙硫咪唑禁止给孕妇和二岁以下儿童使用。
常用的类固醇药是泼尼松龙,该药可减轻旋毛虫病的全身症状,用量是每天30-60毫克,连用10-15天。
关键词:旋毛虫病,人体,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肌酶类,血清学诊断,治疗,丙硫咪唑,甲苯咪唑,类固醇类。
1前言旋毛虫病(Trichinellosis)(以前用“trichinosis”)是一种由寄生线虫Trichinella种引起的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旋毛虫(Trichinella)的大多数种发现于在哺乳动物中,有一个种也可感染鸟类,最近在非洲鳄鱼体内还发现一个旋毛虫的新基因型[1]。
人类的主要感染源是猪肉及其肉制品、野味及马肉。
旋毛虫目前已得到确认的有七个种(T. spiralis,T. nativa, T. britovi, T. murrelli,T. nelsoni, T.papuae,和T. pseudospiralis)和四个不确定的基因型[2-4]。
没有报道说人类感染的是特殊基因型的旋毛虫,所有种型的旋毛虫都对人体有致病性,不同的种或基因型感染人体后的症状和临床过程不同。
旋毛虫

肌肉切片中囊包幼虫成虫体小,向前端渐细,雌虫长3-4mm,雄虫不及2mm。人因食入含有旋毛虫囊包的生 哺乳动物(主要为猪)肉而染病。含旋毛虫囊包的碎肉屑也可被猪、狗、猫、鼠等食入,因此,本病也可在这些 动物中传播。本病预后一般较好,少数死于中毒性休克、心力衰竭、肺炎、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一般食入的 囊包多达每公斤体重 5个时可致死。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所有食用猪肉或猪肉制品的地区均有人体感染的报告。 据20世纪70年代初的资料估计,美国约150万人肌肉中带有旋毛虫囊包,每年新感染的人数达15~30万。中国自70 年代以来曾先后在云南、河南、西藏、辽宁、黑龙江等地发现病人。人的感染率与当地疫源地的存在及生食肉类 的饮食习惯有关。食牛、羊肉之所以会受染,可能因牛、羊等食入受污染的饲料、野草所致。
临床表现
旋毛形线虫囊包幼虫(肌肉压片)旋毛虫(6张)人食入活旋毛虫囊包后,囊包经胃液消化,在十二指肠释出幼 虫,约经5~7天,幼虫蜕皮4次后发育为成虫。小肠粘膜受幼虫侵袭而充血、水肿,病人可有腹痛、腹泻、恶心、 呕吐等症状,持续3~5天自行缓解。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钻入肠粘膜产出大量幼虫。除少数附于肠粘膜表面的 幼虫由肠道排出外,绝大部分幼虫沿淋巴管或静脉流经右心至肺,然后随体循环到达全身各器官、组织及体腔。 但只有侵入横纹肌的幼虫才能继续发育,在肌纤维间形成纵轴与肌纤维平行的梭形囊包。幼虫进入血循环后可引 起异性蛋白质反应,病人出现持续性高热、荨麻疹、斑丘疹、眼睑和面部浮肿等症状,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也明 显增多。因幼虫及其代谢产物的刺激,横纹肌、小血管及其周围的间质发生炎性反应,病人感到肌肉疼痛,以四 肢肌肉为著。重者出现咀嚼、吞咽及发音困难。若幼虫侵及心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心律失常、心包炎、抽 搐和昏迷等严重症状,这些症状可持续1~2个月,肌肉疼痛有时持续数月。幼虫在肌纤维间卷曲呈“U”形或螺 旋形,其所在部位的肌细胞膨大,形成梭形肌腔将虫体包围。随着囊包的逐渐形成,急性炎症消退,症状缓解,但 病人仍消瘦、乏力。体力恢复约需4个月。
旋毛虫病(trichinelliasis )

六、防治
1、卫生教育,不吃生或半生肉类,加强肉类检疫, 捕杀保虫宿主,改变食肉的方式,不吃生的或未熟透 的猪肉及野生动物肉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2、执行肉类检疫制度,未经检疫的猪肉不准上市, 发现病肉要坚决焚毁;扑杀鼠类、野犬等保虫宿主, 是防止人群感染重要环节。 治疗:丙硫咪唑是首选药物,有驱除肠内早期幼虫及 抑制雌虫产蚴作用,且能杀死肌肉中的幼虫,并兼有 镇痛、消炎功效。如在感染后第1周内用药,尚有防 止或减轻症状的作用,治愈率可达100%。
3.包囊形成期期
包囊的形成是由于幼虫的刺激,导致宿主肌组织由 损伤到修复的结果。随着虫体的长大、卷曲,幼虫 寄生部位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呈纺锤状,形成梭形的 肌腔包围虫体,由于结缔组织的增生而形成囊壁。
患者全身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但肌肉疼痛仍可持 续数月。
三、致病
总结:分为三期 侵入期(1周内):侵入肠粘膜、水肿、出血、溃疡
肠炎和全身中毒症状,类似中毒和感冒
移行期(2~3周):侵入血管、肌肉等
高热、全身肌肉酸疼(腓肠肌尤甚) 3%因并发症而死亡
包囊形成期(4~16周)
除疼痛外,症状渐消退。
四、诊断
1.询问病史. : 有无吃生肉 2. 病原诊断: 肌肉活检、 检查吃剩肉品 3. 免疫诊断: 皮试、ELISA、IEST(免疫酶
生活史特点:
1. 成虫、幼虫同在一宿主体内,无需体外发育 (生物源性 线虫),但完成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
2. 人因吞食幼虫包囊而受感染(经口) 3. 有多种保虫宿主 4. 人可作为终宿主和中间宿主
三、致病
1、侵入期
1.侵入期
幼虫在小肠内脱囊并钻入肠黏膜发育为成虫的阶
段,因主要病变部位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故又称为肠
旋毛虫(一)

特换宿主而感染点源自卵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猪、鼠猫' 犬等保
2.幼虫 在宿主横纹肌细胞内形成幼虫囊包 囊包 长梭形长轴与肌肉纤维相平行 囊包大小 约为0.25~0.5x0.21 ~0.42mm 1个囊包 内通常含1〜2条幼虫; 幼虫囊包为感染期。
生活史
生活史特点
无需在外界发育,成虫和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体内。 【幼虫囊包为感染阶小肠,幼虫寄生于横纹肌细胞 内 幼继续发育感染阶段
rr
旋毛形线虫病
Trichinela spiralis
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小肠和肌细胞内,可 引起旋毛虫病(trichinelliasis)。
不少哺乳动物可作为本虫的宿主,是人畜共患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严重感染时 常能致人死亡。
—■形态
1.成虫 -线状白色微小 • & 1.4~1.6mm •早 3.0~4.0mm
【宠物寄生虫PPT】 旋毛虫

3.包囊形成期
• 包囊的形成是由于幼虫的刺激,导致宿主 肌组织由损伤到修复的结果。随着虫体的 长大、卷曲,幼虫寄生部位的肌细胞逐渐 膨大呈纺锤状,形成梭形的肌腔包围虫体, 由于结缔缔组织的增生而形成囊壁。
• 患者全身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但肌肉疼 痛仍可持续数月。
四、诊 断
二、生 活 史
•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在小肠,幼虫在横 纹肌内
• 感染阶段:幼虫包囊 •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吃了活幼
虫包囊的肉类及其制品 • 致病阶段:幼虫、成虫 • 诊断阶段:幼虫及囊包 • 成虫寿命:♀1~2个月
生活史特点
• 成虫和幼虫寄生在同一宿主体内,在发育和 完成生活史过程中,无外界的自由生活阶段, 但必须通过吃不熟的肉,才能更换宿主使虫 种延续。
1~2条幼虫。
旋毛虫幼虫包囊
• 肌肉切片
肌肉压片
Trichinella spiralis larvae in
muscle section (H&E) and
muscle press
•
Trichinella spiralis Larvae
in Muscle Section
• Encysted larvae of Trichinella in pressed muscle tissue. The coiled larvae can be seen inside the cysts.
一、形 态
• 1.成 虫
• 线状,微小,
♀3-4mm ,♂1.4-1.6mm 咽管长,占体长1/3~1/2,
其背侧有一串杆细胞组成 的杆状体,杆细胞呈圆盘 状,每个杆细胞内有核1个, 位于中央。
• 成虫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尾端具一对钟状 交配器,无交合刺;♀为胎生,自阴门产出的 幼虫称新生幼虫,大小只有124×6µ m
[寄生虫学]旋毛形线虫
![[寄生虫学]旋毛形线虫](https://img.taocdn.com/s3/m/f6418b7c011ca300a6c3908d.png)
从蚊子口器中逸出的丝状蚴
(二)在人体(终宿主)内发育
(感染期幼虫)丝状蚴(经吸血伤口或正常皮肤钻入皮肤) 淋巴管
幼虫(大淋巴管、淋巴结)
蜕皮两次
成虫(大淋巴管、淋巴结)
微丝蚴(大淋巴管、淋巴结→胸导管→血循环)
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于肺血管,夜间出现 在外周血液,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夜多昼少的现象称 为夜现周期性。
2.防蚊灭蚊: 3.加强对已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指标的地区 的流行病学监测(人群监测、蚊媒监测、血 清学检测) 4.开展对遗留下来的乳糜尿和象皮肿病人治 疗与研究
流
分布:
行
(Epidemiology)
流行特点:地方性、群体性和食源性 • 旋毛虫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但以欧美 地区发病率为高。 • 我国云南、西藏、四川、河南、湖北及东 北等地也屡有该病发生。
流行因素:
• 旋毛虫是一种动物源性寄生虫病,猪、犬、 羊、牛、鼠等多种哺乳动物成为人类感染的 主要来源。
加强卫生和饲料管理,以防猪的感染。
治疗药物:阿苯达唑
下肢象皮肿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
丝虫(filaria)是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线 虫。人体寄生的丝虫在我国仅有两种: 班氏吴策线虫 (Wuchereria bancrofti )简称 班氏丝虫。 马来布鲁线虫 ( Brugia malayi)简称马来丝虫。 由蚊传播,成虫寄生在淋巴系统,引起淋 巴丝虫病。班氏丝虫的危害较马来丝虫严重。
生活史(Life cycle)
生物源性线虫 • 中间宿主:蚊虫 • 终宿主:人 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生活史都需经过两个 发育阶段: • 幼虫在中间宿主蚊体内的发育 • 成虫在终宿主人体内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