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江苏高考语文加试题应知应会卷
江苏 加试题 语文

加试题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二 专题三 综合训练 名著阅读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温馨寄语】 2014 年江苏卷附加题文言文阅读考查上有了重大变化,即断句题 容易,分值降低,而文段理解与文学文化常识分值上升。其实, 无论分值、题型如何变化,该部分考查的内容依然不变,即三小 部分内容:断句、文学文化常识和文意筛选概括。把握这三小部 分内容的基础是读懂文段。所给文段是一个100字左右的议论型小 语段,四小题中有三小题答案出自其中。可见对语段的阅读很重 要,要求对语段精读、细读、快读,然后才是做题。 做断句题,除要掌握基本的方法如抓虚词、明句式、通文意外, 还要注意两点:
国 更 加 疏 纵 汉 人 敛 之 稍 归 劲 质 惟 子 长 集 其 大 成。 气味亦少薄矣。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然枝
蔓软弱,少古人厚重之气。 (选自刘大櫆《论文偶记》)
24.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
处) 答案 《左氏》情韵并美/文采照耀/至先秦战国 /更加
疏纵/汉人敛之/稍归劲质/惟子长集其大成。
三曰赋。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 之 以
丹 彩 使 味 之 者 无 极 闻 之 者 动 心 是 诗 之 至 也。
(选自钟嵘《〈诗品〉序》)
9 .用斜线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 限 3
处) 答案 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 /闻之者动心 /是诗之
至也。
10.文学史上有“诗六义”之说,上面文言文中已给出了 风、雅、颂 。 “三义”,另外“三义”是:___________ 11.唐代“五言长城,七绝圣手”分别指谁?
下,多关注一下上下文,拿下这关键处的断句乃至整个断句
江苏省高三语文高考加试题训练之《红楼梦》

1、《红楼梦》中“宝黛初会”时宝玉有一个摔玉的举动,他摔玉的原因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5分)参考答案:原因: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来了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见这不是一个好东西。
性格特征:平等思想,率真任性。
(原因2分,性格3分,其中“平等思想”2分)2、简述黛玉葬花的情景(5分)参考答案:黛玉夜访宝玉,丫环恶言相对,拒不开门,黛玉疑是宝玉故意不见,含泪而归。
次日乃祭饯神之日,黛玉见园中落花无主,又勾起伤春愁思,乃荷锄葬花,不由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一面哽咽,一面低吟“葬花词”,以遣愁思。
宝玉适至,表明心迹,二人又言归于好。
(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 .黛玉葬花”表现了黛玉当时什么样的处境和心情?(5分)寄人篱下。
2分)心情:自怜伤感;独标高格。
3“严父责打不肖子”,简述宝玉挨打的原因。
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
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
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
(第三十三回、第三十四回)4.香菱是一个非常具有文学气质的女子,简述香菱学诗的主要情节。
黛玉让其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香菱于是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渐渐悟出了一些道理,后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她的苦心学诗。
(第四十八回)5、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时,黛玉回答是“念了《四书》”,但当宝玉问她念什么书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先说读过书,后说不曾读,为什么?1.林黛玉规规矩矩,照实回答外祖母。
有教养。
2.改口回答宝玉,是因为她听贾母说“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之后,才改口的,。
可见林黛玉进贾府“步步留心,处处在意”的谨慎态度,多思多虑,作事小心谨慎,这是她寄人篱下的心态反映。
2022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

2022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一】:202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附加)(精校版)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
其实很____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你越____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
与众不同机敏焦躁B。
与众不同敏锐浮躁C。
标新立异机敏浮躁D。
标新立异敏锐焦躁2、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A。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
人皆可以为尧舜C。
化干戈为玉帛D。
情人眼里出西施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A。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渐渐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4、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一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
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A。
读书万卷寸草春晖我思我在B。
悦读生活寸草春晖指点江山C。
悦读生活那些花儿我思我在D。
读书万卷那些花儿指点江山5.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③白雪阳春传雅曲④开幕几疑非傀儡高山流水觅知音舞台虽小有机关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二、文言文(18分)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版)

2021 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 15 分〕1.〔3 分〕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的结晶。
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
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耳提面命顿悟B.特立独行耳濡目染领悟C.身体力行耳提面命领悟D.身体力行耳濡目染顿悟2.〔3 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根本假设之一。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效劳,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效劳。
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②不再注重购置、拥有产品或效劳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正确方式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A.③⑥⑤①④②B.③⑥⑤④②①C.⑤⑥③①④②D.⑤⑥③④②①3.〔3 分〕以下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4.〔3 分〕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
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1星期天娱乐。
假设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
C.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08年江苏高考语文“加试题”的命制特点与应对方略

08年江苏高考语文“加试题”的命制特点与应对方略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考试说明》在千呼万唤中终于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
由于它在我国新程高考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的关键性作用,因此备受社会关注。
与2007年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的《新标大纲》相比,2008年江苏省的《考试说明》最大的变化,就是“加试内容”的首次亮相。
对此,江苏省的《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加试内容”的具体考查内容包括“言阅读”、“名著名篇阅读”、“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三大板块;加试题“由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解答,其他考生不做”,加试题分值为40分,加试题考试时间是30分钟。
可以说,江苏高考语试卷中增设“加试题”,就是要对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在语智能、人积淀、综合素养等方面作进一步检验。
为帮助广大师生深刻认识这一考纲变化,并做好语复习迎考工作,笔者在此,对广大师生最为关心的“加试题”的命制特点、应对方略、仿真样卷等热点问题作一阐述。
【命制特点】一.言阅读。
考查内容:要求对一段外古的全部内容或部分内容用划“/”线的方式进行断句,并简要回答有关问题。
相应能力层级:理解B。
题量、赋分、试题类型:考查2道题,共10分;其中“古断句题”1道6分,“简答题”1道(通常又含2道小题)4分。
命题特点:段材料可选记叙类、议论类或抒情类的,字数一般不会超过300字,长短适宜,难度适中;“古断句题”主要考查言句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言断句的各种基本要领;“简答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可能会让考生就言语段本身所揭示的道理进行阐述,也可能会涉及历史、哲学、地理、管理、法律或经济等语学科以外的知识,以体现科考生选拔的特点。
二.名著名篇阅读。
考查内容:考查对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的了解、评价与鉴赏。
这部分“加试题”,要求学生阅读24部名著,2008年的命题范围在以下10部著作内:①罗贯中《三国演义》;②曹雪芹《红楼梦》;③鲁迅《呐喊》;④巴金《家》;⑤沈从《边城》;⑥郭沫若《女神》;⑦曹禺《雷雨》;⑧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⑨莎士比亚《哈姆雷特》;⑩海明威《老人与海》。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加试题 专题强化训练一不分版本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加试题专题强化训练一不分版本专题强化训练一文言文阅读温馨寄语近三年来,文言文阅读题在题目数量、分值上每年都有微调,但总体上考点与题型不变,XXXX年也应如此。
考点与题型是:①断句(或3处,或5处,或6处);②文学文化常识题;③文意理解概括题。
二轮复习应紧紧扣住它们进行强化复习。
做题的前提仍是读懂文段。
所给文段是一个100字左右的议论性语段,内容涉及文学评论方面。
读这个语段,需要快读、细读、精读。
所给文段大多为节选,表意相对完整,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展开,因此先要抓住这个中心话题,再看议论构成:依据和结论。
有时结论在前,依据在后;有时依据在前,结论在后;还有时只说依据,文中无结论性文字,但是结论在题干中已给出,如XXXX年高考江苏卷附加题的文言语段。
做题时如能理解这一段落特点,对精准做题会大有帮助的。
1.断句(1)读懂为要,标志辅之。
读懂是关键。
首先要通读并领会整段文意(上面已说)。
其次是聚焦于画线句子,看看它与上下文的联系,看它说的是什么意思。
在读懂的根底上借助于一些语言标志,如找出标志性的虚词,像“矣〞“哉〞“耶〞等是句末助词,“夫〞“且夫〞“而况〞等是句首标志词。
再找里面的对偶句、顶真句。
注意文言文中善用四字句。
这里特别强调抓谓语。
文言文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由关键性名词围绕谓语组合而成。
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的准确性。
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停顿。
(2)先易后难,突破难点。
断句题无论断几处,其难点仅有一两处,只要突破这一两个难点,肯定能拿总分值。
突破这些难点并不难,只要稍微联系一下上下文,再结合语段中心即可。
如XXXX年高考江苏卷附加题中的断句题,其难点在于第二个“言〞的归属问题,是“以成一家言〞还是“以成一家〞?联系语段中心,它是王丹麓编订的《今世说》的特点,且是序言节选,故不大可能是“自别一家〞的。
江苏省高考语文文科加试试题分析与对策

江苏省高考语文文科加试试题分析与对策江苏省高考语文文科加试试题分析与对策高考语文加试部分目前由三部分七小题构成:文言文阅读、名著名篇阅读、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
文言文阅读,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并回答有关问题。
共2题,10分。
其中古文断句题,6分;简答题,4分。
名著名篇阅读,要求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
共3题,15分。
其中包含简答题和多项选择题。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与分析和鉴赏,要求对提供的文本材料要点做归纳,对所论问题作分析,并就艺术性作鉴赏。
1题,15分。
一、文言断句及表述题1、关于试题的思考韩愈《师说》中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这里的“句读”也就是今天的断句。
古人读文章第一关就是“断句”,断句掌握了,意味着对文本的理解已经到了粗通大意的地步。
江苏省高考加试断句,体现了对文史类考生的最本质的要求。
高考文言断句选材不是随意的。
考虑到其后表述命题需要,文言断句的练习思路要清楚明了,准备充分,又不任意增加难度、随意拓展范围。
由于其后的表述题,要能联系旧有知识,所以选文一定是能提供旧有知识联想的选段。
例如:考试说明中的选例,断句语段为描写白居易庐山山居草堂的片段,其后的表述题是要求写出作家两篇代表性叙事长诗(琵琶行、长恨歌)以及白乐天所造草堂的位置上的特点。
文言断句后表述题强调调动旧知,需要联想,唤醒知识积累。
因为考文科学生的知识与素养,属于考查知识面覆盖要求,不要花太多时间。
2、断句语段猜想。
命题不可能仅仅是以前古代作家作品文学常识考查的简单翻版,更注重考察学生在文学与历史等交叉点上的思维能力,题目在简单考查文学常识的填空以外,还有以下的可能:(1)对于文学、文化现象的记忆与理解;(2)对于文本内容某方面的概括、评价;(3)对于高中所学相近内容的辨析延伸;(4)对于文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评述。
那么我们可能需要重点关注这样一类材料:(1)类似《史记》中“太史公曰:”其后论赞的形式要高度重视,因为论赞文体叙事紧凑,议论精当,又能联系所学篇章,为考查的好素材。
考点20 江苏加试题

考点20 江苏加试题附加题一、(2019·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
(10分)题自书杜拾遗诗后徐渭余读书卧龙山之巅,每于风雨晦暝时,辄呼杜甫。
嗟乎,唐以诗赋取士,如李杜者不得举进士;元以曲取士,而迄今啧啧于人口如王实甫者,终不得进士之举。
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
为录其诗三首,见吾两人之遇,异世同轨。
谁谓古今人不相及哉!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5分)答案: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
23.王实甫的杂剧代表作为《》,其中男女主人公是、。
(3分)答案:西厢记张珙崔莺莺24.根据材料,概括文中古今人“相及”的内涵。
(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自己的命运与杜甫类似;自己的才华与杜甫相当。
二、名著阅读题(15分)25.(2019·江苏卷)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三国演义》中,张飞在长坂桥上睁圆环眼厉声大喝,吓退曹兵,然后迅速拆断桥梁,以阻追兵,可见张飞十分勇猛,又很有智谋。
B.《家》中,许倩如倡导女子剪发,带头剪掉自己的辫子,还以梅的遭遇来激发琴拒绝包办婚姻,鼓励琴做一个跟着时代走的新女性。
C.《狂人日记》中,狂人说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最后喊出“救救孩子”,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江苏高考语文加试题应知应会卷江苏高考语文加试题应知应会卷一、判断题1、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后来司马懿也演出一幕挟天子以令诸侯,史称“一暴还一暴”。
(司马懿逐渐得势,井在高平陵政变中击杀大将军曹爽,之后,司马师、司马昭废曹芳,杀曹髦,后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曹魏亡国)2、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曹操扫除北方最强劲的对手袁绍,一统北方;“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完胜曹操,三足鼎立初现;“夷陵之战”,蜀国大伤元气,为覆灭埋下了伏笔。
3、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单骑救幼主,被后人敬仰并尊奉为中国的“武圣”,这位英雄就是关羽。
(“单骑救幼主”的是赵云)4、《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一节中,诸葛亮对战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舌战群儒、连环计、草船借箭、借东风,这些都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并都对战争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
(连环计为庞统所设)5、《三国演义》的人物语言能够反映人物的个性,关羽的高傲、曹操的奸诈、孔明的机智、周瑜的狭隘都在各自的语言中得到充分体现。
6、鲁肃为夺回荆州,设酒宴招待关羽。
席间埋伏刀斧手。
关羽单刀赴会,席间,关羽借与鲁肃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埋伏刀斧手未敢轻易下手(关羽安然离去(7、在《红楼梦》中,除了主要人物外,作者还塑造了众多具有独特、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如:温顺世故的袭人,出世孤高的妙玉,怯懦的迎春,忍辱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以及泼辣能干的探春等。
8、《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林黛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
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的一席话,表达了对宝玉的无比爱怜与关心。
(说这句话的是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
)9、《林黛玉进贾府》一回中,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描写分别是:宝玉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凤姐是未闻其声,先写其人。
(相反)10、《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曹雪芹倾心塑造的人物,她才华横溢,又多愁善感,和宝玉两情相悦,又不免吵吵闹闹,但她依然是文学长廊中富有魅力的形象。
11、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重大事件。
大观园是作者精心虚构的一座人间仙境,它寄寓了作者的人生及社会理想,里面没有功名利禄等世俗愿望的干扰,也没有外面世界的污浊恶臭。
抄检大观园,是毁灭的开始。
大观园的最终命运,是归于毁灭,这是《红楼梦》悲剧精神的核心所在。
12、《红楼梦》中别号“蕉下客”的贾探春是个大气,具有男子性格的女性,她发起组织了大观园里的诗社活动,但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却注定无济无事。
13、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中她设计害死试图调戏她的贾瑞;她还假意笼络尤二姐,最后借刀杀人。
在这个人身上,寄予了作者对她的遣责之意。
14、“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
15、《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 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中国旧有制度进行深刻剖析,全面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
(作者并没有“全面肯定”辛亥革命)16、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由13则日记组成,记录了“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表现出彻底反对封建社会的战斗精神。
17、鲁迅的短篇小说《药》通过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被用来做人血馒头,华老栓买去为儿子治病而终于不治的故事,发人深省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8、《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创作意图为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祝福》都收在《呐喊》中。
(《祝福》收录在《彷徨》中。
) 19、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将狂人“恐惧、多疑、智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迫害妄想型”的精神病特征描写得鲜明突出,但这并非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警世之作。
20、《呐喊》中多数作品的主人公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
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
(祥林嫂是《仿徨?祝福》中的人物)21、《呐喊》是伟大的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所写的14个短篇小说的结集。
取名为“呐喊”,意在为革命“喊几声助助威”,以鼓舞“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22、《狂人日记》里作者通过“迫害狂”患者的特殊感受,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控诉:“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23、为了改良社会,改变国民劣根性,鲁迅作品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目的是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在《呐喊》中塑造了阿Q.闰土、孔乙己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24、鲁迅小说擅用细节,如《药》中让夏瑜坟上出现一圈红白的花这一细节,为小说悲凉的氛围增添了一丝希望的亮色。
25、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
其中塑造了多个底层人物,如《药》中的华小栓、《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展现了贫苦人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贫乏状况。
(《祝福》为《仿徨》中的篇目。
)26、鲁迅《呐喊》中的很多篇章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比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
(祥林嫂是《仿徨?祝福》中的人物)27、《孔乙己》中的“小伙计”,既叙述了“被看者”的可笑与可悲,又见证了“看客”的残酷与麻木。
小说同时也呈现了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小伙计最终被同化为“看客”的悲剧。
(×)28、《故乡》通过贫苦农民闰土父子两代的童年对比,反映了自辛亥革命至“五四”前后中国农村走向全面崩溃以及农民的悲惨生活。
《明天》通过皇帝复辟的传闻在一个偏僻农村的反响,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各阶级在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的动向。
(《明天》应为“《风波》)29、巴金的《家》中,觉新是性格内涵最为复杂的悲剧性典型。
他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悲剧命运,但又对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处处退让、顺从。
为了维护封建家庭,他付出了惨重代价。
最终,他终于觉醒,毅然投奔光明。
(觉新并没有“终于觉醒,毅然投奔了光明”)30、《家》中高家为避血光之灾致使瑞珏在难产中去世,这让觉新突然明白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夺去了他所希冀的一切。
小说笔调沉重,揭示了“不抵抗主义”的破产。
31、《家》是巴金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
觉新是高公馆的长孙,因这个缘故而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中学毕业时被迫放弃了自己所爱的梅表妹,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了婚。
32、巴金的《家》重点塑造了善良却柔中有刚的梅、悒郁的瑞珏、贤慧的鸣凤等三位女性形象,她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但她们的结局却都是悲剧性的。
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
(性格特点分析有错,三人的性格特点主要是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33、在巴金的《家》中,作者对梅的抑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风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悲惨遭遇,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愤,控诉了封建制度和礼教、迷信的迫害。
34、巴金代表作《家》中的觉民屈服于封建专制制度而没有反抗意识;觉新与琴结婚,敢于反抗封建专制制度;梅喜欢觉民,但屈服封建专制制度,最后因伤心而病故。
(第一处的“觉民”应为“觉新”,与琴结婚的应是“觉民”,第二处的“觉民”应为“觉新”。
)35、觉新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与觉慧等年轻人在一起时,他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
他是封建制度的继承者,也是破坏者。
(破坏者”应为“受害者”)36、《家》写出了作者对封建家庭罪恶的愤恨,这种愤恨是通过作品中梅表姐、瑞珏、鸣凤等人物的悲渗遭遇表现出来的。
37、《家》中着力刻画了一系列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风、瑞珏,这几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但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
作品通过对她们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38、高老太爷要把鸣风送给冯乐山做姨太太,鸣凤觉得觉慧是自己唯一的希望,可觉慧根本不顾及鸣风的痛苦,鸣凤最后带着遗恨投湖自尽。
(觉慧当时正忙着写他的文章,无暇顾及鸣凤,待她要说时,觉民的到来使得她不得不走了) 39、《家》中,巴金先生描述了鸣凤投湖时的痛苦、惘然、哀怨、绝望与挣扎(使读者从这个“被侮辱和被损害”者身上,看到旧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以及一个弱小者的宁折不弯。
40、向丫环鸣凤表达爱意说明他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枷锁真挚而热烈地爱着鸣凤,这是真实的人性表达。
41、《家》中觉新幻想“改良”,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高老太爷训斥了他一顿,不许他再出门。
这几天夜里,觉新常常吹箫,那种声音,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的婉转的哀诉,使得空气里充满了悲哀,原来他得知梅从宜宾回省城来了。
(“与同学们……出门”的是“觉慧”,而不是“觉新”)42、在《边城》中,作家沈从文一方面以记忆中的湘西世界为原型建构了他的田园乌托邦,但另一方面,又通过对人物命运中的一些偶然性事件的设计,是之同时被解构了。
43、《边城》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惋惜和无限的期盼。
44、《边城》中,翠翠的爷爷答应了大老天保的提亲,但后来发现翠翠喜欢的是二老傩送,最终在懊悔和无奈之中离开了人世。
(爷爷并没有答应大老的提亲,他离开人世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45、沈从文的《边城》中天保、傩送兄弟二人与翠翠一见钟情,都深深爱上了美丽的翠翠。
“大老”托媒人提了亲,“二老”为追求翠翠宁可要条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最终兄弟俩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选择。
46、《边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作品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洁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讴歌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47、《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
48、《边城》在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图画时,流露出了面对悲凉命运的无奈之情(展现了作家提出的“美丽总令人优愁”的审美境界。
49、《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也是文学由启蒙转向民间创作的标志性作品,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