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和特点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第1课时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和特点【自主探究】1.城市化的概念: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地域转化为,农业活动转化为的过程。
具体反映在:(1)人口的集中过程----包括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规模。
(2)地域转化过程----包括扩展,城市用地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
(3)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由向转变。
反映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是。
2.城市地理学家认为:城市化的本质是的建立和集聚。
3.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1)发达国家已进入阶段,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现代城市化的主体。
(2)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水平,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现象;发展中国家工业水平低,农村人口多,多数国家城市化先于,造成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3)二战结束后,城市发展迅速,超大城市发展惊人,并且出现了巨大的。
『思考』世界著名的城市带有几个?分布有什么有利条件?[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城市化的内涵〖探究活动1〗读“某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图”,分析回答问题。
(1)此图反映了该地区过程,该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促进图中城市发展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过程中对郊区农业资源与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如果你作为农民,可能在待开发土地上发展______ __、_____ _ _、_______ ___等生产。
(5)该过程中使图中城市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包括:_____ __污染、____ _____污染、______ _污染、____ ____污染等。
知识点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探究活动2〗1.阅读图文材料,探究问题。
(1)读世界城市化进程图和表2-2-1,总结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并从中找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速度的差异。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以及意义;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相关材料,提高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2、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3、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4、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遵循经济规律办事;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为家乡发展和祖国建设服务;【教学重点难点】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教学方法】本节课内容条理性较强,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图片以及教学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阅读图表、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学法指导分析】1、自主探究城市化的概念、三个标志以及五个方面的意义,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生生合作,研读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第2节城市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 城市范围 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 的过程。 2.驱动力 3.城市化水平:可以用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表示,反映 了 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 4.意义:带来了 聚落形态及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等 的巨大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 服饰、居民心理、 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建筑。
(2)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3.中国文化与人口发展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 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产生了很大的变 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人口观念被现代的人口观念取代。(见下表)
(4)D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还会引发一系 列社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表:
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 题。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4)下列属于我国目前城市化过程表现的是( ) A.特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B.城市化速度大大放慢 C.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D.城市化速度快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解析】 本题借助我国1949~2008年城市数量变化图来考查我国 城市化进程的相关知识,解答时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1)我国是一个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明显地表现出发展中国家的特点。(2)我国的 城市发展地区间不平衡,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3)读图 时注意三个时间段,注意不同等级规模城市数量的变化比较。 【答案】 (1)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化进 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 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 (3)东部地带 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集
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城市问题ppt课件

考点1 城市化及动力机制
1.标志:城市化的标志有三个, 如下图归纳:
9
特别注意: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而城市的人口和用 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10
2.意义
项目
意义
人口 转化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
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 逐渐转移
(3)对水圈的影响: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 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渗漏产生再分配, 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城市建设 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3)再城市化:一些发达国家面对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衰退的 状况,实施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 术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 员和国内外移民到此居住,一大批中心城市在经历了前一时期 的低潮后,趋于复兴。
31
4.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1)虚假城市化:又称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 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 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一定水平之上,而 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的。这种城市化的质量较低, 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反而容易造成诸多城市病的发 生。 (2)滞后城市化: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 平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这种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城 市的集聚效应,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及城市文明的普及都 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26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 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加速阶段
发展中国家中经
城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背景] 为响应北窖镇教育小组的号召,本人代表广东碧桂园学校参加“北滘镇中学学科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大赛,因而书写了本教案,并最终荣获本镇一等奖。
[教学课题]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教学目的]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掌握城市化的特征、主要标志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特征、主要标志和意义。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1、通过资料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2、通过资料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家庭成员职业变动(现场调查)提问:我们在座的许多同学的父母亲、爷爷奶奶都从原来从事农业生产,转而变成现在的从事非农业的生产,这种现象是一种什么现象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新课讲授]:深圳是大家熟知的城市,以前它是一个渔村,现在却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改革开放这些年来的的变化。
1、教师指导学生上百度搜索图片“深圳用地面积变化”和“人口变化”,通过读图,请你说出深圳用地面积及人口的变化。
百度图片搜索_深圳用地面积变化(学生回答问题)2、指导学生上百度搜索视频“深圳的发展”/v?ct=301989888&word=%C9%EE%DB%DA%B5%C4%B7%A2%D5%B9打开《深圳科学发展勇闯新路》视频,了解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3.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4. 城市化的意义
项目 意义
城市创造较多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 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化过程卓有成效带动农村发展,利于改善地区产业 结构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 续推进的动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 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 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 乡差距
中部地带 117 130 247
西部地带 47 75 122
2、特点 B、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 的地区差异。 东部地区城市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中心 城市发展较快,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相 对滞后; 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比较高,西部地区 城市化水平比较低。
3、我国的城市建设——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人口转化
产业结构 工业
科技
文化、思 想、观念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思考:1、是什么力量推动城市化发展? 2、城市化还与哪些进程有关系? 3、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特点?
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发展 工业发展 服务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劳动力
社会 经济 发展
安 排 大 量 劳 动 力 就 业
城பைடு நூலகம்市 化
A、①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①国的第二、三产业最落后
【高考真题】下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 系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按城市化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A.adbc B.acdb C.dbca D.cdba 2)b图中距市中心8千米处,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 A.商业区 B.行政区 C.工业区 D.住宅区 3)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A.城市人口逐渐向市中心集聚 B.出现逆城市化趋势 C.城市用地规模逐渐缩小 D.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
城市与环境优品ppt资料

活动P39
3.
国 家 类 型
所 处 阶 段
起 步 时 间
目 前 速 度
发 展 水 平
城市 人口 比重
城市 化与 经济 发展
原因
发
达 国
后 期
早
慢
高
大
家
相适应
农业向现代化方向 发展,大批农业劳 动力向城市迁移发Fra bibliotek展 中
中 期
晚
快
低
国
小
不相适应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人口增长过快,农 村劳动力过剩
家
活动P39
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是我国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 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活动P40
2.
改革开不放带能来的走经济先迅速污发展染后治理、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 防止造成新的污染和破坏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在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虽然采取了许多措施,城市生态环境也得到初步改善,但城市生态环境仍不容乐观
三、城市化特点
特点
原因
发 城市化起步早
工业化早
达 国 城市化水平高
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家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发
二战后纷纷独立,独立后
展 起步晚,发展快 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中 城市化水平低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国 家 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 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在人口流动方面 在城市建设方面
人口从内地流向沿海,由山区流向平原,由经济 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农村流向城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徙到城市地区,加上城市地区的土地和资源被用来扩展城市的规模和范围。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之一,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以下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的一些重点:城市化的过程:1.人口迁移:城市化的第一步是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人口迁移。
人们离开农村地区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这导致了城市地区人口的增长。
2.城市规模扩张:城市化的下一个阶段是城市规模的扩张。
城市需要更多的土地来容纳流入的人口,并提供各种生活设施和基础设施。
3.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
工业化带来了工作机会和经济增长,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迁往城市。
4.城市化政策:政府的城市化政策对于城市化过程至关重要。
政府的政策可以鼓励人们迁往城市,并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来支持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的特点:1.人口密度:城市化导致人口密度增加,人口集中在城市地区。
这导致了城市地区更加拥挤和繁忙,也给城市规划和管理带来了挑战。
2.经济活动:城市化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活动和机会。
城市成为商业和产业中心,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经济条件。
3.基础设施: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城市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这包括交通设施、水电供应、医疗设施等。
城市化进程也需要城市规划来确保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和有效运营。
4.社会和文化变迁:城市化对社会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5.环境挑战:城市化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
城市化导致土地开发和资源消耗增加,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6.不平等问题:城市化也带来了社会经济不平等的问题。
在城市地区,富裕和贫困的差距更加明显,一些人因为缺乏教育和技能而无法从城市化过程中受益。
总之,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以确保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在由城市化定义到特征再到意义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发散性思维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比城市化的不同类型,总结共同的本质成因,熟练归纳推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培养学生遵循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2、通过中国城市化的教学,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史记•五帝本纪》云:“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 它讲
的是大舜帝品德高尚,他居住的地方一年成村落,二年成集镇,三年成都市。
虽然司马迁的说法带有文学性,但也表明了聚落的发展趋势,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今天我们探讨的就是城市化。
【板书】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
【讲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一个地区要城市化,它的人口和产业活动也会发生变化。
【板书】1.概念
【讲述】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聚集,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图】上海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的变化。
【板书】2 表现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在该地区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城市用
地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活动中也跟着变化,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变化。
【板书】3 意义
【讲述】一个地区城市化可以带来很多影响,即城市化的意义。
(请学生加以概括后理解)吸收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间的差距;有利于改善地区的产业结构;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互影响的;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城市文化影响乡村的生产和生活。
桐乡是一个小城市,但若干年后它可能发展成为一个中城市,像这种由小城市发展成中城市,中城市发展成大城市,即城市的不断提升也是城市化的一个类型。
除此之外还有乡村-城市的转型。
【板书】4 类型
【问题】乡村-城市转型可以分成几个类型?一是乡村地区转变成为城市地区;二是乡村集镇转变成现代化城市;三是城市边缘区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讲述】像我们学校所在地就是城市边缘区的乡村,但这几年都在不断变化,再过几年应该就会成为城市中的市区。
在上古时期,大舜帝可以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在三年之内形成一个城市,但我们现在,决定一个地方能否成为城市的是该地的社会经济。
【板书】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讲述】社会经济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在大多数的城市中,第二产业即工业是龙头老大,因此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城市化的只要支柱。
同时城市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
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
像杭州的服务设施就比我们桐乡要好。
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也有所不同。
就现阶段世界的城市化水平接近50%,在不是所有的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都是这个数值。
【板书】三、城市化特点
【思考】阅读P37-38 材料思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各有什么特点?【讲述】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大约在1800 就开始了,到现在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可以达到75 %,有的可以达到90%,城市化水平很高。
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晚,大约在1875左右,但近50年来,城市化速度很快,是发达国家的 2.7 倍。
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很高,人口大量集中在城市,导致市中心的居住环境逐渐恶化,城市居民陆续向外迁移,部分的商业和工业也搬到郊区,这种现象称之为“逆城市化” 。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水平也很不平均,亚洲和非洲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南美洲的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较高。
社会经济是城市化的动力,一般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收入成正比,人均国民收入在250 美元左右,城市化水平低于25%,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500美元,城市化水平可达到50%, 人均国民收入在5000美元左右,城市化水平可达到70%。
当城市化的速度大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就会出现“虚假城市化”现象。
像南美洲一些
国家。
同样的,但城市化的速度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就会出现“滞后城市化”,比如:
印度、孟加拉、印尼。
我国现在的城市化速度还赶不上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我国也是“滞后城市化” c 但不时任何时期都是这样的,我们看一下在历史上我国的城市化的推进。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949 —1957,城市化起步阶段;
1958 —1965,震荡阶段;
1966 —1978,停滞阶段;
1979 —1995,正常发展阶段;
1995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2000我国的城市化已达到39.9%。
【活动】P40。