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学的古代道德成语典故大全

合集下载

古代文明礼仪故事经典成语典故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故事经典成语典故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故事经典成语典故故事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评判个人品德的基础准则。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古代文明礼仪故事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1.张良拜师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

5 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 张良跪下来说:“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

以后13 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

”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研究。

10 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 多人响应。

小学生诚信成语故事

小学生诚信成语故事

小学生诚信成语故事范文一:小学生诚信成语故事大家好,我是一名小学生,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些关于诚信成语的故事。

首先,我要给大家讲的是《信而好古》。

这是一篇关于周朝时期的故事。

有一个官员叫做管仲,他是一个非常有诚信的人,再加上他很勤劳,所以在政府里很受欢迎。

但是后来,有人栽赃诬陷他,所以他离开了政府,到齐国做了一名宰相。

管仲在齐国干得非常出色,人们都知道他有诚信,所以也就有了“信而好古”的这个成语。

其次,我要给大家讲的是《积德累善》。

这是一篇关于宋朝时期的故事。

有一个人叫做张俊,他在做生意的时候非常守诚信。

有一次,他在货物上犯了错误,但是他却主动向顾客道歉,并且赔偿了顾客的货款。

后来,张俊经商越来越成功,人们都知道他有诚信,所以也就有了“积德累善”的这个成语。

以上就是我给大家讲的两个诚信成语的故事,我相信大家也看出了,这些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诚信。

诚信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做到不容易。

因此我希望大家能够从小事做起,从小学生做起,做一个有诚信的好孩子。

写作重点:选取了两个有文化历史背景的成语,做到了情节生动,让人容易理解。

用词简单明了,符合小学生口语化的风格。

全文着眼于诚信这一主题,深化了学生们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范文二:小学生诚信成语故事大家好,我是一名小学生,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些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首先,我要给大家讲的是《守株待兔》。

这是关于一个农夫的故事,他试图捕捉一只兔子,但是却不幸被困在一颗树旁边。

他虽然看到了一只兔子跑过去,但是他却没有出来抓兔子,而是一直守在那棵树旁边。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诚信的人,不能起早贪黑,整天守株待兔,要有耐心和真诚。

其次,我要给大家讲的是《诚实守信》。

这个成语非常简单,但是他的含义非常重要。

我们要对自己说的话和承诺负责任,不能做出不健全的行为。

我们要学会始终保持自己的真诚,这是做人最最基本的要求。

以上就是我给大家分享的两个成语。

我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都有听过这些成语。

厚德载物的成语典故

厚德载物的成语典故

厚德载物的成语典故
厚德载物这个成语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和责任的观念。

它意味着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够承担重大的责任。

这个成语的背后有一个古老的故事。

据说在古代,有一个国王想要挑选一个忠诚且有能力的大臣来辅佐他管理国家。

他向全国发布了招募令,要求所有符合条件的人都来应聘。

应聘者纷纷前来,他们大多数都是富有才学和技能的人。

然而,国王却发现其中有一个人虽然很有才华,但却缺乏道德品质。

他并不想把这个重要职位交给一个不道德的人。

于是,国王决定对这个人性进行考验。

他故意把一个贵重的宝物放在宫殿的花园里,然后让所有应聘者到花园里寻找。

当所有人都进入花园后,国王宣布谁找到宝物就能成为他的大臣。

大多数应聘者一进入花园就开始四处寻找宝物,而那个缺乏道德品质的人则不择手段地抢夺其他人的财物。

当国王宣布找到宝物的标准时,那个没有道德的人立刻交出了自己的战利品。

然而,国王却告诉他:“你虽然找到了宝物,但你的行为却暴露了你缺乏道德的本质。

一个没有道德的人是无法承担重大责任的。

”那个人听后感到非常羞愧,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在这个故事中,厚德载物这个成语强调了道德品质对于承担重大责任的重要性。

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够真正胜任重要的职责。

16则关于道德的典故

16则关于道德的典故
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语言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作品、恰当,可以使语言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推荐道德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睡前时光友爱谦让的“孔融让梨”、勤奋学习的“车胤囊萤”、教导孩子尊老敬老的“张良拜师”、友情深厚的“管鲍之交”......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用了什么颜料,上面就会有什么样的色彩。这些故事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尊师重道的成语典故

尊师重道的成语典故

尊师重道的成语典故
"尊师重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它强
调对师长的尊敬和对道德规范的遵循。

成语"尊师重道"源自《论语·为政》中的一则故事。

故事中,孔子的学生曾子问孔子如何做
一个好人,孔子回答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
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要每天反省自己,问自己是
否对他人诚实,是否对朋友守信,是否学习不勤奋。

这个故事强调
了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即要尊敬师长,恪守道德规范。

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看,尊师重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强调尊敬师长,孝敬父母,恪守道德规范。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道德伦理的
高度重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

从教育角度来看,尊师重道也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原则。

尊师
重道强调学生要尊重老师,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老师则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教书育人。

这种尊师重道的教育理念有利于营
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从社会风气的角度来看,尊师重道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
要因素。

尊师重道的风气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这种风气下,人们尊重他人,遵守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总的来说,尊师重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体现了对师长的尊敬和对道德规范的遵循。

这一价值观念在道德伦理、教育教学和社会风气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礼仪成语故事

古代礼仪成语故事

古代礼仪成语故事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下面是整理的古代礼仪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古代礼仪成语故事:程门立雪“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

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

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古代礼仪成语故事:孔融让梨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16个道德典故,生活考试必备,一定要告诉孩子!

16个道德典故,生活考试必备,一定要告诉孩子!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利益之邦”的美誉,所以在很久以前,也诞生了许多充满道理的典
故。
现在看来,这些典故的教育意义不仅仅只停留在故事本身,甚至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力
量一直在延续下去,同时也能在各种课本等地方看到它们存在的身影。
今天分享的16个道德典故,希望家长们能够分享并告诉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无论在学
习还是生活中,都成为一个有道德准则的人!
每一个典故,都暗含了一个故事,这些故事的启迪意义,不言而喻。而我今天的分享,
也只是希望把这种精神传递给大家。
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这些知识
的了解,对他们而言有百益而无一害。更对内容,我会持续分享,欢迎交流并提出你的宝贵
意见。谢谢!
智乐园教育专注于孩子生活等各类问题的相关研究和探寻,有疑问,可以随时交流,有
问题,欢迎及时指正!

小学必知的60个成语故事及其主人公整理

小学必知的60个成语故事及其主人公整理

小学必知的60个成语故事及其主人公整理1.围魏救赵(孙膑)是指战国时孙膑提出“齐军用围攻魏国,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的办法。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2.完璧归赵(蔺相如)蔺相如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胆量,将完美无瑕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

该成语后用来比喻把原物毫无损伤完好的送还主人。

3.退避三舍(重耳)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楚国发生矛盾,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4.毛遂自荐(毛遂)战国时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赵胜到楚国去求救,平原君之门下食客毛遂自荐跟随前往楚国游说。

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半天没有成效,但毛遂手拿宝剑走上宫殿,陈述利害关系,终于打动楚王出兵联合抗击秦国的侵略。

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去做某项工作。

5.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与渑池会盟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让廉颇很不服气,但蔺相如尽量容忍、避让,让廉颇知道了“国家利益优先”的道理,随后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二人和好,称为“将相和”。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6.纸上谈兵(赵括)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长平之战中,赵括代替老将廉颇上场指挥,不懂灵活变通只按兵书上的指挥,造成赵军四十万全部被俘。

指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

指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

7.一鼓作气(曹刿)鲁庄公十年齐鲁之战中,鲁国的曹刿提出:“打仗,主要靠军队的士气。

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第二遍鼓时,士兵的勇气就已经减退了;第三遍敲鼓,勇气已经耗尽。

这时我军趁机擂鼓而上,士气旺盛之军攻打松懈疲乏之军哪有不胜的道理?”果然鲁国军队大胜。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必学的古代道德成语典故大全讲给孩子听的古代道德成语典故
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管鲍之交、车胤囊萤、千里送鹅毛、许衡不食无主之梨……这些传统道德典故的来历和含义,你都知道吗?分享14个你应该讲给孩子们听的传统道德故事,分享给大家。

成语典故1、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

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总是拿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

”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成语典故2、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传授高深的理论,曾子本来坐着,听了便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充分尊敬。

成语典故3、千里送鹅毛
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在路上,缅伯高不小心让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

到长安后,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奉上了鹅毛并赋诗“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这个典故比喻礼物单薄,情意却异常浓厚。

成语典故4、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到其住处请他,最后才等到诸葛亮。

“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典故。

成语典故5、车胤囊萤
车胤是晋朝人,自幼聪颖好学却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

于是他
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

“车胤囊萤”也成为勤奋学习的典故。

成语典故6、王恭身无长物
王恭是东晋时的名士。

他从会稽当官后回家,同族的一个长辈去
看到他坐在一张竹席上便说,你从东边回来,应该有很多这种东西,
可不能够给我一张。

王恭将席子送给他,自己之后却只能坐草席了。

那人听说后非常惊讶,对王恭说,我本以为你还有多余的竹席。

王恭
则回答,我为人平日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成语典故7、张良拜师
张良在成为刘邦军师以前,有一天在桥上三步,碰到一个老人故
意把席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把鞋捡上来给他穿上。

张良照做后,老人
高兴地称他孺子可教,并给他一本《太公兵法》。

张良仔细研读,终
于成为一代军师。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尊老敬老的典故。

成语典故8、荀巨伯舍身救友
荀巨伯是东汉桓帝时的贤士。

一次他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恰逢胡
兵围攻城。

他不肯独自逃跑,甘愿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


兵大受感动,率军撤回,全城得救。

荀巨伯对友情的忠诚也流传千古。

成语典故9、管鲍之交
春秋时,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谋士,他的好友管仲以前在齐桓公敌
人的门下做事,失败后被俘虏。

齐桓公让鲍叔牙做相国,他反倒大力
推荐管仲。

最终管仲做了相国,鲍叔牙则成为其手下,这段友谊在历
传为美谈。

成语典故10、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许衡是元代理学家。

有一次他在盛夏时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
边有一棵梨树,别人都争着摘梨吃,唯有许衡独自端坐。

有人问他,
他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却有主人。

别人所遗失的东西,即使有丝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

成语典故11、程门立雪
宋代时,程颐的学生杨时、游酢某次一同前往程颐家求教问题,来到老师家时却发现程颐睡着了,他们不忍打搅,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时天寒大雪,当老师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

“程门立雪”后来成为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成语典故12、范式张劭交友重诚信
东汉时,张劭和范式一同住在太学里读书,是很好的朋友。

学成别离时,两人约定两年后的中秋节中午在张劭家再见。

两年后中秋,张劭杀鸡备饭,正午时范式果然从数千里外赶来。

两人交友诚信的典故也由此流传。

成语典故13、缇萦救父
西汉时,官吏淳于意被判肉刑被押送上京。

他的小女儿淳于缇萦坚持一路随父亲进京,为救父亲向汉文帝上书,最终令汉文帝废除肉刑,成为的孝顺典故。

成语典故14、孟母三迁
孟子幼年时,家附近的环境不好,其母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孟母三迁”后成为父母用心良苦培育孩子的典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